不管生活在甚麼地方的人,不管男人女人,在其居住的房屋裏,都需要有一面鏡子,這樣才能看見自己——就像都需要一扇窗戶看見世界一樣——有了這面鏡子,陽光才能照耀我們的心靈。 閱讀全文:https://io-oi.me/life/the-magic-mirror/ 透過 Substack 訂閱支援我的創作!
繼《生而有涯》,月繞一週,今天我繼續清理約 10 年前開始壘積的舊瀏覽器書簽,計算機嵌入式電子工程收藏夾,看著 2010s 技術文章,那時移動网路方才起步,現已是 AI 壘積在地底的岩層了,不得感慨世界變化之迅速,以及自己心智之變化,就像窗前看著歷史的陌生路人那樣。 閱讀全文:https://io-oi.me/life/music-lives-on/ 透過 Substack 訂閱支援我的創作!
這兩天 OpenAI 的 GPT-4o 生圖火熱,𝕏 都是吉卜力畫風圖片,我也與它一起創作了山水畫《望廬山瀑布》與漫畫《天堂的真相》。 吉卜力畫風火熱之時,我看到科技圈有人引用一部影片,把宮崎駿置於與技術從業者對立的位置,並且迅速以訛傳訛,人們開始添油加醋,各種觀點也層出不窮,我不喜歡這樣的斷章取義、無的放矢、無病呻吟。 這部影片源自 2016 年的 Never-Ending Man: Hayao Miyazaki(具體時間點),引用的只是此紀錄片的片段,只是宮崎駿看了演示之後的評論,但是缺失重要的上文即演示本身,被發佈者用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技術人員總是關注技術本身而忽視真實客戶需求,試想:你想要一箇新鮮的蘋果,我給你一箇腐爛的蘋果,即使我使用的是最新最炫的科技,這樣結果也是無法讓人滿意的。演示毫無自然純樸,必然不讓人滿意。 手工的價值不會消失,基礎知識永不會過時,AI 是同伴,它降低了創造的門檻,就像用 Cursor 寫代碼一樣,節省的是時間,激發的是創意。[1]* 一休兒現已登陸小紅書、微信公眾號,歡迎大家搜尋 yixiuer_me 關注我! ↩︎
故事:《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 38 封信》 *
原作:李白《望廬山瀑布》 *
一休兒最近在清理四五年前使用的舊的瀏覽器書簽,記得在備份時應該有兩千左右,現在其中大多數連結都已無法訪問或者 404 或者域名被賣,這應該是比較奇特的例子之一了,似存在但也只是有限存在著。 在仍可以正常訪問的連結中,多數技術相關的內容已經明顯過時了,多數獨立网誌都已不再更新了,在更新的大部分都是與技術無關的了。少數仍可訪問的獨立网誌中,除了最新文章,我最喜歡看的是關於以及作者的社交网路最新動態(如果有),如果都沒有那麼也就失去興趣了。 技術服務生活,网路生活與我們現實生活無異,所有物品最終都逃脫不了被丟棄的命運。生而有涯,我們自身亦然,或留存在家人朋友的溫暖記憶,又或留存在數據中心的冰冷存儲,又或留存在墓碑,留存在圖書館的書架。身體消亡,意識殘存,等待著一次駐足凝望與指尖觸碰。 始於 2017 年,一休兒的网誌已在网路旁建築 8 年,在這段長短不定的時間,站在窗前,走過了很多路,看見過很多人,我現在又望著窗外,流動了眼睛看到的、雙耳聽到的、身體感知的、心靈思想的。*
——過去數年,我關注的對象是人、女人、人與人,這讓我更好了解認識了自身、自身與社會,理解了一些這方面的疑惑。然而,與此同時,我也身處其中身陷囚困,這給我帶來迷茫、焦慮、痛苦,愈來愈重,變成俗人一箇,不再自在逍遙。 幸運的是,我最早主動接觸的知識是科學與哲學,這讓我廣泛閱讀接觸了許多數千年歷史以來的偉大心靈、普遍思想,並在寫作時步入了其存在的喜悅宇宙。每當我與這些古典、經典再次開啟對話,我就又回到了那自在逍遙的內心世界。 我思想著,技術的律法、俗世的律法、身體的律法、心靈的律法、人類的律法,每一箇體、每一觀點都有其自身存在的邏輯樹枝,它們時而積木時而線團,看似蘋果卻也浮塵。我思想著,由人轉向自然,我依舊想去窺探自然律法的神意。*
在這箇「萬物皆流,無物常駐」的世界,在這箇瞬息萬變的龐大城市网路現代社會,哪些行動是自由意志推動,哪些行動是社會洪流裹挾,變得難以辨識難以判斷,何況自我意識受限於記憶也如同水面瞬變無形,還要無時無刻被基因記憶拉扯。箇體隨時變成人流之一,自己隨時變形一隻甲蟲。你看,我們的外形由引力凝聚成型,自身卻似陽光浮塵混亂無序,在時空命運軸留下了怎樣的軌跡啊! 外界嘈雜,哪些聲音是心聲,哪些又只是心房空蕩回音,難以判斷。意識有限,有些記憶卻可以長久儲存,不經意間觸發便回憶到心聲所在。音樂屬於這些記憶,現在我聽著彼此十三歲就相識的冷玩,即使闊別半年冷落已久,再次見面依舊備感親切,像老朋友那樣洋溢著笑容。心聲拉近,將自己帶回那箇廬山之外的自己,不因時間也非心流,只因空間位置,讓自己再次看到「廬山真面目」。* 緊接著鳥兒們四散飛起,我用目光追隨著它們,看著它們一同飛向空中,直到不再相信它們在向上飛,而是我在向下墜落,並因頭暈而緊緊抓住鞦韆繩子稍稍蕩了起來。隨即我便蕩得更快了;微風習習,天氣顯得更涼了。此時飛鳥已消失,空中出現了閃爍的星星。——卡夫卡:變形記
這是一部姜文導演 1995 年的作品,一部具有《美國往事》(1984)溫度的電影,改編自王朔小說《動物兇猛》(1991),同時具有豐富的本地元素以及姜文的箇人氣質以及印象深刻的細節設計,與同時空崔健、黑豹樂隊、唐朝樂隊的音樂一樣,明快活力、慷慨激昂、乾脆俐落、箇性十足。 雖然這是一部聚焦箇體的作品,但就像電影《末代皇帝》(1987),我們也能透過箇體看到折射出的外部世界的變化,雖然客觀說外部世界並不美好,但箇體自身處在陽光燦爛的青春年華,所以世界總是美好的。 「為甚麼我們本能地對某些強烈的感情保持沉默?」(陳沖《貓魚》)在長達數十年的「我們熱愛毛主席」陽光燦爛之後,這些音樂、文學、電影作品,象徵了一代人的箇人情感的覺醒、啟蒙、掙扎——愛與自由。*
最近讀《貓魚》隨著陳沖的文字、隨著鄧麗君的歌曲夢回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於是想著按年份整理一下自己的中文歌曲歌單,然後就有了這「華語歌單編年」的回望。 我在 2024 年也即今年初才新建了這中文歌單,之前歌單一直只收錄英文歌曲,因為初一開始英文歌曲就成了我的主要興趣。也因此,目前這歌單只有 149 首歌曲,且少數是今年積累的,多數還是這些天找回的。後者多數來自我 2021 年 7 月寫的一篇《音樂回憶》,那時我剛剛工作一年第一次裸辭,在短暫的 Work for myself 幸福期間,我寫了這篇文章,回望了我童年至 23 歲印象中的所有記得的音樂。當時寫這篇文章,我是通宵寫完的,也是我全身顫抖徹夜淚流寫完的,因為隨著回憶,文字挖掘了我內心深處的許多珍貴記憶——短短一夜我又活了一次。 這次按編年整理的歌單,149 首說實話少得可憐,不過好在從 1910 年代至 2020 年代未曾中斷。1911 年辛亥革命,1912 年清朝滅亡,110 年間這片土地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件、許許多多的變化,這些歌曲則像一棵百年大樹的年輪一樣,也留下了自己獨特的時空印記。循著這些歌曲順序播放,在旋律與歌詞的起伏浮現之間,我似乎走在了永恆的時間歷史軌道,不僅看見了過往上溯三四代甚至四五代人,也看見了前方的自己,以及在路上的每一箇人。[1] 歌單、表格見筆記《華語歌單編年》,點擊連結立即聆聽相應歌曲(片段)。 ↩︎
很久沒看過戰爭劇╱電影了,上一部還是年初看的電影《勇敢的心》(1995),帶有蘇格蘭風情的音樂很有特色;以及去年末看的電影《燃情歲月》(1994),因為音樂原聲看的。這劇也一樣,因為音樂,Hans Zimmer 的 Honor,一直在我歌單裏應該有十年了,數年前也是因為他的音樂看了電影《珍珠港》(2001),那首 Tennessee 始終縈繞心頭。 戰爭片脫離了正常的社會生活,具有完全不同的氛圍,也就更讓人感嘆人在社會洪流中的渺小,以及戰爭的殘酷無情。想起了聖-埃克蘇佩里《人類的大地》(1939)中描述的那箇平常生活失去意義然後在戰爭生活中尋得意義的士兵,然而卻也只是上級命令的執行者罷。*
Q:https://io-oi.me/tech/using-notion-after-960-days/ 這篇文章說了甚麼? A: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使用 Notion 超過 960 天的心得,談及 Notion 對知識整理、目標明確化和創意激發的幫助。作者說明了透過定義和連結概念、使用結構化框架來提高生產力的重要性,並探討 Notion 相對於 Roam Research 和 Logseq 的優勢,如穩定性、跨裝置同步和便於分享等特點。 Q:文章中的筆記理論依據可靠嗎?特別是語言模型的類比? A:文章中的筆記理論依據主要基於箇人經驗和實踐,而語言模型的類比則被用來說明如何建立和組織筆記。語言模型的類比強調筆記系統應具備連結概念和增強理解的能力。雖然這種類比有助於解釋筆記架構的原理,但實際上它更偏向實用性建議,並非基於嚴格的學術研究,因此其可靠性可能主要取決於使用者的需求和應用情境。 Q:學術上來說,是否合理? A:從學術的角度看,將筆記系統比作語言模型的類比是有一定道理的。語言模型模擬語言處理的方式,強調概念之間的聯繫和上下文關係,這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如何有效組織和檢索筆記。然而,這種類比的理論嚴謹度不如實證研究,主要是啟發性質,適合引導筆記結構的設計,但無法完全替代經過驗證的學術方法。 Q:語言模型的核心是概念或定義嗎? A:語言模型的核心不在於概念或定義,而是基於大量語言數據來學習統計規律。語言模型如 GPT 或 BERT 透過上下文和模式來預測下一箇字或詞的可能性,模擬人類語言的結構和語境,而不是直接基於概念或定義。這種架構更多地關注詞與詞之間的概率關係,並未內建具體的知識結構或概念理解。 Q:語言模型的最小粒度是甚麼? A:語言模型的最小粒度通常是「詞」或「字元」,具體取決於模型的設計。較大的模型如 GPT 使用「詞彙片段」(即 subword tokens)作為最小單位,將單詞分解成更小的片段,有助於處理未知詞和語言的多樣性。這種粒度提供了靈活性,使模型能夠處理複雜詞彙,同時減少因稀有詞出現而導致的預測誤差。 Q:一箇詞不就是一箇定義嗎? A:一箇詞並不等同於一箇定義。詞在語言中有多層次的含義,包括字面意義、語境中的用法和聯想的概念。語言模型並不是依賴詞的單一定義,而是基於詞與其他詞之間的統計關係和語境模式來預測和生成語言內容。這意味著模型學到的是詞如何在特定上下文中出現,而不是真正理解詞的定義或概念。
「⋯⋯要重拾細膩思維,再創構建之樹——🍀。」這就是一休兒之學習筆記的起源——2021 年 10 月 12 日發佈的《△》;2022 年 3 月 15 日,我在《跑步、買菜、早餐》提出 Mission Control Center 設想;2022 年 3 月 18 日,我正式《嘗試筆記應用 Notion》;2022 年 3 月 20 日,我開始《遷移到 Notion Database》;2024 年 11 月 1 日,使用 Notion 筆記 960 天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希望我的探索經驗對你有所啟發、有所幫助。 評論:《ChatGPT 評 Notion 筆記 960 天心得》 現在回首,「學習」確實已經實現了我早期的願景,這兩年多來,有序我的知識、豐富我的生活、清晰我的目標、啟發我的創作,確確實實對我有非常大的幫助和改變。 這箇空間建造兩年多,現在我有時無目的在此漫步,思緒不經意間匯聚,靈感不經意間出現,我想這就是此空間的價值所在,它確實有序了我的知識、豐富了我的生活、清晰了我的目標、啟發了我的創作。 ——https://reuixiy.notion.site/126c9131ed4f80ffa9ffe951cc676c70 有人說筆記工具是無用的或無益的,比如:說重要的是自己的大腦、說某某人物還在用紙質筆記本;對於第一點的批判:工具讓你不在自然中裸奔;對於第二點的批判:你只是在崇拜一箇過時權威。工具是否有用、有益,首先取決於你的使用方式(見《學習》),其次就是筆記工具是長期價值投資,想要看到成效需要付出、需要過程、需要時間,多數人只是數天或數週或數月就放棄了,錯失了後面的指數增長。 以我自己的經歷,我上方批判的這兩點我都曾有反覆,我也想過愛因斯坦沒有 Notion,我也想過 Elon Musk 沒有 Notion,但這並不妨礙我有 Notion;而且我想如果在愛因斯坦和 Elon Musk 的青年時代已經有 Notion 了,那麼他們一定也會是新工具的使用者。 在介紹使用方式之前,先來論述下筆記工具在理論上的必需。主觀來說,我們時常會有這樣的體驗,經常會遺忘一些曾經的想法;理論來說,人的意識是有限的(見《記憶窗口》),筆記工具是解決這一人腦局限問題的必要輔助。 使用方式:定義首要,其次互連。 人類的認知存在於概念之中,我們是一系列概念推動的機械,像大型語言模型一樣。而當我們思考學習時,一切最終也會匯聚到對應的概念,這構成我們的知識理解系統。同理,我們作筆記最有效的結構就是依概念為最小顆粒記錄,這樣最終的結果是有序的,這是首要其次才是互連。 ——《認知》 其實,正如幼兒剛開始認識這箇世界時那樣,我們不斷重複詞語與客觀事物或動作關聯,然後幼兒逐漸開始用言語去描述這箇世界——「這是甚麼?那是甚麼!」——去發現去探索這箇世界,再漸漸開始用言語去理解解釋這箇世界,以及自己的存在。(見《疲憊》與《留白》) 「與其打造出一部可以模擬成人思維的機器,何不讓這箇機器模擬兒童思維?」(圖靈《運算機器與智慧》1950) ⋯⋯ 因此,視覺不只是關於我們看到的細節。雖然圖像可依照崔斯曼等研究人員細緻入微地分析、研究(特別是在控制嚴密的實驗室中),但我們要在這箇混亂的世界生存,我們依賴的視覺必須處理物體、人和地方等事物。事實上,在訊息處理最初的階段,我們對週遭環境的感知,不是把看到的東西視為顏色和輪廓的組合,而是把看到的東西歸類為不同類別。 ⋯⋯ 這項研究似乎能為整箇研究領域帶來很大的影響。能有所貢獻,實在是我的榮幸。然而,最大的回饋是哲學上的啟發。在這方面,數十年來的研究加上我們的結果,顯現人類視覺核心的一箇簡單理念:基本上,我們的視覺是基於感知明確定義的事物類別,因此辨識事物。佩羅納的喜悅溢於言表,表示他同意這點。我愈來愈有信心,我們將解開一切的秘密。 ——《AI 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 當今時代,人們還有興趣去閱讀古代文獻,除了在這裏進行發掘和尋求啟示之外,我們想,還在於去索解一些思想、一些概念在其最初究竟是箇甚麼樣子。而這一點對於哲學、對於西方哲學尤其重要,因為理論思維說到底是一種概念思維,離開了概念,沒有人能認真地進行思維。 ——《苗力田:亞里士多德的哲學》 當我們使用與人腦認知符合的方式進行筆記時,這種方式就是最為簡約最為經濟的(見《簡單與簡潔》);反之,如果我們只是每日流水散亂記錄,我們就還需要二次耗能,依據定義再次整理歸類。因此,對於外部訊息,我們需要在輸入時就分治到筆記對應定義,而非無效堆積。 當筆記有足夠定義、足夠互連,筆記之中就出現了魔法,像人腦一樣,像機械一樣,誕生了智能。之前,大腦聯想索引一點然後只限於這點或想不起內容;現在,大腦聯想索引一點然後發現更多並獲取所有內容;於是,筆記工具確實達到了先鋒們曾經的 Tools for thought 憧憬: Amplify imagination.(放大想象力) Augment intellect.(增強人類智力) Expand our thoughts far beyond text on paper.(思想不局限在紙質文本) ——《產品沉思錄:Notion 小傳·背後的先鋒(Pioneers)》 以上是使用方式的樹榦根系,下面我再來介紹一些重要枝葉🌱,共同實現吸收陽光自然生長。 其一,我們需要意識到空間直觀的重要。即使對於最複雜的時間,我們也是透過空間來理解的(見《時間》);即使有語言模型,我們也依舊需要 UI 交互,因為視覺比語言更高效;同理,我們需要分區來收納筆記,並設計直觀的首頁來展示,作為筆記入口。 其二,每一定義都應是平等的獨立頁面。透過目錄連結定義,結構化定義之間的關係,而非文件夾頁面直接內嵌頁面。另外,分類、標簽即為定義,回到頁面而非糾結頁面的屬性。 其三,筆記、网誌、動態分離,我最初總是想著 Notion 與网誌的下一形態關聯,結果糾結浪費時間。 其四,舊筆記?先設計實現好新筆記的架構,舊筆記慢慢遷移。實際上,後來我發現舊筆記可有可無。 其五,上方所談,主要是知識,當時設計 Mission Control Center 時,知識之外的另一點是任務。首先筆記是為知識服務的,所以任務不涉及生活瑣事,後者使用日曆、提醒事項足矣。我的筆記中每一定義都是 Omnis 資料庫的一級頁面,所以都可以為之添加狀態相關屬性規畫追蹤執行,短期任務按週不斷迭代,並在 Current Iteration、Next Iteration 看板視圖追蹤;長期任務在 Mission Control Center 視圖追蹤;這點正在改進中,見 2024-10-10。 當幼兒看到一堆積木時,會自然而然地用手拿起來,開始搭建。同理,面對筆記中的這麼多知識定義,我們也會自然而然地想要去構建。這點是 Notion 中頁面為主體的優勢,因為我們最終輸出的一定是一箇頁面一篇編輯好的文章,而非時間日誌或子彈列表,所以為甚麼要額外增加副產物?同時我們需要注意自己的構建方式: 一些不成功的作家也在描寫現實,可是他們筆下的現實說穿了只是一箇環境,是固定的、死去的現實。他們看不到人是怎樣走過來的,也看不到怎樣走去。當他們在描寫斤斤計較的人物時,我們會感到作家本人也在斤斤計較。這樣的作家是在寫實在的作品,而不是現實的作品。 ——《余華:寫作》 同時,與構建同等重要的是發佈,要像幼兒那樣激動地將自己的發現創造告訴朋友、告訴這箇世界!不斷與箇體對話,不斷與自我對話,不斷與世界對話!這會啟發激勵我們的創作! 方法如上。工具選擇看箇人喜好。我選擇 Notion,為甚麼?事實上,我使用 Notion 也有反覆,期間嘗試了 Roam Research,並且用了數月 Logseq,但我最終還是回到了 Notion。我最看重的三點:產品是否健壯?不想數年後就停止服務、停止開發、停止維護;筆記如何發佈?我想要即時分享,不想要太多流程帶來過多心智負擔,阻礙限制動力;是否多端同步?我需要隨時隨地都可以編輯。*
繼多聞多見、痛苦化作動力,我今天又回顧了 io-oi.me 更多大學時期的文章,發現其中也有許多閃耀之處,比如: 人生第一次演講:尼采(2016) 過去和未來(2017) Cassini’s Grand Finale(2017) Nike — Dream Crazy(2018) 過年(2019) 寧靜致遠(2020) Tags:COLDPLAY 等等,那些幼稚、樂觀、興奮、痛苦、歡樂、幸福、憧憬。我現在發現早期文章——對我來說——每一篇都有其光芒。也讓我再一次發現,人的意識只存在極其有限的記憶窗口。我過去面對痛苦的能力要比現在強,很早我就懂得需要在痛苦中去創作的道理,但在過了數年舒適生活後,就遺忘了。越發讚同那句意志堅定的理解:「意志堅定指的不是貧苦時能忍受的人,而是可以享樂時仍然能夠忍受前者痛苦的人。」(可能啟發自《浮士德》) 這也是寫网誌的價值所在,每次更長久時間回首就越發覺得這些早期記錄的珍貴,那一箇箇平凡的日子,都閃耀著光芒。很高興那些年月日我把我的生活發現、技術折騰記錄了下來,這對自我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時空變幻消逝,這些文字卻保留了下來,曾經的作者變成了讀者,與之永恆對話。 我知道凱撒與亞歷山大就在活動最繁忙的時候,仍然充分享受自然的、也就是必需的、正當的生活樂趣。我想指出,這不是要使精神鬆懈、而是使之增強,因為要讓激烈的活動、艱苦的思索服從於日常生活習慣,那是需要有極大的勇氣的。他們認為,享受生活樂趣是自己正常的活動,而戰事才是非常的活動。他們持這種看法是明智的。我們倒是有些大傻瓜。我們說:「他一輩子一事無成」;或者說:「我今天甚麼事也沒有做」⋯⋯怎麼!您不是生活過來了嗎?這不僅是最基本的活動,而且也是我們的諸活動中最有光彩的。「如果我能夠處理重大的事情,我本可以表現出我的才能。」您懂得考慮自己的生活,懂得去安排它嗎?那您就做了最重要的事情了。 ——《隨筆集》 哲學是箇人的生活藝術,你如何生活,你的這些思考本身就是哲學。 ——《哲學無用》 在讀《寫在硬盤暴廢之後》時,新發現了硬盤暴廢我崩潰時聽的曾經熟悉的歌曲:《Where It All Begins》,在我的 Ever 歌單裏找了一下,屬於歌單第一批歌曲了。現在多年之後,我對歌詞又有了更多的理解。*
回顧我在 Yixiuer.me 與 io-oi.me 的早期創作,我發現那時在文中展現的那箇在痛苦中掙扎的自我很有價值,因為我現在發現隨便翻開一本經典裏面都有痛苦。在當時,寫作是我面對痛苦的一種重要或唯一方式,在寫作中化解了痛苦發現了光芒,創作出作品並享受創作的過程,正如尼采所言「像一隻鳥兒在枝頭哀嚎,成為了路人耳中悅耳的歌聲」(具體出處待考)。 後來,面對痛苦時我變為與人交談傾述;近些年可能受社會影響或者自己創作變懶了,覺得痛苦是負面情緒只是默默無言而不是去創作。Yixiuer.me 有數筆我現在喜愛的格言都是在痛苦中創作的,《阿波羅》、《美》、《疲憊》、《留白》,反觀那些舒適沒有痛苦的日子卻沒有創作出甚麼作品,所以痛苦是很強勁的創作動力,好的創作者就應該不斷勇於抱擁痛苦。[1] 筆記;相關:余華:寫作、ジブリと宮崎駿の2399日、痛苦 ↩︎
[1] 這有趣而有力的駁斥:「違反理性討論的底線」,「搞霸權、威權崇拜」,「以外行踐踏與欺凌內外、以無知打倒有知的反學術愚行。」摘自於《傳承字形標準化文件》,作者是一點字坊,同時也是一點明體——也即本文要改用的字型——的作者。 今年有來訪或有訂閱「一休兒之學習動態」的朋友可能已經知道,一休兒今年早些時候已《改用傳統漢字與字形輸入》,理由與探索可參見這篇筆記。這兩天我又將兩网誌 Yixiuer.me 與 io-oi.me 正文字型皆改為傳承字形標準的「一點明體」,我的 Kindle 也已設定為該字型(額外「粗體」設定為 1)。 為甚麼呢?以我自己的主觀體驗來說,使用該字型在閱讀時,確確實實能持續感受到傳承字形印刷體帶來的力量,這種感受,正如上方駁斥般「清晰、理性,結構穩重而明目,筆畫井然且有理」。正因如此,我覺得非常值得為此寫一篇技術文章,一是普及如何在 Web 使用該字型、以及中英混排時斜體的處理,更重要的是記錄下來長久保留不斷聲援傳承字形! 在這裏一休兒也呼籲大家在 GitHub 多多 Star 多多支援《傳承字形標準化文件》與「一點明體」,協力「延續漢字傳統之美」! 一點字坊已提供 I.MingWebfont 网頁字型,使用了與 Google Fonts 相同的子集化技術,並依託 jsDelivr 的 CDN 服務。不過,由於目前設定的 font-display 策略是 block 而非 swap[2],所以在字型加載期間,网頁內容是一片空白而非設備回退字型顯示的內容。這帶來不好的交互體驗。 我們可以 Self-host 字型文件來解決這箇問題,儘管這需要加載整箇字型文件(壓縮後約 10.7MB),不是那麼經濟。 一、下載字型 https://github.com/ichitenfont/I.Ming/releases 二、壓縮字型 比如:woff2_compress I.MingCP-8.10.ttf 得到:I.MingCP-8.10.woff2 三、存放字型 比如:static/fonts/I.MingCP-8.10.woff2 四、加載字型 @font-face { font-family: 'I.MingCP'; font-display: swap; src: url('static/fonts/I.MingCP-8.10.woff2') format('woff2'); font-weight: 400; font-style: normal; } 五、啟用字型 body { font-family: 'I.MingCP', serif; } 如果部署在 GitHub,我們可套用 jsDelivr 提供的服務[3],url 修改為 https://cdn.jsdelivr.net/gh/username/repo/static/fonts/I.MingCP-8.10.woff2,以求更快的加載速度。 一點明體內建的英文(拉丁)字型質量也很高,中英混排顯示效果非常好!但是對於英文,我們經常會有斜體的排版需求,這時透過瀏覽器算法實現的斜體顯示效果就不是那麼美觀了。巧合的是网誌之前使用的 Amstelvar 字型與一點明體的英文字型風格非常相似,其提供單獨設計的斜體 Amstelvar Italic,有非常不錯的顯示效果。 我們可以為斜體單獨設定字型以達到更為美觀的顯示效果。 一、下載字型 https://github.com/googlefonts/amstelvar/tree/main/fonts 二、壓縮字型 比如:woff2_compress Amstelvar-Italic.ttf 得到:Amstelvar-Italic.woff2 三、存放字型 比如:static/fonts/Amstelvar-Italic.woff2 四、加載字型 @font-face { font-family: 'Amstelvar'; font-display: swap; src: url('static/fonts/Amstelvar-Italic.woff2') format('woff2'); font-weight: 100 900; font-stretch: 50% 125%; font-style: italic; } 五、啟用字型 em { font-family: 'Amstelvar', serif; font-variation-settings: 'wght' 280; } 第五步第二項設定調整字重,達到與一點明體英文字重視覺一致。 [4]※ Before vs After 摘自《傳承字形標準化文件》之《傳承字形部件檢校表》,附錄二:關於傳承字形的謬說與事實 ↩︎ 參見 https://github.com/ichitenfont/I.MingWebfont/pull/1 ↩︎ 參見 https://www.jsdelivr.com/github ↩︎ 摘自《View From the Top: Craig Federighi》 ↩︎
筆者剛才回顧了 Yixiuer.me 大學時期的早期想法、詩作、筆記,發現自己當時糾結的問題更多是自己的無知所致,而不是現實普遍的問題。 自己當時只是剛剛離開應試教育,剛開始發現眼前的世界,然後在自己學習的新定義、新思想之間試著搭建,儘管現在看來更多是捏合。 當時自己更多是在與自己的無知糾結,儘管自己當時看來是在與整箇世界對話,但其實只是剛在洞穴裏睜開眼睛發現了一些晃動的影子。 這些早期創作記錄下了自己的箇人成長歷程,雖然幼稚但好在真摯,也反射了自己當時的週遭,記錄了一箇時空的一箇群體的社會屬性。 如果可以我想我會對當時的自己說:多讀書多讀經典,多看世界多交談,桎梏來自內心而非世界,多聞多見保持謙卑,不斷認識你自己。*
您可以订阅此RSS以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