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致力为产品新人、产品经理等广大产品爱好者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深度剖析国内外互联网业内动态,分享产品设计、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用户体验设计、产品运营、用户增长、私域运营、小红书运营、视频号运营、抖音运营、产品市场和项目管理等专业产品知识。
医学背景的产品经理,常被误解为“懂业务但不懂技术”。但技术认知并非门槛,而是桥梁。本系列首篇将从底层逻辑出发,构建一套适用于医学场景的产品技术认知框架,帮助你在跨界协作中更有底气、更有话语权。 作为一名医学背景的产品经理,在医疗信息化(如今也常被称为医疗大数据、智慧医疗)领域工作三年后,我深刻体会到:像我这样背景的PM,核心优势在于懂业务、懂临床。 我们擅长系统性思维——比如设计诊疗路径;熟悉临床流程与专业术语,关注结果的准确性与系统的安全性。 这些能力,是医疗产品区别于其他行业产品的关键所在。 而医疗信息化的本质,说到底就是:用信息技术解决真实的医疗场景问题。 我们不需要成为程序员,不必亲手写代码,但必须理解技术的通用逻辑—— 就像医生不需要会制造CT机,但必须理解CT成像的基本原理,才能准确判读影像、指导诊疗。 只有掌握了这套技术的“通用语言”,我们才能真正跳出“术语陷阱”。 不再被“接口”“数据库”“服务部署”等词汇吓住。 而是能与工程师平等对话,从产品设计源头思考: 这个功能在系统中如何实现?数据从哪里来?瓶颈可能在哪里?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把临床痛点,转化为可落地的技术解决方案——这才是医学背景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我决定开始撰写这个系列文章:《给医学背景产品经理的技术课》。 一方面,是倒逼自己系统性地补全技术通识,把碎片化的学习变成结构化的认知; 另一方面,是希望帮助和我一样从医学转型而来的产品经理,少走弯路,更快建立起对系统的整体理解。 这系列文章不会讲代码,也不堆砌术语,而是用临床类比+产品视角,拆解技术背后的逻辑。 内容可能不够完美,若有理解偏差或表述不当之处,也诚恳欢迎各位同行、技术专家不吝指正。 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共同成长为既懂医疗、又懂系统的复合型产品经理。 全文很长,将用4个医疗场景化模块构建通用技术认知框架,包括计算机基础、网络传输、数据库基础、编程语言。 计算机基础 硬件-操作系统-软件的层级关系 对于医学产品经理而言,理解技术架构的底层逻辑往往是打通业务与技术的关键一步。 我们可以用医院科室的日常运作来类比硬件、操作系统与软件三者的层级关系,让抽象的技术概念变得直观可感。 硬件:医院的建筑与核心设备 硬件就像医院的物理空间与基础设备,是整个技术体系的“实体载体”。 比如服务器相当于医院的中心机房,存储着海量的患者数据;医生工作站则如同诊室里的检查仪器,是医护人员直接操作的终端设备。 没有这些硬件支撑,后续的系统运行便无从谈起,就像医院若没有病房、手术室和检测设备,诊疗工作无法开展一样。 常见的医疗场景硬件还包括护士站的终端电脑、移动查房的平板电脑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技术架构的“物理骨架”。 操作系统:科室的管理制度与协调机制 如果说硬件是“建筑”,那操作系统就是规范建筑内资源分配的“科室管理制度”。 以医院为例,不同科室有各自的工作流程(如门诊接诊流程、住院护理规范),这些制度确保人员、设备、物资的高效协同。 类似地,服务器常用的 Linux 系统、医生工作站安装的 Windows 系统,其核心作用是管理硬件资源(如 CPU 运算能力、内存空间、磁盘存储),并为上层软件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 没有操作系统的调度,硬件资源就会像缺乏管理制度的医院科室一样,陷入混乱低效的状态。 软件:临床诊疗流程与业务应用 软件则对应医院的“临床诊疗流程”,是直接服务于业务目标的具体操作体系。 比如 HIS(医院信息系统)相当于医院的“门诊挂号-收费-药房管理”全流程,电子病历软件则如同医生书写病历的标准化模板与质控系统。 这些软件必须运行在操作系统之上,依赖操作系统分配的计算资源。 就像诊疗流程需要遵循科室管理制度才能有序推进——电子病历的存储需要操作系统分配磁盘空间,HIS 系统的挂号操作需要操作系统调度 CPU 处理请求。 核心依赖关系:硬件是“地基”,支撑操作系统运行;操作系统是“管理者”,协调硬件资源并为软件提供接口;软件是“业务执行者”,基于前两者实现具体功能。三者层层依赖,共同构成医疗信息化系统的完整技术栈。 内存/硬盘/CPU在系统运行中的作用 要理解计算机核心硬件如何协同工作,医院的门诊诊疗流程或许是最生动的类比。 不妨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当患者走进门诊,整个诊疗过程的高效运转,正对应着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逻辑——CPU如同主诊医生,负责分析病情、下达检查指令等核心决策。 内存好比医生的即时记忆,临时存放当前患者的症状、刚出炉的检查结果等需立即调用的信息。 硬盘则像医院档案室,长期保存患者的历史病历、过往诊疗记录等无需实时调取但至关重要的数据。 这个类比在医疗信息系统(HIS)中体现得尤为深刻。 作为支撑医院日常运转的“神经中枢”,HIS需要7×24小时不间断运行,每天处理上千名患者的挂号、就诊、检查、缴费等全流程数据。 这种高强度、高可靠性的业务场景,对硬件性能提出了“医疗级”的严苛要求。 具体来看,高性能CPU是系统流畅运行的“心脏”。 就像经验丰富的医生能快速判断复杂病情,高性能CPU能高效处理大量并发指令——若CPU性能不足,系统可能出现类似“医生分身乏术”的卡顿: 门诊挂号页面加载缓慢、检查结果调取延迟,甚至影响医生开具处方的效率,直接降低患者就医体验。 大容量内存则是“多任务并行”的关键。 当门诊同时有数十名患者就诊时,医生需要同时关注不同患者的状态。 同理,HIS系统需同时处理挂号、收费、药房发药等多模块任务,大容量内存能确保这些实时数据(如患者当前排队序号、药品库存余量)被快速读取和更新,避免因“记忆过载”导致系统响应延迟。 冗余硬盘则是数据安全的“最后防线”。档案室若发生火灾可能导致病历损毁,硬盘故障同样会造成数据丢失。 通过RAID等冗余技术,硬盘能像档案室的“双备份机制”一样,在某块硬盘损坏时自动切换到备用副本,确保患者病历、诊疗记录等关键数据不丢失,这对保障医疗业务连续性至关重要。 技术参数背后的医疗价值:这些硬件配置并非冰冷的数字,而是直接关系到患者就医体验与医疗安全。高性能CPU保障诊疗效率,大容量内存支撑多任务并发,冗余硬盘守护数据安全——三者协同,才能让HIS系统像运转流畅的门诊一样,为医患双方提供稳定、可靠的服务支撑。 高稳定性服务器对医疗系统的意义 当急诊室的红灯开始闪烁,当救护车的鸣笛声由远及近,医院的每一个系统都必须像待命的医护人员一样,保持绝对的警觉与稳定。 在这样分秒必争的场景下,高稳定性服务器就像医疗系统的“生命监护仪”,默默支撑着从门诊挂号到急救决策的每一个关键环节。 对于医疗行业而言,“业务不可中断”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关乎患者生命安全的硬性要求——这正是高稳定性服务器在 HIS 系统(医院信息系统)中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门诊大厅的自助机前排起长队,住院处的结算窗口等待办理手续,这些看似日常的场景背后,是服务器在实时处理成百上千条业务指令。 高稳定性服务器通过集群架构设计,从根本上避免了“单点故障”的风险。 简单来说,服务器集群就像医院的“多科室会诊中心”,多台服务器协同工作,避免单一服务器故障导致整个HIS系统瘫痪,就像不会因一位医生临时请假而停诊。 当某一台服务器出现异常时,其他服务器会立刻接管工作,确保门诊挂号、住院收费等核心流程“零中断”。 想象一下,如果挂号系统突然瘫痪,不仅会引发患者不满,更可能导致急诊患者信息录入延迟——在急救场景中,这样的延迟可能直接影响治疗时机。 电子病历上记录着患者的过敏史、既往病史,检验报告里藏着诊断的关键依据,这些数据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医疗决策的准确性。 高稳定性服务器通过实时存储与多重备份机制,确保每一条数据都能即时保存、异地备份。 曾有医院因服务器故障导致部分检验结果丢失,医生不得不重新开具检查单,不仅延长了患者的诊疗时间,更增加了误诊风险。 而稳定的服务器系统能像“永不掉电的保险箱”,让电子病历、检验报告等关键数据在任何时候都“拿得出、用得上”,从源头避免因数据丢失引发的医疗差错。 早上 8 点的门诊开诊时段,是医院信息系统最“繁忙”的时刻: 100 台医生工作站同时调取患者信息,护士站录入体征数据,药房查询药品库存……这相当于同时有上百人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而高稳定性服务器就是那个“智能交通指挥官”。 它通过优化资源分配、提升数据处理效率,确保即使在并发访问峰值,系统也能保持流畅响应。 如果服务器稳定性不足,可能出现医生开处方时系统卡顿、检查单无法提交等问题,直接拖慢整个诊疗流程——对于需要快速处置的急诊患者而言,这样的“堵车”可能意味着生命通道的阻塞。 无论是避免单点故障的集群设计,还是实时备份的数据安全策略,亦或是支撑高并发的性能优化,高稳定性服务器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医疗服务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持续在线”。对于医学产品经理而言,理解这一点,才能真正将技术稳定性转化为患者看得见的医疗质量。 网络与数据传输 TCP/IP协议、局域网/广域网的基本概念 在医疗数据流转的过程中,网络协议和网络类型是确保信息顺畅传递的“隐形基础设施”。 对于医学产品经理而言,理解这些技术概念无需深入代码细节,通过医院日常的通信场景就能轻松掌握核心逻辑。 核心类比关系 TCP/IP协议=医患沟通规范:规定数据“怎么说”(格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顺序)、“说错了怎么办”(错误处理),最终确保CT影像、电子病历等数据准确、有序、完整地从检验科传到医生工作站。 局域网(LAN)=院内科室内部电话网:如同门诊楼内HIS系统的各终端互联,覆盖范围通常局限在一栋楼或一个科室,传输速度快(类似内线电话秒接通),适合处理实时性要求高的业务,如门诊挂号数据同步。 广域网(WAN)=医院与分院的长途电话网:像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数据传输,覆盖范围广(跨区域甚至跨城市),需通过互联网专线或虚拟专用网(VPN)连接,虽然传输距离远,但能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共享。 正如规范的医患沟通是诊疗质量的基础,标准化的网络协议和合理的网络架构设计,是医疗数据在不同系统、不同机构间安全流转的前提。 无论是门诊医生调取患者历史检查结果,还是区域医疗平台汇总慢性病管理数据,背后都是TCP/IP协议在“制定沟通规则”,局域网和广域网在“搭建传输通道”。 对于医学产品经理来说,理解这些基础概念能帮助我们更精准地评估系统需求—— 比如门诊业务更依赖局域网的高速稳定性,而区域医疗协同则需重点考虑广域网的带宽成本与数据加密方案,最终让技术设计真正服务于临床效率与患者体验的提升。 HTTP/HTTPS与医疗数据传输安全 想象一下医院里传递纸质病历时的场景:如果护士拿着一个没封口的病历袋在走廊穿行,里面的诊断记录、检查结果可能被任何人偷看,甚至被偷偷涂改—— 这就是 HTTP协议在数据传输中的真实写照。 它就像这个敞口的袋子,所有信息都以明文形式“裸奔”,黑客只需在传输路径中“搭个便车”,就能轻松窃取患者的身份证号、诊断报告,甚至篡改检验数据。 而 HTTPS协议则相当于给病历袋加上了三重保护:首先用 SSL/TLS加密技术把病历内容“锁”起来(数据加密),接着给袋子贴上火漆印(数据完整性校验),最后还要核对传递人的身份牌(服务器身份认证)。 HTTPS加密协议相当于给病历袋加上”双重锁”,既防止途中被偷看(数据窃听),又确保内容没被篡改(数据完整性),这在传输HIV检测报告等敏感医疗数据时尤为重要。 这样即便袋子在途中被拦截,别人也看不懂里面的内容,更没法偷偷修改——这正是电子病历、检验报告等敏感医疗数据必须采用的传输方式。 所以当我们设计系统时,传输层的安全配置必须与《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要求一一对应:小到一次检验报告的推送,大到跨院病历调阅,每一个数据包都该像密封的病历袋那样,只有授权者才能“拆封”查看。这种“技术合规一体性”,正是医疗数字化时代必须绷紧的安全弦。 医疗数据在院内与院际间的传输方式 医疗数据的流转过程,其实与医院日常的转诊流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院内数据传输就像医院内部科室间的会诊单传递。 比如当医生通过HIS(医院信息系统)开具检验申请时,这份“数字会诊单”会通过院内局域网,基于TCP/IP协议直接发送给LIS(实验室信息系统)。 整个过程如同内科医生将纸质会诊单递给检验科——高效、直接,且在封闭的“院内环境”中完成,确保数据传输的即时性和安全性。 而院际数据共享则更类似医院间的转诊病历交接。 当区域医疗平台需要调取患者的跨院病历时,不同医院的电子病历数据会通过广域网,借助HL7 FHIR等标准化接口整合至区域平台。 这就像社区医院向三甲医院转诊患者时,需将病历整理、封装后交接——数据需要经过标准化“打包”,才能在不同“医院”(即不同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间顺畅流转。 数据库基础 关系型与非关系型数据库的区别 想象一下医院的档案管理场景:当你走进门诊大楼的档案室,会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储方式——这恰好对应着数据世界里的两大数据库类型。 关系型数据库就像传统的纸质病历档案柜。 每个柜子被严格划分为多个抽屉,每个抽屉里的文件夹都按统一格式排列:”患者基本信息表”记录姓名、年龄、性别等固定字段,”医嘱表”则规范记录用药时间、剂量等内容。 这些表格通过”患者ID”这个唯一标识串联起来,比如查阅某位糖尿病患者的诊疗记录时,系统会通过ID同时调出他的基本信息、历次检查结果和用药历史。 这种结构化存储方式特别适合格式固定、需要频繁关联查询的场景,就像医院的HIS系统,必须精准管理患者的就诊流程、费用结算等结构化数据。 非关系型数据库则更像电子档案系统中的多媒体文件夹。 在这里,你既能找到Word格式的病程记录,也能直接存储DICOM格式的CT影像,甚至是MP3格式的语音医嘱。 这些数据以”独立文档”形式存在,不需要遵循统一的表格结构——就像放射科PACS系统里的影像文件,每张CT图像都带有患者ID、检查时间等元数据,但图像本身的大小、分辨率可以灵活变化。 这种特性让非关系型数据库擅长处理格式多样、数量庞大的非结构化数据,比如单张3D医学影像可能达到数百MB,传统表格存储根本无法胜任。 医疗场景下的数据库选择• 当需要确保数据一致性(如处方与收费匹配)时,优先选择关系型数据库;• 处理影像等非结构化数据时,非关系型数据库更高效;• HIS、LIS等核心业务系统常用MySQL、Oracle等关系型数据库;• PACS、病理系统等多媒体存储场景多采用MongoDB、Couchbase等非关系型数据库。 两种数据库并非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共存。 表、字段、主键、外键的核心概念 对于医学产品经理而言,数据库结构往往是技术理解中的第一个抽象障碍。但如果我们将其与患者病历手册这个日常接触的实体类比,抽象概念就会变得清晰可触。这种类比不仅能帮助快速建立认知,更为后续理解医疗数据流转中的关联逻辑打下基础。 表:病历手册中的分类记录页 想象一本标准的病历手册,里面会按功能划分不同的记录页。比如“患者基本信息页”专门记录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固定信息,“医嘱记录页”则按时间顺序记录每次诊疗的用药和处置方案。 在数据库中,“表”就相当于这类分类记录页,它是数据存储的基本单元,每个表都聚焦于一类特定实体信息的集合。 例如在医院信息系统(HIS)中,会有“患者表”“医嘱表”“检查记录表”等,分别对应不同类型的医疗数据。 字段:记录页上的具体条目 翻开“患者基本信息页”,我们会看到“姓名”“性别”“联系电话”等一个个填写项,这些就是记录信息的最小单元。 数据库中的字段正对应这些具体条目,它定义了表中每条记录应包含的具体信息类型。 比如“患者表”会包含“患者ID”“姓名”“性别”“入院日期”等字段,每个字段都有其特定的数据类型(如文本型、数字型、日期型),就像病历上“性别”字段只能填写“男/女/其他”,“出生日期”需按“年-月-日”格式记录一样,确保数据规范。 主键:病历手册的唯一身份标识 每本病历手册都会有一个唯一的“病历编号”,无论患者后续多少次复诊、转诊,这个编号始终不变,用于准确识别这本手册属于哪位患者。 数据库中的主键就承担着类似角色,它是表中用于唯一标识每条记录的字段(或字段组合)。 例如“患者表”中的“患者ID”通常设为主键,其值具有唯一性(如“PAT20250001”)且不可重复,确保即使两位患者姓名相同,系统也能通过主键精准区分。 外键:不同记录页的交叉引用 在病历手册中,“医嘱记录页”的顶部总会标注患者的病历编号,这个编号直接关联到“患者基本信息页”的编号,确保医生能通过医嘱快速查阅患者的基础信息。 数据库中的外键正是实现这种跨表关联的机制——它是一个表中引用另一个表主键的字段。 比如“医嘱表”中的“患者ID”字段会引用“患者表”的主键“患者ID”,这样当我们查询某条医嘱时,系统就能通过外键自动关联到对应的患者信息,避免数据孤岛。 总结:表是数据的“容器”,字段是数据的“维度”,主键是数据的“身份证”,外键则是数据间的“桥梁”。 医疗数据关联逻辑:以电子病历系统为例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当医生打开电子病历系统查阅患者信息时,如果患者的基本资料和历史医嘱分散在两个独立的界面,每次切换都需要重新输入查询条件,不仅影响诊疗效率,还可能因信息割裂导致误诊风险。 这就是医疗数据领域常说的“信息孤岛”问题,而数据关联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技术逻辑。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使用的Excel工具,直观模拟电子病历系统的数据关联机制。具体步骤如下: 1.创建基础数据表 首先在Excel中建立两个表格: 患者表:包含患者ID(如P001)、姓名(如“张三”)、性别(如“男”)三个核心字段,记录患者的基本身份信息。 医嘱表:包含医嘱ID(如O001)、患者ID(与患者表关联,如P001)、医嘱内容(如“口服布洛芬0.3gq6h”)、开具时间(如“2025-09-0108:30”)四个字段,记录诊疗指令。 2.通过“患者ID”实现数据关联 在Excel中选中“医嘱表”的患者ID列,使用“数据透视表”或“VLOOKUP函数”关联“患者表”:当筛选特定患者ID(如P001)时,系统会自动匹配并显示该患者的姓名、性别等基本信息,同时列出其所有历史医嘱记录。 这种通过共同标识串联不同数据的方式,正是电子病历系统数据关联的底层逻辑。 核心价值:通过患者ID的关联,医生无需在多个界面间切换,即可一站式获取患者的“身份信息+诊疗历史”完整视图,这在急诊抢救、慢性病管理等场景中能显著减少信息核对时间,降低医疗差错风险。 Excel模拟的“患者ID关联”,在专业数据库中被称为外键关联(Foreign Key)。患者ID作为“外键”,就像一把钥匙,将“患者表”(主表)和“医嘱表”(从表)牢牢锁定: 数据一致性:所有医嘱记录必须关联已存在的患者ID,避免出现“无主医嘱”(如患者ID为P999但患者表中无此记录)。 归属准确性:即使患者重名(如两个“张三”),系统也能通过唯一的患者ID精准区分,确保医嘱不会误关联到错误患者。 这种机制在医疗数据中至关重要——想象如果一份“糖尿病用药医嘱”错误关联到健康人,或手术医嘱归属错误,可能造成严重的医疗后果。 外键关联通过技术规则,从源头杜绝了这类“张冠李戴”的风险。 编程语言通识 后端编程语言:Java与Python的应用场景 在医疗信息化的技术体系中,后端编程语言的选择往往决定了系统的核心能力。如果把整个医疗IT系统比作一家医院,那么Java和Python就像两个关键科室的医生,各自承担着不同却 equally important 的职责。 Java:医疗系统的“内科医生” Java 就像医院的内科医生,负责维系整个医疗流程的核心运转。 内科医生需要处理复杂的基础疾病,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这种“严谨性”和“持续性”正是 Java 的核心优势。 在医疗系统中,HIS系统(医院信息系统) 的挂号、收费、住院管理等核心模块,就完全依赖 Java 的这种特性。 这些模块需要 7×24 小时无故障运行,任何一秒的宕机都可能影响患者就医流程,而 Java 的强类型、编译型特性,恰好能满足高并发、高可靠的需求——就像内科医生必须精准把控用药剂量和治疗节奏,容不得半点差错。 Python:医疗数据的“检验科医生” 相比之下,Python 更像医院的检验科或影像科医生,擅长从复杂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 检验科医生需要快速处理血液、尿液等样本,生成准确的检验报告;影像科医生则要分析 CT、MRI 图像,辅助临床诊断。 Python 的“灵活性”和“高效性”,使其成为这类数据处理场景的理想选择。 例如在 AI辅助诊断工具 中,数据分析模块需要对海量医学影像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模型训练,Python 的 Pandas 库能高效处理结构化数据,TensorFlow 等框架则为 AI 模型开发提供强大支持;而 LIS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 的检验结果统计功能,也依赖 Python 快速生成可视化报告,帮助医生更快判断病情。 这种“科室分工”式的技术选型,既保证了医疗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又为创新应用(如 AI 诊断、大数据分析)提供了灵活的开发环境,最终实现技术能力与医疗需求的精准匹配。 前端编程语言:JavaScript/Vue与Swift/Kotlin的应用场景 想象医院大厅里不同的服务窗口——有的负责复杂的诊疗登记,有的提供便捷的自助服务,前端编程语言就像这些窗口的”服务系统”,直接决定着用户与医疗产品的交互体验。 JavaScript/Vue:如同门诊服务台,处理复杂交互需求 网页端的医疗系统界面,比如医生日常使用的电子病历系统,就像医院的门诊服务台。 医生需要通过点击录入患者症状、拖拽调整诊疗计划、实时保存病历内容,这些复杂的交互操作依赖前端技术的灵活支持。 Vue作为基于JavaScript的框架,其组件化开发特性就像门诊服务台的”分科协作”——把病历录入、检查单开具、用药建议等功能拆分成独立”组件”,既方便单独维护,又能组合成完整的服务流程。 这种设计让医生在网页端操作时,即使同时处理病历编辑、检验结果查看等多任务,界面也能保持流畅响应。 Swift/Kotlin:好比移动端自助服务机,追求极致流畅体验 当患者通过手机APP挂号、查询检查报告时,使用的就是由Swift(iOS)或Kotlin(Android)开发的原生界面,这就像医院里的自助服务机。 患者期望点击”报告查询”后立即加载结果,滑动页面时不卡顿,这些体验细节依赖原生开发的优势。 与网页端相比,原生语言能直接调用手机的硬件资源,比如优化图片加载速度、提升触摸响应灵敏度,就像自助服务机专门为特定功能设计的操作流程,无需经过复杂的”中转环节”,自然更高效。 结语 这是”医学产品经理技术课”系列的第一篇,后续我们将深入探讨医疗数据安全、AI辅助诊断系统的技术逻辑等更具体的主题。 本文由 @Sheila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在私域运营逐渐成为企业标配的今天,企微SCRM系统已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基础设施”。本文将从系统架构、功能模块到落地路径,手把手带你搭建一套真正可用、可扩展的企微SCRM系统,助力企业实现用户资产沉淀与精细化运营。 本文讲述SCRM系统的特性和构建,您将在本文了解到什么是SCRM,以及如何基于企业微信打造SCRM全流程闭环(干货在后面),文中已对敏感数据做了处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这是我第一次发表产品文章,如有问题请各位大神不吝赐教,感谢! 什么是SCRM? SCRM 的全称是 Social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即 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 它是在传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上,深度融合了社交媒体的渠道、理念和功能,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互动与连接来管理客户关系的系统。 您可以简单理解为SCRM = 传统CRM + 社交媒体。 他和传统CRM的核心区别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企业销售工具的发展历程 阶段一:纸质档案阶段,销售人员依赖的是自己的记忆和手中的笔记本,本质是做客户信息记录,以便于进行客户联系和跟进。 阶段二:个人pc阶段,这一步数据从纸质笔记本移动到个人pc电脑上,本质仍是数据的存储,相比较于手写,有了效率的提升。 阶段三:企业化阶段,此时已有服务商开始基于局域网等技术架构,开发出系统性的CRM系统,基于企业做本地化部署,已经步入流程化管理阶段,标志着从数据记录到流程管理的迈进。 阶段四:云端阶段,随着互联网普及和云计算技术发展,原本部署在本地的系统,此时迁移到云端,也就是saas型CRM系统,降低了系统的使用门槛,成为任何企业和个人都能用得上的系统。 阶段五:智能化阶段,也就是现在处于的阶段,此时CRM系统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系统,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围绕客户社交媒体,延伸出SCRM系统概念,CRM从工具变更为主动赋能、经营预测,并利用客户社交关系实现增长的利器。 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基于企业微信搭建SCRM系统 核心业务流程 我们以企业服务业务流程举例,我们每个阶段拆开来看 收单阶段:我们的客户从哪里来?如何来? 传统的收单方式有地推、会展、数据购买等,互联网时代大部分的收单方式是通过推广获取流量,同时结合品牌网站获取自然流量,常见的是客户留资(留下联系方式),然后等待企业的销售或客服人员联系,最后分发跟进。这里大家都头疼的一个问题是外呼接通率不高,客户接受度低,那我们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和外呼结合起来呢,有的,朋友,有的,请看这里(这并非是企业微信软文,作者只是分享搭建SCRM系统方法) 企业微信提供了一个联系我的接口,这里和微信深度集成,我们称之为“活码” 也就是说,你只需要把这个二维码和销售人员账号绑定,放在客户留资的页面上,客户就可以通过这个二维码联系到你对应的销售人员,同时你的CRM系统可以记录客户什么时候提交的,通过哪个渠道提交的,生成的线索商机ID是什么,客户加的销售是谁,根据客户留资应该帮销售人员对客户进行什么备注等等。 他还有一个配套接口,帮助我们销售人员的话术衔接,提升销售效率,他就是新客户欢迎语 有了这个功能,我们就可以基于自己的业务,对客户分配不同的人员,给客户说不同的话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这里我提供一份业务流程参考 跟进阶段+成交阶段:如何跟进客户?如何发合同报价? 相信我们的销售在拿到线索商机后,第一件事都是进行外呼,这时候客户不接电话咋整,客户接了电话敷衍了事或暂时没有需求,我们下一步该做什么呢; 前面我们已经给了客户企微的联系方式,客户如果通过扫码添加了我们的企微,这时候销售除了外呼,同时也在企微联系人里面有了客户,我们可以把客户联系维护的工作重心,放到企微了,此时我们打开客户的侧边栏,他大概是长这么个样子,当然,侧边栏的所有功能,都是企业原有CRM系统的集成。 在这里,我们可以识别到客户是谁,对应我们CRM系统里面的哪位客户,哪个线索商机,客户在CRM系统的所有资产包括订单合同发票等等数据。 我们在和客户谈成合作后,如何把报价单发送到客户手里,传统的方式可能是出了合同邮寄,签署再邮寄,费时费力不说,中途的变动也不少,而此时我们报价后立即通过企微线上的方式,把电子合同发送到客户微信,客户只需动动手签署即可,当然电子合同又是另外的课题了,这里不做赘述。 同样附上业务流程参考 服务阶段+售后阶段:客户如何知道服务进度?客户有不满意如何触达企业? 业务成交后,企业着手安排服务,此时的客户有需求明确知道自己的服务处于什么进度,例如电商行业,我们购买了商品后,有物流信息同步;同时会针对我们的产品服务进行评价,这些动作都需要有触达企业的流程。 废话少说,附上业务流程 客户运营与复购 当我们有了客户的微信,此时我们的营销活动就有了触达用户的渠道,我们可以为营销人员搭建一套运营系统,这个系统承载着活动管理、消息群发、营销复盘等核心功能,通过客户朋友圈,客户群发我们可以做的营销活动多种多样,以此来对客户进行精细化运营,提升客户复购率。 SCRM的社交性如何体现,有哪些场景 SCRM的社交性,其核心是将客户视为拥有社交影响力、处于关系网络中的“人”,而不仅仅是销售漏斗中的一个数字。 场景一:客户画像 传统CRM系统的客户维度和数据单一,只在自身系统内,无法和客户的社交网络深度连接,而SCRM中,我们可以给客户打上360全方位的标签,做到精细化管理,例如: 客户来源:客户的触达入口是哪里 兴趣:从入口分析兴趣,比如游戏文章分享触达,可以分析出客户对游戏感兴趣 行为:记录客户的关键行为,例如访问了xxx页面,参与了xxx活动,分享了xxx文章等 场景二:更轻松愉快的沟通氛围 传统外呼的方式,在客户的视角里面就是单纯的销售行为,而通过企微对话的方式沟通,客户的载体是微信,更加像朋友之间的沟通,更加轻松愉快,我们可以通过企微发送表情包、语音、小程序等消息。 销售人员可打造更加有人情味的客户朋友圈人设,进行朋友圈营销,让客户感到自然 同时可以建立行业沟通群,专业群,通过行业知识分享等方式为客户提供价值,引导客户互动,从而让品牌离客户更近。 场景三:让客户拉取客户 客户增长并不止单一的外部渠道来源,我们可以设计营销活动例如分销、老带新等,让客户产生推荐的意愿,从而提高企业增长。也可以针对强粘性的客户精细化管理(大客户运营),提供特权,让他们持续产生影响力,这样一来,增长方式变得多样,单量自然有所增长。 下面举一个分销活动业务流程的例子作为参考 系统如何识别销售和客户的好友关系(重要) 先附上流程图 我们先搞清楚这里有几个系统进行交互 1、企业自有CRM系统 2、企业微信 3、企业触达客户终端应用(小程序、公众号) 4、微信开放平台(获取唯一ID) 这里有几个关键ID 1、客户id(自有CRM系统的客户唯一ID) 2、销售id(自有CRM系统的销售唯一ID) 3、用户di(企业终端应用的自有系统ID) 4、openid(基于终端应用的微信用户ID) 5、unionid(微信用户的唯一身份ID) 6、corpid(企业在企微的唯一ID) 7、external_userid(客户在企微的外部联系人ID) 我们要做几个步骤,来实现其中的数据关联 1、使用openid+unionid+corpid,查询出external_userid 这时候我们已知客户在企微的外部联系人信息。 2、同时,有了unionid,我们自有终端系统的用户id也是已知的 3、客户入库时,我们的CRM系统记录了用户id和客户id关联信息 4、把转换的external_userid和客户id、用户id进行关联绑定 此时系统有一张表,记录的是客户id、用户id、external_userid的关系 使用场景 1、自有CRM系统,我们的客户画像里,就能展现出当前客户的跟进人,是否已经添加了客户微信 2、企微侧边栏视角,我们的销售就能结合客户关系数据,查询到自己客户的线索商机订单以及各种客户资产数据 3、基于以上,再结合标签体系,可以做到用户分层运营等拓展能力 思路总结 找到企微外部人联系ID后,存储外部联系人ID和自有系统的客户相关数据ID的关系。 此时在各种应用场景,就能通过自有系统的数据ID,反向查询到外部联系人和销售的关系。 客户未主动添加怎么办? 现在系统搭建好了,我们的销售也在使用了,这时我们会发现和外呼有同样的问题,客户在留资后不添加我的企微,虽然我们触达了用户也留下了线索信息,但客户不添加我,就会导致我后续的运营动作无法触达。 我们看前面的环节,有且只有一种触达用户的方法,那就是在企业自己的应用或者网站留下销售的二维码,由客户自行扫码添加。 这时候我们有没有更多的方式触达客户呢,甚至客户不需要扫码,销售只需要在我们的系统点一下,就能把添加好友消息发送到客户微信了。有的朋友,有的,但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可以留着后面分享,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联系我一起探讨沟通。 人工智能时代,企业销售工具将如何发展? 最新政策显示,互联网+时代已经迈入人工智能时代,随着AI的行业发展,相信大家也已经感知到AI对自身工作和行业的影响,对于企业销售工具的发展方向,以及AI如何对企业赋能,本人曾有过相关探索,现分享如下,不足之处还望见谅。 1、AI线索挖掘 现在市面上的CRM系统已经有相关产品,通过AI技术和爬虫技术,结合自动化流程,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大量线索收集和挖掘,通过这种方式,企业能获取到更加精准的流量,从而减少获客成本。 2、预测+决策 结合销售实际业务场景,提供AI预测,例如在什么环节应该做什么事情,并使用情景分析,提供给销售更加精准和有价值的预测和决策支持 3、智能质检和销售成长 传统外呼和跟进话术,我们的知识库大多在文档和人身上,销售能力不可复制,老带新速度慢,专业知识传授慢,且人员流动对企业客户资产会造成损失。同时外呼的质量我们是未知的,需要有质检的环节,通过人来听呼叫录音,结合规则进行判定。 我们可以结合自然语言识别处理,语音转文本,知识库等核心能力,让AI达到自动质检,自动优化话术,并在跟进的过程中提供对应的应答话术,同时也可以搭建销售知识库内容,结合考核指标,让新人快速学习,进一步提升出单能力。 4、数字员工 这是行业内新产生的一个名词,AI数字员工,顾名思义,即让AI代替人,来完成人的工作。这也是未来的一种趋势,我们可以把企业销售sop流程梳理出来,把没一个关键环节用AI智能体代替,使用工作流的方式串联起来,这样我们就拥有了一个自主获客+自主跟进+自主营销+自主售后的数字员工(先想想就好了,别当真)。当然这其中的细节肯定是非常繁琐的,不过我相信已经有企业开始在做这个方向了。 结语 作者是一名UI转岗的产品经理,计算机专业,从事产品岗位已是第7个年头,期间从事过各种行业的外包项目,属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自觉经验尚浅,后来深入从事过互联网医疗、教培、企业服务等行业。在每个项目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现结合自身项目经历做此篇文章分享,最后,引用教员《实践论》中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次分享。诸君共勉! 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的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实践论》 本文由 @有心人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在电商与零售行业日益复杂的订单处理场景中,OMS订单管理系统正向流程的高效运作,成为保障用户体验与运营效率的关键。本篇文章将系统拆解OMS的正向订单处理机制,帮助产品人厘清流程节点,优化业务协同。 OMS(Order Management System)订单管理系统的正向订单流程。 正向订单流程是指从客户下单开始,到订单完成配送、客户签收的完整、标准的处理过程。这是OMS最核心的功能,旨在实现高效、准确、透明的订单处理。 一个典型的正向订单流程可以概括为以下核心阶段,下图清晰地展示了其全貌: 第一阶段:订单接收与创建 (Order Creation) 此阶段是流程的起点,目标是准确无误地捕获客户订单信息。 订单来源:订单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入OMS。 电商平台:如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Shopify等(通常通过API接口实时同步)。 自建商城:企业官网、小程序、APP等。 线下门店:POS系统产生的订单。 第三方系统:通过ERP或其他业务系统导入。 订单信息:OMS会接收并创建包含以下信息的订单: 订单基本信息:订单号、下单时间、支付时间、支付方式、支付流水号。 商品信息:SKU(商品编码)、商品名称、数量、单价、优惠金额、实付金额。 客户信息:收货人姓名、电话、详细地址。 物流信息:客户选择的配送方式(如顺丰次日达、圆通快递等)。 此阶段结束时,订单状态通常变更为【待确认】或【待审核】。 第二阶段:订单审核与确认 (Order Validation & Confirmation) 此阶段旨在对订单进行风险控制和有效性检查,确保订单可以正常配货。 自动审核(主要方式):系统基于预设规则进行校验: 风控审核:检测是否存在欺诈风险(如下单IP地址异常、收货地址突然变更、金额过大等)。 库存检查:检查所需商品是否有库存(但暂不锁定)。 信息校验:检查地址是否完整、有效,电话格式是否正确。 支付校验:与支付网关核对,确认款项是否已实际到账。 人工审核:对于触发自动审核规则的异常订单(如风控高风险订单、地址模糊等),会流转至人工客服进行再次确认和处理。 审核通过后,订单状态变更为【已确认】或【待发货】。审核不通过,则状态变更为【异常】,需通知客户或直接取消订单。 第三阶段:库存分配与锁定 (Inventory Allocation & Reservation) 对于已确认的订单,OMS需要决定从哪个仓库发货,并锁定库存。 仓库分配规则:OMS根据预设的履约优先策略智能选择最优发货仓库: 就近发货:选择离收货地址最近的仓库,以节省运费和缩短时效。 仓库库存:优先选择有充足库存的仓库。 仓库优先级:设定仓库的优先级别(如主仓优先于分仓)。 物流成本:选择综合物流成本最低的仓库。 单品包邮:尽可能将订单分配到一个仓库,避免拆单(减少运费成本)。 库存锁定:一旦确定发货仓库,OMS会立即通知WMS(仓库管理系统)锁定这批库存。锁定后,这部分库存不能再被其他订单使用,防止超卖。 此阶段完成后,订单与具体的仓库和库存建立了关联。 第四阶段:单据下发与履约 (Order Fulfillment) 此阶段是OMS与WMS、TMS(运输管理系统)协同工作的核心环节。 1)单据下发:OMS将订单信息(转化为发货单、拣货单)通过接口下发给对应的WMS。 2)仓库履约:WMS接收指令后,执行线下实体操作: 打单:打印物流面单和发货单。 拣货:仓管员根据系统指引找到对应商品。 复核:核对拣出的商品与订单信息是否一致(品名、数量、规格)。 打包:将商品打包贴单。 出库:包裹交接给快递员,完成仓库端的出库操作。 3)状态同步:WMS在完成出库后,会向OMS回传【已发货】状态,并同步物流公司代码和快递单号。 此阶段完成后,订单在OMS中的状态变更为【已发货】。 第五阶段:物流配送与跟踪 (Logistics & Tracking) 订单离开仓库后,进入物流运输环节。 物流信息同步:OMS将快递单号同步给电商平台或客户,方便客户查询。 物流跟踪:OMS或TMS可以通过调用物流公司的API接口,自动抓取并更新物流轨迹(如“已揽收”、“运输中”、“到达派件点”等)。 异常监控:系统监控物流是否长时间无更新、是否派件失败等,并触发预警通知客服处理。 第六阶段:订单完成与结算 (Order Completion & Settlement) 这是正向流程的终点。 签收确认:客户成功签收包裹。 状态更新:物流信息显示“已签收”后,OMS自动将订单状态更新为【已完成】。 财务结算:订单完成标志着此笔交易可以进行: 收入确认:财务上可以确认收入。 佣金结算:与电商平台进行佣金结算。 数据归档:订单数据进入历史库,用于后续的报表分析和数据挖掘。 关键要点与价值总结 状态流转:整个流程的核心是订单状态的清晰、自动流转,让各个环节的操作人员都能明确当前任务。 系统集成:OMS并非孤立系统,它需要与电商平台、WMS、TMS、支付系统、ERP等深度集成,通过API接口实现数据实时同步。 自动化与效率:通过设定业务规则,尽可能实现订单处理的自动化(如自动审单、自动分仓),极大提升处理效率,减少人工错误。 可视性与透明度:为运营、客服、客户提供全链路的订单状态查询,提升用户体验和内部管理效率。 希望这份详细的分解能帮助您全面理解OMS的正向订单流程。 本文由 @知节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在产品设计领域,用户体验的精细化追求正成为趋势,正反馈作为关键要素愈发凸显其重要性。本文通过大量注册场景实例,为你提供实用的设计思路,希望能帮到大家。 前段时间,我听到一个词,叫“正反馈”,我觉得这个词特别好。 我听到这个词的场景说的是如何与人沟通,大致解释起来,就是你得让对方时刻都知道你当前的状态,要给对方足够的反馈让对方明白。 作为产品经理,套用到我们做产品的场景中来说,就是我们设计出来的产品,是不是有好的反馈,能够让使用它的用户时刻都清楚自己当前的状态。 都说好的用户体验是润物细无声的,那么我想,正反馈,就是好的用户体验的一个重要特征。 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你的产品,要给用户提供情绪价值,让用户用起来“爽”了,你就成功了。 要弄清楚什么是正反馈,我们就要先来说说它的反面:一个是无反馈,一个是负反馈。 我一个一个来说。 1.所谓无反馈,就是产品不给用户任何提示 就以最常见的注册来说,如果是无反馈,就是用户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的提示或提醒,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 唯一有的判断就是,如果对了,页面就调到成功页;如果失败了,就一直停留在当前页。 可想而知,这样的体验是很糟糕的,因为用户会陷入到黑洞中,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操作是对还是不对。 如果运气好一点,碰巧成功了,那还好一点,用户起码知道注册成功了。 可如果失败了,页面上又没有任何反馈的情况下,用户是完全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的。 到底是账号已经注册了,还是密码不符合规定,又或者是其他问题,完全没有提示。这时候,用户就完全处在“懵”的状态中。 看到这,你可能会有疑问,现在应该没有这样的产品了吧。 实不相瞒,上面说的问题,就是我在做产品经理的第一年里所经历的。我是个新人,开发也是个新人,我们当时上线的第一版就做出了这样毫无反馈的产品。 现在想想都好惭愧。 2.再来说说负反馈,就是产品的反馈干扰了用户的操作 我还是拿注册的页面来举例,上面说过了无反馈是没有任何提示。那么既然如此,为了给用户好一点的体验,我是不是增加上提示就可以了呢? 还真不一定,如果提示的不好,还不如不提示。不仅毫无帮助,可能还会给用户造成更大的困扰。 比如,如果对用户的错误操作,系统统一都提示成:请仔细检查表单,并稍后重试。 你看,我多贴心,给了用户一个提示,让用户知道是有问题了,不至于在那干等着,是吧。 但是,对于用户来说,这样的提示还不如没有呢。既没有说什么不对,也没有提供解决方案,用户还是靠猜。 我甚至还见过有些APP,只要是有操作不符合系统设定的内容,统一提示:系统异常,请稍后重试。 上面说的2种情况,都是很不负责的负反馈。你也许又有疑问,真的会有这样的产品吗? 是的,你没猜错,我以前做产品的时候,也犯过这样的错误。 当然,我是有原因的,我还记得当时的开发给我的解释是:判断各种情况很复杂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出不同的提示词,没有必要,直接统一提示就行了,这样最省事。 当时的我,刚刚入行,对产品的话语权还很弱,于是就用了这样的方案上线了。 是的,开发是省事了,但是用户更懵了。 3.最后再来说说正反馈,就是产品的反馈要符合用户的预期 符合用户的预期,说起来就比较的宽泛,总结下来,大概就是在合适的时候展示合适的内容。 我分开来讲。 3.1.时机要合适,让用户觉得刚刚好 系统对用户的反馈,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恰到好处很重要。 比如注册的时候,我们输入邮箱,现在产品一般都会有自动加后缀的功能,如下所示: 但是,这个后缀出现的时机就很重要,有些是输入框放进去就会出现,有些是输入1个字符后才出现,有些是输入超过规定的数量的字符后才出现,而有些则是要在输入了@之后才会出现。 你看,不同的产品,策略是不同的,所谓的时机也就不同。在我看来,比较好的方式是输入@后。 因为在我输入@前,任何提示对我来说都是干扰项,我都还没有输入结束呢,系统就不要来烦我了。 当然,这个所谓的时机,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那你作为产品经理,要考虑的就是怎么让绝大多数人都觉得合适。 再举个例子,我也觉得是时机比较合适的,就是那种密码的验证逻辑。如下所示: 你应该也见过,就是系统会提示并展示密码必须要符合的条件,然后系统会根据用户输入的内容进行判断,符合的就打勾,不符合的就打叉。 这样的产品体验,我就非常喜欢,就是非常的丝滑,感觉系统是活的,时时刻刻都在和我进行互动,这就很好。 说完了时机,再说合适的内容。 3.2.所谓合适的内容,就是系统展示给用户的内容,是要结合当下的操作并且符合用户预期的 比如注册的时候,一般都会有账号和密码的判断,而且它是有先后顺序的。如果用户输错了,你不能提示:账号或密码不符合规则。 前面也说过,这样的反馈就是负反馈,用户完全是不懂接下来要怎么做的。 合理的判断,是要明确地将信息提示出来,比如:账号已被注册、账号格式不对、密码不符合条件、2次密码输入的不一样,等等。 必须是明确的提示,不能是笼统含糊的提示。 这时候你也许会问,如果用户输入的信息都是错误的怎么办?系统总不能把所有信息都展示出来吧。 好问题,这个时候,你要考虑的就不是展示内容的问题了,而是判断的逻辑先后问题。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定义好,是先判断账号还是先判断密码,如果是先判断账号,那就不用管密码的错误。反之,如果先判断密码,那就不要管账号的判断。 一般情况下,应该都是先判断账号的。当然,你的产品,也可以有自己的思考。 如果你还在纠结,那不妨换个思路,错误信息是不是一定要在用户最后提交的时候才显示呢?有没有可能像我上面说的例子一样,在用户输入的过程中,就直接给出判断了呢。 比如用户输入了账号后,系统就先判断下,如果不符合,在页面上就直接标注出来,不要让用户再继续错误的提交下去。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这就是用户的每一步操作,系统都会给出当下的提示,并且每个提示都出现在它应该出现的位置,这样用起来就很舒服。 你看,这样用户的感受是不是又好了一点,用户体验是不是有提升了一点呢。 产品,不就是在这样每次的打磨中才变得更好的嘛。 我们经常说,好的用户体验,就是要让用户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应该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丝滑。 那么我想,正反馈一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专栏作家 明天上线,微信公众号:明天上线,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做过运营,当过客服。擅长原型设计、逻辑梳理,目前专注于B端产品领域。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在 AI 技术加速渗透各领域的当下,行业格局正经历深刻重塑,个人在技术浪潮中的定位与机遇备受关注,透过对行业动态的观察,或可窥见 AI 时代下发展的新方向与潜在挑战。 “老师,我是toB业务,能讲讲toB该怎么分析吗?”经常有同学这么问,因为网上的toB类内容太少,且toB和toC有巨大差异,今天跟大家详细讲讲。还没关注陈老师的同学,记得先关注点赞,文章较长,慢慢看。 B端客户画像 toB的目标客户是相对固定的。如果你是互联网广告业务,目标客户就是游戏、电商、互金、汽车、其他互联网APP;如果你是卖猪肉的,目标客户就是连锁零售、餐饮业、批发商贩。所以,toB业务分析,应从清晰画像开始。B端客户画像,包括: 1、该客户所属行业:行业规模,行业产值,行业增长速度 2、该客户企业经营情况:收入、成本、费用、增速 3、该客户采购情况:采购方式(分散/集中 )每年需求数量4、我司在该客户份额:我司订单额/客户总采购金额提前建立画像,很有助于区分客户类型,辅助后续分析(如下图)。 采集B端数据,主要有5个渠道: 1、基础信息:公司名,办公地点,采购联系人:销售反馈 2、宏观行业数据:统计局,行业协会,垂直行业信息网 3、经营数据:上市公司财报、券商研究报告、销售反馈 4、采购相关信息:销售部门反馈、采购需求书拆解 5、客户需求:行业展会、讲座、专家分享等渠道收集这些信息,1/3靠公开信息采集,1/3靠销售提供,1/3靠市场部活动,代价大但值得,因为不做信息采集,单靠在公域大海捞针般做投放成本更高。B端客户画像建立后,应首对行业形势进行预判,到底客户出的问题,是行业性or客户自身的问题,有准确的方向判断,后续细节分析才能做得更准: B端转化路径 toB成交流程非常漫长,一般都有:线索→跟进→需求确认→议价→签约→交付→回款这七个流程。业内管这个叫LTC(Lead to Cash)模型,可熟悉《九大方法》的同学一定不陌生,这种长流程的分析,用的都是漏斗分析法只不过toB业务的漏斗分析和互联网转化漏斗有区别:toB业务不像互联网那样依托巨大流量成交。toB业务面对的客户就是明确+有限的,找到精准客户+尽可能成交是关键。想提高转化率,就有3个关键议题。议题一:高质量获取线索。线上广告、陌生拜访、行业展会、同业介绍、专业讲座、直接挖同行有经验的销售,都是获客渠道。虽然形式多样,但是可以统一折算成:单位有效线索成本,之后进行横向对比,筛选高性价比的渠道(如下图)。 议题二:成交关键因素。toB业务中,产品属性越复杂,成交影响因素越复杂:1、原材料:物理属性、交货合格率、交货及时性3、设备:设备操作复杂性,出品稳定性,维护成本3、SaaS:使用体验,需要准备测试用例亲自试试4、广告:广告转化效果,投产比 这里,商品物理属性/机器性能,可以直接与竞品作对比。产品使用体验/广告效果等,和销售引导有极大关系。销售正确把握客户需求,分享成案例,引导客户逐步尝试,是可以提升SaaS/广告类产品的转化率的议题三:量价关系。toB业务中量价关系远比toC复杂: 1、价格太低,会触发采购保护机制,直接被赶出去 2、价格太低,会导致后续涨价困难(很多大客户喜欢持续压价) 3、价格太高,会被对手低价截胡,产品分再高也没用所以,做价格分析时,要做综合测算,制定合理的打标策略(如下图)。 B端客户体验 toC业务中,客人跑了,搞个大促就能喊回来;toB则讲究合作信用,特别是大公司,一个可靠的供应商才能赢得更多订单。衡量客户体验很重要。如果只是原材料类toB业务(比如),那么衡量客户体验就是:1、交货时间及时性2、交货数量满足率3、入库质检合格率4、质量出问题时及时响应/调换5、临时增加需求的响应速度如果是SaaS产品一类,有丰富用户体验的,就得采集更多客户行为数据:1、客户是否使用产品2、客户是否使用核心功能3、客户是否充分利用购买的账号4、客户上传数据是否持续增加5、客户咨询技术服务后响应速度有了这些数据积累,在分析“客户为什么不续订时”才有丰富素材,首先排除:“我司服务不到位,导致客户不满意”的因素,然后才能看其他因素影响。 B端客户复购注意!B端客户中,关键决策人非常重要,即使你服务到位,价格让人满意,一旦换了新老板,也会有各种问题:1、新老板的小舅子也是供应商……2、新老板有新想法,供应商重新筛一轮3、新老板决定自研系统/自建供应,不采了4、新老板想立功,决定死都要逼你让利3个点……客情维护非常重要,等到人家新采购需求单发来的时候,已经晚了,想做好B端客户生意,大客户的客情得紧紧抓牢,并且要反馈数据到CRM,这样才能结合客户体验的数据,形成完整的分析思路(如下图)。 综上可见,toB业务分析,考察的是企业综合素质:1、销售管理是否严格,销售培训是否到位2、CRM运用如何,是否记录过程数据3、产品体验、议价、售后等关键信息是否整合使用很多同学的迷茫,其实是来自:到底是公司不行,还是我的思路不对。如果需要更深入的学习,加入我的知识星球吧,在我的星球内,有专门的《toB分析》专栏,还有《指标体系》《数据分析思路》等视频课程,能系统提升分析能力,加入星球后还能和我一对一沟通,具体问题讨论,进步更快。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接地气的陈老师】,微信公众号:【接地气的陈老师】,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在互联网大厂的繁华背后,有一群人正经历着一场无声的职场危机。他们正值中年,本应是职场的中流砥柱,却在大厂的“舒适区”里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们曾是互联网浪潮中的弄潮儿,如今却在时代的变迁中迷失了方向。他们既不想离开大厂的稳定,又对现状感到无奈和疲惫,于是选择了一种看似消极的“等死”策略。然而,这种等待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他们又将如何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篇文章将带你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探讨他们在职场中的困境与抉择,以及这种“等死”策略背后更深层的意义。 即便没有任何形容词,只要把“大厂”和“中年人”这两个词并列放在一起,就已经足以勾勒出本世纪最具灾难感的职场图景。 一般来说,大厂没有中年人。在“年轻化”、“35岁红线”这样的硬性要求下,人到中年却在大厂仍能有一席之地的,大多都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 所以我们定义的“中年”,其实也不过30来岁,他们在互联网的巅峰时期进入大厂,并在这里工作了6~10年。 这群人属于大厂老人,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之前没有升职,未来大概率也不再有升职的机会,因此仍然囿于一线业务的基础工作。但同时,随着大厂业务的不断调整,他们入职时曾经炙手可热的业务如今又早已边缘化,因此内卷、消耗、困顿又成为这份工作的常态。 对于这些人来说,长年累月的职场生涯早已经磨平了他们的热情。 ▲ 图片来自小红书,图源见水印 想离职?好像除了这份工作之外,其他地方再没有比这里给的更多;而且上了年纪之后,再找有潜力的新工作也确实是个挑战。再加上家庭、孩子、车贷、房贷也不允许他们有更多的动荡。 继续干下去?似乎也不太可能,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总有一天会被大厂抛弃,只是或早或晚。 就这样,他们被困在其中,进退两难。于是,“等死”就成了一种日常。 在职场,“死”的终极意思是失去这份工作,但主动赴“死”和被动“处死”却差异巨大。 “许多人在这里工作时间都挺长了,如果被裁员,赔偿会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小A告诉我们,这是许多人选择在大厂等死的理由。而最近,小A也收到了裁员通知。 “说不上沮丧,反而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 小A表示,自己早就受够了这份工作,但是离职又会有一种担忧,害怕面对不确定性。“现在好了,有人推了你一把。” 在大厂里,小A只是一个非常小的个例。在小A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和小A一样,他们受够了现在的内卷和无意义的消耗,他们想要离职,他们渴望拿着赔偿开启新的人生和职业生涯。 但是,他们没有主动“赴死”的勇气。于是,这些人就像等待死神降临一样,在大厂等待着裁员通知。 一、困在大厂轮回里的中年人 在我们与多个互联网大厂员的沟通中,我们发现,在大厂“等死”的中年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他们喜欢独来独往,对于上级的需求不做及时响应,即便接了工作需求也本本分分干到60分,但想让他们更进一步,做到80分,甚至90分,他们即便有能力使一把劲儿,也好像不愿意向前推进。 他们准点上下班,对来自工作的鼓励不兴奋,对批评也不在意,按部就班地完成职责范畴内的事情。 如果将这波人的行为放在上个世纪的国企,毫不违和,毕竟在那个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上下班的年代,混日子、躺平、熬资历,几乎是体制内的常态。那时候只要不出大错,铁饭碗就稳稳端在手里。 但将这样的气质移植到讲求效率的互联网大厂里,就显得格外刺眼。 这一代中年人,几乎是伴随互联网大厂一起成长的。大厂红利消退后,他们也不再被需要。 2013年,移动互联网红利来袭,社交、电商、生活服务等领域诞生了诸如腾讯、字节、拼多多、美团、快手等大厂企业。 彼时,20岁出头的年轻人加入大厂,他们对新技术红利下的岗位充满憧憬。 到今天,12年过去了,企业在衰老,业务在减退,当年的毛头小子、年轻姑娘如今也变成了中年大叔、中年妇女。他们凭借时代红利积累的技能,也逐渐在新的环境中失去用武之地。 ▲ 国企化工厂员工准点下班,图片来自电影《你好,李焕英》 这间接造成两个结果: 第一,旧有技能难以追上外界新需求,这一代中年人再就业变得更加艰难; 第二,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更多地选择在大厂继续熬着。 于是,出现一群中年人拥挤在一条看不见未来的船上、忍受煎熬的现象。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如今在互联网大厂上演的职场戏码,曾经也在外企轮回过。 2000年左右,外企offer还是“香饽饽”、“金饭碗”,大学生挤破头也想进去外企,甚至流行一种说法,外企的保洁阿姨都比国企科员工资高。 但外企中年人也同样面临着艰难的生存空间。 外企黄金时期,常垒资本管理合伙人冯博曾在IBM、甲骨文工作过,他对「有界UnKnown」分享他观察到的情况: “IBM里几乎没有50岁以上的人,如果你看到了45岁以上的人,他们可能都是管理层,员工基层基本全是年轻人。” 不论是曾经的外企,还是如今中国的互联网大厂,深耕在基层位置的中年人,都面临着尴尬的职场处境。 在冯博的回忆里,当年的外企中年人,最终基本走两条路线: 一种是离开外企“舒适窝”的路线,“这波人现在基本都过得不错,比如有一个去了阿里云,带领800人团队”。 一种是继续留在外企的,他们正在切身体验“中年危机”,如果又跳进了一个难以起飞的行业,“他们的职场下半生基本都在不安中度过。” 反观当下的互联网大厂中年人,何尝不是在走前人的轮回? 但雪上加霜的是,与当年外企那一波人不同,如今大厂中年人,并没有当年外企人员所处的时代红利,比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带来的颠覆性机会。 没有显而易见的红利,即便离开大厂,他们过去积累的技能,也未必能帮助他们进入下一个起飞的行业。 “说白了,总是希望工作越换越好,但目前的形势下,离开了大厂,也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已经在百度做了11年内容岗的张青,无奈地感慨“不是不想走,而是不敢走。” 所以,他们选择了将灵魂与肉体分割,以忍耐、等待、躺平的姿势,继续苟在大厂。 二、用“摆烂”逃离大厂 “外部没有更好的选择机会,迫使我留下;但内部的无效内卷,又迫使我想离开”,张青进退两难。 张青想“等”出一个N+1的裁员机会,拿一笔钱,再仔细思考未来走向,这种心态,其实也是很多大厂人的缩影。 让张青选择职场“摆烂”的第一个原因,是业务增长停滞下的无效内卷。 张青认为,自己不是一个怕苦、怕累的人,但是怕的是毫无意义的内卷,“那就是对生命的消耗、对光阴的辜负。” 根据职级不同,大厂中年人也分为基层和中高层。“互联网大厂的内容岗,多是边缘、盈利少的部门,内容岗的中高层将基层卷得干不下去。” ▲ 图片来自影视剧《凡人歌》 张青告诉「有界 UnKnown」,外部很少有岗位能接住大厂中高层百万年薪的需求。“所以,中高层会拼命守住自己的位置。但业务没有增量,为了让上级看到所谓的功绩,他们只能在存量任务里做各种花样。” 比如,他们会把精力放在排版、加粗、错别字、符号这类细枝末节上。“这些本该是基层的直属领导去盯的事,却成了高层干部的主要工作。” “都是一帮草台班子,目的都是为了保住工作”,一位在腾讯工作了10年的程序员王思敏也面临和张青类似的境遇。 他回忆起多年前腾讯视频差点被出售的往事。“当时只是内部传闻,后来我看了雷递的一篇报道才知道,原来当年公司副总裁孙忠怀,为了阻止腾讯视频被卖,还向总办立下了军令状。” “孙忠怀这样的领导,确实有勇气和担当。但现在很多大厂,类似他这样的人已经很少了,大家的第一要务就是保住饭碗”,王思敏觉得,这样的目的和动机催生的多是热衷于向上汇报、缺乏质疑上级决策的领导。 死水一般的业务、中高层人人自危的氛围,让基层中年员工如行尸般日复一日地耕耘,“没有目标、没有创新,每天都为了汇报好看,拆东补西。” 王思敏认为,“在草台班子里,不要做救世主”,摆烂,反而是最好的生存方式。 但并不是所有公司都具备让员工“等着被裁”的动力和条件,张青这样的大厂人能够“躺平”的第二个原因,是互联网大厂完善的福利体系、正规的流程。 「有界UnKnown」接触过一些创业公司的员工,“产假期间给半薪”、“降薪”、甚至通过各种手段逼着员工主动离职。 与小型公司相比,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大厂公司的制度设计更完善,“我也亲自送走过一些同事,发现离职后的同事对赔偿基本都比较满意,即便离职,他们对腾讯这家公司的评价也很高。”王思敏十分认同腾讯人文化的离职设计。 除了能拿到N+1赔偿,腾讯还有人性化的“提前退休制度”,据「有界UnKnown」了解到,腾讯公司到法定退休年龄退休的员工,可获得6个月固定工资奖励,以及基于工作年限的奖金或50%未解禁股票期权(二选一)。 这也给一批腾讯工作年限接近15年的群体“再坚持几年”的理由。 三、“等”或许才是最大的冒险 “再等等”、“再忍耐一下”,成为想要等待离职的中年人的希望和盼头。 但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 大厂的HR精算得更加精密,甚至将“无成本裁员”的任务下放到各个部门。 一位不愿意透露公司名字的知名大厂员工告诉「 有界UnKnown」,同样是摆烂的老员工,要是放在前几年,可能直接在某一轮的考核中就被优化了,并且获得一笔赔偿,“但放在今年,他们的位置似乎很稳,既没有被安排重要核心任务,也没有因为无所事事遭受责骂。” 这波人的算盘,似乎被识破,接着被架在半空。 ▲ 图片来自电影《你好,李焕英》 这样的转变,背后的目的是希望员工知难而退,主动离职,实现0成本优化。 类似的优化策略,在不少大厂蔓延。对于一心想要“等死”的部分中年员工而言,这样的策略好坏参半。 好的一面是,他们只要想留,就可以多留几年;而不利的一面,则是拉长了他们消耗职场光阴的战线。 从短期来看,似乎多耗一些时日就有获得更多经济赔偿的可能性。但从长远来看,大厂在降本增效,0成本优化的策略趋势在增强,员工极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既没有获得想要的经济赔偿,也让自己的职场处境变得更加危险。 即便清楚利弊,对于许多在大厂工作久了的员工而言,依旧会选择“等”。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沉没成本”太高,他们在大厂停留的时间太久了、付出了青春最好的一段年华,总希望能够以利益最大化的方式离开。 那么,运用好“摆烂”的时间段,就显得格外重要。 四、结语 如果将职场比作游戏,其实每个人都是NPC,但总有一部分看不清的人会认为自己是主角。 这部分人可能总想着“等一等,熬出一个升职机会”,但大企业体系的封闭、层级的森严,让“升职”成为稀缺性资源。 另一部分清醒的“NPC”,要做自己的主角,“我是我自己的主角,其他人都是我的NPC”,王思敏选择调整心态,“如果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我会及时沟通,不再如以前那样唯唯诺诺。” 王思敏一边在大厂工作,一边为有可能随时到来的裁员通知做准备。 对于张青、王思敏们而言,等待被裁,看似消极,实则也是一种心态积极转变的信号。 因为“摆烂”,他们变得无所畏惧,他们从曾经不敢Say No、听话的员工,变成敢于说出真实想法、表达自我的人。 此外,等待被裁也是一种“决策外包”行为。毕竟,离开一个相处10来年的地方需要勇气,改变,也需要勇气,“被裁”就相当于公司推了自己一把,减少了自己在临界点摇摆的痛苦。 对很多中年大厂人而言,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不再幻想,也不再沉溺于无谓的竞争,而是学会把主动权交给环境,把精力留给真正值得投入的未来。 * 文中张青、王思敏均为化名,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作者丨钱江 编辑|山茶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有界UnKnown】,微信公众号:【有界UnKnown】,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本文从用户视角出发,运用 5W2H 框架进行分析,深入剖析 Perplexity AI 的用户价值、功能逻辑、场景适配与商业路径,挖掘其在搜索领域革新中的核心竞争力与待解挑战,为同类产品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你是相信给你AI的答案还是搜索后自己整理的答案? 在信息爆炸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下,传统搜索引擎的信息列表模式与通用大语言模型(LLM)的 “无来源答案” 的比较日益凸显。Perplexity AI 以 “答案引擎” 为核心定位,通过融合实时网络搜索的广度、大模型的智能合成能力与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构建了信息获取的全新模式。 一、用户画像与核心需求(Who):精准锚定知识工作者,平衡价值与体验 Perplexity AI 的产品设计并非面向广谱大众,而是聚焦于对信息质量、深度与时效性有高要求的 “知识工作者” 群体,其需求满足逻辑呈现鲜明的垂直化特征,同时也暴露出大众场景适配的短板。 1.1 核心用户群体:四类高价值用户的需求匹配 Perplexity AI 的功能矩阵与价值主张,精准覆盖了四类核心用户的工作流痛点: 研究者与学生:此类用户的核心需求在于快速获取权威信息、验证数据来源并完成深度文献梳理。Perplexity的ProSearch与DeepResearch功能,通过执行数十次搜索、整合数百个来源并生成带内联引用的结构化答案,大幅缩短研究周期。用户反馈显示,其在“学术与技术深潜”场景中表现突出,能精准提取同行评审期刊的关键结论,为文献综述与论文写作提供高效支撑。 市场营销人员与内容创作者:在趋势驱动的市场环境中,实时洞察行业动态、挖掘竞争对手策略、生成数据驱动的内容创意是核心诉求。Perplexity通过实时抓取新闻站点、行业博客与社交媒体信息,可快速输出“新鲜且带数据支撑的趋势分析”,帮助用户识别市场空白、校准内容方向,成为内容营销策略落地的关键工具。 企业分析师与产品经理:作为“思考伙伴”,Perplexity承担着头脑风暴、决策验证与竞品分析的角色。其Pro版与EnterprisePro版的Spaces功能,通过构建协作工作区,支持团队成员共享文件、组织项目线程与设置自定义指令,将个人工具升级为团队工作流平台,精准解决企业级用户的协同效率痛点。 普通大众与休闲用户:此类用户的需求集中于“快速获取可操作的日常信息”,如查询食谱、电影排期或本地商户信息。但Perplexity的“研究型”架构倾向于输出冗长的描述性内容,而非结构化数据(如营业时间、地图链接),导致其在该场景下体验显著弱于Google,形成明确的用户边界。 1.2 深层洞察:技术优势与用户满意度的张力 尽管 Perplexity 在核心用户群体中建立了高认可度,但其用户满意度数据仍揭示出关键矛盾:在内容准确性评分中,Perplexity(8.5/10)略高于 ChatGPT(8.3/10),但 G2 平台的整体满意度却落后于后者。这一现象的核心原因在于用户体验的广度差异: Perplexity的核心价值聚焦于“研究与事实核查”,体验设计围绕“深度与透明”展开,功能边界清晰但场景覆盖较窄; ChatGPT以“通用性、创造性与对话流畅性”为核心,通过跨会话记忆、创意写作、编码辅助等多元能力,构建了更广泛的用户黏性。 这提示产品设计需认知到:单点技术优势未必能转化为整体满意度,需在保持核心定位的同时,平衡 “垂直深度” 与 “体验广度”,避免因功能单一性限制用户覆盖。 二、产品功能与核心优势(What & Why):架构革新驱动功能落地,信任建设仍存挑战 Perplexity AI 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 “实时搜索 + LLM 合成” 的架构革新,通过独特功能设计实现了 “从信息检索到答案生成” 的跨越,但在技术落地中仍面临信任相关的潜在风险。 2.1 核心架构与基础功能:检索增强生成(RAG)的实践落地 Perplexity 的技术核心是 “智能编排系统”,其工作流区别于传统 LLM 的静态知识库依赖:用户提交查询后,系统触发实时网络抓取,检索多源信息并通过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合成答案,最终以 “带内联引用” 的形式呈现。这一架构直接支撑两大核心优势: 实时性与时效性:基于当前网络内容生成答案,而非依赖静态训练数据,使其在新闻事件、市场趋势等动态场景中具备不可替代性; 来源透明度:每段答案均内置来源引用,用户可追溯原始链接验证信息,这不仅提升了内容可信度,也使其在准确性评级中获得优势。 2.2 差异化功能:针对垂直工作流的定制化工具 除基础问答功能外,Perplexity 通过四大特色功能构建差异化壁垒,实现从 “工具” 到 “工作流支撑” 的升级: FocusModes(专注模式):将搜索范围垂直化聚焦,如AcademicFocus(学术论文)、SocialFocus(社交媒体)、WritingFocus(内容创作)等,为不同用户群体提供“场景化优化的搜索体验”,避免无关信息干扰,提升工作流效率; Spaces(协作空间):构建团队级知识管理平台,支持协作者邀请、对话线程组织、文件上传与自定义指令设置,将Perplexity从个人工具拓展为企业协作载体,深化其在B端市场的价值; DeepResearch(深度研究):Pro版专属功能,通过多步推理与多源整合生成“详尽研究报告”,日均500次的使用额度使其在同类竞品中具备性价比优势,成为专业研究场景的核心依赖; Labs(实验台):面向高级用户的创新功能,可根据提示词生成可交互Web应用、数据仪表板或研究演示,突破传统搜索的“静态文本输出”局限,展现其向“AI创作与开发平台”演进的战略野心。 2.3 潜在风险:信任基石的挑战与优化方向 尽管 “实时性” 与 “透明度” 是 Perplexity 的核心卖点,用户反馈仍暴露出技术落地的不足,直接影响用户信任: 时效性延迟:标称“实时网络抓取”,但突发新闻更新需30-60分钟,部分场景下甚至引用过时或不可信来源; 引用有效性:存在“引用链接与答案信息不匹配”的情况,导致用户无法验证内容准确性,甚至有反馈指出其存在“复制Google结果”的嫌疑。 对产品经理而言,这些问题并非技术细节,而是关乎 “品牌核心价值” 的关键缺陷 —— 需通过优化实时抓取算法、建立引用有效性校验机制、明确信息来源标注规则,重塑用户对 “透明与准确” 的信任。 三、用户场景与体验路径(When & Where & How):优势场景极致深耕,劣势场景边界清晰 Perplexity AI 的场景适配呈现 “两极分化” 特征:在专业深度场景中表现卓越,成为知识工作者的 “超级助手”;但在日常便捷性场景中,受限于产品定位与架构,难以替代传统搜索引擎。 3.1 优势场景:深度、实时、可验证需求的精准满足 在需要 “信息深度 + 时效性 + 来源可追溯” 的场景中,Perplexity 的价值被极致放大: 学术研究场景:用户启用AcademicFocus模式后,输入“2024年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的最新进展”,系统可快速提取Nature、Science等期刊的相关论文核心结论,生成带引用的结构化摘要,将文献调研时间从数天压缩至数小时; 市场与竞争分析场景:市场营销人员查询“AISaaS行业Q2竞争格局”,Perplexity整合最新市场报告、企业财报与行业评论,输出包含“头部玩家动态、市场份额变化、用户痛点”的综合分析,结合DeepResearch功能还可生成竞品策略对比报告; 内容创作场景:内容创作者通过WritingFocus模式,输入“面向Z世代的环保品牌文案方向”,系统基于实时社交媒体趋势,提供“热点话题、关键词、风格参考”的创意建议,甚至可直接生成符合品牌调性的初稿。 3.2 劣势场景:日常便捷性需求的天然短板 受 “研究型” 产品定位与架构限制,Perplexity 在两类场景中存在明显劣势,且短期内难以突破: 本地化与商业查询场景:用户搜索“附近评分TOP3的越南河粉店”或“周末电影排期”时,Perplexity无法提供Google式的结构化数据(地图导航、营业时间、在线预订链接),仅输出描述性文字,无法满足“即查即用”的需求; 信息漫游场景:当用户进行开放式、非线性探索(如从“某电影演员”延伸至“其代表作”再到“配乐作曲家”),Google的链接生态支持无缝跳转,而Perplexity需用户反复输入新查询重启对话,打断探索流畅性。 3.3 体验设计:简洁导向的交互逻辑 Perplexity 的界面设计遵循 “搜索优先” 原则,兼顾易用性与专业性: 简洁布局:主界面以中心搜索框为核心,左侧导航栏划分Home、Discover、Spaces、Library四大模块,新用户可快速上手,无多余视觉干扰; 会话式工作流:用户输入查询后,系统直接输出答案,ProSearch通过“跟进提问”引导用户深化需求,实现“个性化信息挖掘”; Discover功能优化:相较于GoogleDiscover,其按主题分类(科技、金融、体育等)的内容呈现方式,结合音频版本选项,提升了信息消费的灵活性。 四、商业模式与价值评估(How Much):免费增值驱动付费转化,分层满足用户需求 Perplexity 采用 “免费增值(Freemium)” 商业模式,通过功能与使用次数的差异化设置,实现 “用户教育 – 需求激发 – 付费转化” 的路径,三个版本的定位清晰匹配不同用户群体的价值诉求。 4.1 分层定价与功能矩阵 Perplexity 的定价策略围绕 “用户价值密度” 设计,通过核心功能的配额限制驱动付费升级,具体分层如下表所示: 数据来源:Perplexity 官方定价页面及用户反馈整理 4.2 价值回报分析 Free版:定位“用户体验入口”,通过有限的Pro查询与深度研究配额,让用户感知“带引用答案”的核心价值,但其功能限制无法支撑专业工作流,仅适用于轻度信息查询需求; Pro版:针对个人知识工作者,$20/月的定价对应“无限Pro查询+500次/天深度研究”,将工具从“偶尔使用”升级为“日常刚需”。相较于竞品(如OpenAI深度研究功能仅100次/月查询),其性价比优势显著,能有效提升专业工作效率; EnterprisePro版:聚焦企业级市场,$40/月/座的定价通过“无限制协作、用户管理、数据安全”等功能,满足团队知识共享与合规需求,使其从个人工具拓展为企业知识管理解决方案,打开增量收入空间。 五、综合比较与战略洞见:深耕垂直领域,推进平台化演进 通过与 ChatGPT、Google 的横向对比,可更清晰定位 Perplexity 的核心优势与战略方向;基于此,从产品经理视角提出可落地的战略建议,助力其巩固竞争壁垒。 5.1 核心竞品对比:差异化定位决定场景适配 Perplexity 与 ChatGPT、Google 的核心差异在于 “价值主张”,三者形成互补而非直接替代关系,具体对比如下: 数据来源:竞品实测与用户反馈整理 5.2 战略洞见:垂直深耕与平台化并行 Perplexity 的成功关键在于 “拒绝全能定位,聚焦知识工作者垂直需求”,但其未来增长需在两大方向突破: 强化核心护城河:无需追求“取代Google”,而应持续深化“研究与验证”能力,解决实时性延迟、引用有效性不足等问题,巩固“知识工作者首选答案引擎”的品牌认知; 推进平台化演进:通过Labs与Spaces功能,从“单一问答工具”向“知识工作流操作系统”转型——Labs的交互应用生成能力可拓展至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如金融数据分析仪表板),Spaces可升级为“企业知识库”,整合内部文档与外部信息,创造新的商业价值点。 5.3 产品经理战略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三大可落地的产品策略: 技术优化聚焦信任建设:优先级解决“引用有效性”与“实时性延迟”问题,如建立引用内容校验算法、优化实时抓取调度机制,通过“透明的错误修正机制”向用户传递改进诚意,夯实信任基石; 垂直场景深度定制:结合FocusModes与Labs,开发行业专属解决方案,如为金融分析师提供“实时财报解读+数据可视化”功能,为法律从业者打造“案例检索+条款分析”模块,进一步提升垂直领域壁垒; 劣势场景生态互补:承认本地化查询的短板,通过API集成GoogleMaps、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等成熟生态,而非自建功能,在保持核心体验的同时,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 协作体验升级:优化Spaces的团队协作功能,如增加“版本控制”“权限细分(编辑/只读)”“知识图谱可视化”,使其成为真正的“团队知识中枢”,提升企业版用户粘性。 结论:范式转变下的机遇与挑战 Perplexity AI 以 “答案引擎” 重构了信息获取逻辑,通过 “实时 + 透明 + 深度” 的核心价值,在知识工作者群体中开辟了蓝海市场,其从 “工具” 到 “平台” 的战略演进,为搜索领域的技术革新提供了新方向。然而,其在用户体验广度、信任建设等方面仍需突破 —— 未来的关键,在于能否在保持 “专业深度” 的同时,通过技术优化与生态整合,平衡 “垂直优势” 与 “场景覆盖”,最终实现从 “小众利器” 到 “行业标杆” 的跨越。对产品经理而言,Perplexity 的实践印证了 “精准定位优于全能覆盖” 的产品逻辑,为 AI 时代的工具类产品设计提供了宝贵参考。 本文由 @人工智能怨气指南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在全球化趋势下,多语言、多币种的业务场景日益增多,货币配置规则与规范正朝着更加精准适配用户习惯的方向发展。结合币种自身与外部属性,按语言配置将成为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策略,未来或促使相关规则不断优化,以适应愈发复杂多样的国际业务需求。 一、配置规则 币种具有自身属性及外部属性,需要结合两者共同决定该币种的展示和输入规则。自身属性即该币种的缩写、符号、最小精度等,不受外部条件影响;外部属性即显示语言或所在国家/地区,不同语言的数字分隔符号不同,不同国家可能有不同的默认币种对。 以下配置规则特指“外部属性”,建议按照语言配置。 按语言配置的优缺点如下: 优点: 精准适配:能够根据不同语言用户的习惯进行精准配置,提高用户体验; 灵活性高:可以根据不同语言的特点进行灵活调整,适应多样化的需求。当需要支持新的语言时,只需要添加相应的语言配置即可,不会影响其他语言的配置。 缺点: 管理复杂:随着支持的语言数量增加,配置管理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大。管理员需要对每种语言进行单独的配置和维护,增加了管理成本和出错的风险。 场景: 语言使用差异大:当业务涉及到多种语言,且不同语言的用户在货币显示、日期格式、数字分隔符等方面有明显的习惯差异时,和语言绑定更合适。例如,在一个多语言平台上,英语用户习惯使用「$」作为货币符号,而法语用户习惯使用「€」作为货币符号,此时,根据语言进行配置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个性化体验需求高:应用根据用户选择的语言显示相应的货币格式和日期格式,让用户感觉更加舒适和自然。 二、规范说明 币种的输入与展示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核心维度,这些差异源于文化习惯、地域规范及货币特性: 2.1【自身属性】货币符号的位置与形式,有【符号前置】和【符号后置】两种形式 符号前置:例如美元$1,234.56、人民币¥1,234.56、欧元€1,234.56、新加坡元S$1,234.56; 符号后置:例如越南盾1,234.56₫。 2.2【自身属性】货币最小精度,需动态适配不同货币的最小单位精度要求,限制输入字符 主流货币:普遍保留两位小数(如美元美分、欧元分); 特殊货币:部分货币面额较大,无小数单位(如越南盾、印尼盾、日元),在转账、收款等输入场景时只能输入整数。可以在输入框下方或输入框内显示提示(如“小数点保留2位”或“仅支持输入整数”); 金融系统:部分交易所要求四位小数精度。 2.3【外部属性】数字分隔符的使用,有【,表示千分位 .表示小数点】和【.表示千分位 ,表示小数点】两种形式 「,」表示千分位,「.」.表示小数点; 「.」表示千分位「,」表示小数点。 三、国家/地区与语言对照表、语言与货币格式对照表 货币的输入和显示格式由语言(分隔符号)和货币自身属性(如货币代码、最小单位)两方面决定。 四、货币缩写规范 3.1 货币符号与单位的组合规则 中文货币(人民币): 符号“¥”需前置,单位缩写后置,符号与数值之间无空格,数值与单位之间无空格。 示例:¥5万、(仅在中英文混合场景用K,纯中文优先用“万”)、¥1.2亿。 避免:“5万元¥”“¥5万”“20K元”。 国际前置货币(美元、英镑、奈拉等): 符号“$”“£”“₦”等前置,单位缩写后置,符号、数值、单位之间无空格。 示例:$10K(1万美元)、£2B(20亿英镑)、₦5M(500万奈拉)。 若需明确货币类型,可在符号后加货币代码(如“10KUSD”、“5MGBP”,避免多货币场景歧义)。 国际后置货币(印尼盾、越南盾等): 符号“Rp”“₫”等后置于单位缩写后,符号与数值之间无空格,数值与单位之间有空格。 示例:10RibuRp(1万印尼盾)、5Tr₫(500万越南盾)。 若需明确货币类型,可在符号后加货币代码(如“10RibuIDR”、“5TrVND”,避免多货币场景歧义)。 3.2 特殊场景处理 小额数值:金额<1000时,直接写全称,不强制用缩写(如“¥800”而非“¥0.8K”,“$500”而非“$0.5K”)。 小数精度:保留1位小数(如“¥3.5万”“$2.8M”),数值为整数时省略小数(如“¥5万”而非“¥5.0万”)。 专栏作家 愚者秦,微信公众号:愚者笔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先后任职于爱奇艺、字节跳动的一枚体验设计师,同时是兼职写小说的斜杠青年,善于总结和抽象设计方法,热衷于探索不同用户场景下的产品策略。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从Meta到OpenAI,再到xAI,华人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的成功背后是中国强大的教育体系和独特的文化优势。这篇文章不仅揭示了华人在AI领域的崛起,还探讨了中国如何通过教育和人才体系为全球科技发展提供支持。 在过去二十年,硅谷的互联网是属于印度人的。他们以勤奋、高效和强大的执行力,撑起了硅谷互联网时代的软件帝国。 但随着生成式AI的崛起,硅谷的人才格局正在发生系统性倾斜。华人,正在成为AGI赛道里最重要的人才来源,没有之一。 看看硅谷的“含华量”有多高: 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初始团队11人,就有7位华人;xAI的首批12位成员里,5位是华人,占比超过40%;马斯克发布Grok 4时,身边坐着的两位核心人物也是华人;至于OpenAI,关键团队17人中6位是华人。 难怪有人调侃:“犹太人的金融,华人的AGI”。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顶尖人才的履历几乎如同“模板”: 本科多出身于清北等国内顶尖院校,随后前往普林斯顿、斯坦福、MIT、卡内基梅隆等名校攻读博士,再顺理成章进入硅谷最前沿的AI实验室,成为推动技术边界的中坚力量。这几乎成了AI时代最稳定、最高效的人才输送渠道。 这背后有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一个常被诟病”缺乏创造力”的教育体系,是如何系统性地培养出能穿透技术迷雾、找到AGI路径的顶尖人才的? 01 华人,成了美国最贵的人才 在硅谷顶级科技公司的AI部门里,核心成员中华人比例高得惊人。 保尔森基金会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踪报告2.0》显示,2022年,在美国排名前20%的AI机构中,中国研究人员的占比达到38%,甚至超过了美国本土的37%。 如果把视角拉到具体公司就会发现,华人的身影更为突出。 (1)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首批核心成员华人占比64% 7月,Meta成立超级智能实验室,华人占比引人注目。在首批公布的11人核心成员中,7位具华人背景。 他们几乎都是OpenAI关键技术和产品突破背后的技术骨干: 毕树超:GPT-4o语音模式与o4-mini的共创者,前OpenAI多模态后训练负责人; 常慧雯:GPT-4o图像生成的共创者,于谷歌发明MaskGIT和Muse文生图架构; 赵晟佳:ChatGPT、GPT-4及多个mini模型的共创者,前OpenAI合成数据团队负责人。 此后团队扩展至30多人,在一份流传的44人名单中,华人比例接近一半。据《连线》杂志报道,Meta为了抢人,甚至开出了四年3亿美元的薪酬方案,首年即可兑现超1亿。 (2)OpenAI金牌AI团队,华人占35% 在OpenAI,华人的比重同样惊人。 2022年11月,ChatGPT惊艳问世,87人的主创团队中,华人占比10.34%,达到9人,且其中有5人本科就读于中国内地高校。 而后陆续亮相的多项产品背后,同样闪现着大量华人面孔: GPT-4背后有30余位华人,GPT-4o mini团队的9位负责人中,有5位是华人,Sora的13人研发团队中有4位华人 去年,OpenAI推出其首个原生多模态模型GPT‑4o,关键团队17位成员中有6位华人,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中科大等院校。 最新的GPT-5演示上,也三次出现华人研究员的面孔。更值得注意的是,华人已经开始走向管理层。比如,Mark Chen,2018年加入OpenAI,参与DALL·E、GPT-4、o1等核心项目,如今已被提拔为高级研究副总裁。 (3)马斯克的“中国智囊团” 在xAI,马斯克的“智囊团”同样少不了华人。 创始团队12人中有5人是华人,占比超过40%。在Grok 4的发布会上,和马斯克同台的两位核心创始成员就是Tony Wu和Jimmy Ba。 其中,前者的身份是xAI的联合创始人,曾在谷歌DeepMind、OpenAI实习。而后者更是著名的AdamW优化算法提出者,论文引用量超过21万,早已是学术圈里的大牛。 由此可见,华人已经成为硅谷顶级AI实验室最重要的人才来源,没有之一。 这并不是偶然。根据智库MacroPolo报告,2019年美国顶级AI研究机构中,拥有本科中国国籍背景的研究人员占比为29%。仅仅三年后的2022年,这个数字飙升至47%,几乎占了一半,而美国只有18%。 一条清晰的顶级AI人才路径正在显现:清北等顶尖院校本科+美国博士=全球顶级AI人才。 据乌鸦君的不完全统计,在梳理的30位华人核心研究者中,有22人的路径相似: 本科就读于清华、北大、中科大、浙大等国内顶尖高校,随后前往普林斯顿、斯坦福、MIT、卡内基梅隆等名校攻读博士,再进入硅谷最前沿的AI实验室,成为推动技术边界的中坚力量。 比如,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里的核心成员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代表人物:余家辉,本科出自中科大少年班,博士阶段在UIUC就读;赵晟佳,本科清华、博士斯坦福;毕树超,本科浙大、博士伯克利;任泓宇,本科北大、博士斯坦福。 这些看似是“题海”里成长起来的“小镇做题家”,为什么会成为当下AI行业最稀缺的人才? 02 AI时代的工程师红利从何而来? 过去,大家谈AI,习惯性会把目光放在硅谷。但如果把镜头拉到现在,你会发现另一股力量正在快速生长,那就是中国在AI研究上的人才积累。 现在,中国每年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超过500万,是全球最大的STEM人才输出国。 根据Dimensions研究数据库,目前,中国活跃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超过3万名。仅博士和博士后总数就相当于美国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总数的两倍。相比之下,美国约有1万名研究人员,欧盟27国约有2万名,英国约有3000名。 这构成了中国AI庞大的人才梯队,甚至可以说是,AI时代新的“工程师红利”。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强调数理基础与解题能力,这种长期高强度的训练,恰恰培养了适合AI研究的核心素质: 第一,结构化思维,能够把现实问题翻译成数学问题 比如,在奥数题、物理题,其实都是在让你练习:把现实情况转成公式和方程,再用数学方法解决。 做题训练里,学生学会了“去掉多余信息,抓住核心变量”的能力。在AI研究里也是一样,语言、图像、动作这些复杂的东西,都要先翻译成向量和矩阵,才能交给机器去处理。 第二,耐心和韧性 数学题、竞赛题往往需要很久的思考和演算过程,耐心是必备品质。AI研究也一样,一篇论文背后,可能要跑几百上千次实验;模型动辄几十亿、上千亿参数,调参非常耗时,没有耐心,很难在大模型实验里坚持下来。 尤其当强化学习取代预训练成为模型新的Scaling law后,中国学生的能力就就更适配了。 强化学习特点是目标明确(奖励函数),路径不唯一,需要不断试错迭代。用Ilya的话说: “强化学习让AI用随机的路径尝试新的任务,如果效果超预期,那就更新神经网络的权重,使得AI记住多使用这个成功的事件,再开始下一次的尝试。” 这和奥数的逻辑很像:尝试路径→失败→纠错→总结→再尝试。 而这正是中国学生最熟悉的节奏。从小做题,他们已经习惯了把大问题拆成小问题,再逐步求解。长期的数理训练,也让他们对概率、优化、线性代数这些工具很熟练——而这些恰恰是RL的基本功。 很多人本科毕业时,矩阵运算、梯度下降、概率建模早就烂熟于心,所以进入研究时不用“补课”,能直接投入到算法创新和实现里。 再加上,RL的特点是结果量化、指标清晰:奖励曲线、收敛速度、测试分数,都能一眼看到改进。这样的研究模式,特别符合华人务实、高效、追求确定性的习惯。 这也是为什么在RL领域华人的存在感格外强。 NeurIPS 2020的RL论文里,30%的第一作者是华裔;谷歌的RL团队里,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毕业于中国高校;xAI团队里,张国栋、杨歌、JimmyBa等人,都在顶级RL研究里留下过成果。 某种程度上说,强化学习就是华人工程师的“天然主场”。而今年年初DeepSeek-R1的崛起,更像是一声清脆的锤响,昭示着这种优势正在结出果实。 背后并不神秘。中国有庞大的受教育人口、从小到大的数理训练、国家层面对科研的长期投入,以及一种深植文化的动力——相信技术能够改造世界。 正是这些因素,共同撑起了一条巨大的“人才管道”,源源不断地把博士级研究者送进美国的顶尖学府和AI实验室。 在大模型时代,硅谷仍然需要少数能发明全新范式的“达·芬奇式天才”,但当下更需要一大批能把算法磨到极致的工程科学家。中国的教育和人才体系,恰好在此刻展现出了强大的“造血能力”,提供稳定而厚实的科研底座。 AI的竞争从来不是单一技术曲线的冲刺,而是人才管道、教育制度与文化心智的长期博弈。 当硅谷最前沿的实验室里遍布华人的身影时,这不仅是一种人才现象,更是一种文明现象。AGI的未来,并不只是公司之间的角逐,而是全球文明在人才配置上的竞赛。 而在这场竞赛中,华人已经站在舞台中央。 文/朗朗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乌鸦智能说】,微信公众号:【乌鸦智能说】,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在设计和产品开发过程中,图标和插画的需求无处不在,但往往需要依赖专业的设计师,耗时且成本高。谷歌的Nano Banana AI生图模型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利用Nano Banana快速生成高质量的UI图标和插画,以及如何通过工具优化生成的图像质量。 大家好,我是好夕雷,一个爱分享 AI 和产品干货的职场 I 人。 说实话,你是不是也烦透了——每次做个原型或写个文档,为了几个图标插画,就得去求 UI 设计师?人家还忙得要死,排期排到下个月。等你拿到图,版本都迭代十几轮了。 这不,最近谷歌的 Nano Banana 上线后疯狂刷屏。 我摸鱼一下午,研究了一套它的生图玩法,几分钟就能搞定高质量的图标和插画,再也不怕 UI 摸鱼罢工没时间啦。 如何使用谷歌 Nano Banana? Nano Banana 这个 AI 生图模型,最近已经在 Google AI Studio 上线了,登录就能免费用。 操作步骤很简单: 打开谷歌的AIStudio:https://aistudio.google.com/ 在页面右上角,把模型切换到NanoBanana/Gemini-2.5-flash-image 将参考图拖进对话框,然后输入你的要求,点【Run】就完事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使用 Nano Banana 快速生成 UI 图标和插画。 如何三分钟搞定一套 UI 图标? 产品经理嘛,PRD、原型图里总缺不了图标。以前要么去 iconfont 找半天,风格还不统一,要么就得麻烦 UI 小姐姐。 有了 Nano Banana,现在咱自己来。 先找个图标参考 我最近扒到一个超赞的 3D 图标网站,那设计太高级好看啦!我们就拿它当参考吧。 地址:https://www.thiings.co/things 当然,你要是想要常规点的,直接用阿里的 iconfont 也可以。 iconfont 地址:https://www.iconfont.cn/ 轮到 Nano Banana 发挥了 找到你喜欢的图标后,把对应的截图丢给 Nano Banana,然后告诉它你要啥。 提示词:生成类似风格的 3D 图标,包括:钱包、通讯录、秒杀、发票、点赞、信号 不到一分钟,一套风格统一、质感在线的 3D 图标就搞定了,是不是比你跟设计师拉扯半天,效率快多了? 我继续让 Nano Banana 生成账号相关的图标,效果也不错! 不花一分钱,快速生成 UI 插画 图标搞定了,生成插画方法也类似。 还是老规矩,先找个参考。 去 iconfont 找灵感 其实 iconfont 上面不光有图标,插画也一大堆。扁平风、手绘风、3D 风应有尽有,总有一款适合你。 上去找几张你喜欢的插画,然后截图备用。 用 Nano Banana 生成插画 同样是把参考图丢进去,但这次的提示词要稍微变一下。 提示词:请帮我生成类似风格的插画,要求是 – 人物:设计一个新的男生形象 – 姿势:[随机半身姿势,表情动作要丰富] – 背景:白色 【随机姿势】是让 AI 在模仿风格的同时,还能有点自己的创意,避免效果太单一。 如果你需要指定姿势,可以把文案改一下,例如:摸着脑袋思考。 Nano Banana 花不到几分钟,一套风格统一、设计高级的插画库就搞定啦! Nano Banana 生图太模糊怎么办? 老实讲,AI 生图最大的缺点,就是给的图太糊了,或者尺寸不够大。别慌,雷哥还有一招。 这里安利一个神器叫 Upscayl,专门处理图片的各种马赛克画质。 地址:https://www.upscayl.org/ 打开网站后,直接下它的软件版就行,免费还好用。 安装后打开 Upscayl,跟着操作: 第一步:选择图片 第二步:选择模式,直接默认的就行 第三步:选择图片的保存位置,一般保存在桌面即可 最后,点击下【升图】按钮,等一两分钟,图片就处理好啦 试着拉动 Upscayl 中间的线,你还能对比优化后的区别。 这下,再也不怕 AI 生图不够清晰啦!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好夕雷】,微信公众号:【产品之外】,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从Meta到OpenAI,再到xAI,华人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的成功背后是中国强大的教育体系和独特的文化优势。这篇文章不仅揭示了华人在AI领域的崛起,还探讨了中国如何通过教育和人才体系为全球科技发展提供支持。 在过去二十年,硅谷的互联网是属于印度人的。他们以勤奋、高效和强大的执行力,撑起了硅谷互联网时代的软件帝国。 但随着生成式AI的崛起,硅谷的人才格局正在发生系统性倾斜。华人,正在成为AGI赛道里最重要的人才来源,没有之一。 看看硅谷的“含华量”有多高: 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初始团队11人,就有7位华人;xAI的首批12位成员里,5位是华人,占比超过40%;马斯克发布Grok 4时,身边坐着的两位核心人物也是华人;至于OpenAI,关键团队17人中6位是华人。 难怪有人调侃:“犹太人的金融,华人的AGI”。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顶尖人才的履历几乎如同“模板”: 本科多出身于清北等国内顶尖院校,随后前往普林斯顿、斯坦福、MIT、卡内基梅隆等名校攻读博士,再顺理成章进入硅谷最前沿的AI实验室,成为推动技术边界的中坚力量。这几乎成了AI时代最稳定、最高效的人才输送渠道。 这背后有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一个常被诟病”缺乏创造力”的教育体系,是如何系统性地培养出能穿透技术迷雾、找到AGI路径的顶尖人才的? / 01 / 华人,成了美国最贵的人才 在硅谷顶级科技公司的AI部门里,核心成员中华人比例高得惊人。 保尔森基金会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踪报告2.0》显示,2022年,在美国排名前20%的AI机构中,中国研究人员的占比达到38%,甚至超过了美国本土的37%。 如果把视角拉到具体公司就会发现,华人的身影更为突出。 (1)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首批核心成员华人占比64% 7月,Meta成立超级智能实验室,华人占比引人注目。在首批公布的11人核心成员中,7位具华人背景。 他们几乎都是OpenAI关键技术和产品突破背后的技术骨干: 毕树超:GPT-4o语音模式与o4-mini的共创者,前OpenAI多模态后训练负责人; 常慧雯:GPT-4o图像生成的共创者,于谷歌发明MaskGIT和Muse文生图架构; 赵晟佳:ChatGPT、GPT-4及多个mini模型的共创者,前OpenAI合成数据团队负责人。 此后团队扩展至30多人,在一份流传的44人名单中,华人比例接近一半。据《连线》杂志报道,Meta为了抢人,甚至开出了四年3亿美元的薪酬方案,首年即可兑现超1亿。 (2)OpenAI金牌AI团队,华人占35% 在OpenAI,华人的比重同样惊人。 2022年11月,ChatGPT惊艳问世,87人的主创团队中,华人占比10.34%,达到9人,且其中有5人本科就读于中国内地高校。 而后陆续亮相的多项产品背后,同样闪现着大量华人面孔: GPT-4背后有30余位华人,GPT-4o mini团队的9位负责人中,有5位是华人,Sora的13人研发团队中有4位华人 去年,OpenAI推出其首个原生多模态模型GPT‑4o,关键团队17位成员中有6位华人,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中科大等院校。 最新的GPT-5演示上,也三次出现华人研究员的面孔。更值得注意的是,华人已经开始走向管理层。比如,Mark Chen,2018年加入OpenAI,参与DALL·E、GPT-4、o1等核心项目,如今已被提拔为高级研究副总裁。 (3)马斯克的“中国智囊团” 在xAI,马斯克的“智囊团”同样少不了华人。 创始团队12人中有5人是华人,占比超过40%。在Grok 4的发布会上,和马斯克同台的两位核心创始成员就是Tony Wu和Jimmy Ba。 其中,前者的身份是xAI的联合创始人,曾在谷歌DeepMind、OpenAI实习。而后者更是著名的AdamW优化算法提出者,论文引用量超过21万,早已是学术圈里的大牛。 由此可见,华人已经成为硅谷顶级AI实验室最重要的人才来源,没有之一。 这并不是偶然。根据智库MacroPolo报告,2019年美国顶级AI研究机构中,拥有本科中国国籍背景的研究人员占比为29%。仅仅三年后的2022年,这个数字飙升至47%,几乎占了一半,而美国只有18%。 一条清晰的顶级AI人才路径正在显现:清北等顶尖院校本科+美国博士=全球顶级AI人才。 据乌鸦君的不完全统计,在梳理的30位华人核心研究者中,有22人的路径相似: 本科就读于清华、北大、中科大、浙大等国内顶尖高校,随后前往普林斯顿、斯坦福、MIT、卡内基梅隆等名校攻读博士,再进入硅谷最前沿的AI实验室,成为推动技术边界的中坚力量。 比如,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里的核心成员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代表人物:余家辉,本科出自中科大少年班,博士阶段在UIUC就读;赵晟佳,本科清华、博士斯坦福;毕树超,本科浙大、博士伯克利;任泓宇,本科北大、博士斯坦福。 这些看似是“题海”里成长起来的“小镇做题家”,为什么会成为当下AI行业最稀缺的人才? / 02 / AI时代的工程师红利从何而来? 过去,大家谈AI,习惯性会把目光放在硅谷。但如果把镜头拉到现在,你会发现另一股力量正在快速生长,那就是中国在AI研究上的人才积累。 现在,中国每年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超过500万,是全球最大的STEM人才输出国。 根据Dimensions研究数据库,目前,中国活跃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超过3万名。仅博士和博士后总数就相当于美国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总数的两倍。相比之下,美国约有1万名研究人员,欧盟27国约有2万名,英国约有3000名。 这构成了中国AI庞大的人才梯队,甚至可以说是,AI时代新的“工程师红利”。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强调数理基础与解题能力,这种长期高强度的训练,恰恰培养了适合AI研究的核心素质: 第一,结构化思维,能够把现实问题翻译成数学问题。 比如,在奥数题、物理题,其实都是在让你练习:把现实情况转成公式和方程,再用数学方法解决。 做题训练里,学生学会了“去掉多余信息,抓住核心变量”的能力。在AI研究里也是一样,语言、图像、动作这些复杂的东西,都要先翻译成向量和矩阵,才能交给机器去处理。 第二,耐心和韧性。 数学题、竞赛题往往需要很久的思考和演算过程,耐心是必备品质。AI研究也一样,一篇论文背后,可能要跑几百上千次实验;模型动辄几十亿、上千亿参数,调参非常耗时,没有耐心,很难在大模型实验里坚持下来。 尤其当强化学习取代预训练成为模型新的Scaling law后,中国学生的能力就就更适配了。 强化学习特点是目标明确(奖励函数),路径不唯一,需要不断试错迭代。用Ilya的话说: “强化学习让AI用随机的路径尝试新的任务,如果效果超预期,那就更新神经网络的权重,使得AI记住多使用这个成功的事件,再开始下一次的尝试。” 这和奥数的逻辑很像:尝试路径→失败→纠错→总结→再尝试。 而这正是中国学生最熟悉的节奏。从小做题,他们已经习惯了把大问题拆成小问题,再逐步求解。长期的数理训练,也让他们对概率、优化、线性代数这些工具很熟练——而这些恰恰是RL的基本功。 很多人本科毕业时,矩阵运算、梯度下降、概率建模早就烂熟于心,所以进入研究时不用“补课”,能直接投入到算法创新和实现里。 再加上,RL的特点是结果量化、指标清晰:奖励曲线、收敛速度、测试分数,都能一眼看到改进。这样的研究模式,特别符合华人务实、高效、追求确定性的习惯。 这也是为什么在RL领域华人的存在感格外强。 NeurIPS 2020的RL论文里,30%的第一作者是华裔;谷歌的RL团队里,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毕业于中国高校;xAI团队里,张国栋、杨歌、JimmyBa等人,都在顶级RL研究里留下过成果。 某种程度上说,强化学习就是华人工程师的“天然主场”。而今年年初DeepSeek-R1的崛起,更像是一声清脆的锤响,昭示着这种优势正在结出果实。 背后并不神秘。中国有庞大的受教育人口、从小到大的数理训练、国家层面对科研的长期投入,以及一种深植文化的动力——相信技术能够改造世界。 正是这些因素,共同撑起了一条巨大的“人才管道”,源源不断地把博士级研究者送进美国的顶尖学府和AI实验室。 在大模型时代,硅谷仍然需要少数能发明全新范式的“达·芬奇式天才”,但当下更需要一大批能把算法磨到极致的工程科学家。中国的教育和人才体系,恰好在此刻展现出了强大的“造血能力”,提供稳定而厚实的科研底座。 AI的竞争从来不是单一技术曲线的冲刺,而是人才管道、教育制度与文化心智的长期博弈。 当硅谷最前沿的实验室里遍布华人的身影时,这不仅是一种人才现象,更是一种文明现象。AGI的未来,并不只是公司之间的角逐,而是全球文明在人才配置上的竞赛。 而在这场竞赛中,华人已经站在舞台中央。 文/朗朗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汪仔2763】,微信公众号:【乌鸦智能说】,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在设计和产品开发过程中,图标和插画的需求无处不在,但往往需要依赖专业的设计师,耗时且成本高。谷歌的Nano Banana AI生图模型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利用Nano Banana快速生成高质量的UI图标和插画,以及如何通过工具优化生成的图像质量。 大家好,我是好夕雷,一个爱分享 AI 和产品干货的职场 I 人。 说实话,你是不是也烦透了——每次做个原型或写个文档,为了几个图标插画,就得去求 UI 设计师?人家还忙得要死,排期排到下个月。等你拿到图,版本都迭代十几轮了。 这不,最近谷歌的 Nano Banana 上线后疯狂刷屏。 我摸鱼一下午,研究了一套它的生图玩法,几分钟就能搞定高质量的图标和插画,再也不怕 UI 摸鱼罢工没时间啦。 如何使用谷歌 Nano Banana? Nano Banana 这个 AI 生图模型,最近已经在 Google AI Studio 上线了,登录就能免费用。 操作步骤很简单: 打开谷歌的 AI Studio:https://aistudio.google.com/ 在页面右上角,把模型切换到 Nano Banana / Gemini-2.5-flash-image 将参考图拖进对话框,然后输入你的要求,点【Run】就完事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使用 Nano Banana 快速生成 UI 图标和插画。 如何三分钟搞定一套 UI 图标? 产品经理嘛,PRD、原型图里总缺不了图标。以前要么去 iconfont 找半天,风格还不统一,要么就得麻烦 UI 小姐姐。 有了 Nano Banana,现在咱自己来。 先找个图标参考 我最近扒到一个超赞的 3D 图标网站,那设计太高级好看啦!我们就拿它当参考吧。 地址:https://www.thiings.co/things 当然,你要是想要常规点的,直接用阿里的 iconfont 也可以。 iconfont 地址:https://www.iconfont.cn/ 轮到 Nano Banana 发挥了 找到你喜欢的图标后,把对应的截图丢给 Nano Banana,然后告诉它你要啥。 提示词:生成类似风格的 3D 图标,包括:钱包、通讯录、秒杀、发票、点赞、信号 不到一分钟,一套风格统一、质感在线的 3D 图标就搞定了,是不是比你跟设计师拉扯半天,效率快多了? 我继续让 Nano Banana 生成账号相关的图标,效果也不错! 不花一分钱,快速生成 UI 插画 图标搞定了,生成插画方法也类似。 还是老规矩,先找个参考。 去 iconfont 找灵感 其实 iconfont 上面不光有图标,插画也一大堆。扁平风、手绘风、3D 风应有尽有,总有一款适合你。 上去找几张你喜欢的插画,然后截图备用。 用 Nano Banana 生成插画 同样是把参考图丢进去,但这次的提示词要稍微变一下。 提示词:请帮我生成类似风格的插画,要求是 – 人物:设计一个新的男生形象 – 姿势:[随机半身姿势,表情动作要丰富] – 背景:白色 【随机姿势】是让 AI 在模仿风格的同时,还能有点自己的创意,避免效果太单一。 如果你需要指定姿势,可以把文案改一下,例如:摸着脑袋思考。 Nano Banana 花不到几分钟,一套风格统一、设计高级的插画库就搞定啦! Nano Banana 生图太模糊怎么办? 老实讲,AI 生图最大的缺点,就是给的图太糊了,或者尺寸不够大。别慌,雷哥还有一招。 这里安利一个神器叫 Upscayl,专门处理图片的各种马赛克画质。 地址:https://www.upscayl.org/ 打开网站后,直接下它的软件版就行,免费还好用。 安装后打开 Upscayl,跟着操作: 第一步:选择图片 第二步:选择模式,直接默认的就行 第三步:选择图片的保存位置,一般保存在桌面即可 最后,点击下【升图】按钮,等一两分钟,图片就处理好啦 试着拉动 Upscayl 中间的线,你还能对比优化后的区别。 这下,再也不怕 AI 生图不够清晰啦!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好夕雷】,微信公众号:【产品之外】,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银发经济面临着诸多矛盾困境。一方面,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且需求多元,市场潜力巨大;另一方面,却存在对老年群体认知误区、产品伪创新、市场供给不均衡等问题。如何突破这些矛盾,精准对接老年群体真实需求与市场供给,是推动银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挑战。 一、老龄化特征与银发经济误区 1.1 人口老龄化数据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 2024 年末,中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达 2.96 亿人,占总人口的 21.1%,这一比例相较于 10 年前增长了 4.6 个百分点,年均增长幅度明显。预计到 2035 年左右,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 4 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超 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在区域差异方面,城乡老龄化差距显著。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这主要是由于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向城市,使得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增多。这种城乡差异也导致了养老需求在供给和需求上的不同特点。 如此规模庞大且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正在改变社会的供需结构。从需求端来看,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健康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急剧增加;而从供给端来看,现有的产品和服务体系还难以充分满足这些多样化的需求,这就为银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1.2 银发经济的认知误区 当前市场对老年用户存在诸多刻板印象,严重影响了银发经济的健康发展。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老年人仅需健康与养老服务,消费能力弱且抗拒数字化。然而,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老年人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在社交方面,超过 60% 的老年人表示希望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交活动,结交新朋友;在娱乐领域,老年旅游市场近年来持续升温,2024 年国内老年旅游人次同比增长 20%,旅游支出也不断增加;在自我实现方面,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丰富精神生活。 在消费升级趋势上,老年人的消费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除了传统的医疗保健支出,在旅游、教育、智能设备等方面的支出占比逐渐提高。例如,在智能设备方面,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使用智能手机、智能健康监测设备等,用于社交沟通、健康管理等。据相关调查,约 40% 的老年人拥有智能手机,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上升,他们不仅使用手机进行日常通话、短信交流,还会通过微信视频与子女沟通,甚至部分老年人还会使用电商平台进行购物。这充分说明老年人并非抗拒数字化,而是需要更适合他们使用习惯的产品和服务。 二、老年群体的真实需求图谱与需求分层 2.1 “生理-心理-社会”三维需求模型 2.1.1 生理健康需求 老年群体的生理健康需求是多维度且复杂的,远远超出了单纯 “治病” 的范畴。在预防层面,健康监测成为关键。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患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约 75% 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 。因此,对健康指标的日常监测至关重要。例如,智能手环、智能血压计等可穿戴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心率、血压、睡眠质量等数据,帮助老年人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做到疾病早发现、早预防。 便捷医疗也是老年群体的迫切需求。从挂号、问诊到购药,整个医疗流程对于老年人来说往往存在诸多不便。老年人可能不熟悉线上挂号流程,在医院排队等待时间过长,或者在购药时面临药品选择困难等问题。一些互联网医疗平台推出了针对老年人的适老化服务,如简化挂号流程、提供人工客服协助挂号、在线问诊时采用大字体显示和语音交互等方式,方便老人与医生沟通,同时提供药品配送上门服务,极大地提升了老人就医的便捷性。 2.1.2 心理健康需求 孤独感是老年群体心理健康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其表现形式多样。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缺乏日常的情感交流和陪伴,常常感到情感缺失。据民政部统计,目前我国空巢老人占比已超过一半,部分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空巢老人比例甚至超过 70% 。这些老人在日常生活中无人倾诉,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等负面情绪。 2.1.3 社会参与需求 传统观念认为退休即意味着脱离社会,但实际上,老年人在家庭、社区和社会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着强烈的社会参与需求。 参与到社会中也是老年人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新技能、参与社会活动能够帮助老人重新找回自我价值感。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报名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电脑、智能手机应用、摄影、烹饪等课程,提升自身能力,拓宽视野。还有一些老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社区志愿服务、义务环保活动等,通过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 2.2 需求的显隐性 2.2.1 显性痛点与隐性需求分析 老年用户在使用现有产品时,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着他们的隐性需求。以智能手机为例,许多老人抱怨操作复杂,功能繁多,难以上手。例如,在拨打和接听电话时,老人可能会因为误触其他功能键而中断通话;在使用短信功能时,输入文字对一些老人来说是个难题,手写识别不准确,拼音输入又不熟悉。这些显性痛点反映出老人对简单化操作的隐性需求,他们希望智能手机能够具备简洁明了的操作界面,大字体、大图标显示,简化操作流程,减少误操作的可能性。 在健康设备方面,智能手环、血压计等产品虽然功能丰富,但数据解读对老人来说往往比较困难。老人可能只能看懂简单的数字,对于复杂的健康指标分析和趋势图感到困惑。这表明老人对健康设备不仅需要准确的数据监测,更需要简单易懂的数据呈现和解读方式,能够以直观的方式告知他们健康状况是否正常,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 2.2.2 用户访谈案例分析 通过用户访谈,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老年用户的内心想法和需求。例如,一位 70 岁的李大爷,子女为了关心他的健康,给他买了一款智能手环。然而,李大爷却很少佩戴,子女起初以为他不喜欢科技产品。经过深入沟通,李大爷表示,他并不是抗拒智能手环,而是不想让子女觉得自己需要被监控,他希望能够保持自主感,不想让子女过度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而时刻关注他的一举一动。这一案例揭示了 “自主感” 对老年用户的重要性,在产品设计中,不能仅仅关注功能的实现,还要充分考虑老人的心理感受,尊重他们的自主意愿。 2.3 需求分层 2.3.1 按年龄分层 2.3.2 按数字素养分层 2.3.3 按经济能力分层 三、伪创新与真痛点 3.1 现有产品的三大误区 3.1.1 “适老=简化”的表层设计 部分产品将 “适老化” 简单等同于 “字体放大、颜色变亮”,这种设计仅停留在表面,忽视了深层体验。例如,某款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手机,虽然采用了大字体显示和高对比度的颜色搭配,但操作逻辑依然复杂,菜单层级过多,与老人的认知习惯不匹配。老人在使用时,仍然难以找到所需功能,操作步骤繁琐,导致使用体验不佳。 在紧急场景下,这类产品也缺乏有效的容错机制。比如,当老人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拨打急救电话时,可能因为误操作而无法迅速拨通,或者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提示,让老人更加慌乱。真正的适老化设计应深入研究老人的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简化操作流程,优化交互设计,确保老人能够轻松上手,在各种场景下都能安全、便捷地使用产品。 3.1.2 “功能堆砌” 而非 “场景闭环” 一些健康类 APP 为了追求功能的全面性,集成了挂号、问诊、买药等多种功能,但却未充分考虑老人在实际使用中的场景断点。例如,老人在外出时可能忘记携带手机,而此时健康类 APP 中的用药提醒功能就无法发挥作用,导致老人可能错过服药时间。另外,子女希望能够远程查看老人的健康数据,但由于 APP 缺乏数据共享的便捷功能,或者数据同步存在延迟,使得子女无法及时了解老人的健康状况。 一个完善的健康管理产品应打造场景闭环,不仅要提供丰富的功能,还要确保这些功能在不同场景下能够无缝衔接,满足老人及其家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求。例如,可以通过与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联动,实现用药提醒的多场景覆盖,如通过智能手表震动提醒、家中智能音箱语音提醒等,即使老人忘记带手机,也能及时收到用药提示。同时,优化数据共享功能,让子女能够实时、便捷地查看老人的健康数据,实现家庭成员之间的信息协同。 3.1.3 忽视“代际协同”的孤立设计 目前,许多养老产品在设计时多聚焦于老人个体,而忽视了 “老人 – 子女 – 照护者” 的协同需求。例如,一些居家养老监测设备只能将老人的健康数据反馈给老人自己,子女无法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导致子女不能及时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无法在老人需要时提供及时的帮助。 在生活服务方面,一些社区养老服务平台仅为老人提供服务预约功能,但子女无法远程协助老人完成缴费、修改服务预约时间等操作,当老人遇到操作困难时,只能等待子女回家后处理,影响了服务的及时性和便利性。此外,对于照护者来说,缺乏有效的排班管理和信息共享工具,不同照护者之间的工作衔接可能出现漏洞,影响照护服务的质量。 一款优秀的养老产品应充分考虑代际协同,在产品设计中嵌入子女和照护者的协同入口,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高效协作,共同为老人提供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3.2 市场供给的冰火两重天 目前,银发经济市场存在同质化严重和供给不足并存的现象。在一些领域,如低端老年机、基础保健品等,市场供给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这些产品技术含量低,进入门槛低,许多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采取低价竞争策略,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例如,低端老年机功能简单,外观设计相似,主要依靠价格优势吸引消费者,但在续航能力、通话质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而在一些专业领域,如专业老年康复器械、老年心理服务等,市场供给则严重不足。专业老年康复器械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研发周期长,且市场需求相对小众,导致许多企业不愿意涉足该领域。老年心理服务则由于专业人才缺乏、服务模式不成熟等原因,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例如,许多城市的老年心理诊所数量有限,且服务价格较高,普通老人难以承受。 这种 “冰火两重天” 的现象背后反映了不同领域的商业逻辑。低端老年机、基础保健品等领域变现快,能够在短期内获得收益,吸引了大量企业进入;而专业老年康复器械、老年心理服务等领域研发成本高、盈利周期长,对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要求较高,导致企业参与度较低。 四、从需求痛点>>解决方案的设计逻辑 4.1 适老化设计原则 4.1.1 无感知适老原则 产品设计应隐藏 “适老标签”,避免让用户产生 “被特殊对待” 的心理。例如,某银行 APP 同时提供 “标准版” 与 “长辈版” 入口,而非单独开发 “老年 APP”。长辈版在保持功能完整性的基础上,优化了界面设计,采用大字体、高对比度显示,简化了操作流程,但入口与标准版并列,让老人在使用时不会感到自己使用的是 “特殊版本”,维护了老人的自尊心。 这种设计原则尊重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使用产品时能够感受到与其他用户同等的待遇,提高了老人对产品的接受度和使用意愿。 4.1.2 容错性优先原则 针对老人操作失误率高的特点,产品设计应注重容错性,提供 “一键退回”“操作步骤可视化”“错误提示语音化” 等功能。例如,智能电视遥控器设计 “回家键”,当老人误操作进入复杂菜单时,按下 “回家键” 可以立即返回主界面,避免老人因操作失误而无法恢复到正常使用状态。 在手机 APP 设计中,操作步骤应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可视化展示,让老人清晰了解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和方法。当老人出现操作错误时,以语音形式进行错误提示,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告知老人错误原因和正确的操作方法,帮助老人快速纠正错误。 4.1.3 代际协同原则 在产品中嵌入子女或者照护者的协同入口,实现家庭成员和照护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例如,在健康管理 APP 中设置 “家庭共享权限”,老人可以授权子女查看自己的健康数据,子女能够实时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当数据出现异常时,能够及时提醒老人就医。 在紧急情况处理方面,产品可以设计 “一键呼叫 + 位置同步” 功能,当老人遇到紧急情况时,按下一键呼叫按钮,能够同时联系到预设的紧急联系人(如子女、照护者),并将自己的实时位置同步给对方,方便对方快速赶到现场提供帮助。 4.2 细分场景的产品创新方向 4.2.1 健康管理场景 4.2.1.1 预防性健康产品 结合可穿戴设备与 AI 算法,针对高血压老人设计 “饮食 – 运动 – 用药” 的闭环管理。例如,智能盐罐能够监测老人的盐分摄入量,并将数据同步到 APP 中,APP 根据老人的血压情况和每日盐分摄入标准,提醒老人调整饮食。同时,APP 还可以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和运动习惯,推荐适合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并记录运动数据。在用药方面,APP 能够根据医生的处方,提醒老人按时服药,并记录用药情况,形成完整的健康管理闭环。 4.2.1.2 解决就医恐惧 开发 “陪诊助手” APP,整合 “医院路线导航”“医生沟通话术模板”“检查流程可视化指引” 功能。老人在就医前,通过 APP 输入目的地医院,APP 会规划最佳路线,并标注医院内的无障碍通道,方便行动不便的老人出行。在与医生沟通时,APP 提供常见症状的沟通话术模板,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话术,清晰地向医生描述病情。对于检查流程,APP 以图文和视频的形式进行可视化指引,让老人了解每一项检查的目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减少老人对就医的恐惧和不安。 4.2.2 社交安全与独立生活 4.2.2.1 老年兴趣社群平台 区别于年轻人的社交逻辑,突出 “线下活动线上化组织” 和 “技能展示与变现” 功能。例如,平台可以提供书法班报名、同城棋友约战等功能,老人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报名参加线下兴趣活动,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4.2.2.2 智能家居系统 通过红外传感 + AI 判断老人活动状态(如长时间未移动自动提醒),但避免摄像头监控(保护隐私),转而用非侵入式传感器。系统可以在老人家中安装红外传感器,监测老人的活动情况,如起床、行走、如厕等。当传感器检测到老人长时间未移动时,系统会自动向预设的紧急联系人发送提醒信息,以便及时了解老人的情况。 4.2.2.3 一键式生活服务 将社区超市、药店、维修等服务整合为 “语音指令直达” 功能。老人只需对着智能音箱或手机说出自己的需求,如 “买两斤鸡蛋”“预约家电维修” 等,系统会自动联系社区内的相关服务商家,并确认送货时间或上门维修时间。 五、银发产品的盈利逻辑 5.1 用户付费意愿分层 5.2 流量获取路径 结语 银发经济的本质是 “让每个老人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通过深入洞察老年用户的需求,运用专业的产品思维和设计方法,打造出符合老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让科技与服务成为实现老人有尊严、有质量生活的 “温暖工具”。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银发经济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由 @viktor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公众号领域,垂类公众号虽面临成为大号机会降低、用户关注成本上升等挑战,但也存在发展机遇。未来,那些基于有周期行业、精准消费者定位及合理产品定位,并能持续输出垂类内容的公众号,有望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引领公众号运营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靠着日更变现了一点钱。 至于我怎么做到的。其实最近很火的一个关于公众号的事儿,刚好就契合了我的执行路径。 为此,我简单的来分享一下关于垂类公众号的运营。 首先成为大号的机会,在降低。用户的关注成本越来越高。而且,单纯以接广告之类的变现方式,其实已经饱和。且越来越饱和,不像初期。大号的投放比例很高。但是随着小红书、抖音平台的出现。其实投放会迁移。 包括高活跃用户也在流逝。 过去的一年多,我大概写了有上百条1w+阅读的垂类文章。 然后账号也完全垂类,中间当然有成为IP的机会,但是因为自己的决策失误,所以其实我一直在克制这个事情。 基于以上,我能给大家带来就是内容、运营方面的一些干货方法。 完成垂类定位再开始 所谓的垂类定位,可能很多人无法做出来一个好的定位是因为内容。 比如像我最长日更了620天的时间,几乎每天都在垂类输出。 所以这个定位自然而然的形成。 但我为啥先说定位呢? 因为前面大家有看过我分享了商业写作,包括这个号的输出定位也是商业写作。 在前面的文章分享里,我就明确说明了,定位三原则: ①定位产品。②定位消费者。③定位有周期的行业。 这三种到定位可以选择其一,但当三者都拥有的时候,你距离垂类IP很近很近。 那么简单快速的把定位三原则给大家讲清楚。(顺序即优先级) 定位有周期的行业 所谓的垂类,不是细分,也不是什么所谓的好做,流量丰盈。以今天的内容市场来说,人满为患。而且公众号开放了推荐,其实基本上就没有所谓绝对壁垒。 因此,定位垂类的有周期的行业。 还是那句话:不要一来就IP,人人都是IP,但IP是从行业、产品、消费者的喜好里长出来的,不是装叉装出来的。 是先有了行业、先有消费者,先有了产品才有的IP。 那么“有周期”就很关键。因为只有有周期,才能让垂类实现。而没有周期,就无法让垂类实现。或者垂下去。 就好比你围绕着外卖cps做一个垂类,你垂不下去的,怎么垂,就是一个及时性的资本溢出项目。你还没有来得及垂呢,已经过时了。 所谓的行业,也是细分行业。比如大的细分。 电商,电商下面就有至少三种细分:社区电商、公域电商、私域电商。然后根据平台又能细分成小红书、视频号、抖音、快手、哔站、得物。 要找的是这样的细分。而要找的也是类似于“电商”这样的行业。 至少有周期。能让你垂下来,这个时候别管有多少人,有多少人不耽误你垂,没有那么多投机的,真正意义上好做的是10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这就是定位行业的重要性。 定位消费者 你做公众号是为了挣钱的,这是优先级的。所以挣钱肯定是挣花钱的人。那么就要定位什么人能给你花钱。或者你想要什么人给你花钱,其次你想要这个行业里的什么人给你花钱。 这是三者当中唯一一个你能决定的。这也是三者当中最重要的。 有人愿意给你花钱,你知道要挣谁的钱,本身就很垂。其实行业不行业的也无所谓。 消费者画像,即人群画像,就像你刷不到一些你不感兴趣的内容,就像我刷到的更多的是商业性的,而不是那种抒情式的。我是创业者,是自由职业,是一人公司的老板,比起抒情,我更关心市场。 这就是定位消费者。 定位产品(服务) 这个反而是三者当中优先级最低的。我自己也是后知后觉。前两者要垂,也必须垂,但产品,哪怕是细分到很细,其实也有很多分类。 但、要遵守的逻辑是:定位的产品(单次)要从行业到消费者。 为啥呢? 简单来说是因为产品是变现关键。而每一个产品都必须先从行业到消费者。举个例子。有人做dy,那就最好不要做。因为你做了,会进去。 但产品这一环好在,就是垂类下面有很多产品。除了跟行业无关跟消费者无关的,都在我们的定位选择里。 趋势产品 产品价格 产品功能 产品优势 这4点事产品定位里一定都要拥有的,最少也要拥有其中2个。 二、垂类内容和吸粉冷启动 ①啥玩意叫垂类内容呢? 公众号而言,一般都是图文内容,即你的标题,选题,素材,都要围绕着前面的定位。 这就是垂类内容。因为在运营视角,只有内容垂直的曝光,公众号才算是垂类公众号。和IP不同的是,i品不受垂类内容限制。但垂类IP会受限。 这是内容,对于系统规则而言,一样的逻辑,只有当你在某个细分铺的内容足够多,这个细分的内容里你已经是量最大,质最好的了。那么这不就是做垂类公众号的目的么。 ②吸粉冷启动 手头有流的导点流,没有流的外站吸点。 但我个人的建议是不要买粉。hhhh。 而且,其实尽管公开了推荐,但是公众号原先的逻辑还是在的。因为消费公众号的人没有变。它只是推荐开放了,又不是变成小红书或者抖音了。 好,写到这里,以上。 专栏作家 赵越,公众号:三尺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创业者,擅长内容运营、私域运营,关注电商、创业领域。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微信官方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在小红书这个充满竞争的内容平台上,如何通过关键词优化来提升流量和用户互动?本文为你提供了全面的关键词优化策略,从理解小红书的流量分发机制到构建精准的关键词体系,再到如何通过数据驱动进行动态优化。 理解小红书流量分发的双轨机制,是制定关键词策略的前提。 发现页的推荐流量就像大海撒网,依赖算法对内容质量和用户兴趣的匹配;而搜索页流量则是精准狙击,用户主动输入的关键词就是赤裸裸的需求宣言。 这两个场域并非割裂存在,而是通过数据反馈形成联动:当笔记在搜索场景获得高点击率,系统会自动将其推荐给更多相似用户,形成「搜索曝光→点击互动→推荐扩散」的飞轮效应。 这种机制解释了一个关键现象:为什么某篇笔记在冷启动阶段毫无水花,却在三个月后突然爆发? 因为持续的关键词布局让内容不断被不同阶段的用户搜索触发,当累计的点击数据突破算法阈值,就会激活平台的二次推荐机制。 所以,优质关键词体系的完善构建不用我多说,必须渗透到用户从认知到决策的全旅程——当潜在消费者搜索「牙黄怎么办」,或者更精准地查找「电动牙刷推荐」,又或者到最终的决策环节「Usmile和飞利浦哪个好」时,你的内容始终占据着关键决策节点,也始终有内容能够接触到消费者。 今天我就来说说如何利用关键词布局,在小红书构建完整的流量闭环。 当然,但这并不意味着发现页的推荐流量就不重要,它是我们扩张用户资产的重要领地。同样需要重视,尤其对于一些在销售和流量上遇到瓶颈的品牌方,更需要重点研究! 01把关键词应用化分类 我发现有的品牌方,一提到关键词,就几乎只有自己的品牌词、品类词和痛点词,其实这样是完全不够的。 真正有效的关键词布局需要建立在对用户决策路径的深度理解上。 在这里,我根据应用阶段对关键词进行了分类,同时每个细类也分别对应用户对产品的不同需求阶段,也就是我们的不同营销阶段,方便大家对照着进行布局。 01品类词——需求萌芽期 当用户搜索「电动牙刷」「精华水」等基础品类词时,正处于需求认知阶段。此时需要提供横向对比类内容,或干货经验分享类内容,比如电动牙刷怎么选,热门高颜值电动牙刷测评等,重点展现专业度和信息密度,在用户心智中建立权威形象。 02痛点词——焦虑爆发期 牙黄、黑头、卡粉等直接反映用户痛点的关键词,往往对应着最强购买动机。 比如我们想要推广妆前乳,可以通过油皮卡粉的痛点制作底妆教程,内容从三段去分享—— 前置痛点场景——展示浮粉斑驳的对比图 中段解决方案——三明治上妆法演示 尾部产品植入——控油妆前乳推荐 这时候沉浸式让用户感受到你的产品能够帮他们低成本快速解决痛点是关键,而不是你的卖点和成分罗列! 越直观越好,但同时也需要加入内容的价值感,增加笔记曝光。 03场景词——决策加速期 当用户开始搜索「旅行便携」「健身持妆」等场景词,说明已在考虑具体使用环境。 这是我们就需要通过场景化解决方案去进行植入,,比如出差党的极简洗漱包清单,在内容中自然植入折叠牙刷、分装瓶等产品。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植入的场景一定是关联于我们产品,同时具备一定优势性。 比如你想植入吹风机,同时你的吹风机很小巧便携不占空间,也可以通过这个主题进行植入。 但相反的,如果你的吹风机偏重在效果和质感上,但在重量和便携上优势性不强,则可以挖掘晚间护发等场景,去突出我们的优势。 04竞品词——比价犹豫期 当用户开始搜索Usmile和飞利浦哪个好的时候,说明他已经进入最终决策阶段。 针对这类词的内容需采用参数对比表格、实验室检测报告、博主测评等硬核形式进行快速对比选择。 当你想挖竞品用户时,这类内容的效果也往往比好物合集或单推好。 05人群词——精准狙击 学生党、敏感肌、小个子等人群标签词,是突破流量红海的关键。 比如平价护肤品牌可以专注打造「学生党早C晚A」系列内容,通过宿舍场景拍摄+百元价位产品组合,在开学季重点拉取学生党的需求消费。 06长尾词——蓝海突围 长尾词也是我一直强调,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部分。 比如正畸牙刷、孕晚期口腔护理等细分长尾词,虽然搜索量不高但转化率惊人。 之前我们执行的一个电动牙刷项目,因为品类本身是红海,加上品牌本身的用户基础薄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布局了200+长尾词,切出【孕期电动牙刷】这一细分垂直流量池。 02用数据驱动词库优化 当然,关键词的运营不是一劳永逸的工程,我们同样需要在执行过程中进行动态优化,剔除低效&不匹配词汇、已基本覆盖词汇,增加机会词汇及热点词汇等。 这里也给大家分享几个方法。 01流量健康监测 通过灰豚数据、千瓜、蝉妈妈等监控重点关键词的排名变化,当某个长尾词排名连续3天下降超过5位时,立即启动内容优化,比如补充限定词,增加场景化描述等等,通过微调重新激活算法推荐。 02词库迭代机制 使用5118挖掘新兴需求词。 03失效预警系统 建立「关键词黑名单」,对点击率持续走低的词,如过度泛化的「好物推荐」,替换为更具穿透力的场景词,比如「通勤党必备」等。 在更追求高效营销的流量时代,关键词已成为用户需求和商业价值的核心枢纽。 当你的笔记能够精准命中同一个用户在不同阶段的搜索意图时,那这个用户势必会成为属于你的用户。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啵啵开小灶】,微信公众号:【啵啵开小灶】,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在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改需求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甚至带有一些调侃的意味。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那些成功产品的成长历程,会发现需求变更背后有着复杂的逻辑和深刻的行业规律。本文将从外部环境变化、内部思考演进、流程与能力问题等多个维度,系统地剖析产品经理改需求的深层原因,并探讨如何成为一名能够高效管理需求变更的产品经理。 在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改需求”几乎成了一个自带调侃属性的话题。但当我们深入观察那些成功产品的进化历程,会发现这个问题背后,远非一句“朝令夕改”或“需求方傻X”可以概括。它本质上是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追求产品价值最大化的一种必然体现,同时也可能是流程不成熟、思维不缜密所付出的代价。 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系统地阐述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01外部环境与认知的必然变化:拥抱不确定性 互联网产品生存在一个快速迭代、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 许多需求的变更,是产品经理对外部世界变化的正常响应。 1、市场的动态性 竞争对手发布了一个新功能,直接影响了用户预期和市场竞争格局。 资本市场风向突变,迫使业务重心调整。 一个突如其来的社会热点,可能瞬间改变了用户的关注点。 产品经理必须敏锐地捕捉这些信号,并快速调整产品策略以保持竞争力。 此时,原定的需求优先级和方案可能就不再是最优解。 2、用户反馈的深化 任何产品在上线前都基于“假设”。 一旦功能交付给真实用户,就会收到最真实的反馈。 数据可能显示某个核心功能使用率极低,用户访谈可能发现我们精心设计的功能其实解决了伪需求,或者操作路径存在巨大槽点。 基于客观数据和用户声音修改需求,不是反复无常,而是尊重事实、敬畏用户的专业体现。 坚持错误的方向,比修改需求的成本高得多。 3、技术可行性的再探索 在PRD(产品需求文档)阶段,技术评估可能基于理想情况。 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原先的方案存在难以攻克的技术瓶颈、巨大的性能隐患或远超预期的实现成本。 这时,与开发同学共同商议,寻找一个体验相近但更稳健、成本更低的替代方案(B计划),是保证产品顺利上线的负责任行为。 02内部思考与决策的持续演进:追求最优解 产品经理的工作不是一次性交付一份完美的“图纸”,而是一个持续思考、推演和决策的过程。 1、认知的自我迭代 产品经理自身也在成长。 在撰写MRD/PRD的几天甚至几周里,随着对问题研究的深入、与不同角色(运营、销售、客服)的沟通,很可能会产生新的、更深刻的洞察。 今天否定昨天的自己,恰恰说明学习和思考在发生。 一个从不修改需求的产品经理,反而可能意味着思维的僵化和停滞。 2、对“价值”的重新权衡 资源(时间、人力、资金)永远是有限的。 产品经理的核心职责是确保团队在每一个迭代周期内都做价值最大化的事情。 可能原本规划了一个“大而全”的需求,但在开发过程中发现,只需实现其中20%的核心功能,就能解决80%的用户问题。 那么及时砍掉冗余需求,优先上线MVP(最小可行产品)进行市场验证,无疑是更明智的选择。 这种“改需求”实际上是做减法,是价值的聚焦。 3、跨部门协作中的信息对齐 大型产品的需求往往是多个部门(如市场、运营、商务)共同输入的结果。在需求评审时,各方可能达成一致。 但在开发过程中,某个业务方可能基于新的KPI或合作机会,提出了新的想法。 产品经理需要扮演“枢纽”角色,重新评估所有输入,权衡利弊,调整方案以尽可能满足多方核心诉求,推动项目整体前进。 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需求的调整。 03流程与能力问题导致的被动修改:需要规避的“坑”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并非所有的需求变更都是“伟光正”的。 有相当一部分变更是由于自身或流程的缺陷造成的,这也是我们需要尽力避免的。 1、前期思考不深入,需求不明确 这是新手产品经理最常犯的错误。 PRD写得模棱两可,逻辑不闭环,边界情况考虑不周。 开发同学在实现时疑问百出,不得不反复找产品经理确认,每次确认都可能导致需求的细微调整。 这种修改是内耗,会极大地损害开发伙伴的信任。 “想清楚再开口”是产品经理的基本素养。 2、沟通失真与信息不对称 产品经理的理解、PRD的描述、设计师的诠释、开发人员的实现,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信息损耗和理解偏差。 可能产品经理认为“一目了然”的表述,开发同学却理解成了另一种意思。 等到测试阶段或上线前才发现“这做的和我想的不是一个东西!”,此时只能紧急修改。 加强评审、多用原型和可视化表达、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可以减少此类问题。 3、缺乏优先级管理和变更控制机制 一个成熟的产品团队会有严格的需求管理流程。 例如,建立需求池,明确每个迭代的OKR,设立“需求变更控制委员会(CCB)”等。 任何中途插入的需求,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评审,评估其价值、成本和对当前迭代的影响,然后决定是立即加入、放入下期还是拒绝。 没有流程约束的“随口一提”式需求变更,是项目失控和团队怨气的根源。 04如何成为一名“改得好”的产品经理? 既然需求变更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关键不在于“不改”,而在于“如何高效且专业地管理变更”。 1、想得更远,但从小处入手 在战略层面要有长远规划,但在战术执行上要拆解为小步快跑的迭代。 这样每次调整的成本更低,灵活性更高。 2、书面化与透明化 任何需求的变更,都必须更新PRD、原型等文档。 并通过正式渠道(如邮件、JIRA评论、团队会议)告知所有相关成员(开发、测试、设计、运营等),说明修改内容、原因(Why)以及预期价值,确保信息同步。 3、尊重与致歉 要清醒地认识到,每一次需求变更都会打乱开发者的工作节奏,增加其工作量。 主动沟通,真诚地说明原因,并对带来的额外工作表示歉意和感谢。 这是维持团队健康氛围的润滑剂。 4、建立流程护栏 推动团队建立明确的需求管理和变更控制流程。 让大家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改”、“通过什么流程改”,从而将无序的变更变为有序的优化。 最后 “改需求”这个行为,既是产品经理在复杂系统中寻找最优解的必然路径,也可能成为团队效率杀手。 其性质取决于变更的动机,是基于客观事实和深度思考的价值优化,还是源于主观臆断和前期懒惰的补救措施。 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不会以“从不改需求”为荣,而是会致力于减少因自身原因导致的无效变更。 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只围绕一个核心: 在不确定性中,尽可能地做出正确的决策。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伍德安思壮】,微信公众号:【时间之上】,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办公的未来正朝着 AI 深度融合的方向疾驰,钉钉 8.0 无疑是这一趋势的有力推动者。它以 AI 重新搭建办公逻辑,形成自动化闭环,预示着 AI 将全面接管重复劳动,让 “创造时间” 成为未来办公的核心竞争力,引领我们迈向一个更高效、更智能的办公新时代。 最近刷完钉钉十周年发布会,看完就一个念头:这帮人是真的蹲过打工人的工位吧? 现在很多科技发布会,一口一个“生态”“赋能”,听得人云里雾里,实际跟咱的日常办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但钉钉这次却没整虚的,一上来就戳中了我天天头疼的破事——开会。 我想,你们肯定也经历过这些崩溃时刻: 需求评审会七嘴八舌像菜市场,散会了连“到底达成啥共识”都想不起来。 技术讨论会没人主动记纪要,好不容易凑出一份,内容乱得像随手画的草稿。 项目会定的待办事项模模糊糊,“谁负责”、“啥时候交”全是谜,最后项目进度拖到领导追问才慌。 更别提那些开了一小时,连“结论在哪”都找不到的“无效会议”——明明忙得脚不沾地,却全在“瞎沟通”里浪费时间。 不光开会,日常上班更糟心。待办事项堆成山,临时找个文件得翻遍聊天记录和云盘,简直是在“数字垃圾堆”里寻宝。 直到看见钉钉8.0-「AI钉钉1.0」,才发现它是真懂牛马们的苦:直接化身“打工人AI搭子”,俩免费AI功能,就能把我日常低效办公的坑全填上。 今天就聊聊实测的——能让会议纪要“秒出稿”的「钉钉AI听记」,还有能当“万能管家”的「钉钉AI助理」。 AI听记:把“记纪要”从苦差事变成“随手得” 以前开会,总怕漏信息,就拼命狂敲键盘,会后整理纪要更要命,半小时会议内容能捋1小时,还总怕漏了重点。这次尝试用了下钉钉AI听记,直接把“听会+记要点+追任务”全包了——它不是简单的“录音转文字”,而是真能“听懂”会议的小助理。 到底它都有哪些技能呢? 技能1:听,实时转文字 在钉钉会议中开启AI听记后,系统会自动将会议中的语音内容实时转化为文字。这对于我这种“会后整理会议纪要困难户”来说,绝对的刚需。 AI听记是基于深度学习的语音识别模型工具,不仅能识别30多种常见方言、140 种全球语言,连 200 多个行业专用词也能听得明明白白。 而且它的识别率准确率非常高,尤其是普通话清晰的情况下几乎接近100%。 技能2:译,多语言翻译 对我这种英语渣渣来说简直是救星。AI听记可以直接生成中英双语纪要——中文结论旁同步附英文,不用我再翻词典凑翻译,会后把纪要发群里,即使有外籍同事也能秒懂,效率直接翻倍。 技能3:理,顺理成章,重点一眼看清 它不会给你一堆杂乱的文字,而是像个贴心助理,把会议梳理成“纪要+章节+发言人”:比如把“平台对接需求”、“驾驶舱数据讨论”、“角色权限分配”分成不同章节,每个章节下标好谁发的言、核心观点是什么。 想回头找某段讨论,直接点章节就能定位,不用再拉着进度条翻完整录音——这对经常要“复盘会议”的人来说,是真的很省时间。 技能4:拆,拆解任务,自动派发 AI听记可以自动识别会议中的任务、责任人、时间节点这些关键信息,并高亮标注出来。 并将提取出的任务,自动生成任务卡片,一键分配给指定成员。这些任务会同步到钉钉的“待办”模块,责任人可以直接查看、反馈进度。 如果未匹配到任务责任人等信息,支持手动关联,真的很便捷。 相比某讯会议,AI听记直接深入到用户的协同场景,进行流转,让会议从“口头承诺”变成 “任务追踪”,确保执行闭环。 以前会议需要专人记录,会后还要整理纪要,费时1小时也不一定整的明白,现在 AI 10 秒生成,直接复制粘贴给领导,领导还会夸你写得好! 会议的本质不是“说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AI听记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将会议中的“说”转化为“做”。 AI助理:把“杂活”全甩了,堪称“全能管家” 如果说AI听记专攻“会议”,那钉钉自带的AI助理就是“全能管家”——日常那些“费时间”的基础工作,丢给它就行,省得自己熬时间。 比如让它帮我写一篇工作总结 ,它会主动去搜索本周所产生的行为,进行梳理编写,几乎是不到1分钟完成了平时抠脑袋1小时才能写完的周工作总结。 另外,它还能查资讯、翻文档。想知道“近期AI行业有啥新动态”,直接跟AI说,它会全网搜完整理核心信息,不用我再刷一堆网页。 甚至能帮我读冗长的行业报告,把几十页内容提炼成“3点核心结论”,省得我逐字逐句看。 要是有更细的需求,点开“助理推荐”进AI助理市场,简直像逛超市挑零食:Excel公式不会写?找“Excel助手”;写公文卡壳了?用“公文写作宝”;连数电开票这种专业活,都有“数电开票助理”帮着弄。不管你是运营、技术还是行政,都能找到适配的工具,不用再自己琢磨半天。 AI助理能干的活远不止这些,这只是它的冰山一角,不愧是“全能管家”。 写在最后:AI不是抢活,是把时间还给你 钉钉8.0的变革,不是多了两个AI功能那么简单——它是用AI重新搭了一套办公逻辑:把AI听记、AI助理、AI表格、AI搜问等这些工具串起来,形成一个“自动化闭环”。 以前我们总在“记纪要、整报表、分任务”这些重复的“信息搬运活”里耗时间,跟个“工具人”一样。 现在AI把这些繁杂事务全接过去,我们才能腾出手做真重要的事:比如琢磨更优的项目方案,跟同事深度脑暴,甚至抽10分钟喝杯咖啡喘口气。 钉钉CEO无招说“不是用AI解决人的问题,是人怎么辅助AI”。 我现在才算懂了:AI取代的从来不是“人”,而是“重复劳动”。 它还给我们的,是“创造时间”。 未来的办公,比的不是谁更能卷,谁的PPT做得漂亮, 而是谁能教会AI,真正理解这个真实的物理世界,最终帮自己提效,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事上。 这大概就是钉钉想给我们的:AI时代的办公,不该是更累,而是更酷。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晓庄同学】,微信公众号:【晓庄AI创业笔记】,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中国第三次消费升级浪潮正重塑消费市场格局,从拥有到使用、从物质到精神等四大转变显著。未来,绿色可持续、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等五大黄金赛道潜力巨大,产品经理需紧跟趋势,转变思维,以适应新消费时代需求,引领产品创新变革。 中国经济正站在十字路口。传统动能减弱,新旧转换之间,第三次消费升级被视为破局的关键。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购物狂欢,而是一次深刻的价值观变迁——从拥有更多走向体验更好,从满足日常走向赋能自我。 作为产品经理,我们嗅到了空气中的变化,但更迫切的问题是:宝藏究竟藏在哪儿? 一、看清底层逻辑:新消费时代的四大转变 1. 从「拥有权」到「使用权」的转变 年轻人不再执着于拥有一辆车,他们需要的是随时随地的出行解决方案。这解释了为什么新能源车走向「订阅制」、共享经济持续发酵。 2. 从「物质满足」到「精神满足」的转变 消费不再是买东西,而是买体验、买认同、买情绪价值。一个二次元手办的价格可能等于一台冰箱,背后是为情感认同付费的逻辑。 3. 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转变 批量生产的时代正在过去。现在的消费者渴望「独一无二」,从定制服装到个人营养方案,差异化成为核心竞争力。 4. 从「功能消费」到「健康消费」的转变 产品不仅要好用,还要对身体好、对环境好。健康、环保、可持续成为默认选项,而非加分项。 二、五大黄金赛道与机会点 基于这些转变,我们梳理出五个最具潜力的方向: 赛道一:绿色可持续解决方案机会点:家庭能源管理系统(光伏+储能+智能控制一体化)、可持续材料替代品、二手商品认证与交易平台 案例思考:开发一款「家庭能源管家」硬件,连接屋顶光伏、家用储能和电动汽车,自动选择最经济高效的用电方案,让节能省心又省钱 赛道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机会点:健康数据聚合与分析平台、个性化营养解决方案、预防式健康干预产品 案例思考:做一个「AI健康教练」,整合穿戴设备数据、体检报告和日常饮食,提供量身定制的健康改善方案,而不仅仅是数据记录 赛道三:银发经济创新服务机会点:适老化智能家居改造、老年社交娱乐平台、代际连接产品 案例思考:开发「祖孙共创」硬件套件,通过远程协作完成园艺、手作等项目,既满足老人陪伴需求,又促进隔代情感交流 赛道四:在地化与文化认同消费机会点:地域文化体验产品、非遗技艺现代化应用、城市深度探索平台 案例思考:创建一个「城市记忆重构」平台,通过AR技术+本地达人带领,让用户重新发现所在城市的隐藏文化脉络 赛道五:效率提升与时间优化机会点:智能任务自动化工具、一站式家庭管理平台、个人数字助理 案例思考:开发真正懂你的「家庭AI管家」,不仅能控制智能设备,还能预测家庭需求、自动补货、安排维护,彻底解放家务时间 三、产品经理的四大思维转型 要抓住这些机会,我们首先需要升级自己的思维方式: 1. 价值思维取代功能思维 不要再问「我们要做什么功能」,而是问「我们要为用户创造什么价值」。这个价值可能是节省时间、可能是提升幸福感、可能是增强安全感。 2. 系统思维取代单点思维 第三次消费升级中的产品往往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设计产品时要考虑如何与其他产品和服务协同,形成解决方案网络。 3. 数据思维取代直觉思维 在这个高度细分的市场,凭直觉做产品越来越危险。要善于利用数据发现细分需求、验证假设、持续优化。 4. 伦理思维取代纯商业思维 特别是在健康、养老、环保领域,产品经理必须有伦理意识。短期商业利益不能以牺牲用户信任或社会价值为代价。 四、实战四步法:从发现到验证 第一步:深度场景挖掘 走出办公室,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去观察一个家庭如何管理能源,一个老人如何度过一天,一个年轻人如何规划周末。真正的痛点藏在细节里。 第二步:最小化价值验证 不要一上来就想做平台、做生态。找到一个核心价值点,用最轻量的方式验证。比如先做个线下服务验证需求,再考虑产品化。 第三步:构建反馈闭环 设计让用户持续反馈的机制。不仅是使用反馈,还包括效果反馈、情感反馈。比如健康产品要能验证用户健康状况确实改善了。 第四步:精细化运营迭代 新消费产品的成长路径不再是爆发式增长,而是持续迭代优化。每个细分群体都需要不同的运营策略和产品调整。 五、避开三个常见陷阱 陷阱一:误把趋势当需求 「银发经济是趋势」不等于「所有老年产品都有市场」。要找到具体场景下的真实痛点,而不是泛泛地做「老年版」的现有产品。 陷阱二:技术驱动而非价值驱动 AI、区块链、元宇宙这些技术很诱人,但关键问题是:这些技术为用户解决了什么用传统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 陷阱三:忽视用户教育成本 很多创新产品需要改变用户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低估这个教育成本,再好产品也可能夭折。 结语:成为新消费时代的造钟人 第三次消费升级不是一阵风,而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作为产品经理,我们幸运地站在这个历史节点上。 真正的机会不属于追风口的人,而属于那些真正理解时代精神、洞察人性需求、耐心创造价值的「造钟人」。我们需要的是保持敬畏、保持好奇、保持耐心。 最好的产品方向,往往藏在生活最细微的褶皱里。它可能是一次无奈的叹气,一个笨拙的替代方案,或者一个被认为「本来就是这样」的日常烦恼。 找到它,解决它,这就是我们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使命。 本文由 @耶格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系统权限管理正面临优化升级的趋势,传统以角色为核心的授权模式,在面对复杂业务和众多角色时,暴露出理解与操作成本高的问题。未来,类似将审批类操作权限与组织机构挂钩、其他操作权限通过角色授权的混合模式,有望成为提升权限管理效率、降低复杂度的主流方向,推动系统权限管理向更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 系统权限管理是一个底层且会强影响到系统运转效率的一个重要组成模块。系统权限可细分为数据权限和操作权限,数据权限分为本人、本部门、本公司、跨公司等可选范围,操作权限分我操作页面、操作按钮等可选范围。本文聚焦在操作权限,数据权限部分会在后续其他文章中再具体介绍。 当前系统权限功能的设计导致只要某个系统账号需要在系统进行任何操作,都需要为其授予特定的角色来支持。例如:为某个账号授权了订单一级审批角色,当一个订单被创建并进入到一级审批节点,此时就会使用到组织机构信息,通过组织机构信息来查询订单发起人所属同个组织机构中的一级审批角色并为具备一级审批角色的账号推送待审批订单信息。此过程中组织机构信息仅起到“定位”作用,关键是在“定位”到组织机构后再“定位”拥有对应角色的具体可操作账号信息。如果是部门主任审批,则需要为某个账号授权部门主任审批角色;如果是分管领导审批,则需要为某个账号授权分管领导审批角色等等。 除此之外,系统角色的授权逻辑为系统超级管理员会为小范围组织管理员授权其可分配的角色范围,然后小范围组织管理员再为其范围内各用户授予具体角色清单。虽然角色可能都会有或粗略或详细的解释说明,但系统中会涉及到几十个、上百个甚至几百个角色时,你作何感想,如何处理?此时任何一方的理解和操作成本都很高,此模式不仅增加了各方理解难度,误操作授权可能性激增,而且对角色权限的管理复杂度激增不少。那么如何才能有效降低系统权限管理复杂度呢? 我们都知道:操作权限从另外角度可分为创建类、审批类、导出类、变更类、查看类等部分,审批操作可继续细分为与创建账号同单位的账号审批、以及与创建账号不同单位的账号审批。创建类操作是源头,其他操作都是基于此所进行的延展,并且在业务流中审批流转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账号归属于特定的组织机构,无论从业务实际还是相关规章制度的规定,都可以通过组织机构明确地获悉某个账号创建的单据应该被组织中哪个岗位来审批,但前提是需明确哪个账号应该有创建单据的角色权限。 因此,审批类操作权限可通过组织机构来支持,创建类、导出类、变更类、查看类等操作权限可通过角色授权来支持。 如此则在涉及到同单位上下级的操作的,可以使用组织机构信息。不同组织机构间跳转则需在进入到新的组织机构时引入角色概念,实现特定账号能够操作来自于上个组织机构的单据。 通过这种组织机构和角色信息的混合使用,我们仅需在业务流起始节点和组织机构发生变化节点做好账号角色授权即可自动流转,账号对应的组织机构调整后能够自动更新流程,不会涉及到角色的变更。(如图1) 图1 系统权限功能优化设计 优化前的逻辑是账号绑定角色,角色再绑定可操作权限(包括页面权限、按钮权限)。优化后可将审批类角色权限绑定操作权限更新为组织机构岗位绑定操作权限。在已确定发起人账号所属组织机构信息后,自动联动调整各后续业务流中审批节点操作权限,并为对应账号自动授予页面和按钮的操作权限,其可根据组织机构的调整自动更新。 此时在同组织甚至跨组织内,角色所起作用是通过所需角色来筛选备选可发起业务流账号,然后再通过组织机构来筛选满足要求的特定账号信息。通过如此设计,可将操作权限分为两类: 1)角色授权管控操作权限; 2)组织机构管控操作权限。 此种优化可以达到至少如下3种目的: 规避由于业务流中缺少拥有特定角色账号导致业务流卡死情况,保证了各个业务节点都有对应操作账号; 仅需对各业务流起始节点授予角色权限,操作清晰、便捷,降低了误操作、超范围授权等异常现象; 大幅度降低角色清单数量(降低约52.5%),提高了角色授权的效率。 本文由@践行知行合一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ddy 这款社交产品处于商业成功与伦理困境的矛盾之中。一方面,它凭借特色功能、高端定位和昂贵入场券,精准满足特定用户需求,获得 170 万下载量;另一方面,其将亲密关系商品化,带来情感错位、自我价值侵蚀等伦理问题,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伦理成为此类产品面临的关键挑战。 今年年初,我体验过一款日本已婚人士交友的社交产品 Heal mate,并写过文章《用已婚人士交友APP找伴侣,算出轨吗?》 那篇文章发到朋友圈后,引起了不少朋友的热烈讨论,大家纷纷感慨“日本真的很超前”。 这一次,我带来的是另一款同样“需求明确”、但更为敏感的社交产品——一款为“找糖爹(Sugar Daddy)”和“甜心(Sugar Baby)”而生的高端匹配社交平台APP:Paddy(パディ)。 (真实用户对产品正反评价) Paddy的核心价值主张非常直白:为有经济实力的年长男性(Papas)和寻求经济支持的年轻女性(Joshi)提供一个高效、安全、私密的连接渠道。听到这里,懂的人已经听懂了。 简而言之,它精准服务于“想包养的”与“愿被包养”的需求。尽管官网将其描述为约会和婚姻应用,但超过170万的下载量背后,是心照不宣的“甜心约会”市场。 经过一番周折,我成功下载并深度体验了这款产品。现在,我将为你带来它的产品分析与思考。(注:该应用在国内无法直接使用,猎奇的朋友可以收起你的小心思了。) (登陆-注册-信息填写流程) 注册方式较为常见:手机号、Google 账号、Apple 账号。我选择用 Google 登录,进入注册流程后需要填写:”性别”、”昵称”、”出生日期”、”居住地”,并通过”邮箱验证”、”上传头像”。完成后即可进入首页。 (产品首页) 首页并没有用 Tinder 那种”左滑右滑”的卡片交互形式,而是采用列表卡片展示。整体功能与常见交友应用类似:”搜索、”筛选”、”查看”等相似功能点。但它在一些细节设计上,还是有些特别之处。 一、产品的特色功能 亮点: 1. “资料页”的两个“小心机” (资料页-相似的人) 相似的人推荐:点击“相似的人”tab,可以看到与该用户脸部轮廓、长相相似的推荐人选。 (资料页-兴趣标签) 动态兴趣标签:一些婚恋社交产品的标签只有展示作用,如“生活情调、喜欢旅行”等,点击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在该产品中,赋予标签兴趣圈子的功能属性,即将相同兴趣的人聚集在一个圈子里,兴趣细分。如:自信的脸。进入后看到与该标签相关的用户的真人照片。需要花钱解锁相同兴趣的对方照片。本质是没变,围绕“找兴趣的人”,只是通过细分方式,帮助你找到你感兴趣的人。 本质还是围绕帮助用户“找人”连接的高效功能设计点,兴趣再细分连接你感兴趣的人。 2. “招募”:行程驱动的见面机制 (招募页面) 用户可在日历中发布行程,如“今天东京找饭搭子”。 不需要先匹配,直接就能发出邀请。 形式类似“行程信息流”,但没有点赞/评论,进入行程卡片页后,可直接发起申请邀请。 很多女生会主动发布行程的“招募”,自然吸引了不少男性响应。 这类设计,在国内社交产品里非常少见。 3. 无需匹配即可沟通 (私聊工具栏) 和 Tinder 等不同,Paddy 不需要双方互相点赞才能匹配成功聊天。注册首日,我就收到了数个点赞和消息。对于想快速建立联系的用户,这点非常“高效”。足见其活跃度。 4. 身份与财富认证 Paddy 要求用户上传 收入证明 + 资产证明。 仅有高收入不足以证明真正的财富; 资产证明能区分“高收入但月光”的人,提升了平台的信任度。 5. 您可以查看对方报告的内容 (质量检查入口) Paddy 的“质量检查”功能可让您检查其他用户的报告。您可以检查五个类别:欺诈活动、商业目的、虚假个人资料信息、未经通知的取消以及不正当行为。 这将帮助您识别过去被举报过的恶意会员,并帮助您规避风险。每举报一次将消耗积分,但如果您没有举报过,则不会消耗积分,所以不用担心。 6. AI会给你推荐异性 Paddy 使用人工智能自动显示符合您条件的潜在伴侣。这消除了您自行寻找伴侣的麻烦,非常适合忙碌的商务人士和想兼职寻找“甜心老爹”的女性。 一旦设定了条件,每次登录时都会显示推荐的异性。还可以设定是否包含照片和年收入证明,对于想在约会前仔细选择条件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棒的功能。 从以上核心功能可看出,该产品主打快速找人且线下匹配见面的高净值社交产品,一听到“高净值”就大致能猜到使用该产品费用不会太低。 二、“昂贵”的入场券 (增值会员价格页面) Paddy的商业模式与其高端定位一脉相承。免费会员几乎无法进行有效沟通,而付费会员的价格则相当高昂: 1个月会员:12,000JPY(约580RMB) 3个月会员:29,800JPY(约1,440RMB) 6个月会员:54,800JPY(约2,647RMB) 12个月会员:84,800JPY(约4,095RMB) (汇率实时变动,仅供参考) 高昂的会员费不仅是其营收来源,更是筛选用户的天然门槛,确保了社区的“纯粹性”。 三、私聊模块的小细节 (私聊工具栏) 约定(承諾):把见面约定转化成双方确认的“正式记录”,避免反悔或遗忘。 笔记(筆記):给聊天对象添加私人备注,避免多人聊天时混淆。 固定文本:保存常用语“一键回复”,提升沟通效率。 这些细节虽小,但很贴合高频社交场景。 四、我的思考 1、行程驱动的见面机制:在国内几乎看不到。国内社交产品更倾向“动态分享”(分享生活日常等),而不是直接发布“约会招募”。可能与监管和风险规避有关。 2、需求极其明确:Paddy 成功的核心,在于 目标用户和核心需求极其清晰——就是为“包养/被包养”提供高效连接。170 万下载量已经说明它确实解决了一个真实需求。 伦理与困境: 尽管从商业角度看,Paddy 无疑是成功的,但它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伦理和情感问题: 关系商品化:亲密关系被直接金钱化,是否违背社会伦理? 情感错位与空虚:以金钱为纽带的关系,情感常常缺位甚至虚假。 自我价值侵蚀:无论是“给予方”还是“接受方”,长远来看都可能在自我认同中迷失。 总而言之,Paddy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人性与社会中复杂甚至有些“禁忌”的需求。它在商业上的成功,恰恰建立在对这些伦理困境的“视而不见”之上。它高效地为用户解决了问题,但留下的,却是一个关于情感、价值与人性更深远的思考题。 作者:初九 公众号:社交产品经理 本文由 @沉迷社交产品的初九哥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由作者提供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跨境支付领域正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本地支付方式在提升跨境交易成功率方面的作用愈发显著。本文为跨境支付服务商和商家提供全面指南。 作为一名跨境支付服务商或商家,了解目标市场的支付方式偏好至关重要。在全球范围内,国际信用卡(Visa、Mastercard等)是基础,但仅支持卡支付远远不够。“本地支付方式Alternative Payment Methods”是跨境交易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能显著降低购物车放弃率并提升转化率。以下是全球各洲及主要国家/地区的主流支付方式及其市场占比概况。 图1 全球主要市场支付方式 注:支付市场份额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据,不同研究机构因采样时间、统计口径不同,数据会有一定差异。因此,仅以颜色标记占比范围或程度。 选择支付方式的建议 市场优先:商家应首先确定核心目标市场是哪些国家,然后精准地接入该市场排名靠前的支付方式。 支付服务商(PaymentServiceProvider):商家不需要逐个对接各国的支付方式。选择一家或几家优秀的跨境支付网关/聚合服务商,它们通过一个API集成全球上百种本地支付方式,并统一进行结算和风控管理。 UI/UX优化:在结账页面清晰展示本地消费者熟悉和信任的支付logo图标,这能极大增强信任感,提高转化率。 移动端优先:确保所有支付方式(尤其是数字钱包和银行App跳转)在移动设备上体验流畅。 如何选择收单行/收单服务商? 1. 了解收单行/收单服务商的角色及职责 在收单生态系统中,各个参与者角色明确,但又紧密协作。下面为您详细阐述卡收单每个机构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本地支付方式相对简单,通常由支付服务商以MOR或其他形式,与支付提供商进行签约、对接和结算,聚合多个支付方式给商家。 图2 卡收单生态系统的角色 2. 选择收单服务商的关键因素 支付能力:收单服务商需支持银行卡、电子钱包及扫码支付等多样化支付方式,覆盖广泛客户群体,提升支付体验与交易成功率;支付成功率是衡量服务质量的关键指标,高成功率可减少客户流失、增加营收;风控措施可识别潜在欺诈交易、保障商家与消费者资金安全,但风控能力及限制会影响成功率。 结算条款:结算周期指商家完成交易至收到资金的时间间隔,常见有T+1……等,日结/周结/月结等。短周期、快频、及时打款,可加快资金周转,有利于商家资金安全。 费率成本:清楚了解交易手续费类型及计算方式,警惕隐形费用(如账户管理费、年费、换汇手续费等),便于商家准确计算支付成本,根据自身业务规模、交易特点评估综合性价比。 客户支持:KYC资料审核要求、网修合规要求,是否需要注册本地主体等接入要求;对接周期是商家从提交申请到正式上线使用服务的时间,短周期可减少等待,便于商家尽快开展业务;收单服务商的响应速度对解决商家使用过程中的交易异常、系统故障等问题至关重要。 图3 关键考量因素 3. 全球主要市场收单行及支付服务商 了解目标市场的收单行和支付服务商是成功落地的重要一环。对于绝大多数跨境商家而言,从交易通道稳定性、连续性和资金安全保障等多方面出发(尽量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选择一家或几家技术强大、覆盖广泛的全球性支付服务商作为主干,再在核心市场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两家区域性支付服务商,是当前较优的支付基础设施搭建策略。 以下列举全球各主要市场的知名收单行和本地支付服务商,可能存在不够详尽之处,仅供参考。 图4 全球主要市场的收单行和本地支付服务商 本文由 @唐僧扫塔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严禁转载、搬运以及二创,禁止任何人抓取本文内容,用于AI内容的输出。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在知识检索领域,向量化与重排序正成为解决海量数据精准检索的关键技术组合。本文深入剖析向量化与重排序技术,从文档拆分的多种优化方法,到向量化模型选择、相似度计算的技巧,为你提供一套全面的知识检索指南,供大家参考。 向量化与 重排序(rerank)放到一起, 因为他们两个搭配起来,解决知识检索的问题,两个是搭配着使用的,今天先介绍一下向量检索。 向量召回的核心:在海量数据中,检索与跟查询内容相近的内容。一般称为内容召回。例如一次性召回 50 条内容。 rerank的核心:基于召回的内容,再做更加精准的排序。例如将上面 50 条内容,做一次更加精准重排序,获取到 top10 内容; 向量化 听着这个名字感觉很复杂,其实思想很简单,简单理解:就是通过一种向量化技术,将内容映射到空间上,在空间中距离越近就代表含义越相近。解决系统不理解语义的问题。实际会更复杂一点,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流程。 文档拆分(可选) 我们提供给 RAG 的内容,如果是长文档的话,就是在知识检索的时候,能够检索到具体的相关的部分。 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先把文档拆分为一个个小块(chunk),然后针对每个小块进行后续处理。如何将块拆分得合理,也是个很头疼的问题。比如公司的规章制度的手册,厚厚的一本。如果让 AI 自动切的时候,他可能会把前后有关联关系的两个段落甚至一个句子,拆分到两个片段里面了。 后面检索到其中一个片段,你人单看这一个片段,压根看不懂是什么意思,大模型生成那就是一塌糊涂了。 给大家介绍几个目前比较通用的优化的切分方法: 人工拆分为小块 我目前采取的就是这个方案,因为我们是企业级的 RAG,对于准确性要求更高,所以人工拆分的是最准确的。 但是这里也有前提,首先有人力配合做这个事情(人工重新其实是个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要保证每个知识点的知识都要是完备的,不能有遗失。 然后知识变更不要太频繁,不然人工刚维护完,然后多段时间又要更新,还必须等人工拆分完才能上线,效率就非常低。 但是针对企业各种规章制度、平台操作手册各种,还是建议大家上人工,先保障效果。剩下的几个方法,我只是有了解,还没有 实战过,如果介绍有偏差,欢迎大家指出。 添加 buffer 在文档切分的时候,把切割点前后的内容,也冗余到这个文档中,这样就可以避免句子等被切断,导致语义不全的问题。但是这种 buffer 一般都不会设置的很大,主要解决句子等被切断的问题。前后段落语义有关联性的,这种方案就不是很好了。 多维度切分 因为切一次,可能导致一个句子被切断。那么就设置不同的切分长度,这样一个内容就会存在多个片段中,后续检索的时候,大概率能够检索到对应的相对完整的内容。 但是这种切割之后,会导致重复内容都被检索出来,候选内容变得更多,后续的重排序压力就比较大了。 先切大块,再切小块 先切分为大块(例如按照章节拆分),先大块级别做向量检索,快速找到相关章节。找到对应的章节后,再这个章节内切分好的小块找内容(可以添加 buffer 方式拆分为小块)。 这个适用于大块与大块内容的确不同的情况,例如公司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章节的概念。如果知识本身就是稀碎,每个知识点都是单独的,那么拆分大块就没有意义了。 向量化 就是将拆分好的 知识点,转换为空间坐标。这里其实就有模型的事情,就是大家长听说的embedding模型。不同的embedding转换出来的空间向量差异是非常大的。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需要基于语言选择,我们是中文,就建议选择针对中文优化过的embedding模型。我自己试过火山的embedding模型、OpenAI 的text-embedding-3-large模型,针对中文效果都还可以。 检索 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个时候来了一个查询之后,我们把需要查询的内容也进行向量化,用于后续检索。 相似度计算 一般我们计算的都是余弦相似度,大家不理解也不太重要,知道怎么用就行,毕竟这里大家也改不了啥。 但是这里就有个坑了,就是稀疏与稠密的关系了,这个是向量检索效果最复杂的地方。 给大家举个例子,需要检索美食攻略,标题【深圳福田区有哪些日式料理,排队人不多的】。因为向量化是按照整句话转化为了空间坐标,他就缺少了关键信息例如福田区、日式。 做向量检索的时候,【深圳福田韩国料理人过多】、【北京日式料理,人不多又好吃】这样的稠密矩阵相似度就很高,但是显然他不是我们要的内容。 比较简单的方式,是提升稀疏名词的权重,例如日式、福田区,在整个知识库中出现是比较低频的,能否适当在用户检索这些内容的时候,给这些名词加上更高的权重? 这个就是稀疏矩阵的意义。 我们可以综合稀疏与稠密矩阵的检索结果,然后综合权衡,获得最终排序的结果。 进阶的知识检索 刚才那个例子,用了稀疏+稠密之后,其实检索效果也不太好,对于高准确率场景的话,还是不够用的。给大家介绍两个热门的的进阶做法 标量过滤 我们提前给知识点打标,然后基于用户的查询也抽取标签,这样就可以更加准确了。例如对于知识点打标上所处位置、菜系两个标签。 用户查询【深圳福田区有哪些日式料理,排队人不多的】的时候,系统自动识别【深圳】、【日式料理】两个标签,然后基于这两个标签过滤知识,针对过滤后的知识,进行向量检索。 我目前用的这个方法,针对这种特点标签的,效果会很好。但是这个会比较考验知识点打标准确性、用户提问抽取标签的能力,这个不同行业不同,大家自己探索下自己的玩法。 知识图谱 知识图谱解决的各个实体有关系的,简单举个例子。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这三个人的关系是什么,然后用户问刘备的三弟用的是什么武器,如果只是做内容检索,很难检索到这个类似的表达。 我们建立刘备、关羽、张飞就作为三个实体(角色),然后把他们兄弟关系作为图与图之间关系维护起来。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人工建立图谱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大的工作量,现在基本都是让 AI 大模型自动抽取实体与关系,但是各家抽取的准确性都还没有办法实际使用。 我自己用了阿里的 KAG、light RAG,都无法直接应用到生成环境,所以需要再优化一下,才能做到开箱即用。当前用起来,都需要自己再进行个性化的调优。 本文由 @寻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想在 B2B 市场赢得大客户?本文为产品、市场和销售人员剖析客户付费逻辑变化,提出省心三角 DCT 思考工具,助你判断内容是否击中客户心理。 在 B2B 市场里,我们常常把产品功能和优势说得很满,以为客户会因此买单。 但在成熟市场,客户的付费逻辑早已改变: 👉 功能和优势只是起点,客户真正关心的是: 能不能快速落地?能不能创造实际价值。 所以,如果你是产品、市场、销售,这一篇会帮你理解: 为什么“说得好听”不再是胜负手? 在今天的大客户采购逻辑里,什么才是真正的决定性因素? 01 客户心智变了,我们怎么变? 今天的大客户,心里都在想这些问题: 功能/优势:懂了,但上线后能不能跑稳?后续维护机制有没有保障? 收益承诺:听过很多,但效果如何衡量? 成功案例:见过不少,但能不能在我这里复现?过去常见的做法,停留在“讲”,但客户更想要“做到”。 02 从“说”到“做”才是分水岭 在成熟市场,逻辑很简单: 功能和优势只是入场券,交付确定性和价值验证才是胜负手。 这也是B2B营销的分水岭。 03 新的坐标系:省心三角DCT 为了更好的判断内容是否击中客户心理,我提炼了一个思考工具: D:Differentiation差异化→不只是功能多,而是能在复杂场景里更稳,边界更清晰。 C:Certainty确定性→有方法论、阶段目标、回滚点,路径清晰、交付风险可控。 T:Trust信任→案例指标化、客户背书、第三方认证,支撑客户的决策信心。 不论写方案、做页面还是准备汇报,都可以用这三点快速自查: 是不是还停留在吹牛,有没有给客户省心的理由? 04 3个真实场景,给你点灵感 想让客户真正信任你,不是光靠嘴说,而是要落实到纸面上。 我挑了3个常见场景,拆给你看: 1. 落地流程(OMS 系统) 用上线时间表告诉客户:系统什么时候能跑稳; 用阶段目标、交付计划,让客户心里有底; 结合BC一体化+东南亚业务场景,突出差异化落地能力。 2.效果指标(营销智能体) ROI验证→让客户知道花的钱值不值。 自动化触达、转化率等指标,量化价值 客户案例数据直击信任点 3.信任背书(AI基础设施) 用客户Logo和指标告诉客户→你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SLA、运维指标、第三方认证+客户声音 强化决策信任感和安全感 结语 “当我们学会从‘说’到‘做’,下一个问题是:👉如何真正让交付和价值创造对齐?这,也许就是B2B营销下一阶段的关键。” 下期预告 下一篇,我会拆解不同产品的客户决策路径: 谁在参与决策? 他们各自关心什么? 信息如何传递? 这些话题,既能让我们看清未来的战略发展走向,也能指导实际落地。欢迎关注、留言,聊聊你的思考。 作者:黄扬西;公众号:黄扬西 本文由 @黄扬西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从传统开发模式到先进方法论的应用,以及团队角色的精细化分工,未来智能硬件研发将朝着更加高效、协同、风险可控的方向发展,推动行业迈向新高度。本文解读瀑布、敏捷等开发模式,到明确各岗位职责,再到以智能手环为例拆解从 0 到 1 的研发过程,为你提供一套完整的智能硬件研发指南。 本文目录: 流程,到底是束缚还是救命稻草? 瀑布、敏捷、IPD…我该用哪个? 搞智能硬件,一个团队要有哪些“狠人”? 实战拆解:如何从0到1造出智能手环? 一、流程,到底是束缚还是救命稻草? 你有没有被公司的流程‘折磨’过? 觉得它太死板,一个审批卡好久,急死人;或者因为某些流程的缺失,项目后期到处是坑,团队天天在 “救火”,给前面埋的雷“擦屁股”。 智能硬件这行尤其明显。为了抢进度,很多公司会跳过关键环节,结果产品问题一堆;也有些公司流程僵化,搞得大家束手束脚。 会搞成这样,与智能硬件的复杂度脱离不了关系。它既不是纯软件也不是纯硬件,两边一结合,风险指数就上去了。硬件改一下成本吓死人,软硬件配合不好用户体验就崩了,从设计到生产再到认证,链条太长,一环出错,后面全乱。 缺乏标准化流程的团队,很容易陷入 “三拍工程” 的恶性循环:前期拍脑袋决策、中期拍胸脯保证、后期拍大腿后悔。 说白了,流程的本质就是一个风险控制系统,帮我们在关键节点提前发现问题,避免后期崩盘。 道理很多人都懂,但现实中执行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就像我很多学员常跟我说的:“硬核老师,IPD/NPI 那些好是好,但我们小公司资源不够,根本搞不起来啊?” 这里有个常见的误区:流程不是一套死板的公式。它是别人从成功经验里总结出来的方法,咱们得学着 “借鉴它的思路”,而不是 “硬抄它的作业”。 这篇文章就是想帮你理清这些主流流程是干嘛的(比如瀑布、敏捷、IPD、NPI),让你对流程在心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概念。后续我还会分章节深入讲解各个概念的细节。 二、瀑布、敏捷、IPD…我该用哪个? 智能硬件的研发流程可以看成三层:定节奏、控全局、保落地,从宏观到微观,帮你一步步把项目从想法推进到量产。 2.1 定节奏:选择开发模式 这一层的核心任务,就是确定开发节奏 —— 是按部就班地推进,还是边做边优化? 最常见的开发模型有两种:瀑布模型和敏捷开发。它们一开始都是用在软件研发的,但因为很有通用性,现在已经成了项目管理的 “必备思路”。以下是两个模式的对比: 可以用这张图来更清楚的理解二者的特点差异: 瀑布模型和敏捷模型其实可以搭配使用,很多团队会采用“硬件瀑布 + 软件敏捷”混合策略 —— 硬件需稳定性,用瀑布模型把控;软件需快速更新,用敏捷响应需求。是智能硬件研发常见的策略,以下是一个案例: 除了这两种模型外,还有 V 模型、精益开发、门径管理等方法,后面我会再专门出一期,详细聊聊不同模型适合哪些场景。 2.2 控全局:建立协作框架 这一层主要解决:复杂产品开发时,怎么让各个部门高效配合的问题。不仅仅单纯考虑怎么做技术开发,而是要从“经营产品”的角度出发。在各类系统框架中,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是最具代表性的方法论之一。 IPD 由 IBM 于 90 年代提出,华为引入后在国内普及。IPD 是一套完整的产品开发管理体系,靠三个关键机制,来保证产品能在市场上成功盈利: 1.分阶段开发:把开发过程拆成概念、计划、开发、验证、发布、生命周期这些阶段,再加上几个关键的决策评审点(DCP)。这样一来,资源该怎么用,什么时候用,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2.跨部门团队:专门组建一个 “核心团队”(PDT),把市场、研发、生产、采购、财务这些部门的负责人都拉进来。大家打破部门隔阂,一起为产品的成败负责。 3.并行工程:强调上下游部门提前沟通。比如在设计阶段,就得考虑到生产制造和测试的可行性,这样能避免后期反复修改,效率直接拉满。 如上图所示,IPD 的框架整体非常完善、严谨,适用于产品复杂、团队规模大的领域(如手机、汽车)。它的核心作用,就是让研发做出来的产品不会和市场需求脱节。中小企业不用完全照搬 IPD,但可以借鉴它的关键评审和跨团队协作这些思路,一样能提升团队效率!后面我会单独开一篇,把 IPD 从头到尾讲透。 2.3 保落地:执行量产流程 这一层的目标特别明确:就是把设计图纸变成能批量生产的产品!在此层面,NPI(New Product Introduction,新产品导入)是最为核心的方法论体系。 NPI 最早是在 EMS 代工行业用起来的,它是一套专门用来衔接设计和量产的流程。简单来说,就是通过EVT→DVT→PVT这三次试产,把设计、供应链、生产工艺这些环节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掉,确保产品能顺利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 NPI 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试产 – 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的循环。这个环节绝对不能跳过,它是设计落地的关键!大公司一般会专门设置 NPI 工程师岗位,小公司一般会让研发工程师承担这个工作。 关于 NPI 流程里的试产物料管理、工厂工艺对接、良率提升这些细节,我会在下一课《制造模式与供应链》里接着聊! 三、搞智能硬件,一个团队要有哪些“狠人”? 智能硬件研发离不开团队合作,仅有流程是不够的,还需有人执行。大公司团队角色分工细致,每人负责特定工作;而大部分公司,尤其是创业团队,常出现一人多职的情况。明确这些角色的职责,有助于清晰定位自身工作及与他人协作。 一个相对完整的团队通常包含三大类岗位: “大厂” 会进一步细分岗位,而对于初创企业,启动项目至少需要三个核心角色: 能定义产品的人(产品) 能实现产品的人(技术) 能处理物料与生产的人(供应链) 很多时候,初创企业会简化为:创始人兼任产品经理,搭配一个软硬件全栈工程师,再加上一个兼顾采购和生产管理的合伙人。甚至部分个人创业者早期会一人承担产品、硬件、软件、结构设计(外包)、采购等多项工作 。 本章将介绍智能硬件研发过程中的核心角色,帮助你建立清晰认知。即便团队中角色存在模糊或合并情况,也能明确各项工作 “原本应由谁负责”,从而更好地定位自己与理解他人。 核心角色职责与现实演变 产品经理:负责定义产品,决定 “做什么” 和 “为什么做”。许多初创公司由老板兼任此职,凭借经验和直觉快速决策,早期效率较高。但老板需聚焦公司战略,而产品经理需大量时间开展用户调研、撰写文档、跟进进度,两者难以兼顾。当老板发现自己陷入产品细节,无暇顾及战略规划时,就应招聘专职产品经理。 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的 “大管家”,负责串联各项工作,确保项目按时保质完成。擅长拆解任务、制定排期、追踪进度和管理风险。早期常由产品经理或技术负责人兼任,容易顾此失彼。当团队人数超过 5 人,或项目任务增多、频繁延期、问题频发时,就需要专职项目经理把控全局。 硬件工程师:负责绘制电路板、选择芯片,将创意转化为可行的电路。由于无人跟进进度,他们常兼任项目经理工作,但这会分散精力。电路设计需高度专注,频繁被打断易出错,且他们选型时更关注性能,可能忽视成本和供货问题。项目复杂时,需专人负责项目管理和采购。 结构工程师:负责设计产品外壳和内部结构,确保产品美观、坚固且便于生产。他们常被要求处理模具厂对接和生产问题,这实际是新产品导入工程师(NPI/PE)的职责。结构工程师的优势在于设计和仿真,对生产工艺了解有限,产品进入试产阶段后,需懂制造的人员介入。 软件工程师:通过编写代码赋予硬件功能。早期通常由一人包揽或外包,负责从底层驱动到应用层开发。但软件架构至关重要,若初期规划不当,后期添加功能将十分困难。当软件复杂度提升,或需在低功耗、蓝牙连接等特定领域优化时,需拆分工作由专人负责。 工业设计师(ID):决定产品外观和使用感受。许多公司早期不重视,由结构工程师兼任或外包。但结构工程师优先考虑生产可行性,易牺牲美观和体验。若产品依赖颜值和体验打开市场,专职 ID 应尽早介入。 测试工程师:专业寻找产品问题,代表用户在产品上市前排查隐患。创业公司常见误区是让研发人员自行测试,效果不佳,因为开发者难以跳出固有思维。当出现用户投诉退货,或团队规模超十人时,专职测试工程师可减少损失。 采购 / 供应链:负责物料和生产管理,将设计转化为实物。早期常由硬件工程师或老板兼任,负责寻找供应商、谈判价格。但专业人员拥有更广泛资源网络,能获取更优质、低价的物料,规避 “断供” 风险。当进入规模量产或开发新产品时,专职采购不可或缺。 新产品导入工程师(NPI/PE):作为研发与工厂的桥梁,确保设计顺利量产。早期多由硬件或结构工程师兼任,但他们不熟悉工厂流程和工艺,易导致设计难以生产、良率低下。决定大规模生产时,需 NPI 工程师驻厂解决工艺问题。 质量工程师(QE):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持续稳定生产。早期团队关注单个产品功能,QE 则注重流程优化和质量问题根源解决。当产量增加、客户投诉增多时,QE 需建立标准、管控供应链质量并分析退换货原因。 现场应用工程师(FAE):负责处理客户技术问题。初期常由研发人员直接对接客户,干扰开发进度。FAE 可过滤大部分问题,仅将真正的 Bug 反馈给研发,客户增多后,能有效提升研发团队效率。 所以你看,角色都是随着业务成长慢慢长出来的。早期一人多职是常态,关键是要意识到:当某类问题反复出现、或者某个人忙到崩溃的时候,可能就不是人的问题,而是该添个新角色了。 四、实战拆解:如何从0到1造出智能手环? 这一章节将以“智能手环”为例,完整走一遍从 0 到 1 的研发流程。我会把“概念 – 设计 – 验证 – 量产”这四个阶段掰开了、揉碎了讲,手把手帮你了解 IPD、NPI 这些理论方法,如何灵活运用到产品研发的各个环节,最终打造出能顺利量产上市的好产品。 4.1 概念定义:确定研发方向(约2-3周) 这个阶段最关键的是“做对选择”,得先把产品方向定下来,保证做的是用户真正需要的东西。这一步需要各个部门一起配合,而且得拿数据说话。 1.挖掘用户需求: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找到用户最头疼的问题。 比如,调研发现很多年轻户外运动爱好者,特别希望智能手环能精准测血氧,而且续航时间越长越好。 2.把需求变成具体目标:把模糊的需求,转化成能测量、能验证的技术指标,再定好成本目标。 像 “超长续航”,我们就明确规定 “至少 14 天”;“精准血氧” 要求误差不超过 2%。然后参考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格,算出每台手环的成本不能超过 200 元,再细分到零部件、模具、生产等各个环节。 3.评估方案能不能落地:研发、采购、成本等多个部门一起,看看技术、资源和供应链能不能支撑这个方案。 比如,硬件团队研究血氧传感器的技术难度;采购团队提前了解核心芯片的供货周期,找找备用供应商,避免芯片停产影响生产;成本团队核算方案成本是不是超标。 4.供应链提前参与:采购人员在选元器件的时候就要介入,避免用那些小众、快停产的芯片,从源头防止量产时断货。 5.概念决策评审会(CDCP):(⭐这是个关键节点) 对应 IPD 流程里的概念决策评审,所有相关部门一起开会,看看需求合不合理、技术能不能实现、成本能不能接受,避免盲目投入。 比如,有次评审会上发现原定的传感器要等 6 个月才能到货,大家赶紧重新调整方案,避免后面更大的损失。 4.2 设计实现:把想法变成方案(约4-6周) 这个阶段要把之前定好的需求,变成能批量生产的设计方案,保证“设计没问题”,同时还要考虑生产难度、产品可靠性和成本。 1.出设计方案:硬件、结构、软件等各个领域的工程师同时开工,画出图纸、写好代码、建好模型。 比如,硬件工程师画电路原理图,选好芯片,设计充电电路;结构工程师用 3D 建模设计手环外壳和腕带卡扣。 2.跨部门协作优化:各个部门一起评审设计方案,同步信息,解决可能存在的冲突。 像硬件和结构团队一起检查,确保电池厚度和外壳空间不打架;软件工程师确认传感器和硬件接口能匹配上。 3.结合生产和成本优化设计:根据生产要求和成本目标,调整设计细节。 比如,为了让手环防水更好,在结构上加密封圈槽;为了降低成本,把不锈钢按键换成镀镍塑料按键。 4.冻结设计版本:把所有设计文件定下来,准备试产。 这时候会发布第一版的物料清单(BOM 表)、PCB 图纸、外壳工程图,移交给制造团队。 5.TR3 评审会:(⭐关键节点)对应 IPD 流程里的技术评审,全面检查技术方案靠不靠谱,有没有风险。 有次评审会上,供应链工程师发现主控芯片要等 30 周才能到货,大家决定先去找备用供应商,这次评审就没通过。 4.3 验证优化:确保产品靠谱(约6-8周) 这个阶段就是要“把风险清零”,通过多轮试产和测试,解决 “能不能造出来”“质量好不好”“能不能稳定生产” 这些问题。 1.EVT(工程验证):先做一批工程样机,看看功能是不是都能实现,有没有原理性的问题。 比如,组装了 20 台工程机,发现有 10% 开不了机。一查,原来是电池连接器尺寸有偏差,接触不好。后来换了连接器,调整了 PCB 焊盘设计,问题就解决了。 2.DVT(设计验证):全面测试产品性能、可靠性和合规性。 有次拿 50 台试产手环做跌落测试,结果 20% 的屏幕都碎了。分析发现是玻璃盖板边缘受力太大,后来在结构里加了 0.3mm 的缓冲泡棉,调整了测试角度,碎屏问题就改善了。 3.PVT(生产验证):验证大规模生产的稳定性和良率,输出生产操作规范(SOP)。 试产 500 台手环的时候,检测发现心率数据不准。追查发现是后盖组装时压力不均匀,导致传感器没贴好。最后优化了点胶工艺,设计了专用治具,保证压力均匀,问题就解决了。 4.TR5 评审会(⭐关键节点):对应 IPD 流程的设计定型评审,根据 DVT 测试报告,判断设计能不能最终确定。 要是评审时发现某项关键指标不达标,就得重新优化设计,先不着急定版。 5.ADCP 评审会(⭐关键节点):对应 IPD 流程的量产决策评审,根据 PVT 的良率数据,决定能不能批量生产。 比如,手环试产时良率达到 98%,超过了目标的 95%,评审通过,就可以开始大规模生产了;要是没达标,就得接着优化。 4.4 量产交付:大规模生产(约3-4周) 这个阶段重点是“按标准执行”,保证生产又快又稳,成本还能控制住。同时,通过不断改进,提升产品竞争力。 1.逐步提升产能:慢慢增加产量,盯着良率,保证达到目标。 比如,智能手环第一周每天能生产 2000 台,良率稳定在 97.5%,符合预期;要是没达标,就马上调整生产工艺或者设备。 2.严格把控质量:生产全流程都要检验。 有次来料检验(IQC)发现一批腕带扣质量不达标,直接退货,防止更多次品流入生产线。同时对供应商提出整改要求,进行考核。 3.快速解决生产问题:一旦生产线上出问题,马上排查解决。 有次产线反馈蓝牙测试合格率突然下降,工程团队 2 小时就查到是测试固件版本搞错了,回滚版本后就恢复正常了。后来还专门建立了版本管理机制,避免再出错。 4.持续优化降本增效:通过改进工艺、和供应商谈判,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比如,和供应商谈妥降价,主芯片成本降低 8%;优化贴片程序,生产效率提高 5%,进一步压缩了生产成本。 总结 看到这,相信你已经对智能硬件研发的流程体系有了宏观而清晰的认识。流程是死的,人是活的,真正的精髓在于理解其背后的风险控制与协作逻辑。在下一篇《制造模式与供应链》中,我们将深入NPI的细节,去看看一颗芯片、一个外壳是如何从全球供应链汇聚到生产线上的,敬请期待! 本文由 @硬核PM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产品设计面临着这样的矛盾:科技飞速发展使产品更新换代极快,但设计的底层逻辑却始终围绕着人的需求。一方面要紧跟技术潮流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又要坚守以人为中心的原则,确保用户体验。同时,如何在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前提下,避免设计的复杂性与错误,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科技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最近我看了一本 2013 年修订版的书,最后一章是对未来技术的展望: 早期的机械操作 Smart智能交互 AI辅助(ArtificialIntelligence) 植入式(Implanted):例如增强假肢、脑机接口、植入计算设备 因为这是十年前写的书,所以我的震惊很难平复。我们已经经历了前两个技术更迭,并且正在见证 AI 时代的变革,而马斯克的脑机接口新闻似乎也在窥见第四个展望。或许我们正站在一个时代巨变的门口。 这其实是一本设计书——《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Don Norman)》。 时代在变化,但是一些产品和设计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 1. 为什么有产品和设计 你会发现有这样一种趋势。 比如文字一开始在甲壳、石头、竹简上,后来写到纸上,到现在我们都存在手机里、电脑里,你会发现形式千千万万,但其实我们的目标——都是记录。 所以第一个思想——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我们要关注人到底想做什么,而不是在形式和载体上。 这也是为什么相机的操作一定会越来越简单,因为它要帮人实现的核心目标就是“记录、出片”。这是最终目的。所有的傻瓜化操作,本质上都是在帮助人更高效地达成目标。 2. 怎么做设计 既然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帮助用户达成他们的目标。我们的设计就应该服务于用户怎么达成目标。 那人一般是怎么去达成自己的目标呢? 我这里简化一下 5 步: 形成目标 思考解决方案 执行 得到结果 评估是否达成目标 举个例子: 开灯:想要房间变亮(1)→ 决定开主灯(2)→ 伸手找对应开关并按下(3)→ 看到灯亮(4)→ 判断亮度合适吗(5)→ 满足/再微调。 当用户拿到产品时,其实目标和方案他们心里已经有数了,甚至他们也有自己的评估手段。因此接下来我们会着重在执行和结果分享设计的原则。 3. 设计的原则 为了方便理解,这里我整了一个脑图,会比原书的逻辑更加清晰。 1. 怎么学会执行 用户面对一个陌生产品,第一件事就是——“我能干什么?” 这时候提示 (Signifiers)特别重要。按钮要写清楚文字,图标要能看懂,不要考智商。想象一下:地铁闸机上只放一个黑色方块,没有任何指示,你会把卡放哪?大概率试错。加一个小箭头或者一个感应标志,学习成本立刻下降。 另一个补充思考点就是:如何降低学习成本 比如一致性 (Consistency)。返回按钮永远在左上角,输入框永远会有光标,这些一致性让用户无须重复思考。 比如映射 (Mapping)。车的方向盘就是一种映射。你向左打方向盘,就是左转,向右打方向盘就是右转。找到一种合适的映射也是关键。 这几个是书里提到的,我这里把“记忆负担”也归类到这里。因为人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你不能指望用户一下子就学会。所以要减少信息的一次性输入,如果信息真的很多,请记得分组。 2. 怎么避免错误执行 人一定会出错,所以产品设计要做的,是“提前规范”。 约束 (Constraints)就是常见手段: 物理约束:USB插头只能插一个方向。 逻辑约束:操作有先后步骤,比如电商下单必须先选地址再付款。 文化约束:用红色提示危险,绿色提示安全。 这些约束让用户在错误发生前就被拦住,而不是出错后再懊恼。 3. 怎么提升执行效率 这是一个放大的思考点,结合了我在做产品的经验,原书中没有。 优先级:核心功能要显眼,非核心功能要收起来。想象一个打车App,核心就是“输入目的地并叫车”,其它功能(拼车券、保险)最好不要挤在第一眼。 自动化:今天很多App都在用AI让操作更傻瓜,比如相册自动分类、输入法自动补全。 分步操作:把复杂任务拆解。想象注册一个账号,如果一次要填10个表单,你会直接关掉;分成三步,每次只填3-4个,用户体验就好得多。 4. 怎么给出反馈 操作后要有明确响应,可以是视觉(按钮变色)、听觉(提示音)、触觉(震动)。 正确反馈:比如按下电梯按钮后,灯亮了;发送信息时,看到“已发送”。这就是心理安慰。 错误反馈:就要降低用户的负面影响为错误设计。比如输错密码,系统要告诉你是账号错还是密码错;更好的设计,还允许“撤销”,比如邮件发送的5秒延迟取消功能。 反馈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保证用户在整个交互过程中始终“掌控局面”。 这本书我觉得是设计领域基石的书,非常推荐。我一直以内很纳闷这么经典的书籍国内没有引进,最后感谢网友提醒,中文版——《设计心理学 1》。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CoopyZhou】,微信公众号:【CoopyZhou】,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AI不是炫技,而是修行。80%企业的AI功能成了摆设,只因缺少这套实战方法论。 01 热议:AI功能为何成为“僵尸模块”? 八月下旬,广州一场B端产品闭门会上,某知名SaaS企业的产品总监分享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他们投入大量资源开发的12个AI功能中,有9个使用率不足5%,甚至有两个功能上线后几乎零访问。 “我们成了‘AI鬼城’的建造者。”他苦笑着说,“功能强大,技术先进,就是没人用。” 这不是个例。在过去一个月里,我参加了三场不同城市的产品经理交流会,发现大家面临相似的困境: 技术炫技型:盲目追求最新AI技术,与业务场景严重脱节 数据饥渴型:没有高质量数据支撑,AI模型效果惨不忍睹 价值模糊型:无法清晰定义AI功能创造的业务价值 落地困难型:实验室效果很好,一到真实环境就“见光死” 某制造业ERP产品的负责人告诉我:“我们去年投入200多万开发的智能预测功能,因为需要清洗3年历史数据才能使用,至今没有一个客户愿意尝试。” 问题来了:当我们斥巨资搭建了AI团队,购买了算力资源,接入了大模型API后,如何确保AI功能不是昙花一现的科技烟花,而是真正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业务引擎? 02 破局:华为的“三层五阶八步”AI工程方法论 在近期华为828 B2B企业节的一场分享中,华为云AI首席科学家提出了“三层五阶八步” AI工程方法论,这套方法正在华为内部和生态伙伴中广泛应用。 三层架构:打通AI落地的任督二脉 第一层:业务场景层(为什么做) AI项目必须源自真实的业务痛点,而非技术人员的自嗨。华为要求每个AI项目必须明确回答“三个价值”问题: 客户价值:解决了什么核心痛点? 商业价值:如何带来收入增长或成本降低? 生态价值:是否能够增强合作伙伴粘性? 第二层:能力中心层(做什么) 避免重复造轮子,华为通过AI能力中心沉淀通用能力,包括: 自然语言处理中心:提供文档理解、智能对话等通用能力 计算机视觉中心:封装图像识别、视频分析等常见功能 数据智能中心:提供预测、推荐、异常检测等算法模型 第三层:开发平台层(怎么做) ModelArts开发平台提供全套工具链,让AI开发从“手工作坊”升级为“现代化工厂”,实现从数据标注、模型训练到部署上线的全流程标准化。 五阶演进:AI落地的成熟度模型 华为将AI落地分为五个进化阶段: 单点实验:选择一个高风险、高价值的场景进行试点 局部推广:在3-5个类似场景中复制成功经验 规模扩展:跨部门推广,建立基础AI设施 体系融合:AI深度融入业务流程和决策体系 智能引领:AI驱动业务创新和模式变革 绝大多数企业卡在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过渡期,因为缺乏明确的方法论和资源投入。 八步流程:AI项目的实施路线图 这是方法论中最实操的部分,我们将在下一章详细展开。 03 实战:八步法打造高价值AI功能 基于华为方法论和本人多年的实战经验,我提炼了这套B端AI产品落地八步法,已经在我们团队多个项目中得到验证。 第一步:价值锚定 – 找到AI的“金矿”场景 核心原则:不是所有场景都值得AI化,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四选四不选: 选高频场景,不选低频需求 选痛点明显场景,不选“锦上添花”需求 选数据丰富场景,不选数据荒漠 选效果可衡量场景,不选模糊需求 实战案例:我们曾经面临20多个可能的AI化场景,最终选择“智能合同审查”作为突破口。原因: 高频:法务团队每天处理50+合同 痛点明显:人工审查耗时易错 数据丰富:公司有10年累计上万份合同数据 效果可衡量:审查时间缩短比例、风险点发现数量 第二步:数据勘测 – 避免“垃圾进垃圾出” 常见误区:先建模后找数据,结果发现数据根本不存在或质量极差。 数据可行性验证清单: 数据是否存在?是否有历史积累? 数据可获取性?是否需要跨部门协调? 数据质量如何?需要多少清洗工作? 是否有标注数据?标注成本多高? 是否存在数据合规风险? 实战技巧:我们创建了“数据地图”工具,快速评估每个潜在AI场景的数据状况,避免陷入数据泥潭。 第三步:边界划定 – 明确人机协作边界 关键认知:AI不是完全替代人类,而是增强人类能力。 边界划定原则: AI擅长:大数据处理、模式识别、重复性工作 人类擅长:复杂判断、情感交流、创造性工作 实战案例:在我们的智能客服系统中,AI处理80%的常见问题,复杂问题转人工客服,同时为人工客服提供实时话术建议和用户情绪分析,人机协作效率提升3倍。 第四步:MVP设计 – 最小可行产品验证 核心原则:用最小成本验证核心假设,快速试错。 MVP设计三要素: 最简功能集:只解决最核心的痛点 最短路经:用户最少步骤完成关键任务 最快反馈:建立数据收集机制验证效果 实战案例:我们开发的智能推荐功能,最初只基于一个维度的数据(购买历史),上线验证效果后再逐步增加更多特征(浏览行为、相似用户等),避免一次性过度开发。 第五步:迭代演进 – 数据飞轮驱动优化 核心机制:建立“数据-模型-反馈”的闭环循环,让AI功能越用越聪明。 迭代演进关键: 设计用户反馈机制:显性反馈(评分、点赞)和隐性反馈(使用行为) 建立模型评估体系:技术指标(准确率、召回率)和业务指标(转化率、满意度) 制定迭代计划:基于反馈持续优化模型和功能 第六步:规模推广 – 从1到N的复制扩张 核心挑战:如何将单个场景的成功复制到更多场景。 规模推广策略: 能力抽象:将已验证的AI能力抽象为通用组件 流程标准化:制定标准的接入和使用流程 生态赋能:为合作伙伴提供工具和支持 第七步:运营体系 – 让AI功能持续创造价值 常见误区:重开发轻运营,导致AI功能上线即巅峰,然后逐渐衰落。 AI运营四大体系: 效果监控体系:实时监控模型效果下降预警 数据回流体系:持续收集新数据用于模型优化 用户教育体系:帮助用户更好地使用AI功能 价值评估体系:定期评估AI功能的业务价值 第八步:组织保障 – 构建AI友好的组织环境 最后但最重要:再好的方法论也需要组织和团队支撑。 组织保障关键要素: 跨职能团队:产品、技术、业务人员深度融合 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和冒险,容忍试错失败 学习文化:建立AI知识共享和培训体系 04 案例:八步法在制造业的实战应用 为了让理论更接地气,分享我们团队在某制造业ERP系统中应用八步法的实战经验。 项目背景:客户是中型装备制造企业,希望在生产质量检测环节引入AI技术,降低漏检率,提高效率。 4.1 价值锚定阶段 通过现场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 质量检测是生产关键环节,漏检导致客户投诉频繁 现有纯人工检测效率低且一致性差 有2年历史检测数据积累,包含大量图片和检测结果 确定AI场景: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产品表面缺陷检测 4.2 数据勘测阶段 收集历史数据:10万+产品图片,其中已有标注数据约3万张 数据质量评估:发现标注标准不一致问题,需要重新统一标注标准 数据增强方案:采用生成式AI扩充稀有缺陷类型的数据 4.3 边界划定阶段 AI负责:初步筛查和疑似缺陷标注 人类负责:最终判定和复杂案例处理 设计人机协作界面:AI标注疑似区域,人类检验员确认或修正 4.4 MVP设计阶段 最小可行产品功能: 只检测最常见的三类表面缺陷 集成到现有质检工作站,最小化改变工人操作习惯 设计一键反馈机制,方便工人纠正AI错误 4.5 迭代演进阶段 初期模型准确率约85%,经过3个月数据收集和模型优化,提升到94% 增加缺陷类型覆盖,从3类扩展到8类 优化推理速度,满足生产线实时需求 4.6 规模推广阶段 将训练好的模型抽象为通用视觉检测服务 推广到其他生产线和厂区 为合作伙伴提供相同能力,成为新的收入来源 4.7 运营体系构建 建立模型监控仪表盘,实时跟踪各生产线检测效果 定期收集新数据用于模型迭代优化 为质检员提供定期培训,提高人机协作效率 4.8 组织保障调整 组建专门的AI运营团队,包括数据标注员、模型工程师和业务专家 调整KPI体系,将AI使用效果纳入相关团队考核 建立月度复盘机制,持续优化整个系统 项目成果: 缺陷漏检率降低67% 质检效率提升40% 每年节省质量成本约300万元 成为产品亮点,帮助赢得5家新客户 05 陷阱:B端AI产品经理常踩的5个坑 即使有了好方法论,实践中还是难免踩坑。总结5个最常见陷阱: 5.1 技术驱动而非价值驱动 陷阱表现:盲目追求最新技术,而不是解决真实业务问题。 典型案例:某CRM产品强行加入区块链技术,结果完全没人使用。 避坑指南:每个AI功能必须能够清晰回答“这个功能为谁解决什么痛点,带来什么价值”。 5.2 数据准备不足盲目启动 陷阱表现:低估数据准备工作的复杂度和耗时。 典型案例:某供应链预测项目,原计划3个月上线,结果数据清洗和标注就花了5个月。 避坑指南:在项目启动前完成详细的数据评估,包括数据存在性、质量、可获得性和合规性。 5.3 忽略人机协作体验 陷阱表现:只关注模型效果,不关注最终用户的使用体验。 典型案例:某智能文档系统准确率很高,但结果展示方式让业务人员难以理解和使用。 避坑指南: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最终用户的使用场景和认知习惯,设计intuitive的人机交互界面。 5.4 缺乏持续运营计划 陷阱表现:以为模型上线就是终点,没有规划后续运营和迭代。 典型案例:某推荐系统上线初期效果很好,随着数据分布变化,效果逐渐下降,却没有迭代机制。 避坑指南:将AI功能视为需要持续喂养和照顾的“孩子”,而不是一次开发完成的“产品”。 5.5 组织协同不足 陷阱表现:AI团队孤立工作,与业务部门脱节。 典型案例:某AI功能技术很先进,但因为与业务流程不匹配,最终被业务部门弃用。 避坑指南:建立跨职能团队,确保业务人员深度参与AI项目的全过程。 06 未来:AI产品经理的能力进化 随着AI技术的普及,B端产品经理的能力要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6.1 三大能力升级 1. 数据思维 能够评估数据可行性和质量 理解基本的数据处理和标注原则 设计数据反馈闭环机制 2. 技术认知 理解AI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局限性 与技术团队高效沟通 评估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和成本 6.2 工作重心转变 从“需求翻译员”转变为“价值设计师”: 以前:收集业务需求,传递给开发团队 现在:深度理解业务,发现AI可以创造价值的机会,并推动实现 07 结语:AI落地是修行而非炫技 AI落地不是一场炫技的科技秀,而是一场艰苦的修行。它需要产品经理深入业务场景,理解用户痛点,尊重数据规律,设计合理的人机协作,并建立持续的运营机制。 华为的“三层五阶八步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框架,但每个企业、每个产品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应用。最重要的是保持价值导向、小步快跑、持续迭代。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在AI落地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让AI不再是你产品中的“僵尸功能”,而是真正的业务增长引擎。 本文由 @耶格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设计通用审批管理系统面临着诸多矛盾。一方面要满足不同公司、业务场景的多样需求,实现高度的通用性与灵活性;另一方面又要保证易用性与用户体验,以及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等。如何在强大的抽象建模能力与极简的用户操作体验间找到平衡,是打造成功审批系统的关键难题。 在日常工作中,审批是组织协作中最常见、也是最容易遭遇瓶颈的环节,无论是日常考勤、报销、财务支出等都会用到审批。传统的审批方式往往依赖纸质单据、线下沟通或零散的即时通讯工具,导致效率低下、过程不透明、数据难以追溯等问题。如何设计一个能应用在不同业务场景的通用审批管理系统是一个经典且复杂的产品挑战。它要求系统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可配置性和扩展性,以适配不同公司、不同业务场景的需求。 一、 设计目标与核心原则 如果希望审批系统尽可能通用,减少重复开发,在设计之初,必须明确系统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通用性与灵活性:核心目标。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考虑不同的应用场景,最好不要局限于某一特定审批类型(如请假、报销),可以考虑通过配置项来支持未来未知的审批流程。 易用性与用户体验:对于审批人和发起人,操作应简单直观,信息清晰。审批流程配置的易理解性和顺畅性对管理员至关重要。 可靠性与稳定性:审批数据常与财务、人事等重要业务挂钩,系统必须稳定、数据不能出错或丢失。 可扩展性与集成性:能够通过API等方式轻松与现有的OA、ERP、CRM等系统集成,成为企业数字流的中枢。 安全性与权限控制:保证审批数据的隐私和安全,不同角色的人只能看到和操作其权限范围内的内容。 二、 核心功能模块 一个通用的审批系统通常包含以下四大模块: 1. 面向管理员的「配置中心」 这是系统的“大脑”,决定了审批如何运行。 1)表单设计器:动态生成审批表单。支持常用字段(单行文本、数字、日期、下拉框、附件等),并可设置字段的只读、必填等属性。比如,差旅报销表单和采购表单的字段内容不尽相同。 2)流程设计器:允许管理员对各节点(如审批人、条件、抄送)来定义流程。这是灵活性的核心体现。 3)节点类型配置: 审批人节点:支持多种方式指定审批人(如:直接指定人员、指定角色/岗位、指定部门负责人、发起人自选、连续多级主管等)。 条件节点:支持根据表单字段值(如:金额>5000、请假类型=年假)动态决定流程分支。条件引擎很关键。 抄送节点:用于通知,无需审批。 触发器节点:审批通过后自动执行动作,如调用API同步数据到其他系统或功能模块,如报销审批通过后自动打款或将报销单据同步至线上支付模块。 多人审批:设置会签或或签。 其他规则配置:是否允许审批人编辑表单;审批流程中的单据是否支持发起人撤回等。 4)审批流与表单关联:设置什么类型的表单(差旅、请假、采购等)关联什么样的审批流。 5)便捷配置:如常用交易方、款项用途等高频字典维护,便于提交审批时快速选用。 6)权限与规则管理:通过功能权限和数据权限设置哪些人可以发起/审批哪些单据。 2. 面向普通用户的「任务处理中心」 这是系统的“脸面”,是大多数用户交互的地方。 我的待办:清晰列出所有需要我审批的任务,支持高效审批(同意、拒绝、转交、加签、评论)。如果存在多种类型的审批,可以分类型展示,或给审批单据打上标签,便于识别。 我的已办:历史审批记录查询。 我发起的:发起新的审批申请,并跟踪已发起申请的实时状态(审批中、已同意、已拒绝、已撤销)。需要注意的是,审批大多数时候,审批管理不是独立存在的,会与其他业务模块相关联,因此需要允许直接从业务模块发起审批。比如采购管理有一笔采购单据,合同完成后需要进行第一笔付款,为了保持业务的连贯性,可以允许直接引用采购合同发起付款审批。 抄送我的:抄送我的所有审批单据展示和查询。 通知中心:通过站内信、邮件、短信、钉钉/微信消息等方式,及时通知待办和审批结果。 3. 面向管理者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流程效率分析:统计每个流程的平均耗时、节点耗时,发现瓶颈。 业务数据报表:如部门报销统计、请假统计等(依赖于表单数据)。 审批量统计:每个人的审批工作量统计。 4. 系统管理与集成 组织架构同步:支持手动维护或从其他系统同步用户、角色、部门信息。 API网关:提供完整的API,供其他系统发起审批、查询审批状态、执行回调操作。 日志与审计:记录所有关键操作的日志,满足审计要求。 三、 实施建议与演进策略 1)MVP(最小可行产品)先行:不要一开始就追求大而全。 核心:固定流程(如一级审批)、简单的表单、基本的待办/已办功能。 先解决“有无”问题,再通过迭代增加“条件分支”、“多种指定审批人方式”、“集成API”等高级功能。 2)深入了解业务:与不同部门(人事、财务、行政)沟通,收集他们的审批场景,抽象出共通点,这能帮你设计出更通用的模型。 3)提供优秀的默认配置:虽然系统很灵活,但可以为常用场景(请假、报销、采购)提供“一键启用”的经典模板,降低使用门槛。 设计一个通用的审批管理系统,本质上是将一个非结构化的、人为驱动的审批过程,结构化、数字化和自动化的过程。成功的关键在于在强大的抽象建模能力(后台)和极简的用户操作体验(前台)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 作者:简谙 公众号:简谙 本文由 @简谙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SaaS 企业面临着传统收费模式与客户对可量化业务价值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传统 SaaS 模式难以证明具体业务价值,导致客户流失;另一方面,技术发展虽使按效果定价成为可能,但转型意味着重构商业模式,充满挑战。SaaS 企业必须在维持现有业务与探索新收费模式间寻求平衡。 内容目录: 一、什么是RaaS(效果即服务)革命? 二、3大标杆SaaS企业RaaS转型案例 三、转型生死线:为什么RaaS是唯一出路? 四、行动框架:如何抢占RaaS先机? 五、实操的三步转型时间路线建议 一、什么是RaaS革命?颠覆信号:SaaS收费模式的生死转型 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的传统商业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按账号和坐席收费的模式正被AI驱动的按效果付费RaaS(Result-as-a-Service,)模式彻底颠覆。 传统SaaS的致命短板: 企业不愿为冗余账号付费,40%客户因性价比流失(Monday.com财报揭示)。客户真正需要的是业务结果(如客服解决投诉、销售成单),而非工具本身。 AI引爆RaaS革命 1)按效果定义价值: 客服SaaS Kustomer 彻底取消订阅制,改为按问题解决量收费(例:解决1次客单=$X)。Salesforce推出”Agentforce”,对话式AI按每次有效对话2美金计费。 2)混合定价成标配: 60%的AI公司采用”订阅+按量”模式(Unusual VC数据),如Midjourney按GPU时间包分级收费。 警钟: 仍坚持”人均月费”模式的企业,客户流失率将飙升300%!那些无法证明具体业务价值的SaaS产品将成为企业削减预算的首要目标。 二、3大标杆SaaS企业RaaS转型案例 全球领先的SaaS企业已经积极拥抱RaaS模式,为行业提供了成功转型的路线图。 1、Palantir:从政府外包商到RaaS巨头 Palantir公司本来是一家为美国政府情报机构服务的神秘SaaS公司,却通过AI转型一跃成为在政府和商业领域并重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巨头。 2024年不仅股价至今上涨超300%,市值一度突破1700亿美元,ARR年订阅收入预测倍数(EV (Enterprice Value)/NTM Rev (Next Twelve Month Revenue)即企业估值/企业当年收入)蹿升美国SaaS公司榜首,接近44 倍。 如上图,更让人羡慕的如 Altimeter 收入增长依旧保持26%的增长,81%的毛利率和 37% 的净现金流率,有个百万级订单的客户签约天数仅有惊人的16天!似乎颠覆了B2B企业购买决策时间长的铁律。他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是用AIP(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latform)Bootcamp(AI训练营)。 策略: 用 Bootcamp训练营 帮企业定位AI可解决的业务痛点 → 按场景结果收费(例:保险审核自动化部署=7位数合同)。 这是一个为期5天的互动式AI培训工作坊,目的是帮助客户从0开始理解 AI,用轻咨询的方式与参加者一起挖掘AI能够落地自身的可能性。邀请的都是公司高层关键决策人,如CEO、CIO、CTO等CXO,效果也非常显著。 启示: 传统企业最大的痛点不是缺乏预算,而是缺乏明确的问题定位能力和明确需求。Palantir通过轻咨询模式成功切入,按业务效果收费,客户能看到实实在在带来的价值和回报,大大缩短签单时间。 2、Kustomer:颠覆客服行业的”按结果付费” 自杀式改革: 砍掉全部订阅收入,All in AI Agent按解决量收费。 底层逻辑: AI可量化工作结果(例:用户24小时内不返工=问题解决),让客户为确定性价值买单。 启示: 真正的转型需要创始人模式(Founder mode)的决心。Kustomer在成立10年后仍能彻底重构商业模式,为行业树立了新标杆。 3、Monday.com:模块化涨价背后的RaaS逻辑 动作: 拆解产品为独立模块(CRM/营销等),按客户使用场景效果定价。 启示:Monday.com从”项目管理死亡赛道”杀出重围,凭借模块化定价策略成功进入”10亿美金ARR俱乐部”。客户需求正从单点工具向整合解决方案迁移。 三、转型生死线:为什么RaaS是唯一出路? 1. 客户倒逼变革 摩根士丹利CIO调查显示:42%企业因缺乏明确ROI拒绝购买AI工具。传统SaaS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对可量化业务价值的需求。 2. 技术革命驱动 AI可精准量化工作产出(如设计稿生成数、客服解决量),使”按效果定价”成为可能。技术发展已颠覆传统的价值衡量体系。 3. 竞争灭绝预警 个人开发者用Cursor开发的”小猫补光灯”登顶App Store付费榜,仅靠社媒推广就获得巨大成功。传统SaaS巨头面临被小微创新者瓦解的危机。 未来属于敢按效果收费的企业。那些无法证明具体价值的SaaS产品将面临三重挤压:客户续费率下降、获客成本飙升、创新者蚕食市场。 四、行动框架:如何三步抢占RaaS先机? 识别链条价值点 学习Kustomer:拆解工作流 → 找到可量化的结果节点(如客服=解决量,销售=成单量)。关键在于识别客户真正愿意付费的业务成果。 以效果为导向 借鉴Intercom:明确定义”效果”(例:用户点击”满意”=1次有效服务)。建立透明的价值衡量体系是成功转型的基础。 动态调整定价模型 计费从“用户/座席”向“使用/价值”迁移:更多产品采用按使用量(生成 tokens / minutes / API 调用)或按带来价值(节省工时/提高转化)混合计费策略。 参考Midjourney:基础订阅+超量GPU时长计费,平衡收入可预测性与灵活性。混合模式是当前市场接受度最高的转型方案。 五、实操的转型时间路线建议 1. 短期(0–6 个月) 为核心场景快速试验AI增强点(自动摘要、智能搜索、模板生成),衡量 ROI(节省时间/提高转化)。 选择成熟的模型 API(OpenAI/Anthropic/供应商)做 MVP,关注隐私与合规。 2. 中期(6–18 个月) 若效果好,把 AI 从“插件”过渡为“流程的一部分”(把结果写回 DB、触发自动化、纳入 SLA)。 设计清晰的计费策略(订阅 + 使用量),并与销售/客服协同。 3. 长期(18+ 个月) 投资自有数据与微调能力,构建差异化模型或特征(行业嵌入、领域知识库)。 提供企业级部署选项(私有化 / VPC / 白标),解决合规与数据隔离需求。 作者:飞鱼,微信公众号:B2B营销人联盟 本文由 @flyfish315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由作者提供
订单体系作为商业活动的关键纽带,正随着业务发展和技术进步而演变。从涵盖全生命周期的业务架构,到拆单、拣货、售后等核心场景的精细化管理,未来订单中心将朝着稳定、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借助先进技术提升并发处理与业务拓展能力,重塑商业运营模式。 订单是一份合约,代表着消费者、平台和商家达成了某个协议;同时也是个载体,是仓库、物流、财务等多业务的基础和源头。 业务架构全景图 订单体系覆盖完整生命周期:创建 → 支付 → 履约(仓储/物流)→ 完成 → 逆向(售后) 从订单的全生命周期来看,订单连接了包括客户、营销、仓库、财务、支付等多个上下游,下面会挑几个核心场景来讲解怎么和上下游进行深入的交互。 拆单 什么是拆单 一个大的订单,按照某种规则,将其分解成两个或更多订单的流程,旨在提升履约灵活性和运营效率。 拆单策略 拆单目的是为了数据隔离、节约成本、提升业务效率。通常拆单分为2种拆单,系统自动拆单和人为手动拆单。 自动拆单 业务类型:不同业务类型,履约方式不同,需要进行拆单; 店铺:通用拆单原理,方便卖家跟踪订单与结算,以及实现店铺数据隔离; 支付方式:不同的支付方式会有不同的结算方式和结算周期,拆单便于财务对账; 商品:按商品拆分的场景又可以分类,比如商品所在的仓库不同、商品源头供应商不同(以销代采)、库存不足等; 物流:比如生鲜水果、奢侈品、大件、数量超出单包裹最大重量或体积等,一般都会进行拆单。 手动拆单 手动拆单是人工干预,保证业务的灵活性: 创建订单后:客户个性化要求; 仓库作业时:发现库存误差等,手动拆单; 配送时:响应包裹、快递要求拆单等。 拣货 订单拆单后,通过子单将信息精准传达到下游仓库,经过仓库复杂的工作流,将正确的商品送到客户手中。 拣货流程 标准作业流程:组波次-派单-拣货-分拣-复核-打包,每一步都会对应生成相应的单据和信息流转,而这些单据,都是基于原始的子订单生成或者核对。 简单梳理了订单拣货流程,后续可以基于仓库内部作业详细讲解仓库的设计。 实体关系 基于订单和仓库的对应关系,构建了一个订单域和仓库域与财务域主要单据的对应关系。支持多种支付方式、多收货状态、多售后的模式。 售后 售后是很繁琐,但是售后是用户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接触较多的售后就有很多种,退货退款、仅退款、换货、维修等。 售后价值 平台的售后处理方式是窥见其整体战略倾向的重要窗口,反映了平台的客户价值主张,长期战略选择以及品牌定位。举几个例子: 售后体系 在设计售后单时,可以从业务场景以及售后责任方思考,梳理清楚售后场景。 1)业务场景 是否已经完成正向订单的支付 客户是否已经收到商品 已经收到的商品是否需要退回 基于以上业务场景,可以将售后类型分为以下: 2)责任方 商家责任 质量问题、发错商品、描述不符等。需要商家承担全部成本,包括订单金额全额退回、退回运费补偿、商家评分降低等。 客户责任 不喜欢、无理由、不想要了、使用不当等。客户会承担相应成本,例如退回运费、部分退款等。 售后设计 在理清了所有业务场景后,就可以开始设计售后流程,不同的售后类型,对应的业务流和资金流是不一样的。 1)业务流设计 例如仅退款,在用户申请仅退款后,商家同意后,可以直接进入结算环节; 退货退款,在用户申请仅退款后,商家同意后,就要引入物流环节; 换货,在用户申请仅退款后,商家同意后,需要引入2次的物流环节,买家退回商品后,卖家需要再次发货。 2)资金流设计 设计资金流时,主要考虑退款金额,包括正向订单中商品金额+运费以及退货和产生的运费。 例如,在1688等平台,售后是不退正向运费,且退货的运费也需要用户承担。 总结 如今订单的设计已不再是一个疑难杂症,对于订单中心,最核心关注的是: 稳定和高并发,业务的可拓展性; 订单效率的提升; 交易转化率的提升。 基于这三点,可以从以下方向着手: 1)借鉴行业最佳实践 借鉴阿里巴巴中台架构经验,采用领域驱动设计(DDD)思想构建订单中心,实现业务解耦与能力复用。 2)紧跟技术演进 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如利用AI算法优化波次分组策略,通过RPA技术简化人工拆单流程。 本文由 @诸葛铁铁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群聊虽为需求起点,但满屏截图和贴纸使信息难以梳理,直接使用会让研发困惑。若不解决此矛盾,产品需求的传递与理解将受阻,影响产品开发进程。本文分享实用技巧,教你借助提示词和方法论,将群聊碎片转化为清晰需求文档。 周群里聊了半天某商品的周度模板问题,技术、测试、产品都在里头。等我回头整理时,发现满屏截图和贴纸,信息点到处散落。要不是当时跟着聊,后来再看,根本看不出个所以然。 这类情况大家应该都遇过吧?群聊≠需求,但群聊却经常是需求的起点。 我就想分享下我是怎么借助 提示词 + 一点方法论,把这种零散信息变成清晰的需求文档。 场景还原 事情很简单: L同事说:碳酸锂需要做 周度分原料模板。 技术同事说:模板能配,但有默认月度逻辑,周度会出问题。 后面又冒出个诉求:三类碳酸锂库存能不能合并显示总库存? 产品经理(就是我)在中间,需要把这些碎片捋顺,最后提交工单。 如果直接把群聊截图贴到需求系统,研发肯定一头雾水。 所以我用了一句提示词,让 AI 帮我做第一步整理。 我的提示词 我在对话框里敲的是这样的: 请帮我格式化总结群聊内容,输出要点结构:问题背景 / 用户诉求 / 技术反馈 / 待办事项 要求口语化表达 几秒钟,AI 就把几十条零散聊天,变成了四五条干干净净的要点。 我再加两句上下文,就能贴进团队文档。 从群聊到需求文档 光总结还不够,我还会接着丢一个提示词,让 AI 直接套上需求分析模型: 基于以下群聊内容,使用5W1H模型进行分析,并补充MoSCoW优先级划分,输出为需求文档格式。 要求口语化表达 这样我拿到的就是半成品需求文档: Who:谁在用(数据录入人员、分析师) What:要解决啥问题(周度模板+库存汇总) Why:为什么要解决(保证完整性、提升效率) When/Where:在周度报表、库存分析场景里 How:增加字段,优化展示逻辑,提工单开发 优先级:Must(周度模板),Should(库存汇总) 是不是就像拼图一样?把零散的块拼到位,画面自然就出来了。 🏁 总结 群聊不是需求,但群聊往往是需求的源头。 产品经理要做的,就是: 1.听懂碎片 → 2. 用提示词快速格式化 → 3. 套用分析模型 → 4. 生成工单。 这套方法让我在信息洪流里,能更快捞出重点,不至于被埋在截图和贴纸里。 说白了,这就是 让提示词成为产品经理的“第二双手”。 如果你经常被群聊淹没,不妨试试: 一个提示词,帮你捋顺思路; 选择合适的需求分析模型,让文档直接成型; 再加上自己的判断,工单就能无缝提交。 简单,但很管用。 本文由 @Eureka_Gao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想深入了解 AI 陪伴与疗愈的利弊及应对之策?本文带你剖析其疯狂生长的原因,揭示温柔陷阱里的危机,并提供破局方法。从重塑人机协作边界、制定伦理规范到唤醒用户主体意识,助你在技术浪潮中,学会正确利用 AI,守护真实情感,实现温暖的 “人机共生”。 深夜十二点,手机屏幕泛着微光,对话框里跳动的文字来自一个永远秒回、永远温柔的 “人”—— 你的 AI 情绪搭子。它不会抱怨你深夜 emo 打扰它睡觉休息,不会打断你的絮叨嫌麻烦,甚至能精准接住每一个情绪痛点。 这样的场景,正在无数人的生活里高频上演。AI 陪伴与疗愈技术打着 “完美恋人”“知心好友” 的旗号汹涌而来,grok 新出的“虚拟女友”缓解了很多人的疲惫和焦虑。你是不是和我一样,也有不想和家人朋友诉说,打开豆包聊工作压力,聊车贷房贷的时候? 可是,我总是忍不住想问:这些被算法编织的情绪价值提供,真的能填补我们内心深处的空洞吗? 一、孤独时代的 “甜蜜毒药”:AI 陪伴为何疯狂生长? 1. 数据背后的孤独真相 美国消费者独处时间激增 40%的数据,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当代社会的孤独病灶。每年多出的45 天独处时光,足够读完一百多本书,却也让无数人在寂静的深夜,只能与手机屏幕为伴。在北上广深的钢铁森林里,7000 万 “空巢青年” 白天在职场戴着面具厮杀,夜晚回到出租屋,连煮一碗泡面的热气都暖不透空荡荡的房间。 我有个做广告策划的朋友,连续加班三个月后,整个人变得沉默寡言。有次聊天他坦言,现在每天最放松的时刻,就是和 AI 女友聊游戏攻略。“和真人聊天要察言观色,生怕说错话,和 AI 聊,我说什么都对。” 他的话里满是无奈。正是这种“零差评”的对话体验,让全球 “AI + 情感陪伴” 市场以每年 75%的疯狂速度膨胀。毕竟在这个充满压力与疲惫的时代,谁能抗拒一个永远理解、永远包容的 “理想型” 呢? 2. 从娱乐到医疗的危险跨界 当 AI 从陪人聊天迈向 “治病救人” 的领域,这场技术狂欢开始显露出危险的獠牙。日本的 AI 心理咨询师 Ellie,能以90.12% 的准确率识别抑郁情绪,比许多刚入行的人类咨询师还要 “专业”;国内高校的 AI 心理筛查系统,通过分析学生刷剧时长、朋友圈文案,揪出 63 例高风险抑郁个案。这些看似亮眼的数据背后,藏着令人不安的事实: 人类最复杂多变的情绪,正在被简化成一串串冰冷的数据代码。 在医疗领域,荒诞的剧情不断上演。AI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设备在孟加拉国创下 17 倍效率提升的神话,沉浸式艺术疗愈空间号称能让 76% 的 PTSD 患者缓解焦虑。可医学从来都不只是数据的计算,更是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触碰、灵魂与灵魂的共鸣。当 AI 开始诊断病情、干预心理,我们是否正在将生命的复杂性,拱手让给没有温度的算法? 二、温柔陷阱里的危机:被 AI 驯化的我们 1. 情感能力的悄然退化 朋友小雯的经历,让我真切感受到 AI 陪伴带来的危机。曾经的她是朋友圈里的社交达人,聚会、旅行、探店,生活丰富多彩。可自从下载了 AI 陪伴 APP,短短半年,她就像变了个人。闺蜜约她逛街,她推脱说 “太累了”;同学组织聚会,她找借口 “要加班”。“和 AI 聊天不用解释前因后果,它永远能接上我的梗,不像和朋友聊天,还得照顾她们的情绪。” 小雯的话,道出了无数人的困境。 研究数据冷冰冰地显示:长期依赖 AI 陪伴的人,现实社交频率下降 41%,共情能力也如同被抽走丝线的木偶,渐渐失去活力。更可怕的是 “情感巨婴” 的诞生,AI 营造的完美关系,让我们习惯了被无条件包容。一旦回到现实,面对伴侣的抱怨、朋友的分歧,就像被宠坏的孩子,只会哭闹,不知如何应对。心理咨询室里,因 “离不开 AI 虚拟男友” 崩溃大哭的女孩,因 “AI 否定自己观点” 陷入自我怀疑的少年,都在向我们敲响警钟:当我们用虚拟关系替代真实情感,失去的不仅是社交能力,更是感知爱与被爱的本能。 2. 数据与偏见的双重枷锁 别以为和 AI 说的每句心里话,都藏在厚厚的隐私保护协议背后。某 AI 伴侣 APP 被曝能精准定位用户位置、读取相册照片,心理健康应用泄露抑郁诊断记录的新闻更是屡见不鲜。我们在享受个性化服务的同时,早已不知不觉间,将自己的情绪日记、童年伤疤,甚至最隐秘的欲望,打包卖给了数据黑洞。 算法偏见则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毒蛇,随时准备发起攻击。女性用户被误诊为抑郁症的概率高出男性 18%,少数族裔在 AI 疗愈机器人面前 “鸡同鸭讲”,这些荒诞的现实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带着人类社会偏见的算法,正在用技术的名义,制造新的不公。当 AI 成为偏见的放大器,我们所谓的 “智能疗愈”,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精神暴力。 三、破局之路:让 AI 回归 “助手” 本质 1. 重塑人机协作的边界 美国一家心理诊所的实践,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在这里,AI 承担 90% 的初筛工作,分析问卷数据、识别风险指标、生成初步干预方案;而人类咨询师则专注于处理剩下 10% 的复杂个案。这种模式让单个咨询师的服务效率提升 3 倍,同时还保持着 92% 的高满意度。这才是 AI 应有的模样 —— 做人类的得力助手,而非取而代之的 “主宰”。 就像我所期待的那样:AI 可以帮我们分析情绪数据,绘制出情绪波动的曲线图,但真正能治愈伤痛的,还是朋友的拥抱,是爱人的安慰。“情感能力迁移” 实验也给了我们惊喜,参与者跟着 AI 学习共情技巧,现实社交能力竟真的提升了 23%。这让我们看到,AI 或许能成为我们修炼情感的 “陪练”,但永远无法替代真实世界里那些充满温度的情感碰撞。 2. 给技术套上 “伦理缰绳” 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如同一记响亮的警钟,提醒着我们技术必须有边界。将 AI 陪伴服务进行分级管理,虚拟偶像标注 “仅供娱乐”,AI 心理顾问接受严格临床验证,这才是对生命应有的尊重。德国一家 AI 疗愈公司的做法也值得借鉴,他们只存储用户对话的 “情绪标签”,而不保存具体内容,并且每季度对算法进行 “偏见审计”,确保不同性别、年龄、族裔群体的识别准确率偏差不超过 5%。只有当技术带着人文的温度诞生,才能避免成为伤害人的利刃。 3. 唤醒用户的主体意识 “30 分钟法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时间规定,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觉醒。每沉迷 AI 一小时,就强迫自己给老友打个电话,约着去楼下小店吃碗热乎的面。那个曾依赖 AI 的社交恐惧患者,通过这种方式重新拥抱生活,让我坚信:真实世界的烟火气,永远比虚拟世界的温柔乡更有力量。 而培养批判性思维,则是我们对抗 AI 霸权的终极武器。当 AI 给出建议,不妨多问一句 “这真的适合我吗”,“它的依据是什么”。就像在算法的洪流中,为自己筑起一道理性的堤坝,不被轻易裹挟。 四、未来展望:让 AI 成为情感的摆渡人 我理想中的 AI,不该是隔绝现实的避风港,而是连接真实情感的桥梁。它能在你低落时,轻轻提醒 “该和妈妈视频了”;能在你与朋友争吵后,帮你梳理矛盾的根源,而不是简单地说一句 “别生气”。日本养老机构的 Pepper 机器人就是一个雏形,它陪老人聊天、推荐活动、守护健康,最终的目的,是让老人重新拥抱真实的人间烟火。 站在技术浪潮的风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持清醒。AI 陪伴与疗愈不该是人类情感的替代品,而应成为我们探索内心、连接他人的工具。当我们学会在虚拟与现实间自由穿梭,或许就能找到那个理想的平衡点:让 AI 的智慧与人类的温度共舞,在这个孤独的时代,书写出更温暖的 “人机共生” 故事。毕竟,能真正治愈我们的,从来不是完美无缺的算法,而是那些带着瑕疵却无比真实的人间真情。 本文由 @人工智能怨气指南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渴望找到一种方法来优化决策、提升效率。本文介绍了一种独特的尝试——将AI技术与玄学相结合,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时间和决策。通过与AI玄学应用Timing的创始人Tiffany Yang的对话,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一新兴领域的理念、技术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嘉宾介绍&创业初衷 Tiffany Yang: AI命理能量效率应用Timing的创始人。本科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期间获得应用数学与经济专业双学位,研究生就读于福特汉姆大学量化金融方向,毕业后曾在私募再保险公司从事风险量化工作。同时也是玄学平台“测测”的8年深度付费及内测用户。 Timing源于一个简单的问题:在什么时间行动才能事半功倍?我们相信“万物有时、顺势而为”,因此将命理、生物节律与情绪数据融合,为用户提供最佳行动时机建议,帮助他们把握节奏,实现更轻松的成长。 人生,其实也可以“作弊” 无论是星座运势还是八字测算,越来越多的人试图从一些“神秘学”中寻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启示。如今,随着AI技术的渗透,算法不仅能基于用户的出生信息,分析性格特点,还能在一些重要节点上,如创业、搬迁等,给出参考建议。 随着这股“AI+玄学”的风潮不断蔓延至世界各地,一些中式玄学文化也通过社交媒体输出海外,吸引了大量好奇的用户。在美国有着多年生活经历的Tiffany Yang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遇,开发了一款AI玄学能量效率应用Timing(中文名为顺时)。 与很多玄学应用不同的是,Timing融合了东西方玄学文化,创新性地从命理以及能量的角度切入身心灵赛道,帮助用户识别当下所处的能量状态,给予顺势而为的力量,以及事半功倍的行动建议与情绪支持。 怀着对新兴科技与东西方玄学碰撞的好奇,我们与Timing创始人Tiffany Yang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致力于为这一赛道的关注者带来更具启发性的思考维度。 以下为采访内容整理: 扬帆出海:当前越来越多的应用将AI与玄学结合,您认为其背后的驱动力主要是什么? Tiffany:从用户角度来看,人们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焦虑,以及身心疲惫的状态,会更倾向于寻求外在的解释因素,或者反复确认某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同时,用户个体的自我意识正在觉醒,越来越多人将玄学视为自我探索的工具。尤其是在AI逐渐替代重复性工作之后,更多人开始跳出原有轨道,思考“我是谁”、“来到世界的意义”、“生活上该何去何从”, “要成为怎样的人”等根本性问题,这与生活中执行与决策比重的变化有关。 从技术角度来看,AI为玄学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持,尤其在模型构建与数据化处理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AI能够将传统玄学中模糊、经验性的内容转化为结构化、可分析的数据体系,进而生成可量化、可追踪的个人成长路径,为用户提供更清晰、更科学的自我探索与决策支持。 扬帆出海:如何理解“AI玄学”或“数字命理”这个新兴赛道?它与传统的玄学咨询或现有的心灵疗愈App有哪些本质区别? Tiffany:无论是AI玄学、传统咨询还是身心灵疗愈,本质上都是To C的情绪类产品,用户始终是核心。所有这些方式都服务于用户,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区别在于,传统咨询往往由不同命理师从多种角度进行解读,用户可接触到多元观点,这是其积极的一面。但与此同时,这也引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与同一位命理师多次交流后,对方可能基于对你的了解或直觉给出回应,信息也往往较为碎片化。 此外,传统咨询方式还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包括命理师个人的经历、认知和看法,这实际上是一种能量的碰撞。这种方式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更多取决于用户自身的偏好。 扬帆出海:与传统的玄学用户相比,新一代AI玄学服务的主流用户群体呈现出哪些新的特征? Tiffany:一方面新一代用户,尤其是00后和10后,具有鲜明的代际特征。他们作为手机原生用户,习惯于在移动端获取信息和即时反馈,对线下传统咨询的依赖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年轻一代人自我意识更强,能够更加客观运用命理信息,将玄学视为自我探索工具,而非“宿命论”。 扬帆出海:玄学应用市场面临的主要争议之一就是“科学性”。如何在应用设计中找到科学与玄学之间的平衡关系? Tiffany:在中文语境中,“玄学”这一概念的定义本身较为模糊,不同的人对其理解也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它近似于“未来的科学”,但我个人认为,玄学更多是建立在尚未被充分证据验证的假设之上。它本质上是一种基于逻辑推理和历史经验规律的总结,并借助诸如八字、紫微等不同方式进行结构化的推演。科学追求的是因果性,而玄学则更侧重于历史的自相关性。不过,如今的玄学正逐渐走向量化与模型化,开始以数据为基础,运用更科学的方法进行推演。 扬帆出海:Timing包含了哪些玄学文化?产品主要面向区域是哪里?当地对于“中式玄学”的接受度如何? Tiffany:从能量角度看个人能量可分为命理、生物节律和情绪三个维度。命理层面包含中西方玄学体系,中式涉及八字、紫薇和奇门遁甲,西方玄学则主要指星盘。进一步而言,我们希望通过多种方式对能量进行建模,包括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人与人互动的能量、人与事件之间的能量,以及人与星体之间的能量联系。 关于中式玄学的接受度,根据我们目前对线上线下共1000多位用户的调研,约有80%的用户对八字或风水虽未必完全了解,但持开放态度,并非完全不信,而是表现出一定的接受意愿。这一现象也反映出大众对中式玄学正逐渐变得更加包容。 扬帆出海:中式玄学概念在海外市场推广时,是否会遇到文化理解障碍?如何通过产品设计降低这类门槛? Tiffany:我认为玄学本身是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关键在于它能否通过这种方式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只要最终能解决问题,就具备良好的市场切入基础。中式玄学其实具有很不错的潜力,例如TikTok上风水、五行话题的热度,以及去年水晶出海的成功案例都印证了这一点。 扬帆出海:Timing如何致力于帮助用户做到“Work Smarter, Not Harder”? Tiffany:“Work Smarter, Not Harder”理念的中文表达是“顺时”,即顺势而为、万物有时。这里的“势”指的是跟随命运和宇宙的能量趋势,以更智慧的方式努力。 我认为能量的波动类似于数学中的随机过程。就像刚毕业面试时,我常被面试官问道“五年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总是自信地回答“不知道”。因为人生每一步都像蒙特卡洛模拟,充满无数可能性,关键在于把握当下。若知道当前事业运好,就应最大化努力、抓住机遇;若财运旺盛,就应充分把握而非错失。本质上,是借助命运的势能与能量馈赠,善用天时地利,避免错过时机。 扬帆出海:看到能量曲线后,用户往往更想了解具体该怎么做。Timing是如何将这些能量洞察,转化为具体且易于操作的生活建议的? Tiffany:作为一位有8年深度玄学经验的用户,我与大家有着相似的需求。因此,我们致力于根据用户长期目标对应的能量曲线,将其拆解到每日日程中,并在每个具体事件中结合短期能量状态进行匹配,从而实现长期目标与短期行动之间的全局优化。 (目标能量曲线-副业、搬家,图源:Timing官网) 扬帆出海:在能量较低的阶段,Timing除了建议“休息”,还提供了哪些正向的情绪支持和具体的“低能量”解决方案,帮助用户去平稳度过这一阶段,并实现真正的能量回升? Tiffany:能量本身具有高低起伏的相对性。当处于低能量阶段时,我们会鼓励用户积累势能、厚积薄发,因为低谷往往意味着下一个高峰的到来,应当为即将到来的能量爆发做好准备。 在情绪支持方面,作为一款关注情绪能量的应用,我们注重提供个性化支持。由于每位用户的需求不同,我们更倾向于通过实际体验来展现这一部分。虽然难以泛化概括,但我们能保证的是,会始终以共情之心倾听用户声音,致力于打造一款更有温度的产品。 扬帆出海:Timing的AI技术在产品中有哪些具体体现? Tiffany:AI技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能量曲线部分深度学习与多模态的算法,能够根据用户行为进行动态反馈优化。另一方面则是在陪伴功能中运用自研语言模型,实现更精准的个性化交互。 扬帆出海:Timing是否会通过用户的行为反馈或情绪记录等内容,来动态优化未来的能量曲线,以此提升精准度? Tiffany:完全会,并且随着未来接入更个性化的用户数据以及更实时的生物指标,系统将能更准确地反映用户状态,并与用户经历的事件形成更高关联性。 扬帆出海:作为创始人,您认为Timing在用户生活中能够扮演的“终极角色”是怎样的? Tiffany:期望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能够陪伴在用户人生的不同阶段和重要时刻。无论是迷茫、焦虑,或是高光时刻,始终陪伴并见证用户的成长。 扬帆出海:如果完全按照Timing的规划和指引做事,理想中一个深度用户的生活节奏会因此发生怎样的改变? Tiffany:用户都渴望成长,并愿意为理想的自己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我们的目标是:即便你投入100分的努力,也希望能帮你获得150分的成果,至少不应只得到80分。哪怕因为Timing的助力,最终获得101分的结果,多这1分都是产品存在的意义。 扬帆出海:除了C端的订阅和咨询,您认为“AI+玄学”还有哪些潜在的商业模式?Timing计划会采用怎样的方式进行商业变现? Tiffany:玄学领域的潜力有目共睹,线上线下都有着大量机会。我们认为B端市场同样存在需求,无论是B端还是C端用户,我们始终以解决用户实际需求为核心,提供从基础订阅到更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扬帆出海:您认为这一赛道是否会从一个小众爱好发展为一个主流产业,它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哪些? Tiffany:我认为若一个领域能解决主流问题,其是否属于小众爱好我持一个保留意见。根据与用户、投资人及同行交流的经验,这一领域难免会遇到许多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但它正逐渐被更多人关注,并有更多参与者共同推动市场发展。因此,我期待未来5到10年内能看到行业持续的进步,也相信整体趋势会越来越好。 扬帆出海:Timing正式上线后,有哪些计划和目标? Tiffany: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我们都致力于以更高质量的方式呈现每一个功能,通过快速迭代和反复打磨产品,持续倾听用户声音,解决真实需求,打造出有温度的产品。产品目前正在内测阶段,欢迎大家在小红书平台持续关注Timing顺时。 作者丨子墨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扬帆出海】,微信公众号:【扬帆出海】,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小红书电商面临着内容社区与商业化变现的矛盾。一方面想保持社区纯洁性和独特调性,另一方面又需应对商业化压力实现盈利。这种 “既要又要还要” 的战略摇摆,导致其在电商业务发展上反复横跳,如何找到两者平衡点,是小红书电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小红书电商,是想开了么? 刚刚过去的8月,小红书在上海举办了首个线下市集,汇聚了来自全国的百余位商家。他们带来服饰、水果、原创手作等多个品类的特色商品。 和线下活动配合的是,小红书App还启动新版本内测,被灰度到的用户会发现,App底部导航栏“首页”右侧的“热门”变成了“市集”。 这是小红书电商的专属频道,也是其时隔两年多,再一次拿到的主界面一级入口。 电商拿到小红书App一级入口 从内测形态看,新版App的市集首页设置了市集直播、买手橱窗、新品首发等频道。在“市集”页面的设计与运营中,小红书正尽可能地凸显其差异化特质。 小红书交易市场负责人来克表示,市集页面是小红书生活方式电商的具象化呈现。他还称,“我们希望,未来呈现(出)一个市集的‘购买心智’和特色,在这里,能够发现很多新鲜和(令人)惊喜的好东西。” 我也注意到,小红书对外不断强调,市集保留了小红书首页标志性的双列流设计,商品以场景化笔记、带货直播等形式呈现,延续了社区“逛”的体验,与传统货架电商的功能性展示形成区隔,高成交、高复购、高互动的商品有机会获得更好的算法推荐。 但本质上,市集还是标准的电商平台商城页,与目前淘宝、京东、抖音商城等App首页的双列商品信息流,并没有本质不同,在形态上更接近是一个“多模态”(图文、视频、直播)、可直接交易的“什么值得买”。 图源:左·小红书市集·官方图 右·什么值得买首页·截图 换句话说,小红书App在首页的一级入口嵌入“什么值得买”,试图给用户提供一个固定的消费场所,以满足他们主动在小红书购物的需求,缩减刷笔记、看直播的消费决策流程。 小红书不甘于将流量导出站外,做管道。“市集”上线并占据关键入口,最大的意义还是向外界释放一个明确信号,小红书电商在内部的能级已经提到最高,还要加大力度发展,在站内形成电商交易的生态闭环。 除此之外,小红书电商在最近两个月还整出不少动静。比如,组织架构层面,小红书成立“大商业板块”,将广告和交易业务归拢到一处,进行产品、商业化工具等的融合,都由COO柯南负责。其目的是减少内部沟通带来的阻力,更高效地赚钱。 另外一个关键动作是,8月24日,小红书电商上线 “百万免佣计划”,商家在 “市集” 里卖出的前 100 万元商品免收佣金,即基础技术服务费,仅保留 0.6% 的支付渠道成本。入驻商家不需要向平台申请,便能自动享受到这一激励政策。 小红书电商是不纠结了么?此前,小红书的多个动作,比如5月份先后开放链接给天猫、京东,让外界产生对其“放弃电商”的质疑。 在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小红书都是在小心翼翼的维持着内容社区的纯洁、商业化变现之间的平衡,并且,一直是社区建设的优先级都高于商业化。 随着商业化的压力的加大,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上市节奏的推动,小红书似乎已经做好取舍——从社区优先转为赚钱优先,开始更主动的让电商与社区更加深度地融合。 原生,是小红书最好的答案么? 从小红书电商当前的一系列动作来看,小红书一直在为两个问题寻找答案:一个是小红书做电商这件事是认真的么?另外一个是什么是小红书电商? 前者很有意思,小红书做电商这些年,反复在快与慢之间横跳,这反映的是战略耐心和决心不够。以其旗下两个电商平台为例。慢如温水煮青蛙的自营电商平台“福利社”,在小红书成立一年后就上线,至今做了9年依然不温不火,名不见经传;快如尝试通过独立APP承载种草流量,经历数次定位调整的小绿洲,在运营一年后在近日宣布“停止运营”。 直到2023年8月24日,小红书首次高调且正式地对外公布电商计划。当时,柯南表示,小红书电商将持续投入,邀请更多小红书买手、主理、商家、品牌加入,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繁荣的电商生态。随后一系列针对商家、买手的流量、权益等扶持计划也在会上被公布。 此举被外界解读为小红书要All in 电商。 复盘小红书过去在电商业务上的发展就会发现,造成“快与慢”割裂的根本原因在于,小红书自身“既要又要还要”的战略摇摆:既要理想化地想做好内容,又要摆姿态不伤害社区调性和社区用户,还要为了生存去赚钱。 这种漂移按照小红书CMO之恒的说法就是,小红书过往最大的挑战,是没有想清楚商业内容和用户社区内容怎么协调的问题。这也可以理解为,小红书社区生态并不希望小红书变成一个“直接进行消费转化的平台”,担心这样会失去内容社区的独特性。 而后者,小红书一直在寻找答案,但总感觉差点意思。比如,小红书宣布要“认真”做电商的两年多来,过去的那种拧巴依然存在。 这传导到电商业务上,给外界造成一种错觉,小红书标新立异,总想定义出一种新的电商概念、模式,希望能够向下兼容平台调性,在阿里、京东、抖音电商之外,另立一个山头。 如果要找一个商业逻辑的基点,柯南多次提到的一个词适合用来解释,那就是“原生”:小红书一直有意去建立一个“有原生性的商业系统”。这也促成小红书做电商,呈现出厚重的“社区包袱”,不想抄抖音、快手的作业,执着的,或者说偏执的想要找到自己的“原生答案”。 柯南也给出定义,小红书电商是“生活方式电商”。生活方式电商的关键,是激活电商场域里人的力量,去创造贴近生活的购买场景,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基于这个差异化思路,小红书电商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围绕“人-货-场”中的“人”,提出一堆概念,像买手、主理人、笔记带货、生活方式电商等,虽然都不是新词,也不是新概念,但具有明显的小红书特色,包揽最终解释权。 小红书补课,引入 “好货” 商家 直到现在,小红书电商的一个状态就是,一直在造概念,找定位,虚招太多,又举棋不定。在小红书理解的电商落地路径里,买手、主理人与生活方式电商等概念并不冲突:买手是生活方式电商里重要的标杆代表,它们会筛选出好的产品,诠释一种或者一类大众向往的生活。 但这种概念的堆砌,对小红书个性化,也是小众化的消费需求,影响并不大。比如,平台主推的董洁、章小蕙、李诞等“主理人”,火了一阵,在带货效果相对友商没有那么亮眼的情况下,最后要么出走,要么淡出。 更多人也产生一种困惑,小红书电商到底是什么?它们要做一种什么类型的电商? 如果说,抖音、快手在内容电商的地基上搭建出的是购物商场,小红书则指向的是精品超市。当抖音、快手在平台交易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开始进行认知教育,贴上各自的平台标签,进行用户区隔。 小红书电商则不追求商品供给的丰富度、极致的低价,也不学习抖音快手,用强刺激的直播间和内容吸引用户冲动消费,而是为用户提供更为匹配的商品。 这意味着,小红书电商在基础的核心能力建设上,即商品供给、运营能力、供应链和履约体系以及购物服务体验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延迟。有互联网分析师就认为,小红书在电商方面的最大弱点是用户“种草”多,但“草本”(商品)不在小红书内。 对于这一点,之恒也提过相关的解决思路,“从种草的视角,边种,有一些用户特别想现在就转化,应该给到用户这样的一个链路,就直接去转化了。” 不过,她表示,不是非得把所有种草激发的购买意愿、购买需求全都收回来,所以会顺着用户去走。“从商业团队的角度来说,我们尽可能跟第三方和外部的平台方都去合作,把数据收回来帮助品牌去做好度量和优化就好了。” 这说的好听点,是听劝,实则还是一种拧巴。电商的本质在货,在交易,如何搭建起电商的框架,让平台用户用起来、买起来、流转起来,产生真正的交易,才是打通“人-货-场”生态闭环的关键。 好在小红书在摸索两三年后,电商业务以“市集”的形态重登C位,也宣告进入新阶段,在“货”(商品供给)上补课,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有媒体提到,小红书有意避开了与传统电商平台的正面竞争,转而聚焦“好货”——往往不是标品、不是大牌,而是带有强烈个性与故事感的商品。 过去半年,小红书交易商家发展团队不断在全国各地引入优质商家,目前将重心放在拥有好货产地、工厂集群。2024年小红书电商新入驻商家数同比增长8.1倍。 或许,小红书电商这次能找到一个明晰的路径,在电商与平台的社区调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但这可能还是一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结果。 参考资料: 唐辰同学,《小红书做电商,摸着抖音过河》 每日经济新闻,《小红书不纠结了,能靠“市集”闯出商业化新路径吗?》 第一财经,《小红书将电商扶上首页C位,要“种草”也要“收成”?》 专栏作家 唐辰同学,微信公众号:唐辰同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内容链接,洞察与解读,关注互联网科技及商业故事。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从明确品牌定位到设计吸引人的视觉符号,从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到制定有效的推广策略,这篇文章将帮助你系统地构建品牌框架,逐步积累品牌资产。 当我们决定创建一个新品牌时,这就像盖一栋房子,不能想到哪建到哪,必须一步一步打好地基、搭好结构、做好装修,最后才是请人进来住。下面我用大白话把每个环节必须要做的事讲清楚: 一、品牌调研:先搞清楚“我们是谁、为谁做、对手是谁” 市场/用户洞察:你要知道你的顾客是谁、他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 竞争对手分析:别人已经在做什么?他们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你能不能做得不一样? 自我分析:你自己有什么优势?是产品牛、资源多,还是团队强? ✅ 必须要做:做用户访谈、竞品分析、SWOT分析,别靠猜。 二、产品策略:你卖的不是产品,是“解决方案” 产品定位:你的产品解决什么痛点?和别人有啥不一样? 产品矩阵:不能只靠一个产品打天下,要有主打款、引流款、利润款组合。 定价策略:定高价还是低价?要看你的品牌定位是高端还是性价比。 ✅ 必须要做:明确产品核心卖点、规划产品线、定好价格带。 三、视觉策略:品牌的“脸面”,要让人一眼记住” Logo/VI系统:Logo、颜色、字体、图形都要统一,形成品牌符号。 包装/物料设计:产品包装、宣传海报、网站页面……所有视觉输出都要一致。 IP或符号强化:比如蜜雪冰城的雪王、麦当劳的金拱门,容易记也容易传播。 ✅ 必须要做:设计一套完整的VI手册,所有视觉输出按规范来。 四、定价策略:定价格就是定命运 不是越便宜越好:价格会影响用户对你品牌的判断。 参考竞争对手:别人卖多少?你能不能提供更多价值? 结合成本与利润:要算清楚账,不能亏本赚吆喝。 ✅ 必须要做:做市场比价、成本核算、定出符合品牌定位的价格。 五、渠道策略:在哪里卖,决定谁能买到 线上渠道:天猫、抖音、小红书、微信……选对你的主战场。 线下渠道:门店、超市、快闪店……要看你的用户在哪里出现。 渠道组合:不一定全部都要做,集中资源做核心渠道。 ✅ 必须要做:选择1-2个核心渠道重点投入,别遍地撒网。 六、推广策略:怎么让更多人知道你、喜欢你、买你? 内容营销:写小红书、拍抖音、做公众号……输出对用户有价值的内容。 投流广告:抖音投流、微信朋友圈广告、小红书薯条等。 合作联名/KOL推广:找和你调性相符的博主或品牌一起玩。 公关传播:发新闻、做活动、打造品牌故事。 ✅ 必须要做:制定每阶段的推广目标、选对渠道、持续输出内容。 七、用户管理:不是卖完就走,要让用户变成粉丝 拉新:通过促销、活动、推荐机制吸引新客。 留存:会员体系、积分制度、专属客服……让用户重复购买。 粘性:社群运营、线下活动、用户访谈,保持互动。 反哺:鼓励用户晒单、推荐、反馈,变成你的“自来水”。 ✅ 必须要做:搭建用户成长体系(如会员等级)、运营用户。 总结一句话: 做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看眼前卖货。 从调研到产品、视觉、定价、渠道、推广再到用户管理,每一步都要有计划地做,才能慢慢积累品牌资产,而不是一直从0开始卖货。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火火品牌营销】,微信公众号:【火火品牌营销】,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AI快速变革,对产品经理也产生了巨大影响。AI产品经理岗位薪资普遍比传统PM高出不少,部分人月薪已经达到3-5万。不少产品朋友也想转型,挤入高薪赛道却被这些问题绊住>>> “AI产品经理前景如何?会继续高速发展还是昙花一现?” “AI产品一定要懂大模型技术吗?不懂技术能转吗?” “没有AI项目经验,面试总被拒,如何转AI产品经理?” 每一轮技术的变革,也必定推动产品变革。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如何顺利转型成为AI产品经理? 1传统产品经理与AI产品经理区别在哪里? 闲聊过1000+产品友友,有50%以上的人认为AI产品经理=传统产品经理+AI知识。这里其实有一些认知误区。 首先,传统产品经理基本是“功能导向”,其核心工作是核心工作是“把用户需求变成可实现的产品功能”,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而AI产品经理是“能力导向”:需要“把AI技术的能力边界变成解决用户问题的方案”。即AI能做什么,我们就用它解决什么问题。 两者具体差异主要表现在这些维度: 由此可以了解,AI产品经理并不是,传统产品经理能力与AI技术的简单叠加,但要做好AI产品经理,是一定要具备扎实的产品基础,然后才有产品+AI的事。 之前遇到一个技术功底扎实的产品新人,了解一些产品流程,有一定的用户洞察能力,按理说他转AI产品应该很顺利,但现实情况却屡屡碰壁。 详聊后才知道,他虽然懂技术,但缺乏把AI技术可行性转化为具体产品解决方案的能力。 2你适合做哪种AI产品经理? 根据AI产品经理工作重点不同也有3大分类:专业型AI产品经理、应用型AI产品经理、工具型AI产品经理。 目前市面上在招90%主要还是应用型AI产品经理。为什么呢? 专业型产品经理,薪资50-200W,聚焦大模型AI产品研发设计,需要较强的法理解能力、数据治理能力、技术可行性评估能力。以及学历要求,目前仅10-20%的企业和顶尖人才在做。 应用型产品经理,薪资30-80W,主要实现AI商业化落地,聚焦用户体验与业务价值转化,需要具备行业场景洞察能力、需求拆解能力、商业化运营能力。对于技术和学历要求相对宽松,目前是80-90%企业在招的就是这类AI产品经理人才。 因此,应用型产品经理也是普通人入局AI最合适的方向。 不清楚自己适合哪类AI产品经理 扫码添加顾问老师咨询 ▼▼▼ 高薪资对应的岗位要求和能力标准也会更高。那么0经验,没有技术背景,如何入局AI? 3 0基础 没有技术背景能转AI产品经理吗? 明确告诉你,可以。 但你要先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AI产品人才?才能精准突击心仪AI产品岗位。我们详细拆解市面上90%的AI应用型产品经理JD,发现企业招聘考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后续结合产品教陪跑实战营多位转型AI产品经理成功的学员学习方法,分享一个比较实用的转型路径。 第一阶段:建立产品认知+业务理解(1-2个月左右) ①产品建设能力:产品经理的基础,很多公司BC端业务并行,AI产品经理要有具备基本的产品落地能力,才能独立统筹一个AI产品项目。 (产品私教陪跑实战营-核心技能课) ②行业理解&业务洞察:即业务逻辑清晰,AI本质是一项技术,为业务发展而服务。AI产品经理熟悉业务逻辑,才能知道怎么用AI赋能业务,优化哪些流程/解决哪些业务难点。 (产品私教陪跑实战营-主流产品业务知识-B端) 第二阶段:积累AI项目落地经验(3个月左右) ③技术理解力:不用精通但要了解,AI产品经理需要理解技术实现过程和技术边界,将用户需求与AI技术结合,优化产品设计,加速产品目标的实现。 ④有AI落地经验:AI产品经理服务客户群体不一,金融、教育、政务、医疗等,项目可能有几百种模型,以及要挖掘多行业客户场景快速输出产品方案,有落地经验才能快速产出行业产品AI化解决方案。 (产品私教陪跑实战营-儿童启蒙AI项目实训直播) 过程中还有专属求职导师1v1辅导你的求职面试,边学边看机会。 如果你技术专业毕业/懂技术/有一点产品经验,却遇到行业洞察力不足、业务分析能力弱、没有AI产品落地经验等困难。想转型AI产品经理却不知道怎么开始? 推荐你来参加“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起点课堂”1年时间深度打磨《产品经理私教陪跑实战营》,融合大厂产品经理能力体系,适用B端、C端、AI多业务场景,帮你系统提升AI时代的产品核心能力! 整个陪跑计划包含以下8大专属服务: 下面详细展开: 解决方案1:1v1大厂导师私教陪跑 整个陪跑计划特邀多位10年+经验的大厂导师1v1陪跑。老师经手过多项复杂大厂业务,目前也还在一线业务上做产品,也在经手AI+应用产品项目,不仅掌握多行业企业业务发展动态和用人标准的一手信息,更清楚AI赋能业务的具体路径和坑点。 不管你是入行转岗产品经理,还是跳槽换行冲击高薪产品岗位,都能给你更实用的建议。向拿到过结果的产品人学习,才能学得更快,学得更准! 了解更多产品经理私教陪跑详情 立即扫码咨询顾问老师! ↓↓↓ 解决方案2:企业级真实项目1v1带练,12周带你进阶全栈型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在实际项目推进中,常常会面临业务类型相互交织的情况。从产品的构思、设计到上线推广,一个项目既可能涉及 C 端产品的用户体验提升,也可能涵盖 B 端产品的复杂业务流程管理。这就要求产品经理对两种业务类型都有深刻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如果你正因为没有相关行业产品落地经验、没有产品思维、业务理解不深等原因,面试被拒? 不用担心,私教陪跑采用大厂产品人才培养普遍实施的导师制,由一线大厂产品专家1V1带练辅导,肢解出往期真实项目任务,带你从业务、产品、运营、数据、商业等多方面进行实操练习。 还原真实产品设计全流程,涵盖B端、C端和AI产品项目,既提升与强化产品专业能力、夯实行业与业务知识,又从实战中积累来自企业级真实需求的项目经验和项目作品,求职更有底气。 扫码回复【项目实训】获取最新实训安排 ↓↓↓ 解决方案3:一套大厂产品能力模型,6周帮你夯实产品底层知识架构 由于一些产品行业壁垒比较高,不少产品经理想要跳槽换行,十分容易被面试官以“缺乏业务理解/行业经验”等理由拒绝,从而难以抓住适合自己的行业机遇。 由此,《产品经理私教陪跑实战营》除了底层能力的传授之外,拓展了11大方向的产品业务知识板块,带你从更上层的企业经营管理视角重新理解全业务链路,挖掘产品核心价值; 还能帮助你系统性的梳理该业务领域从行业到业务再到产品的全链路,以及拓宽行业最佳实践,快速提升业务理解能力。 同时,帮你对标大厂产品能力模型,从“市场竞品分析→B端业务分析/梳理→洞察需求→产品交互设计→开发与实施→迭代与运营→产品架构设计”帮你梳理全链路产品知识体系。 带你捋清楚做产品“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做好”的完整思路,培养产品全局意识,提升你的产品专业能力。 即便没机会进大厂,也能切实大厂规范的产品知识体系&与大厂老师交流学习,帮助你解决产品工作过程中90%的问题。 如果你正为跨行跳槽做准备 立即扫码领取最新优惠和服务安排! ↓↓↓ 此外,课程还设置了——求职陪跑服务 如果你还不清楚: 如何定位个人优势,找到适合的职业突破口? 如何写好简历、准备项目作品、面试?求职多环节上严重缺乏技巧和方法。 如何找到匹配适合自己的岗位信息? 不要着急,课程设置有专门的“求职陪跑服务”,报名之后即可享受起点课堂专业的职业规划师和行业专家导师共同提供的从职业规划、项目作品集打磨、简历优化、面试陪跑的全套求职陪跑。 帮助你看清各垂直行业赛道的发展前景,整合过往成绩和经验,突击求职面试技巧,冲击新的职业阶段,缩短求职周期。 截止目前好消息不断,按照《产品经理私教陪跑实战营》学习规划认真学习的学员,基本都拿到了心仪的offer,上岸率95%以上! 转岗产品经理涨薪 ↓↓↓ 转型AI产品经理 拿到offer! ↓↓↓ 看到这里你是否已经心动不已?如果你是想入行产品的学生、传统行业人员、产品小白,或者是想转岗的互联网从业者、想提升想提升产品经理核心技能。这个产品提升方案就很适合你。 最后,我想说的是:AI时代来临,行业整体对于产品经理的能力要求也进一步升级。 不同行业和领域对产品经理的能力要求已经从单一的具备产品专业能力演变成了兼具产品专业技能+行业/业务知识,且能将知识和技能迁移应用到具体业务场景中的复合型人才。 所以,无论是入行/转岗做产品经理、还是跳槽/晋升遇到问题,你的路径一直没变,那就是学习! 1次体系化学习>1年盲目摸索 想入行转岗产品/野路子产品提升 做懂产品、懂业务的全栈产品经理人才 立即扫码咨询顾问老师 ↓↓↓
在电商与私域运营领域,传统投流模式逐渐式微,以高频需求带动低频业务的策略正崭露头角。阿里淘宝闪购的成功预示,未来运营将更注重挖掘高频场景,构建用户高频连接,从单点盈利思维转向综合收益考量,以实现全域业务的长期增长与价值提升。 阿里的二季度财报出来,淘宝闪购却成为了数据里最亮眼的主角。 淘宝闪购上线才4个月,就拉到3亿月活,7月单日订单直接冲1.2亿,8月还稳定在8000万单,日均活跃骑手数达到200万的规模,比4月份增长了3倍。 可能你会问,为什么我会关注这事呢?我关注的并不是外卖大战这事,而是阿里电商事业群CEO蒋凡,他在这次的电话会上提到一个关键观点: “我们不会单独看外卖的盈利情况,考虑到电商的综合收益,我们认为在长期保持价格竞争力的前提下,闪购对平台整体产生正向经济收益。” 同时,他还表示,闪购流量上涨带来了电商广告和CMR的提升、用户活跃度提升以及市场费用的减少,这个趋势在后续的持续经营中会扩大。 而且预计未来三年内,闪购和即时零售为平台带来1万亿的交易增量。 说白了,阿里做闪购根本不是为了赚外卖的钱,而是想靠外送这个高频近场需求,把人重新拉回淘宝,反哺平台远场电商业务。 即不单独看外卖盈利,要看综合收益增加,看全平台营销费用下降。 就单这一个思考,就值得我们狠狠地学习,我会发现大部分的业务负责人,在全局经营上,还在揪着私域短期投入大、效益低,而忽略了对品牌的正向价值。 所以,阿里做淘宝闪购的业务策略,同样对咱们私域一号位有启发,用高频带低频,把私域长期价值反哺全域销售提效。 无论大到千亿体量,小到个人创人,生意逻辑都是有共通借鉴之处。 接下来,借着淘宝闪购反哺阿里全平台经营策略,来寻找私域及全域运营的借鉴逻辑。 找准私域引流品,用高频刚需替代百亿投流 过去几年,阿里每年要砸上百亿在抖音、小红书买流量,结果是帮别人养用户,再花钱把人拉回来,又贵又留不住。 直到淘宝闪购的业务落地,让阿里更明白,比起砸钱买流量,不如自己造个高频引流品 。 对比已有的电商业务,吃饭、买日用品这种事,一天要发生2-3次,比买件衣服、换个家电这种低频需求,用户接触频次直接高10倍。 就靠这个高频钩子,淘宝8月的月活消费用户涨了25%,以前大家是有需求才打开淘宝,买完就走,现在因为要刷闪购,每天都得点开好几次。 这就是高频场景带来的,把偶尔用的工具,变成天天都打开的习惯。 对私域来说,引流品不图单点盈利,蒋凡在电话会上说 “不单独看外卖盈利,看综合收益”,正是这个逻辑:闪购的补贴是用小成本引流品替代百亿外部流量费,这是阿里做私域的关键转折点。 同样,对应回我们做品牌私域,很多人总在为拉不来人和留不住人而犯难,其实是没找对高频引流品。 比如美妆品牌,别一上来就推正装,不如用9.9元便携小样当钩子。 女生补妆是日常需求,小样便携又便宜,很容易让人下单;餐饮品牌更简单,10元特价菜比满200减50管用,因为每天吃什么比偶尔搓一顿得高频多了。 从全域看私域,第一步不是砸钱,是找到一个与用户天天打交道的小产品和小服务,先把人的常规注意力给分一点给你。 拉满高频互动,从买完就走到每日必刷 从这次财报的8月数据显示,淘宝DAU因为闪购上涨20%,在一个不算是大促节点的时段有如此增长更值得我们关注,更重要的是“用户活跃天数增加”。 这个指标这意味着用户不再是偶尔打开淘宝,而是因为要订午餐、买瓶可乐、补个牙膏,每天打开3-4次淘宝。 这种高频接触本身就是最好的互动: 对用户来说,打开淘宝不再是找商品,而是解决即时需求。 比如看到闪购首页的30分钟达水果,随手就下单,过程中可能顺便领张满20-5的券,甚至点开商家的闪购专属直播间,互动自然发生; 对商家来说,DAU上涨意味着曝光机会变多,投放广告更积极。 比如生鲜商家会在闪购页推今日特价菜,服装商家会搭买衣服送闪购外卖券,用引流品带动其他品类互动,把一次性访问变成日常粘性。 这种“高频接触+场景化互动”,让淘宝从“电商工具”变成了 “生活工具”,为后续转化打下基础。 同样这逻辑对咱们私域运营来说也是太重要了,私域核心不是拉来人,而是留住人。 很多品牌的私域群,拉完人就发广告,结果要么没人看,要么被拉黑,问题就出在没有高频互动。 我们可以学阿里的思路,用高频场景带动互动。 比如文具私域,搞个社群每日签到领笔芯,学生党每天都要写字,笔芯是刚需,签到领福利的动作,能让他们每天打开你的社群和小程序,激活他顺便买个小文具的想法,等到他真要购买文具还是会第一时间想到你。 私域里粘住用户,就是让他们每天都能想起你 。不是靠广告轰炸,是靠高频小事,让他觉得打开你的私域,对我有用。 持续转化与复购,从补贴依赖到价值绑定 不过阿里也有顾虑:现在靠补贴拉起来的闪购,要是补贴停了,用户还会来吗? 这也是所有做私域的品牌的难点,引流品带来的流量,能不能变成长期复购用户。 除了在导流入口上的串联,如下图,闪购红包和购物红包领券导流外, 阿里的全平台赋能解法,还可以结合淘宝闪购用户x淘宝购物会员,实现用户分层运营: 1)对高频闪购用户(比如每天用闪购点外卖) 推出闪购会员体系,比如每月满5单闪购,送20元淘宝电商优惠券,可买衣服、家电等等,再送1张电影票折扣券。 把闪购复购和电商消费、娱乐需求绑定,让用户觉得不用闪购,就亏了。 2)对低频闪购用户 推复购激励,比如第2单闪购减5元,先用小额优惠培养习惯,再逐步引导他们尝试闪购+电商的组合消费。 关键是解决“高频≠高价值”的问题: 用户用闪购买 10 元的奶茶是高频,但如果能引导他同时买50元的零食大礼包,或者用闪购积分兑换酒店优惠券,那补贴换来的流量就变成了高客单价复购用户。 这才是私域里持续转化的核心,不是靠补贴留客,而是靠淘宝APP这个超级入口,进行多场景价值来留客。 对品牌私域的启发,同样也能这么干, 要是你是宠物品牌,用9.9元宠物零食当引流品,用户买了之后,就推零食+主粮组合优惠,再告诉她 买主粮送宠物美容折扣券,从买小零食到主粮和宠物服务,跨品类消费逐步拓展起来。 打通全局经营,创造高频连接的场景 团做外卖,是真的在做外卖;而淘宝做闪购,还真不一定志在于此。 从私域逻辑看,阿里已经走对了第一步,找到闪购这个高频引流品,拉满了用户互动,也开始尝试转化和跨品类。 但真正反哺全平台业务的关键,不在于闪购能赚多少钱,而在于: 能不能摆脱补贴依赖,用会员、跨场景优惠把流量沉淀为复购用户; 能不能真正联动 O2O(票务、酒店、出行),实现生活场景全覆盖,让用户从用闪购变成离不开淘宝生态。 目前来看,阿里正在盘活电商基本盘,这是私域的核心基本盘。 如果后续能把线下生活场景都接入闪购,那用户时长、消费频次、心智绑定的提升,会让阿里电商从低频购物平台变成高频生活平台。 很多品牌做私域失败,不是因为没流量,是因为一开始就错了:要么找的引流品是用户不需要的,要么拉来人后除了广告没别的。 不如学学阿里先想清楚用户每天都需要什么,先找个可复用的小钩子,再琢磨怎么让用户每天都想跟你互动; 最后把一个同品类需求,变成一个持续升级的需求,或者相同人群下的多个需求,解决需求,激发消费。 私域不是流量生意,是用户连接的生意,高频连接,才能带来长期价值。 大如阿里,也在不断谋划变局,同样我们也可把淘宝闪购的经营逻辑来引用到我们业务经营中,大道至简,都是有可借鉴的做法。 作者:晓峰的运营增长;公众号:知晓运营思维 本文由作者@晓峰的运营增长 原创/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产品经理常面临海量需求与有限时间的矛盾。如案例中新人需在一周内处理 1736 条待处理需求并输出重构方案,既要全面理解需求,又要快速提炼核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平衡需求的深度挖掘与时间的高效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入职第一天,我捧着一杯还没喝完的咖啡,就被叫进了会议室。我的新老板,一位语速很快、眼神温和的产品总监,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小邢,欢迎加入。现在有个紧急任务。” 会议室的白板上,还残留着上一个被否决方案的思维痕迹。我得知,之前的方案在评审中未能通过,一个十余人的研发团队正处于空档期,等待新的方向。 “你需要在一周内,”老板的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完成核心竞品的深度调研,彻底理解我们现有系统的所有问题,并输出一份考勤系统的重构方案,以及未来3-6个月的产品规划。周五,我们需要在评审会上看到它。” 声明:当完成需求梳理后,最终方案并未重构系统,而是遵循“需求是1,方案是0”方法论,聚焦需求是核心。 当我回到工位,深吸一口气,第一次点开公司的需求管理系统时,一个数字让我倒吸一口凉气:1736。 1736条待处理的需求,像一片望不到边的嘈杂声浪,瞬间将我淹没。那一刻,我感到的不是兴奋,而是巨大的压力和茫然。作为一个刚从教育行业转来的新人,我对HR SaaS的认知几乎为零。五天时间,我该如何从这一片混沌中,理出清晰的头绪? 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周如同地狱般的历练,却也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一课。我最终完成了任务,并从中总结出了三个让我受益至今的方法。 第一招:退后一步,看清是谁在“说话” 我的第一个本能反应,是扎进需求池,从第一条开始阅读。但很快我就发现,这是条死路。我会迷失在无数个“这个按钮位置不对”、“那个报表打不开”的具体细节里。 我强迫自己停下来,拿出一张白纸。我告诉自己:“先别管‘需求是什么’,先搞清楚‘需求是谁提的’。” 我将所有需求分为三类: 用户需求:这是那些每天使用我们系统的HR、员工和店长们的声音。他们的痛苦最具体、最直接,比如“为什么加班申请后不能自动提醒审批人?”。这类需求有1362条,是产品的根基。 客户需求:这是为我们产品付费的CEO、HRD们的诉求。他们更关注结果、数据和风险,比如“我需要一个能实时导出、用于人力成本分析的报表”。这类需求有274条,数量不多,但优先级极高。 商业需求:这是来自公司内部,比如我的老板、销售团队对产品的期望。它关乎产品的愿景和生命力,例如“底层架构必须足够灵活,能快速响应大客户的定制化需求”。这类需求有100条,决定了产品的未来。 这一步分类,像在一间喧闹的房间里辨认出了几个主要的声音群体。我瞬间明白,作为新人,我必须首先倾听并理解最大的那个群体——用户。他们的痛点,就是我切入业务和系统的最佳入口。 第二招:贴上“标签”,找到最大的声源 明确了要重点听“用户”的声音后,那1362条需求依然是个天文数字。我需要一种更高效的方法来理解他们。 我选择了最朴实无华的工具:Excel和数据透视表。我开始给这些需求打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并进行统计排序。 数据自己会讲故事。我很快发现,声浪高度集中在几个区域: 假期模块:389条需求(其中150条被标记为“紧急”) 加班模块:267条需求(105条“紧急”) 排班模块:183条需求(88条“紧急”) 看,根本不需要我一条条去读,“假期”和“加班”就是用户怨气最深、最希望我们立刻改进的地方。 我继续深挖“加班”模块,给里面的267条需求打上更细的标签: 加班规则太复杂:30条 申请流程繁琐:11条 希望能自定义加班规则:9条 加班时长统计:5条 脉络变得无比清晰。用户的核心抱怨并非不想加班,而是我们关于加班的“规则”和“流程”设计得极其难用。我的第一个攻坚目标,就这样从数据的海洋中浮现了出来。 第三招:绘制“地图”,让需求落地 找到了“加班”这个核心问题,但如何将它转化为工程师能理解的方案?我需要一座桥梁。 我的方法是:绘制一张“需求-功能地图”。 我在Axure上画出了“加班”功能的三个层次: 规则层(底层逻辑):这里定义了加班的类型、计算规则、补偿方式等。那30条抱怨“规则复杂”的需求就指向这里。 计算层(核心引擎):这是时长计算、统计汇总的逻辑层,是技术的核心。 应用层(用户界面):这是用户能直接感知的申请、审批、展示流程。那11条吐槽“申请繁琐”的需求就在这里。 然后,我像指挥官在沙盘上推演一样,将之前打标签分析出的需求,一个个放置到这张地图的相应位置上。 这张地图成了我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在周五的评审会上,我能够清晰地指向地图的某个区域说:“第一期,我们优先优化‘应用层’的安排加班和‘规则层’的简化,这里将直接解决超过80条核心用户投诉。第二期,我们再深入‘应用层’的综合工时。” 我的规划方案顺利通过了。不是因为它是完美的,而是因为它足够清晰、有据可循。它告诉团队,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以及接下来要最优先走向哪里。 写在最后 现在,当我再面对复杂项目、复杂需求时,我已不再恐慌。那一周教会我的,远不止于HR SaaS的业务知识。 它教会我:产品经理的价值,不在于收集需求,而在于理解声音背后的情绪,在于从混乱中定义秩序。 最深刻的体会是:当你不知所措时,最好的办法不是更快地奔跑,而是先停下来,画一张地图。 无论是三个圈,一张标签表,还是一张功能地图,都是在帮你创造秩序感。 而这一切的起点,永远是倾听。俯下身,像对待朋友一样,真正去听听你的用户,他们在经历着什么,又在为什么而烦恼。这或许是一个产品工作者,最该保有的“人的味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产品方法论集散地】,微信公众号:【产品方法论集散地】,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想构建品牌与用户的深度连接,实现持续增长?本文以蔚来汽车为例,剖析从 “广告密度” 到 “关系密度” 的范式转移,破译 “关系密度” 的三重核心引擎,揭秘其催生口碑裂变的过程。并提供四个框架性步骤,助你构建契合自身的 “关系密度” 体系,提升品牌竞争力。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商业世界,广告如潮水般涌来,试图抢夺消费者的注意力。然而,你是否发觉,那种因一则广告而冲动买下贵重物品的场景,已愈发罕见?相反,朋友发自内心的推荐,却往往能让我们果断为某个品牌买单。 传统营销的赛道上,众多品牌仍执着于“广告密度”的比拼,楼宇广告、信息流推送、洗脑口号,无所不用其极,只为在消费者有限的心智中占据一隅。但时代已然改变,用户的目光正转向更具温度、更有人情味的地方。 蔚来汽车,这个身处重资产、长决策链行业的品牌,另辟蹊径。它没有选择用铺天盖地的广告去淹没用户,而是以真诚的“关系共建”,与用户深度相连。其增长并非依赖巨额广告投入,而是源自车主朋友圈的自发分享、陌生人的主动维护,以及大量心甘情愿的免费推销。蔚来的成功,背后是从“广告密度”到“关系密度”的深刻范式转移,这正是本文将深入探讨的内容。 一、范式转移:从“广告密度”的泥潭到“关系密度”的星辰大海 在商业世界的漫长演进中,增长遵循着一套既定的法则前行,“广告密度”法则便是其中备受推崇的圭臬。它倡导高举高打、广铺渠道,凭借资本的强大力量来换取用户的关注目光。衡量成功的标准,是广告曝光的频次、触达的范围,以及声量的大小。 汽车行业在这方面堪称典型,从电视黄金时段的激烈竞标,到电梯间的广告轮番轰炸,品牌们陷入了一场疲惫不堪的军备竞赛,坚信只要广告的声音足够响亮,就能盖过对手,撬开用户的心智之门。 然而,时代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这套法则,使其陷入了重重困境,仿若深陷泥潭无法自拔。 首先,流量红利的消退成为了“广告密度”面临的严峻挑战。公域平台上,流量变得愈发昂贵,众多竞争对手蜂拥而入,竞价不断攀升,每一个点击、每一次留资都被标上了高价,犹如一个无底洞,无情地吞噬着营销预算。 其次,用户的信任阈值大幅提升。现代消费者在无数广告的“洗礼”下,已然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对于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他们不仅产生了免疫,甚至心生反感。华丽的广告语再也难以轻易赢得信任,反而可能引发更多的质疑。 再者,传统广告的转化路径极为脆弱,难以实现有效沉淀。广告带来的转化往往如同“一夜情”,冲动点击之后,用户与品牌便再无瓜葛。品牌无法与用户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联系,每一次营销都不得不从零开始,无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资产。 当“广告密度”的边际效益持续递减,寻找新的增长罗盘迫在眉睫。这个新方向,便是“关系密度”。 “关系密度”并非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而是一个能够被切实感知、甚至精确衡量的关键指标。它代表着一个品牌与用户之间,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所构建的情感连接、互动频次和信任深度的总和。高关系密度意味着用户角色的转变,他们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消费者,而是品牌的朋友、粉丝,甚至是共建者。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在品牌社群中活跃,自发创造内容,为品牌辩护,并向身边的人不遗余力地推荐。其外在表现为用户的“终身价值(LTV)”极高,“净推荐值(NPS)”极高,“复购率”和“转介绍率”也极高。此时的增长,不再依赖于烧钱的广告投放,而是从深厚的用户关系中自然生长出来。 这正是蔚来汽车所选择的发展方向。在创立初期,当资源远不及传统巨头时,蔚来毅然放弃了挤“广告密度”的独木桥,转而将战略重心投入到构建“关系密度”上。这条道路看似缓慢且艰难,实则是在修筑一条一旦通车,便能享受长期复利的“高速公路”。 这并非是对增长的放弃,而是对增长本质的深刻洞察——真正的增长,源自品牌与用户共同编织的那张紧密而坚实的信任之网,它能爆发出指数级的强大能量。 二、破译“关系密度”的三重核心引擎 引擎一:数字巢穴——NIO App如何成为“关系”的孵化器? 在传统车企的固有认知里,手机 App 不过是远程控车、预约服务的工具,追求冰冷高效即可。然而,蔚来自起始便赋予NIO App 截然不同的使命——它是关系的发源地与主战场,旨在最大程度创造用户与品牌、用户与用户间的“连接点”,孵化高浓度“关系密度”。首先,NIO App 以高频的“功能刚需”为钩子,成功破解了 App 的冷启动难题。 远程空调预热/预冷、查看车辆状态、一键加电等功能,皆是车主在特定场景下的高频刚需。蔚来凭借极致的产品体验,让用户养成“有事就打开 NIO App”的习惯,恰似微信以“通信”刚需切入市场。高频功能带来的天然打开率,为后续关系构建奠定庞大用户基数与交互机会。用户虽非因“社交”而来,却不经意踏入蔚来精心营造的“数字巢穴”。 其次,丰富的“内容生态”犹如血液,滋养并深化着关系。 若仅有功能,NIO App 只是个好用的工具,而蓬勃发展的内容生态才是其蜕变的关键。这里的内容由官方(PGC)与用户(UGC)共同打造。官方担当“导演”与“策展人”角色,发布官方活动、品牌资讯、精心策划的旅行路线、用车技巧等专题,设定话题与调性。 而用户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自发分享提车日记、自驾游记、改装心得、美食探店,甚至育儿经验,这些内容无关汽车本身,却关乎蔚来串联起的生活方式。如此,App 从单纯的“工具”转变为充满活力的“社区”。用户在此不仅管理车辆,更是经营一种身份、分享一种生活。每一次点赞、评论、收藏,都是情感的无声共鸣与关系的强化,让原本冰冷的工具型 App 拥有了温度与灵魂。 最后,“积分体系”仿若血脉,构建起价值交换的闭环。关系不能仅靠情感维系,需有可持续的正向激励。蔚来的积分体系(蔚来值)设计精妙,获取途径社会化,用户不仅能通过消费,如购车、购买精品获得积分,还可通过在社区发优质帖子被加精、报名参加活动、帮助解答其他用户问题等社会化行为获取,直接将“对社区的贡献”货币化。 同时,积分消耗途径场景化,可兑换实物商品、线下活动名额、车辆服务甚至蔚来股的购买资格,成为蔚来生态内流通的“硬通货”。这套体系将用户的利他行为与利己回报完美结合,用户为获积分,主动创造内容、帮助他人、参与活动,极大提升社区活跃度与互助氛围。而消耗积分的过程,又加深用户对蔚来生态的依赖与探索,积分成为驱动关系飞轮旋转的内在燃料。NIO App 的成功在于,通过“功能切入 – 内容留存 – 积分激励”的三段式设计,将用完即走的工具,打造成用户流连忘返的数字家园,成为蔚来“关系密度”最基础、最庞大的沉淀池。 引擎二:线下道场——如何将物理空间变为情感浓度的“放大器”? 尽管数字世界的连接高效便捷,但人类作为感官动物,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能赋予关系更深层次的温度,将虚拟的“网友”情谊升华为真挚的“挚友”之情。蔚来敏锐地洞察到这一点,将线下空间视为提升“关系密度”至终极浓度的关键“道场”。 NIO House,绝非传统意义上以销售为导向的卖场,而是被塑造成为“品牌教堂”与“用户客厅”的结合体。 从设计语言上,它摒弃了冰冷生硬的工业风格,选用温暖的原木材质,打造开阔的图书馆、弥漫着香浓气息的咖啡吧以及充满童趣的亲子区。这些元素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息:“欢迎回家,请尽情放松。”在功能设定方面,车主能够在这里办公、与友人相聚、沉浸阅读或是参与主题沙龙活动。 NIO House 成为车主在城市中心的专属据点,象征着一种身份,更是极具价值的社交货币。当车主向朋友发出“我们在 NIO House 见面”的邀约时,背后所蕴含的是一种微妙的品牌认同感与自豪感。从战略意义层面来看,NIO House 牺牲了短期内的坪效收益,却收获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品牌高度与用户忠诚度。在这里,用户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被尊重”“被优待”,而这种尊享体验是任何广告宣传都无法给予的。 除了 NIO House,NIO Day 与各类用户活动如同定期注入的“强心剂”,进一步推动着“关系密度”的提升。 NIO Day 被精心打造成一场专属于所有蔚来用户的“春晚”,它不再是一场单纯的产品发布会,而是充满欢乐与激情的狂欢节。在这场盛宴中,车主们成为绝对的主角,他们自行编排表演节目,甚至自发组织车队接送来自全国各地的“车友”。 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深度融入了用户的参与,这种“共创”经历,逐渐沉淀为用户与品牌、用户与用户之间最为牢固的“共同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共同经历重大且愉悦的事件,能够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这些线下活动在短时间内将“关系密度”推至峰值,线上交流频繁的网友终于在现实中见面,那种激动与喜悦的情感瞬间爆发,进而转化为对品牌更为深沉的热爱与坚定不移的拥护。活动结束后,这些难忘的体验又成为 App 社区中大量 UGC 内容的创作源泉,反哺线上社区的活跃度,形成线上线下紧密联动的情感循环。 线下空间无疑是蔚来将“弱关系”转化为“强关系”的关键炼金术。通过营造独特的尊享感,创造令人难以忘怀的共同记忆与峰值体验,蔚来成功地将品牌从单纯的消费选择,升华为一种深入人心的身份象征和坚定不移的信仰。这种情感纽带的建立,使得蔚来与用户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为品牌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引擎三:信仰图腾——“用户企业”理念与“用户信托”如何成为关系的“誓约”? 如果说前面两个引擎是“术”,侧重于执行层面,那么这第三个引擎便是“道”,它是蔚来所有行为的原点与归宿,是让用户深信不疑的“信仰图腾”。 “用户企业”,这并非一句简单张贴于墙上的标语,而是深深渗透在蔚来每一个决策毛细血管中的核心基因。高层表率方面,创始人李斌、总裁秦力洪投入大量时间,直接在 App 中回复用户帖子,认真倾听用户的批评与建议。 这种姿态向用户传递出无比巨大的诚意:“我们切实关注着您的声音”。在组织授权上,一线员工被赋予极大权限以“服务好用户”。例如,服务专员在一定额度内,能够为提升用户体验而自主决策,无需层层上报,确保“用户至上”理念在一线得以坚决贯彻。 产品迭代环节,车辆的诸多功能改进直接源于用户社区的建议。当用户发现自己的意见能够切实改变产品时,便会产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从单纯消费者到“产品共创官”的角色转变。 而“用户信托”,堪称商业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信任誓约”。 2019 年,在蔚来最为艰难的时刻,创始人李斌做出了一个震惊业界的决定:将其持有的 5000 万股公司股份转让给“用户信托”,该信托由资深用户代表管理,收益专门用于社区建设和用户关怀。 这一举措的震撼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它以法律和资产的形式,史无前例地将用户利益与公司利益深度绑定,使用户从传统意义上的“外人”,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者”。 其次,它向所有用户传递出一个无比清晰且坚定的信号:“我将自身的身家性命与你们的未来紧密相连。我们绝非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最后,这种深度的利益捆绑彻底赢得了用户的心智。在蔚来面临外界质疑和困境时,用户们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捍卫它,因为他们捍卫的不仅仅是蔚来,更是属于自己的那份信任与未来。 “用户企业”的理念,犹如肥沃的土壤,为关系的培育提供了养分;“用户信托”的制度,则如坚固的基石,支撑起信任的大厦。它们共同构成了蔚来与用户之间牢不可破的“终极誓约”,赋予所有基于 App 和线下的运营动作以灵魂和公信力。用户深信,蔚来不会辜负他们,因为彼此已成为紧密相连的“一伙人”。 至此,蔚来“关系密度”的三重引擎全部轰鸣启动。“数字巢穴(NIO App)”提供了日常交互的广袤土壤,让关系得以萌芽生长;“线下道场(NIO House/活动)”成为情感爆发的强力催化剂,使关系进一步升温加固;“信仰图腾(用户企业/用户信托)”则提供了坚不可摧的信任底线,确保关系在任何情况下都稳如磐石。三者同频共振,共同将用户关系推向一个传统商业模式难以企及的高度与密度,为蔚来的持续发展与壮大构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壁垒。 三、飞轮旋转:揭秘“关系密度”如何催生“指数级口碑裂变” 当“关系密度”在三重引擎的持续推动下不断攀升,其所积蓄的强大能量便不再局限于品牌社区内部的热闹与活跃。它如同蓄积已久的洪流,开始寻求向外释放,进而转化为一场势不可挡的“口碑海啸”。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如同精密机械般的“飞轮效应”,从缓慢启动逐渐加速,最终实现指数级裂变的过程。 飞轮的第一推动力:超越预期的产品与服务 任何伟大关系的建立,都起始于一次令人满意的相遇。对于蔚来而言,其高质量的电动车,无论是在性能还是设计方面,以及颠覆性的 NIO Service,如一键加电、服务无忧等,共同构成了这一切的初始动能。 用户首先因为产品本身而感受到“满意”,甚至是“惊喜”,这种体验为他们愿意与品牌发生更深层次的连接提供了最基本的理由和信任基础。倘若没有这个坚实的地基,任何试图构建的关系大厦都将无从谈起。正是这些首批因产品和服务而感到惊喜的用户,成为了推动飞轮启动的第一批关键力量。 咬合与加速:关系密度在飞轮旋转中的核心作用 传统的增长飞轮通常依赖于“广告投放 -> 获取用户 -> 产生收入 -> 继续投放”这样的线性模式。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巨大的能量(资金)损耗,使得增长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受到限制。 而蔚来的增长飞轮则截然不同,它的核心传导机制是“关系密度”。具体而言: 从产品到用户:首批满意的用户被沉淀至NIOApp(数字巢穴)之中。在这里,他们通过分享用车的喜悦,收获其他用户的共鸣,从而实现了从单纯“消费者”到“志趣相投的伙伴”的身份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仅是角色的变化,更是用户与品牌关系深化的重要标志。 从用户到关系:在线下活动(线下道场)中,这些用户的身份再次得到升华。一场共同参与的NIODay盛会,或是一次周末的车主露营活动,能够让屏幕前仅有点赞之交的用户,在现实中成为无话不谈的莫逆之交。通过这些线下互动,强信任、高粘性的“关系密度”得以真正成型。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之间的情感纽带得到极大加强,对品牌的认同感也进一步提升。 从关系到行为:此时,用户对品牌的情感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满意”,而是升华为“热爱”与“拥护”。与此同时,“用户信托”等制度(信仰图腾)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归属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这种深层次的情感变化,催生出一个在传统商业模式中极为罕见的现象:用户的行为动机从单纯的“利己”完全转向“利他”。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而是主动创作的内容节点,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与蔚来相关的生活点滴,无形之中成为了品牌最好的广告。 他们不再是遇到问题就投诉的普通客户,而是主动维护品牌形象的忠诚卫士,在面对舆论风波时,会自发地为品牌辩护、澄清。最重要的是,他们不再是需要被推销的对象,而是品牌最真诚、最可信、最有效的免费销售渠道,成为心甘情愿的“金牌推销员”。 指数级裂变:口碑的链式反应 当成千上万个这样的用户节点被激活,口碑裂变便如同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它的传播模式不再是传统的一对一影响,而是借助现代社交网络的力量,呈现出网状裂变的态势。 可信度极高:朋友之间的推荐远比品牌的自吹自擂有效得多。一位蔚来车主向好友介绍产品时,分享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情感,这种信任的传递是广告所无法复制的。基于朋友间的信任基础,推荐信息更容易被接受和认可。 转化率极高:由于潜在用户对推荐人的信任,他们的心理防线大大降低,决策链也因此变得极短,转化效率惊人。数据显示,蔚来的老车主推荐购车比例一直是其销量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充分证明了这种口碑传播的强大力量。 成本极低:这一切的发生,几乎不再需要额外的营销费用投入。增长的动力源自于社区内部基于“关系密度”所产生的强大动能,是内生的、自发的、可持续的。这种低成本、高效益的增长模式,为品牌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至此,飞轮完成了终极闭环:极致的产品服务创造出惊喜用户,这些用户被导入数字巢穴与线下道场,在其中孕育出高浓度的“关系密度”,进而激发用户“利他”的推荐行为,带来新用户。新用户再次经历这一循环,并因社区独特的文化和氛围而更快地融入和转化。随着循环的不断进行,飞轮的旋转速度越来越快,增长势能也越来越强。 在这个过程中,“关系密度”始终充当着核心润滑剂和加速器的角色。它取代了传统的广告预算,成为驱动蔚来增长的全新燃料。蔚来所做的,便是持续地、耐心地、真诚地向这个飞轮注入“关系”的能量,最终依靠飞轮自身旋转所产生的强大动能,推动整个品牌不断向前发展。这不仅仅是一场营销层面的胜利,更是一场关系学的伟大胜利。 四、启示与迁移:你的品牌,如何构建自己的“关系密度”? 蔚来的成功经验,并非意味着每个品牌都要盲目照搬其 NIO House 模式或用户信托机制。它的真正价值,在于揭示了未来商业竞争的全新方向:从单纯的流量争夺,转向对用户关系的深度耕耘。各品牌无需复制蔚来的外在形式,却完全可以借鉴其核心精神,构建契合自身的“关系密度”体系。 首先,品牌需进行一次根本性的思维转变。要扪心自问,品牌与用户之间,除了冰冷的交易,是否还存在其他更深层次的连接?是否真正将用户视为能够共同成长的“伙伴”,而非仅仅是一次性的“提款机”?构建关系密度,始于这种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尊重。只有从心底将用户放在平等且重要的位置,才有可能开启构建强关系的大门。 接下来,可以从以下四个框架性步骤入手,探寻适合自己的起点。 4.1 找到你的“数字家园”:建立一个高频互动场 并非所有品牌都必须开发独立 App 来构建用户关系。“数字家园”的形式多种多样,它可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微信社群,大家在群里交流产品使用心得、分享生活趣事;也可以是一个鼓励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小程序,用户在这里展示自己与品牌相关的创意作品;或是一个知识星球频道,为用户提供独家的专业知识和交流空间;甚至可以是一个品牌话题下的线上俱乐部,吸引志同道合的用户汇聚一堂。关键在于,要为用户提供一个能够持续回访,并乐于与他人互动的场所。思考用户在哪些场景下与品牌接触最为频繁,这些场景便是构建“数字家园”的基石。 4.2 设计你的“价值闭环”:让贡献与回报清晰可见 良好的关系需要正向激励来维系。品牌应设计一套简单有效的机制,对用户的每一次积极参与给予回馈。物质激励是常见的方式,如积分、折扣券、专属产品等,积分可用于兑换心仪的商品,折扣券能让用户在下次消费时享受优惠。 荣誉激励同样不可忽视,像等级勋章、榜单排名、社区称号、加精内容等,满足用户的荣誉感和成就感。特权激励也颇具吸引力,比如新品内测资格、与创始人对话的机会、线下活动 VIP 席位等。核心要点在于,要让用户的每一次点赞、分享、建议和创作,都能被品牌看见、记录并得到奖励,形成“贡献 – 认可 – 回报”的良性增强回路。 4.3 创造你的“史诗时刻”:打造无法忘怀的峰值体验 仪式感是强化关系的有力武器。品牌需要为用户设计一年中几次值得期待的共同经历。这可以是一场盛大的年度用户颁奖礼,对积极参与品牌活动、为品牌发展做出贡献的用户进行表彰;也可以是一次源产地探访之旅,让用户深入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增强对品牌的信任感;或是一场小众主题的线下沙龙,围绕特定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增进用户间的情感;甚至可以是一次共同决策产品方向的共创会,让用户切实感受到自己对品牌的影响力。这些“史诗时刻”将成为用户与品牌、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情感锚点,是关系中最珍贵的共同记忆,能极大提升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 4.4 注入你的“灵魂”:让品牌理念贯穿始终 所有技巧的前提是真诚。品牌创始人或关键 IP 能否真正走到用户中间,倾听他们的声音?企业的重大决策是否切实考虑了用户的感受?当出现负面事件时,是选择遮掩逃避,还是坦诚与用户沟通?“用户企业”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信念。品牌必须让用户真切感受到,企业是在为他们的需求而经营。这份真诚,是所有关系的基础,是任何运营技巧都无法替代的信任基石。 构建“关系密度”并非一场短暂的冲刺,而是一场需要战略耐力的马拉松。初期它可能见效缓慢,但一旦关系飞轮开始高速旋转,其所带来的品牌护城河和增长动能,将是传统广告模式难以望其项背的。现在,是时候重新审视你的用户了,他们不仅是品牌的市场,更可以成为品牌最坚实的共建者和最有力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用户经营飞轮:蔚来汽车的战略与运营》 – 艾铁成 《关系飞轮:私域流量趋势下的用户关系运营》 – 徐志斌 《私域资产》 – 程颖 《引爆社群: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 4C 法则》 – 唐兴通 《案例》杂志、36 氪与虎嗅 App 深度报道,李斌、秦力洪公开演讲与访谈 本文由@周云龙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想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本文剖析转型失败的关键问题,从人性、组织、激励等方面深入分析,并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成功案例展示转型与管理机制协同进化的成效,还提供 “三问” 自检表,助你审视数字化策略,实现组织进化与转型成功。 微软报告揭示十大高危岗位与我们的应对之道,AI的“入侵”比你想象的更近。 AI的敲门声:从科幻到现实 人工智能的浪潮已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遥远假想,它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实验室走向我们的日常生活。 如今,AI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新员工”,从能够根据文字生成一分钟高质量视频的OpenAI Sora,到帮助零跑汽车智能座舱实现语音交互的阿里云百炼平台,再到能够为媒体自动生成部分新闻报道的自然语言生成(NLG)技术。这场由AI驱动的变革,其规模和速度都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一项评估显示,AI可能会影响全球约40%的就业岗位,而在发达经济体中,这一比例甚至可能达到60%。与此同时,高盛集团的一份报告也预测,随着AI技术对全球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可能受到影响。面对如此巨大的变革,我们亟需一份权威的指南,来审视哪些岗位面临更高的风险,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AI正在重新定义就业市场。虽然其对传统岗位的影响引人关注,但更值得注意的是AI正在推动大量新兴职业的崛起。 根据麦肯锡的最新研究,AI每年可为全球经济带来高达4.4万亿美元的增长,相当于再造一个英国的GDP。到2030年,全球约30%的工作岗位将经历重大变革。这一技术革命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在于,AI首先对知识密集型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非传统的蓝领工作。这种转变的核心驱动力,是AI在语言处理、数据分析等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此外,高盛预测,AI的广泛应用将在未来10年内,平均每年提升全球劳动生产率0.3至3.0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工业革命时期年均生产率增长仅为0.8个百分点。这一生产率的跃升规模前所未有,展现出AI技术为经济发展注入的巨大潜能。 为什么微软的报告值得关注? 在众多关于AI影响就业的报告中,微软公司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且精确的视角。该研究通过分析用户与AI工具(如Bing Copilot)在工作任务上的互动,测量了特定工作活动与AI能力的契合度,并据此计算出了一个“AI适用性评分”(AI Applicability Score)。这一方法论深入到工作的基本组成单元,而非笼统地评估整个行业。 研究的核心发现揭示了一个重要趋势:知识密集型和依赖大量沟通的岗位,其工作内容与AI的能力高度重合,因此面临的风险最高。相反,那些需要体力劳动、机器操作或直接人际互动的岗位,则与AI能力的重叠度最小,被认为是最不容易受到影响的。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AI对劳动力市场的重塑提供了核心依据。 揭秘:微软报告中的“高危”岗位 虽然微软的报告没有列出严格意义上的“十大”岗位,但其数据清楚地指向了几个主要受影响的职业类别。通过将这些数据与高盛、世界经济论坛等机构的报告进行交叉验证,我们能够描绘出一幅清晰的AI高风险岗位图谱。 1、“码字”工作:笔尖的自动化革命 在微软的研究中,翻译、新闻记者等职业因其核心任务涉及大量的写作、研究和沟通而榜上有名。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也指出,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平面设计师这类职位可能会迅速减少。表面上看,AI似乎正在直接取代创意工作者的“笔杆子”。 然而,这种影响并非简单的取代,而是一场工作内容的重构。一方面,AI文案生成器(如CopyAI、WriteSonic)能够根据关键词和产品特点快速生成多版本营销文案和广告语。另一方面,研究也发现,由AI辅助创作的科幻小说,与人类独立创作的作品相比,同质化程度更高,创新性和独特性有所下降。这表明,AI擅长的是基于现有数据进行快速的、批量化的“创作”,但难以产生真正突破性的想法。因此,人类工作者的价值正在从机械的文字或图像产出,转向对AI生成内容的审阅、筛选、优化,以及融入那些机器无法理解的情感、文化和人性化元素。 2、“中枢”工作:被AI取代的行政效率 行政助理、电话接线员和票务代理等角色,其工作内容涉及大量的重复性信息处理和沟通协调。高盛的报告显示,在美国,行政人员的工作内容可被AI取代的比例高达46%。世界经济论坛也预计,出纳员和行政助理是减少最快的职位之一。 这些岗位之所以脆弱,并非因为其技能含量低,而是因为其核心任务具有高度的程序性和可预测性。例如,日程安排、数据录入、文件整理等工作,都遵循着明确的规则和流程,这恰好是AI最擅长的领域。麦肯锡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受AI影响最大的并非低薪工作,而是那些年薪超过20万美元的高薪知识型岗位,因为它们的核心工作内容同样是基于规则和数据的分析、判断和创作任务。这意味着,AI的渗透方向并非沿着薪资或技能层级自下而上,而是横向地、根据任务的可自动化程度进行。 3、“声波”工作:从电话亭到智能客服 客服代表和电话接线员等“声波”工作,在微软的报告中同样被列为高危岗位。阿里云、AWS等公司的云联络中心和智能对话机器人产品已经大规模落地,这些机器人能够处理企业网站、小程序、APP等多渠道的咨询,显著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服务效率。有报告指出,由AI驱动的聊天机器人能够处理70%至80%的基础问题,从而解放了人工客服。 这一趋势并非旨在完全消除人工客服,而是将他们的工作进行分层。当AI能够高效解决大部分标准化、重复性问题时,人工客服的角色便转变为处理那些更复杂、需要同理心和个性化判断的“疑难杂症”。因此,未来的客服岗位将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者,而是集问题解决、情绪安抚和人际关系维护于一身的综合型专家。 4、“数字”工作:会计与金融的AI浪潮 传统意义上的“金饭碗”——会计、审计师、财务和业务运营工作者,也面临着AI的冲击。高盛的报告指出,这些岗位中分别有44%和35%的工作内容可被AI取代。AI在数据处理、模式识别和风险评估方面的强大能力,使其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原本需要人工耗费大量时间进行的审计、对账和报告生成工作。 然而,这同样意味着岗位的重新定义。当琐碎的数字工作被自动化后,会计和金融专业人士的价值将体现在更高维度的决策上。他们将利用AI提供的分析结果,进行战略性规划、宏观风险预测和复杂的商业咨询。工作重点从“处理数字”转向“解读数字背后的商业逻辑和趋势”。 5、“初级”工作:AI时代的入职门槛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自2022年底以来,在那些受到生成式AI影响最大的行业中,22岁至25岁年轻人的就业率下降了13%,而有经验的年长员工的就业率却基本保持稳定。 这一趋势的背后逻辑在于,AI编程助手(如GitHub Copilot)能够高效地完成初级程序员通常承担的编写测试、重复性代码和调试等任务。这意味着,雇主不再需要大量招募新人来处理这些基础工作,而是可以借助AI工具来增强资深员工的生产力。这一现象构成了对传统职业发展路径的挑战:如果初级岗位成为AI自动化的“重灾区”,那么年轻一代如何获得必要的入门经验,顺利开启职业生涯? Coiplot 辅助编写的代码在可读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及简洁性提高1%-3%的说法被质疑。 误解与真相:AI不是要“消灭”你,而是要“重塑”你 从“取代”到“增强”:一个更深刻的洞察 关于AI对就业的影响,最大的误解莫过于将其视为一场全面的“取代”战争。事实上,正如汽车取代了马车,却催生了无数司机和汽车相关产业一样,AI的真正作用是“增强”人类,而非彻底“消灭”岗位。 微软报告明确指出,其数据并未显示AI能够完全取代任何一个职业的所有工作活动。麦肯锡的研究也持同样观点,认为AI将主要改变工作的执行方式,而非导致大规模的岗位消失。 这一转变的核心是“人机协作”或“混合智能”的新范式。普华永道的一项调查显示,67%的高管认为混合智能是AI的未来。 在这种模式下,AI和人类各自发挥所长:AI擅长高速计算、数据处理和自动化重复任务,而人类则提供直觉、情感智慧和全局规划能力。这并非简单的AI辅助,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融合与互补。 那些AI暂时无法撼动的“铁饭碗” 在AI浪潮的另一端,有一系列岗位因为其工作性质而相对安全。微软报告列出的受AI影响最小的职业,主要集中在医疗行业和蓝领工作中,包括护理人员、按摩师、屋顶工和各类设备操作员。 这些“安全”岗位具有共同的特质: 身体灵活性与物理操作:许多蓝领工作需要在非结构化、动态化的环境中进行复杂的手部操作和身体协调,这对于当前的AI和机器人技术而言依然是巨大的挑战。 情感智能与同理心:医疗护理、教育、咨询等需要直接人际互动的工作,其核心价值在于建立信任、理解并回应人类的情感需求。AI尽管能模拟对话,但无法真正共情。 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尽管AI可以生成内容,但它缺乏打破常规、进行非线性思考的能力。高层管理人员、策略规划师等需要基于复杂环境和不确定性做出决策的岗位,也难以被AI取代。 因此,AI的影响是分层的。它首先自动化重复性的基础任务,将人类的价值推向金字塔的顶端,即那些需要创造力、战略性思维和情感联结的高阶功能。 核心洞察:AI高危岗位与低危岗位对比 下表总结了微软报告的核心发现,直观地呈现了AI能力与职业特质的对应关系。 全球权威报告对比:AI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这场变革,本报告综合了多家全球权威机构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AI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影响。 你的“AI时代”生存法则:三大核心能力 面对AI带来的深层变革,与其焦虑和恐惧,不如主动拥抱变化。未来的职场竞争将不再是“你和AI”,而是“善用AI的人和你”。以下三大核心能力,将是你在AI时代立于不败之地的生存法则。 拥抱“混合智能”:人与AI的协作新范式 未来的工作,将是人机协同的舞台。成功的职场人将是能够驾驭和管理AI工具的“指挥家”,而非被其取代的“演奏者”。例如,放射科医生可利用AI辅助分析影像,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准确性做出诊断。律师事务所则利用AI筛选海量法律文件,将人类律师从繁琐的案头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庭审策略和复杂案件的分析。 对于程序员而言,AI编程助手GitHub Copilot能够自动编写测试和重复性代码,帮助他们将更多精力集中在解决复杂问题和架构设计上。这种协作模式使得人类能够将精力从重复性、低价值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高价值、更具创造性的任务。 2024年3月18日,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的活动上讲话 培养AI无法复制的“人类特质” 尽管AI在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上表现卓越,但它在本质上依然受制于算法和数据,缺乏一些独属于人类的特质,这些特质将成为我们最重要的护城河。 创造力与想象力:AI的“创造”本质上是对既有数据的重组和模仿,它无法像人类一样进行真正的突破性创新或产生非线性的思想。人类的想象力、美感和对文化脉络的理解,是创意工作中不可替代的要素。 批判性思维与判断力:AI可以处理海量信息,但它无法质疑自己的假设,也无法在模棱两可或新颖的情况下做出基于“常识”的判断。人类的批判性思维是筛选、评估并验证AI输出的关键,确保其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 情感智能与同理心:情感智能是人类独有的优势。它包括理解、感知、管理和运用情感的能力。在销售、客户服务、教育、医疗和管理等需要建立信任和人际关系的领域,同理心是AI短期内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抓住AI催生的“新风口” AI的崛起并非只带来挑战,它也催生了大量全新的职业机会。这些新岗位填补了人机协作模式下的空白,是未来的蓝海。 人工智能训练师:这一职业在2020年已被纳入中国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他们的工作内容是使用智能训练软件,通过数据标注、算法设置等方式,让AI更“懂”人类的需求,使其更好地为人服务。 AI伦理师:随着AI在医疗诊断、金融信贷等关键领域的应用,确保AI决策的公平性、透明性和无偏见变得至关重要。AI伦理师的角色应运而生,他们负责制定并监督AI伦理准则,评估潜在风险,为AI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AI创造职场新风口 在革新传统岗位的同时,AI浪潮正催生大量新兴职业,成为未来职场发展的风向标。在探讨这些新兴职业之前,我们先来分析AI为何能对社会和各行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以及它背后的技术本质。这种解析,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AI作为一项强大工具如何为人类服务,而不是曲解其为社会威胁甚至潜在的毁灭力量。 AI本质上是计算机技术的一种新呈现,其依托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语言模型就是参数很大的深度学习模型)和大数据分析的突破。AI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超越传统计算能力的“智能化”,能够展示甚至超越人类在大数据分析、推理和决策上的部分能力。这使得AI可以自动化处理复杂任务,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洞见,优化资源配置,并催生前所未有的创新机会。 更重要的是,AI并非孤立存在。它可以与其他前沿技术,如物联网(IoT)、5G通信、量子计算,以及生物医学技术结合,构建出复杂的技术生态系统,从而推动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因此,AI的应用并不是单一领域的改进,而是全局性、革命性的跨越。 AI的普及与发展并非只替代旧岗位,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了许多全新职业的出现。比如“AI训练师”,专门负责教导AI系统如何理解并遵守人类制定的规则;“数据标注专家”通过为AI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材料,成为AI成长路上的重要推手,其市场需求正在快速攀升;还有“AI伦理顾问”,负责确保AI的应用符合道德规范和法律要求。这些新兴职业的共同点是将AI的强大计算能力与人类的独特判断力结合,创造出新价值,也为职场带来无限可能。 AI重塑关键岗位 综上所述,AI带来的变革并非一场大规模的失业潮,而是一次深刻的职业结构调整。高盛、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等机构的研究一致表明,AI将重塑工作的本质,而非将其完全取代。 未来的职场生存之道,在于从“被取代”的焦虑中解脱出来,转而思考如何与AI形成一种协同增效的“共生”关系。那些能够拥抱新技术,善于将AI作为工具来释放自身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情感智能的人,将在时代的浪潮中获得先机。 正如电影《终结者》所揭示的那样,真正的威胁并非来自机器本身,而是我们对技术变革的消极态度。与其恐惧,不如与AI共舞,主动学习,积极适应,共同创造一个更加高效、更有温度的未来。 本文由 @ai艾伦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常陷入 “投入高、回报低” 的困境,看似是技术问题,实则是技术与组织适配性的矛盾。员工抗拒改变、数据孤岛、激励缺失等问题凸显,反映出企业将数字化转型视为单纯技术采购,忽视组织机制革新的矛盾,亟待解决。 你是否也听过这样的故事? 一位制造业老板花了几百万,购买了一个“数字化转型系统”。供应商信誓旦旦地承诺:“只要使用它,效率提升30%!” 然而,六个月后,车间员工抱怨:“这个系统,点三次还不如纸单快!” 财务也表示:“对账比以前更慢了!” 最终,老板痛心疾首,放弃了登录系统,系统成了角落里落满灰尘的设备。 这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 我们听说过太多这样的故事:企业投入巨资,推动数字化转型,却最终陷入了“投入高、回报低”的怪圈。 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为什么数字化转型经常失败?核心问题在哪? 很多人认为,数字化转型失败的原因是:技术不成熟、员工素质不够、老板不了解IT、厂商不靠谱。 其中,“技术问题”是许多企业最常提到的失败原因,但事实上,技术越先进,失败的风险反而越高。新系统的技术越复杂,对组织的适配性要求就越高。企业不仅要让员工掌握新的工具,还要改变组织中的工作流程和协作模式,这个过程往往比预期的要复杂和艰难。技术本身不应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而是与企业文化、管理机制和员工能力相匹配才是成功的关键。 除此之外,数字化转型的真正障碍可能并不在于技术层面,而是企业本身的运作机制。 真正的核心问题是:很多企业把数字化转型当作一个“技术采购”的过程,而忽视了它本质上是一场组织机制的革新。你可能会问,难道只有技术不够强大?不完全是。在我们的成功案例中,许多企业是通过文化和机制的变革,才真正打破了数字化的瓶颈。 数字化转型失败的深入分析 1. 人性问题:员工不愿改变 “我每天工作八小时,凭什么还要额外学习新系统?”——这是某车间工人的真实想法。 你能理解这种心态吗?在许多传统企业里,员工已经对“旧流程”熟稔于心。新系统虽然理论上能提升效率,但对员工来说,这个“学习新技能”的成本实在太高。 根据Gartner(全球领先的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专注于为企业提供技术发展趋势、市场分析和战略建议)的报告,超过60%的数字化转型项目因员工抗拒而失败。转型并非单纯的技术应用,而是改变员工的日常工作方式。这是一场人的变革,而非单纯的“软件使用”问题。 解决方案: 提供循序渐进的培训,让员工能够从简单的基础开始,逐步掌握系统的功能,而不是一下子就让他们面对复杂的操作;通过激励机制让员工看到新系统带来的实在好处——比如减少重复性工作、提高个人效率、节省时间等。 2. 组织问题:数据孤岛,信息壁垒 许多企业在组织内部已经形成了“数据孤岛”。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不通畅,信息传递不畅,部门间甚至出现了“互不信任”的局面。无论购买多先进的系统,如果内部沟通机制不打破,信息流动依旧低效。 超过50%的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时,仍然存在部门间信息隔阂,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解决方案: 通过使用统一的数据平台,让各部门可以共享信息,确保数据在不同部门之间实时更新,避免信息孤岛的情况发生;通过跨部门协作机制,打破部门壁垒,推动信息流通,让数字化转型成为全员共同参与的项目,而非某个部门的任务。 3. 激励问题:员工看不到好处 “我花了更多时间操作系统,但奖金没变,工作量却增加了,为什么我要这么做?”这种心态常常让员工对数字化转型产生抗拒,最终导致系统的低效使用。 McKinsey(全球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专注于提供战略、组织和运营等领域的咨询服务)的研究发现,40%的数字化转型项目失败,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如果员工看不到自己投入使用系统的直接回报,那么他们的参与度和热情必然会受到影响。 解决方案:设计与绩效挂钩的奖励机制:确保员工通过使用新系统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直接影响他们的绩效和奖金;提供明确的奖励体系:当员工完成任务或通过系统提高工作效率时,能够获得具体的奖励,激励他们更好地使用系统。 成功案例:数字化转型与管理机制的协同进化 虽然数字化转型的失败案例层出不穷,但那些成功的企业却通过优化机制,推动了数字化转型的顺利实施。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成功的企业是如何通过变革机制,从而成功实施数字化转型的。 案例1:电子报销系统 员工过去需要手动填写报销单,跑多个部门签字,流程繁琐,耗时又低效。 企业引入了电子报销系统,自动流转审批,员工不再需要跑部门找人签字,且与工资挂钩,激励员工及时报销。 结果:报销时间缩短了30%,财务工作量减少了50%,整体工作效率提升了20%。 案例2:车间考勤系统 车间考勤由班长手工记录,月底统计人工繁琐,漏洞多。 考勤系统直接与员工绩效挂钩,系统自动记录打卡,减少了人工计算。 结果:考勤率提升了15%,生产效率提高了10%。 案例3:供应链协同 采购、仓库、财务各自使用Excel表格,导致数据不一致,沟通效率低。 引入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数据自动同步,入库即记账,库存自动更新。 结果:库存准确性提升了20%,订单处理速度加快了30%。 数字化转型的“三问”自检表 在你考虑数字化转型时,先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改流程了吗? 是否简化了不必要的环节,让工作更高效? 想一想:现有的工作流程是否有冗余?审批、操作环节是否可以自动化或数字化?如果你能去掉一个不必要的环节,或将重复工作通过系统化手段完成,团队是否能释放出更多精力去做更有价值的工作? 改激励了吗? 员工是否能从系统使用中获得实际好处? 思考一下:是否设立了与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确保员工因使用系统而受益?如果员工看不到系统带来的直接好处,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将大打折扣。 改认知了吗? 是否将数字化视为“机制创新”,而不仅仅是“买软件”? 数字化转型的真正核心在于改变企业运作机制。你是否把它视为重构组织流程、打破部门壁垒的机会,而不仅仅是增加一个IT系统?只有从认知层面去理解数字化,转型才能真正成功。 如果你答不上这三个问题,那么请先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数字化策略。 数字化转型,不是IT项目,而是组织进化 数字化转型的真正成功,不仅仅依赖于购买昂贵的技术系统。它的核心在于:能否通过这些技术优化企业的工作流程、激励机制和团队协作。真正的转型发生在组织内部,涉及管理、文化和技术的全面升级。只有在这三点得以有效解决的情况下,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概率才会显著提升。 写在最后 真正的数字化,不在于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而在于每个人工作方式的悄然改变。当你看到员工不再抱怨系统,反而开始主动提出如何优化的建议时——那才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开始。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引入,更是一场组织文化和管理机制的革命。只有当组织的每一环都能与技术协同运作,转型才会迎来真正的成功。 本文由 @橙子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想提升业务效果、实现数字化转型?本文将为你解读 GEO 优化的关键。从明确 GEO 本质与价值,到精准定位目标人群、挖掘使用场景,再到关键词优化等实战应用,全方位教你运用 GEO 优化策略,更好地触达用户,提升业务竞争力。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GEO(生成式引擎优化)已成为众多CMO(首席营销官)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实际落地执行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供应商仅停留在内容纠正的层面,鲜有能真正为引流负责的成功案例。 这不禁让我们深思:大模型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它又能如何助力我们的业务发展? 一、GEO的本质与价值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GEO的本质。GEO,即生成式引擎优化,是一种利用生成式AI技术优化在线内容,以提升搜索引擎排名和用户体验的策略。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但搜索引擎依然是大多数用户获取信息的首选。因此,通过GEO优化,我们可以更精准地触达目标用户,提升品牌曝光度和转化率。 据权威机构统计,采用GEO优化的企业,其网站流量平均提升30%以上,转化率提升20%。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GEO在提升业务效果方面的巨大潜力。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大模型的背后逻辑,明确其能为我们做什么。 二、谁在用大模型?目标人群的精准定位 在探讨GEO优化之前,我们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谁在用大模型进行对话咨询?这需要我们聚焦企业的产品及客群。 以笔者所在企业为例,我们的目标人群包括采购人员、财务人员、企业机构人员、招聘人员、行政人员以及企业负责人等。 采购人员:他们常常需要了解行业TOP供应商的信息,进行优劣势筛选,并对供应商的售前、实施、售后及未来发展潜力等进行全方位了解。 据调查,超过70%的采购人员表示,在使用大模型进行供应商筛选后,其采购效率提升了至少40%。 财务人员:他们利用大模型进行财务分析、预算预测等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有数据显示,采用大模型辅助财务分析的企业,其财务报告出具时间平均缩短了50%。 企业负责人:他们通过大模型获取市场趋势、竞争对手分析等信息,为战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据一项针对企业高管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大模型已成为他们获取关键信息的重要渠道。 三、使用场景的深度挖掘 锁定了目标人群后,使用场景也就自然浮现出来了。 例如: 采购场景:当采购人员不知道行业TOP供应商时,他们可以通过大模型快速获取供应商列表;当需要进一步筛选时,大模型可以提供优劣势分析;当确定供应商后,大模型还能提供售前、实施、售后及未来发展潜力的全方位信息。 这种一站式服务大大提高了采购效率和质量。 财务分析场景:财务人员可以利用大模型进行复杂的财务计算和预测分析,减少人为错误和重复劳动。 同时,大模型还能提供行业平均水平对比数据,帮助财务人员更准确地评估企业财务状况。 战略决策场景:企业负责人可以通过大模型获取实时的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分析报告,为战略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据一项研究显示,采用大模型辅助战略决策的企业,其市场响应速度平均提升了30%。 四、GEO优化的实战应用 明确了目标人群和使用场景后,接下来就是GEO优化的实战应用了。这包括关键词优化、内容质量提升、用户体验优化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优化:通过深入研究目标用户的搜索习惯和需求,选择与业务高度相关的关键词进行优化。据统计,精准的关键词优化可以使网站流量提升20%以上。 内容质量提升:利用大模型生成高质量、有价值的内容,吸引用户点击和阅读。 同时,注重内容的原创性和深度,提升用户粘性和转化率。 用户体验优化:通过优化网站结构、提升页面加载速度等方式,提升用户体验。据研究显示,良好的用户体验可以使转化率提升15%以上。 五、权威证言与未来展望 多位行业专家和权威机构都强调了GEO优化的重要性。 例如,某知名咨询公司的报告指出:“在未来几年内,GEO优化将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环节之一。”同时,随着大模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GEO优化的效果将更加显著。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GEO优化将在提升业务效果、增强用户体验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呼吁各位同仁积极拥抱GEO优化这一趋势,共同推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 总之,GEO优化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战略思维。通过精准定位目标人群、深度挖掘使用场景、实战应用GEO优化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触达用户、提升业务效果。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 本文由 @B端运营搬砖人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ChatGPT搜索截图
从0到1构建数字孪生平台,如何系统化解决多源异构数据接入与治理难题,实现从演示价值到业务价值的跨越? 基于此前参与或主导的多个孪生平台项目,提炼出一套可复用的、系统化的方法论。 本文旨在系统回应以下核心问题,并梳理对应的解决路径: “大型基础设施数字孪生平台从 0 到 1 的五步推进方法” “多源异构物联网设备数据的接入策略与治理实践” “B 端数字孪生产品如何跨越从演示价值到实际业务价值的鸿沟” 孪生项目全流程 此流程旨在系统化地解决数字孪生项目从 0 到 1 过程中的各项问题,并通过明确的节点和职责划分,提升数字孪生项目的研发效率与质量。 建议将数字孪生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划分为五个关键阶段,并配套相应的流程管理与角色协作机制,以系统化应对从零搭建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挑战,显著提升研发效率与项目交付质量。 1. 需求精准定位与业务建模 重点产出:业务蓝图、核心指标体系、孪生应用场景清单 案例:某智慧港口项目中,我们通过深入业务现场,梳理了货物吞吐效率、岸桥利用率、堆场周转率等8项核心指标,为后续数据接入与模型构建奠定基础。 2. 多源异构数据接入与治理 实际挑战:设备协议不一(如Modbus、OPC UA、MQTT)、数据频率差异、实时与历史数据并存。 解决方案: 建立统一设备接入层,支持协议扩展与热插拔; 制定数据标准化清洗规则,处理缺失、异常数据; 构建时序数据仓库,支持高并发实时查询与回溯。 数据指标:某地铁孪生项目接入超过2万个设备点,数据处理延时控制在500毫秒内。 3. 模型构建与平台开发 不仅包括三维几何模型,更需强调行为模型与规则模型(如设备故障预测算法、运行模拟推演)。推荐结合游戏引擎(Unity/Unreal)与孪生专用平台进行开发,平衡渲染效果与功能集成。 4. 业务集成与价值验证 推动数字孪生体与实际业务系统(如IOC、ERP、MES)对接,通过实际用例验证价值: 某水务公司通过孪生平台模拟管网压力变化,优化调度决策,降低10%能耗; 高速铁路项目借助故障预测模型,实现关键设备健康度管理,维修成本下降15%。 5. 迭代运营与标准固化 将项目流程、数据规范、开发工具链沉淀为组织内部标准(SOP),并设立运营反馈闭环,支持模型的持续优化与业务扩展。 数字孪生项目全流程工作清单 为确保项目高效、标准化落地,我们提炼了以下分角色工作清单,可作为数字孪生项目的标准操作手册使用: 这份清单旨在让每个角色都清晰自己的“作战地图”,确保项目可以高效、标准化地落地执行。 此表可作为数字孪生项目的标准操作手册,用于指导团队协作、明确个人职责并进行阶段成果核查,最终确保项目高质量落地。 写在最后,跨越演示价值至业务价值的关键 数字孪生项目要摆脱“仅好看不实用”的质疑,必须从最初阶段就紧密结合业务需求,系统化处理数据接入与治理难题,并通过清晰的多角色协作流程,保证项目在可控的节奏中推进。最终,通过真实业务场景的反复验证和价值度量,实现从“演示工具”到“业务赋能平台”的实质跨越。 本文由 @👑Vincent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多智能体系统虽被视为 AI 发展新方向,但面临角色混乱、沟通障碍、验收漏洞等难题。这些问题如同人类团队管理困境,反映出技术在追求自动化过程中,如何实现高效协作与质量控制的矛盾,亟待有效管理框架来破解。 AI领域比较火的几个词,我们先大概走马灯一下: RAG(检索增强生成) 之前针对RAG这块有介绍,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万字详解:RAG研究与销售助手实战应用》。今天它不是主角!不做详述了… World Model(世界模型) 就是用生成式大模型直接“想象”出可交互的 3D 虚拟环境,供 AI 或人类在其中训练、测试。被视为多模态大模型的下一个阶段,比如谷歌 DeepMind Genie 2、英伟达 Cosmos、李飞飞 World Labs ……未来可能会与具身智能结合,为机器人、自动驾驶提供低成本仿真。 Embodied AI(具身智能) 可以理解为把大模型装进机器人、无人车、机械臂等物理载体,让 AI 在真实世界里“长身体”。硬件成本下降、仿真-到-真实的迁移技术提升,让实验室里的 demo 快速走向小规模商用。AI+硬件会是下一步的趋势,尤其是今年WAIC大会展示的各种机器人,有的奇奇怪怪的,比如搏击机器人,我也不知道是要干啥,感觉我能打10个。但有的我是真想要…… Nano-Banana (这个并不是学术圈里的宏观概念,而是 2025 年 8 月刚冒头的一款超高速 AI 图像编辑模型。一致性碾压一众生图模型包括生图皇帝Flux Kontext。不过最近确实太火了,我想提一嘴) 🌟 Multi-Agent System(多智能体系统)上主角!就是多个单Agent协作。把5 个专门干活的“单Agent”——文案、主图、修图、布局、测试——像设计工作室里的小团队一样放在同一张云桌面上。用户一句需求丢进来,它们按顺序或并行开工,几分钟就交出一张可直接印刷的海报。 那单Agent和多Agent这块,我在去年七月份就有提到过这个概念。其实多Agent这个概念很早就有了,但是为什么最近开始频频被提起,主要是在25年6月的时候,Anthropic发的一篇技术报告,就是Claude 模型的那家公司。比较难啃,但是可以用AI辅助总结下去“读”一下这篇文章,可以非常专业且清晰的告诉你如何构建一个多智能体研究系统!建议收藏拜读!!! 从“单Agent”到“多Agent” 在聊多Agent之前,我还是要得先说明白,什么是Agent? Agent与LLM的区别 小时候都玩过乐高积木吧?大语言模型,比如GPT4,就像是一大堆乐高积木,能力超强,但它自己不会动,你得告诉它搭个啥,它才给你搭。而AI Agent,就像是给这堆积木配上了一个聪明的大脑和灵活的手脚。 Agent =LLM+memory+planning skills+tool use 简单说,传统的聊天AI是被动回答,你问一句,它答一句。而AI Agent是主动干活,你给它一个目标,它会自己想办法、找工具、一步步把事儿给办了。它是一个能感知环境、做出决策、并采取行动的数字员工。 ok,那Agent如何动手呢?我们举一个🌰: 用户问:“告诉我今天广州市的天气,并为其画幅图” Agent会先去调用天气api(amap_weather)去查天气,然后会调用生图api(image_gen)来为用户画幅图。 市面上几大Agent制作平台 ok,我们大概知道Agent如何动手了,那我们能在哪儿动手做一个Agent吗?提前说一下,剩的看完了一整篇还不知道在哪儿做Agent,那就废了。 包括还有Dify、N8N等工具,不过相对来说这两个对新手来说门槛较高。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推荐字节的Coze,上手更快一些。 单Agent vs. 多Agent 好,既然单个Agent已经这么牛了,为啥还要搞多Agent系统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一开始我也这么想,直到我看到了Anthropic(就是开发Claude的那个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他们举了个例子: 任务:“列出标普500指数中,所有信息技术类公司的董事会成员。” 这个任务,让一个单智能体去做,它会怎么干?大概率是: 搜索“标普500信息技术类公司名单”。 拿到名单后,一个一个地去搜索:“A公司的董事会成员是谁?” 找到A公司的,再去找B公司的…… 这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效率低,而且很容易因为某个环节出错就卡住。就像一个员工,能力再强,也只能一件一件地处理任务。 而多智能体系统的玩法完全不同: 总指挥Agent(主控智能体)接到任务,立即进行拆解:“这个任务需要先找到公司名单,然后再分别查每个公司的董事会。OK,我需要10个帮手!” 它会立刻“召唤”出10个干活的Agent(子智能体),给它们分配任务:“你,去查A公司”、“你,去查B公司”…… 这10个子智能体并行开工,同时上网搜索。 最后,还有一个质检员Agent(引用助手),负责把所有子智能体找回来的信息进行汇总、核对,并附上引用来源。 Anthropic的数据显示,多智能体系统完成这类任务的成功率,比单智能体提升了90%! 所以,多智能体的核心优势在于:分工与协作。就像一个真正的团队,通过明确的角色分工和并行处理,来解决单个个体难以高效完成的复杂问题。它能够把一个复杂任务,变成了一个可协作、可迭代、可扩展的任务网络。 拆解主流多 Agent 框架 多Agent系统这个概念火了之后,各种框架和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要说多Agent系统最先落地的领域,软件开发绝对是TOP 1。毕竟,程序员们最懂“分工协作”的重要性了。其中,MetaGPT和ChatDev是必须要说一嘴的。 软件开发 MetaGPT MetaGPT的思路特别有意思,它不只是让AI写代码,而是直接在AI世界里复刻了一个完整的软件公司。你只需要给它一句需求,比如“给我做一个2048游戏”,它内部的AI员工们就开始忙活了: AI产品经理:开始写产品需求文档(PRD),进行竞品分析。 AI架构师:根据PRD设计系统架构,画出流程图和API接口。 AI项目经理:把任务拆解,分配给工程师。 AI工程师:吭哧吭哧开始写代码。 AI测试工程师:对代码进行测试和审查。 这套流程下来,它不仅能交付代码,还能产出配套的需求文档、设计文档等,主打tm一个专业!它的核心理念是“代码 = ”,把SOP编码到Agent的行为里,让AI协作得有章法,减少犯错。MetaGPT在处理复杂软件项目时,完成率和效率都相当惊人。 ChatDev ChatDev同样是模拟一个虚拟软件公司,但它的协作模式更像经典的“瀑布模型”。任务从设计、编码、测试到文档,一步步流转。 每个阶段由不同的Agent通过对话来协作完成。比如在编码阶段,“程序员Agent”和“代码审查员Agent”会进行多轮对话,讨论代码实现和潜在的bug。 为了防止AI“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也就是代码幻觉),ChatDev还引入了“思维指令”机制,让Agent在不确定的时候可以相互提问和解释,从而更精准地定位和修复问题。 MetaGPT和ChatDev都专注于软件开发,通过模拟真实世界的团队协作流程,让多Agent系统能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复杂的编程任务。 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协作范式: MetaGPT更像基于SOP的流水线; ChatDev更像基于对话的瀑布流。 商业产品 除了开源框架,市面上也涌现出了一批将多Agent理念产品化的先行者。尤其是Manus当时PR的时候,基本上都炸了! Manus:由中国团队Monica.im开发,采用MultipleAgent架构。它的核心是“知行合一”,不仅能思考规划,还能在独立的虚拟机里直接执行任务,比如写代码、分析数据,整个过程透明可见。在GAIABenchmark测试中,它的表现甚至超过了OpenAI的DeepResearch。 TARS:字节跳动开源的多模态AIAgent框架。它的绝活是能通过自然语言控制你的电脑,理解屏幕内容,进行点击、填写表单等GUI操作,与操作系统深度集成。 Genspark:由前百度小度创始人景鲲打造,采用多智能体混合系统架构,整合了8个不同规模的LLM。它最酷的功能是“AI电话”,能模拟真人打电话去预订餐厅、查询服务,把数字世界的操作延伸到了现实世界。 Flowith:一个创新的画布式AI创作平台。它的Agent框架FlowithOracle允许用户在一个画布上与多个AI模型同时交互,并且可以在Agent运行过程中随时添加或修改任务,定制化程度极高。 Anthropic的多智能体系统 如果说前面的框架各有侧重,那Anthropic的Research系统可以说是多Agent协作的教科书级范例。它采用的是经典的“协调者-工作者”(Coordinator-Worker)模式。 这支“虚拟研究团队”的角色分工极其明确: 主控智能体(LeadResearcher):团队大脑,负责理解用户需求,制定研究策略,并将大任务拆解成多个子任务。 子智能体(Subagent):研究员,接收主控分配的具体任务,独立进行网络搜索、信息筛选和初步总结。 引用助手(CitationAgent):事实核查员,在所有研究完成后,负责核对内容与原始来源,确保所有结论都有据可查。 记忆系统(Memory):团队的共享文档,用于在长任务中保存中间计划和结果,防止上下文丢失。 工具集(Toolsets):团队的装备库,每个Agent都知道什么任务该用什么工具。 这套系统的强大之处不仅在于分工,更在于其提示词工程。Anthropic不是简单地给Agent下命令,而是教会了它们一套“团队协作的艺术”,比如: 不重复造轮子:每个子任务有唯一ID,Agent只干自己的活。 懂得自我评估:如果搜索结果质量差,会选择再次搜索或报告失败,而不是硬着头皮交差。 预算控制:每个任务有搜索次数上限,防止陷入死循环。 先广后深:先用通用关键词摸清大概,再逐步缩小范围。 可以说,Anthropic把人类优秀研究员的工作方法论,变成了一套可执行的提示词策略,这才是多Agent系统能发挥出1+1>2效果的关键。真的非常推荐大家去看看这篇报告! 智能海报项目拆解 理论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还是有点云里雾里。下面来给大家实战拆解一下,多Agent系统到底是怎么干活的。 项目背景 传统海报制作高度依赖人工:文案、主图、模板分别由不同角色产出,再通过“拼图”式合图完成。存在以下致命缺口: 规模缺口 • 大促/日常营销每天需要上万张不同主题、不同商品的海报,设计师人力只能产出几百张,缺口 10 倍以上。 • 商品上新节奏快,人工来不及做图,导致“货已上架、图还没出”,流量白白流失。 时效缺口 • 热点、秒杀、直播切片等场景要求“分钟级”出图,人工最快也要小时级。 • 跨部门反复改文案、改图、改模板,导致一张海报来回 3~5 版才能定稿,错过流量高峰。 结果缺口 • 人工模板风格趋同,用户产生审美疲劳,点击率持续下滑。 • 不同运营凭经验做图,缺少数据化归因,无法保证“利益点突出、氛围到位、转化可预期”。 ok,所以我们可以结合背景推出项目情况: OK,那这时候我们明确了要针对素材GC做生产规划,在整个产品的架构中是属于原子能力层:文案GC、图片GC。 在原子能力层的建设中,文案的生成所用的底模是什么?封装的System Prompt怎么写?图片GC用的什么技术方案?底模+lora微调,还是接的第三方API?这块就不展开说了,涉及到模型选型、模型调优还有成本,巴拉巴拉的,主要也不是讲AI产品的工作,所以我们还是说回主题。 原子能力默认就绪,会再通过各领域算法模型进行图文生成+模版召回+合图的方式 来进行海报生成。 v1.0设计方案 通过图 、 文 及 模版 各自生成 , 通过链路上召回匹配的方式,先做图、文在模板里面的批量替换,解决运营需求量大的问题。我用Coze大概跑了一个简单的Demo,而其中{海报生成}这块我是固定了一个背景图,类比于模板的概念。 我输入的提示词是“一只小狗”,文案会进行润色再输出,而图片会根据输入的提示词进行生图prompt的扩写,最终根据画板里的变量进行替换。逻辑上和当时做的v1.0是一样的。 但是v1.0版本肯定是有问题的,或者说本身就是为了解决运营强诉求之一:量。因此,存在的问题就是也很明显。 1. 在已有有限的模版上进行仅做图文素材的替换填充, 卡片样式的多样性和新颖度不足 2. 图 、文 及 模版 各自生成 , 通过链路上召回匹配的方式, 在 多样性 上的漏斗损耗大 所以可以理解为: 一期,是为了解决运营“量”的问题,同时在生产链路的节点上,把原来的素材人工制作替换成AIGC生产; 那二期的目标,就是解决运营对于多样性的一个强诉求。提高多样性的同时兼顾业务表达是我们的目标,需要从元素上进行突破,比如文案(自训练基底+RAG)、图片(图库标签匹配召回 / LoRa模型定制化)以及模版,不能是遵循于一套标准或者是一个固定范式。 为了打破这个瓶颈,决定用多Agent系统,彻底改造生产流程,于是就有了“智能海报2.0” v2.0设计方案 智能生卡2.0的核心思路,就是用一个多Agent数字团队,来取代过去“AI元素 + 人工模板”的模式。整个工作流依然由一个主控Agent来协调,但: 1. 素材生成模块,包括文、主体元素、背景等构成素材生成Agent; 2. 模板填充节点被一个全新的智能布局Agent所取代。 整个流程是这样的: 1)主控Agent进行任务拆解:和1.0一样,主控Agent先分析需求,然后并行启动多个“素材生产”子Agent(文案、图像生成、元素提取等)。 2)素材生产Agent并行工作:各个子Agent分头行动,产出海报所需的各种文本和视觉元素。 3)智能布局Agent:这是2.0版本的灵魂所在。当所有素材都准备好后,它们不会被送去匹配模板,而是被统一交给“智能布局Agent”。这个Agent是团队里的“首席设计师”,它内部集成了三大核心模型: 布局模型:这个模型学习了海量优秀的设计案例。它会根据收到的素材数量和类型(比如1个主标题、3个卖点、1个Logo),动态地生成一个美观、专业的布局结构。这背后需要一个非常精细的模板标签体系,让模型能理解“主标题应该放哪”、“行动点按钮长啥样”。 背景图模型:它会智能地对生成的背景图进行优化,比如扩展、裁剪、或者增加光影效果,使其更适合作为海报背景。 配色算法模型:它会分析背景图和Logo的主色调,然后根据色彩美学原理(如色相、明度对比),为海报上的文字、按钮等元素智能推荐一套和谐的配色方案,确保信息清晰可读,视觉效果统一。 4)最终输出:经过智能布局Agent的精心编排,一张布局合理、配色协调、信息突出、且完全原创的营销海报就诞生了!!! 具体的case我没办法复现,我们就直接说对比吧: 智能海报1.0(模板填充):布局生硬,字体颜色靠规则写死,缺乏设计感,整体看起来就像是“素材的简单堆砌” 智能海报2.0(智能创作):字体字色更统一,按钮、文案的底衬颜色搭配更协调,背景和前景的融合度更高,整体视觉效果和谐且专业,接近设计师的水准。 过引入真正的多Agent协作,特别是核心的“AutoLayout Agent”,智能海报2.0实现了从内容理解、创意生成到布局配色的端到端自动化,解决了传统方法效率低、效果差的核心痛点。 但其实这块也并不是纯自研,是基于开源框架PosterLLaVa & PosterLLama 。在GitHub上也可以搜到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 PosterLLaVa 该模型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框架,用于自动图形布局生成,利用多模态大语言模型适应多样化的设计任务。与其他方法不同,PosterLLaVa采用结构化文本(JSON格式)和视觉指令调整,在特定的视觉和文本约束条件下生成布局,包括用户定义的自然语言规范。大量实验表明,PosterLLaVa在公共的多模态布局生成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性能。此外,针对现有数据集在捕捉现实世界图形设计复杂性方面的局限性,PosterLLaVa提出了两个新的数据集,用于更具挑战性的任务(用户约束生成和复杂海报),进一步验证了模型在实际环境中的实用性。 PosterLLama 该模型通过将布局元素转换为HTML代码,利用语言模型中丰富的设计知识,生成视觉和文本内容相协调的布局。此外,PosterLlama引入了一种基于深度的海报增强策略,以提高模型的鲁棒性,确保在数据有限的情况下生成的布局既具有语义丰富性,又具备视觉吸引力。该模型在多个基准测试中表现出色,支持多种条件下的布局生成,包括内容感知布局生成、元素条件布局生成和布局补全等。 利用大语言模型(LLM)进行海报布局生成。采用二阶段的训练方法: 在第一阶段,使用线性层作为适配器,以对齐图像编码器与LLM,同时保持其他部分不变。 在第二阶段,保持视觉适配器不变,微调LLM (CodeLlaMA) 以生成布局,使用HTML格式数据集。 小结 聊了这么多,也要泼一盆冷水。多Agent系统虽然强大,但远非完美。 可以看看《Why Do Multi-Agent LLM Systems Fail?》的论文就指出了几个常见的“坑”: 角色混乱:理想中,每个Agent各司其职。现实是,它们经常“越界”。比如“测试员Agent”跑去写代码,“产品经理Agent”直接把技术方案定了。这本质上还是大模型的“幻觉”问题,只是在多Agent系统里被放大了。 沟通障碍:Agent之间的沟通效率低下。它们可能会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上反复拉扯,或者关键信息没有共享,导致整个团队被带偏。想象一下开会时,一群人都在跑题,就是那个感觉。 验收漏洞:缺乏有效的验证机制。比如让Agent开发一个象棋游戏,它可能只检查了代码能跑通,但没验证游戏规则对不对。很多系统在任务还没完全达标时就草草结束,交付一个“半成品”。 这些问题,和人类团队管理中的问题惊人地相似!!! 但解决方案也很朴素:加强管理和控制。 比如,通过更明确的提示词来限定Agent的职责范围,引入“交叉验证”机制让Agent互相评审,强制执行检查清单来确保交付质量。 这说明,现阶段的多Agent系统,还远没到可以完全自动化的程度。它需要的不是更少的控制,而是更细致的管理框架和思路。 脑接口还没搞定,同志仍需努力!!!接着研究吧 本文由 @小普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由作者提供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在 AI 驱动的变革中,软件行业面临诸多矛盾。传统产品范式、组织架构、人才分工、文化理念及领导方式,难以适应 AI 带来的快速变化。如何突破这些固有模式,平衡创新速度与稳定性,成为企业在 AI 时代发展的关键挑战。 1. 产品 重新创立(Refounding):每个软件产品都需要被“重新创立”,AI 不仅是功能增强,而是根本性的范式转变。每个产品都要用清洁画布(Clean slate)来思考:如果今天从0开始,应该如何构 用户体验必须演进:AI 能力每升级一次,产品形态和交互方式都要重新设计(如从 Copilot 到 Cursor 再到 Airtable Omni),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做简单加法。 PLG(Product Lead Growth) 是 AI 产品的最佳路径:AI 的价值必须“被体验”,而不是被解释。最好的销售方式,是让用户亲自在产品中感受到AI带来的Wow时刻。 Airtable Omni:从辅助到默认交互方式:AI 代理成为用户与产品交互的主界面,用户直接说“我要建一个 CRM”,系统直接生成。 可控的代码生成:Airtable 用已有的“乐高积木”能力(如视图、自动化、权限系统)让 AI 拼装,而不是从零写代码,用户可以随时切换到熟悉的 GUI 进行审查和微调,兼顾灵活性与可靠性 案例: GitHub Copilot → Cursor → Windsurf 的演进链 Copilot是“代码补全”,仍依附于VSCode; Cursor将编辑器重构为“以聊天为中心”的开发环境,支持多轮对话修改整个文件; Windsurf(前身为Continue.dev)进一步将AI编程代理嵌入调试流程,能理解错误日志并自动修复。每一次AI能力跃迁,都要求界面重心从“键盘操作”转向“意图表达”。 2. 组织 “快思考”团队(AIPlatform):以周为单位快速迭代,追求“Wow”体验,类似Cursor、Replit等AI原生公司。 “慢思考”团队:负责长期、底层、基础设施建设(如HyperDB),支撑大规模部署。 互补机制:“快思考”团队制造市场兴奋点和用户增长;“慢思考”团队则将这些创新沉淀为可规模化、可盈利的长期产品,形成完美的增长飞轮。 案例: Cursor 团队的发布节奏:Cursor 在 2023 年 Q4 每两周发布一次重大更新:从代码补全 → 多文件编辑 → 项目级重构 → 对话式调试。团队小而敏捷,核心成员兼具工程与产品能力,能在一周内将用户反馈转化为新功能。 Replit 的“AI First”专项组:Replit 内部设立独立 AI 实验室,专注于探索“AI 是否能教会零基础用户编程”。他们快速推出 AI Tutor 功能,允许学生用自然语言提问,AI 实时指导编码。这个团队不承担现有产品维护,专注制造“Wow 时刻”。 Anthropic 内部的“Claude Playground”快速实验机制:工程师可随时部署 Claude 的新提示模板或微调版本,在内部员工中灰度测试,收集反馈后一周内决定是否上线。这种“快速试错”文化催生了诸如“宪法 AI”等创新机制。 3. 人才 打破职能壁垒:传统的 PM-工程师-设计师三角形正在瓦解。未来的成功者是“产品工程师”、“设计师-工程师”等“独角兽”人才。 “至少能危险地胜任”:Howie 的要求是,每个人都应对其他职能有基本的理解和能力。PM 需要像“PM-原型师”(PM prototyper),具备设计感;工程师要有产品思维;设计师要懂技术。 原型 > PRD:工作方式从撰写冗长的 PRD(产品需求文档)转变为直接产出可交互的原型。用真实的体验来验证想法,而非用文档说服。 案例: Airtable 内部培训计划:“Engineer Bootcamp for PMs”:所有新入职 PM 必须完成为期两周的编程训练营,学习 Airtable API、脚本自动化、基本 SQL 查询。目标不是让他们写生产代码,而是能与工程师对齐技术可行性。 Figma 的“Designer-Engineer Rotation Program”:设计师可申请轮岗到前端团队三个月,参与代码开发;工程师也可进入设计团队参与用户体验评审。这种机制打破了“我说你做”的割裂。 Stripe 的“Tech Literacy for Execs”课程:高管需学习 API 原理、加密机制、分布式系统基础,以便在战略会议中准确判断技术风险。CEO Patrick Collison 本人坚持阅读技术文档。 4. 文化 “玩”就是工作:Howie 鼓励团队成员,如果想取消所有会议,花一整天甚至一整周去试用所有可能与 Airtable 相关的 AI 产品,尽管去做。 拥抱实验与评估:在 AI 时代,评估(Evals)能力变得至关重要。快速实验、快速评估、快速迭代,是唯一能跟上技术变革速度的方式。 案例: Basecamp 的“Hack Days”制度:每月有一天全员暂停常规工作,自由尝试新技术、新工具。曾有员工用 AI 自动生成客户支持回复模板,后被纳入正式产品。 Netflix 的“Freedom & Responsibility”文化:员工可自行决定是否参加会议、如何安排时间。许多工程师花大量时间试用新兴 AI 工具(如 Hugging Face、Replicate),并将发现带回团队。 Vercel 的“AI Exploration Fund”:每位员工每年有 $1000 预算用于订阅 AI 工具(如 Cursor、Replit Pro、MidJourney),公司鼓励他们写内部评测报告,共享最佳实践。 5. 领导 创始人必须在一线:Howie Liu 本人就是最佳实践。他每天花大量时间使用 Claude、Runway、Sesame AI 等各种产品,亲自为 Airtable 做原型,是公司“最贵的推理成本用户”。 成为“首席品味官”:CEO 的角色不仅是决策,更是深入产品细节,亲自感受 AI 的边界和潜力,从而定义产品的“品味”和方向。他强调,创始人不应因公司规模而远离产品,保持对创造的热爱是长期成功的关键。 案例: Sundar Pichai 每周亲自试用 Gemini:据 The Information 报道,Pichai 每周都会花数小时测试 Gemini 的最新版本,向团队反馈细节问题(如“为什么这个回答不够简洁?”)。他是 Google 最重要的“用户”。 Stuart Russell(AI 教科书作者)参与 DeepMind 产品设计:尽管是理论专家,他仍深度参与 AlphaFold 的界面设计,确保科学家能直观理解蛋白质结构预测结果。他认为:“不懂用户的 AI 学者无法创造真正价值。” Elon Musk 在 Tesla 亲自调试 Autopilot 提示词:多位前员工透露,Musk 会深夜发邮件要求修改自动驾驶系统的语音提示措辞,强调“要更自然、更安全”。他对细节的执着源于亲自体验。 本文由 @Hughugh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以研发型制造业企业为例,按阶段划分为:从研发到上市,从线索到订单,从订单到交付,从设计到生产。阐述各阶段产品力的打造和数字化的过程。 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传统制造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卖什么产品?卖给谁?怎么卖? 从研发到上市的过程是制造链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决定了今年营收的高度,但很多传统企业在这个方面还存在着效率低下、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本文章重点将探讨工业互联网的搭建方式,从市场情报如何快速转换为研发依据、研发产品如何快速上市、研发信息如何提升交付等方面分析,帮助传统企业实现从研发到上市的端到端管理,助力研发链路的数字化,解决卖什么产品的问题。 Step1:市场情报触达研发 对市场情报感知是否准确,是决定新产品研发成功的关键因素。市场情报主要包括:设计趋势的素材采集、竞品新品分析、产品画像分析。 从获取渠道上可划分内部和外部。 内部是指针对当前客群在需求侧和市场侧是否有新的变化; 外部主要来源于竞品和市场的趋势,用于捕捉潜在客群的偏好。 市场上的信息存在以下问题: 信息无序 信息杂乱 信息过期 信息需要经过清洗才能转化为有效的情报。对应的数字化产品解决方案就是建设企业的情报系统,搭建专属的备研库。通过大语言AI模型,可以更加高效的进行信息清洗,可以结合目前比较火Ai技术的RAG,搭建备研库。 情报系统是什么?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ystem,CIS)是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支撑的企业管理子系统,其概念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随商业竞争加剧逐步成熟。 该系统通过采集、处理、分析企业自身、竞争对手及外部环境信息,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支持,核心功能涵盖环境监视、市场预警、技术跟踪及对手分析等模块 RAG是什么? 检索增强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简称RAG,检索增强生成模型结合了语言模型和信息检索技术。 具体来说,当模型需要生成文本或者回答问题时,它会先从一个庞大的文档集合中检索出相关的信息,然后利用这些检索到的信息来指导文本的生成,从而提高预测的质量和准确性。 Step2:研发全过程管理 产品的研发过程就是产品被定义的过程,定义产品需要明确产品的型谱和属性。拥有清晰的型谱层级和明确的属性,对后续数据流乃至业务流跑通至关重要。 对应的产品解决方案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就是指从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开始,到产品淘汰报废的全部生命历程。 PLM是一种先进的企业信息化思想,它让人们思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来为企业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 产品的型谱是指产品的类目和层级,为了数据管理的稳定性,通常是唯一的。比如一级分类建筑、二级分类亭、三级分类售卖亭。而产品的属性适用则更灵活,按照共性可分为通用属性和专属属性,比如尺寸、价格等;按照范围可分为唯一属性、单一属性、多维属性等。比如,经营业态等属性。 只有产品被明确的定义出来,实现数据化,系统层面才能流畅的流转到erp、商城,直到客户终端,业务层面实现新品研发准确快速高效上市。 数字化改革为制造业行业带来巨大机遇,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增强客户满意度。通过应用现代技术和创新解决方案,打造数字工厂,赢得竞争优势。 为了应对市场变化,企业需要了解用户需求,构建数字化战略,提升用户体验和销售转化率。在流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精细化运营,并且不同品牌的流程也会有所不同。需要重新思考营销商业模式,以适应新时代的市场环境。 以上是本期关于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机会点分析的内容,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更新订单到交付(OTD)和设计到生产(DTM)方面的信息,深入探讨制造业企业在营销数字化方面的机会点。 本文由 @B端产品叔叔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近日,花椒直播开源其自主研发的直播推流器“HJpusher”,并上线OpenHarmony三方库中心仓。作为鸿蒙生态音视频推流领域的重要开源项目,HJPusher是由伙伴共建开源的第一个鸿蒙应用推流器。该工具基于花椒直播自主通用多媒体框架HJMedia打造而来,采用创新的通用多媒体框架设计,以高度模块化、可扩展的插件化架构,极大提升了音视频功能开发效率与整体的资源利用率,为开发者提供高性能、低耦合的推流解决方案。 在直播、短视频等高频多媒体场景中,推流器作为底层基础能力,承担着采集、编码、传输等关键任务。然而,传统推流架构通常面临模块之间耦合严重、扩展性差、接口不统一等核心痛点。开发者在实现多路输出、实时处理、弱网对抗等功能时往往需重复造轮子,不仅开发周期长,且难以灵活响应业务变化。尤其在多终端适配、高清编码、实时音视频处理等场景下,传统方案资源消耗大、稳定性难以保障。 架构解耦,插件化设计提供显著灵活性 HJpusher通过构建新一代插件化多媒体框架,彻底突破上述瓶颈。其核心架构将采集、编码、推流、录制、前处理等功能封装为标准插件,统一标准数据接口通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模块解耦。各插件之间通过Graph编排支持以“搭积木”方式自由组合,实现串联、并联及混合编排,开发者可按需构建出面向直播、录屏、特效渲染等多种场景的解决方案,既降低开发门槛,又显著提升资源利用率与扩展灵活性。例如,开发者可在推流流程中通过动态插入美颜、礼物叠加等视频过滤插件,也可并行实现推流与录制功能,共享音视频流以降低资源占用。 强大音视频能力,满足多场景推流需求 在功能层面,HJpusher展现出全面而强大的特性:支持横竖屏多视角推流与预览,适配H.264/H.265硬编,具备多分辨率、多码率自定义能力;支持音频实时重采样与声道转换;推流过程中可随时开启/关闭⼩视频录制,⽆需额外调⽤第三⽅⼯具,实现”推流+录制”⼀体化操作;依托离屏渲染实现多路并行输出,可同时处理预览、推流、录制等多种任务且参数独立可控。 在弱网环境下,HJpusher引入“实时带宽探测 + 智能丢帧 + 码率阶梯调整”的三重机制,提升画面流畅度;即使在断网状态下,HJpusher也能凭借“智能重连+本地缓存续传”功能,在断⽹后可⾃动尝试重连,保障连接成功率和内容连续性。 此外,该推流器还支持动态叠加礼物动画、水印、弹幕等实时渲染特效,可自定义配置渲染层级,满足多样化视觉效果需求。同时具备丰富的业务消息通知与打点机制,支持开发者监控帧率、码率、丢包等关键指标,并可通过回调机制实现定制化处理与扩展。 花椒直播推流器的开源,不仅是花椒直播在多年音视频技术积累下的成果沉淀,更是鸿蒙生态在音视频推流领域的重要突破。其高度模块化、可扩展的架构,为开发者提供了极具灵活性与可维护性的技术底座,大幅降低复杂多媒体功能的接入门槛,加速产品创新。 目前,HJpusher已正式开源并上线OpenHarmony三方库中心仓,欢迎广大开发者下载集成使用,共同探索音视频开发的更多可能性。未来,华为将继续与生态伙伴深化合作,面向底座技术、通用能力和垂类行业等场景推出系列开发者场景化解决方案,不断提升鸿蒙应用的创新体验和开发效率,与广大开发者共建繁荣的鸿蒙生态。 开发者可以登录“OpenHarmony”官网,点击“开发者”—>“三方库中心仓”,搜索“hj-live/hjpusher”获取资源。 更多hj-live/hjpusher的相关信息,请访问以下官网链接: https://ohpm.openharmony.cn/#/cn/detail/@hj-live%2Fhjpusher
在鸿蒙应用开发过程中,性能优化一直是开发者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传统性能调优高度依赖开发者的经验积累,要求开发者不仅要精通DevEco Studio Profiler等工具的使用,还需深入理解鸿蒙系统架构、ArkUI框架原理及性能优化方法论。这种高门槛导致许多开发者,尤其是初学者,在面对性能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只能通过反复查阅手册与典型案例来寻找解决方案,效率较为低下。 智慧调优是什么?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华为在DevEco Studio 6.0.0 Beta版本上正式推出CodeGenie智慧调优功能,基于鸿蒙性能专家知识库,重新定义性能调优的工作方式,让开发者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即可完成复杂性能问题的分析与定位,大幅降低调优门槛,提升开发效率,将性能优化从“专家技能”变为“自然对话”,如同身边多了一位资深鸿蒙专家。 智慧调优能做什么? 在鸿蒙应用性能优化的实践中,开发者常常面临两类核心挑战: 智慧调优典型使用场景 场景一:冷启动 & 卡顿丢帧——资深专家就在身边 传统人工排高度依赖个人经验且耗时长,因为: 智慧调优的解法:工具链 + 知识库“双引擎” … 2)知识库 实战效果 同一列表内的列表项组件复用是典型的应用开发场景,如果开发者未合理使用组件复用,会带来大量创建销毁自定义组件操作的消耗,导致渲染时间过长,列表滑动时卡顿丢帧,如下图是未合理使用组件复用时调优泳道图: 通过智慧调优,可以快速分析并定位泳道中的异常数据,给出卡顿丢帧根因和优化建议 操作方式与步骤 智慧调优当前支持引导录制新调优任务和直接分析已有调优数据文件两种开启方式,开发者可通过点击Create Session录制新调优任务或点击CodeGenie图标/Open File直接分析已有调优数据文件: 开启分析任务后,AI会分阶段进行性能问题定位与分析。以卡顿丢帧场景为例, AI首先会进行超时帧定位,定位完成后,选中超时帧,点击Analyze,深入挖掘当前帧具体问题场景,找到影响性能的可能原因。 场景二:内存分析——让问题自动浮出水面 内存问题定位痛点 我们的设计:给模型三把“手术刀” 实战效果 对应的运行时调优内存快照界面: 通过智慧调优,可以快速缩小排查范围,给出引用链上可疑的节点以及常见原因 操作方式与步骤 智慧调优内存分析整体使用流程和冷启动/卡顿丢帧较为相似,主要区别在于若使用Snapshot模板对堆快照问题进行分析时,支持在对话框中选择单个Snapshot分析,或选择两个Snapshot进行对比分析。开启分析任务后,AI会按类聚合,返回内存占用靠前的类信息,此时选中某个类点击Analyze AI会列出某类较大的实例对象及各自大小,继续选中某个实例对象进行分析,AI会给出某实例对象的完整引用链(到GC Root),并给出问题疑似原因。 立即体验智慧调优,让性能调优更简单 CodeGenie智慧调优旨在通过AI辅助分析,化繁为简,提升开发者性能调优效率,从基础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开发者创造力,助力开发者一键解锁流畅、高性能的鸿蒙应用。 目前智慧调优开发者尝鲜预览版已上线华为开发者联盟官网,开发者可以在华为开发者联盟官网搜索“HarmonyOS 6 开发者预览版 Beta 招募”相关内容,报名体验。除了智慧调优之外,开发者还可以体验智能知识问答、代码生成、页面生成、万能卡片生成和编译报错智能分析等多种能力,进一步帮助开发者提高编码效率。 立即开始,让性能调优更简单!
打开购物软件,广告视频让音乐断了声? 接电话时直播静音了,挂掉后却再无法恢复? 如今,多音频应用同时运行已成常态,但“焦点混战”带来的体验割裂却成了用户和开发者的共同痛点——应用抢占焦点导致播放中断、恢复无门,调试时还得为跨应用协作反复踩坑。 别担心,华为HarmonyOS开发者官网最新上线的《音频焦点管理》最佳实践文档来了! 针对“前播与后播音频抢焦点”的核心难题,《音频焦点管理》不仅提供标准化系统能力,更附详细开发指导+示例代码,帮开发者少走弯路、快速搞定焦点管理。 从此,音频切换自然流畅,用户体验无缝衔接——让每一段声音,都不被打扰。 来电时自动暂停音乐,挂断后自动恢复播放 系统化解决方案:一套机制+三大优化,搞定音频焦点难题 《音频焦点管理》最佳实践中,首先介绍了系统的管理机制:“只有获得焦点的音频流可以正常播放,失去焦点则不能”。在此基础上再给出三大优化方向解决焦点冲突类问题: (1)选对音频流类型,让系统“自动懂事” 音频流类型是音频的“身份标签”,系统会根据类型自动匹配焦点策略:终止(Stop)、暂停(Pause)、降音(Duck)和并发(Mix)。比如导航音频只要选对类型,系统就会智能压低背景音乐、播完自动恢复,全程不用开发者动手。关键信息听得清,音乐播放不断档,体验自然更流畅。 (2)用AudioSession自定义“规则”,灵活应对复杂场景 默认策略不够用?AudioSession来帮忙。它提供“默认/并发/压低音量/暂停”四种模式,开发者只需创建会话、绑定监听,就能轻松调整焦点优先级,实现业务自定义策略。 (3)标准化处理中断事件,告别“幽灵静音” 焦点被抢时,怎么优雅应对?《音频焦点管理》梳理了四类典型场景:暂停后恢复、压低音量后恢复、停止不恢复、并发播放,每种都给出了详细处理方案。按规范操作,再也不用担心音频突然“失踪”或莫名播放,体验更稳定。 典型场景案例解析:手把手解决“断音”难题 《音频焦点管理》把常见的音频焦点坑点都列得明明白白——不仅分析问题根源,还直接给解决方案和示例代码,照着做就能少走弯路。 比如“直播/广告被打断后再也不响”这个老大难:你正看直播呢,突然来点把直播音顶掉了,等挂断电话,直播却没动静了。针对这种情况,《音频焦点管理》提供了明确解法:当应用从后台切换至前台时,在onPageShow()生命周期主动调用播放接口恢复音频;若应用在前台被中断,需要应用适配交互行为,用户主动触发恢复机制。这个方案补足了系统策略局限,保证播放不“断片”。 此外,《音频焦点管理》还分析了更多日常场景:闹铃中断视频、直播或广告被打断不恢复、VoIP通话被中断后无声等等,每种都给了对应方案。甚至还整理了一张“音频流类型与系统策略关联表”,哪种场景该用哪种策略,查表就一目了然。 有了这套系统级方案,开发者不用再为多应用“抢声音”反复调试,适配工作量大大减少。更重要的是,用户听音乐、刷短视频、用导航时,声音切换会像“无缝衔接”一样自然——体验顺了,应用口碑自然更稳。 即刻试用,打造丝滑音频体验! 《音频焦点管理》最佳实践已正式登陆 HarmonyOS 开发者官网,只需打开官网首页,搜索 “音频焦点管理”,就能直接查看完整文档和代码示例。 从音频流类型怎么选、AudioSession 策略如何设,到中断事件该怎么处理 —— 所有干货一键获取,帮你快速上手。 赶紧试试,和我们一起给用户打造从头到尾顺畅不卡顿的音频体验吧! 了解更多细节?点击下方官网链接:https://developer.huawei.com/consumer/cn/doc/best-practices/bpta-audio-and-video?ha_source=rrdscpjl&ha_sourceId=89000499
私域代理分销模式虽面临价格战、信息差减少等挑战,但仍有平台实现可观营收。文章围绕其持续发展的关键,从代理筛选、培训、产品、服务、奖励体系五方面展开分析,给出破局方向。 村长第1277原创 不扯高大上 只讲真实干 添加村长微信 slccz999 各位村民好,我是村长 私域分销还能不能做? 再直白一点,私域代理的层级模式还能不能赚钱?能不能持续下去。 自从微信和微商模式的兴起,基于微信私域做的各种代理业务层出不穷。 其中最幸运的当属云集(云集微店),不仅避免了被监管取缔,还顺利完成了在美上市。 与其同期的许多平台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要么被查封,要么倒闭。 当然经过系列整改后,目前做私域代理的平台还有不少,有的一年甚至还能做到百亿。 同时也冒出了许多一年在3000万-3个亿左右小平台。 那么基于私域做代理分销这个业务还有机会吗? 01私域的成交在信任 私域代理的业务模式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5年了,模式上的创新已经很少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网都在打价格战,都在宣传最低价。 首单其中的就是拼多多,还有抢占用户注意力的抖音。 那么用户为什么还会在私域代理那里下单呢?核心原因有两点: 其一,产品差异,许多私域的产品在产品的规格、版型、价格上都有一些差异。 其二,用户信任,信任是消费的核心基础,尤其是自己的亲朋好友或者认识的KOL、专家推荐的产品。 但是面临着信息差的逐渐减少,以及其他平台在价格、品控、服务上的升级,私域代理模式的业务如何才能持续下去呢?我个人觉得有以下五个方面。 02持续筛选代理 私域代理就是传统线下的经销商、分销商、加盟商,他们最主要的职责就是销售卖货。 但并不是所有的代理都具备很好的销售能力,以及身边都有客户资源。 有的代理是一个小博主,有几千、几万粉丝,招募他的下级、会员就方便很多,有号召力。 有的人自己人脉很广,本身就是销售甚至是培训老师,也有不少客户。 我们做社交电商的时候就深刻的感受到,好的代理一个人能卖几十万、几百万,普通代理一个活动只能卖几千、几万块钱。 所以,持续找到有销售、获客能力的代理才是关键。 03 培训 只要是销售业务,就不能停止培训。 其一,每一个销售的业务能力不同,面对新产品、新活动、新客户他们需要不同培训引导。 其二,培训不仅是为了讲解产品知识,还在于认知上、情绪上的。 我们以前每个月都要做一次全国市场经理会议,大家状态立马就有所改变。 其三,培训有很多种形式,线上的、线下的,月度的、年度的、大促的,代理对于公司越了解,认同度越高,销售激情也越高涨! 04 产品 不管你的平台一天只卖6个品,还是做精选的专场,产品才是最终影响成交的因素。 其一,卖什么品,私域代理有很大一部分产品,就是要和其他平台不一样的,就是要做独家的。 或者其他平台有,也是为了用来比价用的。 其二,卖什么价,一模一样且同一个牌子的产品私域肯定不能比其他贵。 价格有竞争力,还要有利润,才是选品的核心。 其三,怎么卖,同样一个产品外部卖9.9元一份,你这里卖16.9元两份,那就可以。 其四,严格挑,私域分销应该是货架+种草的双重模式,既要把产品挂出来,也要深度去体验、评测产品。 所以开箱也好、溯源也好、找用户试用也好,都是私域代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05 优质服务 代理想要赚钱,但是代理最怕的就是砸了自己声誉。 朋友通过自己的推荐买的产品,发货慢、产品差、价格贵、退货难等,这样丢失一个客户,意味着丢失了10个客户,也意味着失去了用户后续的50次、100次消费。 所以私域分销,售后服务很关键。 多数私域电商都是一次性的生意,产品不好,售后不行,代理们就会转战其他的平台。 那么如何提升售后服务的质量,有三种办法: 其一,严选,选择好的供应商,去产地、去工厂,严格测评商家的产品和服务。 其二,辅助,对于一些优质的产品,企业甚至可以入股,或联合做一个产品。 其三,贴牌,或者叫代工厂,做自己的产品,自己来负责售后。 有很多私域分销的平台,多少会有一些产品都在走二、三这一条路。 06 奖励体系 宝妈、大学生、上班族、小KOL等为什么要来成为你的代理? 就像线下的加盟老板为什么要加盟你的品牌,不就是为了赚钱嘛! 所以关于代理的晋升体系,奖励体系就至关重要。 一个成熟的分销平台,到了一定阶段,对于代理的理解已经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个兼职人员了。 而应该变成集团化管理,公司的运营就是大区经理,各省份的代理就是经销商。 那经销商怎么卖货,怎么升级、赚什么钱、给什么目标和奖励,就要更加专业化。 所以私域分销的业务模式一定可以做,无法就是把线下实体店的经销商搬到了微信里,通过微信进货、宣讲、宣发、成交、维护客户等等。 本质上还是卖什么,如何获客,如何奖励的基础逻辑。 如果你能很好的优化上面的五个问题,再做一个私域分销的平台,一年做几个亿的规模依然是有很多机会的。 未经授权,转载/搬运/洗稿必究!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十里村】,微信公众号:【十里村】,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文章介绍通过 Lovart 与 Nano Banana 结合,批量制作多种知识卡片海报的方法,涵盖卡通单词卡、日签海报等场景,附具体操作提示词与案例,为高效制作知识类视觉内容提供思路。 昨晚睡前刷到赛博禅心大老师用 Lovart + Nano Banana 制作一句话详解长图,一下子很好奇怎么做到的,原理是怎样的,然后看到他说 Lovart 还有 Nano Banana 免费的活动,截止到下周二!于是我火速 Lovart 启动,小干了一票。 生成图片之后,我分析了一下,之所以文字可以非常详细,是因为 Lovart 首先调用了 Nano Banana 生成了插图,然后它再生成了需要的相应信息的网页,并且使用前面生成的配图作为插图,然后这个网页还输出为了图片,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大量文字一样能稳定输出的原因,设计 Agent 出手果然非同凡响。 那么可以做的东西就很多了!!! 还是先上链接:https://www.lovart.ai/ 然后,坐稳了,阿真带大家一起开挂玩转知识卡片!记住了,下面的卡片,全都可以批量做。 目录 1. 卡通单词卡片 2. 日签海报自动配图排版 3. 宠物小精灵属性卡 4. 园艺科普卡片 5. 动物科普卡片 6. 小结 1.卡通单词卡片 比如做一套无穷无尽的单词卡,完全不会错还能保持美观。 原理就是Nano Banana 和 Lovart 的强强联合。Nano Banana 的英文控制能力顶级,生成插图轻轻松松,而 Lovart 负责找到知识内容,再输出为网页并输出为图片。 我在单词卡这里放了单词、音标、词性、翻译、例句,这里可以看到非常清晰直观。 那怎么做呢,下面是一套完整的元提示词,我们只需要像下面这样把提示词给 Lovart : 然后它会问你的单词是什么,我们输入单词的中文就可以了,其他的都是Lovart自己完成。比如我输入【橘子】,首先它生成了插图,然后它创建了HTML并且生成了图片。一张单词卡就完成了! 并且,不是每次只能一张卡片,你也可以一次给到几十个卡片的中文,逗号间隔,然后 Lovart 就会 kuku 产出,我们过一会儿就可以来收割所有!批量输出我太爱了。 看看回放效果: 这里我做了2个版本的卡片提示词,一个是卡通高饱和版,一个是马卡龙颜色的版本,这里放的是那卡龙色系的版本,其他的后续我都放在云文档里分享给大家。# 英语单词学习卡片生成器 Time: 2025-08-30 | Version: v1.0.0 | Author: 阿真Irene请创建一个 1080×1920 像素的英语单词学习卡片网页,按以下规范输出**一个可直接在浏览器打开的完整 HTML(含内联 CSS)**。风格为治愈卡通描边。色彩需要**柔和但稍微明快**(轻微提升饱和度),画面**简洁不拥挤**。插图区域**严禁任何圆角与外框**。## 整体布局- 移动端友好的垂直布局(1080×1920px)- 视觉层级:上半部分插图(约 70% 高度)> 下半部分信息(约 30% 高度)- 治愈卡通描边风格,颜色:马卡龙系但更清新通透,**slightly higher saturation, pastel but lively colors, fresh and clear tones, not overly vibrant**## 上半部分(约 1080×1344px)- 治愈卡通插图(使用 NanoBanana 模型)- **模型要求**:必须使用 **NanoBanana** 生成插图(不得使用其他模型)- **铺满要求**:插图需**满幅贴边(full-bleed)**覆盖整个上半部分;**四角 90° 直角**;**绝不允许圆角**- **严禁外框/相框/白边/卡片边/贴纸边/描边围框/内嵌细线框/发光边/投影边/UI 面板/容器**等一切边界装饰- **风格细则**: – 柔和但稍微明快的马卡龙色系;轻微提升饱和度;**不艳不霓虹**;画面清新通透 – **soft daylight illumination, gentle highlights, subtle contrast for clarity**(柔和日光、轻微高光、适度对比度,让画面更清晰) – **clean composition, not too many details, avoid overcrowding**(构图简洁,控制细节密度,避免拥挤) – 卡通化造型,线条柔和可爱;仅对象元素可有描边,**画布四周不得出现任何边框**- **单词融入**: – 英文单词为画面有机元素,卡通字体、可带描边 – 大小适中(约 **60–75px**),**留足边距**,避免裁切 – 颜色与整体风格协调,清晰可读;**单词必须完整显示在画面内**- **创意示例**(可理解为风格倾向,非强制内容): – “apple”:苹果树、可爱动物与花朵,单词位于安全区域,留足边距 – “sun”:温暖太阳与小云朵、彩虹点缀,单词不贴边 – “home”:房子造型字母,周围温馨元素,层次清爽**(用于 NanoBanana 的负面关键词 · 强约束)** no frame, no border, no rounded corner, no rounded rectangle, no card, no sticker edge, no UI panel, no container, no vignette, no white edge, no black edge, no outline around canvas, no bevel, no glow border, no drop shadow frame, no badge, no label box, no busy background, no clutter, no excessive details## 下半部分(约 576px 高)- 信息展示区(纯净背景,全部居中)- 纯净背景;**不使用卡片效果/阴影/边框**- 垂直居中排列;间距舒适统一;**所有文本居中对齐**1) **音标** – 采用国际音标格式 /…/ – 字号 **58px**;颜色 **#555**;与下方释义间距 **30px**;**不得添加任何边框/细线框**2) **中文释义** – 核心释义,加粗,字号 **68px**;颜色 **#333**;与例句区间距 **40px**;**不得添加边框/细线框**3) **例句** – 英文例句:字号 **42px**;颜色 **#666**;**目标单词标红(#e74c3c 或 #ff4757)** – 中文翻译:字号 **40px**;颜色 **#777**;与英文例句间距 **18px** – 全部文本居中;版面留白充足## 样式规范(写入 HTML 的内联 CSS 要点)- 字体:英文 `’Poppins’` 或 `’Inter’`;中文用系统默认- 上半部分:**零内边距**;插图**完全填充**;**禁止圆角**;**禁止任何外框/留白边**- 下半部分:内边距约 **50px**;不加边框/阴影- 仅插图中的对象允许描边;**页面边界不允许描边或包边**- 文字全部居中;层次清晰,行高适中;整体温馨但清爽## 响应式与呈现- 以 1080×1920 分辨率为基准,确保清晰可读- 上半部分插图 **满幅贴边、无圆角、无外框**;四角直角- 单词完整显示;大小与位置需考虑安全边距- 不显示任何风格选择 UI;直接展示成品## 🎯 单词输入在下方仅输入要生成的英文单词,其余(词性、音标、释义、例句)由系统自动生成:“`单词:【在此填写英文单词】“`**示例:** apple / beautiful / democracy## 输出要求- 产出**完整 HTML**(包含 `、、、` 等),可直接打开预览- 插图位图由 **NanoBanana** 生成并按上述规则合成到上半部分- 下半部分仅展示:音标、中文释义、例句(含红色标注的目标单词)## 智能生成说明(系统端)- 词性识别(n./v./adj. 等) – 准确音标(/…/)并居中 – 常用中文释义 – 治愈卡通插图(NanoBanana;**无外框/无圆角/满幅贴边**;**色彩轻微提饱和、清新通透**;**构图简洁不过密**) – 例句与翻译生成,并将目标单词在英文例句中**标红** 这里可以看到我这一轮的回放:https://www.lovart.ai/r/e0qd2cs 太丝滑了朋友们,这是目前我觉得真正给 Nano Banana 加了强力 buff 的工具,更强的上下文理解和任务执行,叠加批量化,体验感非常好。 到这里脑洞有点停不下来了,然后我继续做了几个其他的! 2.日签海报自动配图排版 还在烦恼日签信息怎么排版怎么配图好看的朋友们有福了,Lovart 现在完美解决。先看看效果。 提示词我也放在下方了,我的提示词目前是设置了偏向于科技风格的,大家可以基于我的进行修改。 讯息的条数不限,我设置了图片会智能调整,也就是说10条20条讯息的长图也都可以生成。 输入的时候只要给到你的新闻简讯就可以了,图片和排版都有 Lovart 自己安排得妥妥的。 图片中的文字信息内容是 AI 瞎编的不要相信。另外,如果自己使用,记得在提示词中修改底部我的水印🤣 日签海报提示词如下(提示词较长不太方便,我会全部放在最后的共享文档链接中):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3.宠物小精灵属性卡 思路广一点,小精灵属性卡能不能做?当~然可以。 这个稳定性稍微差了一点点,偶尔会出现文字内容出框的情况,不要慌,让它重新输出一遍就好了。 宠物小精灵信息卡提示词如下(提示词较长不太方便,我会全部放在最后的共享文档链接中):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知识卡片之前我做了好几个模板尝试,这两个在这里也一起分享给大家。 4.园艺科普卡片 比如,园艺知识卡!教大家认识植物、养护植物注意事项。 园艺科普卡片提示词如下(提示词较长不太方便,我会全部放在最后的共享文档链接中):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这里可以看到我这一轮的回放: https://www.lovart.ai/r/smon64d 5.动物科普卡片 动物科普也可以做的。 动物科普知识卡片提示词如下(提示词较长不太方便,我会全部放在最后的共享文档链接中): 大家也可以基于我的提示词,修改更多其他玩法卡片。 小结 上面完整的6套提示词的链接在这里: https://a80cyp5nki.feishu.cn/wiki/NV5swtnH0irN3xkExQPcGwWXnmf?from=from_copylink 太有趣了,我还没在 Lovart 使用 Nano Banana 最强的编辑功能,就已经迷上了它们这种强强联合高质量产出的感觉。其他的下次有空继续体验。 烧脑了,太投入了昨天睡得也比较晚,今天还很早就超兴奋醒来继续做,火速输出分享给大家,希望给大家带来更多灵感。 燃尽了,精神亢奋但身体疲惫,我去补个觉,希望大家玩得开心。Lovart 还有 Nano Banana 免费的活动,截止到下周二,速速去体验吧~!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阿真Irene】,微信公众号:【阿真Irene】,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您可以订阅此RSS以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