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hoto illustration by Cheng Xin/Getty Images • 人工智能公司Anthropic的首席信息安全官杰森·克林顿表示,具备记忆、岗位职责和企业凭证的AI“虚拟员工”可能仅需一年就能出现。但他向Axios指出,这类新型AI智能体将带来独特的网络安全风险。 美国顶尖人工智能实验室之一的Anthropic预测,由AI驱动的虚拟员工最早将于明年进入职场。 该公司首席信息安全官杰森·克林顿近日接受Axios采访时表示,这些具备AI身份的虚拟员工将拥有自己的“记忆”、公司岗位职责,甚至独立的公司账户和密码。 这类深度融入企业架构的虚拟员工,标志着对市场上现有AI智能体的重大升级。 当前市面上的AI智能体更像是专用工具——设计用于处理明确指定的单一任务,例如标记钓鱼攻击或识别潜在安全威胁等。 相比之下,虚拟员工代表着一类全新的AI:这种智能系统具备更广泛的职责,更深度融入日常工作流程,并能自主决策。 但克林顿指出,这类AI智能体的出现将带来大量网络安全隐患,例如如何保障AI员工的账户安全,以及如何降低其行为失控的风险等。 他对媒体表示:“在这个领域,从安全角度看还有太多难题亟待解决。”他还透露Anthropic已着手通过多种方法降低风险,包括测试模型的抗网络攻击能力,以及监控恶意行为者滥用系统带来的安全隐患。 AI同事的崛起 公司日益热衷于AI虚拟员工,因为相比人类员工,虚拟员工能够实现更大幅度的降本增效。 Shopify首席执行官托比·吕特克近期在内部备忘录中对员工明确表示,任何任务都应优先考虑AI工具,甚至早于申请增加人力编制。 他对员工表示,未来在批准新录用人员之前,必须证明为什么AI无法完成该工作。 Klarna首席执行官塞巴斯蒂安·西米亚特科夫斯基更进一步认为,生成式AI已完全取代新增人力的需求。 他透露该公司一年前就停止了所有招聘,其AI助手承担了约700名客服人员的工作量,将问题解决时间从11分钟缩短至2分钟。 除成本与效率优势外,AI员工还可能开创全新工作模式。AI在编程任务中表现尤为突出,谷歌(Google)、Meta等科技公司已将大量此类工作交由内部AI系统处理。 虚拟员工可7×24小时运转,并能高速处理海量数据,有望显著加速工作流程。 但AI的崛起引发了人们对大规模失业的担忧。 研究表明,行政类和重复性强的岗位尤其容易受到先进AI系统的冲击。(财富中文网) 译者:刘进龙 审校:汪皓
“快速行动,打破常规”曾经是关于创新的流行口号,但过去十年来却不再受到青睐。科技公司转而更喜欢“持续实验”。无论我们如何描述这个概念,目标却都是一样的:实现由数据驱动的快速迭代。无论是测试按钮的颜色还是算法的性能,只要公司进行的实验越成功,它创造的新增长和效率的机会就越多。 然而,成功的实验并不都是相同的。一些实验在短期内似乎导致积极的变化(例如,带来更多利润、保留客户等),但在实际上却使公司的运作更为复杂。这会增加进一步改进系统和开展未来实验的难度,减缓了创新的动力。 “根本问题是‘行之有效’意味着什么?”凯洛格学院的运筹学助理教授塞巴斯蒂安·马丁问道。“现在,它对我和我的客户可能是一件好事情,但从长远来看,它会影响我的创新能力吗?” 为了探究实验驱动型公司的隐性成本,马丁与同样来自凯洛格学院的黄宇迪(音译)以及Lyft公司的前首席科学家秦志伟合作,创建了一个数学模型,以探讨在公司内部进行变革的复杂性。他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复杂性造成的摩擦会累积,就像债务的利息一样。换句话说,将会越来越难发现每个成功的变革,需要更复杂、更耗时的实验,并且这些放缓常常无法察觉。 然而,研究人员也发现,当公司的复杂性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再值得抵制了。因此,尽管实验的速度更慢、频率更低,但实际上,即便实验的回报减少,积累更多的“复杂性债务”也是值得的。黄宇迪解释道:“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解决方案通常是从头开始重建,而不是试图避免额外的复杂性。” 马丁承认:“这种模型看似违反直觉,它凸显了一个几乎无人谈论的影响。” 对于那些在实验上投入大量资源的科技公司来说,了解这种经常被隐藏的实验效果特别有价值。马丁指出:“科技公司拥有专注于实验的庞大团队;成功的实验往往使员工获得晋升。但判断某件事情是否长期‘有效’,却是非常棘手的任务。” 成功的隐性成本 马丁对这种困难有亲身体会。2020年,他在Lyft担任研究员期间,帮助测试了一种新型强化学习算法,用于匹配司机和乘客。 “进行这些实验的成本非常高,但是绝对值得。”他回忆道。“它增加了司机的收入,也让乘客更满意。我们实验仪表板上的所有指标几乎都是绿色的。”2021年,Lyft在全球部署了新算法。一切都行之有效,但是果真如此吗? 马丁说:“我意识到,做出如此复杂的改变时,会使公司其他团队的创新变得更难,也会增加实验过程本身的难度和成本。” 首先,拥有一个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自行调整的复杂机器学习算法,意味着找到下一个实验想法会变得更难,也更难实施。马丁解释道:“我必须预测这个超级聪明的算法会对我想要测试的东西做何反应,因此凭直觉判断的想法是否明智会变得更难。” 此外,复杂的系统性实验不像A/B测试按钮颜色那么简单。就像一块大石头掉进湍急的溪流中一样,Lyft的新算法可能会以出乎预料的方式改变整个系统的流程。因此,唯一的测试方法就是将其开启,让每个人观察会发生什么,然后再将其关闭并比较结果。这些所谓的“折返实验”必须在更长的时间内重复多次,才能产生可靠的结果。 马丁意识到这些实验带来的复杂性债务可能会阻碍未来的创新努力,但是他不能确定。“在实验过程中几乎无法衡量。我开始怀疑自己。这引发了一项有趣的数学练习。” 建模权衡 与技术债务一样,公司内部的“复杂性”难以衡量,因为它很难定义。 “它的涵盖范围很广,包括官僚主义、软件、深度。”马丁说。“对我们而言,复杂性只有一个含义:复杂性越高,公司进行成功实验的概率就越低。” 利用这个复杂性的定义,马丁和他的共同作者对一家公司如何随着不断的实验而变化进行了模拟。他们根据两个关键量来评估这家理想化的公司。第一个称为利用率,代表公司试图通过实验最大化的主要指标,比如利润或用户参与度。第二个代表复杂性:复杂性越高,实验的速度就越慢。 如此一来,权衡就相对简单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功的实验会提高公司的利用率——就像Lyft的新算法提高了收入、参与度和效率。与此同时,成功实验所带来的任何变化要么增加其复杂性,要么保持不变。 设置陷阱 在分析了模型的行为之后,研究人员发现复杂性确实是一个真正的问题,会以三种独特的模式或“陷阱”来表现。 第一个陷阱是,复杂性债务的负面影响没有上限;它只会不断增长,永远不会停滞。马丁说:“如果你只是不断地实施改变,一味地盲从成功的实验结果,那么情况就会变得多糟也没有止境。” 当公司的复杂性债务开始自我强化时,则会发生第二个陷阱。在该模型中,公司可以做出选择,以防止复杂性进一步恶化。然而,在复杂性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即使这种方法也变得毫无意义:对于高度复杂的公司来说,最佳选择是继续实验,并积累更多债务。 为什么?因为短期内管理复杂性的成本高昂,但从长远来看却有益。 “上市公司的投资者最多只关心未来五年到十年的情况。”马丁解释道。“当你的公司规模很大,复杂性很高时,改进就很少发生。因此,你会有更大的动力争取任何改进”,而不考虑长期的复杂性成本。 但是复杂性较低的公司(例如新创企业)应该特别小心陷入这种情况。与成熟公司相比,这些公司往往更关注短期收入和增长,因此特别容易陷入第三个陷阱,即它们觉得需要加快实验。这是科技新创企业经常面临的困境:因为它们必须向投资者展示相对快速的增长,从而获得下一轮融资,所以它们倾向于进行“贪婪”的实验,将复杂性提高到阈值,或者甚至超过阈值。等到它们真正开始增长时,其复杂性债务已经达到了临界点。 马丁指出:“新创企业与上市后的公司截然不同。任何似乎有助于增长的改变都应该付诸实施,否则你就会灭亡。” 没有免费的午餐 那么,复杂性及其对实验和创新的潜在影响,是否就像死亡和税收一样不可避免? 或许如此,但马丁警告我们不要过度解读单一数学模型的行为。“我们的论文旨在强调实验背景下的某种效应,让人们开始更清楚地思考。当你试图解决一个问题时,意识到这个效应就是成功的一半。” 马丁补充道,与许多公司的看法相反,持续实验并不能保证持续改进。“根据我在科技界的经验,我认为这个想法会引起很大的争议。” 但其实不必如此。所谓的“退化实验”就像是反向的折返实验,测量一个看似积极的变化暂时逆转时会发生什么。马丁表示,如果没有有害影响,也许就可以永久逆转这种变化及其导致的复杂性,因为“系统已经进化”,不再需要这种变化。至于在其他由实验驱动的行业,比如制药业,往往是讲求研究长期结果,而不仅是短期影响。 马丁说:“科技界需要更多这样的思维。它让人们意识到,改变可能是暂时的,因为它们可能需要代价,而逆转或者至少重新评估,也是可取的行为。”(财富中文网)
方济各去世,红衣主教团将在西斯廷大教堂召开闭门会议,选举下一任教皇。图片来源:Lisa Maree Williams/Getty Images 教皇方济各死后,人们的关注点已经转移到下一任教皇的人选上。据悉,下一任教皇将通过红衣主教团的闭门会议选出。 根据教廷的仪轨,红衣主教团的成员们将在梵蒂冈西斯廷大教堂举行闭门会议,投票选举新教皇。(西斯廷大教堂最出名的就是米开朗基罗画的壁画。)红衣主教又称枢机主教,是教廷的高级干部,身着红衣红帽以标示其身份。红衣主教是由每一任教皇选出来的,他们的任务之一就是选举新的教皇。一名红衣主教的年龄必须在80岁以下,才有资格在闭门会议中投票选举新教皇。目前在主教团的252名成员中,有138人有资格参与新教皇的投票选举。 作为一名研究全球天主教的学者,我尤其感兴趣的是,此次闭门选举很有可能将成为天主教会历史上最有多元代表性的一次。 数百年来,红衣主教团一直由欧洲人主导,尤其是意大利人。直到20世纪,才有非欧洲籍的红衣主教首次在闭门会议中参加投票。在1903年的教皇选举中,来自巴尔的摩的红衣主教詹姆斯·吉本斯参加了教廷的闭门投票。而现在,红衣主教团的成员来自全球90多个国家,而接受过方济各任命的主教已接近其中的80%。 以闭门会议秘密选举教皇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1274年。最早这么搞的是教皇格里高利十世,他之所以要这么干,是为了解决围绕他自己上台而产生的混乱。当时,各方围绕教皇人选产生了激烈纷争,闹了整整三年都没有定下来。虽然闭门会议选教皇的传统已经建立差不多八百年了,但是选举结果时不时也会出人意料。比如2013年当选的方济各,他就是教廷近1300年历史上的第一个非欧洲籍的教皇,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出身耶稣会的教皇。 闭门会议的程序 在闭门选举开始前,红衣主教团首先会举行所谓的“全体大会”,以讨论教廷面临的各种问题。全体大会也给了新任红衣主教和平时散布在世界各地的主教们一个相互认识的机会。 当然,这也是进行政治运作的好时机。教廷也是江湖,历来不乏拉票贿选的传闻,比如1492年当选的亚历山大六世,传闻就是通过贿选上台的。现如今,主教团已经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共识,谁给自己拉票,谁就被针对,谁就会倒霉。花钱贿选,或者给好处收买选票的做法更是被定性为“买卖圣职罪”,是一种违反教廷法的行为。 在教皇葬礼后的两到三周内,闭门选举便会举行。红衣主教们会列队前往西斯廷教堂,届时教堂内会安装电子干扰设备,以防止窃听,同时主教们也不得在教堂里使用手机或WiFi。进入教堂后,他们会用拉丁语吟唱赞美诗《圣灵降临》。然后,他们要对着《福音书》起誓,保证对秘密选举的过程严格保密。 在完成这些仪式后,主持人会用拉丁语宣布“闲人退场”。随后,西斯廷礼拜堂的大门将会被锁上,秘密选举会议就此开始。 选举流程 在礼拜堂内,参加选举的主教们将按品级高低依次就座。 通常情况下,坐在主位的是红衣主教团的团长。但由于现任主教团团长乔瓦尼·巴蒂斯塔·雷已经超过了80岁的年龄门槛,所以他已经没有资格参加这个会议了。所以这次会议预计将由梵蒂冈国务卿得罗·帕罗林主教来主持。 当红衣主教们全部入座后,会议将选出9位主教来负责此次选举事务,其中3位担任“监票员”,他们主要负责监督选票和唱票。 在选票上写下候选人的名字后,红衣主教们将依次把选票放在监票员面前的一个盘子上,然后再端着这个盘子将选票投入一个瓮中。在这个过种中,他们还要说:“我以我主基督为我的见证,他将是我的审判者,我今在上帝面前,将此票投给我认为应当当选的那个人。” 新教皇需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票方能当选。如果在第一轮投票中,无人能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票,则选票将在一个炉子中被销毁。外人只要看到西斯廷教堂的炉子里冒出了黑烟,就能知道选举还没结束。这个传统始于1914年本笃十五世的选举。为了确保冒出的是黑烟,炉子里还会使用特制的化学添加剂。这是因为在若望・保禄二世的选举过程中,就曾因为烟的颜色而引发过混乱。 闭门会议可能会耗时好几天,在此期间,每天最多可进行四轮投票。本笃十六世和方济各都是仅用了几轮投票便当选了(本笃十六世4轮,方济各5轮)。根据本笃十六世制定的规则,如果过了13天,仍未选出新教皇,则会安排一天用于祈祷和反思。然后,选举将在得票最多的两位候选人之间进行,其中一人必须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票才能当选。 不过也有评论人士指出,这项规定很可能导致闭门会议持续更长的时间,甚至陷入僵局。因为如果真的出现了这种局面,大家似乎不太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推出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候选人。 流泪室 当然,闭门选举会议通常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比如1939年那次选举,只用3轮投票就选出了庇护十二世。但是历史上也不乏特例——最长的一次选举是1740年,主教们花了整整181天的时间,才选出了本笃十四世。 但是无论耗时多久,新教皇总归是会被选出来的。一旦某位候选人迈过了票数门槛,主持人就会问他:“你是否接受你被选举为最高教皇这一结果?”当他说出“我接受”时,他就成了天主教廷的新一任领袖。然后,选票就会被全部销毁——这时西斯廷大教堂的烟囱里冒出来的将是白烟,它宣告着闭门会议已经结束,而且新教皇已经被选出。 新教皇一经当选,就要立刻决定自己的新名字——比如方济各原名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格里奥,“方济各”是他当选后才用的教宗名。教宗名往往预示着新教皇就任后的重点工作方向。还是以方济各为例,他之所以选择这个名字,就是为了纪念13世纪的著名传教士圣方济各——他因生活简朴和热爱自然而闻名。 随后,新当选的教皇会被带到一间叫做“流泪室”的屋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总得允许情绪激动的新教皇哭一会儿先吧?这就是“流泪室”的由来。在这间屋子里,他除了思考人生和理想,还要脱下代表红衣主教的红衣红帽,穿上代表教皇的白衣白帽。他当选的消息将在圣彼得大教堂的阳台上宣布。 然后,新教皇会在这个阳台上向下方的人群致意,并向全世界发表他的首次祝福。一个新的教皇任期就此拉开帷幕。(财富中文网) 译者:朴成奎
• 理查德·布兰森抨击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的关税政策"反复无常",破坏了原本良好的经济。他表示,关税可能引发美国各地的通胀,这只会让美联储更不可能降息——而这正是特朗普希望实现的目标。他补充说,若特朗普继续推行关税政策,可能导致全球经济秩序重组,使美国被其他国家排除在贸易体系之外。 英国亿万富翁理查德·布兰森再次抨击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的关税政策。 此前,布兰森曾批评这项针对全球几乎所有国家的广泛关税政策是“错误的”,而周三在伦敦希思罗机场为旗下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Virgin Atlantic)举办的活动上,他形容这些政策“反复无常且难以预测”。 布兰森在讲话中哀叹道,特朗普的关税政策颠覆了原本强劲的全球经济。 他表示:“这实在令人遗憾,因为大约三个月前,一切都运转良好。” 布兰森表示,他的维珍集团(Virgin Group)旗下业务已直接受到关税影响。维珍集团的业务众多,其中一些业务特别容易受到特朗普关税及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的冲击。例如,在关税政策实施前,维珍集团旗下的航空、健康俱乐部和邮轮等业务都“客满”;而据布兰森透露,如今这些业务只是“尚可”而已。 他表示:“如果特朗普继续推行关税政策,他极有可能对全世界造成巨大伤害。” 特朗普于4月2日宣布实施关税政策后,全球市场立即陷入混乱。全球股市暴跌。在美国,几乎所有经济领域都未能幸免:股票和债券价格下跌,美元走软并跌至三年低点。布兰森警告称,美国还将面临更多冲击。 他表示:“美国国内的通胀尚未开始显现。一旦这些关税真正生效,通胀就会抬头。” 人们普遍认为关税具有通胀效应,因为它们提高了进口商的成本,而进口商通常将这些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官方经济数据尚未体现这种预期中的通胀,但其潜在威胁已影响了企业界和美联储主要领导者的决策。 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因担心通胀可能卷土重来,已暂缓进一步降息。这一决定在最近几周激怒了特朗普:他希望美联储降息,他认为降息能刺激因他宣布关税政策而停滞的经济活动。但布兰森认为特朗普可能无法如愿。 布兰森说道:“如果鲍威尔降息,通胀将会加剧,因此他不太可能按特朗普的意愿行事。” 特朗普核心圈子内有许多人支持总统对全球贸易的强硬立场。但布兰森指出,这些观点并未获得大多数美国民众的认同。 布兰森表示:“老实说,我认为这只是特朗普身边的少数精英群体的想法,他的所作所为并不代表绝大多数美国人的意愿。” 他补充说,事实上大多数美国人正在承受特朗普贸易政策的重压。 他表示:“大多数美国人都是正直的。我只是感到痛心,无比痛心。我认识的许许多多美国人都非常痛心。” 后来,特朗普已撤回最初对几乎所有美国贸易伙伴加征10%以上关税的政策。本月初,他宣布对关税计划实施90天的暂缓期,以便开始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协定谈判。布兰森认为这是明智之举,使美国避免了被世界孤立的风险。 他说道:“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欧洲、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越南和中国都将共同参与贸易,构建一个强大的经济体。那里存在一个庞大的市场——美国可能会被排除在外,失去大量进出口机会。”(财富中文网) 译者:刘进龙 审校:汪皓 • Richard Branson took issue with President Donald Trump’s tariff policy for being “erratic” and upending a good economy. The tariffs risked stoking inflation across the U.S., which would only make the Federal Reserve less likely to cut interest rates, which is what Trump wants, Branson said. Continuing the policy, he added, could risk rearranging the global economy as other countries exclude the U.S. from trade. British billionaire Richard Branson renewed his criticism of President Donald Trump’s tariff policies. Having previously called the widespread tariff policy, which targets practically every country in the world, a “mistake,” Branson lately labeled it “erratic and unpredictable” at an event Wednesday at London’s Heathrow Airport for his airline, Virgin Atlantic. In his remarks, Branson lamented that Trump’s tariff policies upended what had otherwise been a strong global economy. “It’s just such a pity, because everything was going so bloody well up to about three months ago,” he said. Branson’s own company, the Virgin Group, saw its own businesses directly affected by the tariffs, he said. Virgin Group operates an array of businesses, some of which are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to Trump’s tariffs and the ensuing economic downturn. For example, Virgin’s airline, health clubs, and cruises were “full” prior to the tariffs; now, business is just “okay,” according to Branson. “If he continues he’s in such danger of doing so much damage in the world,” he said. Trump’s announcement of the policy on April 2 immediately sent the global market into a tailspin. Equities across the world plummeted. In the U.S., virtually no corner of the economy was spared: Stock and bond prices fell, and the dollar weakened, plunging to a three-year low. Branson warned there was still more to come in the U.S. “Inflation hasn’t started kicking in in America,” he said. “It will once these tariffs start kicking in.” Tariffs are widely seen as inflationary because they raise the prices for importers, who then often pass those costs on to consumers. That expected inflation hasn’t yet been recorded in official economic data, but the threat of it has influenced the decision-making of key leaders in the corporate world and at the Federal Reserve. Fed Chair Jerome Powell has refrained from further cutting interest rates because of the prospect inflation could come roaring back. That decision has infuriated Trump in recent weeks: He wants rates to come down, which he believes would spur economic activity that came to a halt after his tariff announcement. Branson believes Trump is unlikely to get what he wants. “If Powell reduces interest rates, inflation will get even worse, so it’s unlikely that he is going to do what Trump wishes there,” Branson said. Much of Trump’s inner circle backs the president’s hard-line stance on global trade. But those views are not widely shared among most Americans, Branson said. “I honestly think this is a fairly small elite [group] of people around Trump,” Branson said. “I don’t think he is carrying the vast majority of Americans in what he is doing.” In fact, most Americans were feeling the brunt of Trump’s trade policy, he added. “Most American people are decent individuals,” Branson said. “I’m just sad, incredibly sad. And many, many, many Americans I know are just very sad.” Trump has since pulled back on his initial policy that saw tariffs north of 10% levied on almost all of the U.S.’s trading partners. Earlier this month, Trump announced a 90-day pause on his tariff plans in order to begin negotiating trade deals with the other countries. Doing so was a smart move, according to Branson, so that the U.S. didn’t risk isolating itself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You can see a world where Europe, Australia, Japan, Korea, Vietnam, China, all trade together and build a powerhouse in years to come,” he said. “There is a big market out there, which you could find America gets excluded from, a lot of imports and exports.”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尽管小米SU7在高速路上碰撞爆燃致三人死亡的事件仍在调查中,但无论调查结果如何,该事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尤其是智能驾驶领域带来的堪称分水岭式的影响,都将持续发酵。 距离2025上海国际车展开幕仅余两天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4月21日联合发布倡议,呼吁各企业规范针对驾驶辅助功能的营销宣传行为。而在此前,工信部已于4月16日召开专门会议,围绕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听取建议,并要求企业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 据工信部网站,这场闭门会议参会者包括主要汽车生产企业近60名代表。坊间流传的一份会议纪要则显示,华为也在参会者之列,监管层提出的要求包括“不能拿用户去做测试”、“L2不能用接管,接管是L3的用词”、“规范宣传,建议就用组合辅助驾驶”、“尽量用中文全称”、“不要出现脱手、脱眼的描述”等。 这场会议结束的两天后,4月18日,2025地平线年度产品发布会在上海举行,其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地平线HSD推出,同时地平线与奇瑞达成HSD首个量产合作的消息正式发布。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在演讲中表示,HSD搭载当前最强性能的国产智驾计算方案征程6P,采用一段式端到端技术架构,是国内首个软硬结合全栈开发的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近两个半小时的演讲中,“安全”一词共出现了至少15次。 余凯指出,智能驾驶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功能价值而不是情绪价值,其首要目标是确保用户从A点安全、舒适、高效地到达B点,这种功能价值类似于手机的基带芯片,是智能汽车的基础设施,而不是用来定义品牌的差异化技术。他认为技术进步可能导致“技术平权陷阱”,即看似先进的技术可能会被广泛复制,从而失去差异化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更加注重技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不是仅仅追求技术的炫酷。 在他看来,智能驾驶算法需要结合“快思考”(基于直觉的快速反应)和“慢思考”(基于复杂推理的决策),以确保在复杂路况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智能驾驶系统的用户信任度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包括安心度、专业度、亲密度,以及避免夸大度。其中,安心度是用户信任的基础,而安全是安心度的核心。智能驾驶系统需要通过大量的测试和验证,以地平线为例,其辅助驾驶产品已达成前装量产出货超800万套,量产上市车型超200个,量产定点车型超310个,由此积累了大量的场景数据,并进行了严格的测试流程,提升了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另外,余凯强调,L3级自动驾驶应该是“清晰有限ODD边界内的L4能力,加上全场景L2辅助驾驶”,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安全可靠的功能。他打了个比喻:企业应该在距离悬崖足够远的地方跳舞,而不是在悬崖边冒险。尤其是在智能驾驶领域,企业需要有清晰的战略规划,避免盲目追求技术的领先,而忽视了安全这一核心要素。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也表示,“智能化战略最重要的原则是安全第一,我们总是赶晚集,就是源于对安全的重视”。 正在进行中的2025上海国际车展,肉眼可见地也有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打“安全牌”。 4月23日是车展开幕日,近年来与华为联合推动智能驾驶的赛力斯举办了智能安全发布会。赛力斯总裁何利扬表示,随着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的发展,整车安全正经历着从“被动安全”到“被动安全+主动安全”,再到“全维安全”的跃迁,赛力斯首创以场景定义安全,构建了包括生命保护、车身防护、健康呵护、隐私守护四大安全领域的智能安全体系。 何利扬透露,截至目前,问界已拥有超60万的用户;问界用户智能增程电动行驶总里程超124亿公里,纯电行驶里程占比超70%,智能辅助驾驶总里程已超20亿公里,智能辅助驾驶激活用户占比超74%,且问界车辆已经避免可能发生的碰撞超160万次,这背后是赛力斯研发出全球最大铝合金一体化压铸后车体,并通过感知训练迭代不断提升车辆的主动安全水平,前向、侧向、后向等全方位防碰撞能力全面提升。“安全就是最大的豪华。”何利扬说。 赛力斯董事长张兴海也表示,“安全一定是智能驾驶辅助的先决条件。只有把智能驾驶辅助做好,才能支撑智驾下的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车展开幕的前一天,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在发布华为乾崑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ADS 4的同时,还与华为车BU合作的11家车企(包括赛力斯)共同发起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华为车BU CEO靳玉志呼吁全行业从“技术先行、营销透明、用户为本、标准共建”等维度,引导消费者对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形成正确认知。 毫无疑问,“辅助”二字其实就是对消费者最好的教育。而“辅助驾驶”重新归位的背景是,按照中国工信部2022年发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驾驶自动化分为0至5级,其中0-2级为辅助驾驶,驾驶人是责任主体;3-5级为自动驾驶,系统是责任主体。国内量产车辆的驾驶自动化分级大多处于2级,尚未达到3级及以上,但此前部分车企为了突出车辆智能驾驶的卖点而故意模糊这其中的界限,引发了不少悲剧——近年频繁发生的智驾事故中,83%的争议案例源于用户对系统能力的误判(来自国家工程院2024年交管数据)。 工信部近期的通知,不仅仅是意味着车企要系统性地重建产品营销话术体系,更预示着整个行业都要转向安全本位。正如宝马集团董事高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这并不是延缓辅助驾驶技术的开发速度,而是为行业划定了更清晰的安全底线,”新规实质上重申了‘人机共驾’的基本原则,汽车应是人与机器协同的产物,系统需要明确区分控制权归属,该由车接管时高效决策,该由人介入时绝不越界。” 耐人寻味的是,并未现身本次车展的特斯拉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4月23日,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琳分享了一段马斯克对自动驾驶底层逻辑的观点。马斯克在视频中表示,即便道路标线完全画错,即便有UFO降落在路中间,汽车也不能撞上,并且要继续做正确的事,“所以真正重要的,汽车自动驾驶的首要指令就是不能撞车,这绝对优先于一切”。(财富中文网)
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遵循“替代健康饮食指数”(以下简称AHEI)饮食法的人群最有可能活到70岁,且免受重大慢性疾病侵扰。图片来源:Monashee Frantz—Getty Images 尽管并无一蹴而就能够实现健康长寿的灵丹妙药,但通过培养部分生活习惯有助于您安享晚年,尤其是在饮食方面。 在一项跨度达30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某种特定的饮食方式与健康衰老存在关联。健康衰老的定义是个体能够活到70岁且未罹患任何重大慢性疾病,记忆力完好,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并且具备自由活动和爬楼梯的身体机能。在超10.5万名参与研究的受试者中,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达到健康衰老标准,而这些长寿且健康的个体均遵循着相似的饮食准则: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极少食用高度加工食品,同时适量摄入动物性食品。 这项研究于上月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研究人员追踪了参与者对一系列健康饮食方式的依从性情况。尽管坚持如地中海饮食和“星球健康饮食”等任意一种饮食方式均有助于提升健康衰老的可能性,但AHEI饮食法在助力人们于70岁之际维持身心健康方面,效果尤为显著。 相较于那些对AHEI饮食法依从性最低的人群,严格遵循该饮食法的人,活到70岁且无重大慢性疾病缠身的概率高出86%。同时,与AHEI饮食法依从性处于后25%区间的人群相比,最严格遵循该饮食法的人,在75岁时拥有健康生活的几率要高出2.24倍。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80%的老年人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疾病,这会增加过早死亡的风险。 研究人员总结道:“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适量摄入健康动物性食物的饮食方式,或能成为促进全面健康衰老的有效路径,为未来饮食指南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健康衰老的各个维度中,AHEI饮食法与保持良好身体机能和心理健康状态之间的关联也最为紧密。” 什么是AHEI饮食法? AHEI饮食法由哈佛大学科学家研发,旨在降低患慢性疾病的风险,强调增加水果、蔬菜、全谷物、坚果及豆类的摄入量。该饮食法限制动物性食品的摄入量,不推荐食用高度加工食品及含糖食品,例如果汁。 既往研究已表明,以水果、蔬菜和豆类等天然食材为主的植物性饮食具有诸多益处。世界上的“蓝色地带”(即长寿人群聚居区域)的居民因食用极少经过加工处理的食物而闻名。例如,哥斯达黎加尼科亚这一“蓝色地带”的主食“三姐妹”组合——南瓜、玉米和豆类。 这项研究使用了“护士健康研究”和“卫生专业人员随访研究”的数据,对年龄在39岁至69岁之间的受试者进行了长达30年的追踪。该研究为“饮食方式不仅影响寿命长短,还影响最佳健康寿命”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依据。(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摄于4月21日。图片来源:BRENDAN SMIALOWSKI/AFP via Getty Images •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呼吁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大幅降息,以避免经济放缓。然而,有研究人员指出,在诸如消费品、住房这类对关税变化尤为敏感的领域,“降息举措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遏制这些领域的颓势,仍有待观察”。此外,倘若特朗普执意解雇这位央行行长,可能会“产生事与愿违的严重后果”。 总统希望降低利率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他一再呼吁央行采取降息举措。“美国如今几乎不存在通胀问题。然而,除非那位‘贻误时机的落败者’(暗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即刻下调利率,否则经济增长或将陷入放缓困境。”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在社交媒体上写道。 然而,现实情况或许并非这般简单,Renaissance Macro经济研究主管尼尔·达塔(Neil Dutta)警告称,在关税和贸易战引发的种种问题上,央行并非万能,无法独自化解所有难题。 达塔周一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采访时表示:“要记住,美联储实际上缺乏能有效抵消贸易战冲击的工具。以贸易战对经济影响最为显著的耐用消费品领域和住房领域为例,这些行业深受关税波及……因此,降息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遏制这些行业的颓势,仍有待观察。” 关税虽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但其对物价的影响究竟是一次性冲击还是持续性冲击,还有待观察。倘若物价攀升致使消费者和企业支出缩减,关税还可能成为经济放缓的导火索。由于这些因素,美联储当下持观望态度。出于对通胀卷土重来的担忧,美联储不敢贸然降息;然而若失业问题加剧,央行可能别无选择。无论如何,根据达塔的说法,降息举措或许难以使消费品或住房领域免受关税冲击,而且经济放缓即便尚未发生,也已近在咫尺。 “我认为我们正滑向衰退。”他说,随后又补充道,“我们已经陷入衰退了。” 他预计住房市场将进一步放缓,投资支出会下滑,就业增长也将呈现放缓态势。他表示,扭转局势的唯一出路在于政策转向,并补充说:“一旦市场信心溃散,想要重拾便难如登天。” 达塔继续说道:“总统推行的政策绝非简单的‘开’与‘关’,而是一个动态调节的过程。这意味着,即便这周局势有所缓和,下周可能又会重新陷入紧张态势。所以我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不确定性将持续扰乱市场。” 在特朗普宣布暂停推行其“解放日”关税政策之后,市场紧张态势有所缓和,此前该政策曾引发股市和债市的抛售潮。然而,自那之后的近两周时间里,市场依旧大幅震荡,尤其是在特朗普对鲍威尔进行言语攻击的情况下。近期,特朗普直言美联储主席解职“宜早不宜迟”,此言论引发了各界讨论,焦点集中于特朗普究竟是否具备法定权力,抑或是否确实会付诸行动解雇央行行长。 达塔说:“当下,我们已然深陷经济最糟糕的境地。”倘若特朗普解雇杰罗姆·鲍威尔,并安排一位在政治立场上对其更为言听计从之人来接任,“这极有可能产生事与愿违的严重后果,令特朗普自食苦果,甚至可能致使长期利率攀升至比当下更高的水平。”(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图片来源:FREDERIC J. BROWN—AFP/Getty Images 即便是一贯看好特斯拉(Tesla)的分析师群体,也纷纷对该公司第一季度的惨淡业绩发出预警,这种悲观预期在4月初披露的季度交付数据中已初现端倪。 但4月22日盘后公布的财报数据,其糟糕程度仍远超市场预期。特斯拉汽车销售收入同比暴跌20%,降至140亿美元。尽管工业和家用电池储能业务在过去12个月表现强劲,但公司整体营收仍骤降9%。销售下滑重创了特斯拉的盈利能力,导致净利润暴跌近40%,只有4.09亿美元,远低于华尔街预期的超6亿美元。 在去年第四季度财报(同样糟糕但程度稍轻)发布后,笔者引入了一个新概念来衡量特斯拉现有业务(几乎完全由汽车、电池及少量服务业务构成)创造的可重复性核心收益。为得出这一指标,笔者剔除了一次性收益,包括2023年第四季度的巨额税收优惠,以及该季度因比特币持仓增值6亿美元带来的非现金收益。笔者还排除了向竞争对手出售监管积分的收益——马斯克本人也承认这只是一项短期收入。 我们称之为"硬核利润"的指标,揭示了特斯拉当前高达8,120亿美元的市值中有多少是基于其现有业务(尽管该业务正在萎缩),又有多少源于马斯克对完全自动驾驶汽车、软件和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承诺。迄今为止,这些承诺仍如海市蜃楼般遥不可及。 过去一个季度,特斯拉的“硬核”业务出现亏损 在计算该数据时,笔者以4.09亿美元净利润为起点,然后扣除出售监管积分带来的税后利润4.33亿美元。这部分利润超过了特斯拉总利润的100%。过去四个季度,特斯拉“硬核”(理论上“可重复”)利润总额为35亿美元。据此计算,其调整后市盈率已高达230倍(8,120亿美元市值除以35亿美元利润)。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巅峰时期,特斯拉年度“硬核利润”接近120亿美元,是过去12个月的三倍有余。 假设汽车电池业务的市盈率为20倍,这已经是全球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按照这个假设,特斯拉当前正常运营的业务估值也仅为700亿美元。而7,420亿美元市值差额,本质上是对马斯克能在此基础之上创造资本主义史上空前收益增长的盲目信任投票——对于特斯拉这种体量和发展阶段的公司而言,这更是史无前例的豪赌。 若投资者期望获得10%的年化回报,特斯拉股价需在七年内从当前的235美元翻倍至470美元。特斯拉股价几个月前确实曾经达到这一水平。但与特朗普当选后的狂热时期相比,如今特斯拉的前景已明显黯淡许多。股价翻倍意味着特斯拉市值也必须翻倍,需超过1.6万亿美元。即便继续按照30倍市盈率的慷慨预期,特斯拉的净利润需突破500亿美元。仅靠汽车业务显然无法企及。特斯拉需要在目前还处在空头支票阶段的业务领域中,创造出相当于苹果公司(Apple)当前利润一半的收益。 马斯克的“障眼法” 特斯拉在第一季度的新闻稿中,将惨淡业绩归咎于“汽车和能源市场的不确定性持续加剧,快速演变的贸易政策对特斯拉及同行的全球供应链和成本结构造成负面影响”。换言之,这家公司正在指责马斯克在白宫的“上司”。但在特斯拉拥趸的眼中,马斯克再次力挽狂澜。第一季度的财报宣布,该电动汽车巨头将在2025年年中推出万众期待的平价版全新Model Y,并计划2026年在总部所在地奥斯汀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车队。 市场至少暂时给出了积极回应。4月22日,特斯拉股价日间飙升4.6%后,盘后再涨3.5%。这让人想起音乐剧电影《欢乐音乐妙无穷》(The Music Man)中的情节:狡黠的推销员哈罗德·希尔用华美辞令蛊惑河城百姓,让他们为永远“即将到来”的长号和单簧管等乐器买单。他编织的军乐队幻象令观众如痴如醉。 但与埃隆·马斯克相比,电影里的情节不值一提。(财富中文网) 译者:刘进龙 审校:汪皓
教皇方济各(Pope Francis)于周一去世,享年88岁。图片来源:Stefano Costantino—SOPA Images/LightRocket/Getty Images • 教皇方济各于周一逝世,为资产规模达60亿美元的梵蒂冈银行留下了改革的遗产。虽然梵蒂冈银行成立于1942年,旨在管理神职人员及教会财务,但多年来,该机构始终深陷丑闻、隐秘勾当以及灾难性金融交易的泥潭。在方济各主政期间,梵蒂冈银行提高透明度,实施财务集中管理,以强化监管力度。 尽管有人称教皇方济各为反资本主义者,但其一项至关重要的成就却与金融领域相关:对深陷丑闻漩涡、资产规模达60亿美元的梵蒂冈银行进行了改革。 方济各于周一逝世,享年88岁。他在2013年就任教皇后不久,便着手对该银行以及罗马教廷进行改革。尽管梵蒂冈银行(正式名称为宗教事务研究所,简称IOR)于1942年创立,旨在为全球神职人员与教会组织管理资金,但多年来,该银行始终深陷洗钱、腐败乃至与黑手党勾结等丑闻泥潭。截至2023年,梵蒂冈银行的资产为54亿欧元,约合61亿美元。 然而,在方济各(本名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格里奥(Jorge Mario Bergoglio),出生于阿根廷)担任教皇期间,他推动了梵蒂冈银行的变革,致力于铲除腐败,并使该机构内部运作更加透明。得益于其前任本笃十六世所奠定的工作基础,梵蒂冈银行于2013年首次发布年度报告,概述了利润、运营成本、慈善捐赠等细节。 该银行的管理层也进行了重组,2014年,方济各削弱了神职人员在经济事务中的权力,并任命法国金融家让-巴蒂斯特‧德弗朗苏(Jean-Baptiste de Franssu)担任梵蒂冈银行行长。德弗朗苏此前曾任景顺欧洲公司(Invesco Europe)首席执行官,现年61岁的他自2014年起便担任梵蒂冈银行行长一职。 在其任期内,教皇方济各致力于提升梵蒂冈银行的透明度,确保其遵守金融法规,并推行更为严苛的外部监督机制。2014年,该银行关闭了数千个账户,以使该机构符合国际金融标准。 为进一步强化对罗马教廷的管控力度,方济各还下令梵蒂冈所有部门关闭投资账户,将资金归集至梵蒂冈银行。这一举措使得梵蒂冈的资金实现了集中管理,方济各从缺乏专业金融知识的神职人员手中收回了财政大权,同时也为金融监管机构对该机构资产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皇方济各在梵蒂冈推行改革,旨在应对多起丑闻,其中包括意大利规模最大的银行——Banco Ambrosiano的倒闭事件,而梵蒂冈银行持有该银行的股份。该银行行长罗伯托·卡尔维(Roberto Calvi)后来被发现在伦敦黑衣修士桥下上吊自杀,且口袋里塞满了砖块与数千现金。卡尔维被指控盗窃黑手党数百万美元,因其与梵蒂冈关系紧密,故而被称为“上帝的银行家”。 此外,在保罗六世担任教皇期间,梵蒂冈财务顾问米切尔·辛多纳(Michele Sindona)也与有组织犯罪有牵连,还将梵蒂冈卷入了一系列灾难性的投资漩涡,其中包括1974年他掌控的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Franklin National Bank)倒闭事件。辛多纳65岁时因氰化物中毒身亡,当时他正因欺诈罪在狱中服刑(刑期为25年)。 尽管教皇方济各不遗余力地推行改革,然而天主教会依旧未能完全摆脱丑闻的阴霾。 2022年,梵蒂冈证实,两名前梵蒂冈银行董事因在该机构任职期间存在渎职行为而被定罪。2023年,一名红衣主教因挪用公款被判处五年半监禁。(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4月21日,据36氪报道,盒马集团近期实现了全年盈利(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这是盒马自2015年成立以来,首次全年盈利。 这一盈利转折点恰好与新任CEO严筱磊的上任时间重合,此前她曾担任盒马的CFO。 自阿里2021年推出经营责任制后,盒马不得不自负盈亏。在持续亏损状态下,市场曾多次传出阿里将出售盒马的消息。而严筱磊上任后,多次表示盒马不会被出售。 盒马经营状况转机,与这位财务出身的管理者上台后,对盒马进行一系列改革有关。 2024年的最后一天,严筱磊发布全员内部信。她在信中回顾道,公司过去一年聚焦于盒马鲜生和旗下硬折扣店品牌盒马NB,前者复制成功模型,后者打磨最优模型。公司平均每5天开出一家新店,并进入了21个新城,实现了顾客数量50%的增长。 可以看出,严筱磊与作为创始人的盒马前任CEO侯毅思路有所不同。侯毅掌舵时期,盒马发展出了包括盒马小站、盒马mini、盒马F2在内的多种业态,在试图覆盖全渠道的同时,也加剧了供应链建设的难度,使得成本上升,试错成本高昂,且各业态之间存在定位冲突,每种业态都要应对各自赛道的竞争对手。 严筱磊上任后,选择将重点收缩至盒马鲜生和盒马NB两大核心业态上。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盒马NB以“硬折扣+社区渗透”模式快速扩张,截至今年3月,全国门店已超200家。据市场人士透露,其单店年销可达4500万元。它通过精简SKU、售卖自有品牌、动态定价策略等方式,实现较高的毛利率和较低的损耗率,成为撬动下沉市场和提升盈利的关键一步。 2024年,盒马新增门店数量创近五年之最,在保持原有一二线城市布局的同时,品牌开始向三线城市下沉扩张。想必该策略收获了正向成果,在今年的计划中,这一开店思路仍将延续。在今年3月公司内部公布的2025财年战略规划中,盒马计划新开设近100家门店,继续以盒马鲜生业态为重点,并进入数十个新城市。 另外,在自有品牌产品方面的继续发力,也让公司的盈利能力得以提升。盒马自2017年便开始做自有品牌,两年后,自有品牌占总销售额的10%。而侯毅设立的目标占比是50%。 严筱磊表示,2024年,盒马围绕市场需求趋势,推出了围绕“健康”和“方便”为中心的新品,并加大本土特色产品的开发。盒马去年自有品牌销售占比已达35%。 自有品牌也助力盒马敲开了海外市场的大门。去年,公司将美国作为出海首站,与美国大型华人连锁超市与购物网站合作,上架其自有品牌产品。这种方式避开了重资产投入,控制了出海的成本和风险。截至目前,它已进入北美、东南亚和澳洲市场,韩国和日本市场也在其未来规划中。 除此之外,盒马还在2024年下半年重启试点前置仓,以此加密服务半径,提升用户体验。这一模式曾在2019年被侯毅判定为伪命题。2024年,盒马在线交易贡献已超63%,这次不将前置仓作为主要业务模式,而将其作为店面的补充。这较5年前具备了更大的可行性。 严筱磊的野心不止于盈利。在全员信中,她设立了一个目标——“站上千亿规模的台阶,成为中国零售第一品牌”。盒马过去一年整体GMV超590亿,当前距这一目标仍有距离。作为参考,沃尔玛中国2025财年净销售额为1473亿元,同比增长13.2%,已连续三年位于中国行业榜首。 盒马模式在刚被推出时,在市场上是很新颖的存在。第一家门店于2016年初开业后,马云在当年的阿里云栖大会上,首次提出“新零售”概念。也正是因为新,所以需要自行探索前路,并试图模仿传统零售时代的成功者,发展过程中难免走几段弯路。 在过去数年的经营中,沃尔玛一直是盒马的参考对象之一。 盒马X会员店被市场视作其对标山姆的代表,但由于供应链未能跟上,以及自身战略不足等原因,经营效果欠佳。今年2月底,上海3家盒马X会员店在同一天宣布将于4月1日起停止营业。调整后,盒马X会员店在全国只剩5家门店。 盒马还曾在2023年推出“移山价”,以应对与山姆的竞争。价格战中,数字只是结果,而背后的供应链、成本结构、商品计划等能力,可能才是盒马真正想证明和追赶的。 侯毅卸任后在与《财经》杂志的采访中表示,山姆和Costco难以被模仿并超越的原因在于,它们拥有完善采购体系,以及最先进的头部供应商,这些需要时间沉淀,也需要人才团队的认知水平能够跟上。 他认为,过去25年,中国传统零售业被电商带进坑里了,忘了零售的本质。行业内都在讲电商、流量、数字化,但没有一个企业把商品的本质做好。 如今,盈利状况的好转,似乎代表着盒马正走在比之前正确的道路上,但旧时的挑战依然存在。 它无法绕开与即时零售赛道中的京东七鲜、叮咚买菜,以及来自海外的会员制商超的竞争。而在新进入的中国下沉市场,如何平衡好品质与低价,并管理好新市场的供应链也是盒马要面对的课题。 即便模式上不再模仿沃尔玛,但如侯毅所说,全球最大零售公司的经验仍然值得盒马借鉴。作为消费场景的创新者,无论如何对“人货场”进行重构,一些底层逻辑始终需要遵循。(财富中文网)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维生素D在提升精力和改善骨骼、大脑、心脏和肠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研究人员指出,这种功效强大的维生素可能在降低结直肠癌风险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数据,在年轻群体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50岁以下男性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是50岁以下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营养素》(Nutrients)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维生素D水平与结直肠癌风险之间的关联。通过分析50项关于维生素D与结直肠癌的研究数据,研究人员发现,维生素D膳食摄入量最高(80纳克/毫升)的人群比摄入量最低(10纳克/毫升)的人群结直肠癌风险降低25%。此外,美国大型长期研究“护士健康研究”(专注于女性高发慢性病风险因素)的数据显示,维生素D摄入量最高的女性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比摄入量最低的女性低58%。 研究作者写道:“维持最佳维生素D水平及充足膳食摄入对预防结直肠癌和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维生素D如何影响结直肠癌风险 研究人员指出,维生素D对免疫系统调节具有关键作用:它能增强脾脏、淋巴结等重要免疫器官的功能,并提升T细胞(一种帮助预防感染及对抗癌症的白细胞)的活性。 充足的维生素D水平还可维持肠道整体健康。研究作者称,维生素D能激活肠道内的受体,促进钙吸收并强化肠道屏障,从而使肠道在吸收营养的同时抵御有害细菌。 作者写道,体内缺乏维生素D会削弱肠道屏障,导致肠道内的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引发炎症,而炎症会加速癌症发展。但研究发现,高水平维生素D有助于减轻此类炎症。 人体需要多少维生素D? 克利夫兰医学中心(Cleveland Clinic)的数据显示,约35%的美国成年人缺乏维生素D。研究作者特别提到,这种情况在19至44岁人群中尤为普遍。 每日推荐维生素D膳食摄入量为:1至70岁人群600国际单位(IU),70岁以上老年人群800国际单位。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建议婴儿每日摄入400国际单位维生素D。 梅奥诊所(Mayo Clinic)提醒,服用维生素D或任何膳食补充剂前需咨询医生,因为维生素D可能与某些药物相互作用,例如降胆固醇药消胆胺、强心药地高辛、类固醇药物、刺激性泻药,以及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等降压药。 此外需注意剂量——过量摄入维生素D可能中毒。梅奥诊所指出,维生素D中毒会导致高钙血症,引发胃部不适、呕吐、虚弱、尿频,还可能导致骨痛及肾结石等肾脏问题。服用前应咨询医生确定适宜剂量。 如何提升维生素D水平? 除补充剂外,研究表明,每天(至少每周两次)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间无防晒措施晒太阳5至30分钟,可帮助满足维生素D需求。 也可以通过饮食摄入维生素D,包括: • 三文鱼、鲑鱼、金枪鱼等鱼类 • 添加维生素D的橙汁或牛奶 • 蘑菇 • 酸奶 • 蛋黄(财富中文网) 译者:刘进龙 审校:汪皓 Vitamin 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your energy levels and the health of your bones, brain, heart, and gut. Now, researchers say this powerhouse vitamin may also play a crucial role in lowering risk for colorectal cancer, which has been on the rise in younger adults, becoming the leading cause of cancer death for men under 50, and the second leading among women under 50, 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 stud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Nutrients has linked vitamin D level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risk. Reviewing data from 50 different studies on vitamin D and colorectal cancer, researchers found that those with the highest dietary intake of vitamin D (80 ng/mL) had a 25% decrease in colorectal cancer risk compared to those with the lowest amount (10 ng/mL). Additionally, data from the Nurses’ Health Study—a large, long-term U.S. study that has investigated the risk factors for the top chronic diseases in women—revealed that women with the highest vitamin D intake had a 58% lower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compared to those with the lowest intake. “Maintaining optimal vitamin D levels and adequate dietary intake is crucial in preventing CRC and improving patient prognosis,” the study authors wrote. How vitamin D affects colorectal cancer risk Researchers state that vitamin 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immune system regulation enhancing the function of important organs of the immune system like the spleen and lymph nodes, while boosting T-cell activity—a type of white blood cell that helps prevent infection and fight cancer. Adequate vitamin D levels also can support overall gut health. The study authors state that vitamin D can support receptors in your gut to improve calcium absorption and strengthen your intestinal barrier, which allows your gut to absorb nutrients while keeping out harmful bacteria. Vitamin D deficiency can weaken the intestinal barrier, which allows unwanted substances from the intestine to enter the bloodstream, causing inflammation, which fuels cancer growth, the authors wrote. But they found that having high vitamin D levels can help reduce that inflammation. How much vitamin D do you need? About 35% of U.S. adults are vitamin D deficient, according to the Cleveland Clinic—and the study authors note that it is particularly common among adults ages 19 to 44. The daily 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 for vitamin D is 600 IU for those aged 1 to 70, while older adults are recommended to take 800 IU per day.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recommends 400 IU of vitamin D per day for infants. Talk with your doctor before taking vitamin D or any supplement, as it can interfere with certain medications, according to the Mayo Clinic, including cholestyramine, a cholesterol-lowering drug, the heart medicine digoxin, steroids, stimulant laxatives, and certain blood pressure medications such as diltiazem and verapamil. Be careful with your dosage, too—excessive vitamin D can be toxic. Vitamin D toxicity leads to hypercalcemia, according to the Mayo Clinic, which can cause upset stomach and vomiting, weakness, frequent urination, and may also lead to bone pain and kidney issues such as kidney stones. Check with your doctor about the appropriate dose. How to boost your vitamin D levels Beyond supplementation, research suggests that five to 30 minutes of sun exposure between 10 a.m. and 4 p.m., preferably daily, but at least twice a week, without sunscreen can help you meet your vitamin D needs. You can also get vitamin D through food, including: • Fish like salmon, trout, and tuna • Orange juice or milk fortified with vitamin D • Mushrooms • Yogurt • Egg yolks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1月的就职典礼上发表演讲。图片来源:Chip Somodevilla—Getty Images 根据上周日提交至联邦选举委员会(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的文件显示,唐纳德·特朗普的就职周被认为是史上最奢华的一次,这得益于企业支持者和高管创纪录的2.39亿美元捐款。这些捐款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加密货币行业。该行业是特朗普最积极的拥护者之一,加密货币公司及高管为第47任总统就职典礼捐赠了1,800万美元。其他主要捐赠方包括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等石油巨头、谷歌(Google)等大型科技公司,以及美国电子烟行业游说团体。 长期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C)诉讼缠斗的Ripple Labs以近490万美元的捐赠额位居前列。Ripple的捐款在所有捐赠方中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则是捐款500万美元的全球禽肉生产巨头之一Pilgrim’s。 从加密货币交易中获取大量收入的在线券商Robinhood捐赠了200万美元。其他大额捐赠方包括Coinbase、Kraken和Crypto.com等头部加密货币交易所。此外,最近提交上市申请的稳定币发行商Circle,以及管理资产在2024年逼近历史高点的风投巨头Paradigm,各捐赠了100万美元。 尽管许多加密货币公司此前已公开披露对特朗普就职活动的捐款,但上周日的文件首次完整揭示了该行业向总统“输血”的全貌。 在前总统乔·拜登任内,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加密货币行业发起大规模打击,主张大多数加密货币应属于证券,或与股票和债券一样的金融资产,必须遵守严格的披露规则。面对接踵而至的诉讼,加密货币行业高管们募集了空前海量的资金,并花费了1.3亿美元试图影响国会选举、扶持亲加密货币的候选人。 加密货币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也集体支持特朗普。特朗普则自称是“亲加密货币的总统”。加密货币交易所Gemini的联合创始人泰勒·文克莱沃斯和卡梅伦·文克莱沃斯各自承诺向特朗普连任竞选捐款100万美元,Kraken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杰西·鲍威尔同样捐款100万美元。 特朗普重回白宫后,便组建了对加密货币友好的政府。他任命了人工智能与加密货币事务主管,批准建立战略比特币与数字资产储备,并削弱了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司法部针对加密货币的诉讼部门的职能。 此后,证券交易委员会撤销或中止了对多家特朗普就职基金捐赠方的诉讼威胁,包括Coinbase、Crypto.com、Uniswap、Yuga Labs、Kraken和Ripple。(财富中文网) 译者:刘进龙 审校:汪皓 President Donald Trump had the most lavish inauguration week in history, thanks to a record $239 million in donations from corporate supporters and executives, according to a Sunday filing with the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 A hefty portion came from the crypto industry, which has been one of Trump’s most vocal supporters: Crypto firms and their leaders gave $18 million in inauguration donations to the 47th president. Other big donors include oil companies like Exxon Mobil, big tech firms like Google, and a lobby group for the U.S. vaping industry. Ripple Labs, which has battled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in a long-running court case, led the pack with almost $4.9 million. Ripple’s donation was the second largest among all donors. Pilgrim’s,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poultry producers, gave the most with its $5 million donation. Robinhood, the online brokerage that reaps a sizable percentage of its revenue from crypto trading, donated $2 million. Other large donors include some of the top names in the industry, including exchanges Coinbase, Kraken, and Crypto.com. The stablecoin issuer Circle, which recently filed to go public, and venture capital titan Paradigm, which saw its assets under management soar to near highs in 2024, also donated $1 million each. While many crypto companies had already publicly disclosed their donations to Trump’s inauguration, the Sunday filing shows the full extent to which the industry has showered the president with cash. Under former President Joe Biden, the SEC led a widespread crackdown on the crypto industry as it alleged that the majority of cryptocurrencies are securities, or financial assets like stocks and bonds that must adhere to strict disclosure regimes. Faced with lawsuit after lawsuit, crypto executives amassed an unprecedented war chest and spent more than $130 million to sway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and elect pro-crypto candidates. Crypto CEOs also rallied around Trump, who described himself as a “pro-crypto president.” Tyler and Cameron Winklevoss, the cofounders of crypto exchange Gemini, pledged $1 million apiece to Trump’s reelection campaign. And Kraken cofounder and chairman Jesse Powell also donated $1 million. After he won back the White House, Trump ushered in a crypto-friendly administration. He hired an AI and crypto czar, authorized the creation of a strategic Bitcoin and digital assets reserve, and oversaw the defanging of crypto litigation units at the 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 the SEC, and 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 The SEC has since dismissed lawsuits filed or threatened against donors to Trump’s inauguration fund, including Coinbase, Crypto.com, Uniswap, Yuga Labs, Kraken, and Ripple.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唐纳德·特朗普于2017年提名杰罗姆·鲍威尔出任美联储主席一职。图片来源:Olivier Douliery—Bloomberg/Getty Images • 相较于一篮子标准货币,美元今年以来已贬值逾9%,欧元兑美元汇率更是触及2021年11月以来的峰值。与此同时,黄金价格突破3420美元关口,刷新历史纪录,其作为避险资产的重要地位再度引发市场关注。 唐纳德·特朗普推行的关税政策表面上旨在迫使全球“购买美国商品”,但投资者对美国资产的态度却恰恰相反。美国股市与国债市场遭遇抛售浪潮,甚至连坚挺的美元也受到冲击,其避险货币的地位受到质疑,而特朗普对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的持续施压亦未能扭转这一颓势。 尽管央行独立性的优势已成为经济领域的主流理念,然而专家警示,这一理念背后缺乏坚实的法律支撑。周一,市场首次对特朗普首席经济学家透露的“政府正探讨罢免美联储主席”这一消息做出回应。美元跌至两年来的低点,标准普尔500指数跌幅超3%。与此同时,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再度呼吁鲍威尔及美联储实施降息举措,声称此举将与其关税策略形成协同效应。 特朗普在“真相社交”(Truth Social)上写道:“正如我所预见的那样,随着各类成本大幅回落,美国如今几乎不存在通胀问题。然而,除非那位‘行动迟缓的落败者’(暗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即刻下调利率,否则经济增长或将陷入放缓困境。” 上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发出警示,称特朗普宣布的关税政策或将引发经济增长放缓与通胀加剧的双重困境(这一可怕的组合被称为“滞胀”),对此特朗普表态称,解雇鲍威尔“宜早不宜迟”。鲍威尔坦言,面对这样的复杂形势,美联储的处境颇为艰难:既要通过加息遏制通胀,又需降息来刺激经济活动。 次日,特朗普在与意大利总理焦尔吉娅·梅洛尼(Giorgia Meloni)一起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批评这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央行行长。 特朗普说:“倘若我决意让他下台,相信我,他定会迅速走人。” 鲍威尔坚称,唯有基于“正当理由”方可解除其职务,他所援引的依据大概率指向《联邦储备法》第10条。虽然该法条并未明确界定“正当理由”,但美国最高法院1935年在“汉弗莱遗嘱执行人诉美国案”中的裁决指出,这种保护意味着此类机构负责人只能因“效率低下、失职或渎职”而被免职,而绝不能单纯基于当下的政策分歧。 特朗普已通过解雇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和功绩制保护委员会(Merit Systems Protection Board)中的民主党成员来验证这一先例,这两起案件均上诉至最高法院。无论如何,Infrastructure Capital Advisors首席执行官杰伊·哈特菲尔德(Jay Hatfield)认为,最高法院于1935年确立的判定标准,同样适用于描述鲍威尔及美联储在2021年应对通胀攀升时反应迟缓的情景。 如今,他同意特朗普的观点,即央行应采取降息举措。尽管哈特菲尔德管理着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一系列对冲基金,但他还是告诉《财富》杂志,总统需停止施压威胁。 他说:“当下,我们实在难以承受更多波动与不确定性。” 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似乎也持同样的观点。据《政治报》(Politico)上周报道,贝森特已多次向白宫官员发出警示,任何解雇鲍威尔的尝试都有可能导致市场动荡。 不过,当地时间4月22日,特朗普改口称,他无意解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并再次重申美联储应该降低利率。 美元会失去其避险地位吗? 美联储的独立性是美国经济吸引投资者的关键因素。然而,一旦政治干预侵蚀央行货币政策制定的自主性,通货膨胀往往随之而来,这在土耳其等独裁国家一直是个大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并非首位对美联储施压要求降息的总统。20世纪70年代初,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总统曾要求时任美联储主席阿瑟·伯恩斯(Arthur Burns)维持低利率,此举在后续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历史上最为严峻的滞胀危机。 直到伯恩斯的继任者保罗·沃克(Paul Volcker)将利率提高到创纪录的20%,这场危机方得平息。这一举措引发了一场痛苦的经济衰退,广受诟病。不过,瑞银全球财富管理(UBS Global Wealth Management)首席经济学家保罗·唐纳文(Paul Donovan)表示,正是这种以抗击通胀为使命的独立央行体系兴起,为美国开启了被称作“大稳健”的宏观经济稳定时代。 他在周一的一份报告中写道:“建立这种信任需要数年时间,而失去这种信任可能只在一夜之间。” 在许多人看来,近期的市场动荡表明人们对美国的信心急剧下降。相较于一篮子标准货币,美元今年以来已贬值逾9%,欧元兑美元汇率更是触及2021年11月以来的峰值。与此同时,黄金价格突破3420美元关口,刷新历史纪录,其作为避险资产的重要地位再度引发市场关注。 诚然,特朗普及其部分盟友曾主张美元贬值,旨在增强美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在2023年的一场参议院听证会上,现任副总统詹姆斯·戴维·万斯(JD Vance)曾就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向鲍威尔提出质询。 鲍威尔说:“在经济动荡期,市场普遍倾向于持有美元计价资产,这就是美元的优势所在。” 不过,目前的情况并非如此。(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The dollar is down over 9% year to date compared with a standard basket of currencies, with the euro stronger relative to U.S. currency than at any point since November 2021. The safe-haven status of gold is also in focus as the precious metal’s price hits record highs above the $3,420 mark. • President Donald Trump’s tariffs are ostensibly aimed at forcing the world to “buy American,” but investors are doing the opposite with U.S. assets. The selloff in equities and Treasury bonds has even hit the almighty dollar, putting its safe-haven status in question, and Trump’s badgering of Federal Reserve Chair Jerome Powell doesn’t appear to be helping. While the virtues of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have become mainstream economic dogma, experts warn it lacks a strong legal basis. On Monday, markets got their first chance to react to Trump’s top economist saying the administration is studying its options to fire the Fed chair. The dollar slid to a two-year low, and the S&P 500 dropped over 3% as the president took to social media and once again called on Powell and the Fed to cut interest rates, which Trump claims will complement his tariff strategy. “With these costs trending so nicely downward, just what I predicted they would do, there can almost be no inflation,” Trump wrote on Truth Social, “but there can be a SLOWING of the economy unless Mr. Too Late, a major loser, lowers interest rates, NOW.” Last week, the president said Powell’s termination could not “come fast enough” after the Fed chair warned Trump’s announced tariffs could result in both slowing growth and higher inflation, a dreaded combination known as “stagflation.” Powell acknowledged such a scenario is difficult for central banks, which raise interest rates to fight inflation but lower them to spur economic activity. A day later, Trump repeatedly criticized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central banker while talking to reporters with Italian Prime Minister Giorgia Meloni. “If I want him out, he’ll be out of there real fast, believe me,” Trump said. Powell has maintained that he can only be fired “for cause,” presumably referring to Section 10 of the Federal Reserve Act. While not explicitly defined in the statute, the Supreme Court’s 1935 decision in Humphrey’s Executor v. United States held that protection meant the head of such an agency could only be removed for “inefficiency, neglect of duty, or malfeasance”—and not for current policy disagreements. Trump has already tested that precedent by firing Democratic members of the 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 and Merit Systems Protection Board, with both cases going to the Supreme Court. Regardless, Jay Hatfield, CEO of Infrastructure Capital Advisors, thinks the court’s 1935 standard could be used to describe Powell and the Fed’s slow response to rising inflation in 2021. Now, he agrees with Trump that the central bank should cut rates. Still, even Hatfield, who manages ETFs and a series of hedge funds, told Fortune the president needs to back off on his threats. “We just don’t need more volatility, more uncertainty right now,” he said. Treasury Secretary Scott Bessent seems to agree. Last week, Politico reported Bessent has repeatedly warned White House officials that any attempt to fire Powell risks destabilizing markets. Will the dollar lose its safe-haven status?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Federal Reserve is a key part of what makes the U.S. economy appealing to investors. When politics interferes with the central bank’s ability to set monetary policy, however, inflation tends to be the result, which has been a major problem in autocracies like Turkey. Trump, notably, is far from the first president to pressure the Fed to cut interest rates. President Richard Nixon told then–Fed Chair Arthur Burns to keep rates low in the early 1970s, later contributing to America’s worst bout with stagflation. The crisis was only cured after Burns’ successor, Paul Volcker, raised rates to a record 20%. The move induced a painful and unpopular recession. However, the rise of an independent central bank committed to fighting inflation helped usher in a period of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known as the “Great Moderation,” according to Paul Donovan, chief economist at UBS Global Wealth Management. “Building that trust takes years,” he wrote in a note Monday. “Losing that trust can happen overnight.” To many, recent market turmoil has signaled a dramatic drop of confidence in the U.S. The dollar is down over 9% year to date compared with a standard basket of currencies, with the euro stronger relative to U.S. currency than at any point since November 2021. The safe-haven status of gold is in focus as the precious metal’s price hits record highs above the $3,420 mark. Of course, Trump and several of his allies have called for a weaker dollar to make American exports cheaper abroad. At a Senate hearing in 2023, Powell was questioned about its status as the world’s reserve currency by now–Vice President JD Vance. “It’s the place where people want to be in times of stress,” Powell said, “using dollar-denominated assets.” That’s not the case right now, though.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唐纳德·特朗普的迷因币Trump币自1月19日以来已贬值90%。图片来源:Chris Kleponis/CNP/Bloomberg—Getty Images 尽管人们预计随着数万枚新代币发放给项目内部人士,唐纳德·特朗普总统亲自背书的迷因币价格会下跌,但该币在上周末却大幅上涨。 特朗普在第二次就职典礼前夕推出的Trump币(迷因币)自上周五(当时有4000万枚新代币进入流通市场)以来已上涨10%。这一被称为代币解锁的事件本应通过增加供应量来压低迷因币价格,然而实际效果却截然相反。 代币解锁,是指在预先设定的时间周期后,特定群体(通常涵盖项目团队成员、早期投资者或顾问)得以免费获取或以较低成本获得分配的代币,并获准出售这些代币。这一机制是项目创始人向投资者保证他们不会“卷款跑路”的一种方式。“卷款跑路”是一种常见的骗局,即迷因币项目的团队成员一次性抛售所持代币,导致代币价格暴跌,使投资者血本无归。 根据该代币的官方网站信息,上周解锁的代币分配给了“创作者和CIC Digital”。虽然该代币的创作者身份尚不明确,但众所周知,CIC digital是一家与特朗普存在关联的公司。随着价值3.3亿美元的代币解锁,投资者担心这些持有者会立即抛售代币以获利。 尽管存在这些担忧,但据加密货币分析公司Chainalysis称,该团队目前尚未进行任何大规模的抛售。该公司向《财富》杂志表示:“截至美国东部时间周一下午1点,Chainalysis尚未检测到Trump币创作者的任何链上交易活动。” 研究公司Messari的分析师迪伦·贝恩(Dylan Bane)向《财富》杂志透露,代币团队对项目的承诺增强了人们对代币持久性的信心,进而促使投资者在周末纷纷回流。他表示:"鉴于Trump币价格并未下跌,也未出现大规模抛售,市场在定价时或许已将特朗普团队选择持有这些代币的可能性纳入考量。” 不过,贝恩补充道,这并不意味着该代币背后的团队永远不会抛售。尽管1月首发时推出了2亿枚代币,但在此后直至2028年期间,每隔数月便会有新一批代币解锁,届时代币总供应量将达到10亿枚。 贝恩说:“未来解锁的代币数量极为可观。因此,一旦价格走低,团队将遭受损失,毕竟他们手中的大部分代币仍处于锁定状态。” 投资者对特朗普迷因币的担忧并非毫无缘由。该币自入市便风波不断,在最初两天内,其价格从1.21美元飙升至75.35美元,总市值达到140亿美元。但此后不久,价格便开始暴跌,自1月19日以来已贬值90%。目前,该代币的价格为8.28美元。 根据Chainalysis为《纽约时报》撰写的分析报告,自特朗普迷因币推出后,投资者损失超过20亿美元。与此同时,据《金融时报》分析,与特朗普有关联的实体通过收取交易手续费以及出售代币本身,已获利3.5亿美元。 据该“迷因币”网站信息,到2028年所有代币解锁时,与特朗普有关联的两家实体——CIC Digital和Fight Fight Fight——将持有10亿枚Trump币中的80%。这意味着,以当前价格计算,特朗普团队有望从该项目中获利数十亿美元。 目前尚不清楚特朗普及其家人是否直接持有该代币,以及具体的持有数量。(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President Donald Trump’s personally endorsed memecoin surged over the weekend, despite expectations that its price would tumble as tens of thousands of fresh tokens were released to project insiders. $Trump, a memecoin launched by Trump in the lead up to his second inauguration, has gained 10% since Friday, when 40 million additional tokens were to be released into circulation. The event, known as a token unlock, was expected to depress the memecoin’s price by increasing its supply but it seems to have had the opposite effect. Token unlocks are when a group of people—usually project team members, early investors or advisors—receive their allocated tokens for free or at a lower price after a predetermined amount of time and are allowed to sell them. Token unlocks are a way for project founders to guarantee to investors that they won’t do a rug pull—a common scam in which a memecoin project’s team members dump their holdings at once, tanking the token’s price and leaving investors holding the bag. The tokens that were released last week were allocated to “creators and CIC digital,” according to the token’s website. While the identity of the token’s creators is unclear, CIC Digital is a company known to be affiliated with Trump. As the $330 million worth of tokens were unlocked, investors feared that these holders would immediately try to turn a profit by dumping the tokens into the market. Despite these concerns, the team has not made any significant sales yet, according to crypto analysis firm Chainalysis. “As of 1 p.m. ET on Monday, Chainalysis hasn’t detected any on-chain actions from the creators of $Trump coins,” the firm told Fortune. The token team’s perceived commitment to the project has led to increased confidence in the token’s longevity, leading investors to rush back over the weekend, Dylan Bane, an analyst at research firm Messari, told Fortune. “Because the price hasn’t gone down and a large-scale sale has not occurred, the markets might be pricing in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Trump team just chooses to hold on to these tokens,” he said. However,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the team behind the token won’t ever sell, Bane added. While there were 200 million tokens released for the launch in January, there are staggered unlocks scheduled every few months until 2028, when the total supply of tokens will reach 1 billion. “There’s a lot more to be unlocked,” Bane said. “So, if the price goes down, that’s not in the team’s interest since most of their tokens are not unlocked yet.” Investors’ anxiety with Trump’s memecoin may be justified. The coin’s entry into the market was tumultuous, skyrocketing from $1.21 to $75.35 within its first two days, reaching a total market cap of $14 billion. But the coin’s price began to plummet soon after, and it has lost 90% of its value since Jan. 19. The token’s price now sits at $8.28.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launch, investors lost more than $2 billion, according to an analysis by Chainalysi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Meanwhile, Trump-affiliated entities have produced $350 million in revenue from trading fees and selling the token itself, according to an analysis conducted by the Financial Times. According to the memecoin’s website, two Trump-affiliated entities—CIC Digital and Fight Fight Fight—will own 80% of the 1 billion total $Trump tokens once they are all unlocked in 2028. That would mean, at its current price, Trump’s team stands to walk away from the project with a profit in the billions of dollars. It’s unclear how much of the token Trump and his family own directly, if at all.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谢尔顿·耶伦从洗碗工最终成为亿万富翁和贝尔福的首席执行官。他保持高效的最重要习惯是什么?那就是:问自己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问题。图片来源:Courtesy of All Points PR • 这位白手起家的首席执行官与Z世代一样,对显化成功的力量深信不疑,但他坚称仅靠想象远远不够,必须辅以坚定不移的投入与每日的自我问责。因此,他每天晚上都会问自己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问题。 你睡前会问自己什么问题?有人会回顾让自己感恩的事情;有人会焦虑地复盘永无止境的待办清单。而贝尔福(Belfor)首席执行官谢尔顿·耶伦则会给当日的工作效率打分,并建议初入职场的Z世代每天都这样做。 作为年营收30亿美元的灾后复原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耶伦向《财富》杂志揭秘了他每天保持高效的习惯。他表示:“每晚洗漱时,我都会凝视镜中的自己——是真的盯着镜子里的我——回答同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难以回答,那就是:今天你的效率如何?我每晚都会扪心自问,并尽可能诚实地作答。” 耶伦会给自己打分(1%代表最差),他坦言若得到低分就会难以入眠。这位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补充道:“我会立刻开始工作。” “在指导年轻人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们:‘每天都是你的主场,你要把握好每天的时光。但到了晚上,你要对着镜子里的自己思考一个问题:你到底充分利用了多少时间?你的效率达到了65%?72%?还是81%?” 成功掌控在自己手中 当然,这种深夜自省很容易敷衍了事,毕竟这不是真实的考试,而且分数由你自己评定。但它却能提醒你,成功掌控在自己手中。 耶伦就是一个绝佳例证:出身贫寒的耶伦11岁开始工作,在康尼岛一家餐厅里刷盘子,后来在底特律的高端男士健康俱乐部Southfield Athletic Club打零工。 67岁的耶伦回忆道:“我最开始做的工作是擦鞋以及清洗马桶、小便池和淋浴区,还做过洗衣工。” “我抓住每个机会,把手头的工作做到极致。我坚信只要你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就能引起某个人的关注,而且我确实做到了,所以我在年轻时得到了更多机会。” 耶伦表示:高中辍学后,为了扭转生活局面,他每周工作七天,甚至“流落街头”。他擦过鞋,洗过车,做过艺人的司机,一直努力工作,直到26岁进入灾后复原行业。 从此之后,他从贝尔福(当时名为Inrecon)的第19名员工一路晋升,最终成为全球约12,000名员工的首席执行官。 在其领导下,贝尔福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灾后复原公司,年均处理33万起飓风、洪水、恐袭等灾害救援。在这家公司工作的四十年间,耶伦亲历了9·11事件、卡特里娜飓风、2011年泰国洪灾等重大灾害后的清理工作。 谈及自己的逆袭之路,耶伦表示:“我深信,如果你在夜晚构想蓝图,在脑海中想象出成功的画面,并且对此笃信不疑,最终一定能梦想成真。我一直在这样做。我来自靠救济度日的家庭,能走到今天毫无必然,但我敢于梦想。我会在脑海中想象成功的场景,在歌声中汲取力量,我深信不疑。现在依旧如此。” 当然,耶伦将“显化成功”比作绘制前行路线图,但这仅是拼图的一角。 他强调:“关键在于坚定的投入”,比如每天晚上的自我问责,诚实地回顾自己当天的效率。 “你需要有耐心,成功不会一蹴而就。但只要你坚定不移,并让他人信服这份坚持,自然就能得到帮助。”(财富中文网) 译者:刘进龙 审校:汪皓 • Like Gen Z, this self-made CEO believes in the power of manifesting success—but he insists that visualization alone isn’t enough. It has to be backed by relentless commitment and daily accountability. That’s why, every single night, he asks himself this one simple but revealing question. What do you ask yourself before bed? Some list things they’re grateful for. Others frantically run through their never-ending to-do list. Sheldon Yellen, CEO of Belfor, rates his productivity for the day—and urges Gen Z career starters to do the same. “Every night, when I’m getting ready, washing up, brushing my teeth, I look in the mirror—I physically look in the mirror—and answer one question every night,” the $3 billion-a-year disaster recovery chief exec explains his daily high-performance habit to Fortune. “That question, it’s a simple question, but it’s a difficult answer: How productive were you today? I ask myself that question every single night and I answer it as honestly as I can.” Yellen then gives himself a score (1% being the worst)—and he says, he wouldn’t be able to sleep if he got bottom marks. “I’d start working,” the self-made billionaire adds. “When I mentor young people, I tell them: ‘Every day is your day. Today is your day. But when you look in the mirror tonight, how much of it did you actually make count? Were you productive for 65%? 72%? 81%?” You are the master of your own success Of course, the evening exercise is easy to cheat—after all, it’s not a real exam, and you’re the one keeping score. But it serves as a powerful reminder that your success is in your hands. Yellen is a prime example of this: Growing up in poverty, he started working as a dishwasher at just 11 years old in a Coney Island diner before getting a gig at an affluent men’s health club, Southfield Athletic Club, in Detroit. “I started out shining shoes and cleaning toilets, urinals and the shower area, and I did the laundry,” the 67-year-old recalls. “I took full advantage of these opportunities to do whatever I was doing the best I could do. I believed that if you did it long enough, somebody would notice—and they did, and so more opportunity kept presenting itself to me at a young age.” After dropping out of high school, Yellen says he worked seven days a week—including “on the streets”—to turn his life around. He shined shoes, washed cars, chauffeured entertainers in limousines, and hustled until he landed in the restoration industry at 26 years old. Since then, he’s climbed the ranks at Belfor (then known as Inrecon) from its 19th employee to CEO of around 12,000 employees worldwide. Under his helm, Belfor has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disaster recovery company—it receives around 330,000 callouts a year to deal with the fallout from hurricanes, flooding, terrorist attacks, and more. Over the course of four decades at the company, Yellen has overseen the clean-up after 9/11, Hurricane Katrina, and the 2011 Thai floods, to name a few. “I believe if you lay down at night and you dream it and you visualize it, and then believe it, you can be it—I really do,” Yellen says of his impressive journey to the top. “I came from a family raised on welfare. There was no guarantee I’d be where I’m at. I dreamt. I visualized it. I hear it in song. I believed it. I still believe it.” But of course, visualizing success—which Yellen describes as mapping out a path forward—is just one piece of the puzzle. “All that’s needed is the commitment,” he adds. Like holding yourself accountable every night and reviewing your productivity with complete honesty. “Now, you got to have patience. It doesn’t happen overnight, but if you’re committed and you get others to believe in your commitment, they will help you along.”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首席执行官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左)和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Jamie Dimon,中)均主张提高富人税负。图片来源:Donald Bowers—Getty Images for FORTUNE 美国最负盛名的投资家以及华尔街最具权势银行的掌舵人向美国政府传递出清晰信号:提高富人税负。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首席执行官沃伦·巴菲特和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均主张提高富人税负,以实现公平,并解决不断膨胀的联邦赤字问题。 国会共和党阵营历来对提高富人税负持反对立场,但据报道,他们正在考虑征收所谓的“百万富翁税”,这凸显唐纳德·特朗普总统所倡导的民粹主义理念对该党政策导向的影响。尽管该提案遭到了党内诸多重量级人物的反对,但有人提出以征收此税为手段,为小费、加班费及社保福利的税收减免措施提供资金支持,并助力延长2017年《减税和就业法案》中相关条款的适用期限。 不过,撇开这一争论不谈,提高高收入者所得税恐怕难以让像巴菲特、戴蒙、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和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这样的亿万富翁向政府缴纳更多的税款。究其原因,超级富豪的财富大多源于投资收益,而非像大多数美国人那样来自工资和薪金。与此同时,美国国税局审计部门的裁员以及该机构高层的动荡意味着避税可能会变得更加容易。 换言之,“百万富翁税”的重担可能更多地压在银行家、医生、律师、职业运动员和普通高管身上,而非马斯克、贝佐斯、巴菲特和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这类富豪。事实上,借助合法的避税手段,后者几乎能够实现零缴税。 作为参考,根据ProPublica在2021年获取并分析的纳税申报单显示,尽管亚马逊(Amazon)创始人贝佐斯身为亿万富翁,但在2007年至2011年期间,他并未缴纳一分钱的联邦所得税。根据彭博亿万富翁指数,贝佐斯目前位列全球富豪榜第二位,净资产达1950亿美元。 特斯拉(Tesla)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以3040亿美元的净资产位居全球富豪榜首,而这一成就他在2018年便已达成。不过,ProPublica发现,在过去数年间,美国最富有的25位富豪中,无人能及沃伦·巴菲特的避税程度。 “奥马哈先知”(指沃伦·巴菲特)本人一直都在强调这一议题,他曾直言,自己的税率比秘书黛比·博萨内克(Debbie Bosanek)还要低。 博萨内克在某种程度上无意间成为了美国税收不平等现象的代表人物。2011年,时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提出了所谓的“巴菲特规则”,旨在通过取消部分税收优惠和补贴,将百万富翁的有效税率提高到30%。但该提案最终因共和党人发动程序性阻挠议事而未能通过。 “百万富翁税”无法扭转局面 六个州——加利福尼亚州、康涅狄格州、缅因州、马萨诸塞州、新泽西州和纽约州(以及华盛顿特区)——已推行“百万富翁税”,以个人收入作为计税基准。在联邦层面,年收入不低于626350美元的个人适用37%的最高税率。据报道,国会共和党人曾考虑将收入超过37万美元人群的税率上调至40%。 然而,就目前而言,该提案似乎不会对合格股息以及长期资本利得产生影响,目前这两类收益均适用23.8%的最高税率。私募股权领域的附带权益同样遵循此税率标准,而附带权益也是风险投资和对冲基金经理薪酬的主要组成部分。特朗普曾表示希望堵住这一漏洞,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估算,到2034年,此举将使联邦赤字减少130亿美元。 然而,亦有观点认为超级富豪群体已承受着相对较高的税负水平。保守派智库美国税收基金会(American Tax Foundation)指出,美国财政部于2024年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若将国内外企业所得税、遗产税以及州和地方税等各项税负综合考量,美国最富裕阶层所面临的有效税率高达60%。 美国税收基金会名誉会长斯科特·霍奇(Scott Hodge)写道:“财政部开展此项研究,无疑是为了表明,相对于他们的总财富而言,美国富人缴纳的所得税较少。但大多数政府,无论是外国政府还是本国政府,均针对个人及企业收入征税,而非财富本身。” 单纯推行“百万富翁税”或许难以扭转这一局面。(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根据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最新数据,大学毕业生中薪资水平最为可观的专业集中于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STEM)领域,包括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 Olga Dobrovolska • 尽管越来越多的雇主逐步放宽学位要求,但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选对专业依然能够凭借一纸文凭斩获高薪。 谈及大学学位,攻读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仍然收益颇丰。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计算机工程、化学工程及计算机科学专业稳居高薪专业之列。自踏入职场起,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的毕业生便是最容易取得成功的群体,其职业生涯早期的年薪中位数为8万美元。到了职业生涯中期,他们的年薪中位数就会跃升至六位数。 在职业生涯中期(35岁至45岁)的收入排行榜上,航空航天工程专业毕业生表现卓越,以12.5万美元的年薪中位数傲居榜首;计算机工程专业毕业生紧随其后,年薪中位数为12.2万美元。化学工程和电气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年薪中位数均为12万美元。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科技行业职位的增长,Meta、苹果(Apple)、网飞(Netflix)等大型企业正竞相招募能够紧跟行业发展步伐的工程师。 然而,高薪并非工程师专属——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期的年薪中位数为11万美元。而持有商业分析、信息系统与管理、国际事务、数学及物理学学位的职场人士,其年薪中位数均为10万美元。 而文科与教育领域专业则处于薪酬梯队末端,对于处于职业生涯中期的职场人士而言,幼儿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薪资最低,年薪中位数为4.9万美元。 总而言之,职业生涯早期收入最高的专业如下: • 化学工程(8万美元) • 计算机工程(8万美元) • 计算机科学(8万美元) • 电气工程(7.8万美元) • 航空航天工程(7.6万美元) • 工业工程(7.6万美元) • 机械工程(7.5万美元) • 土木工程(7.1万美元) 职业生涯中期收入最高的专业如下: • 航空航天工程(12.5万美元) • 计算机工程(12.2万美元) • 化学工程(12万美元) • 电气工程(12万美元) • 计算机科学(11.5万美元) • 经济学(11万美元) • 金融学(11万美元)(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在2023年3月底的境外债务重组说明会上,孙宏斌反思了融创的流动性危机,称虽然公司已按照“三道红线”要求降负债但力度仍不够,承诺将全力推动债务重组,争取尽快回归良性发展轨道。到今年3月底发布2024年财报时,他再次承诺2025年将全力以赴完成交付任务和境内公开市场债务风险的化解,争取境外债务风险化解取得实质性关键进展。 好消息很快传来:4月17日晚间,融创中国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针对总规模约95.5亿美元的境外债务重组,已获得持有债务本金约13亿美元的初始同意债权人签订重组支持协议,持有债务本金超10亿美元的债权人正在进行签署程序,支持债权人合计持有债务本金占现有债务本金总额约26%。本次方案的一大亮点是“全额债权转股权”,即为债权人提供获得短期流动性及潜在股票升值收益的机会——当然,债权人变身股东也意味着其将与融创掌舵人孙宏斌共担风险。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下行、融资环境收紧以及自身逆势扩张等因素导致融创销售大幅下滑、项目交付压力增大并深陷财务困境。2024年,融创实现营业收入740亿元,同比减少52%,净亏损则扩大至257亿元,且为连续第四年亏损。截至2024年末,融创有息负债2596亿元,较2023年底减少181亿元,但现金余额仅约197亿元,相对于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借贷1935亿元,仅能覆盖13%。关联公司融创服务2024年也亏损4.51亿元,加剧其债务危机。 尽管融创在2024年11月启动总规模154亿元的境内债重组,该方案从提出到通过仅用时50多天,预计可削降约70%的境内公司债务,且5年内不再有兑付压力,但今年1月融创又面临境外债权人的清盘呈请压力,更彻底的债务解决方案迫在眉睫。3月24日,融创发布公告称,高等法院颁令将清盘呈请聆讯延期至4月28日。2024年年报显示,考虑到清盘呈请给融创造成的影响,加上当前市况远不及此前债务重组时的预期,公司正寻求更加全面的境外债务综合解决方案,已开展境外债务重组工作。 针对境外债务,本次重组方案显示,融创将向债权人分派两种新强制可转债(新MCB),一类将获分配转股价6.8港元/股的新MCB,可在重组生效日起转股;另一类将获分配转股价3.85港元/股的新MCB,可在重组后18-30个月内转股,该类总量不超过债权总额的25%。 值得注意的是,融创针对境外债“全部强制转股”将有约23%用于股权结构稳定计划,即债权人拟向主要股东孙宏斌提供部分附带条件的受限股票,以维持孙宏斌持股比例在一定水平。 目前,除了前述26%的支持债权人之外,融创正向其他债务持有人寻求对该重组方案更广泛的支持。如果该方案获得最终通过,意味着本息全额债转股将削债超70亿美元,叠加境内债重组的化债影响,预计将整体压降近700亿元的债务,融创每年利息支出减少数十亿元,不仅债务压力大大减轻,集团整体抗风险能力也将明显提升。 除了集团层面的债务化解,融创在2024年财报发布会上表示项目层面也在争取“活水”,对由于市场下滑造成还款有困难的项目,与金融机构沟通推动展期方案,并推进和AMC(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形成更加综合的项目盘活、债务重组方案。同时,融创也在向“保交付”困难项目的属地政府申请保交楼专项借款:2024年融创在全国交付17万套房屋,近三年累计交付66.8万套,位列行业前三;其获得保交楼专项借款、银行配套融资及“白名单”项目资金合计345亿元,为项目盘活提供流动性。 另外,在一众民营房企中,融创的资产质量一直以来相对更为优质。截至2024年年中,融创未售土储货值约1.23万亿元,其中一、二线城市占比近七成,且上海、北京等地项目(如外滩壹号院)销售表现强劲,未来都可转化为现金流。 一般而言,境外重组需75%以上债权人支持才能获得通过。如果部分国际债权人因利益分歧或对转股后股价预期悲观而拒绝加入,可能导致重组拖延甚至失败。但目前来看,如果融创加速核心城市项目去化,并深化与AMC合作(当前规模近350亿元)以增强现金流,同时抓住“保交楼”专项贷款、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等政策窗口以争取更多资金注入,无疑将有助于加快扩大债权人对境外债务重组方案的支持比例,并最终令公司清盘风险得以解除。 香港股市自4月18日始因复活节假期连续两个交易日休市,4月22日恢复交易,融创中国受境外债务重组消息的提振盘中一度涨超5%,但收盘时涨幅缩减至1.2%,目前方案中债转股的股价也远超当下1.6港元左右的市价,表明市场对其疑虑虽有所减轻但并未消散。 孙宏斌首次创业时成立的顺驰地产2003年销售额达到45亿元,接近万科的63亿元,但由于高负债、高杠杆、高成本的运营模式以及楼市政策的收紧,2006年陷入困境,最终被他忍痛贱卖。但他并未退出市场,而是通过融创中国再次崛起,2014年首次跻身房企前十强,在高举高打七年后又爆出流动性危机。多次上演绝地求生的孙宏斌,目前仍面临“化债-销售-信心”的三角平衡难题,而破解这道难题,不仅需要融创提升经营,更需宏观经济回暖——好在这位有“不死鸟”之称的行业老兵从未放弃。(财富中文网)
在外卖行业,刘强东的“亲自下场”为势头愈演愈烈的京东美团之战,增加了新的看点。 4月21日,有消费者在社交媒体晒出与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的合影,称接到其配送的第一单外卖。对此,京东方面回应媒体称属实。在送外卖后,刘强东请外卖骑手们吃火锅时说,“十年前,我最后一次送是2015年送的快递,所以整整十年没去送。正好每次送,客人都认识我,所以已经没办法真实体验了。” 放眼行业,这一幕只是京东与美团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外卖乃至即时零售领域“火并”的冰山一角。 2月11日,京东官宣外卖服务上线,开启“品质堂食餐厅”商家招募,并为5月1日前入驻的商家免去全年佣金。除了对商家端“0佣金”,在骑手端,京东陆续宣布逐步为京东外卖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鼓励兼职骑手自由接单等举措;对消费者,京东外卖宣布投入百亿补贴,并自4月21日起,对超时20分钟以上的外卖订单全部免单。 上述举措迅速收获了消费者关注,也冲击了行业格局。4月22日,“京东外卖崩了”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4月15日,京东宣布品质外卖日单量突破500万单,并上线“自营秒送”电商业务,覆盖几乎所有品类。同日,美团发布即时零售品牌“美团闪购”,称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30分钟买万物”的需求。 在今年2月京东宣布为外卖全职骑手缴纳社保后,美团也跟进了这一举措,称预计从2025年二季度开始逐步为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两家巨头最近的一次交锋是,美团官方账号隔空回应京东指出的骑手陷入“二选一”传闻,称并未限制骑手在其他平台接单。 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超2万亿元。在电商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京东将外卖作为一块未补齐的拼图,纳入其零售体系中。当一二线城市餐饮外卖规模接近饱和,美团也正在把即时配送作为重要的增长点,并向县城、乡镇等下沉市场渗透。两家各自领域的头部玩家争夺消费者手中“最后三公里”配送服务的投票权时,决定了这可能是一场互为攻守的博弈。 美团本地商业CEO王莆中曾透露,目前美团非餐饮品类的日订单量已突破了1800万单。从2024年业绩来看,去年美团配送服务收入为980.7亿元,同比增长19.3%。 今年3月的财报电话会上,美团管理层表示,在非食品部分,美团即时零售继续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增速远高于外卖业务。在强化“万物到家”的消费者心智下,“消费者对即时配送服务的粘性越来越强。” 美团即时配送不断扩大的品类,也延伸至京东的3C业务基本盘。据虎嗅,有业内人士称,京东物流体系内有“黄金包裹”一说,即配送3C产品的包裹快递利润率远高于其他品类。 这场夹杂着舆论战的白热化竞争中,另一个关注焦点是,京东和美团均打向了对方的“七寸”。 3月21日,刘强东在朋友圈发文,呼吁所有快递员和骑手都可以获得五险一金待遇。“我们所学的知识、商业模式、技术算法都不应该是用来压榨社会最底层的兄弟们的,我们的利润、市值和财富更不应该建立在底层百姓无保障的生活之上的。” 对于刘强东来说,在京东诞生前一次在餐饮行业的创业失败、巨亏收场的经历,有利于其洞察低利润对餐饮行业生态和多方参与者的负面影响。 4月15日,刘强东的一段内部讲话在网络流传,直指外卖行业的高佣金、食品安全等问题,但未指明具体平台。他强调,要求京东外卖的利润率不超过5%。“按照3毛5的理论来约束自己的赚钱能力”,与员工及商家等合作伙伴共享利润。 不过,据摩根大通在4月15日发布的全球在线外卖行业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九家主流外卖平台预测净利润率在1.5%—3.3%之间,算术平均值为2.2%。该报告测算,美团外卖业务2024年预计净利润率为2.8%。 美团本地商业CEO王莆中在社交平台谈及对京东外卖的看法时称,“如果把外卖当作即时零售(30分钟送万物)的一部分,达达和京东到家早在2014年就开始了,只不过收效甚微。”王莆中认为,京东不是第一家想做外卖的公司,可能也不是最后一家。 尽管外卖业务有望为京东的零售体系提供新的流量入口并盘活存量用户,但在前期的高补贴投入和骑手成本下,京东将不得不直视对短期利润的影响。2024年,包括达达在内的京东新业务亏损较上年扩大。 而在骑手、商家、消费者看似多赢的局面下,面对两强竞争时不确定的行业走向,投资者却很受伤。4月22日,京东港股股价一度跌超6%,外卖行业动作频频之下并未提振的股价,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市场对新业务前景的担忧。美团港股股价则跌近6%,新一轮竞争有可能增加的配送及获客成本、流失的单量将对美团的主营业务带来更大的挑战。 从餐饮外卖到即时零售,除了美团、饿了么,也有渗透本地生活的抖音,强化同城配送的顺丰、淘宝小时达等多个玩家。当当创始人李国庆曾透露,刘强东想进军外卖,“已经酝酿了六七年”。而在2025年成为新晋“搅局者”的京东外卖,或许只是等到了布局已久后的时间点。 京东集团SEC副主席、京东集团CEO许冉近日在接受晚点采访时表示,“外卖行业本就是一个宽广的赛道,第一它市场规模很大,第二增长依然还很快,我认为完全容得下多个平台。”她将京东外卖的核心能力锚定在“解决用户过去没有被满足好的痛点”。 在这场“外卖大战”中,最喜闻乐见的或许是消费者:打下价格的同时获得保障品质的承诺。强势的新入局者对推动行业正向发展同样有其社会意义:骑手在零工经济中所处的关键角色再度被正视。 中企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评论道,“商业竞争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利润攫取,而在于社会总效用的提升。当京东骑手开始讨论子女教育基金的使用规划,当美团站长学习如何运营‘骑手友好社区’,我们依稀看见零工经济进化的可能路径——那个曾被算法异化的配送员,正在资本的裂隙中重获人的主体性。”(财富中文网)
一项新研究发现,晚上进行长跑或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课程等高强度锻炼,会损害睡眠质量并危及心血管健康。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你更倾向于晨起锻炼以迎接新一天,还是选择下班后前往健身房,借运动缓解一天的压力?于个人偏好的时段进行锻炼堪称理想之选,尤其是锻炼能带来诸多益处,从降低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到延长寿命。达到每周建议的150分钟运动量,还能助力降低罹患200多种疾病的风险。 不过,对于那些习惯在一天结束时进行锻炼的人群来说,此类锻炼很可能会对健康的另一关键层面——睡眠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4月15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新研究的主要作者伊莉斯·法瑟-蔡尔兹(Elise Facer-Childs)表示:“夜间开展锻炼活动,特别是那些需要承担较高水平心血管负荷的锻炼活动,很可能会对后续的睡眠、静息心率以及心率变异性产生干扰,进而损害身体恢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澳大利亚墨尔本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发现,在睡前四小时内开展锻炼活动,与入睡时间延迟、睡眠时长缩短、睡眠质量下降以及静息心率升高和心率变异性(即每次心跳之间的间隔时长)下降存在关联。尤其在进行诸如高强度间歇训练、足球比赛或长跑等夜间高强度锻炼时,这些影响表现得更为显著。 研究人员对14689名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员展开调查,通过为期一年的持续监测,收集到高达400万个夜间数据。参与者均佩戴健身监测设备(WHOOP运动手环),用以记录运动、睡眠及心血管方面的数据。 睡眠与锻炼之间的关系 过往研究显示,锻炼能够改善睡眠质量,甚至有助于治疗失眠等睡眠障碍。今年早些时候开展的一项研究阐释道,锻炼不仅有助于加快入睡速度,还能促进褪黑素(负责调节睡眠周期的激素)的分泌。 虽然有部分研究表明夜间锻炼不会对睡眠产生干扰,但该研究的作者指出,此前的研究结论缺乏足够的确定性。 该研究的合著者乔希·莱奥塔(Josh Leota)表示:“此类研究往往依赖于有限的样本规模以及实验室环境,并且很少涵盖那些会对身体造成大量心脏代谢负荷的锻炼活动,这使得此类研究结果的外部有效性受到质疑。” 他补充道:“夜间进行剧烈运动会使身体处于高度警觉状态,这也是公共卫生指南先前一直建议避免在临近就寝时段进行锻炼的原因所在。” 睡眠在助力体能恢复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让你为下一次锻炼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还可降低受伤风险并提升运动表现。关于睡眠和运动表现的研究发现,睡眠质量欠佳会导致肌肉力量与耐力减弱,同时增加受伤风险并延缓伤势痊愈进程。 睡眠欠佳与大脑老化进程加速、认知功能衰退、心理健康状况恶化以及免疫系统功能抑制存在关联。 研究人员还发现,临近就寝时间进行锻炼的人群心率变异性较低,这与寿命缩短、肥胖问题、心血管疾病、炎症反应、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以及免疫功能下降存在关联。他们还注意到,夜间锻炼者的静息心率偏高,这意味着心脏必须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将血液输送至身体其他部位,即心脏的工作效率相对较低。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指出,静息心率偏高与体重超标、血压升高以及身体素质下降存在关联。 莱奥塔表示,这项新研究的结果表明,如果人们想要改善睡眠健康状况,那么至少在睡前四小时进行锻炼或许有所助益。 或者,他说:“倘若在睡前四小时内进行锻炼,人们不妨选择时间较短、强度较低的运动项目,比如慢跑或游泳,以尽量减少对睡眠的干扰,并让身体逐渐放松下来。”(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Do you prefer waking up early to start your day with a workout, or relieving the day’s stress by hitting the gym after work? Fitting in exercise when you like is ideal, especially with the numerous benefits that working out can have, from lowering colorectal cancer risk to extending your lifespan. Getting in the recommended 150 minutes of exercise per week can also help lower your risk of over 200 diseases. But for end-of-day exercisers, those workouts could be impacting another crucial part of your health: sleep quality. “Evening exercise—particularly involving high levels of cardiovascular strain—may disrupt subsequent sleep, resting heart rate,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thereby impairing a critical stage of the recovery process,” said Elise Facer-Childs, lead author of a new study that was published on Apr. 15 in Nature Communications. The study’s researchers, out of Monash University in Melbourne, Australia found that exercising within four hours before bedtime was linked to falling asleep later, getting less and worse quality sleep, and having a higher resting heart rate and lower heart rate variability (the time gaps between each heartbeat). The findings were especially pronounced for higher intensity workouts in the evening, like HIIT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a soccer game, or a long run. Researchers looked at an international cohort of 14,689 people monitored across one year resulting in four million nights of data. Participants wore a fitness monitor (WHOOP Strap) to record exercise, sleep, and cardiovascular dat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leep and exercise Previous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exercise improves sleep quality, and could even help remedy sleep disorders like insomnia. A study from earlier this year explained that exercise boosts melatonin production, the hormone responsible for regulating sleep cycles, in addition to helping you fall asleep faster. While som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evening exercise does not interfere with sleep at all, the authors of this study point out that previous findings were less conclusive. “These studies have relied on small sample sizes and laboratory settings, and rarely involved exercise bouts that elicit substantial cardiometabolic demand on the body, calling into question the external validity of such findings,” said co-author Josh Leota. “Intense exercise in the evening can keep the body in a heightened state of alertness, which is why public health guidelines have previously advised against working out too close to bedtime,” he added. Sleep also plays a vital role in helping you recover better not only for your next workout, but also to stave off injury risk and improve workout performance. Research on sleep and athletic performance has found that poor quality sleep can impair muscle strength and endurance, while increasing risk of injury and inhibiting injury recovery. Poor sleep is tied to faster brain aging, decreased cognitive functioning, worsened mental health, and a suppressed immune system. Researchers also observed a lower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mong people who exercised close to sleeping, which has been linked with shorter lifespan, obesity,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flammation, poor mental health, and worsened immune health. They also noticed evening exercisers had a higher resting heart rate, which indicates your heart has to work harder to pump blood to the rest of your body—meaning it is less efficient. High resting heart rate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body weight, higher blood pressure, and lower physical fitness, 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Leota said the new study’s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if people were aiming to improve sleep health, they may benefit from working out at least four hours before going to bed. Or, he said, “If exercising within a four-hour window of bedtime, people could choose brief low intensity exercises, such as a light jog or swim, to minimize sleep disruption and allow the body to wind down.”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一位人工智能治理专家认为,这份报告提供的信息“严重不足”且“令人担忧”。图片来源:Photo Iilustration by Thomas Fuller/SOPA Images/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在发布最新人工智能模型Gemini 2.5 Pro“预览版”三周后,谷歌(Google)发布了一份重要文件,详细披露了这个模型的构建与测试信息。 此前,人工智能治理专家批评该公司在发布模型时未同步公开对该模型的详细安全评估报告及其潜在风险说明文件,这显然违背了其向美国政府及在多次国际人工智能安全会议上做出的承诺。 谷歌发言人在邮件声明中表示,任何关于公司违背承诺的说法都是“不实之词”。 该公司还表示,当向公众完全开放Gemini 2.5 Pro“系列模型”最终版时,将提供更为详尽的“技术报告”。 但至少有一位人工智能治理专家批评谷歌新发布的六页模型卡文件,认为文件提供的模型安全评估信息“严重不足”。 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智库民主与技术中心(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Technology)的人工智能治理高级顾问凯文·班克斯顿在社交媒体平台X发表长篇评论,对谷歌延迟发布模型卡文件及其细节缺失表示担忧。 他指出:“这份有关顶级人工智能模型的资料信息严重不足,它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当科技公司争相将产品推向市场时,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和透明度正在竞相降低。” 班克斯顿特别强调,模型卡既未及时发布,又缺乏关键安全评估结果(如诱使人工智能模型输出生物武器指南等危险内容的“红队测试”细节),表明谷歌“在发布最强模型前尚未完成安全测试”,且“甚至至今仍未完成安全测试”。 班克斯顿提出另一种可能:谷歌虽完成了安全测试,但制定了新政策,即在模型未向全体用户开放前不公开评估结果。目前,谷歌将Gemini 2.5 Pro称为“预览”版本,用户通过谷歌AI Studio和Google Labs产品访问,但可使用的功能受到限制。谷歌同时宣布将向美国大学生广泛开放该模型。 谷歌发言人表示公司将为“每一个模型系列发布一份”更加完整的人工智能安全报告。班克斯顿在X平台上表示,这可能意味着谷歌未来不会针对模型的微调版本(如专门针对编程或网络安全的改进版)单独发布评估报告。他指出这种做法的危险性,因为人工智能模型的微调版本可能展现出与“基础模型”截然不同的行为特征。 在人工智能安全性方面的表现出现倒退趋势的并非谷歌一家公司。Meta为新发布的Llama 4人工智能模型提供的模型卡文件,在篇幅和细节方面与谷歌Gemini 2.5 Pro的模型卡文件相似,同样遭到人工智能安全专家的批评。OpenAI则表示不会为其新模型GPT-4.1发布技术安全报告,理由是该模型“并非前沿产品”,因其o3和o4-mini等“思维链”推理模型在多项基准测试中表现更优。与此同时,OpenAI宣称其GPT-4.1模型的性能比GPT-4o模型更强大。尽管安全评估显示后者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但该公司称其安全性仍在可发布的阈值以内。鉴于该公司表示不会发布技术报告,GPT-4.1是否会突破安全阈值目前仍是未知数。 OpenAI确实为上周三新发布的o3和o4-mini模型提供了技术安全报告。但与此同时,本周早些时候,该公司更新了“准备框架”。“准备框架”介绍了该公司如何评估其人工智能模型存在的关键风险以及计划如何减缓这些风险,如协助制造生物武器和模型开始自主改进并突破人类控制的可能性等风险。此次更新将“说服能力”(即模型操纵人类采取危险行动或相信虚假信息的能力)剔除出该公司预发布评估的风险类别,并修改了发布高风险模型的决策机制,包括在竞争对手已推出类似模型时,公司会考虑发布存在“重大风险”的人工智能产品。 这些修改在人工智能治理专家之间引发了分歧:部分人士赞赏OpenAI提升决策透明度并明确发布政策的做法,另一些专家则对修改内容表示震惊。 (财富中文网) 译者:刘进龙 审校:汪皓 Google has released a key document detailing some information about how its latest AI model, Gemini 2.5 Pro, was built and tested, three weeks after it first made that model publicly available as a “preview” version. AI governance experts had criticized the company for releasing the model without publishing documentation detailing safety evaluations it had carried out and any risks the model might present, in apparent violation of promises it had made to the U.S. government and at multiple international AI safety gatherings. A Google spokesperson said in an emailed statement that any suggestion that the company had reneged on its commitments was “inaccurate.” The company also said that a more detailed “technical report” will come later when it makes a final version of the Gemini 2.5 Pro “model family” fully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But the newly published six-page model card has also been faulted by at least one AI governance expert for providing “meag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safety evaluations of the model. Kevin Bankston, a senior advisor on AI Governance at the Center for Democracy and Technology, a Washington, D.C.-based think tank, said in a lengthy thread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 X that the late release of the model card and its lack of detail was worrisome. “This meager documentation for Google’s top AI model tells a troubling story of a race to the bottom on AI safety and transparency as companies rush their models to market,” he said. He said the late release of the model card and its lack key safety evaluation results—for instance, details of “red-teaming” tests to trick the AI model into serving up dangerous outputs like bioweapon instructions—suggested that Google “hadn’t finished its safety testing before releasing its most powerful model” and that “it still hasn’t completed that testing even now.” Bankston said another possibility is that Google had finished its safety testing but has a new policy that it will not release its evaluation results until the model is released to all Google users. Currently, Google is calling Gemini 2.5 Pro a “preview,” which can be accessed through its Google AI Studio and Google Labs products, with some limitations on what users can do with it. Google has also said it is making the model widely available to U.S. college students. The Google spokesperson said the company would release a more complete AI safety report “once per model family.” Bankson said on X that this might mean Google would no longer release separate evaluation results for fine-tuned versions of its models that it releases, such as those that have been tailored for coding or cybersecurity. This could be dangerous, he noted, because fine-tuned versions of AI models can exhibit behaviors that are markedly different from the “base model” from which they’ve been adapted. Google is not the only AI company seemingly retreating on AI safety. Meta’s model card for its newly released Llama 4 AI model is of similar length and detail to the one Google just published for Gemini 2.5 Pro and was also criticized by AI safety experts. OpenAI said it was not releasing a technical safety report for its newly-released GPT-4.1 model because it said that the model was “not a frontier model,” since the company’s “chain of thought” reasoning models, such as o3 and o4-mini, beat it on many benchmarks. At the same time, OpenAI touted that GPT-4.1 was more capable than its GPT-4o model, whose safety evaluation had shown that model could pose certain risks, although it had said these were below the threshold at which the model would be considered unsafe to release. Whether GPT-4.1 might now exceed those thresholds is unknown, since OpenAI said it does not plan to publish a technical report. OpenAI did publish a technical safety report for its new o3 and o4-mini models, which were released on Wednesday. But at the same time, earlier this week it updated its “Preparedness Framework” which describes how the company will evaluate its AI models for critical dangers—everything from helping someone build a biological weapon to the possibility that a model will begin to self-improve and escape human control—and seek to mitigate those risks. The update eliminated “Persuasion”—a model’s ability to manipulate a person into taking a harmful action or convince them to believe in misinformation—as a risk category that the company would assess during it pre-release evaluations. It also changed how the company would make decisions around releasing higher risk models, including saying the company would consider shipping an AI model that posed a “critical risk” if a competitor had already debuted a similar model. Those changes divided opinion among AI governance experts, with some praising OpenAI for being transparent about its process and also providing better clarity around its release policies, while others were alarmed at the changes.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图片来源:Witthaya Prasongsin—Getty Images 特朗普发动本轮关税战以来,美国股市和债券市场相继崩盘,令金融界人心惶惶。但是受影响的还不只是美元和美债,就连美元自身的地位也岌岌可危。有分析师警告称,由于特朗普政府反复无常的对外政策,很可能导致全球出现“去美元化”现象。 德意志银行全球外汇研究总监乔治・萨拉韦洛斯在上周的一份报告中写道:“我们正在见证所有美国资产价格的同时暴跌,包括证券、美元(汇率)和债券市场。全球金融体系正在进入一个未知的领域。” 即便市场暴跌,债券收益率上升,但是美元汇率仍在上周跌至近三年的最低点。萨拉韦洛斯表示,在典型的市场环境下,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市场就会“囤积”美元,作为对抗其他风险因素的“避风港”,美元便会随之升值。但是这次,特朗普给全球市场带来的冲击远非寻常。现在其他国家已经失去了对美国的信心,而且都在减持美国资产,这很有可能动摇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 这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美元的特殊性,来自其他国家的“补贴”。美国每年获得的外国投资高达2万亿美元,这些外国投资者既包括个人也包括外国政府,他们持有美债总额的30%。他们纷纷撤资离场,是一件值得担忧的事。因为当下美国国债规模还在水涨船高,外国抛售的行为很可能会导致美国的借贷成本进一步上升。 如果这一届美国政府仍然致力于维持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那么分析师们就用不着如此担忧近期的市场波动了。但是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芬・米兰在上周的一次讲话中表示,维持美元的主导地位“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并且会导致美国的劳动力和产品失去竞争力。 那么,投资者该何去何从呢?富国银行投资研究所的全球策略师加里・施洛斯伯格表示,有的投资者已经把目光投向了黄金、德国国债、瑞士法郎和日元等资产。 不过,施洛斯伯格也指出,现在还不到对美元完全失去信心的时候,美元市场崩溃并不是一件马上就会发生的事,目前美元的颓势是可以逆转的。虽然过去几个月,美元地位已经遭到了相当大的损害,但美元特殊性的支柱因素仍然存在。相比于其他任何一个市场,美国市场仍然更有深度,更有流动性,也更发达和高效。尽管有人认为欧元有可能成为美元的替代货币,但是欧洲的分裂程度远甚于美国,甚至还面临着解体的风险。 施洛斯伯格表示:“当然,目前存在资金逃出美国的情况。”这反映了市场内部的深层不安,但是“美元仍将是核心货币,市面上也几乎没有能代替它的货币。” 全球对美国的信心动摇了 话虽如此,但是包括施洛斯伯格在内的分析师们都指出,当前的市场环境与以前的几次市场动荡有着显著的不同。以2011年美国国债信用评级下调为例。当时,投资者并未过度在意此事,依然将美元视为稳定的“避风港“,从而避免了市场的失控。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各国政府也能携手共克时艰。 但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以及不顾实际硬搞所谓的“制造业回流”的做法,却颠覆了几十年来各国达成共识,并且威胁到了美国作为全球事实领导者的地位。其影响很可能是长期的。 施洛斯伯格表示:“特朗普的做法,基本上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让美国自外于全球经济。我并不是说,二战以来的贸易和支付体系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了,但特朗普这样做的确会制造不确定性。” 而特朗普政策的多变性,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在短短几周内,他的关税政策朝令夕改,一时增税,一时暂缓,一会儿挥大棒,一会儿扔胡萝卜。目前,美国政府对大多数国家全面征收10%的关税,但是对中国征收了145%的关税。这一切都是以行政令的方式发布的,而不是由国会通过法律,所以这些政策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很容易朝令夕改。这些都削弱了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信任。即便这些政策都被纠正了,对美国信用的损害也很难消除。有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的这番折腾,最大的赢家是欧元和日元。 施洛斯伯格表示,投资者如果对当前的市场环境感到担忧,不妨跟理财顾问谈谈自己的感受,问他们对市场环境变化的看法。不过至少就目前而言,有一些基本原则是仍然适用的。比如你可以多元化配置资产,既投资美国资产,也投资国际资产,可以考虑将黄金作为“避风港”,或者短期考虑增加现金配置。总之,市场环境是瞬息万变的,千万不要为了寻找替代投资而急躁冒进。 最后,施洛斯伯格说:“乐观地看,这一些都会过去的,所有这些人为的动荡都会结束。明天不会是世界末日。我的意思是,这一切也许周一就会逆转。”(财富中文网) 译者:朴成奎
中国创立的电商平台Temu和希音(Shein)表示,计划自本周起,上调面向美国消费者的商品售价。图片来源:Nikos Pekiaridis/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中国创立的电商平台Temu和希音表示,计划自本周起,上调面向美国消费者的商品售价。这是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意图通过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来矫正中美这两大全球经济体间贸易失衡状况所引发的连锁反应。 中国电子商务公司拼多多(PDD Holdings)旗下的跨境电商平台Temu和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快时尚跨境电商希音,在内容近乎一致的独立声明中均指出,“受近期全球贸易规则与关税变动影响”,其运营成本有所上升。 两家公司均宣称,自4月25日起将实施“价格调整”,但均未披露价格涨幅的具体细节。目前尚不清楚这两家竞争对手为何在其购物网站上发布了近乎相同的声明。 自进军美国市场以来,希音和Temu凭借超低价格商品以及铺天盖地的数字广告或网红营销攻势,给西方零售商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生产的大多数产品加征145%的关税,并决定终止允许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商品免缴关税进入美国的海关豁免政策,此举对上述两个平台的商业模式造成了冲击。 电商公司一直是这项广泛应用的豁免政策的最大受益者。特朗普本月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宣布自5月2日起取消针对来自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商品的“小额豁免条款”,届时这些商品将被加征145%的进口税。 依据这项即将废止的条款,每天有多达400万个低价值包裹运抵美国,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 美国政界人士、执法机构和商业团体曾游说,力主取消这一存续已久的豁免政策,称其为贸易漏洞,使价格低廉的中国商品获得了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希音聚焦年轻女性消费群体,主要通过与社交媒体网红合作,销售价格低廉的服装、化妆品和配饰。而Temu则通过在线广告进行商品推广,销售的商品种类更为多元,包括家居用品、趣味礼品和小型电子产品。 根据数据分析提供商Sensor Tower的数据,去年这两家公司位列社交媒体平台广告支出最高的企业之列,然而在最近几周,它们均缩减了广告开支。这对于像脸书(Facebook)、Instagram、Snap、X平台和TikTok等依赖广告收入的平台而言,或许并非利好消息。 去年11月,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Amazon)推出了一个低价线上商城,主要售卖价格低于20美元的电子产品、服装和其他商品。上周三,该商城展示的大量电子产品、服装和其他商品,与希音和Temu平台上常见的商品品类极为相似。 在针对即将涨价事宜向客户发布的通知里,这两家公司均鼓励客户在接下来的数日内持续进行购物。 Temu的声明中写道:“我们已备足了库存,全力保障在此期间您的订单能够顺利送达。我们正不遗余力地维持低价,将涨价对您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尔特曼。图片来源:Chris Jung/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2025年2月,OpenAI高管曾前往洛杉矶希望与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达成合作,最终空手而归。据彭博社(Bloomberg)报道,电影公司对OpenAI处理数据的方式存在怀疑,且2023年好莱坞罢工之后,工会担心工作岗位流失可能引发抵制,所以拒绝使用该公司的人工智能视频生成工具Sora。 OpenAI与好莱坞合作失败其实暴露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即该公司似乎不愿证明自己能遵守规范了娱乐行业一百多年的合同、版权协议和劳动保护等规则。OpenAI不仅疏远了价值超过千亿美元的娱乐行业,更是错失向其他行业展示其有能力建立可靠且长期合作关系的机会。 OpenAI在好莱坞碰壁不仅让人想起早年间媒体行业与硅谷的争端。2000年代初,Napster似乎有望为用户提供海量数字音乐从而颠覆音乐行业。Napster的服务一度成为文化现象,但其运营模式建立在分发未经授权(即盗版)音乐的基础之上。从长远来看,该公司为无视版权法付出了沉重代价。各大唱片公司纷纷提起诉讼,等到Napster想明白谈版权协议时为时已晚。音乐产业早已翻篇,转而和Rhapsody、iTunes以及后来的 Spotify等平台达成可持续合作协议。OpenAI的技术远比Napster强大,然而结局可能如出一辙。 和Napster一样,OpenAI没意识到与现有行业合作才是实现长期增长的更好途径。OpenAI没有选择跟创作者合作,而是直接抓取新闻文章,未获得授权就使用大量书籍资源,还推出了一款听起来很像女演员斯嘉丽·约翰逊声音的语音助手(此前她曾拒绝授权)。因约翰逊事件受到批评后,OpenAI声称语音来自另一位未具名的女演员,继续我行我素。这种“先上车再买票”的策略或许曾帮OpenAI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保持领先,但不可持续。 对电影公司友好的人工智能 就像当年的Napster,OpenAI正为电影行业与尊重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公司合作铺路。狮门影业(Lionsgate)就宣布与Runway合作,打造只用狮门片库训练的专属人工智能模型。该模型透明可控,狮门清楚知道正使用哪些知识产权,还能把收益内部分配或用于再投资。詹姆斯·卡梅隆和StabilityAI公司展开合作,将人工智能应用在特效制作领域。资深电影纸片人彼得·切尔宁携手风投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创立了专注于人工智能的电影公司Promise。 相关公司与OpenAI不同之处在于,要么只使用获得授权的数据训练模型,要么在艺术家可控的有限范围内运用人工智能,又或是在好莱坞直接参与下成立新电影公司。然而OpenAI坚持掌控一切又不理会电影人的顾虑,最终可能会发现自己被拒之门外。 OpenAI应该学学曾经将监管当成障碍,后来才发现合作好处多多的技术公司,通常都是在和监管机构大战一场之后才会醒悟。举例来说,Uber一直自我标榜“颠覆者”,最终还是与伦敦和华盛顿特区等城市政府合作,拿下市政合同的同时也提升了市场信任。 OpenAI仍有时间说服传统行业,能做到尊重知识产权、数据隐私和劳动规则。 第一步,OpenAI应该提升人工智能训练数据方面的透明度,帮助电影公司和工会了解正在使用哪些受版权保护的内容。比如建立内容溯源系统,追踪人工智能生成的剧本或表演等内容,并不需要把整个模型都公开。OpenAI、电影公司和创作者可以请第三方审计,证明模型按照约定的数据限制和标准开发。如此既能满足要求,又能保护专有信息。 OpenAI还应该同意以某种方式与版权所有者分享收益。虽然电影行业可能无法复制 Spotify式版税系统,但设立创意基金的核心理念依然可行,尤其是在像Runway与狮门影业之类可控的合作案例。思路不是按使用次数付费,而是对预先获批的数据集进行授权许可,分享因使用相关内容生成视频带来的收益。 OpenAI在好莱坞的机会 整合数据其实有很大机会。OpenAI可以参考类似模式,与工会及各电影公司合作开发已获得授权的版权内容套餐。哪怕只是有限的系统,也能体现出合作的诚意。对OpenAI来说,最大的风险不是细节处理不当,而眼睁睁看着竞争对手大步向前自己却无所作为。 顺着这一思路,OpenAI应该更广泛地与好莱坞接触,不仅包括电影公司,还有从业者和创作者。2023年的罢工事件表明,工会能影响公众舆论和相关政策走向,长远战略必须加以考虑。将人工智能带来的部分收益分配给行业专业人士,就表明OpenAI意在与人类人才携手合作,而不会绕过他们。如此举措能让人工智能被看成创意伙伴而不是威胁,也有助于OpenAI从运作不透明的通用模型中脱颖而出。 上个月,400多名好莱坞创作者联名致信白宫,主张人工智能公司应像其他行业一样遵循版权法。“削弱或消除帮助美国繁荣的版权保护制度完全没理由,”信中写道。OpenAI拖得越久,越会给其他公司抢先一步的机会。 马特・斯坦伯格是乔治城大学技术与公共政策学者。此前他是负责电影和电视开发的高管。(财富中文网) 译者:梁宇 审校:夏林
据媒体报道,因Cybertruck销量下滑,特斯拉拟削减该款车型的产量。图片来源:FREDERIC J. BROWN/AFP—Getty Images • 据《Business Insider》报道,特斯拉(Tesla)正在下调Cybertruck的生产目标,并将部分工人调至其他生产线。由于一系列召回事件以及投资者对该公司前景的担忧,Cybertruck销量大幅下滑。为提振销量,特斯拉近期推出了购车优惠措施并发布低价版本。 据媒体报道,由于Cybertruck销量低迷,特斯拉正下调该车型的生产目标。 《Business Insider》援引两名匿名员工的消息称,该电动汽车厂商过去几个月已经降低了生产目标。四名要求匿名的工人透露,特斯拉缩减了部分Cybertruck生产线规模,部分团队裁减比例超过一半。自1月起,特斯拉德克萨斯州超级工厂的Cybertruck生产线工人陆续被调往Model Y生产线。 一位员工对《Business Insider》表示:“感觉像是公司在逐步淘汰人员。停车场变得越来越空。” 据媒体报道,特斯拉自去年12月启动人员调整,通过征询员工优先考虑的岗位将部分人员调任至Model Y产线。 Cox Automotive公司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个月Cybertruck销量锐减至6,406辆,较前一季度的12,991辆腰斩。自2023年末投产以来,该车型累计销量仅超4.6万辆。销量困境是特斯拉整体颓势的缩影——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整体销量下滑了13%。 特斯拉方面未回应《财富》杂志的置评请求。 自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唐纳德·特朗普政府任职以来,特斯拉业绩持续承受压力。分析人士指出,马斯克在政府效率部(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DOGE)的职责分散了其管理特斯拉的精力,导致投资者信心受挫,再加上销量萎靡——自特朗普就职以来,特斯拉股价累计下跌43%。但过去12个月,特斯拉股价仍总体上涨了54%。 据媒体报道,上个月,因车主投诉侧板脱落问题,特斯拉暂停了Cybertruck交付。数日后,公司宣布因侧板问题对已售出的Cybertruck实施全面召回,这是该车型投产15个月来的第八次召回。今年2月,特斯拉还因动力转向辅助装置缺陷召回37.5万辆汽车。 Cybertruck促销举措 尽管面临困境,马斯克仍对公司未来保持乐观,上月承诺未来两年将在美实现汽车产量翻番。 为刺激销售,特斯拉为购买“Foundation Series”版Cybertruck新车的车主提供终身免费充电权益,但该版本售价高达9.5万美元。拥有这项权益,每次充电可节省约50美元,但仅限车主本人使用,不适用于网约车司机。 上周,公司又发布了售价约7万美元的低价版Cybertruck。新车型虽然降价约1万美元,但却从全轮驱动改为后轮驱动,并取消了空气悬架和素皮座椅等配置。 部分投资者认为低价版缺乏吸引力,不足以刺激销量。特斯拉投资人、未来基金(Future Fund)执行合伙人加里·布莱克预测,2025财年Cybertruck交付量将从2024财年的3.7万辆降至2万辆。 布莱克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后驱版比全驱版价格仅降低了1万美元,并且取消了全驱版的多项功能,因此我们预计,发布后驱版对于提升华尔街对特斯拉的交付预期几乎没有实质性影响。”(财富中文网) 译者:刘进龙 审校:汪皓
图片来源:Westend61—Getty Images 一段时间以来,历经科学验证、能助力人们实现更健康长寿生活的习惯始终如一:锻炼身体、充足睡眠、减轻压力——当然,还有合理饮食。 如今,研究人员揭晓了四种应优先选择的食物,因为食用它们或能助力人们实现长寿。 为了将范围缩小到这四种食物,西班牙研究人员研究了两种借鉴世界“蓝色地带”(据报道这些地区百岁老人比例最高)饮食建议的饮食方式:地中海饮食和“星球健康饮食”。 这两种饮食方式均倡导大量摄取水果、蔬菜、全谷物、豆类以及坚果,同时适度摄入乳制品和肉类。其中,不太为人熟知的“星球健康饮食”由科学家于2019年提出,重点关注环境可持续性,相较于肉类,该饮食更侧重于提高豆类等植物性蛋白质替代品在饮食结构中的占比。 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此项新研究的主要作者梅赛德斯·索托斯·普列托(Mercedes Sotos Prieto)博士,在有关研究结果发布的新闻稿中指出:“严格遵循这两种饮食方式与全因死亡率的降低存在关联,且对环境造成的负担较小,这凸显了选择这两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对个体健康以及地球生态环境均具有重大意义。” 这项研究追踪了2008年至2010年间招募的近11500名参与者,并在约14年后进行了随访,以评估饮食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 如今,研究作者们指出了四种食物类别——这两种饮食方式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认为这些食物类别在长寿和健康寿命方面最为重要。 水果 水果是地中海饮食和“星球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富含诸如维生素C、维生素A等关键营养素以及抗氧化剂,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减轻炎症和细胞损伤。 一项研究发现,用水果替代包装食品作为零食,可使人压力感知显著降低。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医学中心的注册营养师利兹·温安迪(Liz Weinandy)此前曾对《财富》杂志表示,维生素C对大脑具有保护作用。 为了摄入各种营养物质,地中海饮食倡导每天食用两到三份不同种类的水果。“星球健康饮食”则建议每天至少食用五份水果和蔬菜。 奶制品 根据该项研究,尽管乳制品在这两种饮食结构中所占比例较小,却依旧与长寿存在关联。这两种饮食均强调了低脂或脱脂奶酪、酸奶(例如低脂希腊酸奶、茅屋奶酪)的重要性。乳制品富含钙与维生素D,对骨骼健康大有裨益。同时,它能带来饱腹感,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有助于减缓与年龄相关的肌肉流失。通常,一小杯5盎司(约合141.7克)的酸奶含有10至15克蛋白质(人体每千克体重大约需要1.2到2克蛋白质)。 诸如开菲尔酸奶之类的发酵乳制品,同样富含益生菌,对维持肠道健康大有裨益。 不饱和油 橄榄油和牛油果油等不饱和油是这两种饮食的关键构成要素,它们不仅有助于维持健康的胆固醇水平,还对大脑有益。 美国心脏协会称:“有部分证据表明,富含初榨橄榄油的地中海饮食可能有助于人体清除动脉中多余的胆固醇,保持血管畅通。” 坚果 一把坚果向来都是绝佳的零食,且理由极为充分。坚果富含对心脏健康有益的优质脂肪,能够减轻炎症;其丰富的纤维和蛋白质可以让人产生饱腹感;此外,坚果还含有大量欧米伽-3脂肪酸(尤其是核桃),对大脑健康大有裨益。 Blue Zones LLC的创始人丹·比特纳(Dan Buettner)曾研究过最长寿人群的饮食,他此前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表示:“找到你所钟爱的食材。倘若你能学会巧妙搭配它们,烹制出美味佳肴,那么通过饮食迈向百岁人生便不再遥远。”(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2025年4月7日,一艘满载集装箱的货船停靠在香港国际码头。图片来源:Sawayasu Tsuji—Getty Images 毕马威(KPMG)美国供应链主管玛丽·罗尔曼(Mary Rollman)表示:“几乎与我交谈过的每一位客户都已设立战情室。他们组建起一支专职团队,团队成员彻底搁置日常事务。当下,他们的任务就是关注新闻动态,以便及时掌握最新消息,并迅速向领导层汇报。” 在2025年全球大贸易战纷扰的复杂格局中——不过公司并非是这场战争的发起者。在各国政府彻底重塑全球商业环境之际,它们正奋力求生存、谋发展。这一挑战的核心在于供应链,而究竟该如何对其进行变革则是所有这些战情室的首要议题。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首席执行官安倍·埃什肯纳齐(Abe Eshkenazi)表示:“这在供应链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时期,我们此前从未在如此复杂的局面下应对过类似挑战。” 全球皆预感重大变局将至——特朗普曾屡次向世界宣称他将大幅提高关税力度与规模——然而,几乎无人预料到他于4月2日针对57个国家所实施的关税加征幅度竟如此之大。关税税率从11%(针对喀麦隆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到49%(针对柬埔寨)不等,这使得美国的平均有效关税率飙升至22.5%——这是自19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一周后,他暂停了对大多数国家的关税,将除中国以外所有国家的关税税率降至10%。当下,没有任何一位在世的美国企业经营者,拥有在如此环境下开展业务的经验 。 截至目前,大多数美国公司似乎都在采取规模有限的举措。罗尔曼表示,部分公司正加速推进将制造业务回迁美国本土的既有规划。还有部分公司在关税政策调整时,选择将进口商品滞留在边境。但她表示,“此类举措尚属个别现象。与我合作的大多数公司都在努力模拟各种应对方案和情景,但尚未做出任何重大决策。” 进行调整并非易事。在已然成为历史的全球化经济模式下,以汽车生产为例,在美国组装的汽车,其零部件往往源自数十个国家。部分零部件在生产过程中需多次跨越国境流转。福特公司表示,它使用的零部件由约1400家供应商提供的1000多种材料制成。重构这样的供应链体系,难度超乎想象。 在特朗普首个任期实施加征关税政策后,部分行业被迫废弃原有的供应链,然而此次面对关税变动,那些行业恐难凭借此前经验占得先机。毕马威美国及全球贸易与海关业务主管安德鲁·西西利亚诺(Andrew Siciliano)表示:“我们看到纺织与服装业成为受冲击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特朗普首个任期实施加征关税政策后,许多公司于2018年撤离中国,转而迁往越南、泰国、印度和马来西亚。”截至4月2日,上述四国均面临高额关税。尽管当前关税已下调至10%,但关税暂停期结束后,这些国家将面临何种关税政策仍充满不确定性。 当下又平添一层变数:今日的关税,明日是否依旧?暂停加征关税实属意料之外,而从历史来看,未来无疑还将涌现更多不可预知的变数。例如,特朗普在首个任期内曾宣布对源自巴西的金属产品加征新关税,然后在与时任巴西总统雅伊尔·博索纳罗(Jair Bolsonaro)会谈数日后便取消了这项关税。如今,类似的情况再次出现,但规模远超以往。特朗普最近在“空军一号”专机上对记者表示,关税政策赋予美国“强大的谈判权”,并坦言“我已与众多欧洲、亚洲乃至全球各地的领袖展开对话,他们迫切希望达成协议”。包括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Jamieson Greer)在内的其他官员也暗示,美国政府对达成协议持开放态度。4月2日宣布的关税政策显然是谈判中的初步试探,这意味着企业领导人如今必须基于随时可能毫无预兆发生变化的关税政策来构建新的供应链体系。 这恰恰是致使供应链难以顺畅运作的环境。埃什肯纳齐表示:“供应链依赖于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既涵盖数据层面,也包括可预测性。若能明确市场需求,我们便能精准规划供应、订单、库存及物流。然而,正如金融市场难以驾驭不确定性一样,供应链体系同样不擅长应对突如其来的变数。” 更棘手的是,供应链的重大调整往往需要长期的应对措施。例如,汽车制造商在美国新建一家制造工厂至少需要两年半的时间,部分工厂甚至耗时三到五年。待工厂正式投产时,汽车制造商又需规避哪些国家的何种关税呢?那笔数十亿美元的投资是否明智?再比如,仿制药的原料大多来自中国和印度。罗尔曼说:“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20年之久。”她表示,在美国生产这些原料,成本将高出35%,而且在美国建厂可能需要长达两年的时间。在此期间,这些原料仍需进口,且价格或将进一步攀升——具体涨幅无人能够预知——这取决于与中印两国的关税谈判结果。 当领导们努力做出重大决策时,由于难以洞悉特朗普的长期目标,他们深感沮丧。路易斯安那州共和党参议员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最近向《华尔街日报》坦言:“我实在无法揣测他当下的战略意图。”埃什肯纳齐则疑惑道:“通过所有这些关税,我们到底想要达成什么目标呢?”他们或许应该记住特朗普在2015年出版的《跛脚的美国》一书中写道:“我不想让人们确切地知道我在做什么——或者在想什么。我喜欢出其不意,让他们猝不及防。” 显然,对于供应链高管以及其他人而言,特朗普确实做到了这一点。(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X报告称,在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收购推特并将其更名为X后,公司营收急剧下降。图片来源:Photo by Beata Zawrzel/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 新披露的财务信息显示,在埃隆·马斯克收购推特后,该公司在英国的业务遭受重创,营收暴跌66.3%。这一下滑主要归因于广告收入滞后,由于对品牌安全和平台内容审核的担忧,该公司广告收入在全球范围内均呈现下滑趋势。 英国最新披露的财务文件,让关注埃隆·马斯克旗下X公司的观察人士,得以一窥马斯克收购推特后该公司营收下滑的严峻程度。 最新向英国公司注册处(Companies House)提交的文件表明,在马斯克完成收购后的一年间,X的英国分公司营收下降了66.3%,从2022年的2.053亿英镑降至2023年的6910万英镑。这些数据是根据英国财务披露规则所能获取的最新数据,该规则允许公司延迟数月甚至数年提交文件。 其利润亦遭受重创,税前利润骤降74%,跌至225万英镑。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广告收入滞后,由于对品牌安全以及该平台内容审核的担忧,该公司广告收入在全球范围内均呈现下滑趋势。 在一系列动荡变革之后,包括对X验证系统(即蓝V认证服务)的全面改革,广告商对该业务的信心遭受重创,众多大品牌纷纷从该社交网络撤离。 2023年11月,在《纽约时报》DealBook峰会的一次会议上,马斯克言辞激烈,指责广告商将抵制威胁作为一种勒索手段。 历经收购后的低谷期,X已有所反弹 自2023年起,X在全球范围内的情况逐步好转,部分分析师预测,今年X的广告收入或将迎来自2021年以来的首次年度增长。 研究公司EMarketer的数据显示,X在美国的数字广告收入预计将从2024年的11亿美元猛增17.5%,达到今年的13亿美元。 该研究机构还估计,X今年的全球广告收入可达23亿美元,较上一年度增长16.5%。 X的市值近来亦呈现回升态势。 根据富达蓝筹成长基金(Fidelity's Blue Chip Growth fund)的数据,截至去年7月,该公司市值已大幅缩水至马斯克2022年10月收购时所支付的440亿美元的不足四分之一。 马斯克收购推特时,富达(Fidelity)投资了1966万美元,然而去年,该公司表示,这些股份的价值已缩水至仅550万美元。不过,据《金融时报》报道,在上个月的一次二级交易中,投资者对这家社交媒体公司的估值达到了440亿美元,出现了令人意外的反弹。 此后,马斯克表示,他旗下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xAI已以330亿美元的估值完成了对X平台的收购。这位亿万富翁3月份在X平台发布的一则帖子中写道:"并购完成后,xAI的估值为800亿美元,X的估值为330亿美元。”他表示,将120亿美元债务计算在内,X当前的价值为450亿美元,且此次交易完全以股权形式进行。 X在英国的分公司因延迟提交文件险些被注销,本周一提交了2023年的账目。文件还显示,该公司员工总数从399人骤降至114人,其中研发岗位缩减尤为显著。 自马斯克接手该平台以来,通过连续多轮裁员举措,X公司员工规模大幅缩减。追溯至2022年10月,马斯克曾向英国广播公司披露,他已将X公司员工总数从2021年末的7500人削减至1500人,裁员幅度高达约80%。 《财富》杂志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向X公司提出置评请求,但该公司代表未立即作出回应。(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 X’s U.K. operations took a brutal hit following Elon Musk’s takeover, with revenue plunging by 66.3%, new financial disclosures show. The decline was largely attributed to lagging advertising revenue, which fell globally for the company amid concerns over brand security and the platform’s content moderation. New U.K. financial filings are giving observers of Elon Musk’s X a glimpse of just how bad the revenue decline was at Twitter after Musk took over the company. Recent accounts filed with Companies House show that X’s U.K. arm saw a 66.3% drop in revenue in the year following Musk’s takeover, falling from £205.3 million in 2022 to £69.1 million in 2023. The numbers are the most recent available under the UK’s financial disclosure rules, which allow months and sometimes years-long delays for companies to file. Profits also suffered, with pre-tax profit down 74% to £2.25 million. These declines were largely attributed to lagging advertising revenue, which fell globally at the company amid concerns over brand security and the platform’s content moderation. Many major brands jumped ship from the social network after a series of turbulent changes, including an overhaul of X’s verification system—known as blue ticks—which rocked advertisers’ confidence in the business. Musk later accused advertisers of using boycott threats as a form of blackmail amid a profanity-laden tirade during a session at the New York Times DealBook Summit in November 2023. But X has rebounded since takeover dip Things have improved for X globally since 2023, with some analysts predicting that X’s advertising revenue could see its first annual growth since 2021 this year. According to research firm EMarketer, X’s U.S. digital ad revenue is projected to jump 17.5% to $1.3 billion this year from $1.1 billion in 2024. The research firm also estimated that X could generate $2.3 billion in global ad revenue this year, up 16.5% from last year. X’s value has also rebounded recently. As of July last year, the company’s value had cratered to less than 25% of the $44 billion Musk paid for it in October 2022, according to Fidelity’s Blue Chip Growth Fund. When Musk bought Twitter, Fidelity invested $19.66 million, but last year, it said those same shares were worth just $5.5 million. However, in a surprising rebound, investors valued the social media company at $44 billion in a secondary deal last month, the Financial Times reported. Since then, Musk has said his x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artup had acquired the X platform at a valuation of $33 billion. “The combination values xAI at $80 billion and X at $33 billion,” the billionaire wrote in an X post in March. He said the value of X was now $45 billion when including $12 billion of debt, and that it was an all-stock transaction. X’s U.K. branch narrowly avoided being struck off for late filings, submitting accounts for 2023 on Monday this week. The filing also showed that the company’s employment fell sharply from 399 to 114, with major cuts made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oles. Since taking over the platform, Musk culled a huge portion of X employees through a series of rolling layoffs. In October 2022, Musk told the BBC he had reduced X’s headcount from 7,500 employees at the end of 2021 to 1,500, a cut of around 80%. Representatives for X did not immediately respond to Fortune’s request for comment, which was made outside normal working hours.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您可以订阅此RSS以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