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載客的熱氣球」——香港又一場尷尬的「國際盛事」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無法載人的熱氣球 香港首個「國際熱氣球節」9月4日開幕,主辦方收取昂貴門票,但因無法通過安全許可而取消載客安排,熱氣球僅作展示,入場人士無法升空也未獲退票,形容是「詐騙」,事件持續發酵。 這是繼去年初「美斯缺陣」、今年桌球賽「提早趕走觀眾」事件後,再有大型活動引發風波。 香港政府近年力推「盛事經濟」,希望吸引遊客和刺激本地消費,但連番失誤引起外界質疑專業度,甚至影響國際形象。 BBC中文採訪多位經濟學者及旅遊業人士,拆解事件對香港形象的影響,以及政府應該以什麼角色介入私營的盛事活動。 「無法載客」的熱氣球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在中環海濱舉行的熱氣球節 一連四日的國際熱氣球節在中環海濱舉行,分為早場及黃昏場,成人門票由200港元至880港元(28美元至113美元)不等,其中重點項目「熱氣球繫留定點飛體驗」需額外加580元(74美元)。 但活動開幕後,因飛行體驗未獲政府批准載人,熱氣球只作展示,大批購票入場的市民和遊客大感不滿。 當中一名媽媽、何小姐的受訪片段火速流傳,她指特意請假帶小孩來玩,到場後卻感到被騙,她連番批評指「這裡是香港」,「我來坐熱氣球,原來你連牌照也沒有,我要付600多元看你放風箏?」 何小姐的言論獲大批網民支持,認為「不能當香港人是水魚」(冤大頭、容易被騙的意思)。 主辦方一度解釋有權更改活動項目,拒絕退款,後來才提出以免費雪糕(冰淇淋)及可再次免費入場作補償,並就事件致歉。 香港消費者委員會表示,截至活動第二天、9月5日傍晚,共接獲28宗投訴個案,涉及金額達4萬港元,當中涉及最高金額的個案近5,000元。香港海關也表示接獲舉報,正在跟進。 有本地傳媒發現,香港旅遊發局網頁曾宣傳該活動,但現已下架。旅發局發言人回覆BBC中文查詢無確認曾否宣傳或下架該活動,僅稱網站載列城中活動資訊,並持續更新。 政府9月4日發稿表示,熱氣球節是商業活動,非政府主辦、協辦或資助,活動內容和安排均由主辧機構設計及落實推行。 發言人指,各政府部門曾多次與主辦方溝通,8月曾實地測試但效果未如理想,至活動前一日(9月3日)進行另一次測試,考慮安全情況僅批准熱氣球展示,不包括載客。 本地傳媒《HK01》則引述消息人士表示,活動無獲政府贊助,質疑有人想轉移視線至政府。報導又指,8月20日首次測試時有熱氣球傾側,其後主辦方拖到開幕前一天再測試,表現仍未能過關,安全成疑。 圖像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2024年2月4日,美斯來港出席友誼賽,最終因傷患未有出場。 這次活動由盛事(亞洲)有限公司舉辦,冠名贊助為友邦保險。主辦方稱斥資3,000萬元,已籌備八年。 有傳媒翻查資料,承辦活動的公司並無公開資料顯示曾舉辦大型活動經驗。另有資料顯示,該公司的技術總監與一名曾在負責「美斯來港」主辦單位工作的男子同名。 去年阿根廷球王美斯(Lionel Messi;梅西)來港獻技,但最終缺陣,引起現場四萬球迷和遊客不滿,資助該場活動的香港政府也表達了失望。 政府角色:計劃經濟與自由巿場 除了美斯和熱氣球事件,今年3月在啟德場館舉辦的桌球賽也被指安排失當,大會在未完賽下要求觀眾離場。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講師講師阮穎嫻表示,連番發生同類事件,會導致消費者或有顧慮,「這些事情常常發生,我也不想再冒險,下次又不知道誰失誤」。 按其觀察,參加者以本地人及大灣區居民為主,故估計對香港形象的影響並不會流傳至外國。但事件更加突顯「士氣問題」,因過去外界一般認為香港辦事專業、有效率,亦會保障安全,但是次主辦單位的處事手法馬虎,讓她有「香港人才流失」的感覺。 針對「盛事」連番失誤,香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曾提及,當局會研究機制,確保在政府場地舉辦的活動「必須妥當」,避免香港形象受損。BBC中文向當局查詢相關機制細節及何時出爐,至截稿前未有回覆。 阮穎嫻表示,政府或可在租用條款增加約束力,確保活動達致一定表現,但她質疑,「政府可以這樣做,但要否做這樣多呢?」她認為,這次事件屬商界問題,應由其界別承受痛苦及責任。 阮以「割席」形容政府聲明,但認為外界均無法判斷事件源頭是源自政府內部問題,抑或主辦單位失當。 她觀察,近年政府官員不時會在盛事活動現身,「若這件事成功,你們就會拿來自我滿足,是我們(政府)的功勞」,甚至多個部門已傾向「計劃經濟」,而非以「自由巿場」出發。 她表示,若政府的身位一直的身位是將盛事歸類為私營活動,「大家也不會怪你」,故公眾查問政府在事件的責任是合理的質疑。 圖像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 「蠟筆小新式的笑話」 經濟學者李兆波表示,政府以安全為由拒絕載客實在無可厚非,但有感事件尤如「漫畫《蠟筆小新》的笑話」,因熱氣球節活動備受關注,在接近最後一刻才告知會臨時取消載客項目,導致消費者的體驗不好,亦會影響香港的印象。 他指出,政府在「盛事」成功時,會自稱自己有份「資助」或「推廣」,但出現狀況後則指稱活動由主辦單位負責,讓人感覺「難看」,並反問若香港需要推廣旅遊,應否有更高層次的政府部門統籌並協調相關事宜,例如盡早與主辦單位溝通,研究如何處理。 香港政府近年開始大力推動「盛事經濟」,甚至會預早公佈「盛事年表」。單在今年上半已有近百個項目,預料吸引約84萬旅客,帶來約33億元的消費額,經濟增加價值約為18億元。 旅遊促進會總幹事崔定邦認為,今次熱氣球節的情況屬個別事件,不會影響香港的形象,他表示近日每星期持續有「盛事活動」成功舉行,熱氣球節是私人性質,屬本地居民參與較多的項目,估計對旅遊業的影響不大。 針對政府在處理事件的角色,崔定邦指出,政府以安全為由拒絕載客,反而突顯「香港的核心價值」——「不行就不行,沒太多退讓空位」,「不同意我們為了辦盛事,就什麼也不管了」。 按其觀察,政府曾嘗試協助,例如與主辦方開會、截至活動舉辦前一天仍然進行測試,同時亦曾為項目宣傳。 他指出,事件責任在於主辦單位,其善後及公關不盡人意。
意大利時尚大師阿瑪尼辭世:他如何徹底改變時尚界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Play video, "意大利時尚大師亞曼尼辭世 享年91歲", 節目全長 0,51 00:51 音頻加註文字,喬治·亞曼尼(Giorgio Armani)逝世,享壽91歲。他以重新定義現代西裝而聞名,但其職業生涯亦非毫無瑕疵。 2025年9月5日中午11時53分 最近更新: 5 分鐘前 喬治·亞曼尼(Giorgio Armani;喬治奧·阿瑪尼)9月4日逝世,享壽91歲。他是繼香奈兒(Coco Chanel)之後,首位在人們穿衣方式上帶來深遠改變的設計師。 亞曼尼出生於戰前時代,那是一個充滿嚴格傳統與固定風格的年代。他的設計作品不僅順應了20世紀下半葉日益流動的社會變化,更促成了這種變化的發生。 他最為人所記的成就,是重新定義了西裝——讓男性穿著更具柔性美感,也讓女性在職場中更受歡迎。 亞曼尼打破了過去僵硬風格的束縛,使男性穿著更顯優雅,女性則在職場中感受到力量與自信。 報章讚譽他為「首位後現代設計師」。在許多方面,他都是一位革命者。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亞曼尼1934年7月11日出生在意大利北部的皮亞琴察(Piacenza, Italy)。 他的家庭原本過著舒適的中產階級生活,但戰爭摧毀了一切。食物難以取得,他最早的記憶就是飢餓。 亞曼尼曾在街頭玩弄未爆的炮彈,直到其中一枚突然爆炸。他身受重傷,一位摯友當場喪命。 他後來說:「戰爭讓我明白,不是所有事物都充滿魅力。」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亞曼尼攝於家中,1970年代末期。 年輕時的亞曼尼,人生方向搖擺不定。 1956年,他開始攻讀醫學,但三年後退學,入伍從軍。 他很快對軍旅生活感到厭倦,隨後在米蘭的文藝復興百貨公司(La Rinascente)擔任櫥窗設計師,並迅速晉升。 多數設計師透過當學徒或就讀時尚學校學習技藝,但亞曼尼的養成是在店舖中完成的。 他了解顧客喜歡哪些布料,並親自前往紡織廠採購。他精通布料的結構,並運用這些知識來完善剪裁技術。 不久後,亞曼尼開始為高級時裝設計師尼諾·切瑞提(Nino Cerruti )工作。幾個月內,切瑞提便請他重新規劃公司的設計方向。 圖像來源,Family photo 圖像加註文字,二戰期間,亞曼尼(左)與他的小夥伴們。 1960年代的中產階級無力負擔高級時裝,但渴望擁有屬於自己的時尚風格與獨特造型。 憑藉對布料的專業知識,亞曼尼提供了解決方案。他選用高品質布料,打造出剪裁俐落、線條精準的男裝系列,並能大量生產。 這種具有意大利特色的風格開始影響時尚人士的穿著方式。 1966年,亞曼尼結識了年輕的建築學徒塞爾吉奧·加雷奧蒂(Sergio Galeotti)。加雷奧蒂不久便放棄自己的事業,開始在伴侶身邊工作。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亞曼尼年輕時從一家百貨公司的櫥窗佈置師做起,逐步建立他的時裝王國。 加雷奧蒂對喬治奧的才華充滿信心,鼓勵亞曼尼創立自己的品牌。 他負責公司的商業運作,甚至賣掉自己的福斯汽車(Volkswagen)以籌措創業資金。 他們從小規模開始——第一間辦公室環境昏暗,亞曼尼甚至得把燈罩拆掉才能看清布料。但他們的作品在時尚界掀起了一場革命。 概括而言,亞曼尼讓男裝更柔和,女裝則更具力量感。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整體改變,亞曼尼洞悉到發展機會。 男士西裝變得更柔軟、更具感性。 這反映出1960年代男性自我認知的轉變,但當時的時尚仍未捕捉到這一點。 隨著越來越多女性進入職場,亞曼尼看到了機會。 他說:「我意識到她們需要一種與男性相當的穿衣方式,一種能在工作中賦予她們尊嚴的造型。」 透過亞曼尼剪裁優雅的權力套裝,女性不再只能穿著母親那一代僵硬、沉悶的職場服裝。這些套裝展現女性魅力,同時也是平權的有力宣言。 1978年,公司與服裝製造商GFT簽署協議,使其能大量生產高級成衣。 同時,亞曼尼也成功策劃了一場行銷大勝。 他贏得為《美國舞男》(American Gigolo)男主角理查·基爾(Richard Gere;李察·基爾/李察·吉爾)設計服裝的合約。在1980年這部電影的幾乎每一幕中,基爾的俊朗形象都從頭到腳穿著亞曼尼的設計。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美國舞男》女主角羅倫·赫頓(左)、男主角理查·基爾(中)與亞曼尼(右)在英國倫敦一場亞曼尼特展會上合影。理查·基爾在該電影中穿著全身的亞曼尼服裝演出。 這是亞曼尼的時尚願景,透過好萊塢(Hollywood)的力量投射出來——是一種金錢買不到的宣傳。 他接著為奧斯卡紅地毯上的明星設計服裝,並為數十部電影與電視劇打造造型,其中包括《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s;《義膽雄心》)與1980年代的電視犯罪連續劇《邁阿密風雲》(Miami Vice)。 不到十年,他便成為美國銷量最高的歐洲設計師。米蘭也因此在全球時尚界崛起,成為僅次於巴黎的重要商業與創意重鎮。 他開始拓展品牌版圖,推出Armani Jeans和Emporio Armani,並與歐萊雅(L'Oreal)合作,將香水納入產品線。 隨後,他又推出眼鏡、運動服、化妝品與配件。如今,時尚人士可以追求一整套生活風格——統一於一個品牌之下。《GQ》雜誌形容這是「全方位造型」。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1985年,塞爾吉奧·加雷奧蒂因艾滋病(AIDS;愛滋病)相關疾病去世,享年40歲。 亞曼尼是一位極度低調的人,他因此自我封閉,甚至一度考慮退休。最終,他決定堅持下去,而不是「放棄塞爾吉奧所有的希望」。 在悼念這位長期的私人與事業夥伴時,亞曼尼表示:「他讓我相信自己的作品與能量。」 2001年一次罕見的訪問中,亞曼尼被問到職業生涯中最大的失敗。他回答:「無法阻止我的夥伴離世。」 由於沒有家庭牽絆,他將一生奉獻於擴展自己的時尚帝國。 當其他品牌被大型時尚集團收購時,亞曼尼拒絕外部投資。 他選擇自行打造如今這個龐大的全球企業,並保留對財務與創意的掌控。這也讓他成為身價數十億美元的富豪。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亞曼尼(左)與影星茱莉婭·羅伯茨(Julia Roberts)在2019年的一場活動中結伴走在紅地毯上。 2000年,紐約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舉辦了亞曼尼作品展。 這場展覽肯定了亞曼尼在上個世紀對社會變遷的深遠影響,並大膽宣示「設計也可以是藝術」。 當模特兒安娜・卡羅琳娜·雷斯頓(Ana Carolina Reston)因厭食症去世後,亞曼尼停止使用體重過輕的模特兒。 2010年,隨著杜拜哈里發塔(Burj Khalifa)的開幕,酒店設計也納入他的事業版圖,內部裝潢由亞曼尼親自操刀。 身為熱情的體育迷,他曾為切爾西足球隊(Chelsea;車路士)與英格蘭國家隊設計西裝,並為2012年意大利奧運代表隊打造制服。 2014年,亞曼尼與《時尚》雜誌美國版(US Vogue)總編安娜·溫圖爾(Anna Wintour)公開鬧翻,原因是她未出席他新一季時裝發表會。 她聲稱行程衝突,但有傳言指出她曾表示:「亞曼尼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2024年6月巴黎時裝週上的亞曼尼(中),這是他迎來90歲壽辰前的一個月。 踏入人生第十個十年,亞曼尼仍持續在巴黎與米蘭的時裝秀上推出新系列。2025年3月,他表示米蘭的時裝秀旨在為動盪的全球政治局勢「撫平波瀾」。 他說:「我希望想像一種新的和諧,因為我相信這是我們所有人都需要的。」 亞曼尼本人身形俐落,舉止幹練。 《紐約雜誌》形容他「以紀律著稱」,並「致力於自我控制與自我約束,這種特質有時會被誤解為冷漠」。 每天早晨,亞曼尼都會在自家的游泳池中來回游泳。泳池長50碼(45.7米)、寬僅1碼(0.91米),水量剛好足以完成來回。 對某些人而言,這座泳池的設計正好體現了亞曼尼對生活與事業的專注態度——極簡、精準,且為特定目的而打造。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亞曼尼的風格始終與社會變遷同步。這種敏銳的社會方向感,源自他早年在米蘭百貨公司店舖工作的經驗。 在那裏,顧客才是最重要的——而一位優秀的設計師,必須因應他們不斷變化的需求。 65年來,亞曼尼致力於這項使命。《福布斯》雜誌(Forbes;《富比士》)估計,他因此累積了約130億美元(928億元人民幣;3970億元新台幣)的財富。 他曾對一位記者說:「我從不滿足。」 「事實上,作為一個永遠不滿意、執著於追求完美的人,我從不放棄,直到達成我想要的成果為止。」
舒淇、吳慷仁等台灣藝人轉發央視「閱兵貼文」引發關注 圖像來源,Aldara Zarraoa/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包括舒淇在內的十多名台灣藝人在微博上轉發央視「九三閱兵」的貼文 11 分鐘前 中國解放軍在北京「93閱兵」展示大量新武器,被指是對台灣發出明確的軍事威懾。 同一時間,包含舒淇、吳慷仁、楊宗緯等十多名台灣藝人,在微博轉發中國官媒央視新聞「九三盛大閱兵,致敬勝利!」的貼文,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此前,台灣陸委會曾約談部分藝人,並警告他們若「配合陸方宣傳矮化、消滅我國家主權」,會依據《兩岸條例》懲處和罰款。 有學者對BBC中文分析,台灣藝人在中國大陸發展的利益龐大,若在中國可以獲取的收入,遠高於觸犯台灣法律的罰款,對他們來說是「可以接受的交易」。 多名台灣藝人轉發央視貼文 圖像來源,weibo 這次捲入風波的台灣藝人,包括舒淇、吳慷仁、伊能靜、吳奇隆、黃安、張庭、林瑞陽、楊宗緯、TANK(呂建中)、楊培安、歐陽娜娜、侯佩岑等。 他們轉發央視在9月3日凌晨發布的微博貼文,標題是「此刻一起轉發!九三盛大閱兵,致敬勝利!」。 貼文內文這樣寫:「今天,我們一起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5098天、14年浴血奮戰,中國人民從不屈服於任何敵人!今天的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更無懼任何風浪!讓我們一起銘記歷史,從偉大勝利走向偉大復興!」 舒淇、吳奇隆、侯佩岑在轉發時寫下「英烈不朽,和平永駐」、伊能靜寫下「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吳慷仁則寫下「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 歌手楊培安甚至批評民進黨政府,轉發時寫下「反觀賴政權…不僅沒有任何正式的紀念活動……連『抗戰』二字都說不出口……而一直使用戰敗國『終戰』用語…不敢也不願正視史實的態度,令人不齒。」 圖像來源,internet 圖像加註文字,閱兵當天,中國的網絡上流傳了一份由網友整理出的75位台灣藝人名單。 閱兵當天,中國網絡流傳了一份由網民整理的75位台灣藝人名單,當中以紅色及綠色標示該名藝人有否轉發央視的貼文,並且揚言抵制沒有轉發的藝人。 在名單上,汪東城、王心凌、張鈞甯、張惠妹等均被指沒有轉發,而周杰倫、霍建華被標注為「無WB」(沒有微博),王大陸則是「當兵去了」。 有中國網民在有轉發的藝人貼文下留言指,「實在沒想到吳慷仁才是第一個站出來的台星」、「愛國歌者楊宗緯」、「愛國藝人,好樣的」等。 而在台灣人常用的社交平台Threads上,有網民批評有關藝人的表態,「最好笑的是吳慷仁都跑回台灣了,還要舔,好好的人不當,硬是要活成一個笑話」、「舒淇還算台灣藝人嗎?」。 陸委會:初步理解未有觸及「紅線」 過去,台灣藝人在中國社交平台微博上轉發涉及支持中國官方言論、台灣主權及政治相關的貼文,都會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也被視為是配合北京的統戰宣傳手段。 「93閱兵」前夕,台灣陸委會已警告稱,「部分台灣藝人配合中共官方媒體央視轉發消滅中華民國主權、鼓吹武力對台或宣揚武統的貼文」,指相關做法已逾越台灣社會紅線,或涉違反相關法令規範,指政府會依法行政調查。 對於這次仍有多名台灣藝人不理警告發帖,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卡耐基中國研究項目非常駐學者莊嘉穎告訴BBC中文,一些台灣藝人在中國經營生意及發展,「這種金錢誘惑還是相當大」。 他指出,即使陸委會對此作出警告,但實質上沒有明顯的懲罰,「或這些人沒有明顯要付出的代價或成本」,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會誘使台灣藝人進行轉發的行為。 儘管陸委會有提及最嚴重可能依《兩岸條例》罰款新台幣50萬元,但莊嘉穎認為僅僅是轉發貼文的行為,較難在法律上達到違反《兩岸條例》的門檻,即使真的有機會觸犯《條例》,「如果他們認為在中國可以獲取的收入遠高於50萬,這對他們來說是可以接受的交易。」 圖像來源,Mainland Affairs Council 圖像加註文字,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 根據《兩岸條例》第33條之1規定,台灣人民未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與中國大陸地區黨務、軍事、行政、具政治性機關(構)、團體或涉及對台政治工作、影響國家安全或利益之機關(構)、團體有任何形式之合作行為。而陸委會稱央視屬於黨政軍機關。 在「93閱兵」後,台灣陸委會召開記者會,表示根據初步理解,台灣藝人轉發的央視貼文及內容未有觸及「紅線」。 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指,有兩條基本的原則需要遵守,包括「不能貶低中華民國的地位」和「不能宣揚用武力解決兩岸問題」,而這次內容未有涉及以上兩點。 梁文傑強調,這只是初步的判斷,陸委會需要再進一步調查,他又指央視這次明顯有特別設計文字,打了一個擦邊球。 23名台灣藝人遭調查及約談 早前,陸委會提供一份23名赴陸台灣藝人的名單,稱他們曾配合中共發表統戰貼文,並請文化部進行約談,引起外界高度關注。 台灣文化部於上月29日表示,根據約談結果,多數藝人表示相關貼文是由中國經紀公司所為,或不知道貼文違法,部分人對於可能觸法感到緊張,而多數藝人也承諾「未來一定會遵守相關法令」。 根據台灣傳媒《鏡週刊》報導,這23位藝人包含陳喬恩、陳妍希、陳震、陳志朋、董又霖、官鴻、侯佩岑、歐陽娜娜、汪東城、王以綸、文淇、顏人中、楊宗緯、張韶涵、趙又廷、陳昊森、陳昕葳、郭品超、蘇袀禾、黃曦彥等。 同日,文化部長李遠撰寫公開信稱,台灣從來不反對台灣藝人為了更大的市場去中國發展,但是中國會在藝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做出各種在台灣無法想像的事,例如替其發聲、貼文。 他在信中表示,替台灣藝人表態對中國的認同、否定台灣主權只會是第一步,接下來他們還會干涉創作、打扮、言論,甚至是出入境。他強調,「作為文化產業主管機關仍然以關懷藝人立場,避免台灣藝人被作為統戰的工具」。 當時陸委會表示,台灣政府過去並未對在中國發展的藝人做過類似調查與懲處。 是次調查主要是針對今年3月中國舉行兩會期間,多名台灣藝人在微博上轉發央視「台灣唯一稱謂就是中國台灣省」的貼文,以配合中國外長王毅的言論,該則貼文內容稱「台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過去不是,今後更絕無可能」。 當時陸委會曾嚴厲譴責少數台灣藝人「唱和中共消滅中華民國主權」,並稱會依照兩岸條例相關規範進行查處。 「93閱兵」後,有媒體關注轉發的台灣藝人數目有減少,被問及早前的約談是否造成轉發人數減少的原因時,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稱還是有藝人轉發、但有些人是上次轉發今次沒有轉發,表示政府政採的行為有發生一些作用。
特朗普指示美國國防部改稱「戰爭部」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特朗普認為國防部過度關注多元、公平與包容項目,應重新聚焦於「作戰能力」及「戰士精神」。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指示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改稱為「戰爭部」(Department of War)。 他將於星期五(9月5日)簽署一項行政命令,要求國防部將新名稱作為第二名稱使用,並將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Pete Hegseth)改稱為「戰爭部長」。 國防部負責管理美國武裝部隊,是原戰爭部的繼任機構。戰爭部最初於1789年設立為內閣級部門,並一直運作至1947年。 根據美國法律,設立行政部門的權力屬於國會,因此若要正式更改部門名稱,必須經由修法處理。 BBC獲得了該行政命令的文本,其中寫道:「與僅強調防禦能力的『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相比,『戰爭部』(Department of War)這一名稱傳達出更強烈的備戰與決心訊息。」 為了「展現力量與決心」,該命令授權國防部長、其部門及下屬官員將新名稱作為副名使用。 命令亦指示赫格塞斯提出並納入立法及行政行動,以推動部門永久更名,因為特朗普若未獲得國會批准,無法正式更改部門名稱。 戰爭部由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創立,但在二戰後改名。 根據行政命令,恢復原名「將使本部門更聚焦於國家利益,並向對手釋出美國準備為捍衛利益而開戰的訊號」。 白宮尚未公布永久更名的預算,但美國媒體預計,重塑數百個機構、徽章、電郵地址、制服等,可能耗資達十億美元,並可能妨礙五角大樓(The Pentagon)削減開支與浪費的努力。 特朗普多次提出更名構想,認為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以舊名取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勝利歷史」。 他亦對國會支持此舉表示樂觀。 總統於上星期說:「我相信要是我們有這需求,國會便會同意。我甚至不認為我們需要,但如果需要,我相信國會會同意。」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美國國防部」名稱自二戰後一直沿用至今。 特朗普與赫格塞斯一直試圖將部門重心重新聚焦於「作戰能力」及「戰士精神」。 他們認為部門過度關注多元、公平與包容項目,以及所謂的「覺醒意識形態」。 星期四(4日)稍早,特朗普淡化了外界對他爭取諾貝爾和平獎的猜測。 他對BBC美國合作夥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表示:「我能做的就是阻止戰爭。我不是求關注,我只想拯救生命。」 這次更名標誌著特朗普自1月上任以來簽署的第200項行政命令。 儘管外界早已預期這次更名,但此舉正值中國在「93閱兵」後,外界北京展示大量武器是向美國及其盟友釋出的明確訊號。
千里之外的海參崴,如何被捲入俄烏戰爭 圖像加註文字,在當地殘疾人冰球隊「聯盟隊」裏,所有球員都在烏克蘭參戰時丟失過四肢。 在俄羅斯遠東地區海參崴(Vladivostok;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一座冰球場上,30歲的德米特里·阿法納西耶夫(Dmitry Afanasyev)正與當地殘疾人冰球隊「聯盟」(Soyuz)的隊友們一起訓練。 球員們卸下了義肢,坐在特製的雪橇上。他們用冰球棍在冰面上推動自己前行。 德米特里希望有一天能成為殘奧冰球冠軍。 但要實現這個夢想並不容易。由於烏克蘭戰爭,俄羅斯隊被禁止參加上屆殘奧會。 和他的所有隊友一樣,德米特里曾在前線作戰。 德米特里曾被動員參與烏克蘭戰爭。他回憶說:「有一枚地雷朝我飛來,我倒在地上,感覺到腿部灼熱。我低頭一看,一切都被撕裂了。我自己綁上止血帶,然後告訴兄弟們把我拖出去。」 「我太太是外科醫生。所以我給她發了一張我大腿的照片,她回覆說:『可能要鋸掉了。』我說:『好吧。』不管我是一條腿,還是兩條腿。無所謂。」 /* sc-component-id: sc-bdVaJa */ .sc-bdVaJa {} .rPqeC{overflow:hidden;display:-webkit-box;display:-webkit-flex;display:-ms-flexbox;display:flex;background-color:#F2EFEC;-webkit-flex-direction:row;-ms-flex-direction:row;flex-direction:row;-webkit-flex-wrap:wrap;-ms-flex-wrap:wrap;flex-wrap:wrap;box-sizing:border-box;} /* sc-component-id: sc-bwzfXH */ .sc-bwzfXH {} .bvjbqc{width:100%;height:100%;object-fit:cover;object-position:50% 50%;position:absolute;background-size:cover;background-position-x:50%;background-position-y:50%;background-image:url('https://c.files.bbci.co.uk/assets/89414435-a781-4035-a1b5-65ccdc82d7b5');} /* sc-component-id: sc-htpNat */ .sc-htpNat {} .kUePcj{max-width:743px;width:45%;position:relative;min-height:200px;-webkit-flex:1 1 auto;-ms-flex:1 1 auto;flex:1 1 auto;} /* sc-component-id: sc-bxivhb */ .sc-bxivhb {} .czXcyw{max-width:100%;position:absolute;bottom:0;right:0;color:#ffffff;background:#000000;opacity:0.7;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THeiti','华文黑体','Microsoft YaHei','微软雅黑','SimSun','宋体';padding:5px;word-wrap:break-word;} @media (max-width:599px){.czXcyw{font-size:12px;line-height:16px;}} @media (min-width:600px) and (max-width:1007px){.czXcyw{font-size:13px;line-height:16px;}} @media (min-width:1008px){.czXcyw{font-size:12px;line-height:16px;}} /* sc-component-id: sc-gzVnrw */ .sc-gzVnrw {} .blLFIH{width:45% !important;position:relative;margin:0;word-wrap:break-word;color:#404040;font-weight:300;-webkit-flex:1 0 auto;-ms-flex:1 0 auto;flex:1 0 auto;padding:16px;} /* sc-component-id: sc-htoDjs */ .sc-htoDjs {} .kGbKV{display:block;} /* sc-component-id: sc-dnqmqq */ .sc-dnqmqq {} .iXdGgb{font-weight:100;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THeiti','华文黑体','Microsoft YaHei','微软雅黑','SimSun','宋体';padding:11px 0 25px 0;} .iXdGgb p{margin:0;} @media (max-width:599px){.iXdGgb{font-size:18px;line-height:22px;}} @media (min-width:600px) and (max-width:1007px){.iXdGgb{font-size:21px;line-height:24px;}} @media (min-width:1008px){.iXdGgb{font-size:20px;line-height:24px;}} /* sc-component-id: sc-iwsKbI */ .sc-iwsKbI {} .jiPRqw{display:block;} /* sc-component-id: sc-gZMcBi */ .sc-gZMcBi {} .ccILVn{padding-top:1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THeiti','华文黑体','Microsoft YaHei','微软雅黑','SimSun','宋体';} /* sc-component-id: sc-gqjmRU */ .sc-gqjmRU {} .bfSXmE{color:#404040;font-style:normal;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THeiti','华文黑体','Microsoft YaHei','微软雅黑','SimSun','宋体';} .bfSXmE > strong{font-weight:bold;} @media (max-width:599px){.bfSXmE{font-size:16px;line-height:20px;}} @media (min-width:600px) and (max-width:1007px){.bfSXmE{font-size:18px;line-height:22px;}} @media (min-width:1008px){.bfSXmE{font-size:16px;line-height:20px;}} @font-face { font-family: 'ReithSans'; font-display: swap; src: url(https://c.files.bbci.co.uk/graphics/static/media/BBCReithSans_W_Rg.woff2) format("woff2"); } @font-face { font-family: 'ReithSans'; font-display: swap; src: url(https://c.files.bbci.co.uk/graphics/static/media/BBCReithSans_W_Bd.woff2) format("woff2"); font-weight: bold; } @font-face { font-family: 'BBCNassim'; font-display: swap; src: url(https://c.files.bbci.co.uk/graphics/static/media/BBC-Nassim-Regular-1-55-URD-Desktop.ttf) format("truetype"); } @font-face { font-family: 'BBCNassim'; font-display: swap; src: url(https://c.files.bbci.co.uk/graphics/static/media/BBC-Nassim-Bold-1-55-URD-Desktop.ttf) format("truetype"); font-weight: bold; } @font-face { font-family: 'Iskoola_pota_bbc'; font-display: swap; src: url(https://c.files.bbci.co.uk/graphics/static/media/iskpotaRegular.ttf) format("truetype"); } @font-face { font-family: 'Iskoola_pota_bbc'; font-display: swap; src: url(https://c.files.bbci.co.uk/graphics/static/media/iskpotaBold.ttf) format("truetype"); font-weight: bold; } @font-face { font-family: 'Latha'; font-display: swap; src: url(https://c.files.bbci.co.uk/graphics/static/media/lathaRegular.ttf) format("truetype"); } @font-face { font-family: 'Latha'; font-display: swap; src: url(https://c.files.bbci.co.uk/graphics/static/media/lathaBold.ttf) format("truetype"); font-weight: bold; } @font-face { font-family: 'Mangal'; font-display: swap; src: url(https://c.files.bbci.co.uk/graphics/static/media/mangalRegular.ttf) format("truetype"); } @font-face { font-family: 'Mangal'; font-display: swap; src: url(https://c.files.bbci.co.uk/graphics/static/media/mangalBold.ttf) format("truetype"); font-weight: bold; } @font-face { font-family: 'Noto Sans CJK KR'; font-display: swap; src: url(https://c.files.bbci.co.uk/graphics/static/media/NotoSansCJKkr-Regular.otf) format("opentype"); } @font-face { font-family: 'Noto Sans CJK KR'; font-display: swap; src: url(https://c.files.bbci.co.uk/graphics/static/media/NotoSansCJKkr-Bold.otf) format("opentype"); font-weight: bold; } @font-face { font-family: 'Noto Sans Gurmukhi'; font-display: swap; src: url(https://c.files.bbci.co.uk/graphics/static/media/NotoSansGurmukhi-Regular.ttf) format("truetype"); } @font-face { font-family: 'Noto Sans Gurmukhi'; font-display: swap; src: url(https://c.files.bbci.co.uk/graphics/static/media/NotoSansGurmukhi-Bold.ttf) format("truetype"); font-weight: bold; } @font-face { font-family: 'Padauk'; font-display: swap; src: url(https://c.files.bbci.co.uk/graphics/static/media/PadaukRegular.ttf) format("truetype"); } @font-face { font-family: 'Padauk'; font-display: swap; src: url(https://c.files.bbci.co.uk/graphics/static/media/PadaukBold.ttf) format("truetype"); font-weight: bold; } @font-face { font-family: 'Shonar_bangala'; font-display: swap; src: url(https://c.files.bbci.co.uk/graphics/static/media/ShonarRegular.ttf) format("truetype"); } @font-face { font-family: 'Shonar_bangala'; font-display: swap; src: url(https://c.files.bbci.co.uk/graphics/static/media/ShonarBold.ttf) format("truetype"); font-weight: bold; } @font-face { font-family: 'NotoSansEthiopic'; font-display: swap; src: url(https://c.files.bbci.co.uk/graphics/static/media/NotoSansEthiopic-Regular.ttf) format("truetype"); } @font-face { font-family: 'NotoSansEthiopic'; font-display: swap; src: url(https://c.files.bbci.co.uk/graphics/static/media/NotoSansEthiopic-Bold.ttf) format("truetype"); font-weight: bold; } @font-face { font-family: 'Mallanna'; font-display: swap; src: url(https://c.files.bbci.co.uk/graphics/static/media/mallanna.ttf) format("truetype"); } BBC 我太太是外科醫生。所以我給她發了一張我大腿的照片,她回覆說:『可能要鋸掉了。』 德米特里·阿法納西耶夫(Dmitry Afanasyev) 俄烏戰爭俄方參戰士兵 海參崴這座港口城市,距離烏克蘭和俄羅斯首都超過6500公里(4000英里)。 這裡是亞洲,距離北韓邊境130公里(80英里),距離中國更只有56公里(35英里)。 但一場遠在歐洲的戰爭所帶來的後果,在這裏卻清晰可見。 在俯瞰海參崴一座山丘上的墓園裡,排列著一排排新立的墳墓,紀念在烏克蘭陣亡的俄羅斯士兵。除了東正教十字架,每座墓地還插有軍旗和俄羅斯三色旗。 墓園另一側矗立一座紀念碑:「獻給特別軍事行動的英雄們。」這是克里姆林宮至今仍使用的官方說法,用以形容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這裡還有更多俄軍士兵的墳墓,以及一尊持槍俄軍士兵的雕像。 碑文寫道:「士兵永垂不朽。」 2022年2月,俄羅斯總統普京下令部隊越過邊境進入烏克蘭。這場全面入侵,被廣泛視為克里姆林宮試圖迫使烏克蘭重新回到莫斯科勢力範圍的行動。 三年半過去了,戰火仍在延燒。 圖像加註文字,在距離烏克蘭6000多公里的海參崴,俄羅斯對烏克蘭仍在持續的侵略,痕跡一樣鮮明。 在大氣電波中,我經常被問到:俄羅斯民眾如何看待烏克蘭戰爭、與西方的對抗,以及普京總統? 「俄羅斯人怎麼想?」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畢竟,俄羅斯幅員遼闊,情況多樣。這個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橫跨兩大洲、11個時區。俄羅斯部分地區如庫爾斯克(Kursk)和別爾哥羅德(Belgorod),與烏克蘭接壤。 而我現在所在的濱海邊疆區(Primorsky Krai)等地,則遠離戰火,海參崴是這個地區的行政中心。 這是自戰爭爆發以來,我在俄羅斯境內走得最遠的一次,藉此了解這個國家截然不同地區的民情。 在海參崴一個公園,我問當地人對烏克蘭的看法。 斯維特蘭娜(Svetlana)對我說:「我們當然會擔心。這場戰爭已經持續多年了,我們希望它能儘快結束。我們曾經希望阿拉斯加峰會(特朗普與普京會晤)能帶來一些改變,但並沒有。」 「人就是人,不管是英國人、美國人、日本人還是烏克蘭人。我不知道這些仇恨到底從哪來的。」 我還與伊利亞(Ilya)聊了起來。他說,烏克蘭戰爭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他在俄羅斯的生活。 伊利亞說:「在這裡你還是可以謀生、過日子。」 「生活水平沒有提高,但也沒有下降。不過,我們還是希望與其他國家的關係能改善,讓我們重新融入國際社會。」 圖像加註文字,斯維特蘭娜(Svetlana)說,海參崴人曾盼望過普京(Vladimir Putin)與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在阿拉斯加的會面能改變局面。 在海參崴市中心的一條步行街上,我停下腳步聆聽街頭樂隊的演出。我並不孤單,一大群人聚集在此欣賞這場即興搖滾音樂會。 在歌曲之間,我與主唱聊了幾句。他是一位年輕的當地音樂人,自稱強尼·倫敦(Johnny London)。 我問:這裡的人會談論烏克蘭正在發生的事嗎? 「像我們這個年紀的人,通常不會討論這些事情。很少。我甚至可以說,我們根本不談這些。」 我追問:為甚麼? 「我們對此無能為力。這不在我們掌控之中,也不在我們的能力範圍內。希望再過幾年,一切能恢復正常。」 甚麼是正常? 「沒有戰爭吧。我想,那會很好。」 圖像加註文字,本地音樂人強尼·倫敦(中)說,像他這樣的年輕人從不會聊俄烏戰爭。 我與強尼·倫敦聊完後,一位名叫維克多(Viktor)的退休人士走了過來。他認出我了——去年他在電視上看到我出席一場與普京同台的記者會。 維克多說:「你問過普京問題,對吧?你是BBC的。」 維克多是個忠實粉絲,但不是支持BBC,而是支持普京總統。他批評我對克里姆林宮領導人提出的「挑釁性問題」,為俄羅斯的政治制度辯護,並抨擊拜登(Joe Biden)政府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中的表現。 維克多說:「靠郵寄選票,拜登幾乎是從特朗普手中偷走了選舉結果。」 我指出:那是特朗普的說法。 維克多反駁:「不只是他,普京也這麼說。」 我回應:但普京這麼說,並不代表那就是事實。 「沒錯,」維克多承認,「但我們這裏的人就是這麼想的。」 維克多還認為,西方正在失去權力和影響力。 維克多說:「看看現在的情況:這週在中國,印度、中國和俄羅斯的領導人聚在一起,還有很多其他國家。但沒有特朗普、沒有英國、沒有德國、也沒有法國。光是印度和中國就有30億人口。」 從中國返程途中,普京將在海參崴停留。如果我有機會再次向總統提問,維克多建議我應該問他關於「新世界秩序」的問題。 這座城市正在為克里姆林宮領導人出席東方經濟論壇做準備。在通往會場的道路旁,街頭藝術家菲利普·杜爾馬琴科(Filipp Dulmachenko)用1800罐噴漆,創作了一幅特別的畫作。 這幅巨型壁畫,描繪了身穿軍服的普京擁抱一隻西伯利亞虎。 圖像加註文字,杜爾馬琴科曾因為他的作品而攤上不少麻煩,但這一幅塗鴉得到當局允許。 菲利普說:「阿穆爾虎一直是野生動物的象徵,而普京是俄羅斯的象徵。」 菲利普告訴我,他青少年時期曾因街頭藝術與警方發生衝突。但這幅普京壁畫已獲得地區當局的正式批准。 為了搭配這幅畫作,藝術家還用噴漆寫下了一句簡短的話——菲利普說,這句話只是關於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日出。 然而,當這句話與老虎和一位自認正在恢復俄羅斯力量的總統形象結合時,似乎也蘊含了更深層的意義: 「黎明從這裡開始。」
習近平金正恩六年來首會,稱友誼「永不變」、提及台灣問題 圖像來源,CCTV 31 分鐘前 在「93閱兵」隔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會面。 他們提到中朝友好「永不改變」,願加強戰略合作,在台灣、涉藏、涉疆等問題上朝方「支持中國維護國家主權」。 這是兩位擁有核武的鄰國領導人六年來首次會晤,上次是在2019年習近平首次對朝鮮進行國事訪問。 這次金正恩在華停留五天四夜,時長創下了歷史紀錄。 中朝友好「永不改變」 9月4日晚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舉行會談。 據新華社,習近平在會談中表示,中朝是「命運與共、守望相助的好鄰居、好朋友、好同志」,中國「高度重視」中朝友好,「無論國際情勢如何變化,這一立場都不會改變」。 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習近平表示「繼續同朝方加強協調,盡力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 他也表示,與朝鮮在國際及地區事務中加強戰略協調,維護共同利益。 新華社指出,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包括台灣、涉藏、涉疆等,並稱朝方在這些議題上「堅定支持中方立場,支持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據朝中社,金正恩告訴習近平,朝鮮將繼續支持中國維護主權、領土及發展利益。 金正恩對習近平表示:「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朝中之間的友誼情感都不會改變」。 新華社報道,習近平當晚還與金正恩小範圍茶敘並宴請。路透社指,金正恩與習近平會談後即晚乘坐專列離開。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創紀錄的北京之行 中朝元首會面前一天,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共同出席北京閱兵儀式,三位領導人罕見並肩同行的畫面傳遍國際媒體。 這也是朝鮮領導人近70年來首次參加重要多邊活動。據媒體報道,金正恩此次在華停留五天四夜,包括在北京約54小時,時長均創歷史紀錄。 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發布的影片中,金正恩祝賀習近平舉辦了一場「成功且盛大的」閱兵儀式,並表示該活動「充分展現了中國今日偉大的國際地位」。 朝中社證實,金正恩已於週四離開北京返回朝鮮。中共政治局常委蔡奇、外交部長王毅等中方高層官員送行。 朝中社稱,金正恩這次訪華「是歷史性事件,進一步鞏固了兩國之間的政治互信與戰略合作」。 中國是朝鮮最重要的政治和經濟盟友。經濟上,中國是朝鮮的最大貿易夥伴,佔其貿易總額的95%以上。朝鮮是中國唯一的正式軍事盟友,兩國在1961年簽署了共同防禦條約。 兩國關係可追溯至20世紀50年朝鮮戰爭期間北京對平壤的支持,該戰爭導致朝鮮半島分裂為如今的南北韓。
全球衝突如何推動「占星術」熱潮 圖像來源,ANTHONY WALLACE/AFP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在中國,占星術已有數百年歷史,人們甚至會用來預測世界大事的走向,例如這張分析美國總統特朗普運勢的星盤。 我們身邊不少人都有這樣的朋友:在開始一段戀情前,會先查查對方的星座是否合拍。 對多數人來說,這只是點綴生活的輕鬆小趣事;但也有人對此很當真:行星與星辰在一個人出生時的位置,確實會影響其一生、性格與人際互動。 在中國和印度,占星術流傳已久,印度甚至有政治人物會諮詢占星師,以判斷自己能否勝選。 如今,西方也有人開始借助占星術來理解、甚至預測政治和國際局勢。雖然在歐洲和美國這仍屬小眾,但需求似乎正在增加。 TikTok上充斥着此類影片,許多來自北美的占星師坐在星象圖前,聲稱這些圖表顯示了美國、伊朗,甚至歐洲各國建國時太陽、月亮和星辰的位置,並以此解讀地緣政治。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來源,Arrush Chopra/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在中國,占星術已流傳多個世紀——包括依照十二生肖為每一年命名的習俗。 例如,美國對伊朗發動襲擊的翌日,一名占星師在影片中說:「特朗普在伊朗的天王星下降線,象徵着動盪的關係。」另一位網紅則在同一天預測,伊朗會在7月1日或2日發動報復性打擊。 這些預測經常出錯,卻絲毫不阻它們的供應和需求。 過去五年,Google Trends數據顯示,每當有重大事件,「astrology(占星)」與「war(戰爭)」的搜索量便會急升:包括2020年2月新冠疫情爆發、2022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2025年5月印巴克什米爾衝突,以及同年6月美國對伊朗的空襲。 一名居住倫敦的伊朗人告訴BBC,6月德黑蘭遭轟炸時,她和仍在伊朗的妹妹都去找了占星師,希望獲得安慰與對國家未來的清晰指引。 在這些搜索高峰中,印度與北美的熱度居於前列。 不過,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文化社會學及宗教學助理教授加倫·沃茨(Galen Watts)認為,企圖用占星術來理解「重大地緣政治難題」是「糟糕的主意」,因為「幾乎可以說,根本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它有效」。 圖像來源,Majority World/Kuldeep Singh Rohilla/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在印度,占星師被廣泛諮詢——有時甚至連政客都會找他們推算選舉結果。 紐約占星師阿莉扎·凱利(Aliza Kelly)雖然樂見人們對其專業的興趣,但對社交媒體上一些內容的倫理問題表示擔憂。 她說:「像預測是否會有核打擊或第三次世界大戰這種高風險問題,用一段90秒的影片來傳播,恐怕不是最合乎道德倫理的方法。」 她指出,這些影片之所以吸引眼球,是因為聳動刺激。 「當你把聲譽建立在這些極端大膽的預測上,這是一場危險遊戲。這不是我想要從事的占星術。」 不過,凱利注意到,人們愈來愈常用占星術來解讀國內政治事件。 她第一次強烈感受到這一點是在2016年美國大選之夜,當時特朗普意外擊敗希拉里(Hillary Clinton)。她參加了一個觀選派對,現場人們盯着電視,看着《紐約時報》的選情預測指標與先前預期完全相反。 「人們開始走過來問我:作為占星師,你能解釋發生了什麼嗎?希拉里的星盤怎麼說?特朗普的星盤怎麼說?」 她說,這是她第一次如此切身地感受到,人們會透過占星術來理解政治與地緣政治事件。 圖像來源,Cassie Leventhal 圖像加註文字,卡西·萊文索曾依靠占星術嘗試預測新冠疫情爆發,希望藉此保護她體弱的父母。 疫情則是另一個轉折點。在那段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時期,許多人渴望找到答案。 當時,卡西·萊文索(Cassie Leventhal)開始透過占星術尋找下一波疫情的跡象。她的父母同時罹患癌症,正在接受治療。 她給父母的建議與公共衛生部門一致,但她承認,會參考行星位置來判斷何時提醒父母要更謹慎,增強防護。 當BBC記者指出占星術缺乏科學依據時,卡西回應,她把占星術視為「工具箱裡的一個工具,需要時拿出來,為對現有情況的理解增加深度」。 卡西還告訴我,她也曾「涉獵」占星術來理解美國政治。 她說:「特朗普的星盤裡沒有任何行星落在土象星座,他的月亮(代表情感與情緒解讀的行星)落在射手座(火象星座),這解釋了他常表現出的強烈情緒與衝動。」 靈性還是宗教? 沃茨博士表示,「從技術層面來看,占星術屬於靈性,甚至可能算是宗教。」 他解釋說:「查閱星座的人,至少預設了一種宇宙秩序,並相信它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 不過,各地對占星術的態度大不相同。 在印度,許多人對此很認真且相信其字面上的意思,例如婚配占星(Horoscope Matching)常用來判斷一對新人是否合適結婚,占星師的解讀往往能決定雙方家庭是否同意這門親事。 相比之下,沃茨博士表示,在西方,占星術更多是一種開放、供個人詮釋的方式。 「人們查星座時,通常是不拘泥教條、相當靈活的。他們可以閱讀解盤或星座運勢,然後自己決定要多認真看待。它提供了一種定位參考,但並不是必須遵循的承諾。」 圖像來源,Photo by Morteza Nikoubazl/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隨着以色列和美國對伊朗發動軍事打擊,包含「占星」與「戰爭」的網上搜尋次數在6月急升。 複雜時代的簡單答案? 雖然媒體常以「占星術在西方愈來愈流行」作為標題,但皮尤研究中心(Pew Center)的數據顯示,美國信奉占星術的人數其實大致持平:在2017年與2024年,各約有27%的美國人表示相信占星術。 那麼,為什麼會有「熱度上升」的印象呢? 沃茨博士認為,宗教與靈性在過去並不被視為適合公開談論的話題,特別是在媒體上。然而,2016年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劇烈變化」。 他說:「我們現在談論一些過去覺得不能談的事情,所以人們也更願意公開承認自己會參考占星解讀。」 沃茨博士指出,對許多人來說,星座能帶來樂趣、安慰或指引。世界大事往往複雜到連專家都難以徹底理解,而在他看來,用占星術來解釋各種危機,只會讓本已分化的世界更加破碎。 不過,他也理解其中的吸引力。 「我們正被沒有簡單解答的棘手問題所包圍,這自然會激發人們本能地渴望得到簡單的答案。」
人體器官交易:美國是如何成為全球「屍體出口國」 圖像加註文字,在美國,遺體交易是合法的 2009年11月,哈羅德·迪拉德(Harold Dillard)被診斷出腹部周圍患有惡性癌症,享年56歲。幾週後,這位前汽車修理工和雜工、一個幾乎每天都戴著牛仔帽、穿著牛仔褲的德州「修理先生」、被送進了臨終關懷機構。 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天,一家名為「生物關懷」(Bio Care)的公司來到了臨終關懷機構探望迪拉德先生。他們詢問他是否願意將自己的遺體捐獻給醫學界,以便醫生們能夠用它來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該公司會將他未使用的遺體火化,並免費歸還骨灰。 「他的眼睛亮了起來,」他的女兒法拉·法索爾德(Farrah Fasold)回憶道。 「他認為這減輕了家人的負擔。捐獻遺體是他能做的最後一件無私的事情。」 迪拉德先生在聖誕節前夕去世,幾個小時後,一輛來自「生物關懷」的汽車停在了臨終關懷機構外,將他的遺體運走了。幾個月後,他的女兒接到了警方的電話,他們找到了她父親的頭顱。 圖像加註文字,哈羅德·迪拉德的女兒法拉·法索爾德稱,她父親的屍體被「肢解」 警方稱,他們在該公司的倉庫裡發現了45人的100多塊屍塊。 「所有屍體似乎都被粗糙的切割工具肢解了,例如電鋸,」一名偵探當時寫道。 法索爾德女士說,她原以為父親的遺體會被有尊嚴地處理——但她認為,父親的遺體被「肢解」了。 「我晚上閉上眼睛,就會看到裝滿屍塊的巨大紅色桶。我失眠了,根本睡不著。」 該公司當時透過律師表示,他們否認虐待屍體。該公司已不復存在,其前所有者也未能就此置評。 這是法索爾德女士第一次接觸所謂的「屍體經紀人」的世界:這些私人公司收購屍體,解剖屍體,然後將肢體出售牟利,通常賣給醫學研究中心。 批評人士認為,這個產業代表著一種現代形式的盜墓。另一些人則認為,遺體捐贈對醫學研究至關重要,私人公司只是填補了大學留下的空白,因為大學一直無法獲得足夠的遺體來支持其教育和研究計畫。 儘管法索爾德女士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她父親的案例揭示了一場充滿情感的辯論,這場辯論直指我們對生命以及有尊嚴的死亡的理解。 遺體生意 至少從19世紀醫學教學蓬勃發展開始,一些具有科學頭腦的人就相當青睞於用自己的遺體來培訓醫生的想法。 布蘭迪·施密特(Brandi Schmitt)是加州大學遺體捐贈計畫的主任,該計畫是希望捐贈遺體的人們的熱門選擇。她說,去年他們收到了1600份「完整遺體捐獻」,他們擁有一份已登記的近5萬名健在者名單。 她說,遺體捐獻通常出於簡單的利他主義:「很多人要么受過教育,要么對教育感興趣。」 但經濟因素也會發揮作用。施密特女士說,葬禮費用昂貴——許多人被免費處理遺體這件事本身所吸引。 與大多數醫學院一樣,加州大學不從其遺體捐贈計畫中獲利,並且對如何處理屍體(醫學上稱之為「屍體」)有著嚴格的規定。 但近幾十年來,美國出現了一些更具爭議的現象:一個營利性企業網絡充當中間人,從個人手中獲取遺體,解剖後再出售。他們被廣泛稱為「遺體經紀人」,儘管這些公司自稱是「非移植組織庫」。 他們的一些客戶是大學,利用遺體培訓醫生。另一些是醫學工程公司,利用肢體測試新型髖關節植入物等產品。 在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營利性人體器官交易實際上是非法的,但美國監管較為寬鬆,導致這種交易蓬勃發展。 2017年,路透社記者布萊恩·格羅(Brian Grow)進行了一項同類調查,其中規模最大,發現了美國有25家營利性遺體經紀公司。其中一家公司在三年內從屍體器官交易中獲利1,250萬美元(930萬英鎊)。 其中一些公司廣受尊敬,並聲稱遵守嚴格的道德準則。另一些公司則被指控不尊重死者,並利用處於悲痛中的弱勢群體。 一場全球貿易 珍妮·克里曼(Jenny Kleeman)表示,由於美國監管存在漏洞,這種貿易滋生。她多年來一直在研究這個主題,以撰寫《生命的代價》(The Price of Life)一書。 雖然英國的《人體組織法》(Human Tissue Act)幾乎在所有情況下都規定從人體器官中獲利都是非法的,但美國卻沒有類似的法律。嚴格來說,美國的《統一人體器官贈與法》(Uniform Anatomical Gift Act)禁止出售人體組織,但同樣的法律允許你對人體器官的「加工」收取「合理的費用」。 這些鬆散的法律使美國成為了全球屍體出口國。克里曼在她的書中發現,美國最大的屍體出口商之一將人體器官運往了包括英國在內的50多個國家。 「在許多國家,捐贈器官短缺,」克里曼女士說。 「而他們能從美國獲得屍體。」 美國沒有正式的屍體經紀人登記冊,官方統計也很難找到。但路透社計算,2011年至2015年,美國私人經紀人至少接收了5萬具屍體,並分發了超過18.2萬個身體部位。 「國有遺體」 對某些人來說,私人遺體經紀人代表著最惡劣的貪婪,他們追逐救護車。 格羅在路透社的調查中發現,一些經紀人的活動「與美國殯葬業糾纏不清」,由殯儀館將經紀人介紹給新近去世者的親屬。作為回報,殯儀館收取介紹費,有時甚至超過1000美元(750英鎊)。 類似的恐怖故事隨處可見——而且由於美國監管寬鬆,一旦出現問題,通常無法尋求法律援助。 在與生物關懷公司發生衝突後,法索爾德女士希望提起刑事訴訟。除了父親的四肢可能是被電鋸鋸斷的之外,她還對收到的一個包裹感到不滿,包裹裝在一個密封袋裡,該公司聲稱裡面是她父親的骨灰。她說,裡面的東西看起來和摸起來都不像是人類的骨灰。 圖像加註文字,據其女兒,哈羅德·迪拉德曾是一位典型的德州牛仔。她被告知,處理她父親遺體的公司沒有違反任何州法律。 生物關懷公司老闆最初被指控欺詐,但後來指控被撤銷,因為檢察官無法證明其有欺詐意圖。 法索爾德女士越來越絕望,於是聯繫了當地地區檢察官。但她被告知,「生物關懷」公司沒有違反任何州的法律。 同樣備受爭議的是「州政府遺體」捐贈——當無家可歸者死於街頭,或有人在醫院去世且沒有已知近親時,他們的遺體會被捐贈用於科學研究。 理論上,縣政府官員會先嘗試尋找親屬;只有在找不到任何人的情況下,遺體才會被捐贈。 但BBC獲悉,這種情況並非總是如此。去年,蒂姆·萊格特(Tim Leggett)在他位於德克薩斯州的家中瀏覽新聞應用程式時,發現了當地人的遺體被如此利用的名單。當他看到哥哥戴爾(Dale)的名字時,他感到震驚。戴爾是一名叉車操作員,一年前死於呼吸衰竭。 他哥哥的遺體被營利醫學教育公司用來訓練麻醉師。根據與達拉斯縣和塔蘭特縣達成的協議,這具遺體是2019年至2024年間捐贈給北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2000多具無人認領的遺體之一。 「我很生氣,」萊格特先生說。 「他不想成為人們議論的對象,也不想被人指指點點。」 萊格特先生回憶說,他哥哥是個安靜的人,大部分時間「只想獨處」,而且他對科技的厭惡讓他很難與人保持聯繫。儘管如此,萊格特先生表示,他的哥哥和其他人一樣,也是人,應該在死亡中獲得尊嚴。 「他喜歡漫威漫畫;他養了一隻貓,給它取名為『貓』,」他回憶道。 北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向BBC發表聲明,向受影響的家庭表示「最深切的歉意」,並表示正在「重新調整」項目重點,以教育為中心,「改善家庭和子孫後代的健康質量」。該中心表示,自去年此事曝光以來,他們已經解雇了負責該計畫的工作人員。 遭到不公正地抹黑? 但撇開這些可怕的故事不談,有些人指出,遺體捐贈在科學發現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加州大學的施密特女士表示,從最基本的層面來說,遺體被用來教導醫生,或供外科醫生練習複雜的手術。通常,這是醫學生第一次接觸真正的血肉之軀——這種體驗是課本上無法複製的。 「這些學生將來會去幫助別人,」她說。 此外,屍體也被用來幫助設計新的治療方法。施密特女士指出,許多技術都是在屍體上進行測試後才得以開發的。這些技術包括膝關節和髖關節置換術、機器人手術和心律調節器。 圖像來源,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對許多醫學生來說,在屍體上練習是他們第一次接觸真正的血肉之軀 一些私人經紀公司表示,他們正遭受不公平的歧視。凱文·洛布雷拉(Kevin Lowbrera)就職於一家大型「遺體經紀」公司,他表示,該公司獲得美國組織庫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Tissue Banks)的認證,意味著必須遵守屍體處理和儲存指南。認證是自願的——目前已有七家公司註冊——私人經紀公司無需認證即可合法運營。 洛布雷拉先生表示,問題不在於像他這樣的誠實公司,而是那些不法之徒。 「現在仍然有一些項目沒有獲得認證。我一直告訴人們——離他們遠一點,」他說。 他說,因為一些害群之馬就對整個產業進行監管、甚至扼殺行業的考慮是錯誤的。 不僅限於牟利買賣 幾乎所有與我交談過的人都認為美國需要加強監管。 那麼,具體會是什麼樣子呢? 加州大學的施密特女士建議,美國或許可以效法歐洲國家,禁止營利性遺體經紀。 她表示,處理遺體會產生一些「合理的成本」,例如運輸費用和防腐化學品費用。 她說,公司收取這些費用是合理的。但真正獲利的想法讓許多人感到不安。 「我認為,出售或利用遺體獲利的能力,使得為教育捐贈的利他主義理念變得複雜,」她說。 她建議美國可以效仿其自身的器官捐贈政策——該政策受《統一人體器官捐贈法》管轄,並禁止器官出售。 但作家克里曼女士表示,如果美國明天就禁止營利性遺體捐贈,那麼屍體根本不夠用。 「如果你不想讓這些身體器官被交易,我們就需要找到一種讓更多人無私捐獻的方法,」她說。 她敦促各大學進行更有力的宣傳活動,直接呼籲人們捐獻遺體。「現在的公眾意識宣傳活動與器官捐贈不同。」 她表示,一旦解決了遺體短缺問題,美國就可以禁止營利性捐贈。 虛擬實境 (VR) 技術的進步也意味著未來不再需要屍體。實習醫師只要戴上頭顯,就可以在電腦生成的病人身上練習。 2023年,凱斯西儲大學成為美國首批將人體從訓練計畫中移除,並以VR模型取代的醫學院之一。 該學院教授馬克·格里斯沃爾德(Mark Griswold)當時告訴Lifewire網站,真實的人體保留了「身體的顏色和紋理,這使得辨別神經和血管等變得困難」。相比之下,他們的計算機程式「為學生提供了清晰的3D解剖結構圖及其相互關係」,他說。 但克萊曼女士表示,總體而言,VR技術還不足以複製在屍體上練習的效果。 就目前而言,對遺體的需求似乎仍然存在,而且可以創造利潤。
威懾、敘事與分歧:台灣在「93閱兵」看到的五個啓示 圖像來源,EPA 圖像加註文字,台灣也有不少電視台與網絡媒體直播北京「93閲兵」。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主持「93閱兵」,大規模展出新武器,不只是對國際「秀肌肉」,更被認為是對台灣的直接警告。面對軍事威脅,台灣藍綠陣營各自分歧,對應策略和歷史論述都顯現巨大落差。 台灣總統賴清德在同一天發文強調,台灣「不會用槍桿子紀念和平」,他被指聚焦「中國威脅」論述,並未在中華民國的歷史定位上多著墨,外界質疑這是否將進一步推開中間選民和淺藍民眾。 與此同時,國民黨要角現身天安門城樓,也在台灣引發爭議。而閱兵中出現空載的「1945」車牌號檢閱車,成為象徵抗戰勝利的符號,讓國民黨在抗戰歷史敘事中的角色「變成注腳」。 從軍事威懾、歷史敘事到政治角力,BBC中文梳理此次93閱兵針對兩岸關係的五個啟示。 北京對台灣傳遞的訊息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Play video, "中、俄、朝北京閱兵集結 挑戰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 節目全長 5,09 05:09 音頻加註文字,中、俄、朝北京閱兵集結,BBC駐中國記者碧嘉蘭(Laura Bicker)分析,這是一場習近平針對華盛頓及其盟友、乃至全世界的宣示。 習近平自2012年成為中國領導人起,在2015年、2025年先後舉行兩次「93閱兵」,紀念二戰抗日戰爭勝利。2015年舉行閱兵前,官媒《人民日報》曾指出,目的包括震懾日本和中國國內的腐敗分子。 事隔十年的「93閱兵」,軍方展示高超音速飛彈、無人機、甚至雷射系統。習近平在發表演說時未有明確提及台灣,但表明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堅決維護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戰略支撐。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對BBC中文說,中國展示武器對台灣絕對有軍事威嚇的意味,強調解放軍有能力阻止美國和盟友介入台海,但他補充台灣人已習慣這種「秀肌肉」。 「大家只是有一個大致的概念,就是解放軍很強。所以,一部分人會覺得要靠美國,另一部分會認為要靠溝通,當然也會出現有人認為,已經沒辦法做任何事,只能慢慢等待被統一。」 台灣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峻豪向BBC中文表示,閱兵展示的軍事裝備是向外界傳達中國國防工業的能力,「很多展演上更加突顯出來,現在絕對不是美國說了算,中國現在壯大的軍事力量,並且跟其他國家聯合的情況,也是向美國傳遞訊息。」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卡耐基中國研究項目非常駐學者莊嘉穎對BBC中文表示,這次閱兵對台灣是一種威懾,傳達「不想被打就屈服」的訊息。 「1945」檢閱車的象徵意義 圖像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習近平(右)搭乘的紅旗檢閱車後方有兩輛車尾隨,分別掛著車牌號「VA02025」和「VA01945」,前者站著閱兵總指揮王強空軍上將(中),後者無人空著引起各界解讀。 這次閱兵在習近平乘坐的紅旗檢閱車輛後方,有一輛無人站立、掛著車牌「VA01945」的檢閱車尾隨,引起各方解讀空車的意義。 翁履中對BBC中文表示這充滿「符號政治」,「1945」代表抗戰勝利的年份,中共知道當年領導抗戰的不是共產黨,但是用空位來表示當年的先烈都是「中國英雄」,而該「空座」也暗示自己是合法繼承「中國英雄」們的延續政權。 「如果用兩岸關係角度看,比較正面的解讀,是尊重國民政府的角色,不全然強調共產黨領導抗戰,比較負面解釋,就是『中國英雄』不只有國民黨,本來當年就有共產黨,所以用空座暗示國民黨的歷史角色不重要——基本上,這是一場話語權之爭,但也留下各自表述的空間。」 學者莊嘉穎也認為,中共希望利用「1945」的象徵,建立自己是中國維護者的論述,「國民黨正面抗戰,基本上變成注腳」。 過往兩岸各自闡述領導抗戰的功績。根據國民政府資料,國民政府陸海空軍隊在抗戰中傷亡約323萬人,其中陣亡約133萬人。而中共資料指,中共領導的軍隊在抗戰中傷亡60餘萬,其中陣亡16萬餘人。 2005年,時任中共領導人胡錦濤在抗戰60週年時,表示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著「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既承認國民黨軍隊主體的「正面戰場」給予日軍沉重打擊,同時形容中共領導的「敵後戰場」,在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國教育部於2017年調整抗戰的敘事,將中小學教材由「八年抗戰」全面改成「十四年抗戰」,抗戰起始點由1937年「七七事變」,提前至1931年日本炸毀東北南滿鐵路的「九一八事變」。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表示,中共將對日抗戰敘述從八年改成十四年的直接後果,是稀釋了國民政府在抗戰期間的正面形象,從一以貫之的領導抗日的民族英雄,降格成在抗日前半對日本綏靖、後半「迷途知返」轉頭抗戰的功過參半形象,反襯之下讓中共看似更加偉大、光明、正確。 國民黨角色尷尬 圖像來源,CCTV 圖像加註文字,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坐在天安門城樓第二排,前方是前中國國家副主席王歧山。 洪秀柱現身北京的閲兵儀式,成為焦點之一。 這位前國民黨主席、前立法院副院長,坐在天安門城樓第二排,前方是前中國國家副主席王歧山。當央視直播畫面拍攝到洪秀柱時,直播旁述形容有國民黨抗日老兵代表、抗戰將領遺屬代表、港澳台同胞出席紀念大會。 洪秀柱出席閱兵在藍綠陣營都引起討論。前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發文指,中共過去舉辦「93閱兵」,多次邀請其父、國民黨元老郝柏村參加,但郝柏村始終堅決拒絕,還勸軍中同袍勿參與,「抗戰功績屬於中華民國,不能被錯置或混淆」。 民進黨批評洪秀柱「甘願接受統戰」,又翻出國民黨前主席連戰2015年參與「93閱兵」典禮時,洪秀柱曾批評出席閱兵是「未能考慮國人感受,傷害國人感情」,指洪秀柱完全違背自己過去的立場。 洪秀柱反駁參加「九三紀念」是緬懷先烈,又指大陸在過去十年間,對於由國民政府主導的正面戰場,一再給予肯定,批評現任執政黨刻意操作「反中」。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對洪秀柱出席閱兵未有明確表態,表示相關兩岸的訪問都一定要遵守政府通過的法律,在法律的規範之下,不用去禁止任何的個人。 翁履中教授表示,國民黨作為在野黨,黨內有不同立場的表現,讓黨中央看起來沒有統一論述。現時國民黨內有部分政治人物非常擔心全力強調抗戰歷史,會導致兩岸交流氣氛不佳。即使黨中央不斷表示當年是國民黨帶領抗日,但黨內不統一的表現,被懷疑擺脫不了親中路線。 他強調,國民黨要贏回台灣人民信任,必須要盡快找到一個新的兩岸敘事。 終戰還是抗戰? 圖像來源,EPA 圖像加註文字,台灣總統賴清德在93閲兵前一天,到國防部出席「軍人節暨全民國防教育日表揚大會」。 北京「93閱兵」當天,台灣總統賴清德率行政、立法、司法、監察、考試五院代表,赴台北的忠烈祠進行秋祭,賴清德在臉書(Facebook)發文表示,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80周年」,80年前是國軍上將徐永昌和其他的八個同盟國,一起簽署文件、迎來終戰。 而在前一天的台灣國防部「軍人節暨全民國防教育日表揚大會」上,賴清德在致詞中也是提到「終戰80周年」,未提中國大陸八年抗戰的歷史。 他採用「終戰」字眼,而非「抗戰」,遭到在野黨強烈批評。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表示,「終戰」是戰敗國日本使用的字眼,批評賴清德不願承認中華民國的歷史。 《聯合報》則發表評論說,賴清德充滿戀慕日殖情結,「走進祭祀八年抗戰英魂的殿堂,是一大諷刺」,又指「承認『中華民國曾領導抗戰』並不會否定台灣主體性」。 台北忠烈祠供奉著自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前喪生的革命烈士,以及國民政府抗日期間的軍民。忠烈祠每年都有春秋兩祭,由總統主祭。 翁履中教授表示,中華民國在歷史上不是戰敗國,所以中華民國應該是用抗戰,但如果認為台灣是接續日本殖民統治,政治主權地位在戰後未定,則符合使用終戰的邏輯。「賴總統的『終戰說』符合其意識形態,可以理解。」 他指出,台灣內部對於「終戰」還是「抗戰」沒有共識,有人認同「抗戰」,有人更在乎「終戰」等於殖民結束,此分歧是台灣所有人都要共同面對的挑戰,如果沒有政治領袖願意和解,台灣的分裂會更嚴重,「因為沒有共同的未來感,中共的文攻武嚇效果只會更強」。 宋文笛則認為,抗戰、終戰本來就不是一組概念,抗戰是過程,終戰是結果,修辭上應該是「終戰」或「戰勝」二選一,而非抗戰或終戰。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Play video, "台灣國防預算創新高佔GDP 3.32%,民眾怎麼看?", 節目全長 5,59 05:59 音頻加註文字,台灣國防預算創新高佔GDP 3.32%,民眾怎麼看? 賴清德表態的解讀 賴清德回應「93閱兵」時,強調台灣人民熱愛和平,「台灣也不拿槍桿子紀念和平」,更相信手中的裝備,是用來保家衛國,不是用來侵略擴張。 他表示,如果當初受到侵略的國家,無視人類文明的進程、走向相同的老路,只會讓世界感到惋惜、遺憾,又指法西斯的定義包含極端民族主義、追求某種虛幻的大國復興,更有對國內的高強度言論管控。 翁履中教授分析,賴清德的發言是要把台灣跟北京做對比,北京用坦克飛彈來「紀念和平」,台灣則用民主制度、國際合作來紀念,試圖向國際社會強調,台灣不是挑釁的一方。 台灣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峻豪向BBC中文表示,賴清德在回應閱兵時,既要展示與國民黨不同論述,又要處理中華民國在二戰的角色。他認為賴在表述過程把重心放在和平,將中國視為台灣外來的威脅或敵人,維持了民進黨一貫角度處理中共議題。 他認為當民進黨已經是第三度執政,持續採取抗中和中國威脅的論述,對台灣民眾號召力或取得更多民意支持民進黨,其邊際效應會一直遞減,因為中共表露對台灣侵略意圖,對台灣民眾而言已是「平常事」。 「如果民進黨沒有辦法在中華民國的歷史定位上做更多論述,反而在這裡會失去了很多中間選民認同或中華民國派認同的選票。」 他分析,蔡英文擔任總統時,對中華民國的表述更寬廣,除了能擴大執政黨的支持者,也展示維持現狀的態度,「在蔡英文時期很清楚定調,對外講台灣,對內要講中華民國。」 張峻豪指出,這次閱兵中國、俄羅斯、北韓(朝鮮)三個威權政府領導人同場,清楚表達抗美的態度,也把兩岸關係放在國際舞台,台灣必須思考怎樣在國際舞台取得更多認同,而非只強調抗中。 「美國所採取態度,尤其是川普不再是專制跟民主集團的對抗,這跟拜登時期是顯然不同,我們怎樣在國際上有更多籌碼?一方面在抗中同時,是不是可以有更多去強調在台海維持現狀,訴求和平。」
中、俄、朝領袖齊聚北京 外界憂「反西方聯盟」成形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音頻加註文字,中、俄、朝北京閱兵集結 挑戰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 中、俄、朝領袖齊聚北京 外界憂「反西方聯盟」成形 4 分鐘前 9月3日北京「抗戰勝利日」閱兵,中、俄、朝三國領導人齊聚,被視為排除西方的新聯盟象徵。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真相社交」上發文,措辭尖銳地表示:「請向普京與金正恩轉達我最誠摯的問候」,指控中國、俄羅斯、朝鮮正在「密謀對抗美國」。 BBC駐中國記者碧嘉蘭(Laura Bicker)分析,這場閱兵是習近平向美國及其盟友展示軍力的強烈訊號,也傳達給普京與金正恩。 活動期間,一段「熱咪」錄音捕捉到習近平與普京私下討論器官移植與延年益壽,普京甚至提到生物科技可能實現「永生」。該對話由中國央視直播時意外錄下,當時三人正走過天安門廣場。
印度能對特朗普的50%關稅進行報復嗎? 圖像來源,Hindustan Times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長期徵收50%的關稅可能會使印度GDP損失 0.8% 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印度徵收的50%關稅已於8月27日生效。迄今為止,印度未採取報復措施,而是透過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地緣政治動作向美方表達不滿。 其中包括與中國尋求改善關係。在上合組織天津峰會期間,印度總理莫迪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同乘禮賓車的畫面廣泛流傳。 國內方面,莫迪宣布對出口商提供援助,並計劃減稅以緩解出口衝擊。 然而,印度面臨艱難局面。與最大貿易夥伴的關稅僵局持續超出預期,與華府的貿易談判停滯,美方官員每日的批評使雙邊關係進一步惡化。 影響深遠,據估算,長期徵收50%關稅可能使印度GDP減少最多0.8%。 本財政年度對美出口可能減少350億美元(261億英鎊),紡織、珠寶、皮革等關鍵產業數十萬個就業機會面臨風險。 在壓力下,外界開始質疑印度是否會報復?若不報復,德里還有什麼損害最小的選項? 圖像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經過多年的緊張關係,印度與中國的關係正在解凍 若以昔日作為參考,印度過去並不畏懼報復。2019年,當華盛頓拒絕將印度排除在鋼鐵和鋁產品的高關稅之外時,印度對包括杏仁和蘋果在內的約28項美國產品徵收高額關稅。 但專家指出,這一次升級貿易戰並不符合印度的利益。 「報復是一種代價高昂且無效的策略,因為畢竟印度對美國的依賴程度高於美國對印度的依賴,」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教授阿什利·特利斯(Ashley Tellis)在接受《The Wire》訪問時表示。 印度對美出口達860億美元,幾乎是美國對印出口的三倍。 德里智庫全球貿易研究所(Global Trade Research Institute, GTRI)的阿賈伊·斯里瓦斯塔瓦(Ajay Srivastava)向BBC表示,印度象徵性地「支持多極世界」,包括加深與日本、中國及俄羅斯的合作是明智之舉,目前直接報復為時過早。 他說:「印度應至少等待六個月,全面評估美方行動的影響——不僅是50%關稅,還包括特朗普及其顧問可能採取的其他措施,考慮到他們的不可預測性。」 斯里瓦斯塔瓦指出,印度無需遠望,只要看看北方鄰國就能理解報復性貿易措施的後果。中國在報復美方關稅後,自身關稅也被提高至約150%。 部分專家警告,若局勢升級,美方可能將關稅擴展至非商品領域,如服務、數位貿易及外包,這些領域佔印度GDP的6%。 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已警告將修改H1B非移民簽證政策,而印度人佔該簽證使用者的70%,顯示地緣政治緊張已超越貿易範疇。 圖像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本財政年度,印度對美出口可能下降高達350億美元 鑑於報復的風險極高,印度下一步的最佳選擇是什麼? 專家表示,對抗美國關稅風險的最佳緩衝方式是出口市場多元化。 印度前首席經濟顧問考希克·巴蘇(Kaushik Basu)在《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撰文指出,印度應「加強與墨西哥、加拿大、中國等國的經濟與外交關係」,並與受特朗普關稅影響的政府深化合作,包括歐洲及拉丁美洲等。 斯里瓦斯塔瓦也表示,透過外交聯盟與貿易多元化,是印度向華府「施壓」的最佳策略,而報復應作為最後手段。 目前已有跡象顯示印度正加速推進其他貿易協議。 7月與英國簽署全面協議後,印度商務部長皮尤什·戈亞爾(Piyush Goyal)表示,印歐自由貿易協定已進入談判後期。 但多元化並非速效解方。 新加坡貿易專家斯里維迪亞·詹迪亞拉(Srividya Jandhyala)向BBC表示,對個別出口商而言,在以前沒有合作夥伴、客戶或關係的市場中尋找新客戶將變得更加困難。 印度出口商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轉向新市場的成本。 她指出,若新市場、新客戶需特殊產品線、機械、裝置或零件,出口商需評估是否值得在高不確定性下投資。 儘管挑戰重重,專家認為長遠而言,面對特朗普政策的多變性,印度別無選擇,只能尋找新貿易夥伴。 斯里瓦斯塔瓦建議政府應以「戰時速度」推進市場多元化,包括領導產業專屬貿易代表團前往替代市場,並在阿聯酋、墨西哥等地設立出口中心,以避開美國高關稅。 他強調,當前出口商更需透過技術升級與品質提升基金,否則印度將進一步失去出口市場份額,讓位給與美國貿易條件更佳的亞洲競爭者如孟加拉與越南。
中國閱兵大秀對特朗普貿易政策的高危啟示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到北京出席中國抗戰勝利閱兵的外國首腦,不是遭到特朗普政府制裁,就是遭到其關稅戰打擊。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力量在星期三(9月3日)的閱兵式中得到充分展現,這是為紀念二次大戰結束80週年而舉行。 遠在千里之外的美國華盛頓白宮內,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正密切關注。 特朗普說:「他們希望我在看,而我確實在看。」 這位美國總統並未詳細談論對天安門廣場盛大慶典的看法,只表示那場活動「非常、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然而,中國向特朗普以及世界傳遞的訊息似乎相當明確。 世界上正出現一個新的、日益壯大的權力中心,並提供了一種不同於過去一世紀美國主導秩序的替代選擇。 特朗普星期三與波蘭總統卡羅爾·納夫羅茨基(Karol Nawrocki)於橢圓形辦公室會晤時的言論,對此並未提供太多線索。 這些言論是他對過去幾天中國動態所作的一系列典型迂迴反思的總結,其中夾雜著矛盾、抱怨與擔憂。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Play video, "中國「93閱兵」 習近平、金正恩、普京歷史性同框", 節目全長 4,41 04:41 音頻加註文字,北京舉行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閱兵,中國、俄羅斯、朝鮮三國領導人罕見同台,上一次這樣的畫面是70多年前的朝鮮戰爭。 在星期二(2日)的一次播客訪談中,特朗普對中國閱兵表現得毫不在意,並稱他對中國在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朝鮮領導人金正恩,以及20多位其他國家元首面前展示武力「並不擔心」。 然而到了星期二晚間,他就在自己的「真相社交」(Truth Social)網站上抱怨中國未對美國在二戰中的支持給予應有的肯定。 他寫道:「當你們密謀對付美利堅合眾國時,請代我向普京和金正恩致以最誠摯的問候。」 撇開陰謀論不談,特朗普對閱兵和軍事力量展示一向情有獨鍾。他上個月在阿拉斯加以隱形轟炸機飛越和美軍戰機列隊紅地毯的方式歡迎普京。他對自己第一任總統任期內出席法國巴士底日慶典仍記憶猶新。兩個月前,他還在華盛頓為美國陸軍250週年舉辦了自己的閱兵。 與北京展示高科技武器與整齊劃一的隊列不同,特朗普的閱兵是一場不怎樣張揚的美國軍事歷史致敬活動,二戰坦克與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士兵悠閒地走過白宮附近的憲法大道。 這場活動本質上是一場懷舊儀式,契合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復古口號,以及他建立在19世紀重商主義基礎上的經濟政策——一個他經常堅稱是美國最偉大時期的年代。 無內容 繼續瀏覽 YouTubeBBC對外部網站內容不負責任。 當然,儘管中國的閱兵充滿未來感武器,但同時也帶有歷史敘事的意味——這是中共政府試圖強調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抗法西斯與帝國主義的重要角色。若說那場戰爭開啟了所謂的「美國世紀」,北京或許希望外界對其歷史角色的重新認可,能有助於過渡至一個由中國主導的未來。 特朗普第一任總統任期內的退伍軍人事務部長羅伯特·威爾基(Robert Wilkie)說:「這是重新制定國際規則的第一步,而你首先要做的,就是重寫歷史。」 他補充說,當年擊敗日本在亞洲的戰事中,中國國民黨政權與美軍的貢獻遠遠超過中共軍隊。 然而,這場閱兵並非本週唯一讓致力維持美國主導國際秩序的美國政策制定者感到憂慮的中國畫面。 星期一(1日),習近平與普京在天津舉行的一場經濟峰會上與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會晤——這或許顯示中印之間緊張的關係正在緩解,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所引發的壓力所致,這些政策對中印兩國打擊尤為嚴重。 特朗普「美國優先」的全球貿易觀打亂了世界的經濟與政治格局,而中國、俄羅斯與印度領導人之間看似新建立的互動關係,則強烈展現出地緣政治棋局中的幾個重要角色正在以具挑戰性但並非完全出人意料的方式逐漸靠攏。 特朗普當然認為關稅是其保護美國工業、為聯邦政府創造新收入計劃中的關鍵一環。若這帶來外交代價,他目前似乎願意承擔。 威爾基說:「韓國、日本、菲律賓、越南都知道,真正的威脅並非與美國貿易夥伴關係出現波折。」他目前在與特朗普立場一致的「美國優先外交政策研究所」擔任美國安全共同主席。「真正的威脅是中國日益壯大的軍事力量。」 圖像來源,Sputnik via 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普京(左)、莫迪(中)與習近平(右)在天津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拉著手寒暄,表現親切。 特朗普對遠離美國本土的衝突與關切一向態度曖昧,反而更專注於一個他所關注的「勢力範圍」,其中包括美國周邊地區——如格陵蘭、巴拿馬與加拿大。 然而,對特朗普而言,風險在於他大刀闊斧的貿易行動可能最終只剩下風險,卻沒有回報。越來越多跡象顯示,他所建立以美國為中心的新貿易體系,可能在未來幾天內被美國司法機構推翻。 上星期五(8月29日),一所上訴法院裁定,特朗普所施加的多項關稅是基於對聯邦法律的錯誤解讀。他已矢言承諾將向美國最高法院提出上訴,但儘管該法院由保守派法官主導,且常對特朗普作出有利裁決,他們也曾對總統在未經國會明確授權下推行重大新政策持保留態度。最高法院是否會支持特朗普對總統權力的寬鬆解釋,仍無法保證。 在貿易問題上,特朗普始終我行我素——在短短數月內將美國引向一條劇烈轉變的新路線,並促成新的國際盟友關係。 這是一項雄心勃勃的策略,特朗普承諾它將引領美國邁向第二個黃金時代。但無論是在天安門廣場的閱兵場上,還是在美國的法庭之中,潛在的風險都是真實存在的。
習近平在國際舞台搶盡風頭,挑戰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Play video, "北京舉行中國抗戰勝利80週年閱兵 習近平普京金正恩同台亮相——直播回放", 節目全長 1,59,30 1:59:30 音頻加註文字,直播回放:北京舉行中國抗戰勝利80週年閱兵,習近平、普京、金正恩同台亮相。 當禮炮聲在天安門廣場迴盪,甚至在第一批部隊以正步走過北京中軸線之前,當天最具象徵性的畫面已然展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長時間握手迎接朝鮮領導人金正恩,隨後轉向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寒暄,然後走向座位,左右兩邊分別是全球受制裁最嚴重的兩位領導人。 這是一場純粹的政治戲劇。而令美國總統特朗普感到不滿的,似乎不是閱兵式上展示的武器,而是這場領袖會晤。 閱兵式開始之際,特朗普在「真相社交」(Truth Social)上發出措辭強烈的訊息,指控三位領導人合謀對抗美國。 這或許正是習近平所期望的反應——在整場閱兵中,他將普京安排在右側,金正恩在左側。這一刻甚至可能是刻意設計,用來激怒那位可能更希望自己成為全球焦點的美國總統。 習近平成功搶走了鎂光燈焦點,並藉此展示他對一個由東方主導的聯盟的掌控與影響力——這是一個決心反擊美國主導世界秩序的反抗集團。 在全球因特朗普的不可預測性而動盪之際,習近平釋出強烈訊號。除了金正恩與普京,還有超過20位外國元首出席。就在本週稍早,習近平似乎也在重新調整與印度總理莫迪的緊張關係。特朗普對印度進口商品徵收50%關稅,促使這對長期競爭對手之間出現緩和的情況。 週三的盛典原本是為了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但實際上,它展現的是中國的未來走向——從上到下,習近平都扮演著全球領袖的角色。 而在他的腳下,是一支正迅速崛起、足以與西方抗衡的軍隊。 中國現在正掌握主導權 這是習近平、普京與金正恩首次同框現身——他們一同登上天安門城樓,俯瞰歷史悠久的天安門廣場,觀看閱兵儀式。 這一幕的象徵意義不言而喻。1949年,中國共產黨的其中一個創始人毛澤東正是在這裡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年後,他也曾在此接待金正恩的祖父金日成與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共同觀賞閱兵式。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由左至右:金日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總理周恩來、蘇聯共產黨第二書記米哈伊爾·蘇斯洛夫、越南勞動黨主席胡志明、毛澤東、赫魯曉夫。 那是三國領導人上一次同框的時刻。當時正值冷戰高峰期,中國與朝鮮大多被世界孤立,而蘇聯則是三者中最強大、最富有的國家。 如今,這段關係的主導權已轉移至中國。擁有核武但仍貧困的朝鮮需要北京的援助;而普京則需要習近平所提供的政治正當性。 過去,習近平似乎刻意與普京和金正恩保持距離,並在烏克蘭戰爭問題上公開維持中立立場。他未曾譴責戰爭,但也否認中國有協助俄羅斯。 甚至在近期俄羅斯與朝鮮關係升溫之際,習近平也似乎置身事外。金正恩已開始派兵支援普京入侵烏克蘭,以換取資金與技術。 但現在,他似乎選擇與這兩位鄰國站在一起,即使他們仍在持續攻擊基輔。 「今天,人類又面臨和平還是戰爭、對話還是對抗、共贏還是零和的抉擇,」習近平在閱兵現場對群眾說道,數以百萬計的民眾透過央視收看直播。 他宣稱,中國是一個「不懼任何霸凌的偉大國家」。 隨後的閱兵式正是為了展現這一點——這是一場力量、精準與愛國精神的展示。 閱兵以鳴放80響禮炮開場,象徵中國在二戰中戰勝日本、結束殘酷佔領的80週年。禮炮聲在廣場四周迴盪,五萬名觀眾——其中包括部分老兵——靜默觀禮。 接著是合唱團登場,鏡頭俯拍時,每位成員間距一致。他們齊聲高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每段歌詞都伴隨著高舉的拳頭。 習近平乘車巡視整條閱兵路線、檢閱部隊,隨後各戰鬥單位依序以正步通過領袖面前。每一次擊打都會在看台上產生迴響。 在展示中國新型武器的環節中,首先登場的是坦克。但與後續武器相比,它們顯得過時。接著亮相的是可從海、陸、空發射的新型核導彈、極音速反艦導彈,以及用於防禦無人機攻擊的雷射武器。還有新型水下與空中無人機,可用於偵察目標。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美國或許仍保有優勢——這是多年來透過全球衝突磨練出來的實力——但毫無疑問,中國正在打造一支足以與之抗衡的軍隊。 週三的這場實力展示,無疑是一場針對華盛頓及其盟友、乃至全世界的宣示——甚至也是對普京與金正恩的訊號,他們深知自己所目睹場面的意義。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勢不可擋,」習近平在演說中如此宣稱,藉此激發全國的民族自豪感。 西方感到憂慮 而這種憂慮似乎正在影響一些人。 在俯瞰通惠河的一座橋上,群眾聚集在遠離閱兵主路線的地方,試圖一睹軍機編隊飛越的場面。30歲的榮先生表示,他覺得這場閱兵令人動容。 「珍惜這一刻,是我們能做的最基本的事。我們相信,到2035年我們會收復台灣,」他宣稱。 這正是許多台灣人所擔憂的言論。中國視台灣為一個最終將與祖國統一的分裂省份。習近平從未排除以武力實現統一的可能性。而他在週三展示的武器中,許多都強調中國的海軍實力,勢必會引起台灣領導層的警惕。 這也讓許多西方國家感到不安,尤其是仍在努力尋求結束烏克蘭戰爭方案的歐洲國家。許多西方領袖缺席了這場閱兵。 75歲的韓永光(音譯,Han Yongguang)對於西方領袖缺席的說法不以為意。 「來不來是他們的事,」他說。「他們嫉妒中國的快速發展。說實話,他們本質上是好戰的。我們完全致力於人類的共同繁榮。我們不一樣。」 這場閱兵激起了一波民族主義浪潮,同時正值中國面臨多項嚴峻國內挑戰之際:經濟疲弱、房地產危機、人口老化、青年失業率高企,以及地方政府債務纍纍。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儘管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出自信的一面,習近平仍需設法讓日益壯大的中產階級對未來不感到憂慮。中國的經濟崛起曾被認為勢不可擋,但如今情勢已不再如此。 因此,這場閱兵——伴隨著對昔日敵人日本的強烈言辭——或許正是一種受歡迎的焦點轉移。 在長時間展示尖端武器,包括核導彈之後,閱兵以數千隻白鴿與氣球升空作結,飄向北京的天空。 這場紀念活動——歌曲、遊行、導彈、無人機,甚至「機器狼」——與其說是在講述中國的奮鬥,不如說是在展示中國走了多遠,並如何正在趕上美國,挑戰其全球霸主地位。
印尼總統去看中國閱兵了 國內的「娘子軍」接力抗議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印尼女性團體要求總統平息暴力,同時制止執法人員鎮壓人民表達意見的行為。 數百名身穿粉紅色衣服、手持掃帚的婦女星期三(9月3日)在印尼首都遊行至國會,抗議警方濫權及政府揮霍開支。 雅加達及其他主要城市的抗議活動已進入第二週,民眾因生活成本上升及國會議員享有奢華福利而感到憤怒。 抗議活動在一名年輕摩托車司機阿凡·庫爾尼亞萬遭警車撞死後演變成暴力事件。 隨着抗議升級,總統普拉博沃(Prabowo Subianto)表示將取消前往北京出席中國大型閱兵儀式的行程,但他星期三仍被拍到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一同合照。 在週末啟程前往中國之前,普拉博沃表示將削減國會議員的福利待遇——這是抗議者的核心訴求之一。 星期三的集會中,來自印尼婦女聯盟(IWA)的粉衣女示威者表示,掃帚象徵她們希望「清除國家、軍國主義和警察鎮壓的污垢」。 抗議者亦揮舞寫有「改革警察」字樣的標語牌。 一名抗議者穆蒂亞拉(Mutiara Ika)對BBC印尼語(BBC News Indonesia)說:「抗議不是犯罪,而是每位公民固有的民主權利。」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原已取消行程的普拉博沃(左)最終如期前赴北京,在閱兵式開始前與普京(中)和習近平(右)一同拍攝大合照。 「印尼婦女聯盟」是一個政治團體,由印尼90個婦女組織與社會運動所組成,並包括多個公民社會團體,如工會、人權組織及原住民社群。 印尼的婦女運動歷來在對抗政權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過去多次抗議浪潮中發揮關鍵作用。與目前的示威活動相似,婦女曾在1998年改革運動前夕挺身反對蘇哈托(Suharto)的威權統治。 「印尼婦女聯盟」表示,她們選擇粉紅色作為象徵,是因為這代表勇氣。 其他抗議者則選擇綠色——這是逝世網約摩托車司機阿凡(Affan Kurniawan)所屬共乘公司制服的顏色——以表達團結。 網上有人將這些顏色稱為「英雄綠」與「勇敢粉」,不少人也在社交媒體個人頭像上加上這些色調的濾鏡。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UN OHCHR)呼籲對雅加達處理抗議活動中涉嫌侵犯人權的指控進行「迅速、全面且透明的調查」。 國際特赦組織印尼分會(Amnesty International Indonesia)主任烏斯曼(Usman Hamid)說:「國家必須立即回應民眾在示威中的所有訴求,以防止更多傷亡發生。」 無內容 繼續瀏覽 FacebookBBC對外部網站內容不負責任。 無內容 繼續瀏覽 XBBC對外部網站內容不負責任。 無內容 繼續瀏覽 InstagramBBC對外部網站內容不負責任。 根據印尼法律援助基金會的數據,8月底的示威浪潮中至少有10人死亡,其中部分據稱是因警方暴力所致;全國各地至少有1042人被緊急送醫。 印尼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席阿尼斯(Anis Hidayah)表示,目前的局勢令人擔憂,尤其是當局在示威期間持續施加暴力。 阿尼斯星期二(2日)在雅加達的記者會上表示:「這些行動反映出對話空間極為有限。當人們想要表達自身的問題與困境時,表面上似乎有空間,但實際上卻難以接觸。」 為了平息全國性的抗議,總統普拉博沃此前在星期天(8月31日)宣布將削減部分由國家資助的政治人物福利,包括某些津貼的金額。 儘管此舉獲得部分抗議者的歡迎,但也有人認為改革力度仍不足。 印尼全國學生聯盟前中央協調員赫里安托(Herianto)對BBC說:「這不只是單一議題,而是長期以來對不平等、治理及問責制度的關切。」 「象徵性的改變固然重要,但民眾期望的是更深層次的改革,特別是在影響普通公民的領域,例如農業政策、教育及公平的經濟機會。」 「這樣做的最終目標是推動一個更具問責性、透明度及以民為本的治理體系。」 印尼華人:1998年排華暴亂創傷在搶掠浪潮後重現 BBC印尼語網(BBC News Indonesia) 圖像來源,EPA 圖像加註文字,8月底暴力示威浪潮的畫面給予雅加達民眾似曾相識的感覺。 週末抗議浪潮過後接連發生的搶掠事件,已對少數族群,尤其是女性,造成創傷。近期的一連串事件讓她們回想起1998年的騷亂。 許多民眾也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這種創傷,希望這些事件不會重演——根據1998年5月騷亂「事實調查聯合小組」(TGPF)的資料,當時造成1190人死亡。 居住在雅加達的華裔民眾塔西雅(Tasya Anindita)表示,在目睹財政部長英卓華(Sri Mulyani Indrawati)及多位國會議員住所遭搶掠後,她感到不安。 塔西雅說:「這喚起了我對1998年騷亂的創傷。如果連由軍方守衛的住所都能被搶,那普通民眾怎麼辦?」 「我又想起當年人們推著裝滿物品的手推車離開便利商店的畫面。」 塔西雅現年37歲,1998年排華暴亂發生時,她還是小學四年級學生。 「爸爸為國家祈禱,希望一切平安。」 「畢竟那一代的家長是不輕易流淚的,不是嗎?」 塔西雅對BBC印尼語表示,英卓華寓所遭搶掠後,她的家人曾多次轉發有關華人社群可能成為搶掠目標的訊息。 儘管這些消息尚未獲得證實,但塔西雅坦言:「真的很害怕。」 無內容 繼續瀏覽 FacebookBBC對外部網站內容不負責任。 1998年5月騷亂發生時,爪哇人阿斯莉(Asri)住在雅加達西部的珍加朗地區(Cengkareng, Jakarta Barat)。她家附近有多棟房屋遭焚毀。 其中一位鄰居甚至在一群身份不明人士闖入社區並攻擊居民後喪命。至今她仍不清楚這些人的來歷。 事件發生後,附近居民開始守夜,手持各種武器,包括武士刀與彎刀。但阿斯莉表示,這些武裝守衛反而讓她更加恐懼,而非感到安心。 尤其是,由於附近多個變電站遭焚毀,她的社區停電了一週。 「那時我甚至開始想:『我們家人能平安嗎?』」 由於過去的創傷經歷,她在目睹8月底示威期間的搶掠與焚燒事件後感到害怕。她希望類似事件永遠不會重演,因為大規模騷亂的創傷難以抹去。 阿斯莉說:「直到現在,只要看到有人拿著刀,我就會下意識地退後。」 「只要看到騷亂,心裏就會感到極度恐懼。」 陰霾何以排解?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Play video, "印尼暴动20年:正义仍没有来临", 節目全長 2,21 02:21 音頻加註文字,1998年,印尼騷亂造成超過1000人死亡,強暴案近100宗,多家華人商店被搶掠。 1998年騷亂事實調查聯合小組前成員認為,這種創傷是政府未能全面處理過去人權侵害的「邏輯後果」,包括1998年的騷亂。 國際特赦組織印尼分會主任烏斯曼表示,種族情緒仍會被用來散播恐懼,而恐懼已開始在社會中蔓延。 烏斯曼透露,近期一連串搶掠事件發生後,一些華裔民眾曾向他尋求建議。 「他們問我:『我們是否應該出國?還是可以再撐一段時間?』」 「這種擔憂已經存在。儘管我解釋這次的憤怒是垂直性的,是人民與官員之間的對立。」 那麼,該如何防止1998年騷亂的創傷擴大,甚至在社會中重演? 烏斯曼認為,短期內政府應該透過回應示威者訴求來平息動盪。 他也強調,政府與相關機構必須對8月底示威期間的死亡事件「進行公開透明的司法程序」。 至於長期對策,烏斯曼認為政府必須認真處理過去的人權侵害,包括揭露幕後主使與涉案人士。 「過去的(人權)侵害必須獲得解決。而這應從取消重寫歷史的計劃開始。」 「如果連曾經發生過的事都不願承認,那就代表政府根本無意防止歷史重演。」
習近平普京私下談及器官移植與「長生不老」,麥克風意外曝光對話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Play video, "Watch: Xi and Putin discuss organ transplants and living 'indefinitely'", 節目全長 0,38 00:38 音頻加註文字,習近平和普京被無意中聽到他們討論器官移植和長生不老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出席北京舉辦的慶祝「二戰」結束80週年閱兵活動期間,被聽到私下討論器官移植作為延年益壽的手段。 根據一段「熱咪」(尚未被關閉的麥克風,hot mic)錄到的談話及翻譯,普京甚至表示,透過生物技術的創新,「永生」也可能成為現實。 這段對話是經由中國央視的電視直播中被捕捉到,當時兩位領導人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一同走過中國歷史悠久的天安門廣場。 習近平與普京分別掌權13年與25年,兩人都未曾表達過有意卸任的想法。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藉著「抗戰勝利紀念日」的盛大活動,與朝鮮及俄羅斯領導人肩並肩站在一起,展示了一種對未來世界秩序的另類願景。 然而,他們的私人對話顯示,他們的目光不僅限於經濟與政治領域。 這段對話由普京的中文翻譯員與習近平的俄文翻譯員轉述,並由BBC翻譯成英文。 習近平的翻譯員以俄語說道:「過去,超過70歲的人很少見;如今人們說,70歲還只是個孩子。」 接著是普京一段聽不清楚的說話,隨後他的中文翻譯員補充道:「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人類的器官可以不斷移植,越活越年輕,甚至長生不老」。 隨後,可聽到習近平回應說:「有人預測呢,本世紀呢,人可能可以活到150歲。」 據報導,普京稍後在接受俄羅斯媒體訪問時重申了他的言論。 俄羅斯官方通訊社塔斯社(TASS)引述他表示:「現代的康復方法、醫療手段,甚至是涉及器官替換的外科技術,都使人類有希望擁有比現在更長久的壽命。」 「各國的平均壽命不同,但人類的預期壽命將會大幅提升。」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世界正面臨和平與戰爭的抉擇。他的這番話是在中國展示龐大武器庫——包括具全球打擊能力的核導彈——以紀念二戰結束80週年之際發表的。 這場閱兵首次出現中、俄、朝三國領導人同台的畫面,部分觀察人士認為,這是向那些排斥他們的西方國家發出的訊號。 普京、金正恩與其他24位外國政要一同出席了閱兵,包括伊朗總統佩澤什基安(Masoud Pezeshkian)、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謝里夫(Shehbaz Sharif)、越南國家主席梁強(Luong Cuong),以及津巴布韋總統姆南加古瓦(Emmerson Mnangagwa)。 自從美國總統特朗普加徵關稅以來,中國一直試圖將自己定位為美國的潛在制衡力量。 而在週三,美國總統指責習近平與俄羅斯和朝鮮領導人合謀對抗美國。 特朗普在「真相社交」(TRUTH Social)上發文寫道:「請代我向正在密謀反對美國的普京和金正恩致以最誠摯的問候。」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Play video, "北京舉行中國抗戰勝利80週年閱兵 習近平普京金正恩同台亮相——直播回放", 節目全長 1,59,30 1:59:30 音頻加註文字,直播回放:北京舉行中國抗戰勝利80週年閱兵,習近平、普京、金正恩同台亮相。
普京警告:若烏克蘭拒絕協議,俄羅斯將以軍事手段實現所有目標 圖像來源,EPA 圖像加註文字,俄羅斯軍隊向烏克蘭推進,拒絕停火呼籲 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若烏克蘭拒絕達成協議,俄羅斯將以軍事手段實現所有目標。 普京在中國出席大型閱兵儀式後發表了相關言論。這次閱兵式被外界視為對美國總統特朗普和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的挑戰。 特朗普試圖說服普京結束對烏克蘭的戰爭,但普京僅讚揚特朗普「真誠的願望」,至今仍未作出實質改變。 英國國防大臣賀理安(John Healey)在基輔接受BBC訪問時表示,特朗普已成功促使普京參與談判,並未排除進一步施壓的可能性。 賀理安表示,英國等國願意「對普京施加額外經濟壓力,並向烏克蘭提供更多援助,以助其持續作戰」。 特朗普上月在阿拉斯加與普京會晤,使其走出國際孤立,並試圖促成普京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會面。 普京週三表示:「我從未排除這種可能,但是否有意義?我們得再看。」 他補充,任何會面都需充分準備才能取得成果,並稱澤連斯基可隨時前往莫斯科與他會談。烏克蘭外交部迅速回應,指出此舉屬「明知不可接受」。 澤連斯基持續強調普京拒絕會面,藉此敦促特朗普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並加強烏克蘭防衛。 俄羅斯於2022年2月全面入侵烏克蘭。 週三,特朗普表示,就結束戰爭方面,俄羅斯領導人「知道我的立場」。 特朗普在白宮接待波蘭新任總統卡羅爾·納夫羅茨基(Karol Nawrocki)時對媒體表示:「我不需要向普京傳話,他知道我的立場,會作出決定。」 當被記者質疑未對俄採取重大行動時,特朗普反駁稱已對印度購買俄國石油實施次級制裁,並表示:「你說這不是行動?我還沒啟動第二和第三階段。」但未進一步說明細節。 普京在北京被俄羅斯國營電視台記者問及,烏克蘭戰爭是否可能很快結束時,俄羅斯總統表示:「隧道盡頭似乎有一絲光亮。」 他說,「我認為,如果理性佔上風,就有可能達成一個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來結束這場衝突。否則,我們將以軍事方式完成所有任務。」 普京強調,俄羅斯不會放棄其已控制的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 他重申要求烏克蘭放棄加入北約,並停止對俄語族群的「歧視」——這是俄方入侵的理由之一。 他暗示,未來和平協議中的西方安全保障將不涵蓋頓巴斯地區——俄方在吞併當地後舉行公投「加入俄羅斯」,遭外界譴責。 普京並在北京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舉行了會晤。金正恩表示,朝鮮將繼續「全力支持」俄軍,視之為「兄弟間的義務」。 據朝鮮官媒報導,普京感謝朝鮮提供部隊支援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並形容兩國關係是「特殊的信任、友誼與同盟關係」。 法國總統馬克龍將於週四主持「自願聯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會議,該聯盟由烏克蘭的盟友組成。 一名馬克龍辦公室的消息人士表示,與會國希望爭取美國支持,對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並促使俄羅斯實現停火。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月在阿拉斯加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峰會,曾敦促對方停火,但會後表示,尋求和平協議將是結束衝突的更好方式。 普京拒絕停火呼籲,俄軍反而加強對烏克蘭城市的攻擊。僅週三晚間,俄方就發射逾500架無人機及24枚巡航導彈。 英國國防大臣賀理安向BBC表示,一旦和平協議達成,英國與30多個國家將「協助確保烏克蘭的天空、海域與陸地安全」。 他說:「我們決心在此之前不因忽視戰爭而危及和平,這也是我們加強對烏軍援的原因。」 賀理安補充,英國當天已將價值10億英鎊(約12.4億美元)的俄羅斯凍結資產轉為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可以說是把普京的黑錢連本帶利還了回去」。
金正恩高調亮相北京閲兵:多邊外交首秀中的「政治勝利」 圖像來源,Reuters 朝鮮領導人金正恩週三(9月3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抗戰勝利紀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閱兵式上首次登上多邊外交舞臺,並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了會談。 據俄羅斯塔斯社週三報道,當天下午普京總統在午宴後與金委員長進行了約兩個半小時的單獨會談,藉此展示「盟友關繫」。 普京在會談中提及朝鮮軍隊參與烏克蘭戰爭的情況,並表示:「我想代表俄羅斯人民,對朝鮮在反對新納粹主義中的作用表示感謝。朝鮮軍人戰鬥勇敢、英勇無畏。我們絶不會忘記他們及其家屬的犧牲。」 對此,金正恩表示感謝,並強調支援俄羅斯是「兄弟的義務」。他還提到,隨着2024年6月普京訪朝期間簽署的《全面戰略夥伴關繫協定》生效,近期朝俄關繫在各個層面都有所發展,今後應進一步在多個領域加強合作。 在此次朝俄首腦會談之後,外界普遍預計金正恩在訪華期間還可能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雙邊會談,但目前尚未得到確認。 西裝亮相,與習近平並肩同框 週三北京時間上午9時左右,金正恩抵達天安門廣場,參加中國「抗戰勝利紀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紀念活動。他身着黑色西裝、白襯衫,繫金色領帶,以不同於慣常的中山裝形象獨自步入會場。 在有26個國家元首及高級代表出席的場合中,習近平主席最爲重視的嘉賓無疑是普京和金正恩。無論是進入場地還是登上城樓觀看閱兵式,習近平右側站的是普京,左側則是金正恩。 朝、中、俄三國領導人並肩而立的畫面,最近一次出現還是在66年前。彼時毛澤東主持新中國成立10週年閱兵式時,金正恩的祖父金日成與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等人同臺亮相。 韓國國會議長禹元植雖與金正恩相隔較遠,但據議長室透露,兩人在閱兵式前曾有過握手。 當天閱兵式上,中國展示了多種先進武器裝備,包括新型洲際彈道導彈、高超音速武器、無人作戰裝備等。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政治勝利」 金正恩在閱兵式上僅次於普京受到重視,並與俄方舉行單獨會晤,外界普遍認爲他取得了預期成果。多位專家稱,金正恩的多邊外交首秀可謂成功。 韓國梨花女子大學(Ewha Womans University)統一學研究院教授樸元坤(Won Gon Park)在接受BBC採訪時指出,這是「金正恩的政治勝利」。 他説:「其他23個國家領導人落在後面,而金正恩、普京和習近平三人走在最前面,僅憑這一畫面,就足以向國内外宣告金正恩的政治勝利……對金正恩而言,這是他的先代領導人都未能實現的場景。」 世宗研究所(Sejong Institute)副所長鄭成長(Seong Jang Jeong)也分析稱,此次閱兵式顯示出朝中俄關繫有可能超越以往的雙邊關繫,邁向戰略性的多邊合作。 金正恩出席閱兵的消息震驚國際社會,因爲朝鮮領導人一向偏好「一對一」的首腦外交。朝鮮領導人參與多邊外交,是自金日成66年前以來的首次。 鄭成長認爲,在今年10月朝鮮建黨80週年紀念和預計明年初舉行的第九次黨代表大會等重大活動之前,金正恩此舉是爲了爭取中國經濟援助,以緩解因米價飆升引發的民心不穩。同時,在烏克蘭停戰談判推進之際,朝鮮一方面強化與俄羅斯的關繫,另一方面也試圖修複相對冷淡的中朝關繫。 樸元坤則指出,朝鮮與東盟關繫並不差,未來有可能以此次閱兵式參會國爲中心,持續推進多邊外交。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Play video, "Watch: Xi inspects troops from his vehicle", 節目全長 1,52 01:52 音頻加註文字,習近平檢閱軍隊現場畫面
無人機外送:熱騰騰的炸薯條如何送到偏遠地區的家門 圖像來源,Aviant 圖像加註文字,Aviant與漢堡連鎖店合作推出Foodora外送服務。 在城市生活的人早已習慣了點餐外送,但對非城市地區居民來說,新的選擇正在出現。 瑞典、挪威和芬蘭合共有近70萬個島嶼,是世界上島嶼最多的國家。星羅棋布的群島塑造了當地的歷史和文化。 雖然許多島嶼可透過渡輪或橋樑連接到城市,但當地居民往往缺少一樣東西:送餐服務——這是城市居民幾乎理所當然的便利。 挪威初創公司奧維安(Aviant,音譯)想要改變這一點,計劃在瑞典的韋姆德島(Värmdö)啟動該地區首個無人機外送服務。 韋姆德島距斯德哥爾摩僅八英里(13公里),可乘汽車、巴士和渡輪抵達。島上約有4.6萬居民,夏季人數可達10萬,但熱食外送選擇非常有限。 在一次視像通話中,Aviant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拉斯·埃里克·法格內斯(Lars Erik Fagernæs)向我展示了一張斯德哥爾摩周邊島嶼的地圖。 「所有白色和藍色方格代表外送平台Foodora和Wolt已經提供服務的地方,而黑色方格則是他們沒有覆蓋的區域。」常駐在挪威特隆赫姆(Trondheim)的法格內斯(Fagernæs)解釋說。 「正如你從地圖上看到的,有8.7萬人無法使用任何外送服務。這些人住在所謂的近郊,他們也想點外賣,但就是沒有選擇。」 不過,自二月以來,韋姆德島的主要城鎮古斯塔夫斯貝里(Gustavsberg)及周邊居民,已能透過Aviant的技術,訂購來自北歐連鎖餐廳Bastard Burgers的新鮮漢堡,並由無人機直接送到家門口。 送餐費用與汽車或單車服務相近,無人機免去了支付送餐員的成本。 目前Aviant正處於「測試階段」,每週只送出10份餐點,以確保系統運作正常。但公司計劃在今年內逐步擴大規模。 圖像來源,Aviant 圖像加註文字,Foodora希望透過無人機開拓熱食外送的新市場。 Aviant也計劃在挪威的內索登(Nesodden)半島推出類似服務。這裡距離奧斯陸僅四英里,但若經公路卻需行駛29英里。法格內斯再次在地圖上作了示範。 「所有白色區域代表目前沒有任何外送服務的地方。這意味著將有大約十萬人,從以往的沒有選擇,變成能首次享受送餐上門。」他說。 法格內斯說,過程並不容易,他們進行了多次試驗,確保在最長10分鐘、半徑6英里的飛行時間內,食物依然能保持熱度且新鮮。 他回憶道:「我們測試了3年,一開始經常送到的薯條都是軟爛的。但現在我們改良了漢堡所用的保溫容器,確保即便在冬天,食物到手仍然是熱的。」 「人們對此非常興奮,他們會叫來鄰居和祖母看,覺得像是UFO把食物送來。」 法格內斯希望,韋姆德島和內索登(Nesodden)的兩個試點服務能為全面推開此業務提供「配方」,讓無人機外送在整個斯堪地納維亞(Scandinavia)地區落地。 他再次指向地圖說明:「我們這裡沒有超大型城市,但這些地區非常適合無人機外送。它們位於城鄉交界地帶,用汽車送餐往往不方便,而這樣的社區在斯堪地納維亞人口中佔了很大比例。」 Aviant已經在斯堪地納維亞確定了大約40個據點,計劃在未來兩年內擴展,並看好加拿大(擁有超過5.2萬個島嶼)以及美國東北部(以湖泊、山脈和島嶼為特色)的類似地理條件。 至於天氣,法格內斯承認強風偶爾會迫使無人機停飛,但他預計服務仍能維持九成的運作率。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像挪威北部這樣的偏遠地區可能還需要等待無人機外送服務。 至於利用無人機將餐點送往真正偏遠的地區,Aviant和其他幾家公司都曾作過嘗試,但發現難以長期營運。 2022年,Aviant曾在特隆赫姆郊區提供泰國菜、意大利菜和壽司的外送服務,但這項業務在2023年8月已經終止。 同樣在2022年,英國公司Skyports曾獲阿蓋爾-比特郡議會資助,在奧克尼(Orkney)群島為學童送餐,並一度向社區推出「週五炸魚薯條」外送服務。 德國公司Wingcopter亦在2023年與政府合作,為農村居民配送日用品。 在中國東部浙江省,當地政府則資助無人機為偏遠山區的老人送熱餐。 然而,若缺乏政府或企業資助,這些服務在商業上難以持續。 原因在於距離過遠,運費對消費者來說難以承擔,餐館也無法自行吸收;同時,由於人口稀少,訂單量不足以支撐服務運行。 圖像來源,Skyports/Royal Mail 圖像加註文字,Skyports一直與英國皇家郵政合作運行無人機投遞服務。 不過,自2023年以來,Skyports一直與英國皇家郵政合作,在奧克尼群島運行無人機投遞服務,並考慮如何利用這些無人機,重啟熱食外送,這次將服務擴展至所有居民。 Skyports總監亞歷克斯·布朗(Alex Brown)解釋說:「目前服務仍然僅限於皇家郵政使用,尚未向其他用戶開放。但我們完全可以考慮在無人機沒有執行郵政任務時,把本土商家的貨品運送到島上。」 「我們需要研究收費方式,因為壓低成本非常重要。到目前為止,我們的重點還是把服務運行好,然後再考慮擴展。」 他補充道:「這樣的模式完全行得通。無人機的使用率越高,服務越可持續。有一個核心客戶承擔主要成本,然後再逐步增加新的商業用途來創造額外收入,最後形成一項新的服務,供更多人使用。」 除了要讓經濟模式成立,在英國,商業無人機營運商還必須與民航局緊密合作,劃定專屬空域,以避免與其他飛機相撞,同時將對地面人群的風險降至最低。 雖然這樣做確保了安全,但也使英國的無人機市場比歐洲、亞洲和澳洲更難進入。 不過,布朗指出,農村營運商可以提出理由,說明他們運行的空域屬於非典型區域,不太可能有其他飛機經過或人口稠密,並展示他們使用高科技導航和避險技術。這些方案如今越來越受到英國政府的接受,並且政府也鼓勵業界創業者進入這一領域。 「情況正在變得容易一些,這是英國政府的功勞,他們的確正在取得不錯的進展。」布朗說。
93閱兵觀察:從新武器看中國軍事力量的五大訊號 圖像來源,ANDRES MARTINEZ CASARES/EPA/Shutterstock 中國的大規模閱兵式,被廣泛視為向美國及其盟友發出強烈信號,解放軍展示了一系列新型武器、無人機及其他軍事裝備。 習近平在此次活動中接待了20多位外國元首,包括依賴中國提供經濟支持的俄羅斯總統普京和朝鮮領導人金正恩。 這場閱兵既是習近平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影響力的一幕,也是中國軍事實力的集中展示——亮相的裝備包括被稱為「關島殺手」的導彈、「忠誠僚機」無人機,甚至還有「機器狼」。 除了耀眼的新武器之外,這場閱兵還傳遞了哪些訊號?以下是五大觀察。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Play video, "北京舉行中國抗戰勝利80週年閱兵 習近平普京金正恩同台亮相——直播回放", 節目全長 1,59,30 1:59:30 音頻加註文字,直播回放:北京舉行中國抗戰勝利80週年閱兵,習近平、普京、金正恩同台亮相。 1. 中國武器數量龐大,但能否有效運用? 從9月3日的展示可以看出,中國已能迅速生產多元化的武器。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軍事轉型項目助理教授邁克爾·拉斯卡(Michael Raska)指出,十年前中國展示的軍事技術,往往只是美國更先進裝備的「粗糙仿製品」。 但這次閱兵顯示出更具創新、種類更廣的武器,尤其是無人機與導彈,反映出中國國防工業體系的成熟。 智庫太平洋論壇(Pacific Forum)兼任研究員亞歷山大·尼爾(Alexander Neill)補充說,中國自上而下的體制與龐大資源,使其能比許多國家更快推出新武器,還能以批量生產,從而壓制對手。 尼爾說:「中國具備大量生產彈藥、艦船和各種作戰系統的能力⋯⋯ 國家只要一下達指令,就能立刻開動。」 然而,中國軍隊能多好地整合這些武器系統? 拉斯卡博士說:「他們可以拿出這些華麗先進的作戰系統來炫耀,但是否具備組織上的靈活度,能真正照著設想去運用,這才是問題。」 他指出,中國軍隊龐大且缺乏實戰檢驗,數十年來都沒有參與過重大的戰爭,因此要做到有效運用並不容易。 2. 中國押注飛彈,以對抗美國 中國展示了眾多導彈,包括一些新型號。 其中「東風-61」,可在彈頭錐內搭載多個核彈頭;「東風-5C」洲際彈道導彈,可自中國北方發射並打擊美國本土;被稱為「關島殺手」的「東風-26D」中程導彈,則能攻擊美軍在關島的主要基地。 圖像加註文字,東風-61飛彈在閱兵中登場。 還有多型高超音速反艦飛彈,例如「鷹擊-17」和「鷹擊-19」,它們能以極高速度飛行,並透過難以預測的機動來躲避反導系統。 之所以如此側重導彈,是有原因的。 尼爾指出,中國一直把導彈和火箭軍發展視為威懾戰略的核心,同時也是用來對抗美國海軍優勢的手段。 美國海軍在全球無出其右,擁有最大規模的航母與航母打擊群,在這方面中國仍然落後。 但尼爾補充說,西方國防界越來越多人認為,這些打擊群其實脆弱不堪,面對導彈攻擊時幾乎就是「活靶」。 他表示,北京不僅是在加強威懾,還在建立「二次打擊能力」(second-strike capability)——即一個國家在遭受攻擊後,依然有能力發動報復性打擊。 其他值得注意的武器,包括備受關注的「LY-1」雷射武器,它基本上是一座巨型雷射裝置,能燒毀或癱瘓電子設備,甚至讓飛行員致盲;以及一系列第五代隱形戰機,包括「殲-20」和「殲-35」。 3. 全面擁抱人工智能與無人機 這次閱兵展出的無人裝備種類繁多,其中一些由人工智能驅動,但最吸睛的是超大型無人潛航器「AJX-002」。 它也被稱為巨型無人水下載具(XLUUV, extra-large uncrewed underwater vehicle),長度可達20米(65英尺),可能用於監視與偵察任務。 中國還展示了「攻擊-11」隱形無人機,綽號「忠誠僚機」,可與載人戰機並肩飛行,協助其攻擊。 除了各式傳統空中無人機,還有「機器狼」。專家表示,這些裝備可用於多種任務,從偵察、掃雷,到追捕敵軍士兵。 這次的無人機展示,清楚顯示中國軍事戰略的方向:不僅要增強傳統力量,甚至要「取代傳統結構」。 拉斯卡指出,中國顯然從烏克蘭戰爭吸取了教訓,在戰場上可以「不斷往敵人丟無人機」,以消磨對方防禦。 尼爾也說「殺傷鏈的速度至關重要」,在快速變化的戰鬥中,必須在「纳秒級」(nanosecond;奈秒)就做出決策,以擊敗敵人並取得上風——這正是人工智能可以發揮作用之處。 他又說,許多國家仍對在軍事系統中部署人工智能抱持疑慮,會問:「我們把AI放進殺傷鏈,真的安心嗎?」 拉斯卡表示,中國對此完全不擔心,「他們相信自己能控制人工智能,並會毫不猶豫地徹底整合進各種系統。」 4. 中國有技術,但美國仍佔優勢 93閱兵清楚顯示,中國在軍事技術上快速追趕美國,並有資源建造龐大的武器庫。 但專家指出,美軍在作戰層面依然佔優。 拉斯卡說,美軍的優勢在於「自下而上」的文化,讓前線部隊能隨局勢變化而自主決策,並調整作戰策略,這讓他們在戰場上更加敏捷。 中國則是「自上而下」的體制,「他們可以擁有耀眼的裝備和系統,但在上級下令前,可能連一根手指都不會動。」 拉斯卡補充說,中國人認為靠技術就能形成威懾,覺得這足以嚇阻美國,「但在實際操作層面上,已有跡象顯示他們未必如自己所宣稱的那樣出色。」 他舉例說,上個月一次與菲律賓海警的對峙中,一艘中國軍艦竟然撞上了自家的小型艦艇。 5. 既在推銷武器,也向美國施壓 尼爾指出,這次閱兵邀請了20多國領導人出席,武器和坦克的排場實際上是一場面向潛在買家的巨型「推銷秀」。 一些到場國家如緬甸,已在大量採購中國武器;而拉斯卡說,爭取新客戶或擴大訂單,是中國政府在全球擴張影響力的方式之一。 圖像加註文字,多名國家元首出席中國的閱兵式,但多數西方領導人選擇缺席。 站在習近平最前方、位置最顯眼的,是主要客戶——普京和金正恩。 三人一同走向閱兵場,並肩站上舞台,展現出團結姿態。 尼爾說,這向美國傳遞一個訊號:如果真的要挑戰他們,就意味著要同時在多個戰區作戰——朝鮮半島、台灣海峽和烏克蘭。 「而如果你仔細想想,美國同時面對三個戰場,它很可能會在其中一個戰場敗下陣來。」
中國「93閱兵」 習近平、金正恩、普京歷史性同框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音頻加註文字,中國「93閱兵」 習近平、金正恩、普京歷史性同框 中國「93閱兵」 習近平、金正恩、普京歷史性同框 11 分鐘前 北京天安門廣場9月3日舉行「抗戰勝利日」閱兵儀式,中國、俄羅斯、朝鮮三國領導人罕見同台,上一次這樣的畫面是70多年前的朝鮮戰爭。 今年是中國官方訂定的抗日戰爭勝利八十週年紀念日,本次是中國歷來規模最大的閱兵式、也是習近平上任後第三次天安門閱兵。專家認為習近平力圖將其打造成一個展現軍事實力的外交舞台。 本次共有26位國家領導人出席,大多來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金正恩與女兒金主愛前一日一同搭乘裝甲列車抵達中國,韓國情報機構曾指金主愛是「最有可能」接班的人選。針對閱兵,美國總統特朗普則在社群媒體上指控中、俄、朝「共謀反美」。 台灣官方下達禁令不允許公職人員參與閱兵,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與新黨主席吳成典等人仍有出席,民進黨有立委批評此舉是「破壞台灣主權」、應依法制裁。
BBC記者分析中國閱兵:「給予特朗普的明確訊息」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Play video, "北京舉行中國抗戰勝利80週年閱兵 習近平普京金正恩同台亮相——直播回放", 節目全長 1,59,30 1:59:30 音頻加註文字,直播回放:北京舉行中國抗戰勝利80週年閱兵,習近平、普京、金正恩同台亮相。 16 分鐘前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俄羅斯總統普京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週三首度在公開場合並肩站在一起,出席在北京市中心舉行的大型閱兵式。 此次閱兵標誌著中國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北京展示多項新型軍事裝備,包括新型核洲際彈道導彈、可搭載高超音速武器的新型陸基導彈、新型激光武器,以及「機器狼」和無人機。 此時正值習近平試圖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北京實力——不僅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作為美國的制衡力量,尤其在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動搖全球經濟與政治秩序之際。 BBC四名記者分析週三閱兵的意義——它代表什麼、為何重要,以及這場盛典如何反映「新世界秩序」。 為中國乃至世界建立持久的形象 BBC駐中國記者碧嘉蘭(Laura Bicker) 在第一門禮炮尚未鳴放前,這場閱兵式最具象徵意義的一幕已經上演。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握手致意,隨後轉向迎接俄羅斯總統普京,三人並肩走向觀禮台,共同觀看閱兵儀式。這是一場政治表演。 這是三位領導人首次公開同台亮相,他們挑選了這個時機。 吸引美國總統特朗普注意的,並非所展示的武器與部隊,正是這場領袖會晤。 特朗普稍早在「真相社交」(Truth Social)上發文,抨擊習近平與金正恩、普京「共謀對抗美國」。習近平在致詞中則強調,中國「站在歷史正確的一方」。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這次閱兵是為了紀念二戰結束、日本正式投降80週年 週三的閱兵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視覺盛宴,展現出精準、力量與愛國情懷。 合唱團整齊排列,齊聲高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部隊齊步走過,每一次踏地聲都在天安門廣場五萬名賓客的看台間迴響。 隨後登場的是重型武器,引發觀眾紛紛舉起手機拍攝:新型洲際導彈、激光武器,甚至還有「機器狼」無人作戰裝備。 閱兵最後以深受歡迎的空中分列式作結,成千上萬的白鴿與氣球升空,飄向首都上空。 這場為紀念二戰結束80週年而舉行的閲兵式,不僅回顧中國的歷程與成就,更展現中國的未來走向——習近平以全球領袖姿態現身,與世界上最受制裁的兩位領導人並肩而立。 而在他腳下,是一支正迅速壯大的軍隊,目標直指與西方抗衡。 中國填補美國留下來的真空——這對西方意味著什麼 BBC外交事務記者詹姆士·蘭德爾(James Landale) 中國本週展現的地緣政治與軍事實力,對西方領袖而言並不令人意外。 習近平早已致力於將自己置於新世界秩序的核心——一個取代二戰後建立、如今逐漸崩解的全球體系的新架構。 但有兩件事可能令西方外交界感到不安。 其一,是中國迅速填補美國退出國際規範與機構所留下的空缺。 由中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對領土完整與人權方面的重視程度,可能遠不如對原始實力與經濟發展的追求,這對許多西方國家而言,恐怕並不舒適。 其二,是美國對印度實施的高額關稅,竟促使這個全球最大民主國家迅速靠攏中國——全球最大威權政體,這一趨勢同樣令人憂慮。 西方唯一的一絲安慰,或許是北京展示的「動盪軸心」並不團結一致。尤其是印度,並未出席週三的閱兵式,且在領土與其他議題上仍與中國存在分歧。 關鍵在於,美國在特朗普任內推行的經濟民族主義與破壞性外交,正為中國創造巨大外交機會——而習近平正透過峰會與閱兵式正張開雙臂迎接,積極把握。 一個給予特朗普的明確訊息 BBC俄羅斯編輯史蒂夫·羅森伯格(Steve Rosenberg) 本週在中國展開的所有外交活動與視覺安排,目的都在向美國總統特朗普政府釋出明確訊息: 你要讓美國再次偉大?你主張「美國優先」?那麼我們將提供一個與美國主導秩序的另一個相對選擇。 這也是為何在週日與週一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中國、俄羅斯與印度三國領導人笑容滿面地同框合影。 也是為何俄羅斯總統普京稱習近平為「親愛的朋友」,而中國領導人則以「老朋友」回應。 更是為何習近平、普京與金正恩三人會在週三的閱兵式上共同現身。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Play video, "Watch: World leaders pose for family photo at China's military parade", 節目全長 0,39 00:39 音頻加註文字,觀看:世界各國領導人在中國閱兵式上合影 簡而言之,在當前的地緣政治格局中,各方勢力正逐步結盟,以牽制美國的主導地位。 這並不代表這些國家與領導人立場一致——分歧依然存在。 但整體走向已十分明確。 正如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Komsomolskaya Pravda)本週以中、俄、印三國為題所刊登的頭條所言:「我們將共建新世界」。 令西方擔憂的武器 BBC安全事務特派記者法蘭克·加德納(Frank Gardner) 從巨型水下魚雷到能擊落無人機的尖端激光武器,中國最新閱兵式所呈現的武器,現正被美國國防部與全球防務專家進行拆解與分析。 中國人民解放軍正推動大規模軍事現代化計劃,在多個領域迅速追趕甚至超越美國——其中一項領先技術是高超音速導彈,飛行速度超過音速五倍。 英國智庫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RUSI)導彈專家卡烏沙爾博士(Dr Sidharth Kaushal)指出,中國的鷹擊-17(YJ-17)高超音速滑翔器與鷹擊-19(YJ-19)高超音速巡航導彈是值得關注的代表。 中國亦在人工智慧與自主武器領域投入大量資源。其中一例是超大型無人水下載具AJX002,這是一款長達60英尺(約18米)、具核能力的水下無人機。 儘管中國的核武庫仍遠不及擁有數千枚彈頭的美國與俄羅斯,目前僅有數百枚,但其規模正迅速擴張,並積極探索創新投送方式。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北京在閱兵式上展示了一系列新型軍事裝備
中國民眾如何看待「9·3 閱兵」:中國排面、憶苦思甜、調侃鄰國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期待九三大閱兵是過去一段時間裡,中國唯一的顯學話題 7 分鐘前 9月3日上午九點,中國舉行的「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正式登場。 閱兵前後,中國照常加強輿論管控,以創造欣欣向榮的景象,展示河清海晏的盛世圖景。社交媒體上,清一色「厲害了我的國」類發言霸屏,關於苦難戰爭的回憶亦佔據主流。 有民眾在社交媒體上直播自己凌晨起即抵達典禮現場遠觀,還有民眾結伴等待參與閱兵典禮的坦克離開天安門廣場。社交媒體上,官媒牽頭,大家集體「憶苦思甜」,有些貼文則以調侃朝鮮、「親暱」俄羅斯為樂趣。 在這場「揚國威」的閱兵前後,中國民眾有何反應?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元素? 「中國排面」 閱兵進行過程中,在轉播央視的各個地方媒體網站上,彈幕鋪天蓋地都是「厲害了我的國」「祖國萬歲」等內容,評論區也多圍繞哪款武器先進而展開。 中國網民一向親近俄羅斯和朝鮮,對於受邀前來參加閱兵的金正恩和普京也多有關注。 閱兵尚在進行中時,網友已在針對普京和金正恩面對中國武器展示的心情進行非常正面的猜測。有網友做出表情包吹噓中國「東風」系列武器先進、指金正恩或「很是羨慕」。 每到中國展示「大國力量」之時,中國網友極為喜愛用貶鄰國、虛構外部的豔羨來完成對本國實力的肯定。 閱兵結束後,列隊方陣的照片在社交媒體上瘋傳,《新京報》發圖文稱閱兵列隊「最帥天團」,連科普賬號《果殼》都發文嘗試分析「整齊劃一的大長腿、為啥看著那麼爽」。 一片叫好、稱贊軍人風姿之外,幾乎看不到另一種聲音。 此外,關於苦難回憶敘事的評論亦摻雜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9·3閱兵」開始前幾天,《人民日報》即在抖音等社交平台發力,發布抗戰勝利主題的視頻多則:內容一般是抗戰老兵和中國現代工人的跨時空對話,「吃野菜、走長征路」的老兵望向「吃上好飯、乘坐高鐵出行」的中國現代人。這些影片引起巨大反響,單條影片點贊量即達近一千萬。 這些苦難敘事論調繼續出現在「9·3閱兵」的過程中。在中國防火牆內的社交媒體上,「揚我國威」「願這盛世如你所願」「飛機不用再飛兩遍了」等討論持續在Bilibili、澎湃直播、微信號直播上出現,這些都指向中國首次閱兵時的窘境。 此外,為了迎接「9·3閱兵」,中國社交網絡開始進行嚴格管控,中國媒體在靠近閱兵時段、關於負面新聞要采取低調態度,甚至最好不發。關於社會政策的批評聲音亦更容易遭下架,以配合營造欣欣向榮的景象。 多位民眾曬出聊天記錄稱,他們也會自覺把私人生活的分手、吵架等放在非9月3日,以彰顯自己對這個「神聖日子」的尊重。 質疑 此次閱兵發生在中國內政出現危機時刻,民生問題尤其突出之際。中國失業率連年走高,青年就業率低,結婚率走低,經濟發展疲軟,暴力斗毆事件頻發,中國需要再次確定一個明確的共同民族回憶、一個目標來團結人心——一些民眾已經發現這樣的苗頭。 在微信上,作為對閱兵典禮直播的反抗,一些民眾積極轉發麥當勞、養殖場等直播,以打斷整齊劃一的集體敘事。 在Meta公司推出的社交媒体应用Threads上,有網友形容在此社會背景下的閱兵「極為荒謬」,「有錢不去處理內政,反而在這裡耀武揚威」。 還有民眾指出,作為對二戰的紀念,一場反法西斯盛典,為何「國際戰犯」普京被邀請出席在列,人權紀錄同樣糟糕的朝鮮、緬甸、伊朗也被邀請出席。 此外,在整個「9·3閱兵」紀念敘事中,扛起中國二戰正面戰場主要部分的國民黨並未在任何媒體中出現,僅有寥寥幾人提出「為什麼只在宣傳中共的付出,而不提正面戰場?」 耐人尋味的是,閱兵後有很多北京市民前往天安門廣場附近等待坦克離場、並歡呼叫好。自「六四」學運後一直作為中國敏感詞出現的「坦克」和「天安門」組合,在「9·3閱兵」的新型敘事覆蓋下被允許存在了。民眾夾道相送坦克離開天安門,他們直播、拍攝,並在社交媒體上炫耀自己離坦克更近一點。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Play video, "北京舉行中國抗戰勝利80週年閱兵 習近平普京金正恩同台亮相——直播回放", 節目全長 1,59,30 1:59:30 音頻加註文字,直播回放:北京舉行中國抗戰勝利80週年閱兵,習近平、普京、金正恩同台亮相。
反壟斷案:Google不須分拆Chrome瀏覽器 圖像來源,Reuters 美國聯邦法官裁定,Google無需出售其Chrome瀏覽器,但必須與競爭對手共享資訊。 這項由地方法官阿米特·梅塔(Amit Mehta)作出的裁決,是針對Google在網路搜尋領域壟斷地位的多年訴訟結果。 案件焦點在於Google將自家搜尋引擎設為安卓(Android)、Chrome等產品的預設選項,與蘋果公司(Apple)等其他廠商亦有類似安排。 美國司法部曾要求Google出售Chrome,但週二的裁決允許該科技巨頭保留Chrome,同時禁止其簽訂排他性合約,並要求其與競爭對手共享搜尋資料。 Google曾提出較溫和的解決方案,例如限制其與Apple等公司簽訂的收益分成協議,以使其搜尋引擎成為這些設備與瀏覽器的預設選項。 週二,Google表示對裁決結果感到滿意,並認為人工智慧(AI)的興起可能促成了此一結果。 「今天的裁決反映出AI的出現已大幅改變產業,為人們提供更多獲取資訊的方式,」Google在裁決後發表聲明。 聲明續稱:「這也印證了我們自2020年案件提出以來的立場:競爭激烈,使用者可以輕易選擇自己想要的服務。」 自2020年遭起訴以來,Google一直否認有任何不當行為,並表示其市場主導地位源於搜尋引擎品質優於其他產品,且深受消費者喜愛。 去年,法官梅塔裁定Google透過不公平手段建立並維持其在網路搜尋市場的壟斷地位,違反美國法律。 但在最新裁決中,法官梅塔表示,強制Google出售Chrome「並不適合本案」。 Google也無需出售其安卓(Android)作業系統,該系統目前支援全球大多數智慧型手機。 Google主張,若被迫剝離Android等業務,將導致相關產品無法正常運作。 美國司法部助理部長阿比蓋爾·斯雷特(Abigail Slater)在裁決後於X平台發文表示:「今天的補救命令同意恢復搜尋市場競爭的需要,我們正在評估裁決是否足以達成此一目標。」 裁決公布後,Google母公司Alphabet股價上漲逾8%。 蘋果公司(Apple)、三星公司(Samsung)和摩托羅拉公司(Motorola)等智慧型手機製造商也將受益。 裁決前,Google曾支付數十億美元給這些公司,以便其產品能被預先安裝或推廣。 審判期間揭露,Google在2021年曾支付超過260億美元給蘋果、Mozilla等公司以達成此類協議。 根據裁決,Google未來不得就Google搜尋、Chrome瀏覽器、Google語音助理或Gemini應用程式簽訂任何排他性合約。 這意味著手機製造商可自由預載或推廣其他搜尋引擎、瀏覽器或AI助理,與Google產品並列。 不過,Google仍可繼續向分銷商支付費用以取得預設位置。 「深水」(Deepwater)資產管理公司合夥人吉恩·孟斯特(Gene Munster)表示,這項裁決對大型科技公司而言是「好消息」。 他在X平台上指出:「蘋果公司也獲得利好,因為裁決迫使Google每年重新談判搜尋協議。」 「標普全球」(S&P Global)平台「阿爾法洞察」(Visible Alpha)研究主管梅麗莎·奧托(Melissa Otto)表示,法官梅塔的裁決「並未如市場預期般嚴厲」。 奧托指出,Google的搜尋業務今年預計將創造近2,000億美元收入,其中數百億將分配給分銷合作夥伴,對案件中的主要企業而言是雙贏局面。 但Google競爭對手DuckDuckGo則批評裁決未能「強制推動足以解決Google非法行為的改變」。 DuckDuckGo創辦人暨執行長加百列·溫伯格(Gabriel Weinberg)表示:「結果是消費者仍將持續受害。」 這項裁決並非Google法律戰的終點。 本月稍後,Google將面臨美國司法部另一場訴訟,該案中法官已裁定Google在網路廣告技術領域擁有非法壟斷地位。
圖輯:2025年中國「9·3 大閱兵」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2025年9月3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朝鮮領導人金正恩一起走在北京天安門廣場。 23 分鐘前 9月3日是中國官方設定的「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主持大型閱兵式。 這是十年來第二次「9·3閱兵」,也是習近平上任後第三次在天安門閱兵。中俄朝三國元首次歷史性同框。 圖像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前排從左到右)印尼總統普拉博沃、俄羅斯總統普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朝鮮領導人金正恩。 圖像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俄羅斯總統普京在閱兵式前與領導人合影。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一位退伍軍人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參加紀念抗戰勝利暨二戰結束80週年的閱兵式。 圖像來源,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閱兵式前,參加者在天安門廣場揮舞著中國國旗。 圖像來源,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搭乘閱兵車檢閱部隊。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直升機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空飛過,掛着的旗幟分別寫着「人民必勝」、「和平必勝」、「正義必勝」。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士兵列隊參加抗戰勝利暨二戰結束80週年閱兵式。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士兵列隊參加紀念抗戰勝利暨二戰結束80週年的閱兵式。 圖像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軍隊在列隊行進時高呼口號。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三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官兵護衛著軍旗前進。 圖像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受閱方隊中的女兵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閱兵式上,可以看到裝甲車和士兵的身影。 圖像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HSU100無人潛航器亮相 圖像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閱兵式上一架無人機亮相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新型長劍-20巡航導彈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戰機列隊飛行。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閱兵式結束前,放飛氣球和鴿子。
普京稱讚俄中關係「前所未有」 圖像來源,Sputnik/Pool via 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俄羅斯國家媒體週二發布了習近平與普京在北京舉行雙邊會談的照片。 俄羅斯總統普京週二(9月2日)在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他表示雙方關係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普京形容習近平為「親愛的朋友」(dear friend),中國官媒則稱兩國關係是「大國關係典範」。俄羅斯將增加對中國的天然氣供應,中方則宣布對俄羅斯公民試行一年免簽政策。 習近平亦準備迎接朝鮮領導人金正恩,此舉被視為對在烏克蘭戰爭中侵略者的支持。 習近平將於週三主持中國歷來最大規模的軍事閱兵,以紀念二戰結束、日本正式投降80週年。 今年五月,習近平曾赴莫斯科出席俄羅斯紀念戰勝納粹的活動。 俄羅斯與朝鮮依賴中國支撐經濟,而這些會晤將使中國領導人得以展現其權力與影響力——正當美國總統特朗普試圖與普京達成協議以結束烏克蘭戰爭之際。 三位領導人週三將並肩而立,數萬名士兵在中國首都進行閱兵式。 週二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會談中,普京未明確提及其在烏克蘭的戰爭,只表示他與中國領導人討論了「共同關切的議題」。 根據克里姆林宮官方Telegram頻道發布的影片,普京對習近平說,「親愛的朋友,我和整個俄羅斯代表團都很高興再次與中國朋友和同事見面。」 他補充說:「我們的密切交流反映了俄中關係的戰略性質,這一關係正處於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我們當時並肩作戰,現在仍然站在一起。」 習近平則表示:「中俄關係經受住了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並補充說北京願與莫斯科合作,「推動建設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 本週的會晤正值習近平試圖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北京的實力——不僅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一個外交強權。 習近平強調中國作為穩定的貿易夥伴角色,而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已顛覆全球經濟關係。 如今,特朗普與俄羅斯領導人達成結束烏克蘭戰爭的協議仍未有進展,習近平則在北京接待普京,展現雙方密切關係。 兩人此前曾形容兩國關係為「友誼無上限」。 俄羅斯希望對中國及其他國家的天然氣出口能夠彌補因烏克蘭戰爭而被西方制裁後失去的收入。 俄羅斯媒體週二報導,一旦所有項目投入運行,俄羅斯對中國的管道天然氣供應量將達到每年1,060億立方米。這一數字仍遠低於俄羅斯在全面入侵烏克蘭前對歐盟的供應量。 中國外交部宣布,自9月15日起,將試行一年對俄羅斯護照持有人提供為期一個月的免簽待遇。 圖像來源,Sputnik/Pool via EPA 圖像加註文字,中俄兩國領導人和蒙古總統烏赫納吉·呼日勒蘇赫(Ukhnaagiin Khurelsukh)也舉行了三邊會談 週一在天津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SCO)峰會上,習近平與普京批評西方政府。普京為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辯護,並指責西方引發衝突。 習近平在暗指美國的言論中呼籲上合組織成員「反對冷戰思維、陣營對抗和霸凌行徑」。 普京表示,該次峰會——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等國領導人亦有出席——為建立一套新體系奠定基礎,以取代「過時的歐洲中心和歐洲-大西洋模式」。 朝鮮領導人金正恩也會出席週三的閱兵。這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訪問始於週二清晨,金正恩搭乘專用火車專越過中朝邊境。 這是金正恩首次參加多邊國際會議,也是數十年來朝鮮領導人首次出席中國的閱兵。上一次出席者是金正恩的祖父、朝鮮創建者金日成,時為1959年。 由於反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西方多數領導人預料不會出席此次閱兵。該場戰爭導致普京政權遭受制裁。 北京方面並未批評普京的戰爭行動。美國及其盟友指控中國透過提供雙用途物資及購買俄羅斯石油,協助俄羅斯戰爭;北京則予以否認。 金正恩已向俄羅斯提供武器與兵力支援其入侵行動。
持續更新:中國「9·3 閱兵」登場,中俄朝三國元首或現歷史性同框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3 分鐘前 9月3日是中國官方設定的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週年紀念日。今天,北京天安門廣場將舉行紀念大會和閱兵式。這是十年來第二次九三閱兵,也是他上任後第三次天安門閱兵。 此次閱兵看點頗多,BBC中文將持續更新閱兵現場的即使信息及相關分析。 從十年前第一次「九三閱兵」開始,習近平就力圖將其打造成一個外交主舞台。當時,俄羅斯總統普京和韓國總統樸槿惠分別排在外賓第一和第二位。 此次閱兵,俄羅斯總統普京依然排在第一位,但第二位已變為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務委員長金正恩。本次共有26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出席,大多數來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印尼總統普拉伯沃一度宣佈因國內騷亂臨時取消行程,留在國內處理事務,但突然在9月3日凌晨抵達了北京。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閱兵彩排過程中,飛機編隊飛過北京紫禁城。 焦點:金正恩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據信是金正恩乘坐的專列9月2日晚間抵達北京。 金正恩在今日出現在天安門城樓上,是繼1959年金正恩的祖父金日成之後,朝鮮最高領導人再度登上天安門城樓參觀中國閱兵。值得一提的是,金正恩並未出席今年5月在莫斯科紅場舉行的勝利日閱兵。 因此,今日將罕見出現中、俄、朝領導人同框的一幕。上一次,中國、朝鮮、俄羅斯(前蘇聯)站在一起,是在70多年前的朝鮮戰爭,面對的是美國主導的聯合國軍,而即便是在當年「一邊倒」的外交環境下,中、朝、俄三國領導人也從未一同出現並留下照片。 韓國方面將由國會議長禹元植率領議員團代表出席相關紀念活動,禹元植表示,如果屆時能夠與金正恩搭話,他將轉達韓國總統李在明的口信。 解放軍人事巨震 此次閱兵的一個重要背景是中國軍隊的高層人事巨震,依然在進行之中,而且此次受到整肅的多為習近平在二十大後親自提拔的將領。 比如中央軍委副主席何衛東,習近平在福建任職時就已相識,中共二十大後獲破格提拔,但近期卻在官方公開活動和報道中消失,官方也遲遲沒有宣佈他落馬;再比如負責軍隊政治工作的苗華上將,去年因嚴重違紀行為接受調查;還有,同時兼任國務委員的國防部長李尚福也被調查。這使得中央軍委的七個席位中,空缺達到 3 人。 甚至在閱兵之前又有軍隊的高級將領引發「被整肅」的猜忌——習近平於8月21日率中央代表團出席西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慶祝大會,規格創歷來之最,但習近平在拉薩接見駐拉薩部隊上校以上軍官的合影與報道畫面中,未見西藏軍區司令員王凱、軍委辦公廳主任方永祥,兩位按照慣例本應出席而未出席。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正在為閱兵訓練的女兵 台灣:赴陸禁令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如何看待抗戰這段歷史,國共兩黨一直爭議不斷。 另外,台灣方面派遣的人選也引人注目。一方面,台灣官方下達禁令,不允許公職人員參與中國的九三閱兵。目前消息顯示,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確認出席。洪秀柱辦公室發佈新聞稿稱,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滅國之戰,是我們共同的歷史,不分省級、不分黨派。 此外,新黨主席吳承典、副主席李勝峰,勞動黨主席吳榮元,統一聯盟黨副主席李尚賢等人將出席九三閱兵。台南市黃埔三軍五校校友會創會理事長李春風將率會員與眷屬共十多人參加。民進黨立委邱志偉批評稱,參加九三閱兵的多是國民黨人士,傷害台灣人民的民族感情,以實際行動破壞台灣主權,應依法制裁。 在武器方面,本次閱兵,外界曾猜測,下一代可用於遠距離投放核武器的隱身戰略轟炸機轟-20、東風-51洲際導彈,是否會出現在閱兵隊列中。不過官方稱,本次參閱裝備"都是從國產現役主戰裝備中遴選",因此兩個還未被正式公佈的武器可能不會出現。 此外,無人機與反無人機武器,也成為最具現實意義的新裝備。俄烏戰場三年的經驗,把無人系統從戰術補充推至戰場中樞:前沿偵察、火力引導、自殺式打擊與電子壓制形成閉環,持續主導前線消耗與後方補給。
【直播】北京舉行中國抗戰勝利80週年閱兵 習近平普京金正恩同台亮相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音頻加註文字, 【直播】北京舉行中國抗戰勝利80週年閱兵 習近平普京金正恩同台亮相 22 分鐘前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大型閱兵,紀念二戰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與朝鮮國務委員長金正恩同台亮相。BBC中文現場直播。 相關內容 從毛澤東到習近平,一文看清1949年以來17次天安門閱兵的異同 上合峰會緊連九三閱兵:中國為首的反美聯盟走進新時代? 習近平在世界舞台的重大時刻前夕,北京收緊市內管制
金正恩攜女兒金主愛抵達北京出席中國閱兵式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Play video, "Watch: Moment Kim Jong Un's daughter arrives in Beijing", 節目全長 0,15 00:15 音頻加註文字,金正恩與女兒金主愛抵達北京的一刻。 28 分鐘前 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與女兒金主愛一同抵達中國首都北京,將出席中國歷來規模最大的閱兵式。 本週三(9月3日)舉行的「抗戰勝利日」閱兵式,將見證金正恩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俄羅斯總統普京以及其他多國領導人同台亮相。 影片顯示,金正恩與女兒一同從裝甲列車走下北京火車站。韓國情報機構曾指出,金主愛是「最有可能」接班的人選。 習近平此次舉辦閱兵,旨在紀念二戰日本正式投降80週年。 圖像來源,Xinhua 金主愛是誰? 金正恩於週二乘專列進入中國。據稱,這列裝甲列車設有供應精緻法國葡萄酒和鮮龍蝦的餐車。他週一離開平壤,但由於列車安保嚴密,行駛速度較慢。 自2022年11月首次公開亮相以來,金主愛已多次陪同父親出席公開場合。不過,有關她個人信息的細節仍極為有限。 外界對她的年齡說法不一。韓國國家情報院2023年曾表示,金主愛當時大約10歲。 多年來,外界普遍相信金主愛是金正恩與妻子李雪主三名子女中的次女。不過子女的確切人數和排行並不確定,因為金正恩對家庭極為保密,甚至在婚後過了一段時間才向外界公開妻子的身份。 金主愛是唯一一位由朝鮮官方確認存在的子女,其餘孩子至今未曾在公開場合露面。 她的存在最早是在2013年由一個出人意料的消息來源曝光——美國籃球明星丹尼斯·羅德曼(Dennis Rodman)當時在訪問朝鮮期間接受《衛報》訪問時透露,自己曾「抱過他們的孩子主愛」。 此後,關於金主愛的消息幾乎絕跡,直到2022年11月,她出現在父親身邊,一同觀摩洲際彈道導彈試射。 到翌年2月,她的身影更頻繁出現,不僅在郵票上出現其肖像,還陪同出席高層官員的宴會,並被稱為金正恩的「尊敬的」女兒。 「尊敬的」一詞在朝鮮是極為崇高的稱謂。在她父親的例子中,直到被確立為接班人之後,才被正式稱為「尊敬的同志」。 圖像來源,KCNA 圖像加註文字,近兩年來,金主愛已多次出現在朝鮮的軍事閱兵中。 據美聯社報道,韓國國家情報院曾向國會議員提供了一些金主愛的個人信息。 情報院表示,她喜歡騎馬、滑雪和游泳,並在首都平壤接受在家教育。 2024年1月,情報院進一步認定,這名小女孩是金正恩「最有可能」的接班人——不過也指出變數仍然很多,特別是因為金正恩年紀尚輕。 自那以後,她多次出現在父親身邊,無論是在洲際彈道導彈試射現場,還是大型閱兵式上,她都站在父親一旁,甚至接受過北韓高級軍官的敬禮。 然而,本週二是她首次在朝鮮境外公開露面,此行勢必進一步加深外界對她接班可能性的揣測。 自1948年以來統治朝鮮的金氏家族,宣稱自身出自「神聖血統」,唯有他們才有資格領導國家。 不過,也有猜測認為,金正恩此時公開女兒,可能是為了提前化解這個高度父權社會內部對女性領導人的偏見——朝鮮歷來從未由女性執政。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週二下午,金正恩專列被拍到緩緩駛過北京一處郊區,車廂外懸掛著明顯的朝鮮國旗。 這場閱兵對習近平意義重大,此時正值他試圖在國際舞台上彰顯中國的經濟與外交實力之際。 隨着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措施衝擊全球貿易秩序,習近平力圖將中國塑造成穩定的貿易夥伴。 北京的閱兵式將成為習近平展示中國在衝突中,可與美國匹敵能力的一個舞台。 這場約70分鐘的活動預計將展示中國最新武器,包括數百架飛機、坦克和反無人機系統,這也是中國軍隊新的力量架構首次在閱兵中完整亮相。 習近平將與金正恩、普京並肩站立,向外界展現對兩位烏克蘭戰爭侵略者的支持。自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金正恩已向俄方提供武器與兵力。 包括伊朗與古巴領導人在內,共26位國家元首將與他們同場觀禮,數以萬計的中國軍人將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列隊行進。 印尼、馬來西亞、緬甸及越南領導人也受邀出席,進一步體現北京加強與東南亞鄰國關係的努力。 這是數十年來首次有朝鮮領導人親身出席中國閱兵。上一次要追溯到1959年,當時金正恩的祖父、朝鮮建國者金日成參加過閱兵。 歐盟僅有斯洛伐克總理菲佐(Robert Fico)出席,保加利亞與匈牙利則派代表。 自從普京發動全面入侵烏克蘭後,中國並未因此批評俄國。西方國家指責中國透過提供軍民兩用物資和購買俄羅斯石油,藉此支援俄方戰事。北京則否認相關指控。 在兩人週二會面後,普京稱習近平是「親愛的朋友」,而中國官媒則形容兩國關係是「大國關係典範」。 由於特朗普至今未能從普京那裡獲得任何具體的烏克蘭和平協議承諾,習近平此番高調接待俄國領導人,更凸顯雙方緊密關係。 無內容 繼續瀏覽 YouTubeBBC對外部網站內容不負責任。 相比之下,2015年中國上一次舉辦「抗戰勝利日」閱兵時,平壤只派出高層官員崔龍海。金正恩這次親臨,較上次更高規格。 這位鮮少出國的領導人,近年與外國領袖的接觸僅限於普京。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兩人已會晤兩次。 金正恩上一次訪問北京是2019年,出席中朝建交70週年活動,當時同樣是乘坐火車出行。 搭乘火車的傳統由金日成開創,他曾乘專列訪問越南和東歐。金正恩的父親金正日也主要依靠火車旅行,據說是因為害怕坐飛機。 據韓國媒體報道,這輛裝甲列車大約有90節車廂,配備會議室、會見廳與臥室。
特朗普稱不認為中國正組「國際反美聯盟」:「它更需要我們」 圖像來源,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2017年,特朗普與習近平在北京的新聞發布會期間握手。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否認外界有關中國、俄羅斯及其盟友關係升溫,對美國在全球舞台構成挑戰的說法。 特朗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對記者表示,他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關係良好」,並稱「中國需要我們多於我們需要它」。 這番話正值習近平準備於週三在北京舉行「抗戰勝利日」閱兵式,展示中國軍事力量。 屆時,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和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將與習同場,部分觀察人士認為這是在向已疏遠他們的西方國家發出信號。 自從特朗普的關稅衝擊全球經濟與政治秩序以來,中國一直試圖將自己定位為美國的潛在制衡力量。 特朗普則強調,其關稅措施對保護美國利益和產業至關重要,而任何外交代價似乎都是他願意承受的。 當BBC問及他是否認為北京及其盟友正試圖組建一個反美的國際聯盟時,特朗普回答:「不,完全不是。中國需要我們。」 他補充說:「正如你們所知,我和習主席的關係非常好。但中國需要我們,遠多於我們需要它。我完全不這麼看(中國試圖組建反美聯盟)。」 另外,在週二的一個電台訪問節目中,特朗普表示,他不擔心俄中之間形成「軸心」。 他向節目主持人斯科特·詹寧斯(Scott Jennings)說,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他們永遠不會用軍事力量對付我們」。 「相信我,(如果中俄對美動武)那將是他們做過的最糟糕的事情,」他補充道。 在同一訪問中,特朗普還提到對普京感到「非常失望」。他和普京上月在阿拉斯加舉行會晤,但未能達成烏克蘭和平協議。 「我可以說,我對普京總統非常失望。」特朗普說,美國「將會做一些事情幫助烏克蘭人民生活」。不過,他並沒具體說明。 自從普京發動全面入侵烏克蘭後,中國並未因此批評俄國。西方國家指責中國透過提供軍民兩用物資和購買俄羅斯石油,藉此支援俄方戰事。北京則否認相關指控。 同時,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表示,俄軍正在前線部分區域進行新一輪兵力集結。 「普京拒絕被迫接受和平,」澤連斯基在晚間視頻講話中表示。
從毛澤東到習近平,一文看清1949年以來17次天安門閱兵的異同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13 分鐘前 相隔十年,中國再舉辦「9·3大閱兵」——這是習近平打破國慶閱兵慣例,在2015年新設立的閱兵舞台。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共一共舉辦過17次天安門閱兵。按時間線來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從1949年到1959年間的「十年閱兵」、1984年「鄧小平閱兵」、1999和2009年的「江胡時期」,最後是「習近平時代」的三次(含本次閱兵)。 閱兵的重點,從來離不開展示的武器、出席的人和當時的國際形勢。今年「9·3大閱兵」之際,BBC中文整理過去中國閱兵的歷史,一窺其中的政治意涵與形勢演變。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一共舉辦過17次天安門閱兵。 建國首十年:內憂外患,每年閱兵 新中國的閱兵自建政時開始。1949年到1959年,中國曾連續舉行11次天安門閱兵,頻率相當高。 有分析指出,中國在建國初期內憂外患:既要應對國內零星反革命運動、國民黨殘餘勢力,另一方面也遭受國際外交孤立——高頻率的閱兵,可以激發士兵和民眾保家衛國的集體心理。 毛澤東並未擔任過檢閱人,僅在1949年開國大典發表過講話。 首任檢閱人是時任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他坐車檢閱解放軍海陸空三軍部隊,邊喊着「祝同志們健康!」、「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 在第一次檢閱式上,有1.6萬軍人受檢閱,但百多種武器都是從國民黨軍隊中繳獲,原產國多達24個。當中飛機只有17架,為營造效果需要「飛兩次」。據新華社報導,其中四架因為還在值班戰鬥任務,仍然掛著實彈。 1950年,天安門城樓開始懸掛國徽,閱兵的應答口號有了轉變,從問候變成政治口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受閱部隊回答:「萬歲!萬歲!萬歲!」 朱德擔任過五年閱兵司令員。1954年國防部成立後,改由防長彭德懷閱兵及發表講話。1959年閱兵前夕,彭在廬山會議上被打倒,改由林彪擔任國防部長。 從1949年到1959年這十年間,中國閱兵的儀式和環節慢慢定形,確立鳴禮炮、升國旗、檢閱式、分列式等流程;展示的武器也逐漸從「萬國造」變為「蘇聯造」。 但到1960年,中國步入三年大飢荒,中央訂下「勤儉建國」方針,國慶活動改為「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逢大慶舉行閱兵」。之後因為文化大革命爆發,往後的24年間,中國沒有舉行閱兵。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鄧小平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週年大會上檢閱三軍儀仗隊。 鄧小平恢復閱兵:改革開放後凝聚人心 一直到1984年,中共在領導人鄧小平建議下才恢復閱兵。 鄧小平在1978年帶領中國改革開放,讓中美外交走向正常化,他在國內的聲望達到高峰。當時鄧小平為軍委主席,在建國35周年時舉行閱兵,目的是展示軍力,也能凝聚人心。 相隔24年再閱兵,陣容已變得強大。當年閱兵副總指揮、時任北京軍區參謀長周衣冰曾稱,這是「新中國成立後規模最大、裝備最新、機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 受閱的陸海空三軍加上民兵一共超過一萬人,空軍一共駕有117架飛機。所展示的28種武器裝備中有19種為新裝備,當中首次出現戰略核武器、大型飛彈,包括可運載核彈頭的洲際飛彈、潛射飛彈和自行榴彈砲。 鄧小平發表演講時說,解放軍必須時刻提高警惕:「在國際情勢嚴重惡化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加強國防。」 《紐約時報》記者克里斯多佛·雷恩(Christopher S. Wren)曾經寫道,當時的西方外交官認為,鄧小平閱兵是令自己的務實政策合法化,而給予部隊榮耀是提高軍隊士氣,不是指中國會採取更激進政策。 值得留意的是,在鄧小平指示下,檢閱的口號也從「中國共產黨萬歲」,改為「同志們好!同志們辛苦了!」受閱部隊則回應:「首長好!為人民服務!」——這一口號一直延續到2017年才改變。 五年後,中共建政40週年,但八九民運爆發,原定的國慶閱兵取消。官方僅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2009年,在胡錦濤主持的國慶60週年閱兵中,52種受閱武器裝備已經全是國產。 「江胡時代」:武器裝備逐漸全國產 踏入中共建政50週年,即改革開放20年後,中國的經濟和軍事技術得到進步。閱兵像是一張成績單,向外界展示中國的自信。 1999年,江澤民同時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軍委主席,擁有黨政軍大權。《紐約時報》形容,當年的閱兵是「江的表演」。 踏入21世紀,閱兵的重點在於展示中國現代化、自主研製的武器裝備,象徵慢慢擺脫對外依賴。 1999年,受閱方隊有52個,兵種為歷年來最多,首次出現「維護國安和社會穩定」的武警部隊。大型武器裝備則有42種,其中90%以上的都是新型武器裝備,絕大部分都是自行研究生產,如中國新一代「99式」主戰坦克。 再到十年後的2009年,在胡錦濤主持的國慶60週年閱兵中,52種受閱武器已經全是國產,還首次出現軍用無人機。特別注意的是,中國在2008年成功舉辦奧運,在此背景下舉行的閱兵,延續了奧運積存的愛國情緒,成為一種全民慶典。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有學者指出,習近平花在軍隊上的時間非常多。 「習時代」:戰略自信高峰,對軍隊全面控制 再到2012年習近平上台後,閱兵的政治功能性變得更為強烈。 習近平先是打破國慶閱兵慣例,在2015年9月3日以「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的名義舉行他上台後的首次閲兵。外界對此有不同分析,但一同指向的是,習要展示自己的軍權。 香港資深中國事務評論員林和立曾對BBC中文表示,習近平上任後大規模反腐打貪,頻繁替換軍方高層,「9.3閱兵」是習對內彰顯軍權穩固的機會,同時要向日本顯示中國在歷史問題上的看法。 也有分析認為,閱兵是一種轉移視線、激勵民族士氣的手法。 當年閱兵前,中國剛經歷股市崩盤、天津大爆炸事件,康奈爾大學政府學院副教授白潔曦(Jessica Chen Weiss)對《紐約時報》說,「(閱兵)可以將公眾的注意力,集中到中國不斷增長的軍事實力、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上」。 中國當年邀請了俄羅斯、韓國等30多名外國元首及官員參加儀式,前中國領導人江澤民、胡錦濤,前總理溫家寶也出現在天安門城樓上。 習近平在演說中,稱中國會維護世界和平、永遠不搞擴張,並宣佈裁軍30萬。但研究中國軍事的政治學家安德魯·斯科貝爾 (Andrew Scobell)指出,習近平是在展現自己對軍隊和黨的控制。 他此後多次閱兵,成為改革開放以來閱兵次數最多的中國領導人,在中共歷史上僅次於毛。 201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習近平到達位於內蒙古的朱日和訓練基地閱兵。他穿着迷彩服,指示軍人「永遠聽黨的話、跟黨走,黨指向哪裏、就打到哪裏」。2018年4月,他又在南海進行海上閱兵。 香港科技大學丁學良曾指出,「習近平花在軍隊上的時間比其他任何領導人花的時間都多。」他分析,雖然軍隊在政治上沒太多直接發言權,但習近平知道如果想繼續掌權,「他最終必須確保軍隊是支持他。」 在2019年,中國70週年國慶閲兵式上,習近平檢閱的口號已從「首長好」變成「主席好」。有分析認為,這是進一步強化習作為國家主席、軍委主席的雙重身份。 受閱的武器裝備也展示了中國戰略威懾力的新高度——射程1.4萬公里、目標可達全球的「東風-41核導彈」首次亮相,還有超音速無人機DR-8等。 儘管該次閲兵沒有邀請任何外國政要出席,但當時有國防專家認為,中國在向世界投射一個訊息:儘管面臨香港社運等挑戰,但中國的軍事實力正迅速增長。
上合峰會緊連九三閱兵:中國為首的反美聯盟走進新時代? 圖像來源,EPA 圖像加註文字,上合組織峰會與抗戰勝利80週年閱兵接連舉行,多國元首同時出席兩場活動,中國在2025年這個夏秋之交上演了一場「外交大派對」。 4 分鐘前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天津主持為期兩天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後,回到北京繼續一系列的外賓接見,他們都將是抗戰勝利80週年閱兵的座上客。 星期三(9月3日)的閱兵將有26國首腦出席。克里姆林宮官員透露,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將分別坐在習近平兩側。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既不是上合組織成員國領袖,也不是「九三閱兵」的受邀賓客。習近平的大多數賓客不是受到美國制裁,就是因為「關稅戰」而正與美國鬧矛盾。 BBC中文採訪的分析人士普遍認為,上合峰會與抗戰勝利閱兵這個組合,無疑是習近平展示其「反美聯盟」力量的一場「外交大派對」。 無內容 繼續瀏覽 XBBC對外部網站內容不負責任。 新時代的「反美聯盟」? 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的閱兵,官方名字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9月1日,習近平在天津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也以此為題,在各與會國家首腦「同事」面前,對當前世界秩序提出批評。 「80年前,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讓國際社會痛定思痛,聯合國應運而生,全球治理掀開新的一頁。80年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沒有變,但冷戰思維、霸權主義、保護主義陰霾不散,新威脅新挑戰有增無減,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全球治理走到新的十字路口。」 習近平宣佈提出「全球治理倡議」,提出「奉行主權平等」、「遵守國際法治」、「踐行多邊主義」、「倡導以人為本」和「注重行動導向」五大原則。 據其解釋,這些原則的含義包括「推進國際關係民主化,提升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不搞『雙標』,不將少數國家的『家規』強加於人」等。 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亞洲研究項目客座教授偉德寧(Dennis Wilder)說,習近平從未怯於點出由美國領導的國際秩序需要「修正」。 偉德寧對BBC中文說:「當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召開之際,正值特朗普總統對自由貿易等國際自由秩序的基本原則提出質疑之際,這為習近平提供了一個絕佳機會,宣稱自己是對抗特朗普不可預測性及『美國優先』政策的可靠力量。」 無內容 繼續瀏覽 YouTubeBBC對外部網站內容不負責任。 董雲裳(Susan Thornton)是退休美國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她對BBC分析說:「某種程度上,這確實象徵著一種『軸心』或聯盟的浮現。」 董雲裳指出,這些參與上合組織峰會與北京閱兵式的國家「對西方單邊或霸權式行動心存不滿,如今他們已經表明立場,表示反對,並希望全球秩序能出現一些更符合自身利益的改變」。 亨麗塔·萊文(Henrietta Levin)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弗里曼中國研究講座高級研究員,她曾先後在白宮與美國國務院主導制定印太地區尤其是對華政策。她認為,北京希望削弱美國的領導地位及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並以一套更能容納中國威權政治體制及其利益的新體系——包括對台灣及南中國海的立場——取而代之。 亨麗塔·萊文對BBC中文說:「閱兵式正是推進這一目標的一部分,北京試圖藉由二戰勝利的正當性來包裝其全球野心,從而使其獲得合法性。」 把上合組織峰會與抗戰勝利閱兵這兩場看似毫不相關的大型國際活動放在前後腳舉行,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中國研究院主任曾銳生教授形容習近平「非常精明」。 曾銳生對BBC中文說:「當前全球正受特朗普反覆無常的關稅政策所困,而中國則擁有向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國家——包括其在上合組織的合作夥伴——釋出穩定訊號的籌碼。中國展現出其在經濟合作與發展方面的穩定力量,與此同時,美國的行徑則恰恰相反。」 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Jamestown Foundation)高級中國事務研究員林和立教授則認為在美國關稅施壓下,習近平的「戰狼外交」本色似乎有所收斂,「但實際上習近平都是在彰顯著毛澤東『東升西降』的策略,主張樹立一個以『非美國』的『世界命運共同體』」。 九三閱兵成「邪惡軸心嘉年華」? 圖像來源,China News Service 圖像加註文字,「抗日與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是北京閱兵的主題。 除了金正恩與普京,觀禮看台上還有一位賓客受外界矚目——伊朗總統馬蘇德·佩澤希齊揚(Masoud Pezeshkian)。 台灣官方中央社引述一位不具名的「熟悉國際事務的國安人士」批評說,習近平、普京、金正恩和佩澤希齊揚這四位「讓民主世界最頭痛的全球秩序麻煩製造者」並肩而坐,使北京這場打著「反法西斯」旗號舉行的閱兵淪為「邪惡軸心嘉年華」。 他說,俄羅斯入侵了烏克蘭,朝鮮出兵支援俄羅斯,中國也提供了經濟、科技等支援,而伊朗則長年資助恐怖組織與代理人戰爭。 這位「國安人士」認為,北京意圖透過展示高超音速飛彈、隱形戰機與電子戰系統等新型武器,強化可與美歐民主集團抗衡的「強軍大國」形象,並營造出世界上「另有一個陣營」的外交畫面。 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中國分析中心研究員牛犇(Neil Thomas)也在網絡社交平台X(前稱 Twitter 推特)上評論說,中俄朝伊四國首腦聚首一堂的畫面,將凸顯中國作為全球領先威權力量的角色。「這場聚會會是『威權軸心』的首次高峰會嗎?」 美國喬治城大學偉德寧教授也認為這場閱兵式會引發外界不安,「勢必讓特朗普政府在宣傳上取得勝利,並強化外界對一個正在成形的邪惡軸心的印象」。但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曾銳生教授認為,特朗普當前所作所為「成功削弱了由民主西方主導的自由國際秩序的價值」,讓中國「有機可乘」。 林和立則提出了另一個可能性:美國在特朗普治下「華麗轉身」。 他告訴BBC中文:「美國變成一個表面上還在維持民主價值觀,但暗地裏是以特朗普為首的一個專制集團,然後跟一些主張威權政治的人物——包括習近平、普京、金正恩,或者是伊朗的領袖——達成某一種協議,以威權政治價值觀統治全世界。」 「人類命運共同體」再度走出前台 圖像來源,SPUTNIK/KREMLIN POOL/EPA 圖像加註文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再度成為中國外交的口號。 閱兵舉行前,中國官方舉行了數場新聞發佈會。在8月29日的記者會上,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聲稱:「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利己主義和保護主義,打破了個別國家唯我獨尊的霸權思維,反映出中國對人類發展方向的獨到見解,對於推動各國團結合作、共創人類美好未來具有重要意義。」 馬朝旭說:「很多國際人士表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代表了國際社會的心聲,為世界帶來和平、發展和希望。」 「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原本出自胡錦濤,習近平繼任其中國國家主席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職務後,在一次演說中提出人類「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2018年3月11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被寫入中國《憲法》。在此之後,中國陸續與一些國家締結了雙邊或多邊「命運共同體」。 剛結束的上合組織峰會上也不難聽見「命運共同體」被提及,而且不一定來自中方官員。巴基斯坦報章報導,總理謝里夫(Shehbaz Sharif)在會議上稱,巴中兩國共命運,其政府所有的倡議都與習近平的願景與理念高度一致。 「命運共同體」一詞常見於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聯合聲明中,並與支持習近平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及全球文明倡議的文章並列。 亨麗塔·萊文說:「儘管這些理念的具體實施方式尚不明朗,北京已成功爭取到多數國家在至少其中一項宏大倡議上的口頭支持。習近平在上合組織峰會上宣布推出新的全球倡議——此次聚焦治理——凸顯他持續致力於重塑世界秩序的意圖。」 偉德寧教授進一步指出,習近平的「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全球推廣成效有限,「原因之一是其與戰前日本提出的「大東亞共榮圈」概念過於相似」。 偉德寧還說:「東南亞曾歷經多個殖民勢力的來去,對任何呼籲『命運共同體』的言論都保持警惕。」 曾銳生則認為,對於許多上合組織成員國來說,「他們與中國有著緊密的經濟關係。儘管中國的做法有時與西方國家一樣帶有剝削性,但中國在這些地區並無殖民歷史」。 「因此,他們可以說中國這樣做(推廣『命運共同體』)並非出於帝國主義動機。」 林和立說,中國為推廣「世界命運共同體」耗費了大量財力——包括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對「全球南方」發展中國家的各種建設投資——在中國當前經濟不景氣下無以為繼。 「中國能否成功地當『世界命運共同體』的『領頭羊』和『中流砥柱』,目前仍是一大問號。」 北京外交大秀,誰是贏家? 圖像來源,China News Service 圖像加註文字,俄羅斯、朝鮮、伊朗、巴基斯坦等26國首腦應邀出席北京9月3日閱兵式。 美國CSIS高級研究員亨麗塔·萊文認為,中國這次透過峰會與閱兵展示其號召力,把俄羅斯、朝鮮、伊朗等美國的對手,和跟美國友好的印度、越南等,都請到中國來。「中國官員可能會認為,他們在取代美國領導地位、推動以北京為中心的新世界秩序方面正取得進展。」 林和立認為,考慮到2024年7月舉行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後習近平的權力似乎被削弱,這兩場活動對於習近平而言,不只是表面風光,更有其實際政治作用。 「這次是個『鹹魚翻身』,或者說是重新樹立『一哥』威信的一個大好機會。因為我們看到國內媒體一致對習近平『黨的永遠核心』地位,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處處表揚得淋漓盡致,一洗習近平過去一兩年的頹風。」 董雲裳認為,習近平成功聚集多國領袖到天津和北京,而特朗普將視之為習近平在全球舞台上影響力與存在感的另一項訊號。特朗普非常渴望親身會晤習近平,如今他將更迫切希望會面得到落實。 她還指出,特朗普同樣希望習近平能在烏克蘭實現停火方面,對俄羅斯施加影響力。他同時十分希望再次與金正恩舉行峰會,推動改變朝鮮半島局勢或美朝關係。特朗普將非常關注習近平與普京以及金正恩的互動。 偉德寧則認為,天津與北京這連串活動的最大贏家不是習近平,而是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 「他藉由這場會晤向華盛頓展示自身的地緣政治自主性,與普京牽手同行,並在公開場合與普京及習近平笑談。這清楚地表明他能在與特朗普打交道時,打出反美牌。」
習近平在世界舞台的重大時刻前夕,北京收緊市內管制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北京舉行盛大閱兵式,這是習近平展示實力的場面。 北京的核心地帶已經搭建好舞台,準備舉行一場由習近平政府編排的權力與軍事實力的盛大展示。 八面巨大的中國國旗迎風飄揚,簇擁著毛澤東畫像,這位中共建國者的畫像高懸在天安門城樓之上,俯瞰著世界最大公共廣場之一天安門廣場。 下方是為26位外國元首預留的座位,包括俄羅斯的普京與朝鮮的金正恩,他們的出席對習近平而言是一項外交勝利。 馬路對面靠近人民大會堂的地方,兩座巨型花卉裝置紀念二戰結束,並與約50,000名受邀嘉賓的座位並列矗立。 在最後一天也就是星期一的準備工作中,貫穿廣場的多車道長安街再次對公眾開放。駕駛者與騎自行車的人高舉手機,努力捕捉現場畫面。 表面上,這場閱兵是為了紀念日本投降80週年,以及中國對侵略者的勝利。但對習近平而言,遠不止於此。 這對他來說是重要的一週,有不少首次亮相的時刻。他成功邀請印度總理莫迪七年來首次訪華,討論重啟關鍵的經濟與戰略關係。 超過20位世界領袖出席了剛結束的上海合作組織(SCO)峰會,這是該組織歷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聚會。 而朝鮮領導人將出席中國的軍事閱兵,這是1959年以來的首次。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普京與習近平於週二在北京舉行會談。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正處於聚光燈下。 在天津舉行的上合組織峰會讓他得以展現權力,並提出一種他希望能挑戰美國的新世界秩序願景。現在焦點轉向北京的閱兵式,這場閱兵將展示中國在任何衝突中能與美國抗衡的日益增長的能力。 伊朗、馬來西亞、緬甸、蒙古、印尼、津巴布韋以及中亞國家的領導人將見證精準的部隊編隊,並一窺當局所稱的新型高超音速武器與無人水下載具。唯二受邀的西方領導人來自塞爾維亞與斯洛伐克。 金正恩的出席令人意外——他的出席直到上週末才宣布——他的裝甲列車與一如既往由保鏢護衛的車隊將為這場盛會增添氣勢。 預計習近平將與金正恩與普京並肩而立,這勢必會引發西方媒體或分析人士將他們形容為「邪惡軸心」。 儘管閱兵式是中國實力與習近平作為世界領袖影響力的展示,它同時也傳遞出一個明確的國內訊息:驕傲與愛國。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當居開始安排封鎖位於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門廣場。 中國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描述為「全民族抗戰」,儘管當時的主要抵抗力量並非來自共產黨,而是後來在內戰中敗給毛澤東及其部隊的國民黨,如今這段歷史在國家記憶中已被大幅淡化。 在紀念日前夕,已有多部描繪這段抗戰歷史的電影上映,其中一些更成為票房熱門。官方媒體也持續發佈報導,旨在「樹立正確的二戰史觀」。 這場宣傳運動也引發了與日本的摩擦。上週有報導稱日本曾要求歐洲與亞洲多國政府不要出席閱兵式一事,北京就此向東京提出抗議。 這一切似乎都是為了激勵全國士氣,因為中國正面臨經濟疲弱、青年失業率高企與房價暴跌等挑戰。內需疲軟,最新數據顯示,特朗普時期的關稅措施正在打擊工廠產出。同時,「反腐」行動仍在持續,已有高級官員被調查的消息傳出。 社會上存在不滿,甚至是幻滅感,尤其是在年輕人之間,這種情緒即使在高度審查的中國互聯網上也已經有所流露。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數十萬面旗幟插滿了北京的大街小巷。 人們擔心這種情緒可能蔓延至現實世界,這也是當局謹慎籌備的部分原因,而這場籌備工作本身也成為展示中國共產黨對這座擁有超過2100萬人口的首都的掌控力的象徵。隨著閱兵日臨近,城市變得愈發安靜。 部分辦公大樓入口已安裝機場級安檢掃描器。所有無人機被全面禁飛,國際記者也被上門「關照」,有些人甚至被多次拜訪,以確保他們「收到訊息」。 為防止抗議活動,立交橋與天橋的出入口全天候駐有警衛,其中一些人身穿軍裝。 三年前,當中共選擇習近平連任第三個任期時,一名抗議者曾在一條主要公路橋上拉起橫幅,批評習近平並呼籲其下台。他當場被帶走,至今下落不明。 但這正是中共不願重演的場面。 共產黨官員已花費數月時間籌備這場六年來首次舉行的天安門閱兵式。全市已懸掛超過20萬面國旗。 更多描繪中國抗日戰爭的花卉裝置被擺放在主要道路與圓環上,格外醒目。甚至還有新的城市燈光景觀,為商業區的建築增添光彩。 閱兵指揮部官員表示:「總體原則是盡可能不打擾市民生活。」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長安街上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的標識。 但對於住在北京的人來說,閱兵已經顛覆了日常生活。 每週夜間的排練期間,坦克在街道上行駛的聲音清晰可聞,整齊的步伐聲也遠遠傳到閱兵路線之外。 住在通往天安門廣場的長安街沿線的居民被告知不要走上陽台,以確保排練能在保密狀態下進行。 閱兵路線沿線的學校、企業與飯店將在接下來兩天關閉。多條道路改道與地鐵線路停運,幾乎癱瘓了進出市中心的交通。 即使是共享單車——通常是穿梭北京最方便的方式——現在也變得難以取得。平時地鐵站外與人行道上總是排列著數百輛單車,但最近市政人員已將它們集中搬離閱兵路線。想租用少數遺留的單車也行不通:車子根本無法啟動。 過去曾有報導指出,中國曾動用空軍進行人工影響天氣,在閱兵前一兩天透過人工增雨來確保當天能有藍天。 今年是否採用了這一手段尚不得而知,但氣象預報顯示天氣晴朗。北京的官員們在習近平的大日子裡不容有失。
送貨司機之死如何引發印尼騷亂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一名21歲的出租車司機被警方碾斃後,抗議進一步升級。 隨著反政府騷亂在印尼各地蔓延,有抗議者遭到殺害,建築物被焚燒,政客的住所被洗劫一空,當局對此採取了武力回應。 由於物價上漲、民眾對政治精英不滿,大規模示威活動於8月25日在雅加達首次爆發,抗議活動旨在譴責許多人認為的議員過高的薪資和住房補貼。 到當週結束時,事態發展為暴力衝突。週四晚間,隨著示威者與當局的衝突不斷升級,雅加達警方碾壓導致21歲的共享摩托車司機阿凡·庫尼亞萬(Affan Kurniawan)死亡。 總統普拉博沃·蘇比安托(Prabowo Subianto)和警察局長為他的死道歉,但這進一步加劇了民眾的不滿情緒,這種不滿情緒現已蔓延到印尼群島的各個角落。 據印尼經濟事務統籌部長稱,截至週一,抗議活動中至少已有7人死亡。 引發抗議的福利 引發抗議活動的主要原因是印尼政府決定提高國會議員的津貼。 根據當地媒體上個月報道,議員的月薪高達1億印尼盾(4,499英鎊;6,150美元),這個數字相當於國民平均收入的30多倍。在此之外,這些議員還會獲得一筆可觀的房屋補貼。 與此同時,印尼民眾卻因生活成本危機而苦苦掙扎。 「由於政府正在採取緊縮措施,而民眾又感到經濟不安全,想到印尼本已富裕的政治階層的收入還會增加,民眾怒火中燒,紛紛走上街頭表達憤怒,」澳洲國立大學印尼研究所所長伊芙·沃伯頓博士(Eve Warburton)告訴BBC。 阿凡過世後,抗議活動愈演愈烈,並逐漸演變成針對警察暴力和問責制的議題。 但還有其他系統性問題引發公眾憤怒:政治腐敗、社會不平等和經濟逆風,而富人和權貴似乎不公平地免受其害。 「精英階層似乎過著奢侈的生活——從議員們獲得的巨額福利就可以看出——這損害了民眾的正義感,」墨爾本大學亞洲研究所亞洲研究教授韋迪·哈迪茲(Vedi Hadiz)解釋道。 為了平息全國性的抗議活動,普拉博沃總統週日宣布,將限制政府向政治人物提供的幾項福利,包括部分津貼的金額。 儘管此舉受到抗議者的歡迎,但有些人認為這還遠遠不夠。 曾擔任全印尼學生會中央協調員的埃里安托(Herianto)告訴BBC,這項聲明「朝著正確的方向邁出了一步,但並未解決不滿的根本原因」。 「這不僅關乎一個問題,還關乎長期以來對不平等、治理和問責制的擔憂,」他解釋道。 「象徵性的改變固然重要,但人們期待更深層的改革,尤其是在農業政策、教育和公平經濟機會等影響一般公民的領域。」 「最終目標是推動發展一個更負責、透明、以人為本的治理。 」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隨著局勢持續惡化,建築物被焚燒,房屋被洗劫。 鎮壓 在取消政客福利的同時,普拉博沃也命令軍警對暴徒、搶劫者和縱火者採取更嚴厲的行動。此前,政黨成員的住所和政府大樓遭到洗劫和焚燒。 抗議者在印尼多個省份焚燒了地方立法議會大樓。 在望加錫市,一座地方議會大樓被縱火,據報道,有人被困在燃燒的大樓內,造成至少三人死亡,數人受傷。 與此同時,在雅加達,憤怒的抗議者襲擊並搶劫了幾名地方立法議會議員的家中的奢侈品,此前,這些議員曾對批評其高薪的抗議者發表過不友好的言論。 這次騷亂促使普拉博沃取消了訪華行程,承諾將直接關注局勢並尋求解決方案。 TikTok也在「接下來幾天裡」暫停了其在印尼的直播功能,以限制潛在的煽動性內容,避免引發人們對現場大規模動員的擔憂。 赫里安托表示,當局對局勢的處理總體上「好壞參半」。 「一方面,當局嘗試維持對話,但另一方面,過度使用武力引發擔憂,」他說。 「當局應該保護和平抗議的權利,而不是壓制它。」 普拉博沃指示當局加強鎮壓力量。 他這一指示則包括關閉抗議區域的燈光和使用橡皮子彈。實際上,這進一步加劇了赫里安託的擔憂,引發了人們對警察暴力執法的擔憂。 「歷史告訴我們,當國家將安全措施置於對話之上時,過度使用武力和侵犯人權的風險就會增加,」他說。 「我們希望當局保持克制,優先緩和局勢,而不是製造對抗。」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普拉博沃總統正面臨迄今為止政府面臨的最大挑戰。 改變的契機 目前尚不清楚抗議活動將走向何方——是否會繼續升級為進一步的暴力和鎮壓,還是會迫使政府進一步讓步。 但無論結果如何,這種情況都代表著普拉博沃自2024年就任總統以來面臨的最嚴峻的領導力挑戰。 「這是一次重大考驗,」沃伯頓說。「他能否安撫抗議者,結束持續不斷的示威活動,同時又不訴諸過度的國家暴力或鎮壓?這就是問題。」 普拉博沃曾是一名特種部隊指揮官,被指控嚴重侵犯人權,他透過TikTok上的「可愛」影片重塑自我,以贏得年輕選民的支持。 但許多印尼人記得他是軍事獨裁者蘇哈託的女婿,蘇哈託在一個獨裁政權中迅速晉升。 他去年在選舉中的勝利引發了一些不安,今年2月,他也因削減醫療和教育預算而面臨學生抗議者的憤怒。 普拉博沃當然深知學生抗議的力量──他們在推翻蘇哈托政權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他如何應對至關重要。 週一,雅加達的抗議活動一度短暫平靜,一些印尼學生和民間社會團體取消了在雅加達的抗議活動,理由是當局升級首都的安全措施後「情況難以承受」。 警方在雅加達各處設立了檢查站,警員和軍方在全市範圍內巡邏,並在關鍵地點部署了狙擊手。 然而,一些專家警告稱,最近的升級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因為許多根本性的經濟問題仍未解決。 正是這些問題的深度和廣度賦予了當前反政府集會如此強大的力量,使其有別於印尼近年來發起的眾多其他集會——在哈迪茲看來,這些集會是「自改革運動以來最重大的抗議活動之一」。 哈迪茲指的是1998年蘇哈托下台後進行的改革,這些舉措曾開啟了民主與穩定的時代。 沃伯頓博士也同意,這些抗議活動的意義「與我們在過去二十年中所見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出現了一波又一波的民眾抗議浪潮,通常由進步的學生和活動人士領導,」她解釋說。 「目前的示威活動有所不同——人們的不滿情緒更加深刻,可能影響範圍也更廣。抗議活動反映了人們對經濟不安全的感受,以及對民選官員貪婪和過度行為的壓抑怨恨。」 儘管普拉博沃回應了引發示威活動的訴求——取消議會福利並對導致阿凡死亡的事件展開調查——但抗議組織者仍希望藉此機會進行更廣泛的系統性改革。 「這意義重大,」埃里安托說。「社會運動往往源於累積的不滿情緒,而像這樣的時刻可能成為轉折點。」 「這能否帶來有意義的變革,取決於領導人是否願意傾聽民意,並為民謀福利,而不是僅僅維護政治或精英的利益。」
儘管遭盟友反對 特朗普仍為「提供60萬中國學生簽證」辯護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與此前政策相比大轉彎,特朗普表示將繼續給中國留學生提供簽證。 儘管遭到一些支持者的強烈反對,美國總統特朗普仍為其提供60萬份中國學生簽證的決定辯護。 週日,他接受《每日來電》(Daily Caller)採訪時表示,禁發簽證是一種「侮辱」,並表示他的最新舉措將使規模較小的大學受益。 隨著中美貿易談判的持續,特朗普正在扭轉幾個月來在這個問題上採取的強硬立場。 共和黨內特朗普的同盟派系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是特朗普的競選口號)的一些盟友對此表示憤怒和困惑。 「我實在無法理解,」福克斯新聞主持人勞拉·英格拉漢姆(Laura Ingraham)說, 「這讓美國孩子失去了60萬個名額。」 特朗普的盟友勞拉·魯默(Laura Loomer)在X寫道:「沒有人,我再說一遍,沒有人希望美國再有60萬中國『留學生』,也就是共產黨間諜。」 特朗普為自己的立場辯護,稱中國留學生為美國經濟帶來了資金,拒絕向他們發放簽證會削弱兩國關係。 「我和習主席關係很好。我認為,當你說不接收你的學生時,這對一個國家來說是一種侮辱。」特朗普告訴右翼新聞媒體《每日來電》。 「你知道,我和中國關係很好,」他補充道, 「中國現在給我們付了很多錢,他們付給我們數億美元。」 今年5月,美國國務卿馬可·盧比奧(Marco Rubio)表示,他將「積極」撤銷中國人簽證,尤其是「與中國共產黨有聯繫或在關鍵領域學習的學生」。 這一消息出現之際,華盛頓和北京的關係持續下滑,主要是由於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引發的針鋒相對的貿易戰。目前,雙方正處於關稅休戰狀態。 白宮表示,60萬份學生簽證將在未來兩年內陸續發放,數量實際與前幾年持平。 特朗普告訴《每日來電》,他不指望藉此換取回報。 「不,我只是認為,我認為,我認為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是正確的,」他說,「與各國和睦相處是好事,而不是壞事,尤其是那些擁有核力量的國家。」
武漢大學「性騷擾」案餘波:如何在維權和「誣告」之間尋求解決之道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警告:內容可能含有冒犯性語言) 「妥協忍讓,家破人亡;直接動手,硬氣一場」;「與其網暴致死,不如行政處罰」⋯⋯這些留言來自於一條中文社交媒體視頻貼文。畫面中,一個學生裝扮的男性在學校連續向一女子揮拳,這些「金句」被一些圍觀網民奉為「反性騷擾誣告寶典」。 中國武漢大學圖書館「性騷擾」案7月底發生反轉後,網路流傳一系列「兄弟互助」帳號。他們以幫助男人實現自尊自愛作旗號,「教導」男性在面對性騷擾指控時,與其試圖辯解、不如跟對方打一架——理由僅僅是因為打架及尋釁滋事的代價遠遠小於被指控性騷擾。 2023年,武大一名女研究生指控大一男同學在圖書館自習時對其進行性騷擾,遂在網路上曝光證據。男生被校方處分但否認指控,稱自己是因患皮膚病而抓癢。今年7月,法院判決男生的行為不構成性騷擾。隨後,該女生在網路上誓言將繼續舉報到底。 一個月來,這起事件在社交媒體上再次掀起大量的兩極化性別討論——從追逐真相本身到對網路「誣告」、網路暴力的反思,甚至牽扯出對學術不端、「天龍人(中國互聯網對特權階級的代稱)」的抨擊。 根據中國大陸紅網輿情中心的數據,7月25日判決後的一週裡,該事件持續成為微博和其他社交平台上的重大輿情熱點,相關帖子數量近16萬,累計閱讀量超過6400萬次。 圖像來源,social media 圖像加註文字,中文社交媒體上關於女性誣告男性性騷擾的討論 「誣告」引出的「極端男權」 圖像來源,social media 圖像加註文字,這起事件之後,網絡上出現了男性防誣告指南。 「越來越多的男生發現所謂的一些女權主義者在討論性別問題的時候已經不講理了,他們(指男性)就也只能用不講理的方式去打敗不講理的人。」在香港攻讀社會科學的22歲大學生邵先生告訴BBC。 瀏覽過上述「兄弟互助」賬號的他表示,這些內容「當然屬於極端男權,自己並不支持」,但也完全理解它們為什麼存在。 「這是你第一次看到那麼多男性空前地(在網路上)團結在一起,在這之前幾乎都是女性這樣做,」邵先生坦言,有時的確有一種身為男性人人自危的感覺。 「如果你在公共場合覺得腿癢,你撓了兩下,別人會指控你自慰;或者你在看手機,但別人以為你在偷拍。特別是又當有這樣的一個先例存在的時候,你會不會覺得很害怕很壓抑?」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當事人是中國知名學府武漢大學研究生,在法院判決性騷擾不成立後,她仍誓言繼續舉報。 此前,廣州地鐵發生類似事件。一女子懷疑一位蹲在地上的年長男子偷拍自己,便要求其打開手機相冊接受檢查。警方介入後確認並未發現偷拍。事後,該女子仍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了未經處理的男子視頻,並稱其「偷拍手法嫻熟、並非第一次作案」。 中國江蘇博事達律師事務所律師高迪對BBC中文表示,有關性騷擾的司法實踐難以形成統一標準,主要是因為個體認知存在差異,受害者舉證存在困難,並且主觀意圖也難以裁量。 當指控缺乏充分證據或被證明不成立,就會衍生出「誣告」的爭議。但高律師表示,法律上判定誣告需要滿足「故意捏造事實,意圖使他人受錯誤追究」的核心。「誣告」的爭議,緣於當指控者提出指控時,容易被大眾解讀為「過度維權」,而部分男性群體則擔憂被輕率定罪。 「由於在互聯網上交流幾乎沒有障礙或邊界,各種觀點和意見可以並存,並且毫無限制地被表達出來——這會加劇誤解和錯誤信息的傳播,」香港大學人類學性別研究專案講師安娜·瑪麗·鮑蒂斯塔(Anna Marie Bautista)博士對BBC中文說,「最極端的觀點往往更容易被表達和傳播,而且通常會獲得最多的關注——這使得理性的討論或對男女雙方觀點的考慮空間非常有限,從而加劇了性別對立。」 「被逼維權」的女性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中國近年影響最廣的性騷擾案之一,是弦子(左二)訴央視主持人朱軍案。 談及「誣告」和「過度維權」這些社會爭議,自媒體博主張小姐表示「女性是被環境逼出來的」,更大數量的女性所蒙受的不公根本無法從個案的懲治中實現公平。 「當她遇到欺負的時候沒人處理,程式缺失,環境不重視,這是否不公呢?她除了自己忍氣吞聲,或者上網(不透露個人資訊)提出這件事,這個社會還給她其他選項了嗎?」張小姐說。 與「兄弟互助」帖相對,中國大陸社交平台豆瓣的生活組常被外界視為極端女權組織。該群組據稱擁有約70萬女性用戶,最初以租房、職場、消費與情感等話題為主,隨著交流深入,越來越多成員開始分享遭遇性別不平等的經歷,如租房歧視、職場性騷擾,以及婚姻與育兒中的不平等分工。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有觀點認為,當前中國社會對於女性的法律保障、社會意識和社會環境依然不完善不友好。 在中國,女權社區時常面臨關閉或限流,豆瓣生活組逐漸成為女性發聲的重要聚集地和與論前線。 張小姐認為,當前中國社會對於女性的法律保障、社會意識和社會環境依然不完善不友好。當女性的權益受到可能的侵害而她們卻左右不了父權主導社會的程式和規則時,就只能在態度上堅持不妥協、不忍耐,讓事情自然地進入輿論監督的階段。 「輿論監督不是帶頭網暴,我們求助於輿論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21歲的香港大學生李女士告訴BBC中文,雖然大家都心知肚明輿論的作用微乎其微,但起碼能讓人們對事件有更多的關注、對女性權益有更多的意識。 「如果不是這麼多社會新聞歷歷在目,如果不是曾經的確被曝出大量的性騷擾、偷拍、暴力等社會事件,我們也不會如此草木皆兵。」李女士補充道。 香港大學的鮑蒂斯塔博士指出,性騷擾依舊是性別不平等的核心要素。「雖然確實存在虛假指控的可能性,而這無疑會造成相當大的傷害和困擾。但仍然必須記住,許多性騷擾或性暴力的倖存者選擇不發聲或不舉報,正是因為擔心虛假指控的質疑和受害者有罪論等問題。」 反性騷擾是否滑向網路暴力?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高迪律師認為,在網路上公開徵集、拼湊私人資訊,使其暴露在公眾審視下,用粗俗、侮辱性的語言惡意辱駡與詛咒對方,通過帶節奏、抱團攻擊形成針對目標的輿論壓力等行為,都屬於網路暴力的表現形式。 他表示,網路暴力的本質是「借助網路的放大效應,實施低成本、高傷害的惡意攻擊」,其核心並非網路爭議,而是「對他人權益的蓄意侵害」。 目前針對網路輿論暴力的指控多是以侮辱、誹謗、尋釁滋事等罪名進行追究。 2024年八月,中國網信辦制定並開始實施《網路暴力資訊治理規定》。但現行框架內沒有與網路暴力罪相關的法律條文。 整治網路暴力一直因認定難、取證難、入罪門檻高、責任難落實等客觀障礙而效果難顯。 上海正策律師事務所的商事律師王琢對BBC中文表示:「很多情景下,我們可能拿到的都是一些事實碎片,你可能沒有辦法判斷出它是否是全部的真相,你就僅憑已有的碎片去產生自己的觀點⋯⋯站隊很簡單,認識現實的複雜性很難,摒棄自己的傲慢更難。」 出路何在?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張小姐解釋,自己追求的不是一個女權社會,僅僅只是一個平權社會。「人人平等,但不需要雷同;尊重每一個人,包括男性。」 「在父權製為主導的社會形態下,男性跟女性都是受到壓迫的,」邵先生說,「所以我覺得這需要每一個性別都去體諒對方,都往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去靠攏。」 25歲的科技從業者于先生對BBC稱,「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他是武漢大學校友,2023年曾第一時間目睹了該校圖書館事件發生時朋友圈對這位女性投訴者廣泛的聲援。「男孩子可能在公共場合更規範一點自己的行為,跟女生獨處的時候可以更公開一點,這樣既是一種對自己的保護,也是一種對女孩子的保護。」 王琢律師提醒,男性不必因為個案的特殊性而人人自危。她指,一個不可被忽略的事實是,被誤判的男性數量,遠遠低於真的實施了性騷擾而因為女性的沉默沒有被處罰的男性數量。 「我認為我們的社會導向就是要鼓勵女生面對性騷擾勇敢維護權益,而不是因為有了這種偶然個例就全面壓制女生的維權勇氣,」她說,「女生本來就在弱勢地位,話語權偏向她們才能向真正的實質公平靠近。」
金正恩已乘坐防彈火車跨越邊境進入中國 朝鮮領導人70年來首次參加中國閱兵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金正恩搭火車離開平壤前往中國訪問。 據報道,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已跨越中朝邊境進入中國,並將出席在首都北京舉行的閱兵儀式。 在周三舉行的中國二戰「勝利日」閱兵式上,金正恩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俄羅斯總統普京以及其他世界領導人會面,這將是他首次出席多邊國際會議。 金正恩週二(9月2日)乘坐防彈火車進入中國,據說列車上設有一家供應優質法國葡萄酒和新鮮龍蝦等菜餚的餐廳。 根據韓聯社報道,由於嚴密的保護,列車行駛速度緩慢,預計金正恩的行程將耗時長達24小時。 金正恩出席閱兵式,這也是自1959年以來,朝鮮領導人首次出席中國閱兵式。 屆時,他將與其他26位包括來自緬甸、伊朗和古巴的國家元首一同出現在北京天安門。 朝鮮領導人參加中國閱兵的規格比上次在2015年舉行的中國勝利日閱兵式有所提升,當時平壤派出了其高級官員崔龍海。 這位神秘的領導人很少出國訪問,他最近與世界各國領導人的接觸僅限於普京,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他曾與普京見過兩次面。 他上一次訪問北京是在2019年,參加兩國建交70週年紀念活動。那次訪問期間,他亦搭乘火車出行。 搭乘火車出行的傳統始於金正恩的祖父金日成,他自己也曾搭乘火車前往越南和東歐。 據報道,金正恩的父親金正日也曾搭乘火車出行,因為他害怕乘坐飛機。 根據韓國一家媒體報道,這列防彈專列約有90節車廂,包括會議室、覲見室和臥室。
莫迪為何進津卻不入京,中印互動背後的「特朗普因素」等觀察重點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週一在天津,莫迪與習近平同台合影留念。 印度的視角 就在幾個月前,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軍隊爆發了一場短暫但致命的衝突。 這場衝突間接牽涉到第三個國家——中國。巴基斯坦軍隊廣泛使用中國製造的裝備,包括戰鬥機和雷達系統。 一名新德里的高級軍官更透露,北京還向巴方提供了印度軍方位置的「即時情報」。 印度當時並未公開譴責中國,但這讓外界質疑,新德里是否應繼續走上與北京關係正常化的道路。 不到半年後,推動這兩個亞洲大國和平對話的動力,卻來自數千公里外的華盛頓。 特朗普政府對印度進口商品加徵50%關稅,理由是懲罰印度拒絕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 面對來自「盟友」的突然重擊,印度有兩條選擇: 第一,妥協並停止購買俄油。但這不僅會背棄「全天候盟友」俄羅斯,也與總理莫迪的「強人」形象相矛盾,因此印度拒絕了。 第二,堅持立場,並尋求其他出路。印度眼下顯然選擇了後者。 當你的鄰國正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製造業強國時,尋求合作是現實之舉。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莫迪上週末在天津會見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雙方聲明細節不多,但承諾將努力化解分歧,造福兩國合計28億人口。 最直接的成果是兩國恢復直航,並簡化簽證程序。 然而,除了「象與龍攜手」的美好願景,兩國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動,仍面臨不少障礙。 首先是歷史包袱。 自2014年上台以來,莫迪曾五次訪華,積極推動雙邊關係。但2020年的邊境衝突戛然而止,直到七年後他才重返中國。 進一步突破的關鍵,仍在於兩國如何處理邊境問題。 目前仍有數萬名印度和中國士兵部署在有爭議的邊界,雖然雙方軍政領導人正在持續談判以降溫。 圖像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美國對印度徵收50%關稅,引發部分憤怒情緒。 此次會後,兩國聲明均提到要維持邊境和平,「不讓分歧演變成爭端」。 對印度來說,另一個難題是與中國高達990億美元(約730億英鎊)的龐大貿易逆差。 兩國在許多行業仍互設高關稅和壁壘。 北京希望印度向14億人口的市場開放中國商品;但對新德里來說,逆差若不解決,便難以放心。 去年莫迪在喀山與習近平會面,掀開了對華接觸的序幕。這一進程或因特朗普加徵關稅而被大幅加速,但對印度而言,現實處境並未改變。 莫迪與習近平的會晤,被視為印度「戰略自主」政策的一部分,但同時也將為新德里帶來更多地緣政治挑戰。 今年稍後,印度將主辦「四方安全對話」(Quad,包括日本、印度、澳大利亞和美國)峰會。該論壇普遍被視為牽制中國在印太地區主導地位的機制。 目前尚不清楚特朗普是否會出席,但如果他出席並發表反華言論,將立即考驗新德里與北京剛剛恢復的互動。 此外,印度還參與了多個被視為「反中、反俄」的多邊平台。 未來幾個月,新德里如何實踐「戰略自主」,將直接影響印中關係的走向。 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印美關係正處於谷底。特朗普的一名助手甚至稱俄烏戰爭是「莫迪的戰爭」。 印度一再否認特朗普在今年5月促成印巴停火中扮演任何角色,而這件事已成美國總統心中的刺。 即便如此,印度仍未對美國採取報復性關稅,仍然為談判留有餘地。畢竟,美國依然是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 走近中國,會否有助於印度與美國談判,還是會適得其反? 這將是未來幾個月,新德里及國際輿論最關注的問題。 圖像來源,Hindustan Times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2020年加勒萬河谷事件後,印中關係一度緊張——不過此後局勢已有所緩和。 中國的視角 習近平在與莫迪會晤時,再度引用自己喜歡的名言:「實現龍象共舞,應當是中印雙方的正確選擇」。 他補充說,在這個「轉型時期」,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應該成為朋友與好鄰居。 莫迪此行正值特朗普對印度出口商品徵收高達50%關稅,這對印度經濟打擊沉重,也讓新德里不得不尋找新夥伴。 習近平或許會說:「不用再找了,就在這裡。」北京正試圖修補多年緊張後的中印關係。 從官方聲明來看,莫迪出席在天津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似乎頗有斬獲。 莫迪對習近平的公開表態,比中方措辭具體得多。 如今確實出現了修復雙邊關係的窗口。 習近平很清楚,特朗普的關稅攻勢正把印度推離美國,而這個潛在競爭對手極需要新的合作對象。 不過,障礙仍然不少。 其中包括中國對印度宿敵巴基斯坦的支持;雙邊各層面的交流陷入低潮;多年來兩國政府激烈的言辭,營造出彼此猜疑的氛圍;而高原邊境爭議更激起了雙方的民族主義情緒。 不過,就邊界問題而言,此次會晤似乎顯示緊張局勢已有所緩和。 上週四,中國國防部發言人稱,中印代表之間就停止在爭議邊界爆發衝突的談判卓有成效。 他提到互利共贏的合作,並強調兩國即將迎來建交75週年。 習近平也明白,莫迪此刻訪華的象徵意義重大——當美國對印度加徵關稅之際,兩人握手、並肩而立的畫面,不僅是一張強有力的宣傳符號,更因這是在一次多邊場合中而格外突出。 除了俄羅斯總統普京,還有其他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領導人出席,包括北約成員國土耳其、美國主要盟友沙特、美國主要對手伊朗,以及卡塔爾、埃及和巴基斯坦。 而這一切,正發生在北京準備於市中心舉行盛大閱兵、展示軍事力量的前夕。
保護國家安全還是排外?美國德州限制華人擁有或租賃房產 圖像來源,Office of the Texas Governor 圖像加註文字,8月26日,德州州長格雷格·阿博特(前排右二)簽署法案。 二手車行老闆袁軍(Jason Yuan)把電池端最後一顆螺絲擰緊後合上汽車引擎蓋——這是他再熟悉不過的日常。 他在中國出生,後來入籍美國,德州一直讓他有家的感覺。但當地最近通過的一則法令卻動搖了他對這裡的信任。 德州參議院通過的2025年17號法案(SB17)9月1日生效,限制來自中國、伊朗、朝鮮和俄羅斯的個人與公司購買及租賃房產。 官員稱該法案是為了保護國家安全。但對像袁先生這樣的人來說,它傳遞出一個歧視訊息——他這樣的人不受德州歡迎。 民主黨籍的德州眾議院議員吳元之(Gene Wu)帶頭反對該法案,他說:「這反亞裔、反移民,而且專門針對華裔美國人。」 吳元之告訴BBC,這項新法案可能損害商業經營。原本能為該州帶來數百萬美元投資的公司,正尋找其他選項。 圖像加註文字,德州眾議員吳元之帶頭反對該法案。 州長稱意在阻止「敵對勢力」 SB17於今年稍早時間提出,並於6月20日由德州州長葛雷格·艾伯特(Greg Abbott)簽署。他稱這是「全美最嚴厲的禁令」,用來阻止外國「敵對勢力」。 該法案禁止來自被明確列為國家安全威脅的國家的部分個人與機構在德州購入房產——包括住宅、商業空間與農地。同時也限制其租賃房產時常不得超過一年。 中國是首個被點名的國家。法案指控北京利用「強制性、顛覆性和惡性影響活動來削弱美國」,試圖在經濟、軍事和政治上超越美國。 違反法律者可能面臨超過25萬美元罰款或監禁。 美國公民與綠卡持有人獲得豁免,持有效簽證者仍可擁有一處主要居所。但反對者表示,不管有無這些例外條款,法案本質上就是歧視,任何被認為「長得像華人」的,都可能遭受不公平審視。 今年7月,非牟利組織華美維權同盟(Calda)代表三名來自中國的簽證持有人提起訴訟,指出該法違憲。 法官支持州檢察長的立場並駁回此案,稱原告是居住在德州的學生簽證與工作簽證持有人,他們不會受到該法影響。 因此,三名原告目前似乎已獲豁免。然而,對於其他來自該四國的美國簽證持有人來說,法律條款缺乏明確解釋,仍存在不確定性。華美維權同盟表示它已經提出上訴。 「2025年版排華法」 受新法影響最大的是中國公民。截至2023年,德州至少有12萬名居民出生於中國大陸。 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畢業生李沁琳(音譯,Qinlin Li)是起訴SB17違憲的原告之一。她說自己第一次得知該法案時感到震驚。 「如果沒有基本人權,那就等於回到150年前,我們就像當年的鐵路工人。」李小姐說。 她租住在奧斯汀郊區一處安靜住宅區的房子裡。由於忙於工作與訴訟,她直到租約到期前兩週才開始尋找符合需求的新住處。 訴訟被駁回時,她正在搬家。雖然法院裁定她不受法案影響,但她表示整個過程對她的心理造成打擊。 「我覺得這會阻礙人們來這裡讀書或工作,因為光是想到這些麻煩就夠頭痛了。」她說。 袁軍則在車行工作之外投身社區運動。法案通過前,他曾帶領群眾在德州州議會大樓外集會,並在公眾聽證會上作證,告訴委員會這項新土地法應該叫做「2025年版排華法」。 1882年,美國通過《排華法》。這項因反華情緒而催生的爭議法律禁止中國勞工移民入境。 「僅僅因為出生國而禁止像我這樣的人擁有房產,這本質上就是歧視。」袁軍告訴BBC。 他還擔心兩個孩子的未來。他最近一次在集會發言時,13歲的兒子就站在他身後。 「我告訴大家,這一切都值得,」袁先生說,「未來當孩子們面對歧視、被人針對時,我會告訴他們,這就是反擊的方法。」 圖像來源,Ning Li 圖像加註文字,袁軍5月在奧斯汀州議會大廈外的反對SB17集會上發表演講。 中國公司考慮另覓他地 因為至少三分之一的客戶是中國移民,作為小企業主的袁先生也擔心法案對其財務造成衝擊。 「這是一個華人社區企業主所依賴的生態系統。」他說。 除了小生意,中國跨國公司也可能直接受到衝擊。 根據德州政府的一份報告,2011至2021年間,34家中國公司在當地向38個項目投資共27億美元,並創造4682個就業機會。 據報導,一些中國公司正在尋找德州以外的地方投資。 位於達拉斯的地產經紀林南希(Nancy Lin)告訴BBC,她接觸的幾位中國潛在客戶已暫停投資計劃,其中包括涉及電動車與太陽能板產業的項目。 「這個事(如果)解決不了我覺得中國企業就比較難再進入咱們德州了,原來已有的那些他沒法續租了,他要續租的時候就只能不超過一年。」 華裔美國人爭取土地擁有權的鬥爭已經持續一個世紀。 德州此前的外國人土地法限制非美國公民購買土地,到1965年遭廢除。它後來被認定「不合理且帶歧視性」,並且「不利於經濟發展」。 空軍基地旁的威脅? 州長艾伯特表示,他的首要任務是保障德州人的安全。 在回應BBC提問時,他的辦公室引用了先前聲明,包括一份新聞稿,稱包括中國在內的「敵對外國勢力」不可被允許在德州擁有土地。 保守派智庫「德州公共政策基金會」(Texas Public Policy Foundation)的查克·德沃(Chuck DeVore)支持該法案,強調須要「確保敵對政權遠離我們的軍事基地、農田與基礎設施,包括德州德里奧(Del Rio)的拉夫林空軍基地(Laughlin Air Force Base)和為德州供應糧食的牧場」。 2016至2018年間,中國商人孫廣信在德州購入14萬英畝土地建設風電場,其中包括拉夫林空軍基地附近的土地。這項備受爭議的交易引發了SB17的提案。 該項目最初獲得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批准,但德州在2021年通過法律,禁止與某些外資公司在「關鍵基礎設施」領域達成協議,孫的計劃因此受挫。 2024年,德州聯邦參議員約翰·柯寧(John Cornyn)表示,孫作為中共黨員和中國軍方前高級領導人,可能代表中國政府有其他可疑的監視計劃。 孫廣信反駁了這些說法。他的一家子公司在2024年提起訴訟,強調美方已經採取緩和措施,並認定該計劃不構成國安威脅。 華盛頓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一項調查從公開來源收集了2000至2023年間中國針對美國的224起間諜案。 國安專家認為,中共對美國的威脅近年來有所增加。 「風險是真實存在的。」美國聯邦調查局前北京辦事處負責人霍爾登·特里普利特(Holden Triplett)告訴BBC。 「針對美國的次國家層級目標,已日益在情報界成為趨勢。這個層級的個人與團體往往對風險認識不足,更可能建立關係。」特里普利特說。 但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的派屈克·圖米(Patrick Toomey)表示,就SB17而言,一些官員錯誤地將中國人等同於中國政府。 「沒有證據顯示,中國人在德州擁有或租賃住宅房產會危害國家安全,」他說。 專家還從監管職能角度質疑德州新法的必要性。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學者莎拉·鮑爾勒·丹茲曼(Sarah Bauerle Danzman)表示,這類問題更適合由聯邦政府處理,以避免司法管轄重疊。 全國趨勢 SB17並非美國首個同類法案。 根據美籍華人非政府組織「百人會」(Committee of 100)的數據,自2021年以來,多數由共和黨控制的全美26個州已通過50項限制外國人擁有房產的法案,當中主要針對中國。 大多數州的法案在2023年後通過,同年,一個中國偵察氣球飛越北美領空。該事件標誌着美中關係的新低點。 特朗普政府也表示,計劃禁止中國公民購買美國農地。 「德州的法律應該敲響警鐘,」圖米說,該法案以虛假的國安理由為武器,針對亞裔移民與其他社群。 袁先生認為,如果華裔美國人不站出來抗爭,德州新法可能會導致其他州通過類似法案。 例如俄亥俄州正在考慮針對「敵對國家」的禁令,範圍更嚴格,對象甚至可能包括綠卡持有人。這已引起活動人士抗議。 「他們正試圖重寫民主規則,」袁先生說,「但我們仍有機會改變走向。否則,美國會變得更像中國。」
極端高溫如何「融化」你的DNA並加速衰老? 圖像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研究表明,經常暴露在高溫下的人老化得更快。 蘇萊曼·哈穆丹(Suleyman Hammudan)已經習慣在酷熱的城市生活。 他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杜拜從事IT銷售工作,6月至9月間氣溫經常飆升至45℃以上。 「如果白天外出,感覺就像置身沙漠。濕熱的天氣真的會把你鎖住一樣令人窒息。」他說。 「我大多在家工作。如果真的要出門,通常是晚上七點太陽下山後——雖然依然很熱,但至少不至於難以忍受。」 他說,夏季期間幾乎沒有人在街上行走,「上下班就是從家裡到車裡再到辦公室。」 「到處都有冷氣,特別是購物中心,人們喜歡整天待在那裡。商場就像你的第二個家!」 和許多人一樣,蘇萊曼正在適應現代的日常生活,承受過去難以想像的高溫天氣。 科學家正研究當長期承受這樣的高溫時,人體內部會發生什麼變化。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一項研究分析了數千名美國人情況。他們均生活在不同州份和氣候,但日均氣溫超過32℃。 研究團隊透過血液檢測,測量了3,600名參與者的「流行病學年齡」(生物學年齡)與實際年齡,並將結果與高溫指數進行比對。研究者、博士後研究員崔恩英(音譯,Eunyoung Choi)表示,高溫對人體造成的影響令人震驚——經常暴露在高溫中的人,衰老速度更快。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到2050年,美國大部分地區的極端高溫天數可能會增加20至30天。 對身體會否有長遠影響? 科學界已知高溫會影響認知功能、心血管健康以及腎臟運作。 然而,南加大的數據顯示,長期高溫暴露會化學性地改變DNA,這個過程稱為甲基化(methylation)。 《熱浪會先殺死你》(The Heat Will Kill You First - Life and Death on a Scorched Planet)作者傑夫·古德爾(Jeff Goodell)說:「當我們體溫上升,細胞周圍的脂質(即脂肪)會即時變性,開始解體。」 「細胞結構會分解,這就是煮雞蛋時發生的情況一樣!蛋白膜會變性。」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生活在炎熱的氣候中,可能意味著你會更早患上與年齡相關的疾病,如糖尿病、失智症和心血管疾病。 什麼是表觀遺傳衰老? 那麼,我們的細胞衰退速度有多快? 南加州大學的崔博士說,簡而言之,表觀遺傳老化只是醫生衡量一個人生物老化的眾多方法之一。它反映身體在細胞層面上的運作狀態。 「DNA從出生起就是固定的,永遠不會改變,但甲基化就像基因的開關,控制著哪些基因會被啟動或關閉。」她解釋。 血液檢測可以用來檢查DNA甲基化(DNAm)的變化。 「你可以把DNA看作我們自己的藍圖,而甲基化就是開關面板,決定哪些基因會被啟動。」崔博士說。 「理解這個過程的重要意義在於,我們知道環境因素,例如壓力、空氣污染⋯⋯現在高温也可以改變這些開關。 」 她表示,其研究結果表明,長期暴露在高溫下,對我們身體的影響與生活方式的重大差異一樣巨大。「這就像吸菸或酗酒一樣,其影響已經非常明確。」 雖然這種加速衰老的影響看似不大——只是幾個月——但了解它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累積至關重要。即使是生物老化程度的輕微增加,如果年復一年地持續下去,也會導致數年的加速老化。 這可能導致與年老相關的疾病更早發生,例如糖尿病、失智症和心血管疾病。 但崔博士指出,這項研究也提供了醫療上的契機:「我們把這看作是一個前兆,能給醫生『黃金時間』來進行醫學介入。」 皺紋和白髮呢? 那麼,生活在極端高溫地區是否會改變外貌? 蘇萊曼表示,他發現自己在杜拜的衰老速度加快,臉上多了更多皺紋與細紋。「去年夏天我因嚴重曬傷去看醫生。皮膚受損很嚴重,現在仍有疤痕。」他補充,自己開始研究防曬霜——這是他在倫敦生活時從未想過的。 「我能理解為什麼人們白天要打傘。長時間曝曬後,你回家後能感覺到皮膚的後果。」 持續的紫外線曝曬會加速皮膚皺紋,使人看起來更老。 但是否會讓頭髮更快變白,目前仍不清楚。頭髮顏色由黑色素細胞(melanocytes)決定,而一些皮膚科醫生認為,紫外線可能干擾這一過程。 我們已知高溫和潮濕會加劇多種神經系統疾病:癲癇、中風、腦炎、多發性硬化症和偏頭痛。而這些病症也會讓人更難透過運動來控制體重。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目前還不清楚一次極端高溫事件是否會改變新陳代謝。 誰最需要防護? 2023年在德國的一項小型研究中,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環境健康研究員倪文麗(音譯,Dr Wenli Ni)也將高氣溫與細胞的加速衰老聯繫起來。 她的研究重點之一是解讀DNA甲基化模式與老年疾病的關聯。 「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和肥胖人士衰老速度更快。」她說,「我們一直發現,糖尿病患者在極端高溫下更容易受到影響。」 倪博士補充說,血液檢測顯示細胞加速衰老,是死亡率升高及糖尿病、心血管、肺部和神經疾病風險增加的重要生物標誌。 不過,這些研究仍有不足。雖然表觀遺傳學有助理解加速衰老,但無法確定身體哪些系統受高溫影響最嚴重。 崔博士的團隊接下來計劃分析腎臟、大腦或心臟系統中哪一個受影響最大。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紫外線輻射在皮膚老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會導致皺紋和鬆弛的皮膚。 「人們必須改變生活方式」 傑夫·古德爾回憶,自己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工作時,氣溫飆到46℃——那天就成為他決定寫書的契機。 他本打算走幾個街區去聚會,但途中幾乎因「炙熱之牆」而倒下。 他想知道,是否僅一次極端高溫的經歷就能永久改變新陳代謝。 最近一項實驗在老鼠的動物研究顯示,即使僅一次暴露於極端高溫,也會對其新陳代謝造成永久影響。 隨著氣候變遷加速,美國國家氣候評估報告指出,在本世紀中葉,美國大部分地區每年的極端高溫天數可能增加20至30天。 美國南部各州的炎熱季節已經更長,而且每年更早到來。 「在德州,人們一直在想(炎熱季節的事)。」古德爾說。 「他們從過去兩個夏天就知道,必須改變生活方式,重新思考如何工作與出行。」 因此他指出,隨著人們對極端高溫風險的認識提高,相關措辭也已經出現明顯變化。 人們正在考慮以類似颶風的數字等級來評估熱浪強度,可能還需引入濕度指標。 「電視新聞過去在熱浪時會播放大量車輛湧向海灘的畫面。」他說。 如今,人們開始把熱浪看作「一種危險力量,尤其是對那些需要在戶外工作或住在沒有隔熱建築的人來說」。 對古德爾而言,氣候危機已經劃出巨大的分歧。 「我們正在分裂成兩個世界:一邊是涼爽的,一邊是炎熱的,」他說。 「一邊是水、陰涼和空調。另一邊是汗水、痛苦,甚至在最糟糕的情況下,是死亡。」 他認為,現在所有德州人對高溫最重要的認識是,「它是一種掠奪性的力量,會首先攻擊最脆弱的人群。」
卡桑旅發言人遭以軍定點清除 生前警告以人質命運將與哈馬斯戰士相同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阿布·烏拜達(Abu Obeida)總是蒙著圍巾,發表長篇大論攻擊以色列。 以色列稱在加沙城的一次空襲中,擊斃哈馬斯武裝翼發言人阿布·烏拜達(Abu Obeida)。 以色列國防部長伊斯雷爾·卡茨(Israel Katz)在社交平台X上發文,祝賀以色列國防軍(IDF)及以色列國家安全總局(辛貝特,Shin Bet)「完美執行」這次行動。 哈馬斯尚未確認其死亡。這個巴勒斯坦武裝組織早前表示,以軍空襲該地區一棟住宅大樓,造成數十名平民死傷。 當地記者報道,在人口稠密的加沙城拉馬勒(al-Rimal)街區,至少有7人喪生、20人受傷,其中包括兒童。 上周六的襲擊發生之際,以色列持續對加沙城展開空襲,並準備發動新一輪攻勢。 卡茨周日警告稱,烏拜達更多的「犯罪同夥」將隨著「加沙戰役的加劇」而成為打擊目標——這指的是以色列最近批准的奪取加沙城的計劃。 另外,以軍與辛貝特也公布了更多關於周六針對哈馬斯發言人的行動細節。 他們在一份聯合聲明中表示,此次行動「得以實行,是因為辛貝特和以軍情報局事先蒐集的情報,確定他的藏身地點」。 烏拜達是哈馬斯武裝翼在2023年10月7日對以色列南部發動致命襲擊前,少數仍在世的高層成員之一。 5枚導彈從兩個不同方向同時擊中拉馬勒街區一棟六層公寓樓的二樓與三樓。 遭鎖定的公寓曾被用作牙科診所。目擊者報稱,襲擊後成千上萬美元的現金散落空中,大量被當地人拾走,但隨後被哈馬斯追回。 以色列當局的聯合聲明指出,烏拜達「為哈馬斯恐怖組織充當公眾面孔」,並「散播哈馬斯的宣傳理念」。 據信現年約40歲的烏拜達,過去幾年曾代表哈馬斯軍事翼「卡桑旅」發表過多場長篇演說,猛烈抨擊以色列。 他經常用巴勒斯坦頭巾蒙面,成為中東各地哈馬斯支持者心中的偶像。 在上週五可能是他最後一次演說中,烏拜達表示,剩餘以色列人質的命運將與哈馬斯戰士相同,並警告以色列不要對加沙城發動入侵。 圖像來源,EPA 圖像加註文字,週六以色列空襲後,加沙城煙霧瀰漫,巴勒斯坦人四處逃跑。 在拉馬勒距被擊中大樓僅100米處,經營理髮店的穆罕默德·伊瑪德(Mohammed Emad)告訴BBC:「爆炸太可怕了——我一個多小時都動不了。」 他說:「我無法相信自己還活著。我看到受傷的孩子滿臉是血,人們朝四面八方奔跑,好像世界末日來臨。」 BBC核實的襲擊後影像顯示,驚恐的居民逃入街頭。 畫面可見一具被布覆蓋的屍體流出鮮血,一名受傷兒童被男子抱走。 以軍表示,在襲擊前「已採取多項措施降低平民傷亡風險,包括使用精確武器、空中偵察和額外情報資料」。 BBC尚無法獨立核實以軍或哈馬斯的說法。 今年8月初,以色列安全內閣聲稱,為結束已持續22個月的戰爭,批准了奪取加沙城的新計劃。 聯合國多次警告,全面的軍事接管將為巴勒斯坦平民及被囚禁在加沙的以色列人質帶來「災難性後果」。英國駐以大使則表示,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誓言要擊敗哈馬斯,並無視國際社會對其擴大戰爭計劃的批評。 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襲擊,當時約有1,200人被殺、251人被劫持。以軍自此在加沙開展軍事行動。此後,根據哈馬斯控制的加沙衛生部數據,已有超過6.3萬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雖然奪取加沙城的行動尚未正式展開,但以色列一直對這座接近百萬人口的城市持續攻擊。 一名當地居民告訴BBC,周六被襲擊的公寓數月前曾遭以軍空襲。 以軍表示,計劃在地面部隊進入前撤離加沙城所有居民,將他們轉移至南部的庇護所。加沙大部分人口在這場衝突中已被多次迫遷。 估計超過九成加沙城住宅已被毀或受損,醫療、供水、衛生及公共健康系統全面崩潰。 上週,在加沙城及其周邊地區首次被確認存在飢荒。
印尼21歲網約車司機之死引發全國性抗議,總統撤議員津貼安撫民心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上周五(8月29日)晚間在印尼東部,一棟議會大樓遭抗議者縱火,導致三人死亡;同一時間,全國各地爆發示威——事件的起因是一名網約車司機之死。 21歲的阿凡·庫爾尼亞萬(Affan Kurniawan),早前在雅加達一場抗議低工資與官員開銷的示威中,被警車碾壓。 如今仍在持續的示威,被視為對總統普拉博沃·蘇比安托(Prabowo Subianto)的重要考驗。他於周五晚間探望了庫爾尼亞萬的家人並表達慰問。 因為全印尼各地的暴力衝突仍在持續,普拉博沃上周六取消下週原定前往中國出席二戰結束紀念軍事閱兵的行程。 社交平台TikTok也因應抗議,暫停了印尼境內的直播功能。 週末期間,示威者聚集在多地,包括著名旅遊勝地峇里島的警察總部外。全國各地警方發射催淚彈驅散人群。 庫爾尼亞萬的葬禮於周五舉行,他的同事陪伴他走完最後一程。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一位朋友在21歲的庫爾尼亞萬的墳墓前祈禱。 雅加達警察局長阿塞普·埃迪·蘇赫里(Asep Edi Suheri)以及政治人物里克·迪亞·皮塔洛卡(Rieke Dyah Pitaloka)和前雅加達省長阿尼斯·巴斯威丹(Anies Baswedan)也有出席葬禮。他們希望案件能得到徹底調查,但同時呼籲送貨司機停止抗議以維持社會穩定。 警察局長也再次公開致歉。同時,抗議者聚集在警察總部外,要為庫爾尼亞萬的死討回公道。 總統普拉博沃也向庫爾尼亞萬的家人致歉,稱自己對警員「過度行為感到震驚與失望」。 雅加達省長普拉莫諾·阿農(Pramono Anung)探望了庫爾尼亞萬的家屬,表達哀悼,並提供與葬禮相關的經濟援助。 周五,七名特別機動警察部隊(Satbrimob)警員被認為「違反了警察專業道德準則」。 群眾當天不斷聚集,來自佩塔米納大學(Pertamina University)的學生也到場聲援。在稍早時間,有示威者在附近人行天橋掛上「逮捕該死的警員」的橫幅。 圖像來源,EPA 圖像加註文字,示威者在雅加達警察總部外焚燒路障。 在雅加達市中心的奎當區(Kwitang),現場氣氛隨著示威者遊行至印尼國家警察總部而升溫。此前,他們曾被海軍和陸軍部隊阻擋。 警方從警局內向群眾發射催淚彈,示威者則試圖阻攔一支警車車隊,並向車隊投擲石塊。 據BBC在印尼的合作媒體《Kompas》報導,儘管大雨滂沱,部分示威者仍向警察營地投擲汽油彈和鞭炮。據國家通訊社報道,數十輛車輛也被縱火焚燒。 抗議行動亦在雅加達以外爆發,包括西爪哇、梭羅、萬隆和棉蘭。 據無人機拍攝的庫爾尼亞萬葬禮畫面顯示,現場數以千計的司機出席、有人徒步、有人駕駛車輛,許多人身著具有代表性的「Gojek」(戈捷克)綠色制服——這是一個提供共享車輛服務的綜合應用程式。 庫爾尼亞萬死後,Gojek曾發表聲明稱「每一件綠色外套背後,都是一個家庭、祈禱與奮鬥。阿凡·庫爾尼亞萬是這段旅程的一部分,他的離去令我們所有人深感悲痛。」公司還補充,將會向庫爾尼亞萬的家人提供支持。 雖然這一週的抗議涉及廣泛議題,但其中一個核心不滿,集中於國會議員每月津貼增加的5,000萬盧比(約3,030美元),這一金額幾乎是首都雅加達最低工資的10倍。 圖像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總統普拉博沃週日與各政黨領導人共同發表聲明。 導火索:國會議員津貼風波 8月31日,印尼總統普拉博沃表示,各政黨已同意撤回部分由國家資助的國會議員津貼,以試圖平息全國性的抗議活動。 過去一週,這個東南亞國家的多個城市,包括首都雅加達,一直被反政府示威所籠罩。部分地方更爆發了警民衝突。 總統普拉博沃托周日宣布,將會收緊數項福利,包括削減部分津貼的金額。 由於動亂,這位印尼領導人已經被迫取消原定前往中國的訪問。他表示,一些示威已經超出和平的範圍,甚至可能構成「叛國與恐怖主義」。 他補充,已經下令警方和軍隊對搶劫和財產破壞行為採取嚴厲行動。 據法新社報道,印尼財長斯里·穆利亞尼·英德拉瓦蒂(Sri Mulyani Indrawati)的住所,成為周日被劫掠襲擊的目標之一。 週末期間抗議持續,警方在雅加達市中心發射催淚彈驅散街頭人群,而部分示威者則向一處警察營地投擲汽油彈和鞭炮。 普拉博沃並未具體說明哪些議員的津貼將被削減,但表示將暫停國會出國行程。 然而,這些讓步可能不足以平息廣泛不滿。 該國最大學生組織全印尼學生執行委員會(All Indonesian Students' Executives Body)主席穆扎米爾·伊赫桑(Muzammil Ihsan)告訴路透社,這項舉措「遠遠不夠」,稱正在考慮進一步抗議。 他說:「政府必須解決根深蒂固的問題。街頭的憤怒並非無的放矢。」 示威者要求更高工資、更低稅收以及更嚴格的反貪措施。 這場示威被視為普拉博沃自去年10月上任以來面臨的首次重大考驗。 數十年來,這名前將軍一直受侵犯人權的指控纏身。儘管普拉博沃在競選時承諾帶來更大的穩定與經濟發展,批評者擔心印尼會重回威權主義。
正以驚人速度擴張的中國海軍會主宰海洋嗎? 圖像加註文字,中國擁有全球最具生產力的船廠,正讓這個國家在海洋上取得關鍵優勢。 「社會主義好……」一名退休婦女拿著手提卡拉OK的麥克風,唱得有點走音,被身旁朋友的閒談聲蓋過。 但這些朋友隨後加入了合唱,齊聲高唱:「共產黨領導中國富強了!」 這首卡拉OK歌曲並不是最動聽的,但當她們望向地平線時,映入眼簾的是高聳吊車矗立在大小船隻之上所構成的景致,唱起這首歌卻格外貼切。 在位於中國東北、伸入黃海的大連梭魚灣公園,可以俯瞰中國最大造船廠之一的壯麗景色,也是人們歡聚的好去處。 但在數千公里外華盛頓的白宮分析師眼中,這一中國造船業的搖籃卻意味著日益增長的威脅。 過去20年,中國大幅增加造船投資,並獲得了巨大回報:今年全球超過六成的造船訂單流向中國船廠。簡而言之,中國造船數量領先世界,因為它的速度比任何國家都快。 「這種規模實在驚人……在許多方面令人咋舌。」總部設在倫敦的國際戰略研究所海事專家尼克·查爾茲(Nick Childs)說,「中國的造船能力大概是美國總體的200倍。」 這種壓倒性的優勢也體現在軍事上。中國共產黨如今掌握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軍,現役軍艦234艘,而美國海軍則為219艘。 中國的崛起與海洋息息相關。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擁有全球十大繁忙港口中的七個,這些都是國際供應鏈的核心,而沿海城市因貿易而繁榮。 隨著北京野心的增長,其軍艦數量與日俱增,對南海及更廣闊水域的主張也更加高調。 習近平領導的中國無疑希望「掌控海洋」。能否做到,仍是疑問。 圖像加註文字,大連的港口由俄國人在19世紀末建造,如今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造船基地之一。 盛大閱兵式即將在週三(9月3日)舉行,這或將揭示中國距離目標有多近。習近平將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朝鮮領袖金正恩同場,向排斥他們的西方國家釋放對抗信號。 美國及其盟友將密切關注這場秀和武力的展示,預計包括反艦導彈、高超音速武器及水下無人潛艇。 查爾茲指出:「美國海軍雖然仍有顯著優勢,但與中國的能力差距正在縮小。過去數十年,美國造船業嚴重萎縮,難以找到對策。」 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要解決這問題,並已簽署行政命令,重振美國造船業,重奪海上優勢。 但查爾茲補充說,這將是一個「極為艱鉅的任務」。 旨在「洗刷恥辱」的艦隊 根據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研究,2019年至2023年間,中國四大造船廠——大連、廣州、江南和滬東中華——共建造了39艘軍艦,總排水量達55萬噸。 所謂「排水量」,指的是船隻在水中所排開的水體體積,這是衡量單艦或整支艦隊規模的最常用方式。相比之下,英國皇家海軍目前的總排水量估計約為39.9萬噸。 雖然中國海軍在艦艇數量上位居世界第一,但美國海軍的總排水量更大,戰力也更強,擁有更多大型航母。 不過,北京正在迎頭趕上。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學者、《解讀中國海軍擴張》(Unpacking China's Naval Buildup)報告作者亞歷山大·帕爾默(Alexander Palmer)指出:「完全沒有跡象顯示中國正在放慢腳步。」 他補充說:「當然,光靠艦艇數量並不能衡量一支海軍的效能,但中國大量生產軍艦的能力實在令人印象深刻,足以帶來戰略層面的影響。」 中國海軍的崛起仍有局限。北京雖然擁有更多艦艇,但真正可作戰的航母只有兩艘,潛艇數量也遠少於美國。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潛艇的技術水平也不及美國,而美國在這方面的技術優勢可追溯到冷戰時期。 此外,中國潛艇多數是為較淺的南海水域設計,在那裡,中美之間早已展開「貓鼠遊戲」。就目前而言,中國艦隊遠洋航行的能力仍然有限。 不過,跡象顯示情況正在快速改變。 BBC事實查核(BBC Verify)團隊獲得的衛星影像顯示,中國正在南海島嶼省份海南大舉投入資金擴建海軍基地。 榆林基地在過去五年似乎新增了五個碼頭。外界認為,中國計劃將所有最大的戰略核潛艇——晉級(094型)——部署在這裡。這些新潛艇每艘可搭載12枚核導彈。 中國社交媒體上流傳的彩排照片和影片顯示,至少有兩種新型水下無人潛航器將在閱兵式中亮相,它們外觀酷似巨型魚雷。 這些裝備或能讓中國在深海進行監視,探測其他潛艇,甚至偵測海底電纜,而不必冒險動用其海軍部隊。 不過,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力量項目」研究員馬修·富納約爾(Matthew Funaiole)提醒,大部分技術仍「未經驗證,能否成熟運用的時間表也不明朗」。他說:「最大的問題是,這些技術需要多久才能真正成熟?」 他補充,正因如此,美國不能忽視中國造船業所代表的威脅。 中國龐大的海軍擴張動力,來自一個仍深受歷史創痛驅使的政黨——並且願意把這些記憶轉化為彰顯忠誠、力量與愛國主義的政治訊息。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和結束日本殘酷佔領而舉行的大規模閱兵式,正是最好的例證。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2024年2月,中國航母「遼寧號」在大連船廠進行海試。 外界眼中是「中國崛起」,在習近平看來卻是「民族復興」。 他強調「強大海軍才能維護國家安全」,並引用數據稱,從1840年至1949年,中國遭受過470次外敵入侵。當曾經強盛的大清帝國衰敗之後,中國陷入動盪、革命與內戰,人民「飽受苦難」。 他誓言中國決不會再度「受辱」,也不會重演「外敵侵略的國恥」。 中國無可否認的優勢在於造船廠的「雙重用途」。許多支撐商業造船的船廠,同時也能為海軍建造軍艦。 在一些地區,軍用與民用船廠並肩合作,國家媒體將此形容為「軍民融合」——這正是習近平大力推動的理念。 大連則是其中的重點,北京稱其為「旗艦船廠」,在這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圖像加註文字,大連的船廠及其周邊地區因視野遼闊成為當地居民的熱門觀景地點。 在手持卡拉OK麥克風的退休人群眼前,是巨大的商船,有的長度相當於三個足球場。 但就在拐角處、禁止拍照的碼頭上,軍艦正停泊作業。一台吊車正在把直升機吊上軍艦的巨大甲板,與此同時,梭魚灣公園裡傳來進行曲的嘹亮聲音。 富納約爾解釋:「這是出於政治動機,要把軍事和民用力量合併起來。努力把建造軍艦和商船所需的技術集中在一個地點,大連就是典型例子。」 他補充,即使中國缺乏強大的航母或潛艇,商船隊伍與快速造船的專長仍可能在危機中成為關鍵力量。 圖像加註文字,在大連,一架直升機正被吊車降落到一艘軍艦的甲板上,船員在旁觀看。 「在任何持久的衝突中,如果你擁有能迅速生產新艦的船廠,這就是巨大的戰略優勢,」富納約爾說,「商船能把糧食等物資運往戰區。若沒有這些,美國可能無法支撐長期戰事。」 最後問題其實很直接,他說:「誰能更快、更大量地把艦艇投放到海上?」 當下的答案是——中國。 「韜光養晦」 不過,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胡波教授認為,外界無需過度擔心。 他說:「我們沒有興趣干涉別國事務,尤其是軍事上的。」他的訊息是,中國造大船,只是因為「我們能夠」,而不是想要主宰世界。 唯一的例外是台灣。 北京長期承諾要「統一」這個民主島嶼,並未排除動武。近年有美國高層官員斷言中國會在2027年前入侵台灣,但北京否認有任何期限。 「中國已經具備收復台灣的能力,但我們沒有這麼做,因為我們有耐心,」胡波說,「中國從未放棄和平統一的機會,我們可以等待。」 更大的擔憂是,若中國對台動武,可能引發更廣泛的戰爭,把美國捲入其中。根據法律,華盛頓必須向台灣提供防衛武器;但在北京看來,這種對「分裂省份」的支持絕不被接受。 今年稍早,美國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Pete Hegseth)警告,中國對台灣構成「迫在眉睫的威脅」,並呼籲亞洲國家增加軍費開支,與美國合作以防範戰爭。 儘管胡波保證「中國有耐心」,但事實是,中國的戰艦已經開始遠航。 在2月,它們曾繞行澳大利亞海岸超過三星期,並舉行前所未有的實彈演習。 最近,中國航母又在日本附近海域舉行演訓,雖然行動發生在國際水域,但此舉前所未有。 圖像加註文字,專家認為,世界無需為中國的造船實力而憂慮。 隨著北京更積極在太平洋投放力量,從台灣到澳大利亞的鄰國都憂慮,中國著名的戰略口號「韜光養晦」正在得到回報。 不過,胡波教授認為,外界對中美衝突的擔憂被過度放大。因為美國及其在本地區的盟友——日本、韓國與澳大利亞——雖然經常與中國立場相左,但各方都明白一旦開戰將是災難性的。 他說:「過去三年,訊號非常清楚——雙方都不想打仗。我們已經做好準備,但我們並不想彼此交戰。」 「我們守護海洋夢」 回到大連,從繁華市區驅車約一小時,就能抵達軍事要塞小鎮旅順口。這裡設有一座航母造型的軍事主題公園,遊客一車接一車抵達。 導遊手持擴音器帶隊進園,指著官方告示提醒遊客,不得拍攝停泊在彎月形港灣內的軍艦,並要求舉報任何可能的間諜行為,以「幫助保衛祖國」。 更多的軍事標語張貼在橋樑與牆壁上,寫著:「萬眾一心,我們守護海洋夢。」 中國在大力培養民眾對造船實力的自豪感,尤其是在大連。 圖像加註文字,靠近大連的軍事主題公園是巨大的旅遊景點。 在這座能眺望造船廠的主題公園裡,一名50歲博主身穿當地流行的花襯衫,正向粉絲直播講解港口裡最新建造的軍艦。 他對觀眾說:「我真的很自豪——看看這座城市給了我們什麼。」 一位帶著7歲女兒、從鄰省來旅遊的母親也驚嘆不已:「我太震撼了,船好大。我真想知道,它到底怎麼航行的?」 對美國及其盟友而言,關鍵問題在於中國的戰艦能航行多遠,以及北京願意把力量投射到多遠的地方。 查爾茲指出:「必須關注的是,他們何時會真正突破,並能在更遙遠的地區展現影響力,例如印度洋甚至更遠。」 「他們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無疑正在不斷突破界限。」
五年後回看 新冠疫情期間的封鎖對孩子產生什麼長遠影響?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2020年出生的嬰兒進入了一個天翻地覆的世界,但這對他們的持久影響仍有待觀察。 新冠疫情期間的壓力與孤立,已在兒童身上留下社交與情感上的傷痕。科學家同時預測,疫情期間教育中斷可能造成了龐大的經濟成本。 對美國加州聖塔莫尼卡的一名幼兒園教師麗貝卡·安德伍德(Rebekah Underwood)來說,2025年的這一屆學生「與眾不同」。她發現,自己教導的這些5至6歲的孩子,比起疫情前的學生,在身體動作上更為謹慎。 「很多孩子不會翻滾、不會雙腳跳,他們對攀爬猶豫不決。」她懷疑這與他們幼兒時期缺乏戶外探索有關。這群孩子正是疫情爆發時的嬰兒。 2020年3月,全球各地學校突然停課,22億名兒童與青少年的生活劇變。家庭被迫長時間待在家裡,出門僅限短暫時段;學齡兒童由父母代課或透過螢幕學習。 這意味着這些孩子的日常生活節奏被打斷──上社團、運動、發展興趣的機會被家庭活動、手作與電視取代。許多孩子錯過了舞會、派對、畢業典禮等人生里程碑。在部分地區,學生要一年後才得以重返校園,與同伴玩耍。學校平均停課時間為5.5個月,有些地區更久。 疫情帶來的壓力,加上父母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引發外界對這一代兒童受到何種影響的廣泛憂慮。 畢竟,童年經歷對人生軌跡影響深遠,它能改變大腦發展、行為模式與整體幸福感。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安德伍德回憶,自2021年復課後,她與同事立刻感受到孩子們的不同。在疫情爆發時剛出生、今年入學的一批學生情況稍有改善。 這些在安德伍德班上的年幼孩子容易受過度刺激。兩年前,她所在的學校曾因學生無法承受樂器的嘈雜聲,不得不取消音樂課。喧鬧的噪音,無論是歡樂的還是混亂的,都讓他們非常不安。 「有一半的孩子因過度受刺激而被迫坐到教室外。」她懷疑,這些孩子因未曾接觸音樂小組或沒有在操場上玩耍,如今難以適應嘈雜混亂的環境。今年,學校才逐步重新引入音樂課程。 疫情過去五年,研究人員逐漸揭開它對兒童的深遠影響。疫情改變的不僅是他們的行為、心理健康、社交能力,還有教育。但這些傷痕究竟有多深,或許要數十年後才能真正明確知道。 對嬰兒來說,一切都是新鮮的:每次去公園,雜貨店裡的每一種氣味,每一次撫摸柔軟的寵物。那麼如果嬰兒沒有經歷過豐富的生活體驗,會發生什麼事? 在英格蘭,一項名為「新冠疫情年出生者核心封鎖效應(單車)」的研究,針對2020年3月至6月出生的嬰兒,試圖探討封鎖對其成長的影響。 倫敦聖喬治大學的語言學教授露西·亨利(Lucy Henry)指出:「我們非常擔心疫情讓孩子的成長經歷變得異常。」 研究團隊追蹤了三組共200名兒童。他們分別在疫情前出生、2020年封鎖期間出生,以及2021年解封後出生。團隊會觀察他們四歲時的語言能力與執行功能。 研究人員與孩子們玩一些簡單的遊戲,其中一種是當螢幕上出現貓時,他們需要點擊。目標是「打倒貓」,但當看到狗時,他們不能點擊——這是一種抑制和其他執行功能的衡量標準。 他們的初步發現預計將於今年晚些時候發表。但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結果似乎表明,在大流行期間還是嬰兒的孩子擁有較少詞彙量,並且可能在較高層次的思維技能方面更為吃力。 「從整體結果來看,孩子的溝通能力似乎是某種可能受到影響的東西。」倫敦城市聖喬治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該研究的共同協作者尼古拉·博廷(Nicola Botting)說。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在疫情期間孩子即使被允許上學,也無法像以前那樣互動。 研究人員希望他們的工作能幫助他們理解這種遲緩的原因,儘管他們推測,出生的第一年缺乏社交機會可能對兒童發展產生過大影響。出生在最嚴格封鎖期間的嬰兒沒有獲得更多公共社交交流的機會,比如向人揮手、去盪鞦韆、看到不同面孔說話,或聽到不同聲音說話。 「我們從大量研究中知道,嬰兒出生後的幾個月對學習社交溝通的基礎知識極其重要,」博廷補充,「雖然嬰兒看起來好像什麼都沒做,但他們確實在做一些事情,其中之一就是抓住各種社交機會。 」 雖然這些發展遲緩的長期影響需要時間來理解——而且這麼年幼的孩子或許能相對快速追趕上來——但有關大流行對年輕人影響的主要研究領域之一是教育。 據估計,在190多個國家中有16億名學生的教育因大流行而中斷。當學校關閉時,大量的學習轉移給父母,由他們在家教育孩子,同時進行網路遠程學習課程。沒有電腦或可靠網路連接的孩子,不可避免地遭受更多損失。 2023年,美國國家學院發表了一份關於新冠疫情對兒童影響的全面報告,發現「在所有學校參與度和學習成果的衡量標準上,學生的情況似乎都比沒有大流行時更糟糕」。這些影響在低收入家庭和被邊緣化社群的孩子中特別明顯,這種模式在檢視新冠如何影響兒童的許多方面時反覆出現。 令人不寒而慄的是,該報告得出結論,指疫情時代發生的學習損失,可能在這些孩子成年後帶來持久的經濟影響。 一項於2025年1月發表的最新研究,使用全球測驗成績數據,試圖量化這種學習損失。他們發現數學成績平均下降14%——大致相當於一名學生七個月的學習量。 一些群體——包括相對長時間停課的學校學生、男孩、移民以及弱勢學生情況更糟。而遠程學習,即學生登入螢幕上課,似乎並沒有在阻止學習損失方面起到太大作用。 最終,他們表示,這些學習損失可能轉化為收入損失,並可能讓這一代學生損失數兆美元。 「差距就在那裡,而且它們並沒有消失,」領導該研究的波蘭華沙大學教育研究員馬切伊·雅庫博夫斯基(Maciej Jakubowski)說。 這些發現與其他研究一致。例如在歐洲,兒童失去了相當於一到三個月的學習量,而一些國家如波蘭和希臘的損失是三倍。巴西、墨西哥、南非和美國等國的影響更為顯著,數學和科學比其他科目損失更多。 另一項針對15個國家、42項研究的大型回顧研究估計,在疫情一年半期間,學生失去了大約三分之一學年的學習量。 這些缺陷在疫情中持續存在,即使在學校重開後,也沒有明顯的回復跡象。英國牛津大學研究社會不平等的巴斯蒂安·貝特豪瑟(Bastian Betthäuser)負責帶領有關回顧研究。「我們看到,那些早期的學習缺陷非常頑固,」貝特豪瑟說,「隨著疫情繼續,這種情況並沒有變得更糟,但我們當時並沒有看到明顯的復甦趨勢。」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與朋友和社交圈的隔離,對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 結果在小學生和中學生之間也相似——這有點令人驚訝。研究人員原本以為年紀較小的學生缺陷會更大,因為他們相對不可能自行學習。貝特豪瑟說,這可能是因為年紀較大的學生遭遇了更長、更嚴格的停課,他們實際上離開學校更久,所以錯過更多內容。 疫情過後,許多學校嘗試透過加速學習來幫助學生追趕進度,但成效不一。不過貝特豪瑟表示,仍有一些希望——來自英國和美國的證據表明,這些巨大的學習差距已有所彌補,但尚未完全恢復。 「對於來自更優越家庭的孩子來說,這種恢復往往更快,這意味著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孩子之間的成就差距仍然很大,有時甚至比疫情之前還要大。」貝特豪澤補充道。 這種未完成的學習影響可能會揮之不去,轉化為社會沉重的經濟成本,雅庫博夫斯基說。 對於一些國家如波蘭,學習損失轉化為0.35%的經濟增長下降。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的分析估計,學生在大流行期間未完成學習,可能導致他們一生的收入比學業未受干擾的人少數萬美元。2020級的學生進入勞動力市場後,可能每年讓美國經濟損失1280億到1880億美元。 「那是一個巨大的經濟影響。」雅庫博夫斯基說。 雅庫博夫斯基表示,有一些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可以幫助解決學習差距,比如小組教學,或針對特定主題的輔導——儘管這是一種昂貴的解決方案。 然而,社會的長期成本可能不僅限於教育。新冠封鎖引發了兒童身體健康可能發生變化的擔憂。一項英國的研究發現,10至11歲兒童的肥胖症在大流行期間上升,並持續存在。研究人員估計,這相當於額外多出5.6萬名肥胖兒童。這很可能是由於大流行期間許多國家飲食行為和身體活動的變化,並可能延續下來。長遠來看,研究人員表示,這可能讓英國社會花費大約87億英鎊。 但是,儘管大流行對兒童的生活和教育造成了突然的衝擊,它同時也加劇了在新冠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的趨勢。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育研究員朱迪思·佩里戈(Judith Perrigo)多年來一直觀察美國閱讀和數學成績緩慢下降的趨勢。佩里戈主導一項已持續14年的幼兒園長期研究。該研究要求老師對每位學生的身體健康與幸福感、社交能力、情緒成熟度、語言和認知發展、以及溝通與一般知識給出評分。 但她和同事發現,大流行加劇導致語言、認知和社交能力技能下降。這項研究的獨特之處在於研究人員已經收集了十多年的相同數據,使他們能夠看到像新冠這樣的普遍衝擊如何隨時間影響整體人口。 她說:「故事是,新冠疫情對兒童的發展造成了傷害。」儘管她說自己的研究表明當疫情來襲前,兒童的發展就已經走下坡路了。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儘管一些學校以不同的方式繼續舉行畢業典禮,但它們也受到了干擾, 佩里戈和同事原本預期看到老師評估的所有領域都會下降,但實際上,他們發現五個領域中有三個下降——語言和認知技能、溝通技能和社交能力。身體健康則保持不變——可能是因為當時對公共健康的高度重視,使得保持健康更容易,或者在第一次封鎖期間在家中的時間,孩子們待在家裡的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戶外活動的時間更多了。 或許出乎意料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孩子的情緒成熟度在大流行期間有所提升。雖然乍聽之下似乎不合常理,但佩里戈說,有一系列研究將逆境與情緒成熟之間的線索聯繫起來。 「當孩子經歷逆境時,這可能是父母離婚,也可能是社區暴力,他們會隨之經歷情緒成熟。新冠期間,無處可去。新聞一直在播。我們每天看到死亡人數。孩子們接觸到了許多龐大、複雜的議題。因此他們的情緒成熟分數實際上增加了。」她說。 這是否會幫助這一代人在未來面對考驗時更好地裝備自己,仍有待觀察。但大流行的壓力可能在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上留下了其他痕跡——許多研究揭示,在封鎖期間焦慮、抑鬱、憤怒和易怒的水準上升。 由於長時間的禁閉,孩子們還顯示出更多內向化和行為問題的跡象。那些做更多運動、有娛樂資源以及擁有積極家庭關係的孩子往往表現得更好。或許毫不意外的是,父母在封鎖期間壓力越大,孩子的幸福感往往就越不穩定。 還有證據表明,其中一些問題在學校和大學重新開放後仍然持續。一項在中國的研究發現,孩子往往不太具有親社會性,或不太願意以有益於他人的方式行動。 在洛杉磯領導家長小組的社工譚迪·帕克斯(Tandy Parks)說,她發現家庭仍在處理大流行期間學習和社交連結中斷的後果。她所接觸的許多孩子在與父母分開後,建立獨立方面進展緩慢。 「我接到四到七歲孩子父母的電話,而那幾乎是我以前和兩歲半孩子父母才會有的對話,」她表示,父母很難設定適當的目標時限並與孩子進行清晰的溝通,而即使是如廁訓練等發展里程碑的發生時間也慢得多。 然而,人們希望透過研究兒童在疫情期間和疫情後的表現,也能找到未來支持他們的策略。 「我們希望我們的一些發現不僅適用於另一場大流行爆發的情況,也能針對不同類型的有限社交機會發揮作用,」亨利說,包括成長於可能因文化或其他原因而被孤立的群體中,「因此這既是一種廣度,也是一種縱向的視角。」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佩里戈警告說,需要更多援助來幫助那些遍及全球、生活突然被改變的年輕人。如果政策制定者、父母和教師不開始集中努力,並使用科學已證明可以改善幸福感的方法,這些趨勢將隨時間繼續惡化。 「那些軌跡非常清楚——它們都在往下走,而且已經走了一段時間。」她說。 「所以我認為沒有理由相信在未來五年、未來十年內,它們會自己改善,除非我們集中精力確保它們真的改善。」 新冠疫情對一代兒童的全部影響,只有在未來數年和數十年中才會逐漸顯現。但對於學前教師安德伍德來說,她在自己最新一屆學生身上看到了希望的跡象。他們比一兩年前的同齡人更喜歡跳躍、翻滾和享受音樂課。 「情況肯定在好轉,」她說,「他們更有冒險精神,儘管社交及情感發展還有點棘手。」
普京莫迪抵達北京參加上合峰會,但美中印貿易戰使峰會蒙上陰影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俄羅斯總統普京和印度總理莫迪抵達中國,受到紅毯歡迎 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與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是出席中國一個地區安全峰會的二十位世界領袖之一。 在上海合作組織(SCO)年度峰會於港口城市天津舉行之際,莫迪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了會談。 這是莫迪七年來首次訪華。 身為中國親密盟友的普京,於週日抵達天津,受到紅地毯迎接。 這場峰會正值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印度商品徵收高額關稅,以懲罰印度政府繼續購買俄羅斯石油之際,而普京則因持續對烏克蘭發動戰爭而面臨制裁威脅。 北京支持的上合組織有10個成員國(包括巴基斯坦和伊朗),以及16個對話夥伴和觀察員國。 此次峰會本身具有象徵性意義,但也為各國領袖提供機會,表達共同的不滿與共享的利益——而今年的會議將受到與美國貿易戰的影響而蒙上陰影。 該組織由中國、俄羅斯及四個中亞國家於 2001 年創立,旨在作為一項反制措施,以限制西方聯盟(如北約)的影響力。 今年的峰會是自組織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 對天津而言,這場峰會已成為一項重大活動,整座北方港口城市隨處可見宣傳峰會的橫幅與廣告看板。 對天津來說,這場峰會已成為一項盛事,整座北方港口城市隨處可見宣傳峰會的橫幅與廣告看板。 夜晚,成千上萬的當地觀眾湧入濱江地區,觀看高峰會期間高樓大廈上閃耀的燈光秀。 街上人潮洶湧,甚至難以通行,尤其是在歷史悠久的解放橋及其周邊地區。 白天,由於路障的存在,行人有時得繞行或長時間等待,這些交通設置都是為了方便來訪的世界領導人車隊快速通行。 市中心的計程車和其他租車服務已經暫停,但這些不便並沒有澆熄渴望參與這場歷史性會議的市民熱情。 警方建議天津1,300多萬居民盡量避免在城內出行,並盡量前往附近的商店購買緊急必需品。 這場會議舉行的時間,正好在紀念二戰結束80週年的大型閱兵式前夕。
特朗普政府將解僱大多數「美國之音」記者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特朗普政府已決定解僱聯邦資助新聞機構「美國之音」(VOA)近500名員工。 特朗普政府已決定解僱聯邦資助新聞機構「美國之音」(VOA)近500名員工。 此舉是特朗普總統削減該機構的最新舉措,白宮曾指責該機構「激進」。 「美國之音」母公司代理執行長卡里·萊克(Kari Lake)表示,這項決定將「有助於減少聯邦官僚機構,改善機構服務,並為美國人民節省更多血汗錢」。 一個代表員工的工會在給《紐約時報》的聲明中稱,此舉非法。 「美國之音」成立於二戰期間,旨在對抗納粹宣傳,現已發展成為重要的全球廣播機構。 該媒體由美國全球媒體署(USAGM)監管,該署表示將裁減532個職位。根據一份法庭文件顯示,這些員工大多來自「美國之音」,「美國之音」只剩下108名員工。 今年6月,萊克宣布將解僱639名員工,但由於文書工作錯誤,這些通知後來被撤銷。一些員工也提起訴訟,試圖阻止解僱行動。 週五深夜,在法官裁定特朗普政府試圖解僱「美國之音」署長邁克爾·阿布拉莫維茨(Michael Abramowitz)時未遵循正當程序後,萊克宣布了這一決定。法官還下令萊克出庭作證,屆時她將接受律師的訊問。 這起訴訟是由一群機構員工提起的,他們試圖阻止關閉「美國之音」的企圖。 他們在給BBC美國合作夥伴CBS新聞的聲明中表示:「我們認為萊克對我們機構的持續攻擊令人髮指。」 「我們期待她的證詞,以了解她解散『美國之音』的計劃是否經過了國會要求的嚴格審查程序。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任何證據證明這一點,因此,我們將繼續爭取我們認為依法享有的權利。 自3月以來,「美國之音」的大多數記者一直在行政休假,但隨著今年夏天以色列和伊朗之間戰爭的爆發,一些講波斯語的工作人員被召回。 這些通知也不會影響其古巴廣播部門的記者,該部門負責從邁阿密播報西班牙語新聞。 批評人士稱,特朗普試圖解散「美國之音」的行為是對新聞自由的攻擊,並影響了美國在海外行使軟實力的能力。美國政府指責該機構「反特朗普」且「激進」。 「美國之音」曾以近50種語言播報電視、廣播和數位內容。
受特朗普關稅衝擊,印度與中國尋求重啟商業關係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中印關係正在轉折點嗎?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本週末將訪問中國,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的美國關稅政策仍是其關注的焦點。 自周三以來,印度輸美商品(如鑽石和蝦)的關稅已升至50%——美國總統稱,這是對印度繼續購買俄羅斯石油的懲罰。 專家表示,這些關稅可能會對印度蓬勃發展的出口產業及其雄心勃勃的成長目標造成持久的打擊。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努力重振低迷的中國經濟,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高昂的關稅可能會使其計畫脫軌。 在此背景下,世界上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的領導人或許都在尋求重啟兩國關係。此前,兩國關係一直充滿不信任,邊界爭端是造成這種不信任的主要原因。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的奇蒂格·巴杰皮(Chietigj Bajpaee)和于潔(Yu Jie)在最近的一篇社論中寫道:「簡而言之,這種關係的走向對世界其他國家至關重要。」 「印度永遠不會像西方(尤其是美國)所想的那樣,成為對抗中國的堡壘……莫迪的中國之行標誌著一個潛在的轉折點。」 更牢固的關係意味著什麼? 圖像來源,India's Press Information Bureau/Handout via 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印度總理莫迪抵達中國天津參加2025年8月30日的上海合作組織高峰會。 印度和中國都是經濟強國,分別是世界第五和第二大經濟體。 但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印度的經濟成長率預計將維持在6%以上,其經濟規模達4萬億美元,股市規模達5萬億美元,到2028年,印度可望升至世界第三。 「雖然世界傳統上關注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中美關係,但現在是時候將更多注意力轉向第二大和第三大經濟體——中國和印度如何合作了,」北京地緣政治和商業諮詢公司「無所華諮詢」(Wusawa Advisory)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劉倩表示。 但兩國關係正面臨嚴峻挑戰。 雙方之間存在懸而未決的長期領土爭端,這意味著兩國之間的競爭範圍將更加廣泛,程度也更加深遠。 2020年6月,拉達克加勒萬河谷地區(Ladakh's Galwan Valley)爆發暴力衝突,這是兩國40多年來最嚴重的敵對時期。 其後果主要體現在經濟方面——恢復直航被取消,簽證和中國投資被擱置,導致基礎設施項目放緩,印度禁用了包括TikTok在內的200多個中國應用程式。 「雙方需要對話,以更好地管理其他大國的期望,這些大國將印中關係視為亞洲整體穩定的關鍵因素,」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南亞和中亞國防、戰略與外交高級研究員安托萬·勒韋斯克(Antoine Levesques)表示。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問題,包括西藏問題、達賴喇嘛問題、中國計劃在兩國共有的河流上建設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項目引發的水資源爭端,以及帕哈爾加姆(Pahalgam)襲擊事件後與巴基斯坦的緊張關係。 印度目前與南亞大多數鄰國的關係也並不良好,而中國是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和阿富汗的重要貿易夥伴。 研究公司「解碼亞洲(Asia Decoded)的創始人兼首席經濟學家普裏揚卡·基肖爾(Priyanka Kishore)表示:「如果比亞迪在印度建廠,我會感到驚訝,但可能會帶來一些軟性的利好。」 目前雙方已經宣布將恢復直航,簽證方面可能會有更多放寬,以及其他經濟協議。 印度的立場已經改變 然而,基肖爾女士指出,德里與北京的關係「無疑是一種令人不安的聯盟」。 「別忘了,美國和印度曾經一度聯手製衡中國,」她補充道。 但印度對美國及其立場感到完全困惑:「所以這是明智之舉——也符合印度和中國都信奉的多極化敘事。」 莫迪此次訪華是為了參加上海合作組織(SCO)——一個旨在展現與西方世界觀不同的世界觀的區域組織。其成員國包括中國、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和俄羅斯。 過去,印度一直淡化該組織的重要性。批評人士表示,多年來該組織並未取得實質成果。 6月舉行的上合組織國防部長會議未能就聯合聲明達成協議。印度對聲明中未提及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印度教遊客遇襲事件表示異議,該事件引發了印巴之間數十年來最嚴重的衝突。 但專家表示,德里與華盛頓關係的下滑促使印度重新發現了上合組織的效用。 同時,在特朗普的關稅亂局中,中國將重視「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國家團結的形象。 金磚國家集團(中國和印度也是其成員國)已引起特朗普的憤怒——他威脅要在成員國談判達成的關稅基礎上加徵關稅。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在印度生產的中國智慧型手機也佔有相當大的市場。 莫迪上一次與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會面是在2024年10月於俄羅斯舉行的金磚國家高峰會。上週,俄羅斯大使館官員表示,莫斯科希望盡快與中國和印度舉行三邊會談。 「利用各自的優勢——中國的製造業實力、印度的服務業優勢以及俄羅斯的自然資源禀賦——他們可以努力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並最終重塑全球貿易流向,」巴杰皮和于潔在社論中寫道。 印度政府也正在利用其他地區聯盟,莫迪在訪問中國途中也將訪問日本。 「東協和日本歡迎中印加強合作。這對供應鏈以及『亞洲製造,服務亞洲』的理念確實大有裨益,」基肖爾女士說。 中印如何進行經濟合作? 印度製造業繼續依賴中國,因為它從中國採購原材料和零件。在此基礎上,它可能會尋求降低商品進口關稅。 專家表示,印度嚴格的產業政策迄今阻礙了其從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國家。 基肖爾女士表示,印度有充分的理由建立合作關係,而且這種合作非常有力,印度可以藉此爭取生產更多電子產品。 她指出,蘋果在越南生產蘋果耳機和頭戴式耳機,在印度生產蘋果手機,因此不會有產品重疊的情況。 「加快簽證審批速度對中國來說也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中國希望直接或透過投資進入印度市場。中國正在應對美國市場的萎縮,大量中國應用已經湧入東協市場,許多中國應用,例如Shein和TikTok,在印度被禁,」基肖爾女士說。 「北京方面會歡迎這個向14.5億印度人銷售產品的機會。」 鑑於兩國關係的複雜性,一次會晤不太可能帶來太大改變。改善中印關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莫迪訪華或許能修復一些敵意,並向華盛頓發出一個非常明確的訊號:印度有選擇的餘地。
也門胡塞武裝證實政府總理在以軍空襲中喪生 圖像來源,Reuters 也門胡塞叛軍組織證實,其自封的總理艾哈邁德·加利卜·納賽爾·拉哈維(Ahmed Ghaleb Nasser al-Rahawi)於本週稍早在一次以色列空襲中喪生。 這個由伊朗支持的組織表示,當以色列國防軍(IDF)於週四對也門首都薩那發動攻擊時,還有數名高級官員一同遇害。 以色列國防軍表示,當以色列戰機襲擊薩那地區的一次集會時,拉哈維與其他胡塞高層官員被「殲滅」。 自2014年以來,胡塞組織控制了也門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區,當時他們推翻了國際承認的政府,從薩那奪權,引發了一場毀滅性的內戰。 胡塞組織表示,拉哈維與數名胡塞部長一同喪生,但並未公布其他人的姓名。 沙特阿拉伯新聞網站「哈達斯」(Al-Hadath)報導稱,胡塞的外交部長,以及司法部、青年與體育部、社會事務與勞工部的部長也在此次襲擊中喪生。 胡塞總統馬赫迪·馬沙特(Mahdi al-Mashat)的辦公室表示,另有數名部長在此次空襲中「受到中度至重度傷」。 該辦公室補充說,胡塞副總理穆罕默德·艾哈邁德·米夫塔赫(Muhammad Ahmed Miftah)將接任拉哈維的職務。 拉哈維自2024年8月起擔任總理,但普遍被視為該運動的象徵性人物,而非參與軍事行動決策核心圈的一員。 圖像來源,YAHYA ARHAB/EPA/Shutterstock 圖像加註文字,2025年8月30日,在也門薩那,一名男子正在觀看胡塞武裝總理艾哈邁德·拉哈維的電視畫面。也門胡塞武裝證實,艾哈邁德·拉哈維在8月28日以色列空襲首都時喪生。 胡塞運動的最高領袖阿卜杜勒-馬利克·胡塞(Abdul-Malik al-Houthi),以及該組織的國防部長與參謀總長,據報並未在週四的襲擊中受傷。 以色列國防軍於週六晚間發表聲明表示,他們在獲得有關該集會的情報後在「數小時內」即展開空襲行動。 聲明中還指出,目前仍在評估此次行動的全面影響。 自以色列與哈馬斯組織的戰事在加薩爆發以來,胡塞組織便持續向以色列發射飛彈,並攻擊紅海與亞丁灣的商船,聲稱此舉是為了聲援巴勒斯坦人。 作為回應,以色列對胡塞控制的也門地區目標進行空襲,聲稱目的是為了削弱胡塞的攻擊能力。 上週,以色列表示已對薩那的胡塞目標發動攻擊,以報復該組織發射攜帶集束彈藥的飛彈。
坦克、旅遊業與作秀:為什麼金正恩與普京要赴北京? 圖像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俄羅斯總統普京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將在北京再度會面。 4 分鐘前 9月3日,在一場展示龐大軍力的活動中,核導彈與坦克將駛過北京天安門廣場,第五代戰機也將劃過天空。 然而,在中國的「抗戰勝利日」閱兵式上,許多目光並非落在展出的武器裝備,而是投向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和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他們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之邀,將出席這場活動。 這兩位世界領導人近年甚少出國,他們一同亮相於紀念二戰結束80週年的儀式,對三國關係與未來布局意味著什麼? BBC韓語、俄語與中文網的專家一同分析。 朝鮮的面子與旅遊業 圖像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北京的閱兵式排練已經展開。 「這將是金正恩與習近平接近六年來的首次會晤。」BBC韓語網記者文畯阿(Juna Moon)說。 「金正恩上次訪華是在2019年河內峰會前,當時他準備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川普,Donald Trump)會談。之後習近平在同年訪問了平壤。」 這次活動創下多個「首次」。例如,這將是朝、中、俄三國領導人首次共同亮相。 朝鮮歷任領導人,無論是金正恩還是他的父親金正日,向來僅會參與一對一的外交會晤。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自1959年以來,朝鮮領導人首次出席中國的閱兵式。 「訪華之際,朝鮮正面臨經濟困境並籌備重要政治紀念日,中國的援助至關重要。」文畯阿指出,國內米價飆升就是一例。 金正恩將希望確保得到中國的援助,能讓今年10月朝鮮勞動黨建黨80週年,以及預計明年召開的勞動黨第九次代表大會,以盛大而非節儉的方式舉行。 圖像來源,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北京閱兵式可能加深習近平與金正恩之間的聯繫。 朝鮮還有另一個出人意料的經濟問題需要中國幫忙。 「平壤希望吸引大量中國遊客前往剛啟用的元山葛麻海岸度假區。」文畯阿說,「這需要得到中共的首肯。」 然而,金正恩此行的目的遠不止金錢。 他通常會在北京與莫斯科之間保持平衡,避免過度依賴任何一方。這次同時與習近平、普京「同框」,將給他帶來難得的外交舞台。 「通過與習近平、普京並肩而立,金正恩試圖把自己塑造成與大國領袖平起平坐的人物,並凸顯朝鮮在可能形成的中、俄、朝軸心中的核心地位。」文俊娥分析。 金正恩甚至可能希望習近平出席10月的勞動黨慶典,這將提升他在國內外的地位。 對於韓國——朝鮮的鄰國——而言,這意味著什麼? 「金氏這次訪華也被廣泛視為對美國、韓國和日本日益加強合作的一種戰略回應。」文畯阿說,「它表明平壤準備加深與中俄的三邊結盟。」 「如果金氏此次抗戰勝利日訪問鞏固了中朝俄的合作,對韓國安全環境的影響將非常嚴峻。」 她補充道,「在武器系統、軍事技術、情報與後勤等方面,平壤、北京與莫斯科之間更深層次、即便是非正式的合作風險正在上升。」 俄羅斯重返世界舞台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在阿拉斯加與特朗普總統會晤後,普京出席北京閱兵式將再次提升他的國際地位。 BBC俄語網記者阿歷克塞·卡爾米科夫(Alexey Kalmykov)指出,此次訪問邀請緊隨幾週前在阿拉斯加與特朗普總統的峰會之後,實屬普京的佳音。 「多年來,因入侵烏克蘭,俄羅斯日益被制裁孤立。」他說。 「普京曾是七國集團(G7)平起平坐的一員,但如今成為國際刑事法院的被通緝者。」 但現在,在很短的時間內,兩個主要大國接連為他鋪上紅地毯。 卡爾米科夫說:「直到最近,俄羅斯當局還不能想像會有這樣的國際舞台成功,但如今已成現實。」 普京出席北京閱兵式,不僅能鞏固其國際地位,也能讓俄羅斯民眾對國家的國際地位感到放心。 「無數的握手、擁抱與紅地毯,意在告訴俄羅斯公眾:莫斯科不是北京的小夥伴,而是平等的夥伴。」卡爾米科夫說。 這場「抗戰勝利日」閱兵式同時也是為紀念二戰中日本投降、戰爭結束80週年。 「中國展示軍力,將向全世界釋放一個重要信號: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團結在習近平與普京周圍,這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卡爾米科夫說。 另一個訊息則要傳遞到白宮:任何企圖挑撥中俄關係的努力都將失敗。 「所謂中俄友誼『上不封頂』仍然活躍並且堅固。」他補充說。 中國展示軍力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中國2015年「抗戰勝利日」70週年閱兵上展示的軍事裝備。 這場閱兵式也將是中國向世界展示自己作為現代化全球軍事強國的舞台。 中國官方介紹,本次閱兵歷時70分鐘,解放軍新一代武器將集中亮相,包括高超聲速、防空反導、戰略導彈等先進裝備,都是從國產現役主戰裝備中遴選,「首次亮相的新型裝備佔比很大」。 根據芝加哥的期刊《原子科學家公報》的資料,中國目前擴張與現代化其武器庫的速度超過其他擁有核武的國家。 在外交層面,中國這次的「賓客名單」比以往更省麻煩。 國際刑事法院對普京仍有有效逮捕令,北京過去因邀請類似對象參與活動而受到批評。 根據BBC中文的報道,國際輿論很難像以往一樣,對北京招待這樣一位國際罪犯而批評,因為普京在半個月前才訪問過阿拉斯加,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峰會,而美國大兵為普京鋪好紅地毯,高規格迎接。 除了誰會出席之外,誰缺席同樣值得關注。 在10年前的閱兵式,當時的台灣執政黨國民黨的前主席連戰、夫人連方瑀登上天安門城樓,他們的座位在第一排,鄰近外國元首區。 據BBC中文報道,當時「正值兩岸關係的蜜月期」。 然而,自2016年台灣由民進黨執政後,與北京的關係轉冷。 隨著中國中央政府對香港社會運動的打壓,及《香港國安法》的出台,台灣民眾對「一國兩制」方案的抵制情緒進一步加劇。在此背景下,台灣發佈禁令,禁止公職人員赴北京參加閱兵。 結果,今次閱兵式不會有台灣的官方代表出席。 中國一直以來稱台灣為其領土,一再誓言兩岸將會「統一」。
俄羅斯導彈擊穿基輔居民樓致23人死亡 歐盟辦公室受損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體材料 音頻加註文字,俄羅斯導彈擊穿基輔居民樓致23人死亡 歐盟辦公室受損 俄羅斯導彈擊穿基輔居民樓致23人死亡 歐盟辦公室受損 13 分鐘前 俄羅斯對烏克蘭首都基輔發動致命襲擊。烏克蘭官員稱,至少有23人死亡,其中包括4名兒童,另有數十人受傷。 這是近月來基輔遭到的最慘烈襲擊。除一人外,其餘死者均在一棟被毀的五層住宅樓內。 這次導彈襲擊還損壞了歐盟駐基輔的辦事處。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譴責莫斯科「選擇彈道導彈而非談判桌」,重申需要對俄羅斯實施嚴厲制裁。
日本豐明市提議限制每日使用手機時間至兩小時引發爭議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日本中部一個城市希望限制6萬9千名居民的手機使用時間在每天兩小時內,此舉引發了關於手機成癮的激烈辯論。 這一舉措被認為是日本首例。在本週早些時候由愛知縣豐明市政府提交,目前立法者正在討論。 豐明市市長表示,該提議僅適用於工作和學習以外的時間,不會嚴格執行,而是旨在「鼓勵」居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螢幕時間。 若獲立法者批准,該規定將於10月生效,但違反規定不會有任何懲罰。 「兩小時限制……僅僅是指導方針……是為了鼓勵市民。」豐明市市長小浮正典(Masafumi Koki)在一份聲明中說。 「這並不意味著市政府將限制居民的權利或強加義務,」他補充道,「相反,我希望這能成為一個契機,讓每個家庭思考並討論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以及一天裡使用的時段。」 他說,例如邊做飯或運動邊看影片、線上學習以及電子競技比賽訓練等非娛樂性的手機使用,不計入兩小時之內。 小浮正典表示,他理解智能手機在日常生活中「有用且不可或缺」,但指出有些學生之所以缺課,正是因為沒有手機就不願走出家門。 市長還說,成年人也為了持續滑手機和平板,而犧牲了睡眠或與家人相處的時間。 據日本《每日新聞》報導,在諮詢期間有超過120名居民致電或發電郵至市府,其中大多數(80%)對提議不滿,但也有部分人表示支持。 該提議建議,小學生應於晚上9點前停止使用電子設備,而年長學生及成年人則應於十點前停止使用。 許多人在社交媒體上對該提議表達不滿。《日本時報》引述一位網民的話說,你不可能在兩小時內「讀完一本書或看完一部電影」。
您可以订阅此RSS以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