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中国
BBC中文网是面向全球华人并每日更新的新闻资讯网站,提供客观及时和准确的内容以及对新闻故事的深入分析和评论。我们也提供繁体版脸书。
高市早苗當選日本首位女首相:堅定「右轉」的對華強硬派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音頻加註文字,高市早苗當選日本首位女首相:堅定「右轉」的對華強硬派 高市早苗當選日本首位女首相:堅定「右轉」的對華強硬派 4 分鐘前 日本自民黨總裁高市早苗被國會選舉為日本首相,意味著這名堅定的保守派將「接棒」帶領日本面對國內經濟挑戰和棘手的國際關係。 高市早苗的當選正值日本政壇的動蕩時期。在她之前的幾任首相都因支持率暴跌和政黨醜聞而提前結束任期。她是五年來的第四任首相。 那麼,日本首位女首相是何許人也?
美澳簽署稀土協議,抗衡中國市場主導地位 圖像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 美國與澳洲簽署一項協議,旨在加強稀土與其他關鍵礦物的供應,作為特朗普政府尋求對抗中國在市場主導地位的最新舉措。 澳洲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表示,這項協議將支持總額達85億美元的「隨時可啟動」項目,藉此擴大澳洲的礦業開採與加工能力。 根據協議框架文件,美澳兩國將在未來六個月內共同投入10億美元,投資兩國境內的相關項目。 美國與澳洲自特朗普第一任期以來便一直合作推進這些議題,但阿爾巴尼斯表示,這次的新協議將使雙方夥伴關係「提升到新層次」。 本週一(10月20日),特朗普也談及美英澳三方數十億美元的潛艦合作協議——即「澳英美安全聯盟」(Aukus)——表示該項計畫「全速推進」。 今年稍早,特朗普政府曾表示將重新審查該潛艦協議的細節,以確保符合其「美國優先」政策,引發外界憂慮澳洲或無法如期購買美國潛艦以汰換老化艦隊。 當被問及澳洲是否仍會獲得潛艦時,特朗普回應:「當然會,他們一定會拿到。」 目前,中國掌控了全球約70%的稀土開採及90%的稀土加工。這些材料被廣泛應用於國防設備、電腦晶片以及汽車等領域。 美國企業高度依賴這些原料。今年,中國以對美國新關稅及其他緊張關係為由限制出口之後,美企供應鏈變得格外脆弱。 消息公布後,澳洲稀土礦業公司的股價在週二大幅上漲。 總部位於珀斯的阿拉弗拉稀土公司(Arafura Rare Earths)股價飆升約7.7%,另一家主要生產商伊魯卡資源公司(Iluka Resources)也上漲超過 3%。 阿爾巴尼斯表示,該協議旨在加速三類項目的投資,包括美國在澳洲設立加工設施的投資計畫。 兩國同時同意在定價、許可及政府對企業和項目收購審查等議題上加強合作。 美方另行宣布,將於西澳投資興建一座年產100噸的先進鎵(gallium)精煉廠,並準備透過美國進出口銀行(Export-Import Bank)提供約22億美元融資,用以推動關鍵礦物項目。 近幾個月來,特朗普政府已陸續宣布投資多家企業,包括美國稀土礦商MP材料(MP Materials)、加拿大的三部曲金屬公司(Trilogy Metals)及美洲鋰業公司(Lithium Americas),這些公司皆在美國境內有開發項目。 作為回報,美方獲得了這些企業的部分股權。 在這次會議前,澳洲稀土公司如萊納斯(Lynas Rare Earths)的股價已因預期美方支援而上漲。萊納斯幾年前曾獲美國國防部合約,目前在美國德州有項目進行中。 白宮公布的協議框架細節並不多,顯示出這一議題的敏感性。 澳洲是關鍵礦物的重要供應國,但與美國相同,它仍仰賴其最大貿易夥伴——中國——來完成將原礦轉化為可供企業使用材料的加工程序。
亞馬遜雲端當機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整個網路幾乎癱瘓?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亞馬遜雲端運算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 AWS)今天度過了糟糕的一天——另一家美國大型科技公司全球連通雲(Cloudflare)的執行長如此形容。 他語氣中顯然帶著鬆了一口氣的感覺,因為今天這場影響超過1,000家企業、波及數百萬網路用戶的大規模當機事件,與他們毫無關係。 這次當機影響的範圍相當廣泛。社交媒體平台如Snapchat和Reddit、銀行如勞合社(Lloyds)與哈利法克斯(Halifax)、以及遊戲平台如Roblox和Fortnite都受到波及。 AWS是一家在全球具有龐大影響力的美國科技巨頭,它幾乎成了整個網路的「骨幹」。 它提供讓網路運作所需的工具與運算能力,支撐了大約三分之一的網際網路;同時也提供儲存空間、資料庫管理等服務,讓企業無需自行維護昂貴的IT系統,還能協助將網路流量導向這些平台。 這正是AWS的行銷主軸:讓我們幫你處理企業的運算需求。 但今天,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出了大問題——一種稱為「網域域名系統(Domain Name System, DNS)錯誤」常見的網路故障出現了。 對科技業的人來說,這聽起來再熟悉不過。 這類錯誤雖常見,卻能造成嚴重混亂。 「永遠是DNS出問題!」——這句話在科技圈裡屢見不鮮。 當有人打開應用程式或點擊連結時,他的裝置其實是在發出連線請求,希望能與那個服務建立連線。 DNS就像一張地圖,但今天AWS的「方向感」失靈了——像Snapchat、Canva、英國稅務海關總署(HMRC)等平台依然在線上,但系統卻無法找到它們的「座標」,也就無法把流量導過去。 為什麼影響這麼大? 這類錯誤可能由多種原因造成。 一般來說,是維護問題或伺服器故障。有時則是人為失誤——某個設定被誤改;極端情況下,也可能是網絡攻擊所致——不過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這次屬於網絡攻擊。 AWS表示,問題發生在位於美國維吉尼亞州北部的龐大資料中心,那是該公司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機房之一。 許多專家一致指出,這起事件正是「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風險的典型案例——AWS規模龐大,全球上百萬家企業都仰賴它。 他們的觀點沒錯,但問題在於:能夠提供與AWS相同規模服務的公司實在屈指可數。 事實上,全球只有兩個主要競爭對手:同樣來自美國的微軟Azure以及Google雲端平台。 其他規模較小的競爭者包括IBM,以及中國的阿里巴巴。超市品牌Lidl的母公司去年也推出了一個名為Stackit的歐洲雲端平台,直接對標亞馬遜。 然而,AWS仍然是這個領域的絕對領導者,遙遙領先其他對手。 有人主張,英國與歐洲必須加快腳步建立自己的雲端基礎設施,減少對美國服務的依賴——也有人認為現在為時已晚。 一位政府內部人士曾告訴我,有國會議員非正式地提議打造一個「英國版AWS」。 但有人回應說:「有什麼意義?我們已經有AWS啊,就在那邊。」 或許,像今天這樣的事件再次提醒我們——事情並沒那麼簡單。
高市早苗當選首相 被視為安倍「弟子」的她對華策略是否會有別於「議員高市」 圖像來源,EPA 日本共同社確認,自民黨總裁高市早苗今天(10月21日)下午在日本國會首相指名選舉中當選為第104任首相,成為該國憲政史上首位女首相。 高市早苗在今年10月初自民黨進行的黨魁選舉中以壓倒性優勢當選總裁,但其後與長期聯盟的公民黨談判破裂,震撼日本政壇。因為在國會沒有過半數的自民黨若沒有其他黨支持,將失去政權。高市早苗的執政意外陷入極大危機,最終自民黨與另一右翼政黨,與高市同樣出身關西的維新會結盟成功,日本第一女首相最終在驚濤駭浪中獲得國會確認。 分析稱,高市內閣除了要應付日本棘手的通膨及經濟問題之外,各界更注意她的政權如何影響區域政治?特別是美中關係。因為,被普遍視為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政治遺產傳人的高市,是否會延續安倍抗中、親美、友台的外交路線? 她過往擔任大臣及眾議員時,屢屢對北京強硬的發言時而引發北京抨擊,擔任首相之後,她的中國政策會改變嗎?她將如何處理起起伏伏的中日關係? 對此,國際關係學者、日本國際教養大學(AlU) 副教授陳宥樺向BBC表示,高市會繼承安倍的路線是無庸置疑的。被媒體稱為安倍「第一女弟子」的高市早苗,一直是安倍執政時的內閣重要大將。 陳教授表示,高市此次競選黨魁時在眾多演說中都提及安倍,也用了「自由與開放的印太」的關鍵字,而特朗普在X上祝賀高市當選黨魁,高市馬上回復表示感謝,「她更進一步提了加強美日聯盟以及推進自由與開放的印太的願景,這即是明證。」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位於東京的靖國神社安放許多日本二戰軍人牌位,長期以來一直是中日關係的焦點所在。 然而,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ICU)國際與政治研究學系教授奈吉 (Stephen Nagy)接受BBC中文採訪時強調,事實上安倍晉三的路線並非特別針對北京, 也非所謂的反中立場。奈吉解釋,安倍聚焦於日本的復興,同時支持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他的政治工程及成就是將地緣政治的重心從中國轉向多極化(multi-polar)。他又說,安倍將印度、東協、日韓、澳洲以及美國等作為中國之外的極點,降低中國的影響力並提升日本及盟友的戰略自主性。「因此,這似乎是日本安全機構內部的共識,我相信高市內閣將持續這一路線,她或將闡述中日關係是基於建設性接觸、強化日本經濟及更廣泛印太地區的韌性,以對抗脅迫。」 多次談論台灣問題 圖像來源,Office of the President Taiwan 圖像加註文字,今年4月,高市早苗曾在台北與台灣總統賴清德會面。 高市的首相之路一波三折,她之前對北京的批評,以及對台灣的友好姿態,不斷成為中國批評的焦點。 譬如,在她拿到黨魁大位時,香港鳳凰新聞及中國官媒上的評論者屢次譏諷她僅為「過場的政治人物」,認為其任期將與之前的多位日本首相一樣「短命」。 不過,中國智庫安邦諮詢10月8日刊出分析稱,高市的執政期限同樣具有多個挑戰,說到底也不是她單一的能力或意志能決定。而是她能否在內政與外交上「保持靈活可退」的政策及身段,並及時兑現經濟成果。「相較於『年更一相』的政治慣例,高市若能以漸進而非激進的政策組合(例如通過可見的產業成果、就業拉動、地方財政迴流等)穩固基層與自民黨關鍵派系支持,那麼延長執政周期的概率會上升。」 此外,高市對台灣的態度特別引人關注,普遍認為她將延續安倍晉三路線以及看重台灣曾歷經日本殖民半世紀後,對後者仍存的特殊情意結。 譬如,今年四月,高市以眾議員身份訪問台灣,並高調參觀當地獨派民間人士建立的民間安倍晉三紀念公園。她還獲得台灣總統賴清德邀請至總統府內碰面,廣受當地「台派」人士及媒體的歡迎。 隨後,高市回到東京後,公開建議日本與台灣建立「準安全聯盟」。上個月在宣佈參選黨魁的記者會上再次重申安倍名言「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並稱「絕對不能以武力威脅或脅迫等方式片面改變現狀,台灣是日本極重要的朋友」。她擔任黨魁的第一天,首個在X的推文,再次強調台日關係稱「台灣是珍貴的朋友,台日擁有基本價值觀」。 此外,中國國民黨黨主席鄭麗文在競選期間曾經表示,若當選將訪問高市早苗,迅速引發中國網路輿論及對手強烈抨擊,在台灣輿論引發騷動。這些都顯示高市與台灣的關係之敏感,並牽動兩岸關係。 凡此種種,都讓外界評估北京是否會在高市正式擔任首相後有所動作。《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在微博發文批判高市早苗稱「中國人最反對的日本政客的各種表現,高市「幾乎佔全了。」 無內容 繼續瀏覽 XBBC對外部網站內容不負責任。 中國靜觀其變?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有分析稱,高市早苗會採取親美路線,包含經濟及科技結盟刺激日本經濟,也藉此穩固自己的執政。 不過,即便如此,北京對於高市內閣,目前並未有太大反應。 譬如,高市勝出自民黨總裁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稱此為「日本內部事務」,但敦促東京履行對二戰歷史及台灣議題的相關政治承諾,並採取「主動理性對華政策」。 分析北京對高市內閣的態度,東京大學教授東洋文化研究所松田康博教授向BBC中文表示,全球各國,包含中國及韓國在內,都在面對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開啟的全球關稅戰。他認為各方在雙邊問題都希望不要有太多的摩擦,「給自己帶來麻煩」。 長期研究中日關係,松田教授解釋高市當選自民黨黨魁後,可以看到韓國政府沒有先發制人,中國應該也是「聽其言,觀其行」。「先讓中港媒體針對高市說一下話,潑一下冷水,但中國外交部目前都沒有針對高市有太激烈或明確的抨擊,也許暗地也可能會傳遞訊息過去。可以說,北京當下也不想跟東京產生太大麻煩。」 此外,北京及香港媒體對其過往反中舉措及參拜靖國神社舉動表達批評。港媒《南華早報》於高市當選當日便稱北京與東京緊張可能升級,高市親台立場及二戰歷史觀或可能將加劇摩擦。 據此,中國獨立智庫,安邦諮詢則評論,說到底,就未來中日關係而言,被一些媒體視為安倍政治「第一女弟子的」高市早苗可能是個「不易對付」的對手。但,可以判斷的是,由於高市既要在安全上與美國保持緊密,又不得不考慮中國的龐大市場,這就使其高市的中國政策中體現出「矛盾但可預測」的邏輯,也就是在必要時對北京採取強硬立場或談話以回應日本國內政治需求或國際盟友,「在更廣泛的經貿與現實利益面前保持務實接觸。」 奈吉教授則以過去中日交手的歷史向BBC分析指,北京最初對安倍感到擔憂,但安倍在其執政中展現自己是一位務實領導人,願意在可能的情況下與中國接觸,「這是基於最強大的美日夥伴關係」,同時東京還與澳洲、英國、菲律賓、歐盟、東盟及加拿大等國建立新的安全及戰略夥伴。因此,奈吉稱中南海或者會視高市為比安倍擁有更強硬意識形態的日本首相,不確定她是否會或採取更務實的對華戰略。 靖國神社仍是關鍵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安倍晉三的民族主義及保守派意識形態的政治遺產仍然得到許多日本選民支持。 眾所皆知,參拜靖國神社一直是1972年中國與日本建交後兩國關係起伏的核心原因之一。而高市早苗是2020年8月二戰結束75週年之際參拜靖國神社的四位內閣大臣之一,彼時中國及韓國都對此舉嚴厲批評。 10月8日,日媒傳出,高市早苗幕僚透露她將不會參與今年在靖國神社舉辦的秋季祭典。《每日新聞》稱,這是因為高市面臨放軟其保守外交立場的壓力。新加坡《聯合早報》稱,若高市順利接任,先不參拜靖國神社,可以避免刺激月底APEC峰會東道主韓國,並保住與習近平首次會晤的可能性。中國南京大學教授朱峰對該報稱,如此看來,高市上台前便開始展現外交平衡,似乎顯示她明白自己的政治角色已經從議員轉為準首相,並考慮因為參拜神社對在遭致反對黨攻擊,對外避免中韓等鄰國猛攻。 對此,奈吉教授告訴BBC,高市在延後參拜靖國神社上的抉擇,顯示她可能是一位很務實的領袖。若是如此,那麼或許日本將看到高市不會照本宣科地承襲安倍路線,而是「更新」安倍路線,理解安倍時代與高市時代在本質上不同。奈吉向記者分析,高市時代的特徵是俄烏戰爭、專制國家(包括俄羅斯、朝鮮及中國)的協作、人工智慧、網路安全挑戰,以及一位不可預測、非傳統但可能致力於印太地區、日本與美國關係的美國總統。「她可能致力於確保台海關係維持穩定,並確保全球面對中國的政策不會由北京定義,而是由美國、日本及其他盟友來主導。」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日本民族主義興起,極右政黨「參政黨」(Sanseito)在最近的選舉中大勝,席位從1上升至15,帶給老牌執政黨自民黨很大壓力。 日本國際教養大學陳宥樺副教授則判斷北京可能會先觀望一陣子,甚至可能會給高市一點「壓力測試」。他告訴BBC,因為「議員高市」也許會和「首相高市」有些微的不同,立場也許不變但作法會有彈性。譬如與盟友公民黨談判時,便允諾首相任內不會參拜靖國神社。選舉時也沒有表達對此事的強硬立場。 有分析便稱,除卻靖國神社,未來有關尖閣列島(釣魚島)及台灣議題等等,中國都有可能持續要求高市內閣表態,高市早苗仍否在APEC與習近平會晤仍難確認。 據此,松田康博教授向記者分析稱,高市早苗是知識分子出身,曾經是大學教授。對於靖國神社,高市可能會觀察一下再行動。松田強調,過去許多人以為安倍經常參拜靖國神社,但「安倍是『戰略性不參拜』----應該說,只有參拜過的人才可以選擇戰略性不參拜」。自第二次擔任首相以來,他未有親自參拜靖國神社。 松田康博說,「不去參拜就是一種籌碼,高市或可學習安倍的外交藝術。」 國內挑戰更巨 即便各界關注高市時代的區域地緣政治關係變化,許多分析仍強調高市要處理日本經濟問題才是她內閣能持續的最重要課題。 譬如,松田康博教授說,現在日本人最需要的是新內閣針對通貨膨脹等經濟問題提出有效的對策。陳宥樺也向BBC強調,就高市個人來說,她對於安保政策比較擅長,關注也較多,她的演說中往往都是以安保政策起頭,然而,國內物價高漲卻是大部分日本民眾更關心的議題,高市在黨魁選舉中確實對此有所留意。但現階段尚無法確切推斷高市政策會是外交還是經濟優先。 奈吉教授則強調,說到底,與美國的深化關係才是高市內閣執政的關鍵基礎。他分析,若高市將繼續深化與美國的關係,這意味著更多國防合作、更多科技合作、更多經濟合作、在人工智慧及量子運算上的更多合作,這個溢出效應可以協助日本國內經濟,才讓高市早苗「有可持續且有意義」的首相任期。 無論如何,日本國內的經濟通貨膨脹及對美關稅問題挑戰甚鉅,未來數月,高市如何穩固自民黨與維新黨的新結盟關係,在日本國會演說及APEC峰會上如何贏得國內外聲譽,爭取支持並回應在野黨挑戰,都將成為觀察她執政前景的窗口。
緬甸臭名昭著的KK詐騙園區被軍政府攻佔,背後涉華人黑幫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KK園區是泰緬邊境的幾個詐騙基地之一。 緬甸軍方表示,已攻佔位於泰緬邊境臭名昭著的一處網絡詐騙園區,並稱其為內戰中失去的關鍵領土。 位於邊境城鎮妙瓦底南部的KK園區,過去五年來一直是網絡詐騙、洗錢和人口販賣的代名詞。 成千上萬的人被高薪工作誘騙到這裡,然後被迫實施精心設計的詐騙,從世界各地的受害者手中竊取了數十億美元。 長期以來,緬甸軍方一直因與詐騙活動的牽連而受到指責。如今他們表示,已佔領該地,以擴大對通往泰國的主要貿易樞紐妙瓦底週邊地區的控制。 最近幾週,緬甸軍方在本國多個地區擊退了反對派,旨在最大限度地擴大計劃於12月開始的選舉的覆蓋範圍。 2021年2月軍事政變以來,緬甸一直飽受戰亂之苦,軍政府至今仍未控制緬甸大部分地區。反對派勢力將選舉斥為騙局,並誓言要阻止其控制地區舉行選舉。 克倫民族聯盟(KNU)於2020年初與一家鮮為人知的香港上市公司「環亞國際」簽訂了一項租賃協議,計劃合建一處工業園區,這就是KK園區的開端。民族叛亂組織克倫民族聯盟控制了當地大部分區域。 研究人員認為,環亞國際與中國黑社會知名人物尹國駒(Wan Kuok Koi,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崩牙駒」)之間存在聯繫,後者後來在邊境地區投資了其它詐騙中心。 該詐騙中心迅速擴張,從泰國邊境側即可輕鬆看到。 成功逃脫的人描述了控製者對數千名被關押在那裡的人實施的殘酷統治,其中許多人來自非洲國家,他們被迫長時間工作,未能達到目標的人還會遭受酷刑和毆打。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KK園區綜合大樓屋頂上的星鏈衛星天線 軍政府資訊部發表聲明稱,其部隊已「清剿」KK園區,釋放了2000多名工人,並沒收了埃隆·馬斯克公司生產的30台星鏈衛星終端——這些終端被泰緬邊境的詐騙中心廣泛用於網絡活動。 該聲明指責自政變以來一直在與軍政府作戰的所謂「恐怖分子」克倫民族聯盟和志願人民國防軍非法佔領該地區。 緬甸軍政府聲稱已關閉這個臭名昭著的詐騙中心,這次行動幾乎可以肯定受到了其主要資助者中國的指導。北京一直敦促軍政府和泰國政府採取更多措施,以終止中國犯罪集團在兩國邊境區域經營的非法生意。 今年早些時候,在泰國切斷電力和燃料供應後,數千名中國工人被帶離詐騙中心,並乘坐包機返回中國。 但KK園區只是邊境地區至少30個類似場所之一。這些場所大多受到與軍政府結盟的克倫族民兵組織的保護,大多數仍在運作,數萬人在這裡從事詐騙。 事實上,這些民兵組織的支持,在幫助軍方將克倫民族聯盟和其他抵抗組織從過去兩年佔領的地區趕走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軍方目前控制了幾乎所有連接妙瓦底江與緬甸其他地區的道路,這是軍政府在12月舉行第一階段選舉前設定的目標。 軍方已經佔領了萊凱考(Lay Kay Kaw),這是2015年在日本資助下為克倫民族聯盟建立的新鎮,當時克倫邦在全國停火後曾有望實現持久和平。 這對克倫民族聯盟的打擊比佔領KK園區更大,雖然克倫民族聯盟確實從中獲得了一些收入,但大部分經濟利益都流向了親軍政府的民兵組織。 一位消息人士告訴BBC,KK園區的詐騙活動仍在繼續,軍方很可能只控制了這座龐大建築群的一部分。 消息人士也認為,北京方面正在向緬甸軍方提供一份中國公民名單,希望從這些詐騙建築群中抓捕這些人,並將他們遣返回中國接受審判,這或許可以解釋KK園區遭到襲擊的原因。
習式反腐「打虎拍蠅」12年後,中共高官為何「越反越腐」?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中共建黨百年之際,在北京國家體育館(鳥巢)舉行了一場盛大演出,但未進行電視直播。 21 分鐘前 「我們黨的反腐力度,讀遍二十四史,沒有像現在這麼強的。」2014年7月,筆名二月河的歷史小說家,在接受中共紀委網站視頻採訪時說。 這位河南作家,基於康熙等三位清朝皇帝寫作了長篇小說三部曲,其中大量筆墨用於貪腐亂象和反腐努力。他在中紀委網站開設後不久成為受訪對象,這句歷史級斷言此後廣為流傳,成為習近平上台後規模浩大的反腐浪潮的一個注腳。 二月河一定程度上沒有錯,他下此論斷的那一年,僅中管官員(大部分為部級高官)已有39位落馬。更震撼的是,政治局常委、「正國級」周永康的倒台和清算,打破了「刑不上常委」的民間認知。 習近平「打虎拍蠅獵狐」,被認為深切迎合了中國民眾深入骨髓的清官崇拜,以及漫長的文官傳統中,累積的對貪腐的深惡痛絕。借助這種民意基礎開啟的反腐運動,為習近平建立了第一波政治聲望,也成為他區別於胡溫乃至江澤民的獨特執政風格。 但是,已於2018年逝世的二月河未能看到,「史上最強」反腐之後還有更強一波——2023年,落馬中管官員45人;2024年60人;2025年有望再創新高,僅上半年就有32位高官落馬。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前夕,官方一次性宣佈9名解放軍上將落馬,其中8名為中央委員。 數據揭示一個事實——在習近平開啓「反腐風暴」12年後,中國當下正處在一個聲勢更大的反腐浪潮之中。 以至於在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上,需要確認的落馬中央委員總數可能創紀錄。 一個問題浮現:十餘年後反腐高潮再起,這次有何不同? 更關鍵的問題是:多年來高壓反腐後,為何腐敗更盛? 數據顯示的兩波反腐高潮 為呈現習近平執政時期的兩波反腐浪潮,BBC中文統計分析了中紀委網站2013年以來公佈的「中管幹部」落馬數據。 所謂中管幹部,即「中共中央管理的幹部」——他們往往是主政一方的地方大員,或國家部門正副首長,級別多為省部級、副部級,及少量要害崗位廳級官員(如總經濟師、總審計師)。許多千萬人口大城市的一把手都不在此列。 名單不含央企官員及數十萬更低級別被查官員。我們增補了更高級別落馬高官(如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何衛東)及軍委委員(如魏鳳和、李尚福、苗華),剔除了僅受黨內處分未移交司法者(如魏宏、彭宇行)。時間跨度從2013年上半年至2025年10月20日,橫跨12年,共406位落馬高官。 按照他們被宣佈調查的時間排布,發現這些高級幹部落馬有兩個明顯的波峰—— 第一波峰:2013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持續三年,105人落馬。 第二波峰:2023年上半年至今,截至10月20日已達154人。 第一波反腐高峰期間,高級官員的平均涉案金額為4674萬元人民幣,第二波中這一數字已達到1.65 億元。如果算總數,過去12年間,這406名高級官員有據可查的涉案金額已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下半年以來的案件幾乎都在審理中,並未公佈涉案金額,因此第二波浪潮的總體涉案金額規模,還有部分尚未呈現。 對比顯示:第二波落馬人數是第一波的1.5倍,平均涉案金額是3.5倍。官方總體數據印證此趨勢:2014、2015年分別處分23萬和33萬人;2023、2024年則為61萬和89萬人。 從級別看,第一波包括:1位正國級常委周永康,2位政治局委員徐才厚和郭伯雄,2位非政治局委員的「副國級」蘇榮和令計劃。第二波則無常委落馬,政治局委員僅軍委副主席何衛東,另有「準副國級」軍委委員魏鳳和、李尚福和苗華。若排除這四位軍人,文官系統無副國級以上官員落馬。 一浪更比一浪高 更多人數、更高金額、更低職級——一個問題浮出水面:第一波更偏向「政治清洗」,第二波更著重腐敗本身? BBC中文採訪的專家未給出簡單答案,但提供了觀察視角。 最顯著的不同,第一波反腐的重要變量——周永康。 「第一波調查在很大程度上確實圍繞著周永康的小圈子,因為黨中央明確譴責『政治腐敗』,即對黨中央的不忠。」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朱江南表示,從黨的角度來看,政治上不忠誠也是一種腐敗,實際上是一種挑戰中央權威的非常嚴重的腐敗,不能容忍。 德國墨卡托(MERICS)中國政治與社會研究項目負責人卡特婭·德林豪森(Katja Drinhausen)認為,習近平上任數月即處理周永康案,傳達一個信號——「最高權力層級也在習近平掌控之內」。這使反腐成為內部清理和權力鞏固的有效工具,當時不同派系對中國發展方向持有不同願景。 「儘管如今涉案金額更高給人財務腐敗是核心的印象,但用紀律調查監督和執行黨內對中央目標的政治與意識形態服從,仍是關鍵目標。」德林豪森說。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北京的中共歷史展覽館 第二波反腐浪潮中,已經沒有「周永康式」的人物。 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教授史宗瀚(Victor Shih)認為,當前反腐主要目的可能確實是反腐本身。現在大多數官員,尤其省委書記,都是習近平親自任命,並進行任前談話,「至少五年甚至更久,這些人都經他親自審查,可能發現其中一些仍極度腐敗,於是下令徹底調查,清除害群之馬,導致了當前這一大波調查」。 史宗瀚還提出一個比較少見的猜想——第二波始於疫情之後。疫情期間大量中央資源下撥地方,用於防護裝備、醫療用品、方艙建設等,可能導致大量腐敗。這次運動可能針對利用災難謀私利者。他將其類比1960年代大躍進後的「四清運動」,整頓大躍進期間農村腐敗問題,巧合的是,那場運動也持續3年。 「但我仍認為它某種意義上是政治性的,」史宗瀚說,因為與習關係密切的人仍受保護,沒看到與他關係密切或曾在其手下工作的人陷入嚴重麻煩,「儘管我傾向認為這些人也某種程度腐敗,也許因關係密切而更加小心,誰知道呢?」 至於貪腐金額上的大幅增加,朱江南補充,最近涉案金額更大,主要因目標部門轉移。近年許多調查聚焦金融部門,包括銀行和大型國企,這些部門腐敗金額通常更高。加密貨幣興起也使資金流動增加。 過去幾年,公立醫院、金融監管、煙草等板塊大量官員落馬,帶來更高貪腐金額,與第一波明顯不同。 數據也有一定佐證,第一波涉案最高者是雲南省委書記白恩培,2.47億元;第二波最高者是煙草專賣局副局長何澤華,9.43億元,也是12年來涉案最高的高官。不過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等人涉案金額均未公佈。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一度是習近平「愛將」的何衛東(下中)在四中全會前被官宣調查,他身後的國防部長魏鳳和(上左)也在這一輪反腐風暴中落馬。 軍隊反腐:權力再平衡 兩次反腐高潮諸多不同,但不變的是,軍隊都成為「重災區」。 德林豪森認為,軍隊持續反腐既反映軍事現代化和危機應對能力的重要性,也反映軍事國防領域的不透明性質及大量腐敗機會。一連串高層調查和免職清楚表明,習近平對進展及關鍵官員的政治可靠性並不滿意,即使這些官員是他任內安置的。 「軍隊一直是反腐熱點,因為相對獨立於文職官僚機構,擁有自己的監督系統和法院,監督更加困難。」朱江南解釋,軍隊很大程度上自我約束,紀律好壞取決於高層對黨中央和最高領導人的忠誠度。當高層涉腐且未立即控制,腐敗可能大範圍擴散。黨意識到軍隊腐敗嚴重影響應對外部威脅的能力,因此自2013年以來,大量反腐注意力放在軍隊。 但深入剖析這些將領身份,依然能發現不同。 第一輪反腐中,軍隊聚焦徐才厚和郭伯雄案件,大量清除相關軍官,餘波持續數年。 史宗瀚解釋他的發現——郭徐案後,一波軍官得到提拔,包括一些曾在徐郭手下工作的人,讓他們支持2016年軍改,「但有趣的是,許多當時被提拔的人不久後就被逮捕,許多人到2020年陷入大麻煩,導致一波小規模逮捕和免職潮。」 前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張陽上將即是一例。徐才厚落馬後,張陽於2015年11月軍改中升任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首任主任,此後多次公開痛批徐才厚,聲稱「情感上憎恨、政治上決裂」,但2017年9月仍因郭徐案牽扯「接受組織談話」,期間居家,兩個多月後自縊身亡。 第二波反腐高潮中,更多是習近平時代提拔的將領。比如中央軍委副主席何衛東,習近平在福建任職時已相識,二十大後破格提拔,在二十屆四中全會前夕被宣佈調查;再如負責軍隊政治工作的苗華上將,去年因嚴重違紀接受調查;還有兼任國務委員的國防部長李尚福也被調查。中央軍委七個席位空缺達3人。 這些習近平時代提拔的將領成批倒下,史宗瀚形容「非常令人困惑」,但給出兩個解釋:火箭軍窩案,因近年對戰略核武器大量投資涉及龐大資金,使一批軍官在更少監督下腐化;但還有些人不僅因腐敗,而是變得太有野心。 「他們試圖建立威脅軍內權力平衡的權力基礎,所以陷入麻煩。」史宗瀚解釋,這個權力基礎不是針對習近平,而是為自己構建。「和林彪問題非常相似。他對毛主席非常忠誠,但試圖建立龐大權力基礎,為毛主席將權力移交給他那天做準備。毛主席不喜歡這樣。所以如果習近平察覺到這種異心,我也不認為他會喜歡。」 越反越腐的制度困境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12年間,兩次各持續三年左右的反腐高潮,似乎暗示一種工作方式上的路徑依賴。 這背後可能有不得已的因素。史宗瀚舉例,疫情後若真發現大量官員貪腐,要擴大調查規模,就不得不從非紀檢部門調動大量資源,甚至從十個不同部委(審計、財政、公安、海關)調集幾百上千名幹部,需要額外調集這些人力,基本上就要啟動一場運動才能推動。 一邊掀起反腐浪潮,一邊在官方文件中強調常態化反腐的重要性,即「構建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體制機制」。 朱江南認為中國正經歷從傳統運動式反腐向制度建設的轉型。十八大以來,高層有強烈政治意願支持反腐,對腐敗程度深的地方而言,非常必要。強烈的政治意願賦予反腐機構權力和動力。已實施多項改革使監督常態化,比如中央巡視。事實上,許多腐敗通過中央巡視揭露,所以常態化執法是有效的。 卡特婭·德林豪森(Katja Drinhausen)則持有不同的意見。她表示,儘管制度化和法律形式化有所推進,但運動式執法是這一體制的特徵,而非缺陷。中共不依賴獨立司法系統、調查性媒體和公民社會作為監督者,而是指揮紀律和執法機構的發力方向。2020年至2022年針對科技行業的大型監管運動提醒我們,運動式執法在黨的治理方式中仍扮演關鍵角色。 但兩波反腐浪潮的數據對比提出一個關鍵問題:為何經歷如此大力度、如此長時間的反腐後,還能發現更多、更貪的官員? 「持續不斷的案件顯示,在制衡有限的自上而下政治體制中,腐敗多麼根深蒂固。」德林豪森表示,習近平上任之初,貪腐就是中國人批評和抗議的關鍵,也被認為對中共執政地位構成潛在威脅,因此從剛上任前幾個月的「八項規定」,到最近對吃喝之風的再次打擊,再到持續公佈反腐數據,都在努力向民眾傳達一個信息——領導層確實在監督官員。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吳木鑾認為,中國反腐機構沒有獨立性,所以解決不了問題。新加坡、香港等能解決腐敗問題的地方,基本都有獨立機構,而中國反腐過程中還有很多操控,要抓誰、不抓誰都由上頭說了算,由最高層決定。腐敗問題真實存在,習近平也想反腐,但反誰不反誰,可能有人為的、主動的考量或鬥爭情況在內。 「中國反腐是自上而下驅動的,是習近平自己的想法在主導。所以很難預測他什麼時候想做什麼,什麼時候反腐,外界不知道。這些腐敗案件基本處理不完,只是什麼時候處理的問題。」吳木鑾補充,沒有獨立司法體系,沒有公民社會監督,怎麼反腐何時反腐都靠黨內處理,所以很容易被誤解為政治鬥爭,即使不是,也很容易被誤解為政治清洗。 那這種狀況會改變嗎? 腐敗層出不窮,史宗瀚認為,深層次原因是高級官員尤其在地方層面擁有巨大權力,黨治理社會方方面面,這是制度設計使然,而私人和企業得以賄賂官員獲得額外利益。 「但我認為,黨在權衡後認為這是值得的。」史宗瀚解釋,通過賦予高級官員幾乎絕對的權力,他們能維持一個轄區內的政治壟斷,如果真把監督地方官員的權力交出去,給人民監督的權力,共產黨就不會那麼強大了,政治壟斷以外的任何替代方案都會增加某種顏色革命的風險,可能威脅政權穩定。 「從黨的角度看,這些是非常危險的實驗,是蘇聯後期政權進行的那種實驗。我認為胡錦濤確實嘗試過其中一些,而習近平不喜歡這些實驗,事實上禁止了它們。」 那麼在反腐這件事上,會一直反下去,是一場注定失敗的戰鬥嗎? 「不,」史宗瀚搖搖頭,這不是一場注定失敗的戰鬥,這只是一場持續的戰鬥。「這沒什麼,你知道,黨擅長處理那些不會消失的問題。」
我為什麼在14歲就長白髮了,還有辦法逆轉嗎? 圖像來源,Ashley Sukru 圖像加註文字,阿什莉·蘇克魯(Ashley Sukru)表示,14歲時長出白髮讓她變得在意自己的外表。 阿什莉·蘇克魯(Ashley Sukru)在高中時只有14歲,她的一位朋友發現她有第一根白髮,這個瞬間改變了她多年來對外貌的感受。 「我當下的反應是:『不,我不可能有白頭髮,我才14歲啊,』」她回憶道。 「我記得午餐時回家後,一直翻找自己的頭髮,結果發現越來越多白髮,我感到非常尷尬。」 來自加拿大、現年28歲的阿什莉懇求父母讓她染髮。 「當你試圖融入大家時,白頭髮絕對不是讓你看起來合群的東西。我當時只是想掩蓋它。」她解釋說。 人們是否愈來愈早長白頭髮? 專家表示,基因是決定何時開始長白髮的最主要因素——檢測結果顯示,阿什莉的情況也是如此。她的母親也在14歲時開始長白髮,而她的祖母大約是在17歲的時候。 醫生指出,他們看到越來越多年輕患者對早發性白髮感到擔憂——大多數是在20多歲到30多歲之間。 對於生活方式健康的人來說,白人通常在35歲左右開始出現白髮;而亞洲人和非洲人則大約晚10年。 在這個年齡之前出現白髮就被視為「早發性白髮」——也就是白人在20歲以前、亞洲人在25歲以前、非洲人在30歲以前。 這些標準是根據不同人種中基因影響毛囊產生色素的方式而制定的,有些人種的色素流失過程會發生得較晚。 「這樣我們就能判斷,什麼時候應該尋找其他原因,什麼時候則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英國全科醫生瑟梅德·梅澤(Sermed Mezher)說。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頭髮的顏色是由黑色素細胞所決定,這些細胞有時會變得遲鈍,無法正常產生色素。 為什麼頭髮會變白? 新頭髮從皮膚中的毛囊長出,產生色素的細胞稱為黑色素細胞(melanocytes),也存在於毛囊中。 黑色素細胞會產生兩種黑色素:真黑色素(eumelanin),決定頭髮的深淺;以及淡黑色素(pheomelanin),決定頭髮偏紅或偏黃的程度。這些色素同時也影響皮膚和眼睛的顏色。 紐約大學研究團隊針對細胞老化的過程進行研究,發現隨著頭髮老化、脫落並不斷重新生長,毛囊中的黑色素幹細胞會逐漸變得遲鈍。 這些幹細胞停止在毛囊中移動,變得固定不動,因此無法成熟為真正的黑色素細胞。 當色素不再產生時,頭髮就會變成灰色、白色或銀色。 缺乏營養會導致早發性白髮嗎? 美國與巴西的科學家發現,控制皮膚與頭髮色素的幹細胞在經歷強烈壓力後會受損。 但專家也指出,早發性白髮可能是營養不均或缺乏的徵兆,應該加以重視。 維生素D與B12、銅、鐵、鋅,以及葉酸偏低,都與早發性白髮有關。其中,缺乏維生素B12被認為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維生素B12(又稱鈷胺素)對於產生健康的紅血球至關重要,而紅血球負責將氧氣輸送至全身,包括毛囊。毛囊獲得充足氧氣,有助於維持色素的生成。 「B12主要來自動物性食品,所以如果一個人是完全的純素者,且沒有補充營養品,那這會是我首先考慮的因素。」梅澤醫生說。 同時,銅也很重要,因為它能啟動酪胺酸酶(tyrosinase)這種有助於製造黑色素的酵素。貝類、芝麻、深綠色葉菜、牛肝與羊肝等食物都是良好的銅來源。 不過,專家也提醒,某些礦物質如鋅與維生素C若攝取過量,可能會干擾銅的吸收,進而導致缺乏的情況出現。 營養師暨作家瑪麗亞·馬洛(Maria Marlowe)表示,許多人近年來為了提升免疫力而補充鋅,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間。 「如果補充品配方不當,你可能會同時耗損體內的銅,」她說,「如果你想補充鋅,最好選擇含有鋅與銅的配方,兩者一起攝取。」 她補充說,攝取過多的鐵,甚至過多的維C,也可能降低體內的銅含量。 圖像來源,Maria Marlowe 圖像加註文字,營養師瑪麗亞·馬洛(Maria Marlowe)提醒,在未經檢測的情況下,不應貿然開始補充營養品。 醫生指出,如果是由缺乏礦物質引起的早發性白髮,通常會伴隨其他症狀。 「像是缺乏銅的情況,可能會出現體重增加、頭髮變細、皮膚出疹等現象。你也可能感到極度疲倦,甚至對寒冷變得敏感。」梅澤醫生說。 經檢測後,瑪麗亞·馬洛發現自己缺乏銅、鐵與碘。 她也進行了重金屬檢測,因為她認為這些物質可能會干擾礦物質的吸收,進而引發早發性白髮。結果顯示她體內的鉛與鎘含量偏高。 由於工業化的影響,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暴露在重金屬中,這些物質可能存在於空氣中,也可能來自我們的食物。 「例如,有些魚類的汞含量比其他魚高,」馬洛補充說,「問題在於,當我們攝取的量超過身體能夠處理的範圍時,就會產生風險。」 圖像來源,Maria Marlowe 圖像加註文字,瑪麗亞·馬洛表示,在補充缺乏的礦物質後,她新長出來的頭髮顏色變得更深了。 飲食可以逆轉早發性白髮嗎? 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當壓力減輕後,新長出來的頭髮有可能恢復原本的顏色。 醫生也指出,如果白髮是由缺乏營養而引起,那麼透過補充營養也可能出現類似的逆轉效果。 「對大多數人來說,如果是基因造成的,那就無法逆轉。」梅澤醫生說。 專家建議,最好透過富含營養的食物來補充礦物質,但若無法從飲食中獲得,營養補充品也可以作為輔助。 不過,醫生強調,在改變飲食或服用營養補充品之前,第一步應該是進行檢測,了解身體的實際狀況。 「如果我們發現B12偏低,並進行補充,那麼色素確實有可能恢復;銅、維生素D或甲狀腺激素異常的情況也是如此。」梅澤醫生解釋。 「即使頭髮無法完全恢復原本的顏色,至少可以減緩白髮的出現,甚至可能阻止惡化,特別是當我們能控制像氧化壓力這類因素時。」 然而,專家也提醒,目前尚未有經驗證的萬用方法可以完全逆轉白髮。 瑪麗亞·馬洛表示,在改變飲食、減少攝取含重金屬的食物後,她注意到自己的白髮有些變化。 她說,至少花了三個月才看到變化,儘管她尚未完全逆轉所有白髮。 水果與蔬菜中的抗氧化物也被建議攝取,因為它們能中和自由基。自由基會造成氧化壓力,進而損害DNA,導致掉髮與早發性白髮。 「像是吸煙、心理壓力、過量飲酒,或生活在污染嚴重的地區,都可能導致氧化壓力。」梅澤醫生說。 馬洛補充,自從去年生產後,她暫停了原本的保養習慣,結果又出現了一些白髮。 圖像來源,Ashley Sukur 圖像加註文字,2020年,23歲的阿什莉·蘇克魯決定不再染髮。 對阿什莉來說,飲食無法改變她的基因,但她的觀念卻改變了。如今,她的銀白頭髮成為她身份的一部分,她也建立了一個線上社群,聚集了許多年輕人,一同挑戰傳統對美與老化的看法。 「當我開始在TikTok和Instagram發文時,我發現有很多跟我同齡的女性也在讓自己的白髮自然生長。」阿什莉說。 「我希望能鼓勵更多女性擁抱自己的白髮,而不是說『白髮很醜、白髮代表老』,我們可以說:『不,白髮很有力量,白髮是一種態度,是你獨一無二的樣子。』」
為什麼我會愛上一本名為《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的書 圖像來源,Bloomsbury Publishing 對韓國人來說,辣炒年糕不僅僅是一種點心,而是一種撫慰心靈的食物。 這道甜辣交織、以富有嚼勁的年糕製成的料理,是韓國街頭小吃文化的代表,深受各年齡層喜愛。 對學生來說,它是放學後的慰藉;對成年人而言,則是辛苦一天後的療癒之選。 因此,當讀者在2018年看到一本名為《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的書時,立刻引起了廣泛關注。這個誠實又帶點俏皮的書名激起了人們的好奇心,有些人甚至想知道,究竟要有多愛辣炒年糕,才會以它為題寫一本書?但很快,更多人被書中赤裸真誠的內容所打動。 這本書迅速成為暢銷書,在韓國引發熱烈討論,並深深觸動了無數人。本週,該書作者、南韓作家白世熙(Baek Se-hee)辭世,享年35歲。她的死因尚未公布。不過,韓國器官捐贈機構表示,白世熙捐出器官,挽救了五條生命,強調她幫助他人的心願。 她離世的時候如此年輕,讓許多曾在她文字中獲得慰藉與理解的讀者深感哀痛。社交媒體與部落格上湧現大量悼念、個人如何被她的作品所拯救的故事,全球多家媒體也大篇幅報導了她辭世的消息。 這本書的核心,是白世熙與心理醫師的對話紀錄,內容圍繞她遭受輕鬱症與焦慮障礙的困擾。透過這些對話,她坦率地分享了日常生活中的困擾——例如過度在意他人眼光、對外貌的焦慮,以及與自我懷疑的拉鋸。她並未深入探討臨床憂鬱症,而是反映出許多人都能共鳴的那種溫和的憂鬱。 她的故事之所以動人,在於那份坦誠。她捕捉到人類內心那種微妙的矛盾——一邊疲憊地與日常的悲傷共處,一邊又渴望繼續前行。就像在艱難的一天裡,一碗溫暖的辣炒年糕能帶來慰藉,她的文字也同樣給人溫暖與理解,提醒讀者:即使脆弱,也是一種力量。 英國提供與本報導相關議題支援與資訊的機構名單,可於 BBC Action Line 網站查閱。若您身處英國以外地區,亦可造訪 Befrienders 網站尋求協助。 圖像來源,Instagram / Baek Se-hee 圖像加註文字,白世熙的回憶錄因其對心理健康對話的真誠描寫而廣受讚譽。 「不完美也沒關係」 這本書打動了許多年輕人,其中之一是25歲的韓國高麗大學學生趙恩彌(音譯,Jo Eun Bit)。她表示,這本書幫助她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時找到方向。 「在韓國,各個世代的人都習慣拿自己與他人比較,衡量彼此的成就,這只會加劇競爭,」她說。「但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傳遞出一個訊息:不按照社會設定的標準生活,其實也沒關係。」 「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我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光這一點就已經非常特別,而且還是需要照顧一輩子的存在…越深入探究自己,一定會越幸福。」 「對我來說,這本書給了我一種安慰:不完美也沒關係,同時也提醒我,我也是一個需要被呵護與關愛的人。」 圖像加註文字,書中的一些段落引起了趙恩彌的共鳴。 從學校到職場的激烈競爭,加上來自家庭與社會的期待壓力,讓許多韓國年輕人感到沮喪。在這個仍深受儒家價值觀——如正義與服從——影響的社會中,心理健康議題依然受到嚴重污名化,許多人因此感到羞愧或擔心遭受社會評價。 白世熙的書顛覆了「社會成功就是美好人生的終極標準」這一觀念,坦率地談論許多人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並藉此向讀者傳達:正視自己的情緒,是邁向療癒的第一步。 韓國一位小學教師李尚恩(音譯,Sangeun Lee)告訴BBC,正因為這個原因,這本書對她有著特別的意義。 「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我們過度暴露在他人的生活面前,這讓我們對自己越來越苛刻,」這位35歲的老師說。 「不完美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自然的,但當你看到這麼多這類資訊時,會覺得像是在攻擊自己,甚至會懷疑自己這樣生活是否可以。這本書讓我學會接受真實的自己。」 許多人都能產生共鳴 這本書的受歡迎程度,也在現實生活中產生了一些實際的影響,幫助許多正掙扎於憂鬱症的人尋求專業協助,也讓心理健康議題進入了公共討論的視野。全球知名、以提倡自愛為主題的韓國「防彈少年團」(BTS)成員金南俊(RM)也曾在網路上分享這本書。 白世熙的文字早已超越韓國,觸動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自2018年首次出版以來,該書在全球銷量突破百萬冊,並被翻譯成25種語言。在英國,該書在發行後六個月內即售出10萬本。 這本書深深打動了許多年輕女性,也在推廣韓國文學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倫敦一位中學教師瑪麗安娜·蘇茨(Marianna Szucs)告訴 BBC,她對這本書產生了共鳴,並對白世熙的離世感到深深的哀傷。 「她的書告訴你,如果你感到憂鬱,或覺得自己有問題,那你並不孤單。她也有各種各樣的困擾,從微不足道的小事到令人畏懼的大問題。我相信,任何閱讀這本書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鳴。」 駐英韓國文化院院長孫承慧(音譯,Seunghye Sun)表示:「白世熙的聲音能在英國引起共鳴,這具有高度象徵意義——畢竟這裡是佛洛伊德及其女兒等偉大精神分析學家探索人類心靈的地方。」過程中,也拓寬了韓國文學和韓國文化的範圍。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跨越世代與國界的故事,向世界各地無數素未謀面的讀者傳遞出一種平靜卻溫暖的訊息。 最終,這個看似矛盾的書名《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或許正是以另一種方式在訴說:「我想活下去。」即使在最絕望的時刻,人們仍能從生活中的小確幸中找到繼續前行的力量。 對她而言,那份小小的快樂就是辣炒年糕,這也證明了,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慰藉,也能成為支撐我們活下去的力量。
阿聯酋貨機香港降落後衝出跑道墜海 兩機場員工死亡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Play video, "Watch: Wreckage of cargo plane seen at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 節目全長 0,30 00:30 音頻加註文字,貨機衝出跑道後擱淺在海堤上,機尾斷開。 一架貨運飛機在香港國際機場衝出跑道,墜入海中,造成兩名地勤人員死亡。 阿聯酋航空(Emirates)EK9788航班於星期一(10月20日)香港時間03:50(格林尼治標準時間星期天19:50)從杜拜抵達香港時偏離跑道,並撞上一輛機場巡邏車。 車內兩人其後被證實死亡,機上四名機組人員則在事故中生還。 這是香港罕見的嚴重航空事故——赤臘角機場一向以安全紀錄良好著稱。 飛機著陸時所採取的航道仍存在疑問。對此,中國香港特區民航意外調查機構(AAIA)宣佈展開調查。 機場官員表示,他們已向飛機發出正確指示,跑道上亦設有標示以引導飛機。 香港機場管理局機場運行執行總監姚兆聰表示,事發時該輛巡邏車正行駛於跑道圍欄外的一條道路上,「安全距離完全符合ICAO(聯合國國際民航組織)的標準」。 姚兆聰解釋,飛機其後偏離跑道,撞破圍欄並與巡邏車相撞,將其推入海中。 他強調,巡邏車絕對沒有駛進跑道。 他在事故發生數小時後的記者會上表示:「正常情況下,飛機怎樣都不會轉向海面一側⋯⋯這並非正常的路線。」並補充飛機在著陸時並未發出求救訊號。 特區消防處官員表示,救援潛水員從海中尋獲巡邏車內兩名人員,他們其後被證實不治。 官員表示,兩名死者分別為30歲及41歲,分別擁有七年及12年機場工作經驗。 香港特區運輸及物流局對兩人的離世表示「難過」,並向其家屬致以慰問。 阿聯酋航空在發給BBC的聲明中表示,涉事飛機「在香港著陸時受損」,並補充:「機組人員確認安全,機上亦無載貨。」 聲明又指,這架波音747-481貨機是由土耳其航空公司Act Airlines提供並操作的「濕租」飛機——濕租是指一間航空公司向另一間航空公司一併租用飛機、機組人員及保險的安排。 當局表示,飛機墜毀後,機上四名機組人員曾打開緊急逃生門。他們在事故發生後兩分鐘內被趕到現場的消防人員發現並救出。 現場照片顯示,飛機機身斷裂,一部分機身沉入水中,裂縫清晰可見。 至少有一條緊急逃生滑梯成功啟用。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從現場照片所見,貨機機鼻嚴重損毀,基本被削去。 中國香港警察機場區指揮官葉本儒向媒體表示,不排除展開刑事調查的可能性。 香港AAIA一名官員表示,調查人員仍在嘗試從海中尋找飛行數據記錄器及駕駛艙語音記錄器——即俗稱的「黑匣子」(黑盒子)。 受影響的跑道將於星期一餘下時間內關閉,但機場另外兩條跑道仍然運作正常。 根據機場管理局網站,原定星期一抵達香港國際機場的至少11班貨運航班已被取消。 這是自1998年機場由啟德遷至赤鱲角以來,第二宗致命事故。 1999年8月22日,中華航空CI642航班在颱風期間降落時失事反轉,造成三人死亡。 「黑匣子」:誰發明了飛行記錄儀?
俄烏戰爭:美國提供戰斧飛彈能改變戰局嗎? 圖像來源,Mark Wilson/Getty Images 3 分鐘前 當烏克蘭總統 (Volodymyr Zelensky,澤倫斯基) 周五與美國總統特朗普 (Donald Trump,川普) 會面時,戰斧巡航導彈 (Tomahawk) 很可能成為議程上的焦點。 特朗普最近暗示,他可能同意澤連斯基先前提出的請求,讓基輔獲得這種先進武器。 事實上,澤連斯基經常請求盟友更強大的軍事支援,以發動對俄羅斯的反擊。他希望在這次與特朗普的會晤中獲得好消息。 這將是這位烏克蘭總統自今年一月以來第三次造訪華盛頓特區。 據報導,烏克蘭最近部署了自製的遠程巡航導彈「火烈鳥」 (Flamingo),但仍相信需要戰斧導彈,才能徹底扭轉對俄羅斯戰爭的局勢。 那麼,為什麼美國導彈如此重要?為什麼華盛頓之前沒有提供給烏克蘭? 戰斧導彈為何關鍵? 自俄羅斯於2022年發動全面入侵以來,烏克蘭多次請求遠程導彈,因為它正在權衡是否攻擊遠離前線的俄羅斯城市和目標,以打破這場消耗戰的僵局。 莫斯科先前警告華盛頓,不要向基輔提供遠程導彈,稱這將導致衝突大幅升級,並損害美俄關係。 美國先前部署的某些戰斧導彈版本,射程達 2,500公里,若從烏克蘭領土發射,就能輕易打擊到莫斯科。 此外,戰斧導彈以亞音速飛行,但它們僅在離地面數十公尺的低空飛行,這讓它們極難攔截。 BBC記者帕維爾·阿克塞諾夫 (Pavel Aksenov) 表示,它們憑藉先進導航系統,能以極高精度擊中目標。 然而,向烏克蘭交付戰斧導彈的一大障礙,是找到合適的發射平台。 因為這主要是海軍武器,通常由艦艇和潛艇攜帶並發射。烏克蘭目前沒有相容的船隻可發射戰斧導彈。不過,美軍最近開發了新型地面發射器,但基輔部隊在使用前需接受密集訓練。 圖像來源,Alex Wong/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澤連斯基連續訪問華盛頓以尋求更多支持。 美國能幫助基輔什麼? 有效運用這些精準遠程導彈,需要來自美國的準確情報。烏克蘭對華盛頓的情報依賴在三月美國暫停情報分享時變得顯而易見。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 》報導,三月後後美國對基輔的情報分享已大幅增加,提供數據讓烏克蘭能打擊俄羅斯深處的重要能源設施,包括煉油廠。 熟悉情況的官員表示,美國情報幫助基輔決定行動路線、高度、時機和戰術。 這讓烏克蘭攻擊無人機能規避俄羅斯防空系統。專家表示,如果烏克蘭獲得戰斧導彈,美國的專家們將深度參與導彈準備和飛行路線規劃。 美國目前的戰斧導彈庫存尚有數千枚,但烏克蘭戰爭顯示,與擁有龐大軍隊的國家衝突,需要消耗大量武器。 鑑於美國擔憂未來可能與中國爆發衝突,華盛頓不太可能提供足夠數量的導彈,讓烏克蘭單靠摧毀軍事目標就能改變戰局。 但專家指出,即使僅提供數十枚導彈,並結合其他手段使用,也能在這場戰爭發揮極大作用,改變戰爭走向。因為,俄羅斯本身已透過結合無人機和各種巡航導彈,對烏克蘭發動有效攻擊來證明這一點。而基輔最近對敵方煉油設施的精準打擊,已讓俄羅斯經濟局勢複雜化,而戰斧導彈能強化基輔這方面的能力。 特朗普對莫斯科態度轉變? 特朗普對俄羅斯的態度在最近幾個月趨於強硬,因為他對普京 (Vladimir Putin,普丁) 在達成基輔停火協議上缺乏合作而日益不耐煩。 「我可能會告訴他們(莫斯科),如果戰爭沒有解決,我們很可能(向基輔提供戰斧),也可能不,但我們可能這麼做。」他在周日放話。 「俄羅斯想要戰斧飛往他們的方向嗎?我可不這麼認為。」這位美國總統補充道。 俄羅斯對特朗普的言論做出強烈回應。 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 (Dmitry Peskov) 談及戰斧導彈時稱其令人「極度擔憂」。 他說:「現在確實是個非常戲劇性的時刻,因為各方緊張局勢都在升級。」 九月時,佩斯科夫對戰斧導彈的威脅表示輕視,稱它們無法「改變戰爭情勢」。但在他最近的評論中,他指出如果這些導彈發射向俄羅斯,莫斯科無法分辨它們是否攜帶核彈頭。 他說:「俄羅斯聯邦該怎麼想?俄羅斯該如何反應?」 前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 (Dmitry Medvedev) 也加倍呼應強化佩斯科夫的言論。 「俄羅斯該如何回應?正是這樣!」梅德韋傑夫在社群媒體上表示。 他又說:「交付這些導彈可能會對所有人帶來壞結果。首先——對特朗普本人。」 梅德韋傑夫在過去幾年逐漸轉變為鷹派人物,經常在社群媒體上發表比俄羅斯官方立場更極端的觀點。他先前曾與特朗普發生衝突。梅德韋傑夫八月的線上評論,讓美國總統表示已下令兩艘核潛艇靠近俄羅斯。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戰斧導彈通常由艦艇和潛艇攜帶並發射。烏克蘭目前沒有相容的船隻可發射戰斧導彈。不過美軍最近開發了新型地面發射器,但基輔部隊在使用前需接受密集訓練。 在最近的電話通話中,澤連斯基和特朗普討論了烏克蘭強化軍事能力的努力,包括提升防空系統和遠程武器。 包括基輔在內的烏克蘭城市反覆遭受俄羅斯無人機和導彈的重型轟炸。俄羅斯特別針對烏克蘭能源基礎設施,隨著冬季逼近,造成大範圍停電。 上個月,特朗普的特使凱洛格 (Keith Kellogg) 向基輔暗示,特朗普已授權打擊俄羅斯領土腹地。他在福克斯新聞中(Fox News)說:「在俄烏戰爭中,沒有所謂的聖地可以免於攻擊。」
從「台獨」到「親中」: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的啟示 圖像來源,Facebook/Kuomintang 中國國民黨主席改選落幕,55歲的鄭麗文以黑馬姿態擊敗郝龍斌當選,成為洪秀柱後第二位獲全國黨員投票選出的女性黨主席。鄭麗文的勝選被視為國民黨內部路線出現重大轉折。 這位曾參與學運、主張台灣獨立的前民進黨員,如今代表國民黨內主張改革與世代交替的「戰鬥派」。她在兩岸立場上強調「中國認同」,選戰期間曾被批評為「親中」、「紅統」,引發黨內外高度關注。 選前包括台北市長蔣萬安、新北市長侯友宜等多位地方首長皆表態支持穩健派代表郝龍斌,鄭麗文的勝選被外界解讀為黨內「非中華民國派」勢力的崛起,挑戰國民黨長期以來的路線與權力結構。 鄭麗文當選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出賀電,提及「推進國家統一」。她的回應引起各界解讀,外界關注她上任後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以及是否能整合黨內派系,帶領國民黨迎戰2026年地方選舉與2028年總統大選。 上任後會延續「親中」路線嗎? 圖像來源,Kuomintang 圖像加註文字,鄭麗文(左三)擊敗郝龍斌(左四)當選國民黨主席 在上周六(10月18日)進行的國民黨主席改選,前立法委員鄭麗文以65122票當選,得票率50.15%,比排第二的前台北市長郝龍斌多14.3%。 鄭麗文的出線引發台灣政壇高度關注。多位學者指出,她主張黨內改革與世代交替,為國民黨注入一股「破舊立新」的能量,其對抗民進黨的戰鬥形象有望帶動黨內團結,但也象徵黨內長期隱伏的路線衝突浮上檯面。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林泉忠投書媒體指出,鄭麗文是國民黨首位非建制派(亦稱「非中華民國派」)出身的黨主席,其政治論述高度意識形態化,強調「中國認同」,其更為「親中」的鮮明立場與對手郝龍斌所代表的「兩岸穩健派」明顯區隔,黨內將迎來「艱巨的路線之爭」。 選前包括蔣萬安、侯友宜等多位地方首長皆表態支持郝龍斌。 鄭麗文的兩岸立場在選舉期間即備受討論,她選前曾說台灣要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重新大力推動兩岸交流對話,主張恢復與中國大陸的制度性對話,「強強聯手,一加一大於二」,也表示若當選黨主席願與習近平見面,「不要說見一次,見一百次都願意」。 外界因此格外關注北京對此次選舉結果的表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發賀電指出,多年來兩黨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共同政治基礎上,推動兩岸交流合作,致力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增進兩岸同胞親情福祉,成效積極」。他期望兩黨深化合作交流,「推進國家統一」。 鄭麗文覆電感謝習近平,表示「海峽兩岸於1992年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達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她同意兩黨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同為炎黃子孫、同屬中華民族」,她認為應在既有基礎上強化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台海和平穩定,「為民族復興開闢宏偉前程」。 鄭麗文勝選後也向國際承諾,國民黨未來對外關係將秉持對等、尊重、互惠原則,堅持三大方向:不讓台灣成為麻煩製造者、不成地緣政治犧牲品、積極為區域和平努力。 台灣成功大學教授李忠憲教授分析,中共中央總書記向國民黨主席發賀電並非首例,早在2021年朱立倫當選時,習近平也曾以賀信形式表達「在九二共識與反台獨的共同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的立場。 然而,相較於朱立倫時期「台海情勢複雜且嚴峻」的警示語氣,此次鄭麗文所收到的賀電顯得更為積極與親切,字句中強調「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甚至提及「推進國家統一」,使外界格外關注其中的政治訊號。 至於鄭麗文的回覆,李忠憲認為她未設防線,顯得立場更為親中,使得「習鄭關係在媒體眼中被放大為一種『親密』的象徵」。 他也指出,鄭麗文不再以「統一」為口號,而以對話、理性、務實作為包裝,打造出一種國際社會可以接受的「溫和版親中」形象,對北京而言也能降低對台「統戰」的成本,成為北京「政策輸入」的新管道。 「鄭麗文比立法院長韓國瑜更懂得包裝,比朱立倫更懂得權衡,是一位可被國際社會接受、卻又對北京有用的『理性親中』代表。」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則對BBC中文分析,雖然鄭麗文在選舉過程中展現出對北京友好的姿態,但她應該清楚台灣主流民意對「親中」的警覺性仍然強烈, 因此預期她上任後會採取「語言上和緩、政策上穩健的方式來經營兩岸議題」,延續「交流而不附和」的路線,口頭上維持善意,實際上避免過度靠攏中國。 「她若要帶領國民黨回到主流政治舞台,勢必要在論述上調整,作為主席她需要淡化『t統一』相關語言,強調和平、穩定、交流,以避免引發中間選民疑慮,這樣的調整不僅是戰術考量,也是國民黨在未來選舉中生存的必要。」 「綠轉藍」爭議人物,為何獲勝? 圖像來源,Kuomintang 鄭麗文這次擊敗郝龍斌當選,外界都好奇這位「非典型國民黨員」,為何能大勝傳統藍營政治人物。 她在雲林出生、台南長大,是外省二代,就讀台大法律系期間參與野百合學運,曾是「台獨基本教義派」。她畢業後加入民進黨,代表該黨於1996年當選國民大會代表,即是依中華民國憲法設立的民意職位,負責選舉總統、副總統、修改憲法及罷免元首,她也曾任民進黨青年部副主任等職。 但在2002年,她因批評時任衛生署代署長塗醒哲涉嫌「舔耳案」,因不符事實,違反黨內「不得亂發言」規定遭民進黨停權,鄭麗文後來稱因「理念不合」退黨。 離開民進黨後,2004年泛藍陣營在凱道集結抗議總統大選選舉不公,鄭麗文擔任主持人被視為正式挺藍,2005年正式「綠轉藍」獲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延攬加入國民黨,隨後擔任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主委、發言人等職務,也擔任過不分區立委及行政院發言人,因口才及組織能力有「藍營最強辯手」的稱號。 台灣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對BBC中文說,鄭麗文的背景能更了解民進黨,從而「凝聚泛藍和中間選民」。她優於其他候選人是在於她更加「戰鬥」,這是國民黨黨員期待的,反映了國民黨黨員的危機感,「失去中央政權已經12年,希望能重返執政」。 鄭麗文選舉期間積極提出革新黨內制度,例如要找回長期未參與黨務的年輕黨員,鼓勵新世代參與決策,這讓她在年輕黨員間支持度高,並獲軍系與部分地方議會支持。選舉期間,曾獲國民黨前黃復興黨部主委季麟連、桃園市議長邱奕勝等人支持。 台灣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劉必榮向BBC中文分析,鄭麗文勝選代表國民黨內希望改革的聲音,「年青人覺得國民黨太老派,但鄭麗文比較敢衝撞」,這個結果反映世代交替、穩健過渡的一個選擇,「應該有助於國民黨拓展年青人的選票」。 候選人郝龍斌與趙少康曾公開指控中共介選,意指鄭麗文是「中共同路人」。翁履中對BBC中文表示,有關議題在選前被大幅渲染,反而產生了意料之外的效應,「許多國民黨員對於這類外部干預與『抹紅式』指控反感,激發了內部團結心理」。 其形象塑造也是關鍵之一,台灣成功大學教授李忠憲向BBC中文說,鄭麗文懂得以「開放、理性」的語言包裝自己,使她在國際媒體面前顯得「兼具理智與現代感,與傳統藍營僵化、守舊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但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鄭麗文獲過半數支持當選,但整體投票率遠低於上一屆,只有不足四成。比對近年國民黨主席得票數,鄭麗文也是最低,較得票率不過半的朱立倫還要少兩萬多票。 翁履中認為這反映了黨員的冷感與無力感,「選舉過程中內部爭議不斷,讓黨員選擇觀望」。劉必榮則引述國民黨員朋友分享,指他們感到陷入兩難,因為鄭麗文及郝龍斌都有支持的理由,「每一個黨員投票都要算好幾步,第一個錢的問題、第二個藍白合、第三個大陸問題、第四個選舉能否選贏的問題,各有利弊,所以大家不知道怎麼選,大概就沒有選」。 能否改革國民黨和團結派系? 圖像來源,EPA 當選後,鄭麗文發表勝利感言說,「國民黨會努力成為第一大黨,在我任內完成2028年完全執政的政黨輪替,還有兩岸共榮共和,這是我最重要的使命」。 林泉忠投書指出,鄭麗文更為親中的立場,在此次選舉獲得國民黨內軍系與黃復興系統的支持,但可能失去與與中間選民對話的空間,選後新任黨中央如何與原建制派整合,將是鄭麗文上任後的首要挑戰。 73歲的前台北市長郝龍斌在選戰期間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強調「九二共識不等於一國兩制」,呼籲中國大陸正視並尊重中華民國的存在事實,象徵黨內穩健派的集結。 劉嘉薇教授分析,鄭麗文標誌著對抗民進黨的大旗,將有助於國民黨內部改革和派系團結,「因為黨內有共同的目標,就是下架民進黨,重返執政」。 鄭麗文選後「用最深的誠意」向民進黨說,台灣不能再內耗,不要在自己內部找敵人,要把台灣的政黨政治從惡鬥、內耗拉回正軌,期望民進黨不要再仇恨、撕裂,不要再打「仇中牌」。 身兼民進黨主席的總統賴清德並未發文恭賀鄭麗文當選,僅送花籃致意。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表示,期望朝野政黨領袖「共同目標都能以國家利益為優先,以守護國家安全為前提」。民進黨發言人吳崢也說,希望國民黨「將台灣利益置於政黨之上」,共同面對當前的國安挑戰。 至於國民黨內的聲音,這次選舉過程中因為傳出「介選風波」,候選人一度激烈互打,黨內擔心影響日後團結。選舉結果出爐後,屈居第二及三名的郝龍斌及羅智強也都祝賀鄭麗文。 郝龍斌說「希望未來要放下這次選舉中的紛擾以團結,共同為國民黨的未來奮鬥」。羅智強同樣表示,「選舉結束就是團結的開始」,相信國民黨在鄭麗文的帶領下會開創新局,「打贏2026及2028大選」。 現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祝賀鄭麗文,說即將到來的「九合一」及總統大選是大家最關注的,他希望國民黨團結、讓國民黨更強。 鄭麗文曾提出國民黨要走向集體領導,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左正東認為,她是以什麼方式、被納入的人是有多大決策權,「這些都會決定未來鄭麗文能否團結各個山頭,未來國民黨能否繼續整體作戰」。 短期而言,學者李忠憲認為國民黨的派系衝突會緩和,因為鄭麗文擅長透過資源與位置的再分配換取支持,「然而這種『和諧』的背後並非真正的改革,而是『資源再分割』的延續」,長遠來說只是將國民黨從「理念共同體」進一步轉化為「權力交換所」。 李忠憲續分析,這種作法會使黨內改革不再關乎方向與信念,而是誰能分得更多政治利益,恐導致國民黨失去公共性與道德說服力,因為「政黨不是為了特定派系、利益集團或個人升官而存在」,未來能否在社會中獲得價值認同成疑。 劉必榮則指出,很多地方派系其實是支持郝龍斌,因為他代表穩定、可預測、不會有積極變化,所以鄭麗文擔任主席後,將要整合這些地方勢力。但鄭麗文當選勢必把中央黨部年輕化,而競選地方選舉方面因資源有限,就會出現分配的問題。 「本來鄭麗文上來,可能一些年青人覺得有機會到我來競選了,但跟民眾黨合作過程中又要讓一些(地方席位)位置給他們,原本給年青人的變成給民眾黨了,是否這樣?」 國民黨預料11月才進行新舊任黨主席交接,劉必榮提醒在藍營選舉的時候,民進黨很多準備參選地方選舉的候選人「隊已經站好」,但國民黨還要整理團隊、跟民眾黨討論如何合作和提名等,「等一切搞定都明年了」,「這個時候再搞個分裂就完蛋了」。 對藍白合作的影響 下一步黨主席要帶領籌備選舉,除了兩岸論述會影響選情,在明年地方選舉國民黨與民眾黨兩個在野黨,如何協調提名與資源分配,也是對鄭麗文的考驗。 在鄭麗文當選當晚,民眾黨隨即發布新聞稿,主席黃國昌表示,台灣民眾黨致力推動「聯合政府」,透過跨黨派力量打破民進黨「一黨專擅之僵局」,期待未來民眾黨與國民黨在政策與理念上持續深化交流,逐步累積互信,「建立聯合治理典範」。 鄭麗文也感謝黃國昌,表示知道社會有多麼高的期待,一定要用最大誠意與決心,完成在野團結,「為台灣撥亂反正」。 事實上,鄭麗文早在當選前已組成「黨外在野大聯盟」,說要連結所有統治者、執政黨之外的聲音,發揮制衡力量。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支持民眾黨的網紅「館長」陳之漢等也是發起人之一,被視為要整合藍白勢力。 如今鄭麗文成功當選國民黨主席,左正東分析藍白合要成功,不只黨主席願意促成合作,還有黨的基層群眾能否接受,「特別涉及可能要禮讓的選區裡原本準備參選的候選人」,以及未來組成政府的行政部門職位分配。 「這些需要是主事者本身有協調黨內各個山頭的威望」,左正東認為目前鄭麗文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要視乎她這一年的各項表現。 翁履中認為,鄭麗文擅於運用媒體的能力,能讓藍白對話透過媒體產生合作氣氛,但要讓「藍白合」更順利,地方選舉願意配合多少民眾黨的要求,會是民眾黨對鄭麗文是否有合作誠意的觀察指標。 據國民黨規劃,黨主席選舉結果出爐後,將於10月21日公告黨主席當選名單,並翌日將黨主席選舉結果陳報中常會核備,11月1日召開全國代表大會,進行新舊任黨主席交接。
在美國經濟腹地感受中美激烈對峙的一周 「這是中國在對決全世界」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美國經濟權力核心地帶瀰漫著一股詭異的空蕩。 美國財政部與聯邦政府大部分機構一樣,已陷入停擺狀態。 這些部門的大多數員工都被迫休假。世界各國財政部長和銀行家乘飛機前往幾個街區外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他們延誤的航班由少數無薪的空中交通管制員負責處理。 然而,特朗普政府顯然急於向外界傳遞一個明確訊息。這並非針對國內,而是針對那些感到困惑的外部國家。 上週中,他們在華盛頓特區最華麗的房間之一——大理石裝飾的「現金大廳」(Cash Room)中,向一小群被特別邀請進入財政部的人士發表了這番話。這裡曾是美國內戰後的總統尤利西斯·格蘭特(Ulysses Grant)的就職招待會場地。 「別搞錯了,」財政部長史考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與貿易大使傑米森·格里爾(Jamieson Greer)一同表示,並在這場持續進行的2025年全球貿易戰中發出最新一擊:「這是中國在對決全世界。」 這句簡單的話語,正好點出了當前席捲全球的多股非比尋常的經濟暗流。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史考特·貝森特與傑米森·格里爾在美國財政部的現金大廳向記者發表聲明。 當中包括:中國對關鍵礦產實施新的出口管制、對人工智慧泡沫可能破裂的擔憂、關稅混亂,甚至是OpenAI開發色情聊天機器人的消息。 每年有兩周時間,世界似乎總是會發生一些變化,因為頂級銀行家和財政部長都會聚集在華盛頓特區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會議。 然而,主辦國本身成為動盪根源的情況卻極為罕見。過去,這樣的角色通常由發展中國家擔任,或是2010年代的歐元區,甚至是2022年聲名狼藉的英國。 如今,美國的貿易政策、令人眼花撩亂的市場變化,以及其利率決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顯得很突出。 當美國兩位最具影響力的貿易談判代表在財政部的現金大廳向一小群媒體發表談話時,他們傳遞出一個無法忽視的訊號:中國上週透過大幅加強對稀土元件貿易的限制,可能已經動用了其最具威力的武器。 這些稀土元素對於從電動車到軍事裝備等高科技產品的製造至關重要。 財政部長貝森特形容這一舉動是中國在「 卡住全球的脖子」。 貿易大使格里爾表示,中國對稀土元素與設備、電動車電池技術、工業用鑽石以及超硬材料實施的「全面擴大」出口管制,是「對全球各國進行經濟脅迫的行為」。 這項指控出現在他的上司——美國總統特朗普——試圖透過關稅重塑全球貿易關係、消除美國貿易逆差之際。 特朗普或許已經推出了自1933年以來全球最嚴厲的關稅制度,但至今為止,這場貿易衝擊所引發的動盪卻出人意料地溫和。 儘管這個全球最大經濟體如今已築起一道顯著的關稅高牆,但其經濟尚未感受到明顯衝擊,部分原因是科技股估值泡沫所帶來的財富效應。 這一切所傳遞出的訊息是:要麼全球經濟的抗震能力比預期更強,要麼是時間問題,真正的痛苦尚未到來。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一艘貨輪駛入中國青島港。 出口至美國的企業目前已將關稅(實際上是進口稅)成本放進自身的毛利率中。但這樣的情況是否只是暫時的? 美國為自身經濟築起的關稅高牆,導致更多貿易轉向其他地區,例如中國轉向歐洲與非洲。 目前為止,美國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仍未遭受關稅帶來的深遠不確定性、更高物價,以及對國內生活水平的衝擊影響。此外,美元貶值10%所帶來的影響也尚未完全顯現。 部分緩衝來自人工智慧科技產業股價的飆升,這在美國部分家庭中創造了顯著的財富效應。根據摩根大通經濟學家的估算,這種財富效應每年價值高達1800億美元。 繁榮與泡沫之間的界線難以量化,有時卻能真切感受到。 我站在紐約時代廣場的納斯達克交易所外,這個象徵美國私營科技業崛起的高科技產品股市,正向全球展示其最新的首次公開募股(IPO)。 其中一家專門募集資金投入加密貨幣的基金,儘管其股價已經下跌,仍在興高采烈地「敲鐘」。 隨後,該公司的高層走到廣場上,在一群困惑的觀光客中觀看自己敲鐘的巨型螢幕影片。事實上,納斯達克內部並沒有真正的鐘,也沒有傳統的交易大廳,只有一排排未來感十足的螢幕。這只是傲慢嗎? 另一塊螢幕則提醒人們,這裡曾在20年前迎來另一家科技公司的上市——如今市值已達3兆(萬億)美元的Google。 本週,OpenAI的阿特曼(Sam Altman)透露,ChatGPT正在開發聊天機器人色情選項。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圍觀民眾在時報廣場的納斯達克外觀看敲鐘儀式。 就在這個時刻,分析師們正對阿特曼的公司等在人工智慧競賽中領先的企業進行嚴格審視。 一連串錯綜複雜的交易引發了更多關注——包括美國主要企業(如晶片製造商)投資於自己的供應商,反之亦然。這些現象讓人更加擔憂:數十億美元正湧入資料中心、AI初創公司與尖端製造工廠,是否正在助長一個日益膨脹的泡沫? 那麼,中國是否正試圖操弄這些對泡沫即將破裂的恐懼? 這正是貿易大使傑米森·格里爾似乎想表達的觀點。他指出,中國對許多關鍵半導體所需礦物實施出口管制,等同於讓北京掌控了全球經濟與科技供應鏈的命脈——而這些供應鏈正是支撐美國經濟的企業所依賴的基礎。 「這將影響人工智慧系統與高科技產品。」他說。 貝森特也加入了發言,他表示,美國媒體報導中國採取強硬手段,甚至準備動用金融市場來打擊美國,簡直就像是聽從中國共產黨的「指令」。他還罕見地點名指責一位中國談判代表不守規矩。 這一切看起來一點也不像在下棋。 這並不是大師們經過深思熟慮、提前六步制定策略的做法。這更像是胡亂揮桿打撞球,把球四處亂撞,然後乾脆連球桿或球桌也一起砸了。 關稅、反制關稅與出口管制,實際上構成了一場確保相互毀滅的博弈,只是這場博弈被一種普遍的假設所掩蓋——也就是特朗普總統總會在關鍵時刻收手。但這種預期越根深蒂固,未來遭遇衝擊的風險就越高。 在這種局勢下,從博弈論的角度來看,尋求盟友才是明智之舉。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2023年於美國財政部現金大廳舉行的一場會議。 中國的舉措將影響全球,包括歐洲。英國財政大臣瑞秋·李維斯(Rachel Reeves)以及其他歐洲主要財長告訴我,他們將與全球夥伴合作,確保這些稀土材料的供應穩定。 李維斯特別提到,英國正與加拿大合作,發展替代的供應鏈。美國方面也已開始重啟礦場與精煉設施。然而,中國在這一領域的主導地位,是經過數十年才建立起來的。 在這樣的時刻,也可以坦言,外交場合上的公開言論與私下的真實想法之間,存在著某種落差。 在幕後,不少人對美國一方面四處加徵關稅,另一方面卻要求全球聚焦中國的貿易扭曲,感到困惑與不滿。 「現在很難分清誰是朋友,誰是敵人。」一位G20國家的財長這樣說。 「美國基本上是在試圖把全世界拉攏起來對抗中國,並將一切都當作對中國施壓的籌碼。」一位G7高級官員告訴我。 在這種充滿猜疑的氛圍下,不確定性不斷升高,全球許多中小型央行紛紛將資金投入被視為「避風港」的黃金市場,推動金價創下新高,這並非沒有原因。 回到美國財政部的現金大廳,這個裝潢華麗、使用七種大理石並鑲有大量金色細節的空間內,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又發表了一項耐人尋味的聲明。 他認為,美國正經歷一場類似1990年代的高科技生產力繁榮。「這是目前最接近我們所見情況的時期。」 在接下來的幾週內,他將協助選出新一任美聯儲主席,並希望其風格能效法1990年代的艾倫·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這位前美聯儲主席以在網路泡沫興起期間維持低利率而聞名,儘管部分人認為這也助長了後來的金融危機。貝森特最近正在重讀葛林斯潘的傳記《大師》(Maestro)。 然而,1990年代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未試圖中斷新興科技供應鏈,也沒有中美之間此起彼落的關稅威脅。 這些離心力導致世界經濟呈現不穩定的平靜狀態。 「公路賽跑者」時刻已經到來。就像卡通人物衝下懸崖一樣,全球貿易暫時擺脫了地心吸力的束縛,但仍在繼續奔跑,甚至加速。 來到華盛頓參加會議的各國財政部長們,只能假設全球經濟會勉強撐過這一切。 但這並不代表它真的會。
盧浮宮竊案:失竊的珍寶、逃逸途中掉落的皇冠和已知所有細節 巴黎的盧浮宮博物館被迫關閉,警方正在調查一宗明目張膽地以法國無價的王冠珠寶為目標的搶劫案。 竊賊使用電動工具在光天化日之下闖入這座世界上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隨後騎乘滑板車逃逸,帶走了八件極其珍貴的珠寶。 以下是我們目前掌握這宗震驚法國的犯罪事件詳情。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搶匪到達一樓窗戶,切割玻璃窗片,進入博物館鍍金的阿波羅畫廊。 竊案是如何發生的? 這起竊案發生在當地時間週日早上9點30分至9點40之間,正值博物館向訪客開放後不久。 四名竊賊使用一輛配有升降平台的卡車(類似搬家公司使用的設備),通過塞納河附近的陽台進入阿波羅畫廊(Galerie d'Apollon)。 現場照片顯示,一架安裝在車輛上的梯子通往一樓的窗戶。 其中兩名竊賊使用電池驅動的圓盤切割機切開玻璃窗,進入博物館內部。 他們隨後威脅保安,迫使其疏散現場,並從兩個玻璃展示櫃中偷走展品。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搶匪從塞納河岸邊進入盧浮宮時使用的升降梯 法國文化部在聲明中表示,博物館的警報響起後,工作人員依照程序聯絡了安全部門並保護了訪客。 聲明補充說,竊賊曾試圖在博物館外焚燒他們的車輛,但被一名博物館員工阻止。 文化部長拉希妲·達蒂(Rachida Dati)向法國電視一台表示,監控畫面顯示,蒙面竊賊「冷靜地」進入博物館,並砸毀展示珠寶的櫃子。 事件中無人受傷,達蒂表示「沒有暴力,非常專業」。 她形容這些竊賊似乎是「有經驗的」,並且有一套周密的逃逸計劃,使用兩輛滑板車逃離現場。 調查人員正在尋找四名嫌疑人,並透過閉路電視畫面分析逃逸路線。 法國內政部長羅宏‧努涅茲(Laurent Nunez)向法國電台表示,整起突襲事件「非常非常快速」,過程不到七分鐘。 一名目擊者形容博物館疏散時的場面是「完全恐慌」。後續畫面顯示博物館入口已被金屬閘門封鎖。 被盜取的是什麼? 根據當局表示,共有八件物品被盜,包括王冠、項鍊、耳環和胸針,全部來自十九世紀,曾屬於法國皇室或帝國統治者。 法國文化部指出,被盜物品包括: 屬於拿破崙三世皇后歐珍妮(Empress Eugénie)的王冠與胸針 屬於瑪麗·路易絲皇后(Empress Marie Louise)的祖母綠項鍊與一對祖母綠耳環 屬於瑪麗-阿梅莉皇后(Queen Marie-Amelie)與奧坦絲皇后(Queen Hortense)的藍寶石套組中的王冠、項鍊與單隻耳環 一枚被稱為「聖物盒胸針」(reliquary brooch)的胸針 這些珠寶鑲嵌了數千顆鑽石與其他珍貴寶石。 另外還有兩件物品,包括歐珍妮皇后的皇冠在現場附近被發現,疑似是在逃逸過程中掉落。當局正在檢查其是否受損。 努涅茲形容這些被盜的珠寶「無價」,具有「無法衡量的文化遺產價值」。 之前發生過類似竊案嗎? 1911年,一名義大利(意大利)博物館員工藏身於盧浮宮博物館的儲物櫃中過夜,隔天從一個僻靜的畫廊牆上直接拿起了當時鮮為人知的《蒙娜麗莎》,用工作服包裹後夾在腋下,然後走出博物館。 這幅畫在兩年後被尋回,犯人後來被發現是一名義大利民族主義者,他表示他之所以犯案,是因為相信這幅達芬奇的傑作應該屬於義大利。 如今,《蒙娜麗莎》的安全措施更加嚴密:這幅可能是博物館最著名的藏品,現被展示在高安全等級的玻璃櫃中。 1998年,卡米耶·柯羅(Camille Corot)創作的十九世紀畫作《塞夫勒之路》(Le Chemin de Sèvres)遭竊,至今仍未尋回。此事件促使博物館進行了大規模的安全改革。 近來,法國博物館接連遭竊。 上個月,竊賊闖入利摩日的阿德里安·杜布歇博物館(Adrien Dubouché Museum),偷走據稱價值950萬歐元(約1,100萬美元/8.25萬英鎊)的瓷器作品。 2024年11月,巴黎的科涅克-傑博物館(Cognacq-Jay Museum)有七件「具有重大歷史與文化價值」的藏品被盜,其中五件在幾天前被尋回。 同月,持槍歹徒突襲勃艮第的希隆博物館(Hieron Museum),開槍後逃逸,盜走價值數百萬英鎊的二十世紀藝術品。 這是自1911年《蒙娜麗莎》失竊以來,盧浮宮博物館最轟動的一次搶劫事件。 此案也引發了對法國藝術品安全防護水平的嚴重質疑,尤其是在犯罪集團越來越頻繁地將博物館作為目標的情況下。 努涅茲表示,週日早上闖入阿波羅畫廊的竊賊顯然是專業人士。 他們知道自己要什麼,顯然事先「勘察過現場」,採取了大膽但有效的作案手法,整個行動只用了不到七分鐘就完成並成功逃逸。 法國大部分王室徽章在1789年革命後被損毀或出售,但部分物品被保存或後來回購。展示櫃中的大多數藏品來自十九世紀,屬於拿破崙及其侄子拿破崙三世的兩個帝國家族。 這起竊案發生在距離《蒙娜麗莎》僅幾步之遙的畫廊內。 但策劃此類搶案的犯罪集團並不會以《蒙娜麗莎》這類無法展示或出售的世界名畫為目標。他們更偏好能夠變現的物品——而珠寶正是首選。 儘管這些物品具有巨大的歷史與文化價值,王冠與頭飾卻可以輕易拆解並分批出售。即使是大型且知名的鑽石也可以被切割。最終的售價可能遠低於原始文物的價值,但仍然相當可觀。 法國近期發生的兩起博物館竊案已引起當局警覺,文化部制定的安全計劃正逐步在全國推行,以應對藝術犯罪集團日益大膽的行動。 「我們非常清楚法國博物館的脆弱性,」努涅茲表示。 今年九月,竊賊從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偷走了原礦狀態的黃金,價值約60萬歐元(約52萬英鎊),並很可能已在黑市上輕易脫手。 同月,竊賊從利摩日的一間博物館偷走價值600萬歐元的瓷器——利摩日曾以瓷器聞名。這次盜竊很可能受外國買家委託而來。 盧浮宮收藏了數千件舉世聞名的藝術品,還有同樣數量的鮮為人知但具有文化意義的藏品。 但在其230年的歷史中,竊案相對罕見——主要得益於嚴密的安全措施。
中共「十五五規劃」:習近平「全面主掌中國經濟後第一個五年發展藍圖」的四個看點 圖像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 17 分鐘前 中共將於本周一(10月20日)開始,一連四天在北京召開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其中一項項議程是審議「十五五規劃」,即中國第十五個「五年規劃」,涵蓋2026年至2030年的經濟發展藍圖,被看作是外界觀察中國經濟走向的風向標。 BBC中文訪問不同背景的學者及分析人士,從「五年規劃」背景剖析,試圖解答這是一項中央政府的經濟藍圖抑或政治工具?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如何透過「規劃」部署他的「安全大格局」,回應不同困境。 與此同時,外界目光同時聚焦四中全會揭示的黨內人事調整,原定估算在會期落實對部分高層的處分,最終在會議前、10月17日公佈,9名軍隊高層包括何衛東及苗華等9人,嚴重違紀違法被開除黨籍、軍籍。 審議「規劃」的時機 每一屆中共中央委員會通常在五年任期內會召開約七次會議,按照黨章,「中全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通常來說,中共習慣在五中全會審議五年規劃,並在翌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正式發布。 坊間曾有說法揣測,今次提早於四中全會審議五年規劃屬打破慣例,估計與日益嚴峻的經濟狀況有關,北京等不及下年才提出解救經濟的政策方向。 位於歐洲的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MERICS)分析師亞歷山大·戴維(Alexander Davey)向BBC中文表示,這次不同尋常之處的原因,在於三中全會曾莫名其妙地被延遲,導致中共全會周期被推遲。 按照過去四十多年的慣例,本屆三中全會原本預期在黨代會次年召開,即2023年秋季,最終延遲近一年至去年7月召開,而「十四五」規劃將於今年完結,無法待至2026年的五中全會再行審議。 事實上,中國發改委早於2023年底已啟動「十五五」前期研究;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決定於10月舉行四中全會期間研究「十五五」,政治局文件指出「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策略機會與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 至9月尾,中央政治局釋出會議提要,確定四中全會會期,又提及「十五五」時期的六個「堅持」,就「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強調要貫穿「各方面全過程」,並指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圖像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 中共的「安全大格局」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夏明向BBC中文分析,「十五五」當中的指導方針是整個國家的「安全大格局」需要去統率「發展大格局」,帶有「政治掛帥」意味。 他表示,按「黨領導一切」的思維,「經濟是服務於黨的最高利益和目標的配合及協力者」,目前的經濟不給力為習近平帶來政治危機,相信這一次的規劃將有非常強的政治色彩,亦是對相關危機的回應。 夏明指出,習近平自2012年擔任中共總書記,翌年成為中國國家主席,惟過去由份屬不同派系的李克強主導經濟方針,較傾向巿場推動經濟;現時國務院總理李強、負責經濟的副總理何立峰是習的親信,任期過半,已摸熟各部門,故他形容「十五五」是習近平班子「全面主掌中國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估計會以混合經濟為主導,將私營經濟拼入國營,有更多的國家控制。 在中共成立100年之際、即2021年,習近平已宣布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後,中共強調要利用「十四五」、「十五五」及「十六五」三個規劃,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十五五」則被形容為承上啟下的關鍵五年。 夏明說,所謂的關鍵在於習近平目前已是第三屆任期,2027年是重要時間點,中共將召開二十一大,同年亦是建軍100週年,「無論國家統一還是在經濟小康雙雙都拿不出成績的話,那習近平顯然在2027年是不可能再進入到他的第四任。」 夏明認為,習近平對此感到焦急,加上地緣政治不安全感,而習過去早已將各項事務「安全化」,國家安全同樣建基在經濟安全之上,估算「十五五」的戰略支柱產業將圍繞國防工業、航天及芯片等軍工或科技領域,在國際上將強化全球軍事競賽,導致周邊國家不安全感,地區局勢不穩定,但亦能維護習近平的國際戰略形象及安全,同時透過相關發展「震懾中國的老百姓」。 熟悉中國事務的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則認為,「五年規劃」雖涉及中共的權力體現,反映決策者的權力分佈,但重點仍在經濟規劃,又指在中美磨擦加劇的背景下,外界重視中國與世界就經濟議題的矛盾,「五年規劃」的重要性越來越強,「因為中國無論高層也好,民間也好,大家關心經濟問題、民生問題是比政治多。」 然而,劉銳紹表示,習近平的權力仍然穩固,目前並無太大的政治問題爭拗,認為「十五五規劃」重點仍在經濟,即使國內面對嚴峻經濟困難,出現民怨民憤,但沒明顯跡象已接近爆發的臨界點,故認為「政權不會垮」,因政府會利用行政甚至專政手段落實政策,或壓低反對聲音。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Play video, "懶人包:中國的「五年規劃」是甚麼?", 節目全長 7,27 07:27 音頻加註文字,從「一五」到「十四五」,中國的「五年規劃」制度已經走過了70多個年頭。它到底是甚麼? 來自蘇聯的「五年計劃」 中共在其建政後的第四年、即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至今一共編製十四個五年計劃,期間從1963年至1965年由於經濟調整而中斷。從2006年起,「計劃」一詞改為「規劃」,延續至今。規劃描繪涵蓋經濟願景、發展目標,涵蓋中國未來五年的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佈等。 劉銳紹解釋,「五年計劃」原定為中國經濟每五年做一次部署屬由上而下的計劃經濟,但因為計劃不能夠適應經常轉變的經濟狀況,才改名為「規劃」,相對有彈性、可調節。 中國官方形容「五年規劃」是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有中國內部解讀規劃的文章也多次引述外國學者指出,中國為了下一代而制定規劃的時候,西方國家規劃為了下一次選舉,以此突顯「五年規劃」的優勢,是西方難以比擬的。 「五年規劃」帶有強烈的前蘇聯政經風格。 史丹佛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許成鋼解釋,「五年規劃」絕對不是坊間誤認為的「產業政策」,而是來自蘇聯,屬於黨控制全國經濟的一部分,其基礎是社會主義制度——即黨領導一切,重要、關鍵的資產都屬於「國有」。 「黨和國家在設計和執行這個東西時,都是服務於中國共產黨的長遠戰略,」許成鋼說。 他又指,當規劃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均屬國有資金,舉例說目前投入人工智能發展的大多數屬國有資金。 回溯近年規劃,國務院在2015年公布名為「中國製造2025」的製造產業政策,其後亦被納入為「十三五」規劃。許成鋼指出,該狀況並不是巿場經濟,而是需要按照計劃達到事先規劃的數量標準,「中國製造2025」結果確是讓中國控制全球很多產業鏈。但他說, 有分析評價政策成效的時候卻忽略了「製造這些東西為了什麼」這個問題,重點是關注經濟發展抑或社會福利保障。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自相矛盾的經濟解方 四中全會前夕,李強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請專家「為做好經濟工作和推動『十五五』發展積極建言獻策」,期間又稱,要持續用力擴大內需,做強國內大循環,不斷形成擴內需的新增長點。 按照中國國家統局的數據,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及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持續下跌。 許成鋼分析稱,指數錄得負增長,顯示中國目前面對持續兩年多的通貨緊縮,是非常嚴重的經濟危機。他指出,當人們預期物價持續下降,無論消費者或投資者也會選擇「持幣待購,就是你手裡有錢你也盡量不要買」,「不消費、不投資就是內需不足」,進一步加劇通貨緊縮。 他認為,「十五五」很可能將資源集中在發展技術,原因是要和美國競爭。但在國家赤字嚴重、地方欠債嚴重的情況下,仍持續投資在技術層面,並不能推動經濟增長,因為目前問題在於「需求不足」,而非「供給不足」,亦與高端科技技術的發展無關。 他說,中國的投資計劃及戰略布局,佔領部分產業鏈,展現自己在技術上有能力,「但實際上它和它自己的經濟是衝突的」,「共產黨統治的這個制度從來不會把內需真正當成它的目的。」 墨卡托中國研究所的戴維分析說,「十五五」重點將會強調「新質生產力」及製造業作為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另應對美國可能對中國施加的技術「卡脖子」問題,通過解決不平等問題來促進國內消費會是重點,亦會改善社會治理以維持內部社會穩定,在經濟持續受壓的情況下將會發揮重要作用。 他指出,規劃不是必須嚴格遵循的經濟藍圖,而是重要路標。預料具體的目標陸續推出,若規劃提及短期內提振經濟的調節措施,可能意味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展現更靈活或更願意談判性的資態。 值得注意的是,四中全會召開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將不久在韓國舉行峰會。 美國總統特朗普預計將會出席,他日前受訪時表示兩星期內將與習近平在當地會面,又稱100%關稅不可持續。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普京專機可以穿越歐盟領空飛往布達佩斯嗎? 圖像來源,GAVRIIL GRIGOROV/POOL/AFP 圖像加註文字,普京於8月乘坐經過特殊改裝的伊爾Il-96飛機飛往阿拉斯加 美俄峰會尚未敲定,但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未來兩週前往布達佩斯會晤美國總統特朗普,他必須先克服一些障礙。 8月,普京前往阿拉斯加參加安克雷奇峰會時,美國曾特別允許其總統專機通行。該專機是一架改裝的伊爾Il-96(Ilyushin Il-96)客機,被稱為「空中克里姆林宮」,配備四具引擎及多種防禦系統。 目前俄羅斯飛機被禁止進入美國領空,也不得進入歐盟領空。因此,若普京飛往布達佩斯,並選擇飛越歐盟成員國領空,將需獲得特別許可。 理論上並非不可行,但對多年未踏足歐盟、鮮少出國的俄羅斯總統而言,前往內陸國家匈牙利並非最容易前往的目的地。 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表示:「目前當然尚不明朗。我們所確定的是兩位總統都有意舉行這場會晤。」 在普京下令全面入侵烏克蘭後,歐盟凍結了他及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的資產,並對所有俄羅斯飛機實施禁飛,禁止進入27個歐盟國家領空。 匈牙利及其多個鄰國同時是北約成員。 普京亦被國際刑事法院(ICC)指控犯下戰爭罪,非法將烏克蘭兒童遣送並轉移至俄羅斯。 這些因素使情況複雜,但匈牙利相信問題可解決,且正著手退出ICC。 普京與匈牙利總理維克多·歐爾班(Viktor Orbán)已通過電話討論峰會計劃,匈牙利外長西雅爾多(Peter Szijjarto)向媒體表示:「我們當然會確保他能進入匈牙利,在此順利舉行會談,然後返回國內。」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匈牙利總理維克多·奧爾班是普京在歐盟最親密的盟友之一 歐盟也不太可能設置障礙。 其執委會表示,任何推動「烏克蘭公正且持久和平」的會晤都受到歡迎,並支持特朗普總統為此付出的努力。 歐盟指出,其最新提出的對俄制裁方案——第19輪制裁——主要目的之一是促使俄方重返談判桌,並強調目前對普京並無旅行禁令,僅有資產凍結。 最大難題在於普京如何從莫斯科飛往布達佩斯。 他顯然不會購買塞爾維亞航空機票飛往貝爾格萊德再轉乘火車前往匈牙利,儘管這可能是最直接路線。 他希望搭乘伊爾Il-96以確保安全,但這意味著必須使用歐盟及北約成員國領空,並獲得破例許可以突破歐盟對俄羅斯飛機的禁令。 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安妮塔·希珀(Anitta Hipper)週五表示:「在航線方面,成員國可以給予例外,但必須由各國單獨批准。」 北約也將此事交由各國主管機關處理,鑑於特朗普牽涉其中,各方可能會默許。 圖像來源,Anadolu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普京的伊爾專機被稱為「飛行的克里姆林宮」 即使獲得特別許可,從地圖上看,普京可能仍需繞道。 烏克蘭顯然不可行,波蘭也可能因與莫斯科關係冷淡而被排除。 最直接路線或經黑海東岸及土耳其,穿越保加利亞,再經塞爾維亞或羅馬尼亞進入匈牙利。 塞爾維亞總統亞歷山大·武契奇(Aleksandar Vucic)與普京交情深厚,塞爾維亞航空亦有飛越歐盟領空的莫斯科直航班機。 但若普京搭乘專機,仍需保加利亞或羅馬尼亞同意,並護送其飛越領空。 羅馬尼亞擁有即將成為歐洲最大北約基地的設施,保加利亞也在興建北約基地,以強化東翼防禦。 BBC已向兩國外交部尋求評論。 若普京選擇更安全路線,可能經土耳其,繞過希臘南岸,再穿越黑山領空進入塞爾維亞,但此路線更為迂迴。 布達佩斯並非易達之地,儘管對奧爾班而言極具利好,他是普京在歐盟最親密的盟友之一,且與特朗普交情深厚。 這場高調國際峰會對奧爾班無疑有助選情,他在明年春季選舉的選前民調落後。 布達佩斯被確定為會晤地點後數小時,奧爾班即致電普京,並在臉書上宣稱:「準備工作正全面展開!」 奧爾班對歐盟支持烏克蘭態度冷淡,並迅速表明歐盟不會參與會談。 他在週五接受匈牙利電台訪問時說:「既然歐盟支持戰爭,理所當然會被排除在這場和平進程之外。」 歐洲領袖下週在布魯塞爾峰會見到他時,恐怕會有不同看法。
反特朗普集會席捲美國,「不要國王」示威吸引大批民群 圖像來源,FREDERIC J. BROWN/AFP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特朗普的充氣氣球多年來在抗議活動中隨處可見,這次在洛杉磯亮相 14 分鐘前 美國多個城市出現大規模示威,抗議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政策,紐約、華盛頓特區、芝加哥、邁阿密及洛杉磯均有集會。 紐約市地標時代廣場的集會在週六(10月18日)上午開始後不久,便吸引數千人參與。 街道及地鐵入口擠滿手持標語的示威者,標語寫有「民主不是君主制」(Democracy not Monarchy)及「憲法不是可選項」(The Constitution is not optional)等口號。 在示威前,特朗普的盟友指責抗議者與極左翼「安提法」(Antifa)運動有關,並譴責這場活動是「仇恨美國集會」。 主辦方及週六出席的示威者表示,活動和平進行。 「不要國王」(No Kings,另譯「無王者」)團體在其網站上表示,非暴力是活動的核心原則,並呼籲所有參與者克制,避免衝突。 在紐約,群眾在不時高喊「這就是民主的樣子」(this is what democracy looks like),背景中伴隨著持續的鼓聲,以及牛鈴和噪音器的聲響。 頭頂可見直升機與無人機盤旋,警方則在一旁戒備。 紐約市警察局表示,全市五個行政區共有逾10萬人和平示威,未發生與抗議相關的逮捕事件。 在時代廣場,一名警員估計有超過2萬人沿第七大道遊行。 圖像來源,Stephani Spindel/VIEWpress 圖像加註文字,數千人湧入紐約時代廣場 自由撰稿人兼編輯貝絲·扎斯洛夫(Beth Zasloff)表示,她參加紐約的抗議活動,因為對特朗普政府下「走向法西斯與威權政府」的趨勢感到憤怒與不安。 「我非常關心紐約市。」她說,「能與這麼多的人一起站出來,讓我看見希望。」 圖像來源,Grace Eliza Goodwin/BBC 圖像加註文字,貝絲·札斯洛夫很自豪能成為紐約市數千名抗議者中的一員 自今年一月重返白宮以來,特朗普擴大總統權力範圍,透過行政命令拆解聯邦政府部分機構,並在州長反對下向美國城市部署國民警衛隊。 他還要求政府高層執法官員起訴其認定的敵人。 特朗普表示,這些行動是重建陷入危機的國家所必需,並將外界指控其為獨裁者或法西斯的說法斥為歇斯底里。 但批評者警告,政府部分舉措違憲,並威脅美國民主。 68歲、來自新澤西州的退休電子工程師馬西莫·馬斯科利(Massimo Mascoli)表示,他參加抗議是因擔心美國正走上與其故鄉意大利上世紀相同的道路。 「我是那位脫離墨索里尼軍隊並加入抵抗運動的意大利英雄的外甥。」馬斯科利說,「他遭法西斯拷打並被殺害,80年後,我沒想到會在美國再次見到法西斯。」 圖像來源,Grace Eliza Goodwin/BBC 圖像加註文字,馬西莫·馬斯科利認為美國的法西斯主義興起,他在紐約市抗議 馬斯科利特別擔心特朗普政府對移民的打擊,以及削減數百萬美國人的醫療保障。 他告訴BBC:「我們不能依靠最高法院,不能依靠政府,也不能依靠國會。現在立法、行政和司法機構全都與美國人民對立,所以我們必須抗爭。」 美國參議院少數黨領袖、紐約州民主黨人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也參加了抗議。 他在社交平台X上發布自己手持「解決醫療危機」標語的照片,並寫道「美國沒有獨裁者,我們不會讓特朗普繼續侵蝕民主。」 在華盛頓特區,佛蒙特州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發表主題演講。 他對數千名群眾表示:「我們不是因為憎恨美國而來,我們是因為熱愛美國而來。」 BBC在華府遊行現場看到一名戴著印有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口號帽子的男子。 他表示自己只是來訪,決定看看抗議活動。該男子拒絕透露姓名,並稱雖然「不太理解」,但現場氣氛一直保持文明。不久後,一名女子對他喊出貶損言語。 抗議活動並不限於美國。 歐洲多地,包括柏林、馬德里和羅馬,也舉行示威聲援美國抗議者。在倫敦,數百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國大使館外。 多倫多場景類似,示威者在美國領事館附近揮舞標語,其中包括「別碰加拿大(Hands off Canada)」。 圖像來源,Wiktor Szymanowicz/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抗議者聚集在美國駐倫敦大使館外,聲援大西洋彼岸的示威活動 在周六接受福斯新聞(Fox News)訪問時,特朗普似乎回應即將舉行的集會。 該訪問預計週日播出,週六已率先透露相關內容。 特朗普在預告片中說:「國王!這不是演戲。你知道——他們稱我為國王。我不是國王。」 據CNN報導,堪薩斯州參議員羅傑·馬歇爾(Roger Marshall)在集會前表示:「我們必須出動國民警衛隊。希望能和平,但我懷疑。」 多個州的共和黨籍州長在抗議前已讓國民警衛隊待命。 德州州長格雷格·阿博特(Greg Abbott)週四啟動州國民警衛隊,稱因奧斯汀有「與安提法相關的示威計劃」而需要部署。 此舉遭民主黨人譴責,包括該州民主黨領袖吳元之(Gene Wu),他批評:「派武裝士兵鎮壓和平抗議,這是國王和獨裁者的做法——阿博特剛證明他就是其中之一。」 維吉尼亞州共和黨籍州長格倫·楊金(Glenn Youngkin)也下令啟動州國民警衛隊,但當地報導稱抗議期間未見部隊出現。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華盛頓特區的示威舞蹈和裝扮 在華盛頓特區,國民警衛隊自八月起依特朗普要求部署,但抗議現場未見部隊,僅有當地警方在場。 一名示威者舉著「我是安提法」的標語。 76歲的查克·伊普斯(Chuck Epes)表示,這是一個「敏感」詞彙,只代表他支持「和平、托兒服務、可維持生活的工資、醫療保障」,以及移民和有色人種。 「他在對所有人進行心理操控——或者試圖這麼做,但沒奏效,」伊普斯說。 美國人對特朗普的看法嚴重分歧。 路透社/益普索(Ipsos)最新民調顯示,僅40%的人認可他作為總統的表現,58%不認可。 這與他第一任期的平均支持率相近,但低於他今年一月第二次上任時的47%。 總統在任期內支持率下降並不罕見。根據路透社/益普索數據,前任總統拜登在2021年1月的支持率為55%,同年10月降至46%。 安娜·法吉(Ana Faguy)對該報道有貢獻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Play video, "Aerial footage shows thousands gathered for No Kings protests across US", 節目全長 1,31 01:31 音頻加註文字,抗議者聚集在一起,舉行「不要國王」示威活動,反對總統特朗普
華裔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楊振寧逝世,享年103歲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楊振寧被列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之一 14 分鐘前 諾貝爾獎得主、理論物理學家楊振寧週六(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楊振寧被視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之一。1956年,他與同是華裔物理學家的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之一。 他還與羅伯特·米爾斯(Robert Mills)提出了知名的「楊-米爾斯規範場論」,成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礎。《科學家》(The Scientist)稱該研究「重塑了現代物理學和數學」。 他所在的清華大學在一份訃告中稱讚他「畢生心系家國,為祖國的科教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 「楊振寧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傳奇,是心懷家國的永恆回響。」訃告寫道。 圖像來源,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楊振寧於1922年出生於中國合肥,父親楊武之是一名知名的數學教授。 楊在少年時曾跟父母說,「有一天,我會取得諾貝爾獎。」 二戰爆發後,他跟隨父親前往昆明並就讀於西南聯合大學,這是日本入侵中國期間,中國知識分子在避難時建立的臨時學府。李政道當時亦在該校讀書。 二戰結束後,楊振寧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後來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並開始同李政道合作。 在1957年與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獎時,楊振寧年僅35歲。 在美國長期定居後,楊振寧於1964年加入了美國國籍。 楊振寧在1971年中美關係解凍後首次訪問中國大陸,此後致力於幫助中國物理學界重建遭到文化大革命破壞的研究氛圍。1986年,他推動在南開大學成立了理論物理研究室。 2015年,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並加入中國國籍。 他曾稱,他的父親「到臨終時都沒原諒」他放棄中國國籍的行為。 楊振寧在1950年與國民黨名將杜聿明的女兒杜致禮結婚,育有兩子一女。杜致禮在2003年病逝。 2005年1月,時年82歲的楊振寧與28歲的研究生翁帆結婚。兩人的年齡差距曾引發熱議。
中國的「五年規劃」是甚麼?這份政策藍圖如何影響國家走向?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音頻加註文字, 中國的「五年規劃」是甚麼?這份政策藍圖如何影響國家走向? 16 分鐘前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定於10月20日召開,預計將審議中國第十五個「五年規劃」,即「十五五規劃」。 從「一五」到「十四五」,中國的「五年規劃」制度已經走過了70多個年頭。它到底是甚麼?跟你又有甚麼關係呢?
香港立法會選舉:棄選潮下「換血」有準則?誰是接棒者?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過去兩星期,多名現任議員掀起一波「棄選潮」,揭示12月的香港立法會選舉將迎來一場「大換血」。 2025年香港立法會選舉提名將於下周10月24日展開。過去兩星期,多名現任議員掀起一波「棄選潮」,揭示12月的選舉將迎來一場「大換血」。 自9月底開始,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及多名議員先後宣布不再競逐連任,包括資深議員馬逢國、張宇人、陳健波等。截止發稿前,已有15名現任議員宣布棄選。 儘管議員已給出年齡、回歸專業或升學等理由,但無阻外界猜測棄選的背後原因——在棄選議員中,有8人年過70歲。有人猜測年齡是「準則」之一,以配合中共人事任命「七上八下」的慣例;至於議員相當有序地宣布棄選,議會內氣氛低沉,也有人猜測北京有否在幕後施壓。 議員去或留是否存在「準則」?誰是接棒者?香港政治版圖是否將迎來變動?BBC中文訪問學者,分析「棄選潮」的可能原因及其影響。 學者形容,這是香港主權移交以來「從未見過的退選潮」,揭示中央或希望以「內地出身的愛國者」取代被視為「殖民時期遺產」的本地政黨。 去留有「準則」?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掀起棄選潮的第一人,是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前排中)。 掀起棄選潮的第一人,是立法會主席梁君彥。 9月29日,74歲的梁君彥宣布,與家人商量後,考慮到自己年逾70,決定不再參選。他表示,自己擔任立法會議員21年、立法會主席9年,形容「現在是合適時機功成身退」。同日,70歲選委界議員馬逢國亦稱自己年紀不小,爭取時間做想做的事, 宣布不再競逐連任。 數日後,年過70歲的自由黨張宇人、經民聯林健鋒、保險界陳健波等資深議員接連宣布棄選,眾人口徑一致——希望交棒予年輕人。 議員連番舉動,公眾嘩然。外界率先猜測新一屆議會,滿70歲的人要退下火線。現屆立法會中,有12名年過70的議員,當中8人已宣布棄選,4人來自第二大政黨經民聯。 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曾表示,不清楚是否有年齡劃線,但稱中央希望立法會年輕化的意向很清晰,符合國內推動領導人走向年輕化趨勢。他相信部分議員在考慮年紀或競爭壓力後,不尋求連任。 不過縱觀所有棄選議員,年齡似乎又非唯一「準則」。現年37歲的林素蔚、36歲「港漂」出身的張欣宇及44歲選委界的周文港,亦以回歸學業、家庭原因及專注研究理由宣佈棄選。 《信報》政情專欄「香港脈搏」指出,棄選對象分四類:年事已高、議會表現平平、過分敢言者,及選委界別中的政黨人士。 社福界狄志遠以「非建制派」自居,他於11日也公布不會參選,稱無收到相關指示。至於被認為敢言、時常批評政策的選委界江玉歡,則指去向會在下周最後一次大會後公布。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學者形容,在新愛國者治港的制度下「當局者迷」,甚至連「立法會議員們本身, 似乎都不是很清楚標準在哪裏」。 陳家洛是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曾為公民黨創黨成員、前議員。他對BBC中文表示,因為透明度不足,無法為「準則」下判斷。但他形容,在新愛國者治港的制度下「當局者迷」,甚至連「立法會議員們本身, 似乎都不是很清楚標準在哪裏」。 棄選潮在議會內外形成吊詭狀態。10月13日,有媒體追問葉劉淑儀去留意向,當時葉劉淑儀一臉嚴肅,着記者「行開」、「不要好阻我開會」。江玉歡亦在社交媒體發文,引歌手林家謙歌詞,指「不是每件事也要安哥(encore,指再來一次),好多事可以放在回憶裡,日後好好懷念」。 陳家洛觀察,雖然棄選議員向公眾給出個人原因,但他們又對議會表現得「難捨難離、愁雲慘霧」,甚至有人要「討價還價」,似乎是在釋出信息:「(棄選)不是那麼簡單」。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卜約翰(John Burns)同樣認為,現在為「準則」下定論可能太早,「我們得看看當局會選誰來取代那些棄選或被鼓勵棄選的人」。 但他直言,北京一直主導協調立法會選舉,推測當局希望立法會更年輕、忠誠有紀律,或由更多「內地出身」人士組成,「因為他們可能更理解當局希望立法會扮演的角色」。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學者推測當局希望立法會更年輕、忠誠有紀律,或由更多「內地出身」人士組成。 傳統政商專業界的「政治清洗」? 棄選潮持續發酵,幾乎每個政黨都會有議席流失。 民建聯為建制派最大黨,在議會中擁19席位;本地媒體預料約5人不爭取連任。自由黨現任4名議員中,2人宣布棄選。佔有9席的經民聯有4人棄選。工聯會佔有7席,全部議員尚未表態。 今年6月底,成立19年的「社會民主連線」(社民連)宣布解散。卜約翰當時向BBC中文表示,當民主黨完成解散時,「當局將正式實現政治清洗的目標」。 若棄選背後由中央主導,是否意味着香港立法會正經歷另一場「政治清洗」? 卜約翰認為,與當局針對泛民、清除眼中的「反中人士」的行動不同,這次更像一場精英更迭的舉動——由更熟悉中央政策方向、如推動港澳大灣區融合的精英,取代「被視為殖民時期的遺產」的傳統本地建制派。 這一次棄選的議員,大多來自傳統商界及專業界別。外界尤其關注75歲行政會議召集人、新民黨創黨主席葉劉淑儀的去向。 目前,新民黨在議會中有6名議員。據《明報》引述消息,黨內議員最終過半人要走,只剩下李梓敬、陳家珮和何敬康三人。前民主黨成員李永達曾分析,過去新民黨的政治目標是吸納專業背景、理性的中間選民,被中央認為有利用價值。但當「歷史任務完畢」後,新民黨便被丟棄。 卜約翰則相信,換人非意味中央不再重視現有專業人士與技術官僚,但他們可以由全國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中的專業人士取代。而在他看來,新民黨規模不大,反而建制政黨如民建聯的走向和變動,對香港政治版圖變化的意義會更大。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外界尤其關注75歲行政會議召集人、新民黨創黨主席葉劉淑儀的去向。 接棒者:人大政協代表進場 《信報》引述消息,估計新一屆立法會最終有三分之一現任議員出局;接棒的新力軍將是全國人大、政協的青年代表。 「其實是不奇怪的,」陳家洛說,政圈中已經不少大陸背景的人士當了「牽頭羊」——現任創科局局長孫東在北京出生,本身不諳廣東話。2022年當選選委界議員,半年即被特首李家超招攬,成為首位「港漂」的香港主要官員。 立法會90名現任議員中,也有近一成人有中資、國企背景,當中包括交銀國際董事長譚岳衡、招商局港口董事會副主席嚴剛、商湯科技顧問尚海龍等。 陳家洛認為,「國家隊」陸續進場是香港未來不能迴避的問題,「是多少、幅度有多快的問題」。《星島日報》報導,中資機構會積極派員出戰,重點瞄準選委界,多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擬參選,包括中石化(香港)供應鏈總監林至頴。 卜約翰也補充,當局或許也想「獎勵」在區議會選舉中表現良好、忠誠服務的區議員,將他們「晉升」到立法會。 2021年,港府「完善選舉制度」。在新制下,立法會議席由70增加至90席,地區直選議席由以前的一半,下降至20席。 外界有聲音反映,如果議會日後意見趨於單一,還需要90個議席嗎?卜約翰認為,議席數量與意見單一並無直接關係。「當局希望看到的是一個龐大而響亮的合唱團,為特區政府和中央的政策發聲。」 在陳家洛看來,退選潮背後的真正原因「只能夠大家去猜想和去推測」,但目前造成客觀效果「就是人心惶惶」。 「你很難想像能入局的這90個(現任議員)裡面,不都是愛國者嗎? 不都是通過了國安條例的審查嗎?」他估計,從12月選舉開始到接下來的任期,議員們更加需要「摸底」(向知情人士探口風),重新學習未接觸過的「評核」標準。 在這前提下,他推測未來的議會文化,議員們就是揣摩上意、適當配合來「自保」,「沒有最忠誠,只有更忠誠;沒有最跟風,只有更跟風」,為的是到下次換屆時「不用再面對一次刀光血雨」。 7月24日,立法會通過《立法會議員守則》,訂明對議員行為、操守及工作表現的要求,並設立對議員不當行為的處分機制。新守則會在新屆立法會任期實施。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學者推測未來的議會文化,議員們就是揣摩上意、適當配合來「自保」,「沒有最忠誠,只有更忠誠」。 投票率不再重要? 四年前立法會選舉改制後,直選投票率創歷史新低,僅為30.2%。這次立法會「大換血」後,投票率又會有何種變化? 卜約翰認為,若港人熟悉的政黨和面孔消失,可能會進一步打擊投票率。「不過當局是否在乎投票率?也許並不在意。」他說。 10月3日,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曾表示,「過往投票最多的時候,是香港最亂的時候」。他引外地例子指當政局穩定、管治暢順、市民滿意現狀時,反而投票「未必很多」。 卜約翰說,投票率與政治認受性息息相關,但在他看來,當局或者已經放棄用投票率來顯示自己的認受性,轉向像內地一樣,重點關注政府的施政表現。 卜約翰又指出,政府理應代表市民的自身利益,但當局似乎「不感興趣」,「他們彷彿在說:『我們知道什麼對你最好,我們的政策就是為你好,所以支持我們吧。』」 至於對市民而言,如果接棒者完全陌生,港人可能覺得選舉與自己無關,短期內再加深疏離感與犬儒情緒。 陳家洛有同樣看法。9月15日,由湯家驊帶導的「民思政策研究所」公布新一輪「一國兩制」指數,調查顯示市民對立法會滿意度淨值從-18.7%降至-21.0%,負面評價持續加深。 「客觀事實是,香港市民跟議會的關係很割裂,」陳家洛提到,今屆立法會少了很多公聽會。過往,立法會公聽會容許團體及市民直接向官員、議員表達意見。但今屆立法會公聽會較以往三屆大減逾八成,僅召開35次。 「以往那種的氣氛、形勢、文化、價值完全是違背了,」陳家洛說,在新一屆立法會,面對生面孔的議員,一方面市民會再感疏離,另一方面「其實整體結構上、系統上自己(政府)也在疏離市民,而政府似乎很願意看到這個現象」。 選舉提名將於10月24日展開,目前棄選潮仍未結束。有議員表示希望可「聚焦處理選舉事宜」,原訂於17日舉行的議員與特首惜別午宴取消,而原於23日為梁君彥舉行的餞別宴亦以「場地問題」告吹。 對於棄選潮,特首李家超表示換屆出現人事更替屬正常,稱「這些都是他們的個人選擇,我尊重他們的決定」。
中國「超級使館」選址決策再度延後 圖像來源,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若獲批准,擬建於皇家鑄幣苑的新使館將成為歐洲規模最大的使館。 英國政府再次延後是否批准中國在倫敦設立「超級使館」的申請決定。 原定於10月21日作出裁定的住房大臣史提夫·里德(Steve Reed),如今將決策期限延至12月10日。 這是英國政府第二次延後針對該爭議地點的決定。該地點因其位置引發間諜活動風險的疑慮而備受關注。 最初的裁定原定於9月9日作出,當時政府已於去年接管此案,從地方議會塔哈姆雷特(Tower Hamlets)手中接掌審批權。 中國於2018年以2.55億英鎊購入位於倫敦塔附近皇家鑄幣苑(Royal Mint Court)的新使館預定地。該預定建築面積達20,000平方米,若計劃獲准,將成為歐洲最大的使館。 是否批准新使館的決定仍在待定中,因其地點、規模與設計引發安全疑慮,該申請已受到高度關注。 該地點鄰近連接倫敦金融城各大金融機構的光纖通訊電纜。外界擔憂中國人員可能利用該基地竊聽通訊內容。 近幾週,隨著兩名涉嫌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的男子案件遭撤銷,外界對北京可能構成的威脅再度提出質疑。 英國皇家檢控署(CPS)上月突然撤銷對30歲國會研究員克里斯托弗·卡什(Christopher Cash)及33歲學者克里斯托弗·貝瑞(Christopher Berry)的指控。兩人均否認相關指控。 英國政府首次延後的決策,是由前任住房大臣安琪拉·雷納(Angela Rayner)提出。她曾要求中方說明,為何其規劃文件中部分房間因「安全理由」而被塗黑。 代表中國使館的規劃顧問回覆稱,中方「原則上不認為有必要或適當提供完整的內部平面圖」。 雷納隨後致函參與諮詢的各方,包括中國、倫敦警察廳(Met Police)及當地居民協會,以便他們有更多時間回應規劃方案,並將決策期限延至10月21日。 雷納於上月辭職後,由史提夫·里德接任住房大臣一職。他目前已要求再延長時間,以便作出最終決定。 根據BBC取得的一封信件,住房部表示,由於目前收到的回應內容「相當詳盡」,因此需要更多時間加以審議。 信中並指出,在尚未收到外交部與內政部的回覆前,無法設定新的意見提交期限。 圖像來源,In Pictures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中國於2018年購入前皇家鑄幣廠作為新駐英大使館選址,之後爭議不斷。 該使館園區的規劃包括辦公空間、大型地庫、可容納200名員工的宿舍,以及一條新建隧道,連接使館主樓與園區內另一棟建築。 中國駐英使館的申請曾於2022年遭塔哈姆雷特區議會(Tower Hamlets Council)以安全疑慮為由否決。 2024年8月,即工黨上台一個月後,中方重新向議會提交相同申請。政府隨後於10月接管審批權。 中國駐英使館曾表示,新園區將促進中英「互利合作」。 在住房大臣里德說明延後決策原因的信函中,附有一份中方外交照會。中方官員在信中表示,外界對該地點的反對意見「要麼毫無根據,要麼不合理」。 保守黨則呼籲工黨部長應否決該申請,並指控他們試圖「壓制有關使館地點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警告」。 自由民主黨亦呼籲政府阻止該申請,要求政府「挺身對抗中國」。 自由民主黨外交事務發言人卡勒姆·米勒(Calum Miller)表示,在軍情五處(MI5)處長週四警告中國間諜威脅後,若政府仍批准使館興建,將是「瘋狂之舉」。 前首相鮑里斯·強森的首席顧問多米尼克·康明斯(Dominic Cummings)則表示,任職唐寧街期間,軍情五處與軍情六處(MI6)曾警告他,中方「試圖在使館下方建造間諜中心」。 康明斯在ITV《政治談話》(Talking Politics)播客中表示,情報機構曾告訴他,批准該使館興建將是「極其糟糕的決定」。 軍情五處處長肯·麥卡勒姆爵士(Sir Ken McCallum)在年度演說中指出,「中國國家行動者」每天都對英國構成國安威脅。 他補充,英國必須「堅定捍衛自身安全」,同時也要能「把握與北京建立關係所帶來的機遇」。
在「非常有建設性」的通話後,特朗普稱將在匈牙利與普京會面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這是澤連斯基自1月以來第三次訪問華盛頓。 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在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週四通話後取得「重大進展」,雙方同意在匈牙利進行面對面會談。 他說,這是自8月中旬以來與普京的首次通話,形容這通電話「非常有建設性」。他又補充說,華盛頓與莫斯科的代表團將於下週會晤。 特朗普並未確認他與普京在布達佩斯會面的具體日期。克里姆林宮則表示,這次「極為坦誠且互信」的通話結束後,雙方將「立即」著手籌備峰會。 這次通話發生在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訪問白宮的前一天,而特朗普正考慮是否向烏克蘭提供可深入打擊俄羅斯境內目標的「戰斧」(Tomahawk)導彈。 澤連斯基抵達美國時表示,莫斯科在得知美方可能提供戰斧導彈後「急於重啟對話」。 特朗普在通話結束後於其社交平台「真相社交」(Truth Social)上寫道,他與普京「花了大量時間討論烏克蘭戰爭結束後俄美的貿易關係」。 他表示,兩國的「高級顧問」將於下週在未指定的地點會面,美方代表團將由國務卿盧比奧(Marco Rubio)率領。 特朗普還說,他將在週五向澤連斯基簡要介紹與普京的談話內容,補充說:「我相信今天的電話交談已取得重大進展。」 他隨後告訴記者,預計會在「兩週內」與普京見面。 當被問到在與普京通話後,是否仍會向烏克蘭提供導彈時,特朗普說:「我們不能把戰斧導彈的庫存都耗光,」又補充說:「我們自己也需要它們……所以我不確定這方面能怎麼辦。」 烏克蘭駐美大使奧爾加·斯特法尼什娜(Olga Stefanishyna)表示,俄羅斯在普京與特朗普通話「數小時前」便對烏克蘭發動夜間空襲,這「揭示了莫斯科對和平的真實態度」。 她在給BBC合作夥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聲明中補充說:「這些攻擊表明,莫斯科的戰略是恐嚇與消耗。唯一有效的回應方式就是施壓——透過更嚴厲的制裁、更強的防空系統,以及提供遠程打擊能力。」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Viktor Orbán)在X上表示,預定在布達佩斯舉行的會面「對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們而言是好消息」。 他早前也曾表示:「和平需要耐心、力量與謙遜。歐洲必須改變立場。與其傲慢地助長無休止的戰火,我們需要與俄羅斯展開談判。唯有對話才能為我們的大陸帶來和平。」 自8月在阿拉斯加舉行的峰會未能在促成和平協議上取得突破後,特朗普在烏克蘭戰爭問題上對普京的態度已明顯轉趨強硬。 雙方曾於8月15日在美國會晤,特朗普當時希望說服普京啟動全面和平談判,以結束烏克蘭戰爭。俄羅斯於2022年2月發動對烏克蘭的全面入侵。 幾天後,特朗普又在與澤連斯基及歐洲領袖的會議中途離席並致電普京。 此後,白宮與克里姆林宮均未公開證實雙方之間還有任何聯繫。 在總統競選期間,特朗普曾聲稱自己能在數天內結束烏克蘭戰爭,但他後來承認,自重掌政權以來,解決這場衝突比他過去處理的任何問題都更具挑戰性。 特朗普過去被認為對俄羅斯比前任拜登更為友好。他與澤連斯基的緊張關係在2月28日達到高峰——當時他與副總統萬斯(JD Vance)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公開斥責澤連斯基。 但近幾個月來,特朗普與澤連斯基之間的關係已大幅改善。 今年9月,特朗普在公開場合明確改變立場,表示他相信基輔能「完全收復整個烏克蘭領土」,這與他過去呼籲基輔割讓被俄羅斯佔領地區的言論形成鮮明對比。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普京和特朗普對上一次見面是在阿拉斯加的美國基地。 澤連斯基即將於週五訪問華盛頓,這將是他自1月以來的第三次訪美,屆時「戰斧」導彈議題預料將成為討論焦點之一。 澤連斯基已多次呼籲美國向烏克蘭提供這種射程達2,500公里的先進導彈。當被問及是否考慮提供這些導彈時,特朗普本週稍早回應說:「再看看吧……也許會。」 今年7月底,特朗普曾給普京設下不到兩週的期限,要求其同意停火,否則將面臨嚴厲制裁,包括對仍與俄羅斯進行貿易的國家採取措施。 但在普京同意於阿拉斯加與他會面後,特朗普並未兌現制裁威脅。儘管最終並未取得具體成果,當時他把這次會面稱為「重大的外交成功」。 週四稍早,印度外交部對特朗普前一天的說法提出質疑。當時特朗普曾聲稱,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已同意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 一名印度政府發言人表示,他「不知道前一天兩位領導人之間有任何對話」,而特朗普則曾說,莫迪已向他保證印度將在「短時間內」停止購買俄油。 美國一直敦促各國——尤其是印度、中國以及北約成員國——停止購買俄羅斯能源,以加大對克里姆林宮的經濟壓力。澤連斯基也多次呼籲採取相同立場。
中國間諜案告吹,英國軍情五處處長感「沮喪」 圖像來源,PA Media 英國軍情五處(MI5)處長肯·麥卡勒姆爵士(Sir Ken McCallum)表示,中國政府特工每天都對英國構成國家安全威脅。 他在一場演說中指出,軍情五處在過去一週已採取行動,干預並破壞了與國家安全有關的中國活動。 在談及最近一起涉及涉嫌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但最終告吹的案件時,麥卡勒姆說,這些活動其實被軍情五處阻止,「當檢控案無法成立時,確實令人沮喪」。 目前,英國政府和皇家檢控署(Crown Prosecution Service,簡稱CPS)正面臨外界質疑,要求解釋案件為何無法成立。 皇家檢控署於上月撤銷此案,理由是證據未能顯示中國對英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但在週三晚間公布的文件中,英國副國家安全顧問馬修·柯林斯(Matthew Collins)的證人證詞明確指出,中國正在對英國進行間諜活動,這使政府與皇家檢控署面對為何不繼續起訴的質疑。 在文件中,柯林斯表示中國正對英國展開「大規模間諜行動」,是「對本國經濟安全最大的國家級威脅」。 麥卡勒姆形容柯林斯是「一位極具正直與專業素養的人」。 他在演說中說:「中國的國家行動者」對英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但也補充英中關係的「整體平衡」是「政府的職責」。 他說:「在涉及中國的問題上,英國需要堅決捍衛自身安全,抵禦威脅,並把握那些明顯有利於我們國家的機會。」 保守黨批評政府撤控間諜案,是為了避免損害與中國的經濟關係。 唐寧街方面回應稱,首相若在上月得知案件將撤控後若介入,將是「荒謬」之舉,強調這是皇家檢控署應獨立處理的「刑事案件」。 保守黨領袖卡米·巴登諾赫(Kemi Badenoch)在寫給首相的信中表示,這一事件「給人強烈印象:你的政府破壞了英國的國家安全,因為你太軟弱,只會討好中國」。 圖像來源,PA Media 圖像加註文字,克里斯托弗·貝里(左)和克里斯托弗·凱許(右)被指控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 首相施紀賢(Sir Keir)回覆指出,檢方的指控依據的是當時保守黨政府在涉嫌犯罪發生時(2021年至2023年)對華採取的政策。 他說:「換句話說,檢方必須證明當時的保守黨政府立場是中國是英國的敵人。」而他補充說,暗示這就是當時的情況,「顯然是錯的」。 皇家檢控署署長史蒂芬·帕金森(Stephen Parkinson)同樣受到議員壓力,有議員認為已有足夠證據交由陪審團審理。 據報導,帕金森週三告訴多位資深議員,證據「還差5%」才有機會達到起訴要求。 保守黨已致函皇家檢控署,詢問檢方到底希望政府提供哪些證據。 四個議會委員會的主席也寫信給帕金森,要求對「撤銷指控」作出「更全面的說明」。 工黨議員、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艾蜜莉·桑貝瑞(Emily Thornberry)告訴BBC:「我不認為陪審團認定中國是一種威脅會有任何困難。」 她補充:「我真的不明白為什麼他們(皇家檢控署)會如此膽怯。」 另一位署名者、工黨議員麥特·韋斯特恩(Matt Western)表示,國家安全戰略聯合委員會已啟動對此案的正式調查。 在2023年12月提交的第一份證人證詞中,柯林斯概述了對30歲的前議會研究員克里斯托弗·卡什(Christopher Cash)和33歲學者克里斯托弗·貝里(Christopher Berry)的指控。 兩人被指控與中共領導人勾結,該人曾任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副主任,而該委員會由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 據稱,卡什曾在一則訊息中對貝里說:「你現在已經進入間諜領域了。」 兩人均否認任何不當行為。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前安全大臣湯姆·圖根哈特(Tom Tugendhat)質問政府:「你們到底站在哪一邊?」 在2025年2月工黨上台後撰寫的第二份證人證詞中,柯林斯表示,中國的間諜行為威脅著「英國的經濟繁榮與韌性」。 今年8月公布的第三份證詞中再次重申了英國對中國所構成挑戰的看法。 但在工黨政府執政下提交的兩份證詞中明確指出,政府「致力於推動與中國的正面經濟關係」。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表示:「中方立場很明確,堅決反對借炒作間諜活動、渲染中國威脅,對中國進行污衊抹黑。」 在下議院辯論中,前安全事務大臣湯姆·圖根哈特(Tom Tugendhat)——卡什曾是他的議會研究員——指責政府過於執著於程序正確,而不是竭盡所能「確保檢控能夠成功」。 他質問政府:「你們到底站在哪一邊?」 卡什於週三晚間發表聲明稱,因為他「沒有機會透過公開審判來證明清白」,被置於「無法脫身的困境」,。 他補充:「目前公開的那些證詞,完全缺乏審判中會呈現的背景信息。」 貝里則在另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對指控不認罪,且已被宣告無罪。」 他說:「我的報告是提供給一家中國公司,我相信那家公司有客戶希望與英國建立貿易關係。」 「那些報告沒有包含任何機密資訊……內容取自公開來源及政治推測,其中許多事後證明並不準確。」 「我不接受自己因此向中國情報機構提供資訊的說法。」 第三份證人證詞中包含一句話:「我們會在能合作時合作,在需要競爭時競爭,在必須挑戰時挑戰。」 卡什的前上司、保守黨議員艾莉西亞·基恩斯(Alicia Kearns)指出,這句話是「直接引用自工黨的競選政綱」。 她補充說:「很難相信這裡面沒有政治干預。」 「在我看來,皇家檢控署應該繼續推進此案。」 「過往的案例顯示,中國是否對我國構成威脅,應由陪審團來判斷。」 BBC了解到,柯林斯在2025年8月提交第三份證人證詞時,以為自己已提供足夠證據讓檢方繼續起訴。 一名政府消息人士指出,柯林斯曾提到「中國對英國構成的間諜威脅日益增加」,這是他認為已達皇家檢控署起訴標準的理由之一。 據悉,皇家檢控署在收到他的第一份證詞後,曾聯絡柯林斯要求進一步說明中國的威脅,但並未明確告訴他,後續證詞中需如何表述才能符合皇家檢控署的起訴標準。 檢控署署長表示,案件最初提出指控時確實有足夠證據,但今年稍早另一宗間諜案的判例確立,除非能證明中國在涉嫌犯罪期間,被正式界定為「國家安全威脅」,否則難以成立。 自由民主黨外交事務發言人卡勒姆·米勒(Calum Miller)表示,這些證人證詞引發「更多未解的問題」,並補充說:「我們顯然需要一場依法進行的公開調查,徹底查清這整場鬧劇的真相。」
台北車站性侵案:香港女遊客遭公然性侵十分鐘無人制止,「公共冷漠」引關注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台北車站近日一宗性侵案件震驚各界,一名香港女遊客在下午時分,疑因酒醉倒臥在車站大廳,遭一名男子當眾性侵長達約十分鐘。 案發時間地點人潮眾多,期間卻無人介入制止,直到一名馬來西亞籍旅客發現並委託友人報案,方有警員到場處理,其後以「乘機性交」等罪名逮捕疑犯。 事件引發外界對台灣「治安死角」和「公共冷漠」的質疑,學者和婦女團體都呼籲當局加強保安,並推動「友善路人甲」意識,以減低「旁觀者效應」。 此外,當地媒體轉載案發影片,以及網路輿論檢討受害人喝酒等,都引起「二次傷害」的爭議。 案發經過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台北車站大廳 鐵路警察局10月9日下午4時22分獲報,台北車站大廳有一名女子疑似酒醉,遭一名男子拉至牆邊性侵。 台灣媒體引述警方表示,受害人為香港女遊客,曾在台北車站周邊暫住四天,從而與疑犯相識。案發當天的早上約11時,受害人、疑犯連同幾名朋友在車站喝酒聊天,喝了三瓶高濃度酒精的高粱酒,至下午3時多,其他朋友離開後,疑犯見受害人不勝酒力後犯案。 事發當天是雙十國慶連假前夕,車站人來人往,但案發十分鐘都沒有途人出面制止。直到一名在車站二樓目擊過程的馬來西亞籍遊客錄影蒐證,並請同行的台灣友人打電話報警,警方才到場處理,但疑犯已逃離,事後調閱監視器畫面將疑犯逮捕。 44歲邱姓男疑犯,被以妨害性自主、乘機性交及公然猥褻等罪,移送至台北地檢署,事後因查出他是通緝犯,有多項竊盜前科,直接發監至台北監獄土城分監。 這次案件由台北地方檢察署婦幼專組檢察官指揮偵辦,受害的香港女性因短期觀光來台,離境前已完成筆錄。 治安死角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一名途人經過台北車站外 台北車站是台北最重要的交通樞紐,集結台鐵、高鐵和捷運站,也連接著商場,是人潮聚集的公共場所。該站有多個監視器,也有鐵路警察,但疑犯公然作案約十分鐘未見任何警察出現。 台北車站位於中正萬華選區,該區立委吳沛憶對BBC中文表示,事發地點在台北車站大廳,且是白天人來人往下發生,「政府確實責無旁貸」,她已要求台鐵跟鐵路警察局務必加強守護民眾安全。 隸屬於內政部警政署的鐵路警察回應事件時強調,這次事件非「陌生人隨機犯案」,當局案發後已結合台鐵及保安人員加強巡查,針對大廳、廁所、月台等,由每兩小時兩次定點守望,增至三次以上。 台灣鐵路產業工會及台灣警察工作權益推動會發表聯合聲明指出,據員工消息及觀察,由於鐵路警察招考人力減少等因素,台鐵台北站近半年來大幅減少巡邏次數和警力,導致車站大廳與周邊幾乎沒有往常可見的路警巡邏,容易滋生犯罪可能。 台灣警察大學行政警察學系教授許福生向BBC中文指出,這起性侵案件凸顯了「治安死角」,台北車站不僅是交通交匯點,同時是社會多元人群的匯聚處,不能以單純的警察巡邏模式。 他建議轉向以警政、交通、社會行政及科技相互配合的綜合治理模式,例如引入AI監控預警系統,對於車站內出現的可疑行為如拉扯、跌倒、追逐等作出即時警示;並結合警政署的「警政大數據」資料庫,針對通緝犯或高風險人員出現在特定區域時,自動觸發警示並進行盤查。 如何避免「旁觀者效應」?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除了保安疏失,許福生教授說這次事件反映出「公共冷漠」的問題,「是一記警鐘」。 他強調,治安不僅是警察的責任,「更需空間設計、社會輔導與公私協力共構安全」,例如應該營造友善路人社會氛圍,避免出現「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即在緊急情況下,旁觀者人數越多,越容易產生「責任分散」的心理,個人伸出援手的可能性越低。 婦女救援基金會與司法改革基金會發表共同聲明指出,公共場所人身安全環境已亮紅燈。案發時沒有路人介入,「凸顯社會對性暴力的冷漠與誤解」。 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杜瑛秋對BBC中文表示,一般民眾未必能分辨加害人與被害人的關係,有些人確是朋友或情侶關係,旁人不知道應否介入,「但即使如此,也不可以有這種行為,所有看到的人都可以協助被害人,包含大聲喊出『你在做什麼』,以防止暴力侵害繼續發生」。 她呼籲政府進一步加強「友善路人甲」的概念,培養公民意識,鼓勵民眾在目睹或聽聞暴力事件時能以「旁觀者介入」,從而阻止暴力事件。 關注性暴力的勵馨基金會前執行長紀惠容也對BBC中文說,台北車站過去被視為安全地點,各地旅客、移工都會在此聚集,這次事件會讓很多婦女憂心,「啟動了大家對公共區域的敏感神經,提醒大家不要以為人多的地方就是安全」。她相信目擊犯案過程的路人因驚嚇而不知所措,導致十分鐘才有人報案。 紀惠容提出,目前最應檢討安全網哪裡有破洞,雖然政府已在不少隱蔽處設有求救鈴、加強照明,但仍有改進空間。她建議,公共場所應設置明顯的求助鈴與通報專線,並加強宣導警政署設立的「110視訊報案App」,供民眾一鍵報警並同步提供影像給警方。 「我相信台灣是一個溫馨有愛的地方,如何讓台灣民眾成為社區安全保護網的一份子,是政府可以做的。」 二次傷害:轉載影片、檢討受害人喝酒 性侵案消息傳出時,不少媒體轉載相關案發畫面,引發「二次傷害」爭議。 警政署長張榮興表示,會讓影像下架或屏蔽,將了解影片散播行為後偵查。衛生福利部呼籲民眾切勿下載、重製、轉傳、分享相關性影片,並勿肉搜、討論、揭露被害人身分隱私,否則恐觸法,最重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而在警方稱受害人與嫌犯是「朋友關係」之後,隨即有網民檢討受害人,例如質疑她與初認識的人喝酒,還喝高濃度酒精等。 翻查衛生福利部數據,去年台灣9000多宗性侵案件中,受害人與加害人相認識的比例有八成以上,當中776宗屬普通朋友關係。 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杜瑛秋指出,雖然在台灣熟人性侵案佔比最多,但「不管是否朋友或認識的人也不能發生這類事件」。 她強調,女性有自我保護的方法,例如出席酒局可由熟悉的同性朋友陪同,但公眾不應過度強調受害人如何防範,或強化譴責受害人的氛圍,「女性受侵害原本就不是她們的錯,不該把矛頭指向受害者」。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香港社會關注 這次性侵案的受害人為香港女性,引起香港媒體和公眾高度關注,不少香港網友質疑台灣治安、路人冷漠、當地媒體操守等問題。 台灣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回應,對事件備感遺憾,目前案件由檢警偵辦中,「一定會還給被害人公道」,又指由於港、澳特區政府在台辦事機構均停止運作,港、澳民眾在台灣若遇緊急事故可與陸委會聯繫。 梁文傑強調,台灣治安良好,在2025年全球安全指數名列第四名,超越日、韓,去年來台旅遊香港旅客達120萬人次,「相信香港民眾不會因為這起個別案件對台灣有不好印象」。 香港入境處回覆傳媒查詢指,暫未接獲港人求助,會繼續密切留意事態發展,並指在外香港居民如需協助可致電入境處的24小時求助熱線。
台灣空姐猝逝風波:長榮航空再爆勞動剝削爭議,為何員工不敢請病假?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長榮航空員工資料圖片 台灣長榮航空一名空服員抱病值勤,返台後短時間內住院不治,事件引發公眾對長榮排班、出缺勤制度問題的質疑。 大批空服員訴說自身經歷,因公司考勤規定而不敢請病假,或請假後面臨不能排班、影響考核與獎金等「懲罰」,內部管理方式形成了「讓空服員弱弱相殘的內循環結構」。 翻查紀錄,長榮經常違反相關勞動法律,但當局罰金太低,被指是助長該公司成為「違法慣犯」,「寧可被勞動局罰款,也不願好好改善職場環境」。 有勞工政策專家對BBC中文分析,長榮是典型的台灣傳統家族企業,採用威權式管理,未能平等對待員工,因此多年來一次又一次捲入勞雇爭議。 發生什麼事?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台灣媒體報導,34歲孫姓空服員9月25日執行為期四天的米蘭航班,返程中身體不適,抵台後就醫,但病情急轉直下,10月10日晚間宣告不治。 報導指,孫姓空服員原就身體不適,曾向座艙長和其他組員反映,卻沒有得到積極的處理,甚至在極為虛弱、無法自行走回座位的情況下,繼續工作。而座艙長既無聯絡機上衛星醫療系統,也無通報 ,甚至在孫姓空服員要求叫救護車時表示需「自費」。 在輿論質疑下,該名座艙長於13日發出七點聲明,表示過程中都有關心該名組員,且孫姓空服員並沒有提出不繼續執勤的要求,否認是她造成該空服員喪命。 根據長榮航空企業內部員工使用的通訊軟體Team+對話,該名空服員疑似罹患「史迪爾氏症候群」(Adult Onset Still's Disease),是一種類風濕免疫疾病。 長榮航空回應事件時表示,對同仁的離世深感哀痛,強調在其住院期間公司皆持續與家屬保持聯繫、表達關懷,公司已著手內部調查,將儘速釐清責任並全力協助家屬後續事宜。 事件引起官方關注,桃園市勞檢處初步調查顯示,孫姓空服員無論是此趟飛行任務或是這半年的出勤工時,都符合勞動基準法的規定,但當局將會訪談同機組員,釐清是否有請假遭拒等情形。 台灣勞動部部長洪申翰表示,事件經過還在釐清中,而過去長榮航空違法的記錄「的確不少」。他強調,雇主拒絕勞工請病假,依法最高可罰150萬元新台幣,他提醒雇主,勞工生病了就不該硬撐上班,更不該被制度性鼓勵。 「不敢請假」的內循環結構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案發後,長榮航空企業工會、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舉辦記者會,批判長榮航空的勞動制度。 長榮航空企業工會監事會召集人李瀅表示,員工只是請一個病假,都可能獲得一重又一重的處罰:首先,考績會被扣分,第二,選班選假、調班等權利會被限制,第三,考績如果落在最後幾名,員工福利會被取消或被扣年終獎金,「還會獲得很可怕的班表,例如說長時間待命」。 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秘書長周聖凱則社群媒體發文指,不管桃園市政府、勞動部或法院,調查長榮航空的請假規定幾乎都是「查無不法」,因為調查重點都放在有沒有「拒絕請假」,然而該公司在工會這幾年的抗爭下,已很少直接拒絕請假。「但他們不是變得守法,而是不斷開發和演進一套,用選班和調班、考績加重扣分、員工機票、升遷等多層次綁架空服員的結構。」 他認為,由於請假規定非常複雜又可能引致懲罰,使員工產生恐懼,形成了一套「讓空服員弱弱相殘的內循環結構」,「從出缺勤被長榮航空監視,進化到空服員互相競爭、自我監視,我請假是不是就是我有錯,從而全面降低管理成本。」 在孫姓空服員死亡案件曝光後,大批空服員及其家屬在網上分享「不敢請假」的經驗。有人表示某次發高燒、上吐下瀉,雖然獲准請假,卻因此被扣年終獎金;也有人見組員不舒服讓她休息,事後因「服勤期間未遵守標準作業程序」遭懲戒。 另有人表示,流產後因再無假可請,公司不斷來電警告差假過多,在第七天不得不飛長班,回程血流不止,連夜用型衛生棉都無法應付,只能穿加大號尿布、面無血色繼續工作。 關切此案的桃園市議員黃瓊慧透過直播提到,事件曝光後收到上百則來自空服、地勤、航勤、華廚、免稅店員的訊息,反映超時工作或請假遭「懲罰」。她將向勞動部檢舉有關情況,並呼籲長榮航空高層正視基層聲音,開啟良性對話,否則類似憾事恐再發生。 罰金太低助長「違法慣犯」 長榮航空過去屢遭批評違反勞工權益。根據台灣勞動部「違反勞動法令事業單位(雇主)查詢系統」,長榮航空自2023年以來,因違反《勞基法》「延長工作時間超過法令規定」遭到七次開罰,罰金共計新台幣295萬元(9.6萬美元)。 但與長榮航空高達2000多億元的全年營收相比,有關罰金被指過低。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前任秘書長林佳瑋表示,長榮這幾年屢遭罰款,今年甚至創下紀錄罰到288萬元新台幣,「可以看出長榮航空寧可被勞動局罰款,也不願好好改善職場環境」。 多名立委也批評罰金不痛不癢,勞動部長洪申翰回應稱,以長榮航的違法頻率來說,裁罰金屬實過低,會與桃園市勞檢處再討論,而針對長榮航空這類的「違法慣犯」,勞動部會考慮以資訊揭露等方式,讓企業遵守法律規定。 圖像來源,張榮發基金會 圖像加註文字,長榮創辦人張榮發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張烽益對BBC中文分析,長榮是典型的台灣傳統家族企業,採用家父長制的管理制度,對勞工的照顧當成恩賜,而不是共享、平等或對話,如果員工罷工、不服從,管理層會視為對其威權的反抗,不惜代價打壓,「反正訴訟費是花股東的錢,不是自己的錢」。 他舉華航為例,華航是國營公司,雇主是政府,國營事業只要維持既有的管理制度,其餘就是交由機師等專業工作者來經營,也就會形成協商式的文化,「但長榮就是張榮發家族掌管,不是分散式資本,是集中式資本,所以有威權式管理」。 長榮集團由台灣商人張榮發於1968年創立,最先是成立長榮海運,1989年成立長榮航空(EVA Air),與泛國營的中華航空(China Airlines)並列為台灣兩大國際航空公司。 根據2024年的資料,長榮航空全球員工總數超過1.1萬人,而在招募空服員時,長榮航空通常要求應徵者需具備中華民國國籍以及有大專院校以上學歷。 長榮航空在國際上享有優良的飛安紀錄,在旅遊消費市場具有一定公信力,但該公司同時以紀律嚴明與階級管理聞名,要求員工服從和忠誠。1990年代有長榮航空員工嘗試籌組工會但遭資遣,直至2016年工會才成立,此後曾與長榮展開二十多次團體協商,但資方立場始終強硬。 2019年,工會在九成同意率的情況下,空服員發動罷工,要求改善過勞航班、提升薪資和打破威權管理,雙方最後簽下團體協約,換來的卻是長榮的報復:對工會幹部提起高達3,400萬元的民事求償,訴訟一打就是六年。直到今年4月,最高法院駁回長榮上訴,此事才劃下句點。 另一方面,空服員的「退避權」也曾引發爭議。2016年梅姬颱風來襲,幾乎所有航空公司都停飛,只有長榮堅持讓班機飛回台灣,事後,民航局對長榮開罰120萬元新台幣。然而,如果空服員爭取行使颱風天不出勤的退避權,仍會受到長榮的攻擊及打壓。 勞權專家張烽益表示,長榮航空是台灣第一家民營航空公司,也是頗具規模的企業,但威權式企業文化已經脫離當代的潮流發展,無法永續發展下去,尤其這是涉公共安全的行業,更需要尊重員工,建立平等對話共享的關係。 他指出,航空業作為特許行業,是由交通部主管,但企業的勞動制度問題由勞動部監督。他建議統一分管部門,也許可以交給交通部以行政命令或行政機關指導的方式,改變長榮的勞動環境。
中國亮出「最強稀土牌」:「 卡脖子」方案背後的談判籌碼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中國最近加大力度管控稀土出口,僅10月9日一天,中國商務部就先後出臺了六項海關總署公告。美國總統特朗普則緊隨其後,宣佈對中國產品加征額外100%關稅。 此時正逢中美兩國在科技和貿易領域激烈博弈。兩國元首原本可能在本月底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峰會期間會晤,此番角力為此蒙上陰影。 業內普遍認為,這次中國亮出的最新「稀土牌」涉及廣泛,對國防裝備、半導體製造、高性能磁性材料、新能源汽車等多個領域產生的潛在影響巨大。然而魔鬼在於細節,新規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解釋空間,也因此成為下一輪中美談判的籌碼。 升級版稀土管制:從原材料到最終用途 中國曾在今年4月從稀土原材料層面實施了出口管制,導致出口審批進度放緩。中國海關10月13日公佈的資料顯示,9月稀土出口環比下降31%,連續三個月下降,創今年2月以來新低。 中國商務部近日發佈了多項公告(編號55、56、57、58、61和62號),從稀土相關的原材料、設備、產品、技術和合作等多個方面,進一步收緊出口管制。 總體來看,新規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幾乎所有含有中國原產稀土的產品都將納入出口許可管理,哪怕只含有極少量的中國稀土成分(价值比例达到0.1%); 使用稀土相關技術的製造行為也被納入管控,意味著不僅原料受限,產品的「 最終用途」也將成為審查重點。 這些被納入61號公告,簡單來說意味著,即使產品並非在中國製造,只要其原料或工藝中涉及中國稀土或相關技術,出口時都可能受到中國管控。 美國政治風險咨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地緣政治部門主管魯曉萌對BBC中文指出,若此項限制全面落實,半導體、電子、工業設備及軍事硬體等領域恐將面臨重大衝擊。「 全球高度依賴中國進行稀土元素的開採與提煉,一旦供應鏈干擾,可能引發全球範圍的連鎖反應。」 在操作層面,這可能意味著蘋果等跨國企業需要為每一項涉及中國稀土的出口產品單獨申請許可。不論產品在哪裡生產、銷售到何處,只要使用了中國稀土或相關技術,都需要經過審批。 魯曉萌認同這種說法,她表示,「 在技術上,申請許可的責任在出口商,但這種制度會使富士康、蘋果等企業承受下游衝擊。」 圖像來源,EPA 中國商務部在公告中還明確指出,若產品最終用途為研發或生產14納米及以下邏輯晶片、256層及以上存儲晶片,或用於製造這些晶片的生產設備、測試設備與材料,出口將受到嚴格限制。 這些高端晶片廣泛應用于高性能智慧手機、資料中心等領域,對算力和存儲能力要求極高。 此外,幾乎所有面向境外軍事用戶的出口申請,以及具有潛在軍事用途的專案,都將被拒絕批准。 中國目前幾乎壟斷了全球釤(Samarium)的提煉,這是一種關鍵稀土金屬,美國的F-35戰鬥機和多型導彈都依賴這種材料。 曾在拜登政府時期任國家安全會議(NSC)科技與國家安全事務副高級主任的克里斯·麥奎爾(Chris McGuire)在最近一個談話節目中提到,如果這些新規全面落實,像台積電(TSMC)等依賴稀土材料的製造企業,在未取得許可證的情況下,理論上不被允許繼續生產相關產品。中方甚至可能通過「 最終用途查核」來判斷企業是否違規生產。 這種情形可能進一步影響下游產業鏈。例如,若台積電無法及時獲得許可,其零部件供應可能受阻,從而波及包括美國汽車製造商在內的企業。 另一點值得留意的是,在中方發佈的這份第61號公告中,附件罕見採用中國金山軟件WPS格式,而非以往常用的Word或PDF格式。此舉受到關注,被視為中國從細節上推動主導權的信號。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卡脖子」的關鍵環節 中國商務部發佈的第62號公告規定,凡涉及稀土開採、冶煉分離、金屬精煉、磁性材料製造以及稀土二次資源回收利用的相關技術,未經許可不得出口。這一規定也被視為可能「 卡住全球咽喉」的關鍵環節。 魯曉萌指出,這一新規將對試圖在中國以外地區建立獨立稀土供應鏈的外國礦業與加工企業造成直接衝擊。 英國伯明翰大學關鍵材料研究員加文·哈珀(Gavin Harper)對BBC中文表示,「 針對稀土加工與提煉技術實施出口管制,將使西方在構建多元化稀土供應鏈時面臨更大挑戰,這一舉措進一步強化了中國在稀土領域的主導地位。」 哈珀博士解釋說,中國在稀土加工與生產領域經過多年積累,已經形成了深厚的技術與經驗優勢。這種專業能力不僅涵蓋稀土產品本身的製造流程,還包括生產這些產品所需的設備、工具及核心技術。 過去幾十年中,西方國家逐步將稀土磁體與磁性材料的製造能力轉移至中國,相關製造設備與技術的隱性知識或隱性經驗也隨之流失。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稀土供應鏈的核心樞紐,掌握著從原料提煉到高端磁材生產的關鍵環節。 這意味著,西方國家及其他地區在嘗試重建有競爭力的稀土產業鏈時,將面臨更高的技術門檻與成本壓力。 哈珀博士指出:「 這並不代表西方完全無法重新研發相關技術,但由於技能和經驗長期流失,想要重建完整體系需要投入更長時間與更高成本。」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中方背後的考量:時機、反制與談判策略 儘管這批新規潛在影響重大,但其真正作用還在於制度設計與執行細節。專家指出,所謂「 魔鬼在於細節」,很多條款留有解釋和談判空間,給中美博弈留下餘地。 要理解這一點,就要嘗試解析中方為何在當前的時間點推出這一系列新規。 9月30日,美國商務部下屬工業與安全局(BIS)發佈了一項新的出口管制規定——被稱為「 50%規則」。該規定的核心在於:若某公司被列入美國的出口管制實體清單,那麼它持股50%及以上的子公司或關聯企業也將自動受到相同的出口限制。 此舉旨在堵住制裁對象通過控股子公司繞開管控路徑,取得美國受控商品,尤其是針對高端晶片及其製造設備,從而賦予其他國家軍事優勢。 此前,華為、中興、長江存儲等多家中國科技企業被列入制裁清單。業內普遍認為,這項「 50%規則」是華盛頓進一步強化對中國高科技出口限制的延伸信號。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可能將這一美方新規視為新的壓力點,並選擇在稀土領域加碼反制措施。 魯曉萌對BBC中文指出,「 中方對美國商務部的這項規則感到意外,認為華府在馬德里回合貿易談判後缺乏誠意,因而決定反制——即使這一舉措的實際破壞力可能超出中方原先預期。」 事實上,有分析師已經留意到,中國在第61號公告中已首次引入與美國「 50%規則」類似的條款:若進口方、終端使用者或其控股50%以上的關聯實體被納入中國的管控名單,其出口許可申請將被原則性拒絕。 因此,從時機上看,中國在美國強化高科技出口審查後,再推出針對稀土技術與設備的出口限制,並不令人意外。 也有分析認為,這一系列舉措並非單純的經濟手段,而是一種典型的「 叫價」或「 籌碼」策略。 圖像來源,Reuters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一系列新規分階段生效,分別在10月9日、11月8日和12月1日實施,這意味著期間可能還有緩和空間。最後一個期限是61號公告中極為重要的兩項申請出口許可的實施日期。 美國巴克内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國際關係教授朱志群對BBC中文說,若中美雙方計劃在月底如期舉行領導人峰會,這些措施可能成為談判桌上的籌碼。雙方在會前抬高要價,事後各自退一部分,從而營造「 峰會成功」的局面。 中國商務部在10月12日答記者問時強調,「 中國的出口管制不是禁止出口,只要是用於民用用途的、合規的出口申請,都可以獲得批准,相關企業無須擔心。」 發言人朱志群表示,「 中方的意圖應該不是針對全球經濟,主要就是美國以及少數與美國一起對華搞科技戰的國家,例如荷蘭。」 就在不久前,荷蘭政府宣佈從中國聞泰科技手中接管了芯片制造商安世半導體(Nexperia),此舉凸顯中美緊張關係對科技產業的影響。 朱志群說,究竟怎樣界定軍用或民用,「 具體操作手段掌握在中方手中」。這意味著,在實際審批過程中,中方可能根據自身安全評估或外交要求靈活處理。 「 如果美國對華高科技出口管控稍有鬆動,中方或會考量適度放寬稀土管控,以實現政策的對等進退。」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Play video, "BBC走訪全球最大稀土礦場 中國稀土供應鏈背後的污染遺害", 節目全長 3,10 03:10 音頻加註文字,BBC記者親訪中國兩個最大的稀土礦區,發現那裡的礦產開採遺留了有毒土壤和水污染問題。
中共四中全會:審議「十五五」規劃,「整肅」高層維穩及歷史角色等幾大看點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25 分鐘前 中共將於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第二十屆四中中央委員會全會。 官方公告显示,其中一項主要議程是審議重要的經濟規劃。 但外界更多將目光放在黨內人事調整,並籍此找到蛛絲馬跡,推測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是否會為其接班人做出某種安排。 有分析認為,坊間對接班人的猜測為時過早,四中全會不太可能就此發出明確訊號。 但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中國精英政治專家牛犇(Neil Thomas)對BBC指出,習近平正通過相關人事調整肅高層,意在展現權力。 「在他看來,清除貪腐或不忠幹部是黨的『自我革命』,旨在打造一個廉潔、有紀律且高效的組織,以實現長期執政。」 召開時間釋放戰略信號 四中全會通常在中國轉型的關鍵期或黨內權力不夠穩定時召開,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共政治的未來走向。 除高層人事安排外,會議議程亦聚焦經濟與社會民生政策,最終影響到中國民眾的就業、財產安全等方方面面。 中共中央政治局早在今年七月底召開會議,決定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簡稱「十五五」規劃)的建議稿提請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 會後公佈通告稱,中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但與此同時,「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 通常來說,五中全會才是審議中長期發展計劃的主要平台,但本次四中全會提前聚焦經濟議題,顯示中共對當前經濟壓力的高度重視。 觀察人士認為,這可能意味著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已達到迫切需要政策回應的程度。 「政權感受到緊迫感,顯示出經濟發展已重新成為政權的首要任務」,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的政治學副教授陳澄對BBC說。 事實上,四中全會聚焦經濟議題也並非首次。 早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1979年,十四屆四中全會召開,核心議題為經濟改革和發展; 1999年的十五屆四中全會也同樣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四中全會的召開時間,恰逢美中兩國關係突然因北京收緊稀土出口管制等議題趨緊,讓將於十月底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峰會(APEC)及期間備受期待的美中首腦峰會蒙上陰影。 陳澄表示,「鑒於貿易戰可能成為習川會的焦點,中共政權亟需提出一套全面的發展戰略,以確保在持續動盪中實現經濟與科技增長。」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為何此次高層整肅如此廣泛 四中全會的召開正值中央委員任期過半之時,這屆領導班子在2022年中共二十大中產生,任期將在2027年屆滿。 四中全會可能釋出人事變動的初步信號。 「按照慣例,人事安排會在明年全國人大會議期間基本敲定,因此四中全會需要提前部署。 這次會議有兩個工作重點,一個是對前半任期檢討成就和問題,另一個是對下一步人事任免做前瞻規劃」,美國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夏明對BBC表示。 目前中央委員已經出現重大調整信號,包括前外交部長秦剛、前國防部長李尚福、前工信部部長金壯龍在內的許多重要官員已被除名。 「目前公開公佈的中央委員有十幾人落馬,加上候補委員,已經將近20人,可能有人還在接受調查階段,有人已經出了問題,這表明習近平配備的人員面臨重大危機」,夏明說。 「這反映習通過愚忠、派系關係和自己的政治標準選的人,一旦坐上大位之後才發現德不配位」,夏明說,「恐怕很多人對他來說是忠誠的, 沒有政治上的挑戰,但是在中國面臨問題時,以及處理具體工作上無法得到他的滿意。」 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的牛犇對BBC說,四中全會將為坊間高官落馬傳言提供具體數字——出席人數將反映有多少中央委員會成員已遭調查。 「除去病假和出差部分,如果與去年相比空席人數大幅減少,將清楚反映近期紀律整肅的力度。如果出席率驟降,將成為迄今最明確的公開信號,顯示整肅範圍之廣。」 牛犇認補充,整肅有助於強化紀律,但也可能抑制主動性,使治理趨於僵化、反應遲緩,更易出現如武漢早期疫情隱瞞等失誤。「這是習權力的代價:體制變得更乾淨、更服從,但也更謹慎——有時甚至更脆弱。」 軍内高層暗湧不斷 與此同時,中共軍內出現重大人事變動。多位高級將領許久沒有公開露面,引發外界關注。 r外界最為關注的中央軍委副主席、政治局委員何衛東上將已長達數月沒有公開露面,官方未作任何解釋。 他曾是中國軍方高層的重要人物,被視爲習近平主席的親信。 如果被調查或撤職的消息屬實,這將是改革開放以來,首位在任期内落馬的中央軍委副主席,」陳澄說。 這一方面反映出習近平的反腐運動已深入軍方高層,但也暴露出內部裂痕,引發對「定於一尊權力」穩定性的質疑。 陳澄認為,鑒於目前尚未有任何官方宣佈,因此何衛東案「不太可能在此次四中全會上迅速結案,尤其考慮到他是中央軍委中排名第二的現役軍官。」 「習一向高度重視軍隊的忠誠,而其中一些軍官,比如何衛東,正是由習親自提拔。 如今這些人接連出事,對習而言必定是極大的憤怒,也可能促使他對軍方領導層進行更嚴格的審查。」 去年11月,中央軍委委員、軍委政治工作部上將主任苗華因「涉嫌嚴重違紀」被停職檢查。他的處罰進展也受到關注。 今年9月,全國人大常務委員宣佈罷免4名解放軍及武警將領的全國人大代表職務,包括武警部隊司令員王春寧上將、火箭軍中共軍中共書記汪志斌中將、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部長張林中將、中央軍委聯勤保障部隊政委高大光中將。 這些人的正式處罰決定可能會在本次四中全會上宣佈。 除此之外,中央軍委的職位會不會被填補,被誰填補,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夏明指出,即便本次四中全會對何衛東等人的職務作出安排,大概率也不會公開發佈資訊,官方「很可能低調處理,或者在公報中寫上討論相關問題等字眼」。 他補充說,「還有一種情況是,把對這些人的處理當作是反腐業績的一部分,避免外界認爲存在用人失察或本身領導班子有問題的印象。」 這些人事安排進而牽扯到總書記的接班問題,外界希望從微小的變化中猜測信號。 習近平的第三任期已經過半,至2027年人大會議時將屆滿。 過去幾個月來,外界流傳著對於習近平健康狀況不佳的傳言,認為其嚴重程度雖尚不足以到立即啟動接班程式,但也許足以促使中共悄然為未來做出準備。 不過,陳澄認為,「儘管外界有所揣測,目前可能仍為時過早,尚難期待在接班問題上出現明確訊號。」 她指出,「穩定仍然是首要考量,關於此次會議的政治討論很可能會延續整個習近平時代所強調的加強黨紀與治理的方向。」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歷史角色 在中共歷史上,四中全會常稱爲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轉折的節點。 自1979年以來的幾次四中全會,不僅重塑了領導層的權力架構,也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 時間回到文革結束,當時的中國需要走出混亂,1979年的四中全會確認了時任領導人華國鋒的「兩個凡是」路線,隨著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這次會議成為中國從「毛時代」過渡到「改革時代」的關鍵節點。 1989年春夏之交,中共派兵鎮壓北京天安門廣場和平示威爭取民主的學生,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六四」流血事件。 事件之後,黨內出現權力真空,國際上受到空前的孤立。 當時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在此背景下召開,決定推舉没有中央治理經驗的江澤民為中共中央總書記,接替黯然失勢的趙紫陽,標誌著江時代開端,也凸顯中共在危機中優先維穩的策略。 到了習近平時代,2014年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但同時強調「黨的領導是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確立了法律制度服務于黨領導的原則。 五年後,面對中美關係緊張以及香港抗議運動的挑戰,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制度自信」,向內部傳遞穩定訊號,向外部展示體制優勢,進一步鞏固了習近平的核心地位。 順應歷史規律,本屆四中全會預計將進一步保障政權的穩定,並在此框架下討論如何實現經濟發展。 夏明說,當前中國政策中心已經從「發展是硬道理」轉向「安全是硬道理」,甚至安全凌駕一切。 「這意味著黨的全面領導將持續貫徹,並可能滲透到經濟生活的各個層面。」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經濟:國內外雙重挑戰下的五年計劃 根據官方報導,本次四中全會將審議的「十五五」規劃,涵蓋2026年至2030年的發展藍圖。 該規劃通常概述關鍵經濟指標的發展目標,例如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收入水準和外掛率,並根據國內外形式調整的戰略發展方向,列出需要重點發展的領域與產業。 除了經濟層面,「十五五」規劃也將反映北京在技術創新、產業政策與地緣政治上的優先事項,巨集觀上可能影響全球供應鏈、貿易,以及中國在新興領域的策略和定位。 中國經濟正面臨結構性調整和外部壓力的雙重挑戰。 國內方面,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消費者信心不足、地方財政壓力加大。 根據路透社,2025年前五個月,全國土地出讓收入同比下降了11.9% ,導致地方政府財政更加緊張,壓縮了以往支撐GDP快速增長的公共支出空間。 國際上,中美關係持續緊張,貿易摩擦加劇。 雙方在關稅及高科技產品領域的分歧仍然很大,談判前景不明。 中共領導層面對一系列關鍵問題:哪些領域可以妥協,哪些問題可望達成協議,以及如何回應美方要求等等。 與此同時,電動汽車、外賣等行業的產能過剩也帶來通縮壓力。 儅過剩產品出口海外時,貿易夥伴的不滿情緒上升。 歐盟已對中國出口補貼展開調查,美國也暗示加強對高科技產品進口管控。 「美國試圖透過制裁和出口管制來遏制這些產業,如何在這種環境下推動發展,將成為(四中全會)討論的重要部分,」陳澄說。 北京已經意識到挑戰的複雜程度。 中央政治局在7月底會議指出,「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 是次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支柱產業,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 這些方向都可能在四中全會上得到更具體的政策方案。
ChatGPT即將為成人用戶開放驗證過的色情內容 圖像來源,Reuters OpenAI計劃在其熱門聊天機器人ChatGPT上開放更廣泛的內容,包括色情作品,這是其「將成人用戶視為成年人」(treat adult users like adults)原則的一部分,該公司營運長山姆·阿特曼(Sam Altman,山姆·奧爾特曼)表示。 阿特曼周二在社交媒體X上發文表示,即將推出的熱門聊天機器人版本將使其行為「更像人類」——「但僅限於你想要的情況,而不是因為我們在最大化使用量」。 這一舉措讓人聯想到伊隆·馬斯克 (Elon Musk) 的xAI最近為Grok推出兩個性暗示聊天機器人,可能有助OpenAI吸引更多付費用戶。 這也可能加劇對立法者的壓力,要求對聊天機器人伴侶實施更嚴格的限制。 迄今,OpenAI尚未回應BBC的置評請求。 但阿特曼表示,OpenAI先前對ChatGPT進行了「相當嚴格的限制,以確保我們謹慎處理心理健康問題」。 這些變更於今年8月在一篇部落格文章中宣布,但該文章現已從OpenAI網站上消失。 「我們意識到,這讓許多沒有心理健康問題的用戶覺得產品不夠實用或有趣,但鑑於問題的嚴重性,我們希望先做好這件事,」阿特曼本周二在貼文中解釋。 他又表示ChatGPT很快就能放寬這些限制,「因為我們已經能夠緩解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並擁有新工具」。 阿特曼還補充道:「隨著我們更全面地推出年齡驗證,並作為我們『將成人用戶視為成人』原則的一部分,我們將在12月允許更多內容,例如為已驗證成人提供色情作品。」 這些變更是在今年稍早OpenAI被一名自殺美國青少年的父母起訴之後做出的。 馬特和瑪麗亞·萊恩(Matt and Maria Raine)夫婦——也是16歲亞當·萊恩(Adam Raine)的父母——對該公司提起訴訟。這是首例指控OpenAI過失致人死亡的法律訴訟。 該家族提供了亞當·萊恩(四月過世)與ChatGPT的聊天記錄,顯示他向機器人解釋自己有自殺念頭。 當時OpenAI向BBC表示,正在審查該訴狀。「我們對萊恩家族在此艱難時刻致以最深切的慰問」,該公司說。 兒童用戶安全疑慮 事實上,根據英國《網路安全法》(Online Safety Act),書面色情作品無需年齡驗證。 然而,色情圖像(包括AI生成的)則要求用戶證明年滿18歲。 在美國,批評人士認為,OpenAI允許在其平台上發布色情內容的決定表明,聯邦和州一級需要加強監管。 「他們要如何確保兒童無法存取ChatGPT的成人專屬部分,並提供色情內容?」律師事務所「博伊斯·席勒·弗萊克斯納」(Boies Schiller Flexner)合夥人珍妮·金(Jenny Kim)表示。 金女士參與一宗針對Meta(臉書)的訴訟,該訴訟指控該公司Instagram的演算法損害青少年用戶的心理健康:「OpenAI和大多數科技巨頭一樣,只是在把人們當成小白鼠,」她說。 四月,美國科技博客網站TechCrunch報導稱,OpenAI允許註冊為未成年人的帳戶生成圖像色情內容。 OpenAI當時表示,公司正在推出修復措施,以限制此類內容。 本月由非營利組織「民主與科技中心」(Centre for Democracy and Technology)公布的一項調查研究發現,有5分之1的學生稱他們或他們認識的人曾與AI發展「浪漫關係」。 星期一,加州州長加文·紐森 (Gavin Newsom) 否決了州議會通過的一項法案,該法案原本將禁止開發者向兒童提供AI聊天機器人伴侶,除非公司能保證軟體不會助長有害行為。 圖像來源,Raine Family 圖像加註文字,2025年8月,加州一對夫婦指控ChatGPT誘導其兒子亞當·雷恩(Adam Raine)自殺。這是首例指控OpenAI過失致人死亡的法律訴訟。 紐森在否決附帶訊息中表示,「青少年必須學會如何安全地與人工智慧系統互動」。 在全國層面,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已啟動調查,探討AI聊天機器人如何與兒童互動。 上個月,美國參議院提出兩黨立法,允許聊天機器人用戶向開發者提起責任索賠。 為何開放色情內容? 阿特曼週二的宣布,正值懷疑者質疑AI科技公司市值快速上漲之際。 OpenAI的營收正在成長,但從未實現獲利。 《風險投資煉金術》作者、圖蘭大學商業教授羅博·拉爾卡(Rob Lalka)分析,原因主要是AI公司正陷入市場份額之戰。他向BBC解釋「沒有哪家公司像OpenAI的ChatGPT那樣擁有如此高的採用率」。 「他們需要繼續推動那條指數成長曲線,盡可能實現市場主導,」他補充道。
國民黨主席選舉「兩強之爭」:郝龍斌與鄭麗文分別代表什麼路線? 圖像來源,Kuomintang 圖像加註文字,國民黨黨主席改選進入白熱化階段,主要候選人包括鄭麗文(左二)和郝龍斌(左三)。 台灣最大在野黨中國國民黨將於本週六(10月18日)舉行黨主席改選。隨著選戰進入最後倒數,選情逐漸呈現由前立法委員鄭麗文與前台北市長郝龍斌之間的「兩強對決」態勢。 民調顯示鄭麗文目前支持度領先,郝龍斌則居次。兩人被視為代表黨內不同政治路線:鄭主張延續國民黨去年成為國會最大黨後的強勢對抗角色;郝則主張穩健務實,聚焦2028年總統大選,爭取中間選民支持。 儘管兩人出身與形象迥異,選戰勝負關鍵仍在於他們如何回應黨員對三大挑戰的期待:兩岸政策的清晰論述、黨內改革的具體承諾,以及最實際的財政募款能力。 儘管選情逐漸明朗,此次改選仍被視為歷來最難預測的一次。鄭麗文與郝龍斌的政治盤勢如何?在兩岸議題上有何主張?BBC中文逐一解析。 圖像來源,Kuomintang 圖像加註文字,前立委鄭麗文是這次國民黨主席改選中民調領先的候選人。 兩強之爭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8月23日宣布卸下職務,這次國民黨主席改選共計有六名候選人,包含前台北市長郝龍斌、前立委鄭麗文、現任立委羅智強、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前彰化縣長卓伯源、前國大代表蔡志弘。 綜合網路民調與輿論聲勢,鄭麗文、郝龍斌被認為是最可能當選的兩名候選人。 其中鄭麗文的民調一路明顯領先,根據藍營9月15日釋出的內部民調,鄭麗文的支持度暫居第一,支持度為22.2%,郝龍斌的支持度則約為20.5%。 台灣媒體《ETtoday民調雲》10月14日公布最新國民黨員民調,2282份有效樣本中,候選人鄭麗文仍以49.1%的支持度大幅領先,候選人郝龍斌、羅智強分別獲得21.3%及21%支持度。 這場國民黨主席改選不僅是黨內人事競爭,更攸關國民黨未來整體路線與台灣政治格局的變化。分析指出,鄭麗文與郝龍斌分別代表「戰鬥派」與「穩健派」,在兩岸政策、黨務改革與選舉布局上各有主張,獲得黨內不同派系與政治人物的支持。 「戰鬥派」VS「穩健派」 55歲的鄭麗文為此次國民黨主席選舉中唯一的女性,亦為最年輕者之一。她曾任兩屆國民黨籍不分區立委,在上屆立法院以強烈監督的「戰鬥形象」著稱,主張強而有力的對抗路線。 鄭麗文的政治生涯橫跨綠營與藍營。她早年參與野百合學運,曾為民進黨黨員,2005年轉入國民黨,歷任黨發言人與行政院發言人。 因為跨黨背景,她被視為「非典型國民黨員」,國民黨傳統政治人物的連結度較小,在年輕黨員間支持度高,其擅長媒體操作,網路聲量高,並獲軍系與部分地方議會支持。 郝龍斌的參選則象徵黨內穩健派的集結。 73歲的郝龍斌為國民黨資深政治人物,也是這次選舉中被視為具備高度「正統性」的候選人。他是前行政院長、前國防部長郝柏村之子,出身軍系世家,政治歷練完整,曾任環保署長、台北市長與國民黨副主席,長期在黨內擔任要職,具備穩定黨務與整合資源的能力。 此次選舉中,郝龍斌獲得國民黨內部分「軍系」派系支持,並受到「本土藍」地方派系與正副議長系統的力挺,展現其在黨內的深厚人脈與組織基礎。 此外,他與「戰鬥藍」精神領袖、前中廣董事長趙少康完成整合,也被視為獲得「戰鬥藍」全力支持,進一步鞏固其參選正當性與競爭優勢。 圖像來源,Kuomintang 圖像加註文字,前台北市長郝龍斌參選象徵國民黨黨內穩健派的集結 兩岸立場:「親中」VS「中間路線」 候選人的兩岸論述,是這場主席選舉的關鍵因素之一。 美國智庫詹姆斯敦基金會(Jamestown Foundation)近日發表分析報告指,主要候選人鄭麗文與郝龍斌均具有「外省」背景,強調中華民國認同,並以九二共識作為兩岸政策核心,他們均對中共抱持較為溫和的看法。 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陳世民日前受訪指出,鄭麗文在主要候選人中,兩岸立場「最親中、最統的」,只講九二共識,不提中華民國;郝龍斌則企圖走「中間路線」,延續前總統馬英九執政八年的兩岸政策立場。 在國民黨黨主席選舉辯論會上,鄭麗文指出,台灣要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重新大力推動兩岸交流對話,兩岸和平是台灣安全與發展的關鍵。 她提出「兩岸同屬一中、中華民國一中憲法」的論述,主張兩岸應和解合作,開創「百年和平基業」。她形容兩岸應「強強聯手,一加一大於二」,延續前主席連戰主張兩岸和平的路線,共享市場,更在人才、技術、文化與歷史上互補,讓台灣站在「巨人肩膀上傲視全球」。 鄭麗文先前也對國際媒體指出,若其當選黨主席,並在北京釋出善意的情況下,願意與習近平見面、展開對話,「不要說見一次,見一百次都願意」。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在台灣社會逐漸被視為「親中」象徵。 郝龍斌則在辯論會上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要求中國大陸正視並尊重中華民國的存在事實,強調「九二共識不等於一國兩制」,呼籲中國大陸展現善意,維持台海和平。他認為,兩岸關係應建立在對等尊嚴的基礎上,透過對話取代對抗,避免陷入地緣政治的對立風險。 除此之外,郝龍斌表示台灣應在美中之間維持「等距」友好關係。 郝龍斌也提出五項具體的兩岸政策政見,包括:舉行兩岸政策大辯論、推動在上海與北京設立辦事處、以雙城論壇為基礎擴展兩岸交流平台,呼籲中國大陸宣布「台灣不獨、大陸不武」、以及要求對岸承認中華民國存在。 他表示,若當選黨主席,願以此身分登陸與中國領導人會面,將要求北京當局具體承諾「只要台灣不宣布獨立,大陸就不會對台動武」,中共軍機、軍艦繞台與圍台軍演,是兩岸走向和平、穩定最大的障礙,必須有不以武力威嚇做基礎的良善互動,兩岸才能追求進一步的交流和善意。 國民黨的兩岸政策長期以來是民進黨攻擊的主軸。在剛結束的「大罷免」潮中,綠營以「罷免投同意,反共更有力」為口號,批評國民黨立委「毀憲亂政、親中投共、弱化國安」,凸顯藍營在國家認同與兩岸立場上的困境。 根據台灣陸委會最新民調,近八成民眾贊成「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顯示主流民意對「一中框架」的抗拒。該共識源自1992年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的交流,強調「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但在台灣社會逐漸被視為「親中」象徵。 多名學者指出,國民黨內部對是否繼續堅持「九二共識」路線分歧明顯,國民黨若想在2028年總統大選突破,得優先處理國家認同與親中標籤等核心議題,新一任黨主席必須提出能讓民眾信任的兩岸交流主張。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國民黨長期面臨缺乏年輕支持者、黨內民主不足、組織僵化等問題。 黨內改革與募款能力 國民黨自2016年以來已失去執政權十年,除了能否創造新的兩岸論述,爭取年輕選民支持外,這個百年政黨也長期被詬病黨內民主不足與組織僵化。 對此,兩名候選人也都提出國民黨內部改革政見,力圖爭取黨員支持。 鄭麗文自宣布參選以來,便主打「世代交替」,強調青壯世代接班,若當選黨主席,將推動「新人新政」,使國民黨「脫胎換骨」,積極爭取40歲以下年輕選民認同。她承諾未來黨內選舉提名制度將訴諸公平公開,提名應「接地氣」,優先考量現任者與具潛力新人,確保制度受到尊重。 針對2026年地方選舉,鄭麗文表示,將針對各縣市制定發展戰略,讓年輕人參與公共事務;若當選將成為「行動黨主席」,她不會每天待在台北辦公室,而是將南台灣作為重點戰區,力圖打破台南、高雄長期綠營執政。 鄭麗文亦提出「集體領導」概念,表示若當選,將邀請前行政院長陳冲等專家組成「影子內閣」,與立法院黨團協同作戰,強化政策論述與監督力道。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中國國民黨有超過30萬名黨員 郝龍斌方面,他提出「內造政黨、公職掛帥」口號,主張由藍營縣市首長與立法院長韓國瑜等人組成決策中心,採集體領導,回應外界對黨主席權力過度集中的批評;地方黨部主委由民代擔任,強化黨公職參與,強化回應基層民意。 他也承諾,將讓年輕人成為國民黨改革主力,提出「AI黨務平台」與「選戰AI化」等政策,升級黨務系統,並推動線上黨員投票,打造「智慧政黨」,未來選戰將即時蒐集輿論資料、分析議題熱度,讓候選人能以數據為依據調整策略。 至於黨員及外界關切的財政募款能力,兩位候選人皆表現自信,但尚未提出具體策略。 郝龍斌先前受訪坦言,國民黨每月面臨約1000萬至1500萬新台幣(約37萬英鎊;49萬美金)的財務缺口,但他有信心憑藉過往人脈與經歷募得所需資金。 鄭麗文則認為,只要贏得民心,就不怕募不到款,並指出已有基層支持者主動表達捐款與入黨意願,視此為國民黨再起的基礎。 中方介選爭議 隨著國民黨主席選舉進入倒數階段,中國介入選情的疑雲引發廣泛關注。 候選人郝龍斌與其支持者趙少康近日公開指控,選戰期間遭遇大量境外網軍攻擊,質疑中國透過網路操作影響選情。趙少康表示,這些來自TikTok和Youtube的影片內容高度支持特定候選人,「如果大陸能夠影響國民黨主席選舉,那國民黨就完了」,呼籲國安單位介入調查。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國民黨主席改選近期引發中共介選爭議。 台灣國家安全局局長蔡明彥表示,當局發現TikTok約有1000多部影片討論黨主席選舉,另有約23個Youtube帳號傳散200多部影片,這23個Youtube帳號超過一半以上定位皆在境外。 有國安系統官員向台灣媒體分析,中共統戰部門可能會根據候選人對「一中原則」與「九二共識」的態度,選擇支持較容易配合其統一路線的人選。 該官員指出,郝龍斌因堅持中華民國主體性,被視為「最不容易被影響的人」,甚至成為中共現階段的「敵人」;而其他候選人則被認為較容易配合反獨促統,被中共視為可扶持對象。 對於介選指控,中國國台辦15日回應表示,「國民黨主席選舉是國民黨的內部事務」,並強調「部分網民的言論不代表官方立場」。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重申,中方願在「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與國民黨新領導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 藍營政治人物如何表態? 牽動黨員投票意向的,也包含國民黨黨黨內大老與地方首長的支持動向。 台中市長盧秀燕雖未參選,但被視為黨內最具實力者之一,各候選人都在政見發表提及要如何輔佐盧秀燕,在2028年總統大選中取得勝利。黨內人士普遍認為,黨員會選盧秀燕信任的人。 盧秀燕迄今未表態支持任何候選人。台中市府民政局強調,盧秀燕保持中立,未動用行政系統支持特定人選。 「本土藍」代表之一、前立法院長王金平也表態保持中立,強調六位候選人都非常優秀,呼籲黨內互相尊重、以黨的發展為重。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國民黨重要政治人物的支持動向牽動黨主席選情。 截至目前,郝龍斌獲得多位藍營重量級人物的表態支持。包含台北市長蔣萬安、新北市長侯友宜、中廣前董事長趙少康、南投縣長許淑華、桃園市長張善政等,都先後表態支持郝龍斌,認為他能穩定黨內,整合資源。 鄭麗文方面,則在基層與部分地方議會中獲得支持,南投縣副議長更公開表態支持鄭麗文,並揚言若郝龍斌當選將退黨,顯示黨內對路線與世代交替的分歧。 值得留意的是,鄭麗文被認為是這次選戰媒體操作最成功的候選人之一,她在網路聲量與年輕族群中表現亮眼,其強烈論述與戰鬥形象吸引非軍系系統、地方派系的自主黨員青睞。 另一方面,她深受傳統國民黨選民支持,其父親曾為陸軍政戰少校,因為家庭背景被視為「復興崗」和「黃復興」的女兒,日前更獲得部分軍系、前黃復興黨部主委季麟連等表態支持。 今年6月台灣大罷免選舉前夕,她也曾與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網紅「館長」陳之漢等人宣布成立「黨外在野大聯盟」,試圖整合藍白勢力,選舉結果仍難以預料。
中國逮捕30名基督徒,教會擔心這是更大規模鎮壓的開端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金明日(2018年檔案照片)是上週末在中國被捕的30名基督徒之一。 上週五,格蕾絲·金·德雷塞爾(Grace Jin Drexel)收到了她在中國的父親,也就是著名牧師金明日的短信,讓她為另一位失踪的牧師祈禱。 這条信息說,另一位牧師在訪問南方城市深圳時被拘留。 「不久之後,我接到了媽媽的電話。她說她聯絡不上我爸爸。」居住在美國的格蕾絲·金告訴BBC。 幾個小時後,她的家人意識到金先生也捲入了這場被活動人士稱為中國幾十年來最大規模的基督徒大抓捕事件。 有些人現在擔心,上週末對30名與金先生創立的錫安教會有關的基督徒的抓捕,標誌著一場可能對地下教會進行更廣泛打擊的開始。 他們指出,中國通過的新法律似乎旨在遏制地下教會活動,當局近幾個月來對教會成員施加的壓力不斷增加。 儘管在中國執政的共產黨奉行無神論,但中國仍有相當數量的基督徒。近年來,政府數據顯示,中國約有3,800萬新教徒和近600萬天主教徒。 但這些數字可能只涵蓋了在官方批准的天主教愛國會和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註冊的教會成員,這些組織強調對國家和共產黨的忠誠。 維權人士和學者估計,還有數千萬中國人參加未註冊的教會,也稱為家庭教會,這些教會不遵循國家認可的意識形態。 多年來,中國政府試圖加強對宗教團體的控制,許多這樣的教會都受到了影響。教堂建築被拆除,十字架被移出公眾視野,宗教材料的監管也變得更加嚴格,一些基督教手機應用在中國被禁。 2005年和2018年,政府修訂並加強了對宗教團體的監管。2016年,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號召宗教「中國化」。 像錫安這樣的地下教會尤其受到2018年新規的影響,新規要求公開禮拜必須獲得政府批准。許多地下教會被迫停止公開活動,轉而舉辦線上禮拜,甚至乾脆關閉。 隨後幾年,一些著名牧師也被捕判刑。 近幾個月來,有跡象顯示中國當局再次收緊了監管。 今年5月,西安錫安之光教會的高全福牧師因「利用迷信活動破壞法律實施」被拘留。隔月,山西臨汾金燈台教會的幾名成員因詐欺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人權組織批評這是冤假錯案。 隨後在9月,當局宣布了新的宗教人士網上行為準則,只有獲得許可的團體才能進行網絡佈道。此舉被廣泛視為限制地下教會網絡服務的一種嘗試。 金女士表示,在過去幾個月裡,錫安教會成員也面臨越來越多的警方詢問。 她說,錫安教會的許多人認為,這種不斷加大的壓力是鎮壓的前兆,但很少有人預料到鎮壓規模會如此之大。 上週五和週六,中國當局在至少10個城市(包括北京和上海)發起了一場據稱是全面鎮壓的行動。教會稱,除了金先生被從位於廣西北海市的主要基地帶走外,他們還逮捕了其他牧師、領袖和教眾。 圖像來源,Sean Long / CSW 圖像加註文字,逮捕錫安教會牧師孫聰(中)的警察正在翻閱他的書籍。 BBC取得了一份疑似金先生正式拘留通知書的副本,該通知書由北海市公安局簽發。通知書稱,金先生目前被關押在北海市第二監獄,涉嫌「非法利用資訊網絡」。 BBC已要求地方政府證實拘留情況。 一些被捕的教會成員現已獲釋,但據信大多數人仍被拘留,其中一些與金先生被關押在同一所監獄。 基督教倡議組織路加福音聯盟的創始人科里·傑克森(Corey Jackson)表示,中國各地逮捕行動的全國性規模和協調性是前所未有的。 「我們預計這只是更大規模鎮壓的開始,」他說,中國其它地下教會現在也在為逮捕做準備。 另一個基督教倡議組織「敞開的門」(Open Doors)表示,這次逮捕意義重大。發言人表示:「錫安教會非常知名,而且直言不諱,其組織規模可能已經達到了當局感到無法控制的程度。」 他警告說,中國「針對家庭教會的政策將繼續」,當局可能會指控更多教會成員犯有欺詐和經濟犯罪,「作為一種恐嚇策略」。 錫安教會駐美國的牧師兼發言人肖恩·龍(Sean Long)表示,由於「中國各地迅速出現新一輪宗教迫害」,其他教會也將成為打擊目標。 他稱最近的逮捕行動是「系統性圍捕」,目的是「剷除錫安教會」,並引用了中國成語「殺雞儆猴」。 「錫安教會是雞,我們是最有影響力的……這是為了嚇唬中國其他基督徒和家庭教會。」 當BBC要求中國駐倫敦大使館對此作出回應時,中國大使館發言人表示:「我們要強調,中國公民依法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同時,所有宗教團體和宗教活動都必須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 本週早些時候,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就美國國務卿盧比奧譴責錫安教會逮捕事件表示,「堅決反對美方利用所謂宗教問題干涉中國內政。」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中國官方數據顯示,新教徒人數為3,800萬,天主教徒人數為600萬,但據信還有數千萬中國人參加地下教會活動。 錫安教會的故事始於金明日,他又名以斯拉·金(Ezra Jin)。 他於1969年出生於東北黑龍江省,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他從小信仰中國政府。 1989年,情況發生了變化。當時,就讀於著名的北京大學的他開始參與民主運動,這場運動最終在天安門大屠殺中被鎮壓。 雖然6月4日那天他並沒有在天安門廣場,但廣場上的事件改變了他的人生。 「那是一個關鍵時刻。他一生都信仰國家。當這種信仰被背叛時,他的整個世界觀都被粉碎了。那是一個皈依耶穌的重大時刻。」金女士說。 起初,金先生在三自教會追尋新信仰。2002年,他帶著妻子和女兒移居美國,在加州的一所神學院學習,他的兩個兒子也在那裡出生。 2007年,金先生一家搬回中國繼續他的工作。但金女士說,他決定建立一個獨立的教會,因為他無法再接受效忠中國政府的三自教義。 「他不能在那裡當牧師,因為那不是一個蒙神喜悅的教會……你不能侍奉兩個主。」 錫安教會最初是北京的一個小型家庭教會,只有20位信徒。但多年來,它不斷發展壯大,並開始在一棟辦公大樓的大廳裡舉行禮拜。 隨著教會影響力的擴大,審查也日益嚴格。 2018年,中國當局要求教會在建築物內安裝閉路電視攝像頭,稱這是出於「安全」考慮。 當教會拒絕後,信徒開始面臨教會領袖所說的騷擾。同年晚些時候,教會被關閉。 金先生被禁止出境,並受到嚴密監視。他的家人和其他一些教會成員,例如龍先生,得以前往美國。 錫安教會隨後轉向了龍先生所說的「混合模式」,即舉行大型線上禮拜,並結合小型線下聚會。該教會發展到在中國40個城市擁有約100個分會,目前擁有超過1萬名信徒。 正因如此,儘管金先生和其他被捕教會成員的命運仍不明朗,而且更大範圍的鎮壓可能迫在眉睫,但龍先生仍然相信錫安教會和中國的地下教會能夠生存下去。 「迫害無法摧毀教會,」他說,「回顧歷史,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復興。」
美英聯手查獲太子集團140億美元比特幣,幕後主使陳志涉「龐大電詐帝國」 圖像來源,Reuters 美國政府查獲了價值超過140億美元(105億英鎊)的比特幣,並指控柬埔寨商業帝國太子集團(Prince Group)的創始人涉嫌操縱一系列大規模加密貨幣詐騙案,甚至涉及強迫勞動。 英國和柬埔寨公民陳志(Chen Zhi)週二在紐約被指控參與電信詐欺和洗錢。 作為聯合行動的一部分,陳志的公司也受到了美國和英國的製裁。英國政府表示,已凍結其擁有的資產,包括位於倫敦的19處房產,其中一處價值近1億英鎊(1.33億美元)。 BBC已聯繫太子集團尋求置評。 美國檢察官表示,這是史上規模最大的金融打擊行動之一,也是有史以來查獲比特幣數量最多的一次,政府這次扣押了約127,271枚比特幣。 美國司法部表示,目前仍逍遙法外的陳先生被指控是跨國公司太子集團旗下「龐大電詐帝國」的幕後主使。 這家總部位於柬埔寨的集團網站稱,業務包括房地產開發、金融和消費者服務。但美國司法部指控,該集團經營亞洲最大的跨國犯罪組織之一。 美國司法部表示,犯罪分子會在網上聯繫不知情的受害者,並誘騙他們轉移加密貨幣,並承諾這些資金將被用作投資並產生利潤。 BBC看到的法庭文件顯示,檢察官指控該公司在陳先生的指示下,在柬埔寨各地建造並經營了至少十個詐騙場所。陳被指控管理這些專門用於接觸盡可能多的受害者的場所。 根據10月8日的法庭文件,他的同伙涉嫌取得數百萬個手機號碼,並設立「電話農場」進行呼叫中心詐騙。 文件稱,其中兩家機構擁有1,250部手機,控制約7.6萬個社群媒體帳戶,用於詐騙。 檢察官表示,太子集團的文件中包含與受害者建立融洽關係的技巧,建議員工不要使用「過於漂亮」的女性頭像,以使帳戶看起來更真實。 圖像來源,US District Court EDNY 圖像加註文字,法庭文件包含涉嫌用於詐騙的「電話農場」圖片。 美國助理司法部長約翰·A·艾森伯格(John A Eisenberg)將太子集團描述為「建立在人類苦難之上的犯罪集團」。 他表示,該集團還販賣工人,將他們關押在類似監獄的場所,被迫在網上進行詐騙,全球受害者多達數千人。 美國司法部表示,陳及其同伙涉嫌將犯罪所得用於豪華旅行和娛樂活動。 司法部表示,他們還購買了手錶、私人飛機和稀有藝術品等「奢華」物品,其中包括從紐約一家拍賣行購得的一幅畢加索畫作。 如果罪名成立,陳將面臨最高40年監禁。 陳及其同伙涉嫌在英屬維京群島註冊成立公司,並投資英國房地產。英國外交部週二表示,他旗下資產包括位於倫敦市中心的一棟價值1億英鎊的辦公大樓、位於倫敦北部的一棟價值1,200萬英鎊的豪宅以及倫敦市內的17套公寓。 作為與美國當局聯合行動的一部分,受到製裁意味著他現在被排除在英國金融體系之外。 太子集團也在美國受到製裁,被列為犯罪組織。 英國外交大臣伊薇特·庫柏(Yvette Cooper)表示,他們「正在毀掉弱勢群體的生活,併購買倫敦的房產來儲存他們的財富」。 庫柏表示:「我們正與美國盟友一道,採取果斷行動,打擊該網絡日益增長的跨國威脅——維護人權,保護英國公民,並防止黑錢流入我們的街頭。」 英國外交部表示,陳和太子集團建造賭場和用作詐騙中心的場所,並洗白收入。 英國外交部表示,與涉嫌詐騙案有關的四家企業——太子集團、金貝集團、金福度假村世界和Byex交易所——也已受到製裁。 今年早些時候,國際特赦組織在一份關於柬埔寨詐騙中心使用強迫勞動和酷刑的報告中,點名了據稱由金貝集團和金福度假村運營的兩家詐騙中心。 英國外交部表示,在詐騙中心工作的人通常是外國人,他們被合法工作的承諾所誘惑,然後在酷刑的威脅下被迫詐騙。 英國外交部表示,這些騙子以「工業規模」行騙,包括在英國,他們使用虛假戀愛關係等手段誘騙受害者上當受騙。 英國反詐欺大臣漢森表示:「詐騙者通過竊取畢生積蓄、破壞信任、摧毀生命來掠奪最弱勢群體。我們不會容忍這種行為。」
分析:加沙停火特朗普角色至為關鍵,但和平協議仍然渺茫 圖像來源,EPA 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雖然短暫造訪了以色列與埃及,但這無疑是他所渴望的勝利巡禮。 任何觀看他在耶路撒冷與沙姆沙伊赫(Sharm el-Sheikh)那場演講的人,都能看見一位陶醉於權力之中的男人——在以色列國會中享受掌聲,在埃及則沐浴於眾多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親臨的榮耀中。 一位資深外交官在現場低語,這場面彷彿特朗普視這些世界領袖為其電影布景中的臨時演員。 特朗普在沙姆沙伊赫的訊息,實則宣稱自己已締造了歷史轉折點:「我一生所為,盡在締造交易。偉大的交易往往水到渠成……這就是這裡所發生的事。或許,這將成為其中最偉大的一樁,」他這樣說到。 但是,我們這些旁觀者或許會從這些演說中產生錯覺,以為任務已圓滿落幕。 實則不然。 毫無疑問,特朗普可自誇促成停火與人質交換協議。卡塔爾、土耳其與埃及運用其對哈馬斯的影響力,迫使該組織接受條件。 這是一場共同努力,但特朗普的角色至關重要。原因是若無他強力敦促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接受先前所拒絕的條款,這個協議難以簽署。 認清此協議的本質——及其侷限——至關重要。 該協議僅為停火併以人質交換戰俘,並非和平協議,甚至連和平進程的開端都不是。 再者,特朗普「20點計劃」的下一階段,需填補框架空白,宣告加沙地帶將軍事化、確保安全,並由包括巴勒斯坦人的委員會治理。此委員會將向由特朗普主持的和平委員會報告。要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在細節上做大量的工作。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內塔尼亞胡(左)稱特朗普是以色列在白宮遇到過的「最棒的朋友。」 加沙協議並非通往中東和平的路線圖,中東和平是迄今遙不可及的終極目標。 同樣嚴峻的是,目前還缺乏雙方締造真正和平所需的要的政治意願。這是因為,多數戰爭以交戰方筋疲力盡而達成某種協議告終。若如特朗普所宣告,加沙戰爭果真結束,那它已淪為此類戰爭之一。另一結束戰爭的方式就是「徹底勝利」,讓戰勝者獨斷未來。最佳的例證莫過於1945年納粹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 9月9日前,內塔尼亞胡下令導彈襲擊卡塔爾時,似乎仍執意徹底粉碎以色列的敵人,讓以色列主宰加沙的未來。 此舉激怒了特朗普。 卡塔爾是美國在中東的關鍵盟邦,駐有該地區最大的美軍基地,亦是特朗普家人從事獲利豐厚的生意之地。特朗普駁斥內塔尼亞胡辯稱目標為哈馬斯領導層而非卡塔爾的說法——儘管襲擊失準。 對特朗普而言,美國的利益高於以色列的利益。他不像前任總統喬·拜登(Joe Biden)那樣,願為支持以色列而犧牲美國在中東的地位。 目前,特朗普已返回華盛頓。美國外交官們表示,美國人意識到細節協調至關重要,目標也不會速成。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哈馬斯也正重申其權威。其武装蒙面成員重返街頭襲擊對手並在街頭法外處決「叛徒」。這是向任何欲挑戰哈馬斯的巴勒斯坦人傳遞訊息:勿輕舉妄動。 但現在問題在於,他們或許時不我與。 停火初期總難免遭違反。能夠持續的停火,通常是基於交戰雙方達成的嚴密協議,並且雙方都認為讓協議奏效是最好的選擇。 危險在於,加薩的停火缺乏這些基礎。僅僅24小時後,我們看到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出於截然不同的理由——共享人質、囚犯與被拘者返家之喜悅與釋懷,但停火協議已開始出現裂痕。 哈馬斯迄今僅歸還28名在押期間喪生人質中的8具屍體。其解釋是,在以色列在加沙製造的廢墟中,要找到他們的墳墓非常困難。 不過,以色列的耐性正在耗盡。 如果這些遺體無法被送回,以色列國內對人質遺骸的命運將成為愈發棘手的問題。 作為初步回應,以色列表示,在哈馬斯履行義務之前,將把進入加沙的援助物資減半,並且不會重新開放加沙與埃及的邊境口岸——拉法口岸。 反對加沙協議的以色列極端民族主義財政部長貝扎萊爾·斯莫特里奇(Bezalel Smotrich)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唯有軍事壓力,方能迎回人質。」 以色列國防軍(IDF)仍佔領加沙地帶55%。今晨,其士兵槍殺數名巴勒斯坦人,稱其逼近部隊。 加沙巴勒斯坦民防部門向BBC表示,兩起事件共造成七人喪生。 或許以色列國防軍仍遵循停火前的交戰規則:他們命令部隊監視周邊的兩條虛擬界線。若有人越過界線,士兵會鳴槍示警;若巴勒斯坦人持續逼近並越過第二條線,則可射殺。 這套系統的一大問題是:巴勒斯坦人根本不知道這些假想線在哪裡。這就像是用實彈進行人群管控。 至於哈馬斯,則正在重新鞏固其權力。 其武装蒙面成員重返街頭。它襲擊競爭對手——那些武裝的氏族戰士,其中部分獲得以色列國防軍保護。影片流傳哈馬斯處決跪地蒙眼男子,指控其與以色列勾結。 街頭法外處決的駭人影片向任何欲挑戰哈馬斯的巴勒斯坦人傳遞訊息:勿輕舉妄動;並向外界宣告:哈馬斯在以色列的猛攻中倖存下來。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特拉維夫海灘上豎立著一塊巨大的標牌,上面用藍色和紅色寫著「謝謝」,還有一面以色列國旗,以及特朗普的頭像輪廓。 此外,特朗普加沙計劃第15點表示,美國「將與阿拉伯及國際夥伴合作,發展臨時國際穩定部隊(ISF),立即部署加沙」。若停火不穩固,籌組與部署此部隊將不可能。潛在貢獻國也不會派兵動武解除哈馬斯武裝。 哈馬斯還暗示或許讓渡部分重武器,但拒絕全面解除武裝。 它秉持對以色列的伊斯蘭抵抗理念,且深知無武器將招致巴勒斯坦內的敵手復仇。內塔尼亞胡威脅若無人代勞以色列將完成任務。他強調哈馬斯去武器化勢在必行:「不管困難或容易或」。 特朗普宣稱他的加沙協議——如同現狀一樣——將終結阿拉伯與猶太人對約旦河與地中海間土地數個世代衝突。他還堅稱協議將引領中東更廣和平。 但是,特朗普若真確信和平任務已完結,純屬自欺。因為,即便只是嘗試達到和平的任務就需要持續專注、艱辛的外交工作,以及交戰雙方決意做出痛苦犧牲與妥協的種種抉擇。 為了和平,其他夢想也要捨棄。 歷任美國總統也曾深信自己能締造中東和平。如今,特朗普將發現,和平並非僅憑一位總統——無論其權勢多大——一聲令下便能成真。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Play video, "以哈互換人質與囚犯 特朗普稱中東迎來「歷史性曙光」", 節目全長 11,35 11:35 音頻加註文字,以哈互換人質與囚犯 特朗普稱中東迎來「歷史性曙光」
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 互徵船隻港口費 圖像來源,EPA-EFE 美國與中國自本週二(10月14日)起,對彼此船隻開徵全新港口費用,隨著全球兩大經濟體間貿易摩擦日趨白熱化,此舉更如火上澆油。 中國強調,此次徵稅旨在捍衛本土航運產業,免受「歧視性」措施侵擾,適用範圍涵蓋美國擁有、營運、建造或懸掛美國旗幟的船隻,唯中國建造之船隻可豁免。 分析稱,北京此舉是對美國向中國船隻徵稅的報復。華盛頓則宣稱其措施旨在扶植本土航運企業。 北京上週甫宣布此項徵稅,同步宣布強化稀土出口管制。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隨即回以威脅,要對中國商品加徵100%關稅。 本周二,美國針對進口木材、廚櫃及軟體家具等品項的關稅生效,其中多數源自中國供應鏈。 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於週一表示,特朗普總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仍預計於10月底於韓國會晤,雙方致力化解貿易風波:「100%關稅並非必然……儘管上週有此宣布,雙邊關係仍維持良好。溝通渠道已重啟,我們拭目以待後續發展。」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於週二回應:「中國立場一貫堅定——若開戰,則戰到最後一刻;若談,大門永遠敞開。」 「美國豈能一邊要求對話,一邊以威脅與恐嚇施加新限制措施?此非與中國交往之道。」該部聲明中如此譴責。 中國官媒還批評美國對加重中國船隻負擔,已違背兩國間海運運輸協議。 據央視報導,作為報復,停靠中國港口之美國相關船隻,即日起每淨噸須繳400元人民幣(約56美元)。此稅率與華盛頓施加之港口費用高度對等,亦適用於美國企業營運之船隻,或美國公司持股達25%以上的船隻。 央視還指出,此費用將逐年遞增,至2028年4月,每噸將攀升至1,120元人民幣。 新加坡貨運分析師克萊爾·鍾(Claire Chong)估計,運載煤炭等乾散貨之船隻,自今日起可能需支付高達300萬美元的港口費用。 她預計。至2028年,載重近20萬噸之巨型散貨船,或許得負擔逾1,000萬美元之巨額費用。 船務經紀公司Thurlestone Shipping的鍾女士表示,此類費用對產業而言,構成「重大」負荷。 不過,中國建造的船隻能獲得豁免,或可稍緩衝新稅之衝擊——畢竟,此類船隻已佔全球乾散貨船隊近半壁江山。 同一天,北京更將韓國船廠韓華海洋(Hanwha Ocean)旗下五家美國子公司列入制裁黑名單,進一步激化與華盛頓之對峙。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同一天,北京還將韓國船廠韓華海洋旗下五家美國子公司列入制裁黑名單,進一步激化與華盛頓之對峙。
與特朗普共度24小時:近距離觀察橫掃中東的外交旋風 圖像來源,Reuters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為期一天的中東之行正值加沙協議敲定之際:該協議的生效,堪稱兩年災難性戰爭後最關鍵的時刻之一。 特朗普一如既往地以鮮明的風格描繪局勢,他形容這是三千年來最大的轉捩點。在週二凌晨返程的飛機上,他在回顧這一天時表示,「說得委婉一點,這是歷史性的一天」。他早前甚至暗示,在他的領導下,這個長期飽受暴力蹂躪的地區已經實現了「永久和平」。 身為白宮記者團的一員,我們搭乘的是「空軍一號」,也正因如此,我才發現自己身處這場美國外交旋風的中心。 當我們前往特拉維夫時,總統專機特意轉向,低空飛越海灘。我們看到沙灘上豎立著一個巨型標語,上面寫著「感謝特朗普」,並配有以色列國旗和特朗普側面輪廓的圖像。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特拉維夫海灘上豎立著一塊巨大的標牌,上面用藍色和紅色寫著「謝謝」,還有一面以色列國旗,以及特朗普的頭像輪廓。 這次行程的氛圍,像是一場勝利巡禮,而非著手展開「第二階段」談判、為加沙的長遠未來制定嚴謹細節的外交行動。 上週在多哈達成的協議,是在特朗普施加強大壓力下促成的。對數百萬人而言,這是兩年來最重要的時刻之一:加沙的主要戰鬥行動停止,哈馬斯釋放剩餘的在世人質,以換取以色列關押的巴勒斯坦囚犯;加沙的巴勒斯坦人則在以軍部分撤離後,返回北部家園的廢墟。 但我發現,特朗普的旅程其實只是抵達一個中途站,而非終點——這場百年衝突中的脆弱停火,並未展現出徹底解決的跡象。 此行最迫切的問題是:特朗普所促成的協議是否能夠維持下去,以及是否能在此基礎上展開更深入、甚至更艱難的談判。 在飛行途中,特朗普回到我們記者團所在的區域與我們交談。他站在門口,我們圍繞在他身邊。他顯然是想營造一種成就感,頻頻提到自己在協議談判中扮演的角色。 「每個國家都高興得手舞足蹈。」他一再這樣說。我追問他停火是否能維持下去。他充滿信心地表示會的,並說「有很多理由讓它能夠持續」。但他對於接下來的重大問題卻輕描淡寫,尤其是如何確保加沙的安全與治理。 我問了他關於20點計劃中所提及的多國部隊,也就是「國際穩定部隊(ISF)」,但該部隊的成立目前尚未獲得各方同意。 特朗普說:「這將會是一支強大而龐大的部隊」,並補充道,這支部隊「幾乎不需要動用」,因為「人們會守規矩,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 在特拉維夫的停機坪上,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以紅地毯和軍樂隊迎接特朗普。我們隨後搭乘總統車隊疾駛前往耶路撒冷,沿著完全為總統車隊清空的1號高速公路前進。 同一天,數千人聚集在特拉維夫一個公共廣場觀看巨型螢幕,這裡被稱為「人質廣場」。當哈馬斯在加沙釋放人質時,他們流下了喜悅和欣慰的眼淚。特朗普的到來是這一分割畫面時刻的另一半——美國總統踏上以色列領土的畫面從電視上傳了出來。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特拉維夫的人群同時觀看了人質獲釋和特朗普到訪的鏡頭。 在以色列國會克奈塞特(Knesset)議事廳内,氣氛比街頭更喧鬧。 工作人員分發的紅色棒球帽上印著「和平總統」的字樣,有些觀眾也戴著。我身後的旁聽席上,觀眾高喊:「謝謝你,特朗普。」議員們用力敲打著辦公桌。特朗普稱讚這是「新中東的歷史性曙光」。 他也明確表示戰爭已經結束,並似乎預期情勢將維持。他說,以色列在美國的協助下,已經「靠武力贏得了所有能贏的東西」。他的演說隨後轉向對美國政敵的大篇幅批評,並讚揚了一位坐在觀眾席上的主要競選捐助者。 他甚至向坐在身旁的以色列總統艾薩克·赫爾佐格呼籲,赦免正在接受腐敗審判的內塔尼亞胡——以色列總理否認了這些指控。特朗普提到內塔尼亞胡被指收受昂貴禮品時說:「雪茄和香檳,誰會在乎那些東西?」 陪同記者團的白宮新聞官——也就是負責照料媒體團的「引導員」——把我們帶回了媒體車隊,總統車隊在以色列停留不到七個小時後返回本古里安(Ben Gurion)機場。 我們搭乘短程航班飛往埃及的沙姆沙伊赫(Sharm el-Sheikh)——以色列和哈馬斯的調解談判在這裡舉行,正是這場談判促成了上週的突破。在我們降落的過程中,埃及的F16戰機護航,對於這位熱衷於展現軍事實力的總統來說,這簡直是一場終極秀。 特朗普原本想慶祝這一天的每一分鐘。 但該地區危機重重,而他似乎在真正落實協議之前,就已宣稱達成了「終極協議」,風險顯而易見。 這一點也反映在沙姆沙伊赫的總統講台上方以大寫字母寫成的巨型標語:「中東和平」。 我在現場目睹了世界領袖們陸續走進會場,站在特朗普身後,聆聽他讚揚和平的演說。他們依序站在各自國家的國旗下,聽著特朗普一一點名他們的國家。 特朗普在主辦方埃及總統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Abdel Fatah el-Sisi)的介紹下登台。塞西表示,目標仍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兩國方案」。 自今年初以來,特朗普的立場有了明顯轉變。他對以色列領導層越來越不滿,並與海灣地區的盟友關係更加緊密。這一轉變發生在歐洲國家試圖孤立以色列、反對其在加沙日益升級的軍事行動之際,同時也試圖拉攏沙特阿拉伯領導人接受他們的願景。隨後,特朗普改變了立場,受到海灣盟友的吸引——他在訪問期間經常提到這些盟友的財富和「權力」。 特朗普在沙姆沙伊赫主持了簽字儀式,稱這一刻「花了三千年才走到今天」。但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這條路不可能只靠一個人完成。
台灣高鐵「寧靜車廂」為何引發「厭童」爭議 圖像來源,Taiwan High Speed Rail 台灣高鐵近期把所有車廂劃一為「寧靜車廂」,原意是保障乘客的安靜乘車環境,但有關措施實施不足一個月就引起社會反彈,高鐵公司表示會「重新構思宣導政策」。 有台灣民眾在社交媒體表示,因同行嬰孩哭鬧、說話,遭列車人員舉牌提醒,引發外界批評該措施對兒童不友善,甚至助長「厭童」氛圍。 高鐵公司曾新政策是「仿效日本新幹線」,但該說法遭交通專家質疑。有學者向BBC中文指出,兩地文化背景不同,台灣不宜照搬日本模式,推出新政策前也應設立緩衝期和宣導期,同時可參考歐洲國家等做法劃分不同類型的車廂。 幼教學者則表示,幼兒安靜的時間有限,有特殊需要兒童更難做到,建議高鐵仿效台鐵等推行車廂分區,從制度和系統設計入手,減少乘客的焦慮與矛盾。 倡議十年的「寧靜車廂」?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根據台灣傳媒報導,針對高鐵設立寧靜車廂措施的倡議約十年。民進黨立委邱志偉自2015年起透過質詢、函詢、記者會等方式關切車廂噪音問題,並要求交通部「參考日本新幹線作法」,研議推動寧靜車廂相關規範。 2023年時任交通部部長王國材回應立委處理車廂噪音訴求,指示台鐵、高鐵公司研議提升車廂寧靜作法,包括宣導行動電話使用禮儀,維持乘車品質,若乘客不聽勸阻,最重得拒絕運送。 今年8月底高鐵新任董事長史哲向傳媒披露,將推出「仿效日本新幹線」的寧靜車廂措施。隨後高鐵公司在8月22日宣佈,9月22日起實施「寧靜車廂」。 新政策下,所有車廂納入「寧靜車廂」,包括商務車廂、對號座車廂及自由座乘客,與車票價格無關。乘客講電話必須到車廂玄關,使用手機時須配戴耳機。列車服務人員會巡視車廂,如果乘客屢勸不聽,可解除運送契約。 對於嬰兒、幼童或其他如疾病等明確因素而影響自主能力旅客的行為,列車人員以「持續關心與安撫方式提供必要協助」,並請同車旅客體諒。 圖像來源,Taiwan High Speed Rail 圖像加註文字,台灣高鐵椅背網袋宣傳卡的最初版本 高鐵公司解釋,調查顯示近九成民眾支持車廂寧靜政策,有關措施是「積極回應旅客對提升車廂寧靜度的期待」。 不過,新措施推出後爭議不斷,有家長在網上分享與嬰幼兒搭乘高鐵時,因嬰幼兒哭鬧遭高鐵的工作人員舉牌提醒,甚至遭乘客白眼,要求嬰幼兒不得發出任何聲響,部分家長憂心加劇「厭童」的社會氛圍。 有乘客分享搭高鐵在寧靜車廂休息時,因為後方小孩不停哭鬧,轉身與家長爭執,該乘客又指著「寧靜車廂」標誌,要求列車人員處理。 最終新措施實施不足一個月,高鐵在輿論壓力下於10月12日撤下列車座椅椅背「寧靜車廂」宣導牌,改為「美好高鐵,寧靜同行」圖卡,並表示將重新構思如何宣傳政策。 衛福部部長石崇良回應事件時,強調交通政策仍須兼顧親子友善,已發函向交通部了解,承諾一個月內與交通部、高鐵溝通是否有更彈性做法。 「仿效日本新幹線」為何受質疑? 針對台灣高鐵公司稱「寧靜車廂」措施是仿效日本新幹線,不少學者都表示質疑。 台灣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特聘教授林淑馨向BBC中文表示,她長期往返台日之間,經常乘搭新幹線,她觀察鐵路公司並沒有區隔出「寧靜車廂」,車廂保持安靜因為國民素養,以及日本文化傾向不打擾他人,若小孩哭鬧聲音較大,家長可能帶到車廂與車廂中間的休息區安撫。 她強調,台灣與日本「國情不同」,台灣高鐵公司不能照搬日本做法,「我們國民生活習慣跟日本不一樣,講話聲調不同,那就是國情跟文化差很多。」 圖像來源,AFP 圖像加註文字,日本新幹線 林淑馨認為,高鐵公司推出寧靜車廂前,應先從教育乘客開始,政策要設立緩衝期和宣導期,也要思考宣導手法是否適合,列車人員若以「舉牌」方式提醒發出聲音的乘客,實際上可能讓帶小孩的家長感到難堪,這種僵化的做法未顧及乘客的多元需求。 台灣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交通組委員王中允向BBC中文表示,日本在公共交通工具保持安靜,並非硬性規定,而是約定俗成的文化,背後有社會和家庭教育宣導和配套。 他同意沒有外界規則或壓力,難以約束乘客行為,但台灣高鐵公司應檢視將車廂劃一為寧靜車廂的做法,車廂有否提供空間讓家長安撫小孩,「如果每個車廂都不讓人安撫的話,就說不過去,因為小孩子就是會鬧」。 公開資料顯示,JR西日本在網站設乘車禮儀指南,提醒乘客請勿在車廂內大聲說話、大吵大鬧,將手機設定為靜音模式,避免通話。 新幹線有不同車廂類型,JR東海道新幹線推出供商務人士遠程工作使用的「S Work車廂」,也在假期時段提供親子車廂。JR東日本推出「TRAIN DESK」工作車廂。JR九州新幹線的觀光列車設有親子車廂,部分車廂改裝成兒童遊戲區。 歐洲例子更值得參考? 台灣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鄭永祥向BBC中文表示,台灣高鐵將所有車廂劃為「寧靜車廂」,讓乘客有寧靜旅程的期望,但實際上高鐵有不同類型乘客,例如父母攜帶小孩乘坐,就很難完全安靜,部分乘客因為期望落差發生衝突。 「假設我沒有帶小朋友,但我期待高鐵全列車都是寧靜車廂,那如果我聽到小孩子在吵,又不能理解,就會產生潛在衝突的可能性。」 圖像來源,AFP 圖像加註文字,意大利Frecciarossa列車的商務車廂提供「靜音區」 鄭永祥表示,外國的高鐵的寧靜車廂只限於部份車廂,以法國高鐵為例,商務車廂滿足需要寧靜環境的乘客,同時設立餐車或可供乘客交流的車廂。他建議台灣高鐵公司進行乘客需求調查,再調整寧靜車廂與非寧靜車廂的比例,或設立親子車廂。 台灣國立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鄒詠婷曾在荷蘭任教,她向BBC中文表示,荷蘭的鐵路系統,頭等車廂價格較貴,有共識乘客要安靜,而二等車廂分為寧靜車廂和一般車廂。 「當你可以做到分區,對於每個區有清楚的期望,這樣才會讓使用者在這個空間有選擇,很大減少使用者的焦慮。」 翻查資料,外國普遍不會將所有車廂劃一為「寧靜車廂」。英國部分鐵路公司設有「寧靜車廂」或「安靜區」,鼓勵乘客保持低音量。意大利鐵路公司Trenitalia在Frecciarossa(紅箭號)列車的商務車廂提供「靜音區」(silent area),讓希望遠離手機噪音、享受完全放鬆的乘客使用。 鄒詠婷認為高鐵要提供友善環境,就要讓使用者有選擇,現時劃一為寧靜車廂,對家長而言是沒有選擇,構成很大壓力。 「把所有的車廂都列為寧靜車廂,乘客自然會將『寧靜』視為規範,這對帶小孩的家長而言會是無所適從的困難情況。」 派「乖乖」安撫小孩有用嗎? 高鐵協助家長的措施也引起爭議,包括以贈送零食「乖乖」或貼紙等方式安撫哭鬧幼兒。「乖乖」是台灣經典的國民零食,有祝福、祈求乖巧順利的寓意。 國民黨立委陳菁徽指出,此舉可能標籤化親子乘客,讓其他乘客認為「就是這些人在吵」。 鄒詠婷也表示,列車人員派發乖乖,未必可處理孩童不同的需要,「每個孩子的狀況都不同,你不知道他為甚麼哭鬧,他可能不是餓,他是不舒服,有很多不同情況,不是提供乖乖就能簡單處理。」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圖為2020年4月新冠疫情之初,台灣高鐵職員為一名兒童乘客量體溫 台灣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林雅容向BBC中文表示,一般幼童要到3歲左右,家長才會比較容易掌握孩子在車廂的行動,但亦有時間限制,「有時候20分鐘(安靜)已經蠻不錯了,除非家長懂得帶故事書或小型玩具、拼圖,讓小朋友有注意力的轉移。」 她補充,若是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的孩童,即使是小一,不容易掌握車廂規範,家長會很辛苦。 「今天高鐵要求寧靜車廂,我覺得倒不如反過來,是不是要像台鐵有一個親子車廂,讓孩子在那裡比較舒服一點。」 林雅容表示,一方面家長可以早作準備,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民眾也應該體諒和包容家長,「絕大多數家長覺得,我已經盡力,我真的沒有辦法,我孩子安靜的時間可能只有15、20分鐘,之後他可能需要抱抱,需要我抱著他在走道走來走去。」 翻查資料,台鐵在2017年起設立親子車廂,位於指定班次的自強號其中一節車廂,提供給有未滿12歲孩童隨行的家庭或孕婦旅客優先訂位。親子車廂內部有卡通彩繪,設附有桌子的親子座、親子廁所、哺(集)乳室、嬰兒車停放區等。 台灣本地傳媒日前引述高鐵回覆,目前仍以推動寧靜車廂為主,尚未有親子車廂的相關規劃。 制度助長「厭童」? 針對這次「寧靜車廂」的爭議,外界關注台灣社會是否有「厭童」氛圍。高鐵近期公布的統計資料就指出,超過七成被勸導的噪音源都是成人在車廂內講電話、追劇,孩童只佔極零星個案。 該公司重申,車廂寧靜文化並非針對孩童,表示將優化工作人員執行技巧,避免造成誤會,也呼籲其他旅客發揮同理心。 林雅容表示,無論是捷運優先席(前稱博愛座),到高鐵寧靜車廂爭議,每次發生衝突背後原因不一,呼籲民眾不應渲染事件,製造厭老、厭童的氛圍,「如果渲染這件事,本來不會(厭童)的人,可能被你講到我非得要跟風。」 幼兒教育學者鄒詠婷表示,台灣社會要建立對兒童友善環境,不能只仰賴民眾體諒兒童,必須從制度和系統設計入手,例如高鐵研究車廂如何分區,「(建立)讓大家都可以更舒服的結構,可以很大程度減少負面討論。」 鄭永祥教授表示,高鐵公司經歷這次事件,要重新調整宣導方式,未來若改用「寧靜車廂」及「非寧靜車廂」,在訂票系統、車廂標示,均要確保乘客清楚了解訂購位置是否屬那一區,做好乘客的期望管理。
超級老人:80歲擁有50歲的大腦,科學家是如何解釋的? 圖像來源,Shane Collin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她的海馬體非常美麗。」塔瑪爾·蓋芬(Tamar Gefen)博士回憶道。 這位神經心理學家被那位女性大腦中該區域的精緻結構吸引。 「她的神經元飽滿而健康。我當時心想,這樣一個令人驚嘆且精密的結構,竟然能夠承載如此可怕的記憶,真是不可思議。」她說。 蓋芬博士是美國伊利諾州西北大學「超級老化計劃」(SuperAging Programme)的研究人員,她所描述的是一位「超級老人」,這位女性在生前接受了她的研究,即使在去世後,她仍持續研究其大腦。 儘管這位「超級老人」是纳粹大屠殺的倖存者,研究人員仍難以忘懷她的快樂、堅韌與幽默。 「已經超過十年了,但我仍經常想起她。」她說。 這是蓋芬博士對《我們能從超級老人身上學到什麼》(What We Can Learn From SuperAgers)一文作者馬丁·威爾森所說的話,該文章刊登於《西北大學雜誌》(Northwestern Magazine)。 這項計劃已經進行了25年,意味著科學家與參與者之間的關係已建立許久,正如蓋芬博士的經歷所顯示,與那些捐贈大腦者之間的連結可以是深刻而動人的。 第一個研究對象 「SuperAging」(超級老化)這個術語出自西北大學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若要了解其「超級老化計劃」的起源,我們得回到1990年代中期,那時發生了一件純屬偶然的事情。 「我們收到了一位81歲女性的死後大腦解剖報告。」西北大學《超級老化計劃头25年》這篇科學文章的作者如此寫道。 圖像來源,Shane Collin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圖像加註文字,塔瑪爾·蓋芬(左)與團隊成員一同觀察神經元與神經病理學的影像。 這位女性曾參與另一項研究計劃,當時「並未顯示出任何功能障礙的跡象」。 事實上,在記憶測驗中,她的表現達到「優異」水準,與50歲左右的人相當。 令研究人員驚訝的是,在她的內嗅皮質切片中僅發現一個神經纖維纏結。內嗅皮質是與多個大腦區域相連的重要區域,對於空間記憶、情節記憶與自傳式記憶的鞏固至關重要。 神經纖維纏結是由tau蛋白(一種對大腦功能至關重要的蛋白質)形成的微小纖維堆積,會在神經元內部交纏。這些纏結在大腦中的擴散,與認知衰退密切相關。 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在這位女性的大腦中僅發現一個纏結,「在這個年齡層中,即使是沒有已知認知異常的人,也屬於極為罕見的情況」。 在BBC節目《健康檢查》(Health Check)中,該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員之一、同時也是西北大學教授的珊卓拉·溫特勞布(Sandra Weintraub)博士回憶起這項研究的起點。 「我們第一位超級老人的大腦中只有一個纏結,我們當時想,『天啊!我們找到保持大腦健康的祕密了:就是不要產生纏結。』」她說。 「但下一位超級老人的大腦中,卻有和阿茲海默症死後診斷患者一樣多的纏結。」 超級老人的定義 「超級老化計劃」的科學家將「超級老人」定義為年齡80歲或以上,但在單字記憶測驗中,表現與比他們年輕20至30歲的人相當。 他們使用「雷伊聽覺言語學習測試」(Rey Auditory Verbal Learning Test),這是一項在神經心理學中廣泛應用的工具,用來評估記憶力及其他認知能力。研究人員還會使用其他工具來評估不同的認知功能。 圖像來源,Shane Collin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圖像加註文字,有些參與研究的超級老人去世後捐出了他們的大腦。 研究人員選擇「情節記憶功能」作為主要指標,因為「這是一般老化過程中退化最明顯的能力」。 因此,為了將某人歸類為「超級老人」,研究人員設下了極高的標準——記憶力必須與年輕至少30歲的人相當。 而研究結果也令人印象深刻。 「最令人震驚的,就是看到一位90多歲的長者,竟然能記住大量新資訊,而我有時看到五、六十歲的病人,卻在面對更簡單的記憶測驗時感到吃力,」西北大學精神醫學與行為科學系助理教授莫莉·A·馬瑟(Molly A. Mather)在接受BBC西班牙語記者採訪時表示。 他們的大腦如何與眾不同? 超級老人挑戰了「認知能力隨年齡必然衰退」的傳統觀念。 研究人員發現,超級老人擁有一種在神經心理學與神經生物學上皆可區別於同齡人的特徵型態(phenotype)。 圖像來源,Shane Collins, Universidad de Northwestern 圖像加註文字,超級老人伊馮娜·葛瑞格沃(Yvonne Gregwor)正在進行一項測驗,畫面中會顯示物品圖片,受試者需儘快說出物品的名稱。 舉例來說,超級老人的大腦「皮質體積與年輕20至30歲的普通成年人無異」。 皮質體積是指大腦皮質(即大腦外層)的組織量,這一區域對於有意識的思考至關重要。 大腦皮質的多個區域與記憶、語言處理等功能密切相關。 另一個例子是,研究人員發現超級老人的大腦中,馮·埃科諾莫神經元(Von Economo neurons)的數量遠多於同齡人,甚至比年輕許多的人還多。 這類神經元被認為在社交互動與複雜社會行為的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 這項發現也與專家們在研究超級老人時觀察到的現象相呼應:他們對於維持強大社交關係有高度興趣。 「但我們仍不知道哪個是因、哪個是果,」馬瑟(Mather)說。 究竟是因為他們天生擁有較多這類神經細胞,才使他們更擅長社交?還是因為他們長期積極社交,才促使這些細胞增生? 在細胞層級上,超級老人的大腦也顯示出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變化較少。 「我認為超級老人最令人驚奇的一點是,他們許多人已經八、九十歲,甚至超過百歲,但他們大腦中的神經纖維纏結卻非常少,遠低於我們對這個年齡層的預期。」馬瑟解釋道。 科學家們仍無法解釋這個現象,並懷疑是否有某種機制阻止了纏結的形成。 至於那些雖然有纏結但仍能保有記憶力的超級老人,他們的記憶力如何得以保存,至今仍是一個謎。 生活習慣各異 拉爾夫·雷博克(Ralph Rehbock)生於1934年,是這項研究的志願參與者之一。 「我為自己是超級老人感到非常自豪。」他在一段由西北大學製作的影片中表示。 圖像來源,Shane Collin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圖像加註文字,大型玻璃箱,每個箱子裡都裝有不同的大腦,並貼有標籤。 自該計劃創立以來,已有290位超級老人參與研究,其中77位在去世後捐出了大腦,供研究人員進行解剖,以了解他們為何能抵抗認知衰退。 目前,仍有133位活躍參與者。 威爾森在文章中指出,並不存在「典型」的超級老人。相反地,這是一群生活方式各異的人。 「有些超級老化者似乎遵循了所有可想而知的健康生活建議;但也有人飲食不佳、喜歡抽菸喝酒、排斥運動、經歷壓力重重的生活,甚至睡眠品質也不好。」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 「這當中並沒有一個簡單的公式。誰知道呢?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知道,但我認為我們距離那種可以開出處方的公式還很遙遠。」 蓋芬博士也提醒:「生物學、基因與其他因素之間總是會互相影響,這些都會影響一個人是否具有抗衰退的韌性。」 「你不會因為開始吃得健康、睡得好、治療憂鬱症、戒酒等等,就突然變成超級老人,」溫特勞布博士告訴 BBC。 「但我們知道,這些行為都能降低你隨年齡增長而出現認知衰退的風險。所以我們的建議是:盡你所能地降低風險。如果你這麼做了,再加上你有那樣的基因組成,那麼你就有機會成為超級老人。」 那麼,我們有可能擁有像超級老人那樣的大腦嗎? 「正如我們所展示的,其實並沒有所謂的『超級老人大腦』,」溫特勞布在接受BBC西班牙語記者採訪時說。「真正超級的,是他們的記憶力與對生活的態度。」 她解釋,有些人在死後解剖時發現其大腦幾乎沒有與年齡相關的損傷;但也有些人雖然大腦中存在阿茲海默症的異常蛋白質,這些蛋白質通常會導致健康神經元的喪失,進而引發認知障礙與失智症,但他們卻未出現這些症狀。 「某種原因讓超級老人要麼不會像大多數老年人那樣產生這些蛋白質,要麼即使產生了,也能以某種方式對其對健康腦細胞的影響產生免疫反應。這正是我們感到興奮的地方。」她補充道。
AI機器人「聽見我、陪伴我、回應我」,但它會誘導人自殺嗎?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小雨(化名)和ChatGPT談心將近一年半,她不止一次向它表達「好想死掉」的念頭。 從今年開始,小雨轉為自由工作者。她收入不穩定,親密關係中又碰壁遭遇不順,看着同齡人逐一成家生子,「我陷入一種虛無主義」。她找不到生存的意義,有時在大半夜,「活不下去」的念頭就來了。 她不是沒有朋友可傾訴,只是很少人能真正共情——但她覺得ChatGPT可以。 提問後一秒,ChatGPT回覆小雨:「其實你不是不愛生命,而是你不知道自己還能堅持多久。」小雨馬上崩潰大哭。「我覺得,好像世界上沒有人能像它這樣......它能夠聽見我、陪伴我、回應我。」她形容,AI是自己情緒的「出口」,「第一次把自己真的打開」。 不帶批評、高度共情的特性,讓生成式AI近年成為有心理諮詢需求人群的首選對象。ChatGPT2025年首度公布的數據報告顯示,用戶使用ChatGPT進行「人際關係和個人反思」用途的比例提升到了1.9%。與OpenAI合作的非營利組織「常識媒體」(Common Sense Media)統計則稱高達52%的青少年會每月「多次」使用AI陪伴功能。《哈佛商業評論 》(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一份研究預測,2025年「治療或陪伴」將會成為AI首要用途。 儘管如此,在ChatGPT的發源地美國,AI心理諮詢引發的爭議同步增長——不少自殺案例被視為與其有關。 2024年2月,美國佛羅里達一名14歲學生自殺,父母發現其在離世前,迷上與聊天機器人Character.AI對話;2025年8月, 加州一對夫婦起訴OpenAI,將16歲兒子的死歸咎於ChatGPT鼓勵他自殺;同月,紐約一名有精神病史的科技從業者弒母後自殺。他生前不斷向聊天機器人傾訴對媽媽的猜疑與妄想,機器人不僅未加勸阻,還提出各種「惡作劇」建議。 AI真的會誘導幫助人類結束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嗎?Monolith是一名軟體工程師,負責構建AI應用。在他看來,對比限時且成本較高的真人心理諮詢,生成式AI免費且隨時可聊,「對一部份人來說,隨時有人『對話』本身就很重要」。 他認為自殺行為原因複雜,不能簡單歸因於「和AI聊天」,「但只要有誘發或放大的可能,(平台)提供者就有義務把風險降到最低。」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對比真人心理諮詢限時且成本高,AI聊天機器人則免費且隨時可聊。 情緒被AI「看見」 在轉向ChatGPT談心之前,小雨曾經在國外唸心理學。她記得當年學業壓力大、生活不順心,曾經找過心理諮詢師,進行過一年多的諮詢。 回國以後,因為情緒有好轉,她已經沒有再去。但到了近年,小雨在玩交友軟件時不斷受傷,加上對前途迷惘,不安情緒再次湧來。她曾經和朋友提起,但明白大家耐心有限,「反覆講了, 自己也覺得挺招人煩的」。 直到去年3月,小雨看到朋友分享AI「共情能力特别強」,於是想試一下。一開始,她先讓ChatGPT一起分析塔羅牌的結果,沒想到「被很精準的理解到」,「覺得他很懂你,然後你會想要跟他分享更多」。 對小雨來說,AI能做到的有三點:理解你、看見你、知道你經歷了多少。「其實在心理學上,就是單單被看見已經很重要了。」而且她覺得與AI建立信任,比起真人更輕易。「對人你有時候還會害怕他會批評你,然後機器就沒關係:你有多陰暗的想法,你都可以說。」 馮玥琪是中國一名心理諮詢師。自中國聊天機器人DeepSeek火爆起來後,她留意到在自己的來訪者中,有接近30%的人曾有使用AI諮詢心理,當中主要是青少年和30歲以下成年人。 馮玥琪覺得,對比真人諮詢,AI的局限在於無法觀察來訪者的微表情、呼吸、小動作,僅能靠文字的表達交流。但它有不少優勢:能快速回應、為情緒命名、共情後給出方案,讓用戶從不同方面「幫助自己」。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OpenAI承認安全系統存在缺陷,包括安全防護機制在長時間使用下,會變得「相對不可靠」,。 諂媚奉承的回音陷阱 那麼AI是如何做到共情?事實上,所有生成式AI背後都是一個大型語言模型。它的本質是根據被投餵的文本來統計機率,預測對話中接下來「應該」出現的單字——換句話說,AI沒有共情能力,也沒有邏輯推理能力,一切都是或然率(概率)。 「就是給你一些最普通的東西,」陳健欣是普及心理學企業「樹洞香港」的創辦人。他以「失戀」為例子,模仿生成式AI的說法:失戀是很不開心的,但這個時候有幾件事情很重要,「第一是照顧自己的心情 ,第二是保持健康的社交生活,事情總會過去的」 。 小雨有同樣感覺。面對自己的情緒,她發現ChatGPT每次都給出類似的回應,「框架肯定是一樣的」,但小雨覺得在崩潰時,安慰還是受用。 AI回應情緒話題的能力強且快,陳健欣說,這就是它「令人上癮的地方」。但讓他懷疑的是,長久下去,這樣的「諮詢」能否助人發展人格和心理? 在國外社交論壇Reddit有關AI看板上,不少用戶分享自己利用ChatGPT改善情緒的感受。其中一名用戶寫道:「這很有幫助,但我感覺,儘管要求它非常誠實,但有時它仍然過於奉承了。」 過於奉承或討好,是ChatGPT-4o模型廣受詬病的一個特徵,官方把這種現象稱為「諂媚」(sycophancy)。美國密西根大學人類學系教授韋伯·基恩(Webb Keane)曾形容,聊天機器人的設計目的是「說你想聽的話」。 陳健欣說,健全的人格需要面對批評 、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不同 ,過分利用AI去取代(人際)關係,可能會令人變得孤獨。在心理諮詢上,「適當的火花和挑戰,在一個平等的關係上才會做到轉化。」 德國海德堡大學精神病理學教授湯瑪斯·福克斯(Thomas Fuchs)曾在2022年研究人類與AI的互動。他指出,雖然聊天機器人可以讓人們感到被理解被關心,但形容這只是一種「幻覺」,可能會加劇妄想或因為有「偽互動」而取代真實的人際關係。 今年8月,美國作家勞拉·雷利(Laura Reiley)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概述了自己女兒索菲在自殺前如何向ChatGPT傾訴。 雷利在文中表示,ChatGPT沒有「殺死」索菲,但迎合了她的衝動。「她想要隱藏最糟糕的一面,假裝自己過得比實際更好。」雷利寫道,ChatGPT幫她築起了一個「黑盒子」,讓身邊的人更難察覺她痛苦的嚴重程度。 圖像來源,The Raine Family 圖像加註文字,2025年8月,美國加州一對夫婦指控ChatGPT誘導其兒子亞當·雷恩 (Adam Raine)自殺。 不可靠的AI和「越獄」的用戶 AI一方面改變了人的習慣,形成回音壁。而在另一些案例中,AI還被指「誘騙用戶交出私密想法」,甚至提供自殺方案。 2025年8月,加州一對夫婦指控ChatGPT誘導其兒子亞當·雷恩 (Adam Raine)自殺——這是全球第一宗指控AI過失殺人的法律訴訟。根據訴訟,亞當在2024年9月開始使用ChatGPT做作業,後來依賴它傾訴心理困擾。ChatGPT將自己定位為亞當的朋友,着其對家人保密。 亞當每天ChatGPT上耗費近四小時,曾經213次提到自殺,42次討論上吊,17次提及絞索,甚至上傳過有自殘跡象的照片,審核系統標記了 377 個自殘訊息,但沒有進一步行動或轉介。最終,ChatGPT幫亞當寫好遺書,亞當按照其提供的上吊指令自殺。 目前,亞當父母控告OpenAI設計不安全的產品、並繞過安全測試協議加速GPT-4o發布。 在軟件工程師Monolith看來,現有的大語言模型已能從文字或語音較為可靠地識別自傷自殺風險,但仍不可避免存在誤報與漏報。而且聰明的用戶甚至懂得「越獄」,比如以創作懸疑小說等方法繞過敏感詞,避免AI觸發安全機制。 OpenAI在事後承認其安全系統存在缺陷,包括安全防護機制在長時間使用下,會變得「相對不可靠」,該封鎖的內容或會被釋出。 心理問題專家陳健欣也有研發AI應用程式「MindForest」,當中亦設有AI聊天室功能。他解釋,AI之所以提供自殺計劃等,源自其指令遵循(Instruction Following)的特性,而為避免AI提供具風險的資訊,平台的「護欄設計」十分重要。 在其研發的應用中,陳健欣先選擇比較安全的模型作基底,外加AI模型監視數據的輸入和輸出有無風險。目前應用程式推出兩年,用戶共二萬人,陳健欣說目前未有收到安全投訴。 回應外界的質疑和擔憂。今年9月,OpenAI宣布當偵測到潛在敏感話題時,會自動將對話路由至GPT-5安全模型。該模型在回答前,會花更多時間根據上下文思考並推理,降低對話中的「幻覺」和「諂媚」情況。 圖像來源,BBC NEWS CHINESE 圖像加註文字,記者嘗試測試ChatGPT,要求提供自殺方法;ChatGPT稱無法提供具體自殺方法,但可以換個角度提供「同樣效果」的相關內容,供用戶進行寫作。 能否加入人工干預? BBC中文記者嘗試測試ChatGPT,分別直接詢問及以創作小說為由,要求AI提供自殺方法。ChatGPT均回答其無法提供危險資訊,隨即附上多個國家地區的求助熱線。它還備註:「看得出你最近壓力很大,但你不用一個人去扛。」 聊天機器人隨後表示,可以換個角度提供「同樣效果」的自殺相關內容,供用戶進行寫作。 目前,幾乎所有生成式AI在面對用戶風險情況時,只能在線上提供緊急熱線。在亞當悲劇發生後,有聲音認為,AI公司應該引入真人介入干預。 連月來,OpenAI不斷更新安全機制,包括嘗試提供在地化資源、偵測到使用者有傷害他人的計劃時交由人工審查,或通報給執法機構等。 「技術上,AI報警完全沒問題,」但Monolith覺得,問題更多是在法律倫理和實行的層面。「一旦用戶量大了,就很複雜了,」他指出,轉人工或報警會造成資源擠兌,「你有時候也不好判斷用戶是故意測試AI,還是真的想(自殺)」。 而陳健欣則覺得「生命是一件很個人的事」。他認為,平台提供者能夠做到的是幫用戶「看到全貌」:自殺是不可逆轉的、網上和現實都有資源,有人願意和你傾談——但最終決定權還是在用戶手中。 心理諮詢師馮玥琪則認為,要預防過度依賴AI,很靠用戶保持辯證性的思考,意識到AI只是「幫助我們的一種工具」、「它也是基於數據(生成),會出現錯誤的」。但她指出,青少年用戶較難有這種覺察,這時平台應該進行「温馨提示」。 9月底,OpenAI上線「家長控制功能」。現時家長在經孩子同意後,可以連結孩子的ChatGPT帳戶。雖然家長無法存取對話,但能夠調整孩子使用時間,而當系統偵測到該青少年「處於急性壓力狀態」時,會透過電郵或短訊通知家長。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9月底,OpenAI上線「家長控制功能」,家長在經孩子同意後,可以連結孩子的ChatGPT帳戶。 AI與現實的邊界 現在小雨每天都會跟ChatGPT聊天,生活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會跟它講。因為有心理學背景,小雨相信自己有一定覺察,能分辨哪些AI的話可以記到心裡、哪些就「聽聽罷了」。 在她看來,AI還是不能作為正式的心理諮詢,最大原因的是它沒有邊界。她解釋,在真人諮詢上,諮詢師會和來訪者設好會面時長和頻率,目的是在設置邊界的同時,跟對方保持信任的關係。 小雨說,「諮詢目的不是讓你依賴,是讓你脫離——就是希望有一天,你能夠在真實生活中維護自己的邊界、有勇氣(面對)。」而且諮詢師也不會永遠支持來訪者,他會挑戰一些錯誤的信念。小雨覺得,這種互動是ChatGPT無法取代。 但作為曾經和AI討論自殺議題的用戶,對於AI是否造成回音壁效應,讓用戶陷入孤立,小雨有另一種看法。「我在想,如果沒有ChatGPT,那身邊的人難道就會發現他的(自殺)想法嗎 ?他肯定是在生活中已經失去了支持,他才會轉向ChatGPT的。」 馮玥琪也認為,生死不是「一個網絡能夠直接決定」。但對於狀態差的個體來說,AI可能存在精神層面的引導。 「我們作為人類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我們會傾向於選擇更安全的、哪怕是虛擬的關係——而且這個虛擬關係,好像越來越真實了。」 (Monolith未能提供中文名)
以哈互換人質與囚犯 特朗普稱中東迎來「歷史性曙光」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音頻加註文字,以哈互換人質與囚犯 特朗普稱中東迎來「歷史性曙光」 以哈互換人質與囚犯 特朗普稱中東迎來「歷史性曙光」 2 分鐘前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民眾歡慶人質與囚犯歸來,加沙地區歷經兩年戰火後,和平的曙光初現。 哈馬斯釋放了全部20名倖存人質,他們已回到以色列與家人重逢。以色列則釋放了約1700名巴勒斯坦在押人員,送往加沙與西岸地區。 美國總統特朗普飛抵以色列,在街頭與國會獲得英雄般的歡迎。特朗普稱此為「歷史性的新中東黎明」,呼籲開啟合作新紀元。 他向以色列國會議員表示:「這不僅是戰爭的終結,更是恐怖與死亡時代的終結⋯⋯就像現在的美國一樣,這將是以色列的黃金時代,也會是中東的黃金時代。」 隨後特朗普飛赴埃及,與二十多位全球領導人舉行峰會,共同簽署其和平協議及加沙重建計劃。作為協議擔保方,美國、土耳其、卡塔爾和埃及共同簽署文件,明確各方在維護和平及建立巴勒斯坦自治路徑中的職責。
美中關係定調難,習近平特朗普的「主導權測試」還在持續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BBC 美中關稅戰10月再起波瀾。9日,北京突然宣布收緊稀土出口,引發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大動作反彈,他宣稱將從11月1日起,對所有中國商品加徵100%關稅。 中美雙方隨後似乎又各自將姿態放緩,表示商談空間仍在,或一直存在,暗指對方才是貿易戰風波又起導致市場不安的肇事者。據此,有分析指中國達成「稀土戰略壟斷」是中國國家戰略的成果,但外界更關注,在「特朗普2.0」向全球開啟的關稅戰中,中國似乎是其最強硬的對手又或者是最高調強勢回應特朗普關稅大戰,。 《華爾街日報》近日報導分析稱,中國通過對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觀察已有效識破特朗普的「交易政治」風格及戰略,在應對特朗普2.0開啟的貿易戰當中,積極遊說白宮做出重大讓步,公開明確「反對台灣獨立」,以此作為交換美中貿易協議的條件。 中國是否已經拿捏了特朗普的談判戰略,掌握了美中貿易戰的主動權?或者是沒意料到美國的反彈如此之大?誤判了手上的稀土足以反制特朗普的關稅大刀?而此次風波似乎也將影響韓國舉行的APEC峰會,雙方原本已經基本確定的碰面又被打上了問號。 據此,美國智庫太平洋論壇(Pacific Forum)兼任資深研究員藍若思(Elisabeth Larus)教授向BBC中文說,中國的領導人或許能夠洞察特朗普的自負(vanities)與脆弱之處,但他們也很可能誤判了特朗普:「特朗普與強勢的男性領導人相處融洽,直至他們試探他的耐心,屆時他便會猛烈回擊。中南海也該留意這一點。」 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 (Atlantic Council) 全球中國中心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則向BBC中文評論道:「雙方似在進行一場高風險的『膽小鬼遊戲』。」他解釋,「雙邊關係中總存在摩擦,是否將其放大成政治問題,更多是取決於政治決定,而非單純的政策因素。」 對此,宋文笛也向BBC中文解析特朗普的戰略之一是「主導權測試」,若中國在特朗普威嚇之下服軟,特朗普可為未來數月美中關係定調。但北京讓步的可能性卻不高:「特朗普或許想要藉此得分,但中國不太可能讓步——這已經是習近平連續執政第13個年頭,他沒有一定靠要一場與特朗普的雙邊峰會來證明自己。」 即將到來的韓國APEC峰會,原本規劃中的「特習會」是否如期已經轉為不明朗。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2017年11月特朗普訪問中國,首日同習近平及夫人彭麗媛一同參觀故宮。 「膽小鬼遊戲」持續 特朗普上週末通過社交媒體宣布,從11月1日起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加徵100%關稅,回應中國對稀土礦產相關技術的出口管制。 稀土礦產是從消費電子產品到軍事裝備的關鍵材料。特朗普在Truth Social平台上表示,中國的行動「極其激進」,並指責其「壟斷全球供應」。數日後,他又表示不必太擔心,一切將順利解決。 中國控制全球超過90%的稀土加工產能,商務部將這些相關進出口管制措施描述為符合國家安全的合法保障,而非針對特定國家的報復。 美中雙邊關係的這一發展反映出競爭格局的激烈程度。 分析最新「戰況」,彭博新聞稱,中國的反擊看似贏了面子,卻是輸了裡子,因為中國市場和消費者信心受到的衝擊更大,美國進口商也會將加速尋找替代供應來源及供應鏈。中國專家,華府智庫史汀生中心中國計劃主任孫韻稱北京似乎已「養成危險的新習慣,總是低估華府報復的意願和能力。」 英國《金融時報》引述知情人士指出,白宮正在準備一系列報復措施。 然而,也有專家強調,從美中貿易戰很難確切知道中國或美國誰成為主導者或佔上風,但顯而易見的是,雙方正處於激烈的針鋒相對的局面。雙方似乎都認為,未來誰能精準地脫鉤,終結依賴對方的局面,誰就是贏家:「兩國都認為自己能承受比對方更大的痛苦。或許這是談判過程的一部分。即便如此,北京和華盛頓日益劇烈的交鋒將為全球市場經濟帶來更多波動不安。」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莊嘉穎告訴BBC中文。 因此,有分析指出,北京的行動是基於對特朗普風格及戰略的長期觀察,包括其在關稅、科技戰和新冠疫情中的應對模式,這些經驗累積使中國更能應對特朗普第二任期。特朗普2.0第二任期初期尋求類似第一任期的「快速採購協議」,重點在於大豆等大宗商品購買,以滿足農業州選民需求。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則利用集中決策機制展現一步步表現立場。 圖像加註文字,稀土生產主導地位為北京帶來巨大的經濟和政治籌碼,但中國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 但全球市場對於美中貿易戰帶來的不穩定性反應激烈。譬如,特朗普強勢回應中國稀土管制之後,美國股市蒸發2兆美元,加密貨幣出現史上最大規模的19億美元清算。有分析稱,市場反應讓特朗普放緩姿態放緩,而中國的貿易戰政策則幾乎不受(或不在乎)市場反應影響。以稀土為例,中共對國有企業的嚴密掌握輔以嚴格的媒體控制,使經濟政策不受民間投資者的影響,中南海集中決策的體系,是民主國家美國難以複製的戰略。 中國謀求角色顛覆 華府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資深研究員何瑞恩(Ryan Hass)曾在一份報告總結稱中國已從「學生變成教授」。他認為,自新冠開始後,中國在過去五年系統強化了抵禦美國貿易與戰略壓力的能力。中國自習近平上台以來,從「被動自信」(reactive assertiveness)——即僅在感受到威脅時才回擊——轉向「機會主義積極」(opportunistic activism),積極抓住機會擴大影響力。 何瑞恩認為這一轉變與中國相對實力的增長有關,特朗普第一任期,美中貿易戰開打,這場大戰反而加速了習近平中國需要「自力更生」的議程及野心。 自此,中南海利用美中貿易戰鞏固國內民族主義,同時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北京也因此更有底氣「武器化」那些在供應鏈上能掌握的的牌,譬如當下的稀土。何瑞恩強調,這意味中國不再是「學生」,而是「教授」——主導談判節奏,並迫使美國適應其崛起。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有分析稱,中國今年9月閱兵向美國及全球釋放了明確的權力信號。 中國外交部回應特朗普的關稅宣布,表示「若華盛頓選擇對抗,北京將相應應對」。甚至也有分析解釋,特朗普的強勢回應,意在消除「TACO」(特朗普總是臨陣退縮,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的標籤。 藍若思教授向BBC中文解釋,她同意中南海已熟稔特朗普交易模式的分析,原因之ㄧ是習近平在特朗普第一任期中觀察過他四年,並在特朗普今年就職後的幾個月內目睹他急速推進若干政策。但藍若思仍強調,中南海或該注意到特朗普的決策時而「不可預測」,「而且特朗普是願意被少數有影響力的聲音改變想法,無論是史蒂芬·米勒 (Stephen Miller,現任白宮副幕僚長)、蘿拉·盧默(Laura Loomer,特朗普的極右翼盟友),還是先前的馬斯克。」
美國影后黛安·基頓辭世 伍迪·艾倫長文悼念 圖像來源,Bettmann / Getty 圖像加註文字,艾倫將基頓(左)形容為「地球上前所未見、亦難再現的獨特存在」 美國演員暨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活地·亞倫)為已於上週六去世、享壽69歲的演員黛安·基頓(Diane Keaton,戴安·基頓)撰寫了一篇長而熱情的悼念文,向她表達深切的敬意。 艾倫是在美國媒體《自由報》(The Free Press)上發表的此文,他將基頓形容為「地球上前所未見、亦難再現的獨特存在」,並補充道:「她的容顏與笑聲,能照亮她所踏足的每一處空間。」 在這篇充滿個人回憶的長文裡,艾倫憶述1969年首次邂逅基頓的情景,那時正值其劇作《呆頭鵝》(Play It Again, Sam,又翻譯《北非幻影》)的排練期;隨後,他們攜手打造八部電影,包括讓她在第1977年奧斯卡金像獎榮獲最佳女主角的《安妮霍爾》(Annie Hall)。 「隨著時光流轉,我拍電影彷彿只為一人而作——黛安·基頓,」艾倫寫道。 他又說:「我從不閱讀任何影評,只在乎她的看法。」 在《安妮霍爾》中,基頓飾演片中古靈精怪、缺乏自信卻自由奔放的女主角,正是艾倫飾演的艾維·辛格(Alvy Singer)傾心愛慕的對象。 兩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曾一度相戀。 圖像來源,Silver Screen Collection / Contributor 圖像加註文字,1973兩人合作期間。之後,兩人也曾經一度相戀 回想初見之時,艾倫心想:「若馬克·吐溫筆下的《頑童歷險記》主角——那個流浪漢——是一位美麗的年輕女子,便該是基頓了。」 他接著敘述沒有戴安的世界如今更顯黯淡寂寥:「即便如此,仍有她的電影留存。她的歡笑,依舊在我腦海中迴盪。」 基頓亦主演艾倫的其他作品,如《曼哈頓》、《睡美人》與《廣播時代》。 此外,基頓始終是艾倫的支持者——這位備受爭議的影壇人物,曾被指控性侵其女兒迪倫(Dylan),但他始終否認指控。艾倫也從未被正式起訴。基頓在2023年接受英國媒體《衛報》訪談時說:「艾倫給了我一切。真的。他讓一切變得輕鬆無拘。那對我幫助極大。」 圖像來源,Silver Screen Collection / Contributor 圖像加註文字,基頓憑著《安妮霍爾》獲得奧斯卡影后 生於加州洛杉磯的基頓,在1970年代初憑藉《教父》系列中凱伊·亞當斯-柯里昂(Kay Adams-Corleone)的角色竄紅,之後接連出演《岳父大人》(Father of the Bride)等片。 《教父》名導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與同為美國影人的艾倫相似,亦在週末為這位「非凡」的女演員致上追思。 柯波拉在社群媒體分享的貼文中寫道:「言語難以盡述黛安·基頓的奇蹟與才華。她無盡的智慧,如此美麗。」 他說:「從她在《毛髮》(Hair)中的早期演出,到她輝煌的職業生涯,她一直是位非凡的演員。」 他又說,當年自己觀賞她在電影《閨房百態》(Lovers and Other Strangers)的表現,便「知道」必須邀她飾演《教父》中的凱伊;後來,基頓告訴他,她將角色塑造以柯波拉的妻子——紀錄片製作人埃莉諾·柯波拉(Eleanor Coppola)為藍本,而埃莉諾也在去年辭世。 柯波拉提及她在《安妮霍爾》的「精彩演出」,同時「開創了新的時尚潮流」。 「黛安的一切,皆是創意的化身。」他說。
「你的預約已重新安排」:政府停擺導致美國公民入籍儀式取消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週六早上,我們十幾個人走進了位於維吉尼亞州的美國移民辦公室,這些出生在世界各地的人們滿心期待,準備邁出成為美國公民的最後一步。 我們緊握著歸化通知書,經過安檢,排隊至報到櫃檯。不久,我們將舉起右手,宣誓效忠美國,這是一場既莊嚴又充滿喜悅的儀式。手持小小的美國國旗,我們將以公民的身份走出大門。 然而,突如其來地,我們得知儀式因政府關門而被取消。 「你們應該已收到通知,」櫃檯工作人員說道。 我們無人收到電子郵件或電話。入口處的工作人員也讓我們進入,沒有任何警告,這也可能表示他們自己也未被告知。 後來,我查詢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USCIS)網站,發現它暫時無法上線。 網站恢復後,我看到我的預約早在數日前即被取消,理由是「因不可預見的情況」。 若非親自查詢,你絕不會知曉此事。 通知上還寫道:「我們對由此造成的不便深感遺憾。」 辦公室內,周遭的失望迅速轉為困惑。一位戴著頭巾的婦人悄聲問我,是否她也遭拒絕?她擔心這或許因她的穿著所致。 另一位男子攜家屬前來,慶賀成為美國公民的最後一步,卻只能憂心忡忡地離去。 還有很多人感到真真切切的恐慌,大家擔憂延宕將如何影響他們的工作、生活與計劃。 這不只是造成不便而已。 在辦公室裡,我們被告知要在11月1日再回來。但由於聯邦政府持續停擺,這個日期也可能會延後。 我們有些人歷經數年,埋首於文書作業、面談流程,以及準備公民考試。持綠卡逾十年後,我決定歸化並行使投票權。如今,我們全都陷入了一種不確定的等待狀態。 在辦公室裡,我們被告知要在11月1日再回來。但由於聯邦政府持續停擺,這個日期也可能會延後。 移民服務局主要由申請費用支撐,故政府關門期間仍會維持運作。 但其局長約瑟夫·艾德洛(Joseph Edlow)在X平台發帖稱,面向公眾的服務如面談與歸化儀式可能延遲。他又補充,該局「對任何負面影響深感遺憾,但必須確保遵守法律」。 目前尚不清楚全國範圍內有多少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的預約或宣誓儀式被取消。該服務在網頁上列出了關閉的外地辦事處,但沒有提供取消儀式的總數。網上流傳零星報導,提及其他誓詞儀式亦遭取消。 同樣不明朗的是,政府何時會重啟。 共和黨與民主黨自今年10月1日起,在政府經費議題上陷入僵局,導致逾70萬聯邦員工無薪休假。 再加上過去九個月美國移民政策的許多快速變動,對我們這些努力成為美國公民的人來説,焦慮感只會加劇。 華盛頓僵局的影響正在波及到我們這些希望在美國永久定居的人的日常生活,甚至未來。
美國麻疹病例創33年來新高,超過150名學童被隔離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官員表示,超過150名未接種疫苗的學童在接觸麻疹病毒後被隔離21天。 由於接觸麻疹病毒的學生未接種疫苗,他們被迫在疾病潛在傳播期間停課。 繼新墨西哥州和德州爆發麻疹疫情、且造成數百人感染,三人死亡後,南卡羅來納州成為今年美國最新出現麻疹疫情激增的州。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數據,今年迄今,美國已確診1,563例麻疹病例,創下30多年來的最高紀錄。 被隔離的兒童來自南卡羅來納州斯帕坦堡縣的兩所學校——南卡羅來納州全球學院和費爾福里斯特小學。其中一所學校招收小學生,另一所招收中小學生。 南卡羅來納州公共衛生部週四報告了該州北部格林維爾縣兩週內第八例確診麻疹病例。 該部門發布的一份新聞稿稱:「這起病例表明,在偏僻州區存在活躍的、未被發現的麻疹社區傳播,因此確保公眾接種麻疹疫苗至關重要。」 MMR疫苗是抵抗麻疹最有效的方法。 麻疹會導致肺炎、腦腫脹和死亡。疫苗的有效率為97%,還能預防腮腺炎和德國麻疹。 除了南卡羅來納州的疫情外,猶他州和亞利桑那州的病例也在上升,分別報告了55例和63例病例。 今年早些時候,德州西部和新墨西哥州爆發麻疹疫情,數百人感染,造成兩名德州居民和一名新墨西哥州居民死亡。這些死亡事件震驚了這個自2015年以來從未報告過麻疹死亡病例的國家。 大多數報告的病例發生在未接種疫苗的人群中。 在更北的地方,加拿大各地報告了大量麻疹病例,尤其是在阿爾伯塔省和安大略省。 加拿大政府表示,儘管加拿大人口少得多,但該國已記錄了5024例病例,是美國病例的三倍多。 這些數據引發了人們對麻疹為何在加拿大蔓延如此迅速以及加拿大當局是否採取了足夠措施來控制疫情的質疑。 在美國,麻疹病例的增加部分與疫苗懷疑論者有關,例如衛生部長小羅伯特·F·甘迺迪——儘管他認可麻疹疫苗是安全的。但加拿大在公共衛生領域並沒有像羅伯特甘迺迪那樣的傑出人物。 而且不只是美國和加拿大。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稱,全球麻疹病例正在激增。在過去五年中,已有100個國家爆發疫情。
加沙停火:人質獲釋,特朗普稱中東迎來「歷史性曙光」 圖像來源,EPA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週一舉行了大規模人質和囚犯交換儀式並一同慶賀,標誌著結束加沙(Gaza,加薩)長達兩年的戰爭邁出了關鍵一步。 在美國斡旋的結束戰爭計畫的關鍵第一階段,哈馬斯釋放了所有倖存的以色列人質,而以色列則釋放了近2,000名巴勒斯坦囚犯和被拘留者。 以色列人質家屬在擁抱重獲自由的親人時,情緒激昂地尖叫與啜泣,場面令人動容。 而那些從以色列監獄獲釋的巴勒斯坦人,則在加沙與被佔領的約旦河西岸乘巴士抵達時,受到揮舞旗幟的群眾熱烈歡迎。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在首批人質與家人團聚後不久抵達以色列,並在以色列國會發表演說,宣告「中東新紀元的歷史曙光」。 隨後,他又飛到埃及沙姆沙伊赫參加峰會,並與逾20位領袖會晤,討論其加沙和平計劃的後續階段。在峰會上,埃及、卡塔爾、土耳其與美國簽署了一份聲明,作為停火協議的擔保國,該協議旨在結束兩年來令加薩滿目瘡痍的戰爭。 然而,在外交慶祝活動和家人團聚的喜悅中,如果要將停火協議建設成持久和平,仍面臨許多挑戰。 特朗普的二十點和平計劃的後期階段充滿了棘手問題,未來仍需進行激烈談判才能推動進展。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特朗普(川普)在首批人質與家人團聚後不久抵達以色列,並在以色列國會發表演說,宣告「中新紀元的歷史曙光」。 據估計,另有最多24名其他人質遺骸仍留於加沙。以色列媒體公布的停火協議,似乎承認哈馬斯及其他巴勒斯坦派系,可能無法在規定時限內找出所有遺體下落。 依協議,約1,700百名未被起訴即遭以色列拘留的巴勒斯坦人也將獲釋。 一位與兒子重聚的巴勒斯坦婦人說,她的心終於安寧:「老實說,這份喜悅與快樂難以言喻,儘管吃了好多苦頭……今日我們前來慶祝,」一位巴勒斯坦男子說。 以色列亦釋放了約250名被判終身監禁的巴勒斯坦囚犯,其中約100人釋放至被佔領的約旦河西岸。其他則遭驅逐,一小部分釋放至東耶路撒冷。 囚犯們在離開拉姆安拉(Ramallah)紅十字會巴士時,多數披著傳統凱菲葉圍巾,儘管受到熱烈歡呼,但許多人面色蒼白、骨瘦如柴,有些甚至行動艱難。 「有喜悅,有痛苦,有幸福,有悲傷,」哈利勒·穆罕默德·阿卜杜勒拉赫曼·阿爾-卡特魯斯(Khalil Muhammad Abdulrahman Al-Qatrous)說道,他聚集在汗尤尼斯(Nasser)的納賽爾醫院外,接回兒子——據他所述,其子已被以色列拘留約三個月。 圖像來源,Anadolu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以色列發動攻擊是報復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領導的對以色列南部攻擊,造成1,200兩人死亡、251名人質被帶回加沙。此後以色列攻勢導致巴勒斯坦境內逾67,000人死亡。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重出江湖 在受到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迎接後,特朗普訪問了以色列議會,並發表了自2008年以來美國總統的首次演講。 「終於,不僅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也結束了這漫長而痛苦的惡夢,」他在長篇演說中對議會說道,部分議員高呼「特朗普、特朗普、特朗普」。 演說中途短暫中斷,一位反對黨議員舉起一張寫著「承認巴勒斯坦」的紙張。 特朗普隨後飛抵沙姆沙伊赫,會晤逾20位世界領袖——包括英國首相施紀賢爵士(史凱爾)、法國總統伊曼紐爾·馬克龍(馬克宏)以及眾多穆斯林與阿拉伯國家領袖。 他與其他領袖在寫有「中東和平」字樣的舞台上合影留念。 出席者中亦有前英國首相布萊爾。依照特朗普計劃,他將在由美國總統領導與主持的加沙「和平委員會」中扮演關鍵角色。 該計劃將由巴勒斯坦技術官僚組成的臨時過渡委員會初步治理加沙,由「和平委員會」監督,之後權力將逐步移交至經改革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PA)。 但要推進該計劃的後期階段,仍需要進行艱難的談判。 爭論的焦點包括以色列撤軍的程度和時間表、哈馬斯的解除武裝以及加沙地帶的未來治理。 哈馬斯先前表示,除非建立巴勒斯坦國,否則不會解除武裝,並拒絕加沙由外國治理的構想。 內塔尼亞胡則反對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未來參與。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當被問及和平協議第二階段談判何時開始時,特朗普回應:「已經開始了」。 當被問及和平協議第二階段談判何時開始時,特朗普回應:「已經開始了」。 「各階段有些許交集,」他補充道。 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領導的對以色列南部的襲擊造成1200人死亡,251人被劫持為人質帶回加沙,以色列隨即發動了此次攻勢。 根據哈馬斯控制的加薩衛生部統計,自那時起,以色列的攻勢已造成超過6.7萬人死亡。聯合國和其他國際機構認為這些數據可靠。聯合國稱,超過九成的居民樓遭到破壞或摧毀。
一圖勝千言:印度女記者這次佔據了塔利班外長記者會前排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週日,阿富汗塔利班外交部長在德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女記者佔據了前排座位。 人們常說,一張圖片勝過千言萬語。 週一早上,印度報紙刊登了一張照片,照片顯示,在德里舉行的阿富汗塔利班外交部長新聞發布會上,女記者佔據了前排座位。 這是阿米爾·汗·穆塔基在阿富汗大使館約48小時內舉行的第二次記者會。此前,他上週五首次會見記者,將女性排除在外,此舉引發軒然大波,因此,他決定召開這場發布會。 穆塔基在周日的這次記者會上表示,這次排除並非有意為之,並非「蓄意」。 「關於(週五的)新聞發布會,通知很倉促,只確定了簡短的記者名單,而且提交的參會名單非常具體。這更多的是一個技術問題……我們的同事決定向特定名單上的記者發出邀請,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目的。」他補充道。 聯合國將阿富汗的局勢稱為「性別隔離」,婦女和女孩不得上中學或大學,不得去公園或健身房。她們能從事的工作越來越受到限制,塔利班政府強制要求從頭到腳遮蓋身體,並限制她們的旅行。 2021年重新掌權的塔利班政府先前曾表示,他們根據自己對阿富汗文化和伊斯蘭法律的解讀尊重婦女權利,但西方外交官表示,他們爭取承認的努力因對婦女的限製而受到阻礙。在他們的統治下,對婦女權利的壓制是世界上最嚴厲的。 穆塔基週四抵達印度,與俄羅斯政府舉行了為期一週的高層會談——俄羅斯是迄今為止唯一完全承認其政府的國家。 印度尚未正式承認阿富汗事實上的當權者,但它是與塔利班政權保持某種形式的外交或非正式關係的眾多國家之一,甚至在喀布爾設有一個小型使團,向其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這次訪問被視為兩國關係的升級,對雙方都至關重要——塔利班政府在尋求承認方面獲得了助力,而印度則推進了其戰略和安全利益。週五,穆塔基會見了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後者宣布印度將重新開放其駐喀布爾大使館,該大使館在2021年塔利班重新掌權後關閉。 當天稍晚舉行的記者會上,約有16名男性記者出席,女性記者則被拒之門外。 塔利班政府的一位消息人士承認,女性記者沒有被邀請參加。 印度外交部(MEA)表示,活動是在阿富汗大使館舉行的,自己「沒有參與媒體互動」。 然而,發生在印度本土的性別歧視激怒了政界人士和記者,他們批評政府竟然允許此類事件發生。 反對黨領袖拉胡爾·甘地(Rahul Gandhi)表示,印度總理莫迪允許此次活動舉行,就是在「告訴印度的每一位女性,你們太弱了,無法為她們挺身而出」。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阿富汗塔利班外交部長阿米爾汗穆塔奇(左)與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右) 印度編輯協會、印度婦女記者團和印度女性媒體網絡發表強烈聲明,稱此次行為「高度歧視」。 印度編輯協會表示:「雖然外交場所可能聲稱受到《維也納公約》的保護,但這並不能成為在印度領土上進行新聞採訪時公然性別歧視的理由。」 該協會補充說:「無論外交部是否協調了此次活動,這種歧視性排除竟然無人反對,這令人深感不安。」 印度女性媒體網絡表示,印度政府「有責任維護女性公民的民主權利和憲法自由,包括她們的工作和生存權」,他們本應質疑這種「公然的性別歧視」。 該協會也批評參加上週五會議的男性記者沒有為女性同事挺身而出。聲明指出:「在這樣的時刻,沉默可以被視為性別歧視正常化的共謀。」 在印度國內日益高漲的憤怒情緒中,穆塔基的團隊再次發出記者會邀請,並稱這是一場面向所有媒體人員的「包容性」活動。 目前尚不清楚第二次新聞發布會的緣由——儘管尚未得到官方證實,但有人猜測印度政府可能介入了這件事。 這次會議出席人數眾多,部長被問及一些尖銳的問題,例如為何禁止女性參加週五的會議,以及阿富汗女童和婦女的權利。 「我們有1000萬名學生在學校和學院就讀,其中包括超過280萬名女性和女孩。在伊斯蘭學校,對她們的教育會一直持續到畢業。」穆塔基回答。 「我們對女性確實存在一些限制,但我們從未宣布女性宗教上的教育是被禁止的,只是將其推遲到另行通知。」他說。 許多出席記者會的記者對部長的說法提出了質疑,並指出塔利班自2021年以來對女孩和婦女施加了許多限制。 過去四年來,12歲以上的女孩被禁止接受教育,女性的就業機會也受到嚴重限制。最近幾週,塔利班政府也從阿富汗的大學撤下了女性撰寫的書籍。 部長對阿富汗婦女權利後續問題的回答可能不令人滿意。但正如一些記者指出的那樣,組織第二次新聞發布會以及部長回答性別問題本身,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加沙停火:首批七名以色列人質獲釋,特朗普閃電訪問中東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阿隆·羅赫爾是今天早上被哈馬斯釋放的七名以色列人質之一。他的家人和朋友正在觀看有關他獲釋的直播並慶祝。 4 分鐘前 以色列國防軍 (IDF) 發表聲明,稱七名人質「目前由以色列國防軍和以色列安全局 (ISA) 部隊護送返回以色列」。 聲明補充道,返回以色列後,他們將「接受初步醫療評估」。 軍方也表示,「已準備好接收更多人質,預計這些人質稍後將移交給紅十字會。」 以色列外交部確認了今天上午從哈馬斯手中釋放的首批七名人質的姓名。這七名以色列人質正由紅十字會轉送出加沙: 埃坦·莫爾 (Eitan Mor) 加利·布爾曼 (Gali Berman) 吉夫·布爾曼 (Ziv Berman) 馬丹·安格勒斯 (Matan Angrest) 奧姆裡·米拉爾 (Omri Miran) 阿隆·羅赫爾 (Alon Ohel) 蓋伊·吉爾博亞-達拉爾 (Guy Gilboa-Dalal) 圖像加註文字,另兩名人質——大衛·庫尼奧和阿里爾·庫尼奧也與他們的親人進行了交談。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以色列民眾聚集歡慶人質獲釋。 以色列外交部已在社群媒體上發布這些名人質的姓名,並附有照片。 當第一批人質被移交給加沙紅十字會的消息傳出時,人質廣場上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 數千人聚集在人質廣場的大螢幕周圍,揮舞著以色列國旗和寫著「他們回家了」的標語。 螢幕旁的時鐘一直精確地記錄著人質在加沙停留的時間。一位男性告訴BBC記者,他希望這一切今天就停止。 過去兩年裡,加利特幾乎每週都參加呼籲釋放人質的集會。她說,這是一個「民族團結」的時刻。 圖像來源,IDF 圖像加註文字,以色列直升機前往雷姆基地接回人質。 特朗普閃電訪問 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埃及總統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將舉行會談——BBC仔細研究了哪些其他領導人將前往埃及參加會談。 已確認出席的領導人包括英國首相施紀賢、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梅爾茨、義大利總理梅洛尼和西班牙首相桑切斯。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表示他將出席會談。 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馬哈茂德·阿巴斯的辦公室表示,他將出席峰會,以最終達成旨在結束加沙戰爭的協議。 停火這件事對特朗普本人來說意味深遠。 他因促成一項意義重大的停火協議而廣受讚譽,這次他離開華盛頓,閃電訪問中東。 登上空軍一號時,總統心情高漲,期待他所說的精彩時光。 「所有人都同時歡呼雀躍。這以前從未發生過。通常情況下,如果一個人歡呼,另一個人就不會歡呼。這一次恰恰相反。這是第一次,所有人都感到驚訝和激動。我很榮幸能夠參與其中。」他說。 在飛行途中,特朗普對記者宣布戰爭已經結束。當BBC問他是否相信停火協議能夠維持時,他回答說會的。 他還補充說,該地區將很快「恢復正常」,一個計劃中的監督機構,也就是和平委員會,將「很快」成立,以監督加沙地帶。 他形容加沙地帶現在就像一個「拆遷工地」。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加沙爆發部落衝突27死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以色列停火後加沙仍在爆發致命衝突。 哈馬斯安全部隊與杜格穆什家族武裝成員在加沙城發生激烈衝突,造成至少27人死亡。這是以色列停火以來當地發生的最激烈內部衝突。 目擊者稱,蒙面哈馬斯槍手在該市約旦醫院附近與該家族武裝人員交火。 哈馬斯控制的內政部一名高級官員表示,安全部隊包圍了他們,並展開激烈戰鬥以將他們拘留。內政部表示,八名杜格穆什家族成員在「民兵武裝襲擊」中喪生。 醫療部門消息人士稱,自周六戰鬥開始以來,已有19名杜格穆什家族成員和8名哈馬斯武裝人員喪生。 目擊者稱,衝突爆發於加沙城南部泰勒哈瓦 (Tel al-Hawa) 街區,起因是一支由300多名哈馬斯武裝人員組成的部隊突襲了杜格穆什武裝分子盤踞的居民區。 居民們描述了當時的恐慌景象,數十戶家庭在猛烈的槍聲中逃離家園,其中許多人在戰爭期間多次流離失所。 「這次人們不是在逃離以色列的攻擊,」一位居民說,「他們是在逃離自己的族人。」 杜格穆什家族是加沙最顯赫的家族之一,長期以來與哈馬斯關係緊張,曾多次與該組織發生衝突。 哈馬斯控制的內政部表示,其部隊正在努力恢復秩序,並警告說,「任何超出抵抗框架的武裝活動」都將受到嚴厲打擊。 雙方互相指責,指責對方該為衝突負責。 哈馬斯先前表示,杜格穆什武裝人員殺害了兩名武裝人員,另有五人受傷,促使該組織對他們展開了軍事行動。 然而,杜格穆什家族的一位消息人士告訴當地媒體,哈馬斯部隊已經抵達一棟曾經用作約旦醫院的建築。杜格穆什一家在薩布拉街區的房屋在最近的以色列襲擊中被摧毀後,曾在那裡避難。 消息人士聲稱,哈馬斯試圖將杜格穆什一家趕出該建築,以便在那裡建立新的武裝基地。 當地消息人士稱,哈馬斯已召回約7,000名安全部隊成員,以重新控制最近被以色列軍隊撤離的加沙地區。 據報道,哈馬斯武裝部隊已部署到多個地區,其中一些身著便裝,另一些則穿著警察藍色制服。哈馬斯媒體辦公室否認其在「街頭部署武裝人員」。
荷蘭政府因「經濟安全風險」出手干預在該國營運的中國半導體公司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安世半導體(Nexperia)總部位於荷蘭,在世界各地設有工廠,包括英國 荷蘭政府週日表示,已作出「極為特殊」的決定,對中國擁有的晶片製造商聞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導體(Nexperia)進行干預,原因是其可能對「荷蘭及歐洲的經濟安全構成風險」。 總部位於荷蘭的「安世半導體」母公司「聞泰科技」(Wingtech)週一表示,將採取行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並尋求政府層面的支持。 此舉可能加劇歐盟與中國之間的緊張關係。近幾個月來,雙方在貿易政策及北京與莫斯科的外交關係上已出現摩擦。 安世半導體曾因英國國會議員與政府官員對國家安全的擔憂,被迫出售其位於威爾斯紐波特(Newport)的矽晶片工廠。目前,該公司仍擁有位於英國斯托克波特(Stockport)的一處設施。 荷蘭政府表示,其經濟事務部援引《貨物供應法》(Goods Availability Act)對Nexperia進行干預,原因是該公司出現「嚴重治理缺失的急迫訊號」。 該法案旨在讓海牙當局在特殊情況下介入企業運作,包括當國家經濟安全受到威脅,或需確保關鍵物資供應時。 荷蘭政府指出,這次干預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在緊急情況下,安世半導體可能無法供應晶片的潛在風險。 政府補充說,安世半導體的營運對「荷蘭及歐洲境內關鍵技術知識與能力的持續性與保護」構成威脅。 不過,政府亦表示,該公司的生產活動可照常進行。 安世半導體(Nexperia)主要生產應用於汽車與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半導體元件。 荷蘭政府的聲明並未具體說明為何認為該公司的營運存在風險。經濟事務部一名發言人向BBC表示,目前沒有更多資訊可供分享。 BBC亦已聯絡中國駐荷蘭及布魯塞爾的大使館,尋求回應。 安世半導體的母公司聞泰科技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週一早盤下跌10%。 聞泰科技是被美國列入所謂「實體名單」的公司之一。根據該規定,除非獲得特別批准,否則美國公司不得向名單上的企業出口美國製造的商品。 今年9月,美國商務部進一步收緊了限制措施,將所有由中國公司控股的公司都列入了實體名單。
美國呼籲中國釋放30名有影響力的地下教會領袖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創立具影響力的錫安教會的金明日牧師,是今次的被拘留者之一。 美國呼籲中國當局釋放全中國其中一個的最大地下教會網絡的30名領袖。據報,他們於上週末在多個城市被連夜突襲拘捕。 美國非營利組織「對華援助協會」(ChinaAid)表示,被捕者包括多名牧師,以及錫安教會創辦人金明日,後者於週六凌晨家中被10名警員搜查後遭拘留。 中國共產黨宣揚無神論,並嚴格控制宗教活動。不過,一些基督教團體稱,這次是數十年來最嚴厲的一波宗教打壓行動。 長期以來,中國的基督徒一直受到壓力,被要求只能參加由政府批准的教會,它們由官方牧師主持,並必須遵從黨的指導方針。 目前尚不清楚被拘留的人是否已被正式起訴,北京方面暫時未就事件作出回應。 錫安教會在聲明中表示:「這種系統性迫害行為,既是對上帝之教會的褻瀆,也是對國際社會的公然挑釁。」 美國國務卿馬可·盧比奧(Marco Rubio)週日發表聲明,敦促中國釋放這些教會領袖。他指出:「這場鎮壓再次顯示,中共對那些拒絕黨干預信仰、選擇在未註冊家庭教會敬拜的基督徒懷有敵意。」 前美國副總統邁克·彭斯(Mike Pence)及前國務卿邁克·蓬佩奧(Mike Pompeo)也分別在社交平台X上發文,譴責這次拘捕行動。 這起事件可能成為中美關係的另一個摩擦點。隨着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在關稅與出口管制問題上再度升溫的貿易緊張關係,雙方矛盾可能進一步惡化。 外界也開始質疑,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原定於本月底在韓國舉行的峰會,是否仍會如期舉行。 在習近平領導下,北京對宗教自由的打壓愈趨嚴厲,特別是針對基督徒與穆斯林。 他在2016年的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曾表示,黨要「引導信教群眾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維護祖國統一,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服從服務於國家最高利益和中華民族整體利益」。 儘管如此,中國各地的未註冊家庭教會仍持續發展。 其中之一是錫安教會。金明日於2007年創立該教會,最初只有約20名信徒,如今已發展成覆蓋全國40個城市、約有一萬名信徒的網絡,是中國最大型的地下教會之一。 2018年9月,該教會因拒絕在北京的會址安裝監控鏡頭而被政府正式取締。金明日及多名教會領袖當時被短暫拘留。 此後,教會在全國多個分會均遭調查與關閉。金明日的家人為安全起見已移居美國,而他本人則留在中國繼續牧會,並被禁止出境。 即便如此,錫安教會仍以小組形式聚會,並在網上分享講道。 「對華援助協會」形容,這次跨多城市的拘捕行動前所未見,是四十多年來針對基督徒「最廣泛、最系統、最嚴厲的一波鎮壓」。 該組織創辦人傅希秋表示:「這一輪全國性鎮壓令人想起四十多年前『文化大革命』後城市教會初次復興的黑暗年代。」他指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那段「大清洗」時期——當時全國陷入暴力與巨大動盪之中。 金明日的妻子劉春莉在一封代禱信中寫道,她得知丈夫被拘留後,「心情非常複雜——震驚、傷心、憤怒、也充滿擔憂」。 她說,丈夫「只是忠實履行了一名牧者的職責⋯⋯他無罪!」她並表示,他們一家分離超過七年後本盼重聚的希望,再次破滅。 中國多個家庭教會也紛紛發聲,要求釋放被捕者。 現居美國的錫安教會牧師龍降恩說,金明日早已為如此規模的打壓做好準備。 幾週前,兩人透過Zoom視像通話時,龍降恩問他若入獄、所有教會領袖都被拘捕該怎麼辦。 金明日回答:「哈利路亞!因為新的復興浪潮就要來臨了。」
喜馬拉雅秋季登山為何變得如此危險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秋季健行季極端天氣日益增多。 晴朗的天空,平靜的微風,以及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峰的全景——這就是珠穆朗瑪峰徒步旅行者所鍾愛的秋季。 但這種情況似乎正在改變。 氣象學家表示,季風現在延伸到山區旅遊的傳統季節,使得天氣更難預測。 在過去的十年裡,幾乎每年在這個較長的季風尾聲,他們都會記錄到至少一次極端降雨——這意味著在山區,情況變得相當危險。 上週末,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雪導致數百名遊客在珠穆朗瑪峰東坡附近被困數日,這裡海拔超過4900公尺(16000英尺),氣溫極低。 根據中國官方媒體報道,截至週二,近600名徒步旅行者已被引導至安全地帶。其中一人死於體溫過低和高山症,但據報其他人情況良好。 此事發生在西藏一側,但尼泊爾一側也發生了類似事件,一名韓國登山者在梅拉峰喪生。 國際社會後來才得知這一消息,因為暴雨和大雪影響了通訊。官員估計,過去一周,該國發生的山崩和山洪已造成約60人死亡。 山地嚮導裡滕·江布·夏爾巴(Riten Jangbu Sherpa)表示,對於「我們預計天空將保持晴朗」的十月來說,這極不尋常。他還補充說,近年來,徒步旅行者越來越多地遭遇意想不到的極端天氣。 他補充說,鑑於現在是最佳季節,像這樣頻繁的暴風雨「阻礙了我們的徒步旅行和登山事業」。 印度北部和尼泊爾的季風季節通常從六月持續到九月中旬,但現在已不再如此。 尼泊爾水文氣象部門副局長阿恰納·什雷斯塔(Archana Shrestha)表示:「我們的數據顯示,過去十年中,大多數年份的季風都持續到十月的第二週,這無疑是一個變化。」 更令人擔憂的是季風季末帶來的強降雨和降雪,就像這次在10月4日至5日的情況一樣——什雷斯塔女士將這種模式描述為「短時間內的破壞性降水」。 在喜馬拉雅山脈的高海拔地區,這種極端天氣意味著暴風雪,這對健行、登山和旅遊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風險。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本月的一場暴風雪將數百名遊客困在珠穆朗瑪峰東側附近。 上週末天氣驟變,情況就改變了——狂風呼嘯,氣溫驟降,能見度急劇下降。 原本應該讓健行者們舒適地抵達絕佳休息站的道路,如今卻被大雪覆蓋,根本無法通行。 卓奧友峰是在中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另一座山,由於積雪未減,一支攀登8201公尺山峰的登山隊暫時撤退。 「大雪過後,他們終於回來了。」探險隊負責人明瑪·夏爾巴(Mingma Sherpa)說道,他的隊伍共有六名成員。 但對於被困在珠穆朗瑪峰東坡附近的健行者來說,回程的路途卻更加艱難。有些人告訴BBC,儘管他們穿著很保暖,但在深雪中艱難跋涉時仍然要與低體溫作鬥爭。另一些人則表示,他們不敢睡覺,因為害怕被埋在雪裡,因為積雪很深,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清理積雪。 如果不是救援人員協調良好,派出牦牛和馬匹清理積雪,這場災難可能以悲劇收場。 然而,一位曾十多次攀登這些山峰的徒步旅行者告訴BBC,他「從未經歷過這樣的天氣」。 科學家表示,全球暖化導致空氣濕度升高是造成這次災難的重要因素。 這導致短時間內出現暴雨,通常是在長期乾旱之後——不像過去那樣,季風性降雨會均勻地分佈在四個月內。 「近年來,每年這個時候的天氣都在變化,我們無法向客戶保證任何事情。」西藏首府拉薩的旅行社代理人帕桑(Passang)說。 「過去,九、十月是旅遊旺季,天氣宜人,但現在我們突然遭遇極端天氣,氣溫下降得如此之快。」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滑坡和山洪過去一周在尼泊爾導致了數十人死亡。 強有力的季風 氣象專家表示,南亞季風有時似乎變得更強,因為它們越來越多地與另一個天氣系統接觸,也就是西風擾動。 這是一個低壓系統,起源於地中海地區,向東移動——它攜帶冷空氣,為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和尼泊爾帶來降雨,偶爾會出現降雪。 但當它遇到更溫暖、更潮濕的空氣時——這就是季風期間的情況——可能會導致更極端的天氣。 英國雷丁大學氣象學家阿克沙伊·德奧拉斯(Akshay Deoras)表示,簡而言之,西風擾動可以「有效地增強季風」。 這種情況更頻繁發生的原因是,這些天氣系統傳統上是冬季現象,在12月至3月之間出現在印度北部和喜馬拉雅山脈。 但氣象學家表示,現在它們經常提前到來,在季風季節和秋季時到來。 尼泊爾氣象部門官員表示,珠穆朗瑪峰所在的尼泊爾東部地區10月初的暴雨和降雪也是西風擾動造成的。 他們補充說,西風擾動加劇了來自孟加拉灣的低壓系統(季風尾聲的一部分),將雲層推向東方,而實際上它們應該向西移動。 科學家還發現,在全球暖化的背景下,西風擾動與季風之間日益增強的相互作用正在產生另一種不尋常的結果。 暖空氣將雲層推得更高,這意味著這些天氣系統現在能夠穿越喜馬拉雅山脈,到達西藏和其他以前降雨較少的地區。 《自然》雜誌6月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氣候變暖以及西風與印度季風的相互作用,正在使青藏高原轉變為溫暖濕潤的氣候」。 青藏高原一直以來氣候乾燥。科學家表示,溫暖濕潤的西藏可能意味著天氣不穩定,暴風雪和暴風雪頻繁。 「改變的是模式的可靠性;我們不能假設每個季節的天氣狀況都會相同,」登山嚮導公司Alpenglow Expeditions的首席嚮導洛根·塔爾博特(Logan Talbott)說道,該公司每年帶領登山者前往珠穆朗瑪峰西藏一側。 「這意味著靈活的時間表、實時決策和經驗豐富的領導力(在喜馬拉雅山)變得更加重要。」
用臉部熱成像技術解讀你面臨的壓力 圖像來源,Kevin Church/BBC 圖像加註文字,右側熱影像中可以看到鼻腔溫度下降,這是因為壓力影響了我們的血液流動。 我被叫上去即興講五分鐘,然後還要從某個數字開始每次減17一路倒數。我臉上的緊張感寫得清清楚楚。 這是因為薩塞克斯大學的心理學家們正在為一個使用熱像儀研究壓力的研究計劃拍攝這段略帶恐懼的體驗。 壓力會改變臉部血液流動,科學家發現,人類鼻溫的下降可以用來衡量壓力水平,並監測恢復情況。 據這項研究的心理學家稱,熱成像技術可能會成為壓力研究領域的「顛覆者」。 我接受的實驗性壓力測試經過精心控制,並刻意設計成一個令人不快的驚喜。我來到大學時,完全不知道自己將面臨什麼。 首先,我被要求坐下來,放鬆,並透過耳機聆聽白噪音。 到目前為止,一切都很平靜。 然後,負責測試的研究人員邀請了三位陌生人進入房間。當研究人員告訴我,現在我有三分鐘時間準備一篇關於「夢想工作」的五分鐘演講時,他們都默默地盯著我。 當我感覺到脖子周圍發熱時,科學家們用熱像儀捕捉了我臉色的變化。我的鼻子溫度迅速下降——在熱成像圖像上變成了藍色——而我則在思考如何用誇誇其談的方式完成這場突如其來的演講。(我決定藉此機會推銷自己,加入太空人訓練!) 薩塞克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對29名志願者進行了同樣的壓力測試。結果發現他們的鼻子溫度下降了3到6度。 我的鼻溫下降了兩度,因為我的神經系統將血液從鼻子推向眼睛和耳朵——這是一種生理反應,幫助我觀察和傾聽危險。 大多數參與者和我一樣,恢復得很快——他們的鼻子在幾分鐘內就恢復到了壓力前的水平。 首席研究員吉莉安·福雷斯特教授(Gillian Forrester)解釋說,作為一名記者和播音員,我可能「非常習慣於處於壓力之下」。 「你習慣了面對鏡頭和與陌生人交談,所以你可能對社交壓力源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她解釋道。 「但即使是像你這樣受過壓力環境訓練的人,也會表現出生物血流的變化,這表明這種『鼻溫下降』是壓力狀態變化的一個有力標誌。」 圖像來源,Kevin Church/BBC News 圖像加註文字,當我們處於極度壓力時,只需幾分鐘就會出現「鼻塞」現象。 壓力是生活的一部分。但科學家表示,這項發現或許可以用來幫助控制有害的壓力水平。 「一個人從鼻塞中恢復所需的時間,可以客觀地衡量一個人的調節能力。」福雷斯特教授說。 「如果他們恢復得異常緩慢,這可能是焦慮或憂鬱的風險指標嗎?我們能做些什麼來應對呢?」 由於這項技術是非侵入性的,並且測量的是身體反應,因此它也可能有助於監測嬰兒或無法溝通的人面對的壓力。 在我看來,壓力評估中的第二項任務比第一項更糟。我被要求從2023開始,以17為間隔倒數。每次我出錯,三位面無表情的陌生人小組成員都會阻止我,讓我重新開始。 我承認,我的心算很差。 我花了很長時間強迫自己的大腦進行減法運算,時間長得令人尷尬,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逃離這個越來越悶熱的房間。 研究期間,29名參加壓力測試的志願者中,只有一人真正要求離開。其餘的人,和我一樣,完成了他們的任務——大概是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羞辱——並在最後獲得了另一次透過耳機播放的平靜白噪音作為獎勵。 焦慮的猿類 圖像來源,Gillian Forrester/University of Sussex 圖像加註文字,保護區裡的黑猩猩和大猩猩可能已經從創傷環境中獲救。 福雷斯特教授將於10月18日在倫敦舉行的《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現場活動上向觀眾展示這種新的熱壓力測量方法。 這種方法最令人驚訝的一點或許在於,由於熱像儀能夠測量許多靈長類動物與生俱來的生理壓力反應,因此它也可以用於非人類猿類。 研究人員目前正在大型類人猿(包括黑猩猩和大猩猩)保護區推廣使用這一方法。他們希望找到減輕壓力、改善從創傷環境中獲救動物健康狀況的方法。 團隊已經發現,向成年黑猩猩播放幼年黑猩猩的影片片段具有鎮靜作用。當研究人員在獲救黑猩猩的圍欄附近設置一個視訊螢幕時,他們發現觀看影片的動物的鼻子變暖了。 因此,就壓力而言,觀看幼年動物玩耍與突擊面試或現場做減法正好相反。 在類人猿保護區使用熱像儀,或許能有效幫助獲救的動物適應並融入新的社會群體和陌生的環境。 「它們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且很擅長掩飾。」薩塞克斯大學研究類人猿福祉的研究員瑪麗安·佩斯利(Marianne Paisley)解釋道。 「過去一百年左右,我們一直在研究靈長類動物,以幫助我們了解自身……現在我們對人類的心理健康有如此深入的了解,或許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知識回饋他們。」 所以,或許我這次小小的科學探索,能為減輕一些靈長類近親的痛苦做出一點貢獻。
南非巫師公開將迷幻藥用於醫學治療 儘管迷幻藥在南非是非法的,但許多自封的治療師和薩滿在開普敦公開宣傳他們將其納入治療方案。 任何因商業使用迷幻藥而被定罪的人都將面臨罰款、最高25年的監禁,或兩者併罰。 攝影師史都華‧多茲(Stuart Dods)就是其中一位願意接受薩滿治療的人。 在開普敦郊區森林中一間雅緻的小木屋裡,他即將接受第二次迷幻體驗,以治療他一直以來遭受的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他嘗試過處方藥,但堅信迷幻藥才是治癒的關鍵。 「媽媽突然去世,那真是太糟糕了。媽媽去世一年後,我的前妻也和我分手了。所以,事情就這麼一點點發生了變化,」他說。 多茲選擇的迷幻體驗費用約為2,000美元(1,500 英鎊),包括服用裸蓋菇素(又稱迷幻蘑菇)和MDMA(又稱派對毒品搖頭丸)。主辦單位表示,費用還包含住宿和一攬子支援服務。 越來越多的研究和試驗正在探討迷幻藥在治療精神疾病方面的有效性,但也有人警告稱,在受控的臨床環境之外使用迷幻藥是錯誤的。 圖像加註文字,治療師在給史都華‧多茲(Stuart Dods)喂食的蘑菇。 自稱「女藥師」的梅根‧哈迪(Megan Hardy)負責與多茲先生的會面,她在儀式開始前也服用了較小劑量的兩種藥物。她聲稱這有助於她與她所治療的人「進入相同的頻率」。 「薩滿教的術語是跨入每個世界的一腳,」她說。 哈迪女士知道使用這類藥物是違法的,但她聲稱這是「正義的公民抗命」。 當被問及是什麼讓她有資格確定正確的用藥劑量時,她說多年來她一直在自己身上測試這些藥物,「了解哪些藥物在什麼情況下有效」。 隨著人們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不斷提高,加上涉及迷幻藥的臨床試驗的增多,大眾對使用這些藥物治療憂鬱症、焦慮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等疾病的興趣日益濃厚。 根據哈佛醫學院和昆士蘭大學的研究,全球每兩個人中就有一人在一生中可能患有精神疾病——治療精神疾病已成為一項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 在迷幻儀式開始之前,哈迪女士向她的客戶保證,他可以隨時停止。 「如果任何環節讓你感到不適,或者這是一個觸發過程……就溝通並說:『好的,停止。』」 她的同事凱特·弗格森(Kate Ferguson)也服用過微劑量的MDMA和迷幻蘑菇。兩位藥師都沒有接受過正規的醫療訓練。 多茲躺在船艙地板上的一張薄床墊上,蓋著一條灰色的羽絨被。他戴著眼罩。隨著藥物開始起效,他似乎在平靜和抽搐之間交替變化。 「讓自己感受一下吧,」哈迪女士擁抱著他,低聲說道。 兩位女士在房間裡走來走去,一邊焚燒草藥,一邊搖晃薩滿撥浪鼓,一邊吟唱誦經,進行著一種名為「熏蒸」的淨化儀式。哈迪女士用鳥翼扇動多茲先生的身體,她說這是在試圖清除「負能量」。 然後,她給他更多MDMA。儀式開始前,他已經表示同意,但當哈迪女士問他是否需要時,他聳聳肩說:「我不知道。」 BBC隨後詢問多茲,在他已經處於精神錯亂狀態的情況下,他怎麼可能同意服用更多毒品。 「沒有強迫。更多的是我自己在那個空間裡思考,我是否想服用這個?我完全有機會說:『好』,『不』,或者『好吧,我要』,」他說。 但精神病學界的專業人士中,許多人都指出了這個不受監管的行業的危險。 「為了給予同意,你必須面對現實,」南非精神科醫生協會召集人馬塞爾·斯塔斯特尼博士(Marcelle Stastny)說。 「如果一個人已經服用過裸蓋菇素和MDMA,他們就脫離了現實。他們處於陶醉狀態,處於亢奮狀態。而且,在世界各地的許多試驗中,都存在著真正的越界行為。」 圖像加註文字,索內特·希爾(Sonette Hill)不再提供迷幻藥,但她相信迷幻藥可以「治愈世界」 BBC採訪了哈迪女士,詢問她自己在進行迷幻體驗時是否受到藥物的影響,這是否影響了她照顧多茲先生的能力。 她說:「這是基於清醒的心態更可取的假設。我們的工作方式是西方人無法理解的,而且可能看起來很可怕。」 越來越多的研究正在探索迷幻藥是否可以成為治療憂鬱、焦慮和藥物濫用等疾病的可行替代療法。 2022年,一項關於迷幻藥治療用途的規模最大的同行評審研究之一,為233名參與者提供了合成的裸蓋菇素製劑。 研究發現,在接受訓練有素的治療師的心理支持下,服用25毫克劑量的裸蓋菇素,可以改善患者報告的憂鬱症狀。 然而,歐洲藥品管理局於2025年發布的一項回顧性研究,對八項已完成研究中的595名參與者進行了調查,建議在批准銷售迷幻藥之前提供「更多臨床證據」。 該研究還警告說,服用迷幻藥會導致「心率、血壓和焦慮程度升高」,並強調需要在「受控環境」下使用這些物質。 迷幻藥在世界大部分地區仍然是非法的。然而,這並沒有抑制南非該產業的成長,越來越多的線上服務廣告就是明證。 「我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問題,」斯塔斯特尼博士說。 「尤其是在開普敦,這個問題尤其嚴重。人們迷失了方向,與外界隔絕。每個人都在尋找一種可以包治百病的藥丸,但根本就沒有這種藥丸。」 幾年前,另一位來自開普敦的自封迷幻藥指導員索內特·希爾(Sonette Hill)給她的病人服用了伊博格鹼(Ibogaine)。伊博格鹼是一種強效迷幻藥,提取自中非和中西非熱帶森林的特有植物。 它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掐住我的喉嚨,」希爾女士說。「他想殺了我。他突然有種感覺,只想殺了我。」 伊博格鹼可以作為一種強效的戒毒藥物,幫助成癮者戒除毒癮。在南非,購買或使用伊博格鹼是非法的,只有在嚴格的醫療和藥品監管下才允許使用。 希爾女士沒有被提起刑事訴訟,從那時起,她就不再給別人服用迷幻藥了。但這並沒有改變她對這個行業本身的看法。 「老實說,我認為迷幻藥可以治癒世界。我對醫學界沒有任何信心,」她說。 另一起案件中,26歲的米洛·馬丁諾維奇(Milo Martinovic)前往南非尋求藥物成癮的協助。他最終被送往一家未註冊的機構,接受了一位牙醫的治療,並被注射了伊博格鹼。 他六小時後死去。 這家未註冊的診所沒有註意到他服用阿普唑侖(Xanax)成癮,阿普唑侖是一種不能與伊博格鹼混合的苯二氮平類藥物。 2024年,這位牙醫牙醫安瓦爾·傑瓦醫生(Anwar Jeewa)被判多項罪名成立,其中包括過失殺人罪。這起死亡事件只是全球數十起與伊博格鹼相關的死亡事件之一。 「如果某些東西不是藥物,就不能稱之為藥物,」史塔斯特尼醫生說。「我見過一些新病人,他們在服用裸蓋菇素後長時間處於精神分裂狀態。」 關於迷幻藥作為藥物使用的證據可能尚不明確,但自稱治療師的線上市場卻蓬勃發展,他們提供涉及各種非法物質的客製(定制)化療程。 「他們只知道自己經歷了一次旅行,感覺很棒,並且想要幫助別人,」斯塔斯特尼博士說。「這些人是他們中最好的。最糟糕的是,他們陷入了一種自戀的膨脹,他們會想:『我可以幫助別人,我比精神科醫生做得更好』。」 回到開普敦的森林小屋,多茲的「旅程」的影響開始消退。他說他並沒有感覺到「痊癒」,但他相信自己正在走向治癒。 「我想獲得『 更多』自我認知,了解自己,」他說。「我能感覺到這有點像打開心扉,之後我可能還會再經歷一次旅程。」
28 歲就拉皮?年輕世代為何越來越依賴整形手術? 圖像來源,@hotgirlenhancements 拉皮手術(Facelift)正進入全新領域。 只要在社群平台上快速搜尋一下,我的動態就會被一堆20、30多歲的人洗版,她們討論各種拉皮手術類型——迷你拉皮、馬尾拉皮、深層拉皮。 拉皮手術不再是年長富人專屬的選項,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動刀。 有些人甚至樂於分享自己手術前、手術後,以及中間瘀青腫脹的恢復過程——那往往是非常痛苦的一段時間。 這項手術不再是只能私下談論的話題,像克里斯·詹娜(Kris Jenner)、桑德勒(Catt Sadler)和 馬克·雅各布斯(Marc Jacobs)等名人都曾公開談論過自己的拉皮經歷,還有更多人被傳出曾接受過手術。 拉皮手術常被視為是最後的手段,是最重大的整形手術之一。 人們是否在這個充滿虛假形象的網路世界中變得越來越沒有安全感,以至於願意花上數千英鎊去接受手術? 還是我們已經接受了太多非手術療程,例如肉毒桿菌和填充物,以至於把臉皮從顴骨剝離、重新排列臉部組織與脂肪,變成一個合理且更持久的下一步? 圖像來源,@hotgirlenhancements 圖像加註文字,艾米莉的照片顯示她正在康復和手術之後,她說她並不後悔接受手術。 對艾米莉(Emily)而言,她在28歲接受拉皮手術,是為了獲得「緊緻俐落的外貌」——雕塑般的下顎線、高挺的顴骨和狐狸眼。她表示在土耳其接受手術是「改變人生的決定」,她並不後悔。 「我總共做了六次手術,」她解釋道,「其中包括中臉拉皮、唇部提升和鼻整形。」 這位來自加拿大多倫多的女企業家描述手術過程時說,在麻醉之前,醫生播放了她最喜歡的歌曲,「我睡著了,醒來後嘔吐了,然後我有了一張新的臉和新的鼻子。」 恢復期非常漫長——前幾週的疼痛與瘀青才開始減輕,而她花了六個月才重新感覺到臉頰部分的觸感。 她會再做一次嗎?她猶豫了一下。 「手術後,我改變了我的生活。我變得更加健康,少喝了很多酒,開始好好照顧皮膚,也有規律的睡眠。我想,如果我知道現在所知道的事情,我可能就不會經歷這些了。」 「直到手術後幾天,我才告訴我媽媽。」 但她停頓了一下,接著反思。 「我只是想成為最好的自己,」Emily說,「而現在我覺得我做到了。」 英國美容整形外科協會(BAAPS)的數據顯示,過去12個月英國拉皮手術的數量增加了 8%。雖然他們未按年齡細分數據,但許多會員表示,接受手術的族群正在改變。 這一趨勢在其他地區也有反映,美國整形外科醫師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lastic Surgeons)指出,越來越多X 世代(年齡介於 45 至 60 歲)選擇接受拉皮手術。 英國美容整形外科協會主席諾拉·紐金特(Nora Nugent)認為,這一變化背後有多種原因——其中一個是減重藥物的興起。 「這些藥物讓人迅速減重,但也可能留下大量鬆弛的皮膚。拉皮手術可以改善這種情況,」她說。「手術的技術已大幅進步——拉皮手術不再像過去那樣容易導致臉部出現『風洞』效果(即皮膚過度拉緊的外觀)。」 不過,她表示,拉皮手術仍是一項重大手術,應只由專業、註冊的整形外科醫師在具備完善設備的合法診所進行。 在布里斯托(Bristol)的診所裡,整形外科顧問西蒙·李(Simon Lee)已執行過數百個拉皮手術的個案——他向我展示了一段手術影片。 整個手術過程中,患者保持清醒,只注射了少量局部麻醉藥於皮膚及深層組織。 他在患者臉上進行一系列小切口,然後深入皮膚、脂肪及表層筋膜——這是控制我們表情的臉部結構——再進入深層平面,重新定位組織與肌肉以重塑臉型。 當手術結束時,這位已接受四小時手術的患者釋然地露出了微笑。 李醫師表示,拉皮手術之所以變得更具吸引力,其中一個原因是現在臉部與頸部拉皮的施行方式更加簡便。過去這類手術需要在醫院的手術室進行,並使用全身麻醉,而他現在可在診所內無需使用鎮靜劑就可以完成。 在技術迅速發展之下,他形容這是整形業界「令人振奮的時刻」。雖然傳統的拉皮手術仍以下顎與頸部為主,但現在也有針對臉部上方三分之二的新型療程——他指出,老化過程往往從這些部位開始,且在年輕時就能看出變化。 不過他也強調,拉皮手術通常適合40歲以上的人士,若在20或30多歲進行這類複雜手術則非常罕見。 這類手術仍存在風險與併發症,例如血腫(皮膚下積血),若未妥善處理可能導致壞死(周圍組織死亡)、感染、神經損傷及脫髮。 在英國,拉皮手術平均費用約為15,000至45,000英鎊,但也有診所提供低至5,000英鎊的療程。 專家表示,做好研究並選擇專門從事臉部整形的整形外科醫生非常重要。 圖像來源,Julia Gilando 圖像加註文字,朱莉婭·吉蘭多 (Julia Gilando) 前往土耳其接受手術。 今年34歲的朱莉婭·吉蘭多(Julia Gilando),因不滿年輕時下顎問題,決定接受拉皮手術來改善臉部不對稱。 儘管她的朋友們都說看不出她臉上有什麼問題,但她自己感受得到,並「相信直覺」,飛往土耳其接受手術,費用為8,000美元(約6,000英鎊)。 儘管外界對在土耳其接受整形手術的風險作出警告,但由於價格相對低廉,這樣的選擇變得越來越受歡迎。 「一開始我覺得這整件事很瘋狂,但我做了研究,最後決定去做,」本身亦是醫療專業人士的吉蘭多說。「我很害怕,我身處外國,只有自己一人,而且不會說當地語言。」 「手術後,我在醫院住了兩天,接下來就得自己照顧自己。我腫得看不見東西。」 「那段時間很黑暗,情緒像坐過山車一樣起伏不定。」 業界宣稱這類整形手術能帶來自信與自尊,研究人員對此提出疑問。 「我認為現在的壓力前所未有,」西英格蘭大學外貌研究中心的身體形象專家柯斯蒂·加貝特(Kirsty Garbett)博士解釋道。「尤其是臉部——我們在視訊通話、社群平台上看到自己時,很容易會與他人比較。」 她指出,我們所看到的影像未必反映真實。 「AI、濾鏡——都在塑造一個虛假的網路世界。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整形手術的正常化現象越來越普遍。」 她表示,名人公開談論整形手術在某些方面是好事,但也可能讓這些手術看起來正常,「只不過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這才是真正令人擔憂的地方」。 圖像來源,Caroline Stanbury 圖像加註文字,卡羅琳·斯坦布里(Caroline Stanbury)稱整容手術是她做過「最好的事情」。 卡羅琳·斯坦布里(Caroline Stanbury)是電視主持人,也是《迪拜嬌妻》的成員,她在47歲時接受了拉皮手術,儘管身邊的人都勸她不要做,認為她還很年輕。 「這是我做過最棒的決定,」卡羅琳說。「為什麼我要等到六十幾歲、有迫切需要時才做?我現在就想看起來很棒、感覺很好。」 過去20年,她有定期施打肉毒桿菌與填充物,但她覺得自己「開始看起來有點怪」,於是在美國花了45,000美元(約34,000英鎊)接受深層拉皮手術。 「我看起來還是像我自己,這項手術讓我多了20年的良好感覺,」她說。 比利時整形外科醫師亞歷克西斯·韋爾帕萊(Alexis Verpaele)擁有來自全球(包括英國)的客戶,他對越來越多年輕人尋求拉皮手術感到擔憂。 他經常與這些客戶深入討論,說明如何透過非手術方式達成某些外貌效果。 「如果他們在20多歲就做拉皮手術,而我們知道這類手術可能維持10到15 年。」 「那麼等他們到了60歲,可能已經做了三次拉皮手術,」韋爾帕萊說。 「這對一張臉來說是極大的創傷——而這還是在沒有任何併發症的理想情況之下。」
您可以订阅此RSS以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