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RSS源订阅博客

推荐

23

科技

16

技术

93

产品

4

商业资讯

21

设计&艺术

20

独立博客

37

人文社科

4

新闻资讯

32

外文博客

16

微信公众号

318

其他

10
8 ways to be a good guest in someone's home, according to etiquette experts

When sharing ways to be a good houseguest in someone's home, etiquette experts said it's important to be communicative and keep shared spaces tidy.

Business Insider
2 小时前
Family offices are booming as the superrich look to futureproof their fortunes

The world's richest families are turning family offices into global hubs to safeguard wealth, legacy, and power, Julius Baer's 2025 report shows.

Business Insider
3 小时前
珠海冠宇三季报预告引爆股价,增长可持续吗?

业绩增长能否持续,外部取决于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的后续销售情况,内部则依赖珠海冠宇在新产品与技术上的布局。

财经_界面新闻
2 分钟前

最近更新

今天从 118 个 RSS 源接收到 2226 条更新。

创建您自己的订阅

最受欢迎的订阅

天下专栏 - 中国日报网
卢璐说 - 简书
晚晴幽草轩
光明网
开云集团40亿欧元向欧莱雅出售美妆业务

开云集团首席执行官卢卡·德·梅奥于9月9日在巴黎举行的股东大会上发言。图片来源:Thomas Samson—AFP via Getty Images 开云集团(Kering SA)已同意将旗下美妆部门出售给欧莱雅集团(L’Oréal SA),这是双方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的关键一环。其首席执行官卢卡·德·梅奥正寻求重振这家法国奢侈品巨头的业绩。 拥有古驰(Gucci)等时尚品牌的开云集团,在两家公司于上周日晚联合发布的声明中表示,此次交易旨在加快集团增长步伐。 声明显示,这笔交易的估值约为40亿欧元(约合47亿美元)。 开云集团于2023年成立美妆部门,当年以约35亿欧元收购高端香氛品牌Creed,以此搭建其美妆业务平台。但此后,公司一直在集中精力应对更为紧迫的挑战。 作为交易的一部分,全球最大的专业化妆品与美妆企业欧莱雅,将把Creed纳入其品牌组合。 德·梅奥在声明中表示:“携手全球美妆行业领军者,我们将加速推进旗下主要品牌在香水与化妆品领域的发展,使其在这一品类实现规模化增长,并释放巨大的长期潜能。” 此次出售是德·梅奥自9月正式上任以来的首个战略举措。目前,开云集团正面临中国市场需求下滑和美国加征关税的双重挑战,其较高的债务水平也引发投资者担忧。 德·梅奥预计将于明年春季公布其战略规划。在其接任首席执行官之前,开云集团由弗朗索瓦-亨利·皮诺执掌。皮诺家族作为开云集团的控股股东,持有42%的股份和59%的投票权。(财富中文网) 译者:刘进龙 审校:汪皓

商业 - 财富中文网
1 天前
OpenAI押宝成人内容,但它能确保ChatGPT安全吗?

成人用户越来越多地在人工智能中寻求情感陪伴与亲密互动。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宣布,ChatGPT即将面向通过年龄验证的成年用户开放情色内容生成功能。奥尔特曼将此举阐释为“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成年用户”。消息发布之际,正值所谓的“AI精神错乱”案例增多,OpenAI因其AI聊天机器人可能影响用户心理健康而面临审查。此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xAI在内的竞争对手,已在其平台上推出了性暗示更明显的聊天机器人“伴侣”。 市场对能够进行浪漫互动的AI聊天机器人显然存在巨大需求。《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今年4月对6000名常规AI用户的调查发现,“陪伴和治疗”是最常见的用途。另据方舟投资(Ark Invest)的一项研究,专注于成人内容的AI平台去年取得了显著增长,市场份额从前一年的仅1.5%大幅提升至14.5%,抢占了此前由OnlyFans主导的市场。 一些以AI聊天伴侣为卖点的流行替代品,如Character.ai(Character.ai)和Replika(Replika),也印证了用户对此日益增长的需求。今年早些时候,xAI为其聊天机器人Grok推出了“伴侣模式”,该功能允许用户与各种角色互动,其中包括一个高度性化的动漫角色“Ani”。 乔治城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Center for Security and Emerging Technology)的高级研究分析师杰西卡·李(Jessica Li)告诉《财富》杂志:“OpenAI有点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他们看到了来自用户的强烈需求信号。就用户与模型建立的关系而言……情色内容或成人内容也属于这种与模型情感互动的范畴。” Replika.李表示,此举可能是OpenAI试图“走钢丝”:一方面通过承诺对不适宜工作场所(NSFW)内容提供可选的内容审核来维持现有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试探是否能从Replika等更专业或小众的服务中争夺用户。 李补充道:“尽管有一些关于打造能提振经济的通用人工智能的叙事,但OpenAI仍然试图作为一个技术平台运营,某种程度上也像一家社交媒体公司。在兜售给投资者和政客的叙事……与市场上实际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张力。” OpenAI涉足成人内容领域的举动,招致了儿童安全倡导者和业内知名人士的批评,他们担心即使有年龄验证,情色内容仍可能触及年轻用户。 本周早些时候,企业家兼电视名人马克·库班(Mark Cuban)表示,OpenAI的计划可能“引发强烈反效果”,并认为父母不会相信OpenAI的年龄过滤器能让孩子远离露骨内容。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已就AI聊天机器人与未成年人的互动方式展开调查,各州立法者也在考虑加强对数字伴侣和性化AI内容的监管。Boies Schiller Flexner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珍妮·金(Jenny Kim)告诉BBC,OpenAI正在“把人们当作小白鼠”,并质疑该公司将如何防止儿童在平台上访问成人内容。 OpenAI在回应置评请求时表示,公司正在构建一个年龄预测系统,以判断用户是否年满18岁。他们补充说,如果无法确认用户的年龄,聊天机器人将采取更安全的路径,默认提供18岁以下用户的体验,同时为成年人提供证明年龄以解锁成人功能的方式。 针对X平台上的一些反对声浪,奥尔特曼(Altman)回应称,这次宣布在“情色内容这一点上引发的反响远超他的预期”。他强调,这一变化“只是我们允许成年用户拥有更多自由的一个例子”,并非放弃安全措施或心理健康防护。 “我们不是由选举产生的世界道德警察,”他说,并补充道,ChatGPT将继续“优先考虑青少年的安全,而非其隐私和自由”,同时给予成年人更多自主权。 GPT-4o引发的反弹 OpenAI还一直在应对一波始料未及的反弹,此前的决定是用其更新的GPT-5模型取代由GPT-4o驱动的ChatGPT版本。用户们抵制这一变更,称他们失去了与旧版聊天机器人建立的AI友谊和浪漫关系。一份要求保留旧版聊天机器人的请愿书已收集到近六千个签名。 请愿者在change.org活动页面写道:“对我们许多人来说,GPT-4o提供了独特且不可替代的用户体验,它融合了我们所看重的品质和能力,这与性能基准无关。我们继续以独特而有意义的方式从GPT-4o中受益。” 尽管OpenAI最终恢复了旧版本,但参与#keep4o运动的人士此后告诉《财富》杂志,他们担心公司会“在未经同意或通知的情况下”将用户导向GPT-5。 据杰西卡·李分析,OpenAI的宣布可能试图向这些用户传递某种信息:“如此公开地宣布此事,确实让我觉得他们是在试图向那些有此需求的用户发出信号——比如,‘我们听到了你们的声音。我们正在回应你们的渴望。’” 这一转变也并非全新;它建立在今年早些时候对OpenAI模型规范(Model Spec)一次更低调的更新之上。今年2月,OpenAI更新了该文件,放宽了对性和暴力内容的限制,称此举是为了摆脱“AI家长式作风”。当时的更新指南允许在适当的语境下生成书面情色内容和其他敏感材料。OpenAI还告诉《财富》杂志,此次宣布是其基于最新发布的模型规范制定计划的一部分,同时会维持底线,抵制深度伪造等有害用途。(财富中文网) 译者:郝秀 审校:汪皓

商业 - 财富中文网
1 天前
万亿美元级别企业成本重压:关税代价最终由谁承担?

标普全球报告指出,今年企业损失较年初预期至少增加1.2万亿美元。图片来源:Kevin Dietsch/Getty Images 标普全球的报告指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正引发一场万亿美元级别的企业成本压力,其中大部分成本不可避免地落在了消费者的肩上。 这份于上周四发布的报告称,今年企业的损失将比年初预期至少增加1.2万亿美元。标普全球(S&P Global)又称,报告还反映了薪资上涨、能源价格以及资本支出增加(尤其是在AI基础设施领域)等因素。 标普全球预计今年企业支出将达到53万亿美元,修正了其1月1日的预测。该报告的分析基于超过15,000名分析师对约9,000家上市公司的预测,这些公司总市值为11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130万亿美元股票总市值的85%。 报告称,“全球企业利润率预期已大幅收缩”,卖方分析师所覆盖公司的利润损失约为0.64%,即9070亿美元。这一“差额”大致由营收预测上调6000亿美元和盈利预测下调3000亿美元共同构成。 卖方分析师覆盖沃尔玛(Walmart)、亚马逊(Amazon)和开市客(Costco Wholesale)等全球最大零售商。在估计的9070亿美元损失中,约三分之二(5920亿美元)正通过涨价转嫁给消费者。 报告称,“三分之一(3150亿美元)通过企业利润降低在内部消化。” 但“实际产出”正在下降,意味着这些公司实际生产的商品数量正在减少。 该分析的范围超出了这9,000家上市公司,还包括了“未被覆盖的上市公司”约1550亿美元的预测额外支出,以及由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约1230亿美元的额外支出。报告称,这些加在一起,使得2025年的总增量成本达到1.2万亿美元。 关于谁在承受关税推动的物价上涨的主要冲击,争论仍在激烈进行。 由唐纳德·特朗普任命的美联储理事克里斯托弗·沃勒(Christopher Waller)在上周四的一次演讲中表示,关税对通胀的影响不大,且主要由高收入家庭感受,因为“收入最高的10%人群占个人消费的22%”。沃勒补充说,支出数据表明“沿着收入阶梯向下”,通胀影响微乎其微甚至没有,任何价格压力都未显著削弱较不富裕家庭的购买力。 但TS Lombard的分析师认为,关税带来的经济影响因收入而异,差异显著:富裕阶层基本未受影响,可自由支配支出依然强劲,而中低收入家庭则承担了大部分困难。TS Lombard的达里奥·帕金斯(Dario Perkins)将这种情况描述为“富人在开派对,穷人却在经历衰退。” 专家告诉《财富》,关税通常扮演着“累退税”的角色,这意味着低收入消费者受到价格上涨的影响尤为严重。 昆尼皮亚克大学(Quinnipiac University)国际商务教授穆罕默德·埃拉希(Mohammad Elahee)告诉《财富》:“对高收入家庭来说,这种影响微乎其微。”他补充说,奢侈品在全球市场上通常维持着价格溢价,与关税无关。“这些消费者拥有财务灵活性,能够吸收增加的成本,而不会显著改变其购买行为或生活方式。” 全球金融机构Natixis CIB Americas的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霍奇(Christopher Hodge)告诉《财富》,关税从低收入者收入中拿走的比例更大,因为中低收入家庭将其收入的更大部分用于购买商品(其中许多现在已被加征关税)而非服务。 “对关税敏感的类别——如家具、服装、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主要由正在布置家居和抚养孩子的年轻家庭和中等收入家庭大量消费,”他说。 白宫表示,美国消费者承受的压力将是暂时的。 白宫发言人库什·德赛(Kush Desai)在给《财富》的一份声明中表示:“总统和政府的立场一直很明确:虽然关税颠覆了使美国沦为末位的破碎现状,美国人可能会面临一个过渡期,但关税的成本最终将由外国出口商承担。” “企业已经在调整和多元化其供应链以应对关税,包括将生产回流至美国,”他补充道。 标普全球的报告称,企业利润损失可能高于其“高度保守”的估计。 报告称:“由于没有分析师覆盖的公司通常规模较小且业务多元化程度较低,这1.2万亿美元应被视为下限,而非上限。”(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商业 - 财富中文网
1 天前
Wall Street's hottest trade right now is one that doesn't even involve stocks

Get to know the debasement trade, which explains a lot of the asset moves that have defined 2025 in markets.

Business Insider
3 小时前
I visited a national park during the government shutdown. I found closed visitor centers and tourists looking for maps.

I visited Sequoia and Kings Canyon National Parks during the government shutdown. The trip was great but visitor centers were closed.

Business Insider
4 小时前
Inside Tinder's 'cultural reset' as it battles for relevance with Gen Z

Since Match Group CEO Spencer Rascoff took the reins, Tinder has gotten flatter and faster at shipping features, three leaders told Business Insider.

Business Insider
4 小时前
I demoed a buzzy AI startup and got a glimpse of what investment bankers' jobs might start to look like

AI startup Hebbia could transform how investment bankers do their jobs. I got a demo — here were my impressions.

Business Insider
4 小时前
Reeves plans to 'scrap needless form filling' for firms

BBC/Business
3 小时前
9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升到57.8%,均价六年来首次降至16万元以下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今年9月,新能源乘用车价格下降明显,均价为15.8万元。

商业_界面新闻
1 小时前
远景能源娄益民:风电发展急需跳出 “发电上网”单一模式

“风电需要更多参与到如绿电直连、源网荷储、离网制氢制氨及其衍生的绿色化工领域。”

商业_界面新闻
1 小时前
信用修复能否转为趋势性改善关键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宏观晚6点

9月新能源汽车出口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外交部回应美方威胁对华断供飞机零部件……以下是界面新闻整理的10月21日宏观要闻、机构观点和财经数据。

财经_界面新闻
2 小时前
降幅最多80个基点!部分中小银行为何这个时间点下调存款利率?

部分银行出现“存三年不如存一年”的情况。

财经_界面新闻
2 小时前
A City exec says Gen Z is nearing breaking point as AI turns graduate hiring into a 'meat grinder'

City of London executive Quentin Nason says AI has broken graduate hiring and warns Gen Z frustration could soon boil over.

Business Insider
5 小时前
Part-time real estate investors explain how they used creative financing to scale to 24 units in less than a year

Childhood friends Connor Swofford and Pieter Louw scaled to nine investment properties in 12 months without using much of their own savings.

Business Insider
5 小时前
The CEO of General Catalyst says that longevity care should be reimbursable

Hemant Taneja says that insurance should cover longevity care to incentivize staying healthy, versus ending up in the hospital for expensive care.

Business Insider
5 小时前
I'm a dad who works in-office 3 days a week. If it became 5 days, I'd ask for a raise — time away from my family doesn't come for free.

Andrew Clark's commute can take up to three hours, but he values in-person time with his team. He would ask for a raise if he had to go in every day.

Business Insider
5 小时前
Sora might have a 'pervert' problem on its hands

Sora lets you make videos using other people's faces. Great! Except when your face is used in a "fetish" video, like one about feet or pregnancy.

Business Insider
5 小时前
Jeffrey Epstein wanted his body to be frozen until technology could bring him back to life, accuser says in memoir

Jeffrey Epstein shared "scientific" justifications for pedophilia, accuser Virginia Giuffre wrote in her posthumous memoir.

Business Insider
5 小时前
Pizza Hut reveals locations where restaurants will close

BBC/Business
5 小时前
降幅最多80个基点!部分中小银行为何这个时间点下调存款利率?

部分银行出现“存三年不如存一年”的情况。

商业_界面新闻
3 小时前
燕京啤酒前三季度净利增近四成,上半年盈利已超去年全年

公司拟共分配现金股利2.82亿元。

商业_界面新闻
3 小时前
前台等被列竞招职位需付费招聘,BOSS直聘客服:系统自动判定

客服人员称,竞招职位与普通职位由系统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动判定。

商业_界面新闻
3 小时前
王腾卸任小米之家郑州分公司负责人,近日称在考虑创业

王腾名下还关联1家小米系公司,其仍然是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分公司负责人。

商业_界面新闻
3 小时前
全国将新增650家专营店?茅台:假消息

贵州茅台曾发布声明称,集团及下属子公司从未授权或委托任何主体组织开展相关加盟招商活动。

商业_界面新闻
3 小时前
《吸血鬼:避世血族2》是平庸之作吗?

(本文无剧透。) 延期5年后,《吸血鬼:避世血族2》(Vampire:The Masquerade—Bloodlines 2)终于发售了,这个饱经波折的游戏就跟它的前作一样问题重重,但两者的差异在于,2004年的《吸血鬼:避世血族》把叙事做到了满分,却因为完成度问题销量惨淡;而今天(10月21日)发售的《吸血鬼:避世血族2》完全反了过来——它的开发商The Chinese Room尽心尽力地把这个多次换血的项目做完了,它有足够的完成度、强大的氛围塑造,叙事结构和玩法却并不出彩。 《吸血鬼:避世血族2》让我想到了一句古语:“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某种意义上,我觉得这不仅是这一款游戏的问题,也部分出现在今年的数款开放世界游戏中,也就是:设计师们似乎失去了设计有深度的系统的能力和意愿,而另外一边,似乎所有媒介也都失去了严肃探讨问题的能力。 这听起来好像是个地狱笑话:10多年前兴起的轻量化浪潮终于到了尽头,当玩家和市场终于开始需求更有深度、更有个性的作品时,回头一看却发现大半个行业都已经失去了做规则和叙事的能力;再加上社会共识越发支离破碎,每个群体都有可能随时被冒犯的前提,连讲一个有深度的宏大故事也困难重重了。 具体到《吸血鬼:避世血族2》上,表面上看,它的一切问题似乎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平庸。尤其是当在它的前作《吸血鬼:避世血族》的衬托下,这份平庸显得更加让人惋惜。它明明继承了一份绝佳的遗产,就好像前人已经演示过如何去做一款叙事高超的游戏,后来者却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能找到一个更加稳妥的解法。而在这份稳妥中,你能更加感受到《吸血鬼:避世血族2》的矛盾和妥协。 起码你能欣赏西雅图的唐人街风情 ■ 从规则说起 我们都知道,一款游戏的底层规则会决定它的内容多样性和深度。所以,以桌游规则为底层系统的游戏总是会显得更加复杂,也能为玩家带来更好玩的任务解法和剧情参与方式。这也是许多依靠“DnD”等规则的CRPG能受到玩家欢迎的原因。 现在的开放世界RPG,在系统上大体上可以分成做“深”和“浅”两个方向。《吸血鬼:避世血族2》,包括《羊蹄山之魂》《如龙8外传:夏威夷海盗》走的是“浅”的方向。 上半年发售的《天国:拯救2》,在系统上就和《吸血鬼:避世血族2》完全相反。《天国:拯救2》系统繁杂,玩家和NPC的互动方式较多,任务内容也极为丰富。《吸血鬼:避世血族2》走的则是另一个极端,它只有基于氏族区分的战斗和对话技能系统稍微深一些,其他内容全靠收集品和小游戏来填充。也正因为规则简单,玩家和NPC的互动也极为有限——在街头,玩家和NPC互动的方式只有两种,参与用来获得经验值的“血之回响”事件和注意不要在NPC面前飞檐走壁。 本来这种“往浅了做”的处理方式并不是值得批评的问题,就像《如龙8外传:夏威夷海盗》那样,一个浅而充实的世界中,玩家能做的的事情也不少,虽然都没什么深度,但很快就能完成,并得到正反馈。它不需要通过复杂的系统和需求让玩家生成自驱力,大量简单却有着迅速反馈的互动项目就能领着玩家往前走。 但问题就在于《吸血鬼:避世血族2》有一套参考规则——《吸血鬼:避世》(Vampire:the Masquerade),它是整个系列的核心,整个世界观都是围绕这一规则构建的,这导致把系统做“浅”的做法和规则本身起了冲突。The Chinese Room并没有很好地平衡两者。更直白地说,他们做得“浅”过头了。 玩家可以在开放世界通过诱导性对话,来吸特定血质的平民的血,这是街头两个主要玩法之一 《吸血鬼:避世血族2》的故事发生在现代西雅图,游戏的所有内容被放置在一张并不算大的开放式地图上,里面有西雅图的几个标志性区域,比如工业区、唐人街、住宅区、市中心和金融区。地理区域上,它和前作设定相似,整个世界的运行逻辑却截然不同。 你能看到《吸血鬼:避世血族2》中仍然有声望系统,玩家需要根据与NPC的性格来对话,才能获得有效的线索。然而,这个系统完全没有变量存在,开发者们似乎根本不敢想象让玩家碰壁的后果,所以最后变成玩家无论如何得罪主要NPC,NPC都会笑着原谅玩家,最多在训练玩家技能时多收一些技能点;而玩家在NPC处碰壁后,只需要再度对话就能用排除法重新选择正确选项。 有一个细节能够很好地解释《吸血鬼:避世血族2》的设计理念——游戏没有主动存档功能,玩家无法选择自己载入的是哪个存档,它只有检查点,玩家只能从检查点重新开始。 这等于说《吸血鬼:避世血族2》本质上是一款线性的动作冒险游戏,它没有分支剧情,没有多样的任务解法,只是披上了一层“扮演”和“选择”的外衣。它完全舍弃了原来的规则,只是把一切规则塞到了名为“百科”的设定中,连同世界观一起打包丢给玩家。 很多内容只存在于百科中 最后,可以说《吸血鬼:避世血族2》变成了一个内核和它所宣称要给玩家带来的体验完全不一样的游戏,它既没有依托原本的桌游规则,按照前作的方式,做一个“天国:拯救”式的复杂RPG;也不是玩家熟悉的那种通过大量小游戏带来的正反馈来推动前进的轻度开放世界游戏,它其实是个线性的动作冒险游戏。 同时,受限于成本,它还无法提供更加宏大的场面和演出,除了核心的几条主线外,每个关卡起码复用了2次以上,甚至会出现让你从A点去B点找C、再从B点回A点找D的尴尬情况。另外,它的开放世界徒有美术景观,但内在十分空旷——到处是涂抹30个涂鸦、摧毁30个监控器这样近乎儿戏的收集任务,以及去某某地送快递的任务、跟踪某某NPC的暗杀任务等等。 也就是说,《吸血鬼:避世血族2》最后也是唯一能够吸引玩家的,就只有故事了。 那么,它的故事如何呢? ■ 规则无法承载野心的故事 请不用担心剧透,我不会透露具体剧情——虽然我认为游戏剧情的魅力并不在于揭晓谜底。 《吸血鬼:避世血族2》是个饱经波折的项目,从2019年宣布,到2021年之间,它都由西雅图开发商Hardsuit Labs负责。所以,游戏的舞台自然而然从前作的洛杉矶搬到了圣诞前后遭遇暴风雪的西雅图。 风雪西雅图 根据早期采访资料,Hardsuit Labs为《吸血鬼:避世血族2》构想的核心剧情是矛盾相对宏大的,是关于西雅图这座城市本身的隐喻,是工业时代的旧文化和新兴的现代互联网文化之间的冲突中,人民的身份危机问题。主角被设定成了和前作一样的无名吸血鬼,这反映到了游戏内的几个派系,即王庭和秘盟、守秘人,叛党、魔宴这5个派系的关系中。游戏本身和桌游第5版规则同时开发,而第5版规则本身也是这个系列转向宏大叙事的一作,着重讲的是“吸血鬼世界发生了什么”。 但在2021年,由The Chinese Room接手项目后,游戏仅仅保留了西雅图这个舞台,机制和技能系统都被重做。这也顺应了The Chinese Room在线性关卡中做叙事这一长处。 如果你玩过The Chinese Room之前的产品,你就能知道这个团队擅长于渲染氛围,它需要玩家去缓慢地感受,并且欣赏所见的一切。而他们简化《吸血鬼:避世血族2》的种种规则,也可以说是为了让玩家能专注于所塑造的视听体验。你能在《吸血鬼:避世血族2》的维基看到长长的配乐作曲家、美术作者等艺术家名单,也能证明他们做出的努力。 甚至可以说,如果你不把整个西雅图的开放区域看成所谓“开放世界”,而是一个巨大的静止舞台,游戏本身会顺眼得多。 在这个基础上,主角从开始的早期的无名吸血鬼变成了一个“强大又有无数传说”的吸血鬼长老流浪者。他被卷入了诡异的阴谋,而另外一个吸血鬼侦探寄宿在他脑中,二者要一起解开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阴谋。 法比安线的画面有一种胶片质感 虽然我并不喜欢《吸血鬼:避世血族2》的玩法,但还是要说,把所有的角色扮演系统都砍掉,做成为叙事服务的轻度机制后,《吸血鬼:避世血族2》的故事比以往任何CRPG都要紧凑而富有张力。 故事线被分成了两条,一条是当下的流浪者线,主角为了调查苏醒的原因而在西雅图的各个势力中奔走,以潜行、战斗为主;另一条是发生在过去的吸血鬼侦探的回忆,时间涵盖了1889年到流浪者苏醒前,以对话、调查为主。 两条线完整地展示了西雅图这座城市和其中各个势力的前世今生,贯穿游戏始终的大阴谋也处处埋藏了前后呼应的伏笔。 插在这两条不同视角的剧情线之间的,是一个个“夜晚”。吸血鬼只在夜晚活动,根据主线(流浪者线)剧情的推进进度,每次流浪者入睡,吸血鬼侦探就会陷入过去的回忆中,在同一个城市不用时间段穿梭。而每个夜晚过后,西雅图本身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随着主角最新的主线进度,报纸会有相应的新闻出现,地图上的敌人种类也会相应发生改变。 剧情本身也涉及了大量西雅图的历史和文化。西雅图是一座由华工的汗水搭建起来的城市,《吸血鬼:避世血族2》构筑了大量中国古代和现代元素的奇观,美术效果非常棒。此外,它也采用了吸血鬼的幻想视角去重新解释历史,游戏中连历史上发生在西雅图的那场大火也进行了符合吸血鬼世界观的重述,并且早有铺垫。 游戏有不少西雅图这座城市的历史展示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吸血鬼:避世血族2》的优点是它的剧情。然而实际上,它的剧情设计确实紧扣世界观,从粉丝向角度来说,完全能满足喜欢这个世界观的玩家。但必须要说的是,游戏的剧情也有一个天然的问题。 《吸血鬼:避世血族2》的核心主题是两名主角去解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阴谋,但作为一个侦探游戏,它的机制不足以带来足够的沉浸感,所有的线索获得过于线性;同时,它的剧情被战斗关卡拖累,并不好玩的潜行、战斗经常打断剧情的节奏。 值得一提的是,《吸血鬼:避世血族2》的体量注定它的剧情线要被拉得很长,甚至可能比The Chinese Room过往的所有作品都要长。这会导致剧情的结构和反转在后半段远不如前半段紧凑。充满了谜语人和刻意的延长谜底揭晓的方式,让《吸血鬼:避世血族2》在高潮阶段并不如《Still Wakes the Deep》这样10小时左右的小型作品。 高潮被插入了太多战斗,而且缺乏铺垫 最后,游戏仍然反映出一个更广泛的问题,那就是它的主题。有种说法是,2025年,所有媒介都已经失去了严肃探讨问题的能力。 ■ 注定无法严肃的时代 身为吸血鬼,你将为生存、霸权与渐逝的人性而挣扎——既忌惮自身的能力,又畏惧周遭非人的阴谋。吸血鬼的诅咒令你饱受“饥渴”折磨,那是对人类血液无止境的可怕渴求。若拒绝屈服,它便会吞噬你的心智,迫使你犯下骇人行径以求餍足。每夜你都行走在这刀锋边缘。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关于个人恐怖与政治恐怖的角色扮演游戏。 ——《吸血鬼:避世》第5版规则简介 《吸血鬼:避世》这一桌游规则的世界观,从设计逻辑上,其实是想要在奇幻现实的黑色世界观下探讨一些更加深入社会的议题。它可以拆成两个部分,一是天然手握生杀大权的个体在面临人性和兽性交锋时做出的选择;二是这样的个体要如何去利用权力来消解危险,躲避猎人。这一设计理念把个体和内部危机和全体的外部危机连在一起,它隐喻的是当代的现实,是高层机构间的无尽阴谋和被阴谋影响的个体。 从这个角度说,如果故事本身没有把阴谋从小到大、最后推到一个永恒循环的程度,那这个故事和正常的阴谋论就没有区别了。而《吸血鬼:避世血族2》恰恰是这样的——剧情涉及的主题被矮化成了更加娱乐化也更加细微的个人议题,其中涉及的权谋也十分简单;作为一个“找幕后黑手”式的侦探题材游戏,它既没有在人物刻画上做到钱德勒小说那样的冷硬迷人,也没有在逻辑上给出一个足够绝妙的钩子,很长一段时间里,它给我的感觉居然是“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是黑手”。 这无疑削弱了《吸血鬼:避世血族2》的故事所能达到的深度。开发团队牺牲了许多其他方面的内容,专注讲故事,却没有真正触碰到西雅图这片土地上的灵魂,没有像它的前作那样塑造出有个性的各个角色,展现冷酷如凝固的血一般的现实议题。《吸血鬼:避世血族2》在警局用一个小彩蛋致敬了伟大的电视剧“火线”系列,它自己却没有做到后者那样。 询问文件柜固然有趣,但也仅限于交流本身 一体两面的吸血鬼当然够酷,但酷之外呢?我仍然怀疑,在系统上做出了如此多的妥协后,有多少玩家能够有耐心体验完《吸血鬼:避世血族2》这个并不算精妙的故事。当然,The Chinese Room确实构筑了一种美妙的氛围,尤其是主线流程,但当玩家游玩了超过20个小时后,发现自己仍然被一群谜语人拖着去做通马桶任务时,这种美好还能剩下多少呢?你能看到后期不断引入的新势力相当突兀,高潮桥段也无法引起足够的情绪共鸣,除非你的情绪里还包含烦躁。 这也触及到了一个问题。其实《吸血鬼:避世血族2》的剧本是可以更进一步的——只要增加铺垫就够了,但游戏内几乎没有任何空间留给主线之外的叙事,就好像匆匆开始又很快结束的短视频那样。先不提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人的冲击,单从The Chinese Room可以掌控的部分来解释,那就是,如今是一个很难有共识的时代,这个时代盛行解构,似乎每个人的表达都更自由了,但实际上又更不自由了,很多表达注定无法深入。 也许并非The Chinese Room不想要讲述更加宏大的故事,只是这些故事无法得到目标玩家群体关注,就像另外一款游戏《羊蹄山之魂》那样,在这个以17世纪初北海道为背景的游戏里,阿伊努人却出场很少,它讲的反而是一个在任何地域任何时代都可以存在的故事。无法深入的结果,就是从业者只能用同一套刺激眼球的做法来维持体验,玩家最后得到的乐趣肯定是更单一的。 从这个角度说,《吸血鬼:避世血族2》最后的幕后黑手并不重要,就像长篇大型连续剧一样,它能编下去就行,只要保证每个阶段的主线有个黑手就够了。同样,我无法回答《吸血鬼:避世血族2》是否平庸,它包含了太多妥协和矛盾,乃至于无法用一句话来概括,但如果你有耐心,又喜欢《吸血鬼:避世》 的世界观,那你应该来试试。

触乐
4 小时前
触乐怪话:声与光

触乐怪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小罗 上个周六,我回到了久违的电影院,观看了两部期待已久的影片。一部是我期待已久的电影配乐音乐人的演唱会纪录片《汉斯·季默与朋友们:沙漠之钻》(下文简称《汉斯·季默》);另一部是曾让我在十几岁时魂牵梦绕的电影续作《创:战神》。虽然两部电影在类型上不尽相同,但在我看来,它们都有着一个共性——只适合在大银幕观看的电影,一个侧重音效、一个侧重视效。 于是,我选择在杜比影院观看《汉斯·季默》,在IMAX影院观看《创:战神》,我希望优秀的硬件设备可以给我带来期待中的沉浸感。但相比之下,我的感受天差地别,最终,我在豆瓣上给《汉斯·季默》打了5颗星,《创:战神》只有2颗星。 《汉斯·季默》演出的核心成员是由几十位音乐家组成的超大乐队——也许应该叫它乐团了。它不像是传统的交响乐团,更像一个融合体——阶梯把乐队分为两层,前面是一支“摇滚乐队”,后面是管弦乐队与合唱团,乐团演奏了汉斯·季默配乐的知名电影:《沙丘》《盗梦空间》《神奇女侠》《角斗士》《加勒比海盗》《星际穿越》……演出的曲目将这些熟悉的旋律重新编排,成为新的组曲。纪录片全场158分钟,几乎让我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 知名音乐人汉斯·季默 与声音盛宴形成对比的是视觉轰炸。即使我觉得《创:战神》是一部不尽如人意的电影,但它依然是一部为IMAX银幕而生的电影,其视觉效果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在华丽的视觉外壳下,包裹的是一个苍白空洞的内核。 影片在豆瓣、烂番茄和Metacritic上的评分都平平无奇,常见的评论是电影“视觉华丽,非常嘈杂”。剧情被批评为“样板化的系列续作”,角色塑造扁平,剧本从未给出任何理由让观众去关心由杰瑞德·莱托饰演的主角“战神”阿瑞斯。对许多老粉丝而言,令人失望的点是影片的“软重启”,它几乎完全无视了前作《创:战纪》的角色和剧情发展,这种选择略显笨拙,也是对前作情感基础的不尊重。 《创:战神》中重现光轮摩托 《创:战神》中值得称赞的部分,是九寸钉乐队为此创作的配乐。音乐充满了侵略性、冒险精神和情绪,而这些恰恰是电影本身所缺乏的。 看完两部电影的几个小时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真正的沉浸感,是源于技术,还是内容?《汉斯·季默》的成功在于,它用技术放大了情感内核,并在音乐现场夹杂访谈推进叙事;《创:战神》的失败则在于,它的技术只是徒然照亮了一片情感的真空地带——这片真空,在前作的世界观设定之下,显得尤为空洞。 汉斯·季默在音乐会曲目间隙,穿插了与导演诺兰、维伦纽瓦,演员蒂莫西·查拉梅“甜茶”等人的访谈。他聊起两件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一是他在想象中创造了一位叫Delores的女士,她生活在一个荒凉困苦的世界,干着繁重的工作,每周有一笔钱可以在周末用来看电影或者去酒吧喝一杯。如果Delores这周选择走进电影院观看汉斯的电影,那汉斯就必须要为她创造几个小时的梦境,能够让她忘掉劳苦的生活,沉浸其中。 二是,做音乐亦如讲故事,观众不需要在配乐中重复已经被画面呈现出的内容,而是需要获取新的信息,就像要告诉观众一件事情,不能直接把事情的本质平铺直叙地呈现给观众,而是要悄悄地接近、曲折接近,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创作的技术。 我也能想起许多游戏中的优秀配乐,但它们鲜少能给我留下如这些电影般深刻的印象。在影游融合越来越多的趋势下,我十分期待能有更棒的配乐进入游戏当中。

触乐
5 小时前
Restaurants are winning over busy parents — but slipping with child-free diners

Couples with kids order from restaurants more often than those without, who dine out less often than average, new Technomic consumer data shows.

Business Insider
6 小时前
Inside the AI divide roiling video game giant Electronic Arts

The white-collar war over AI is getting ugly: 'When the dogs won't eat the dog food.'

Business Insider
6 小时前
盘中必读|今日共92股涨停,创指涨超3%,深地经济概念股大涨

连板股方面,大有能源8天7板。

财经_界面新闻
4 小时前
银行密集下调存款利率,长短期“倒挂”现象频现

银行净息差仍在持续收窄中。

财经_界面新闻
4 小时前
独家丨人人车创始人李健再创业,瞄准智能影像

导语:又一互联网老炮做AI硬件。 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鲸犀独家获悉,58集团高级副总裁、原人人车CEO李健近期进军硬件行业,已成立新公司北京闪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闪瞳科技),瞄准软硬结合的智能影像。 企查查显示,闪瞳科技成立于2025年6月25日,8月15日新增主要成员李健,法定代表人由刘凤丽变更为李健。另外,8月6日新增深圳分公司,负责人为李辉。 公开信息显示,李健履历丰富,生于1980年,大学期间就尝试过创业,此前一直活跃在互联网领域。 李健最早2004年加入百度,历任产品设计师、产品经理、高级产品经理、产品副总监,负责百度垂直搜索、知识和社区类产品。并在2010年晋升为百度史上最年轻的产品总监。2011年,李健加盟58同城,并担任产品副总裁,负责产品端业务,期间对二手车市场有深入研究。2013年加入微软亚洲工程院,任副院长,参与技术与产品研发工作。 2014年,李健联合多位行业人士创立人人车,担任CEO,曾带领人人车成为国内领先的二手车交易平台。2020年,李健退出人人车,不再担任公司投资人和高管。从人人车离开后,李健涉足食品行业,成立北京三月味道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主推牛肉酱产品。 近两年来,互联网大厂高管创业做AI硬件成为热潮。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至2025年,至少有20余位大厂高管离职创业,不少人选择了AI硬件赛道,深受资本市场的关注和喜爱。例如美团两大技术高管孙洋和刘傅聪创办Looki,瞄准多模态AI穿戴设备,已经获得钟鼎资本、BAI资本等机构的融资;天猫精灵核心创始人之一李勇创办Haivivi,做AI玩具,近期获得中金、红杉等2亿元融资。 当互联网老炮们转战AI硬件,与90后甚至00后的创业者们同台竞技,又会续写什么样的商业故事?欢迎添加本文作者微信 Yolanda_Zuu 讨论交流。 相关文章: 独家丨徕芬海外市场负责人邵诗立离职,或将创业 独家 | 原钉钉副总裁林锋离职创业,杀入AI办公硬件赛道 独家 | SHEIN海外本土招商负责人王太中已低调离职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雷峰网
5 小时前
独家丨徕芬海外市场负责人邵诗立离职,或将创业

导语:新负责人曾在安克、添可任职。 作者丨吴优 编辑丨刘伟 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鲸犀独家获悉,徕芬海外负责人邵诗立于今年9月中下旬离开徕芬,或将创业。 邵诗立于2024年11月加入徕芬,担任海外市场负责人,主要负责徕芬海外线上渠道的布局与搭建,包括独立站、Amazon和MKT等,以及推动徕芬在北美和欧洲线下渠道的建设。从邵诗立加入徕芬再到离开,任职未满一年。 邵诗立本科就读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托福考分118分(满分120分),LSAT (美国法学院入学考试)176(满分180分),均属全球顶尖水平。2017年被耶鲁大学法学院JD项目录取,成为首位直接从中国大陆本科学院进入该项目的毕业生。同时还获得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顶尖学府的录取通知。 公开信息显示,邵诗立从耶鲁大学毕业之后,进入峰瑞资本担任TMT投资,2021年加入贝恩咨询公司,担任TMT和医疗保健的高级顾问,2022年10月加入云鲸,期间担任过全球营销和战略总监。2024年11月,邵诗立离开云鲸加入徕芬。 雷峰网了解到,邵诗立离开徕芬后,已有其他人接替徕芬海外市场负责人的位置,更多信息欢迎添加本文作者微信 Yolanda_Zuu 交流讨论。 相关文章: 徕芬沉浮录 独家 | 徕芬前研发总监江军前创业,瞄准户外赛道 徕芬剃须刀4年磨一剑,「苹果式执念」为何成了致命伤?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雷峰网
5 小时前
为什么说中国出不了第二个Plaud?

导语:AI录音笔只是Plaud的开端,而非终点。 作者丨吴优 编辑丨刘伟 如果评选当下最成功的AI硬件公司,Plaud大概率会高票当选。 这家2021年底成立的公司,于2023年6月在Kickstarter上线了产品Plaud Note,首月众筹金额达110万美金,一举打破了AI录音机类目的众筹纪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2024年登上亚马逊BS榜第一,年收入突破7亿人民币; 2025年7月,全球销量突破100万台…… 尽管如此,围绕Plaud的争议和讨论却从未停止:长期主义者认为Plaud的成功胜在巧劲和运气好,只能赚到短期的钱,长远来看未必是一家有价值的公司。另一部分人试图成为第二个Plaud,却发现这件事并非看起来那样容易。 幸运的“逆行者” Plaud Note并非许高做的第一款AI录音笔产品,在这之前他还推出过一款外观如方形小饼干、面积比Airpods充电舱还小的AI录音笔——iZYREC。当时,大模型的浪潮尚未到来,iZYREC走的还是传统的NLP路线。 这款定价99美元的设备,首月众筹金额超过20万美金。出海服务商穆木告诉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鲸犀,这个众筹金额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 一年后,Plaud的第一款产品Plaud Note诞生,机身更宽更薄,磁吸功能也从机身转移到了皮套。Plaud Note将解决iPhone无法通话录音的问题作为核心卖点,并主打AI录音整理功能。 据悉,这款产品推出时,Plaud内部信心十足。产品发布前夕,公司创始人许高在内部讲话中激情洋溢地说道,“今天我们发布这个产品的这一刻,我们就是世界AI音频硬件领域的第一品牌。” 不过,当时资本市场并不看好Plaud。早期接触过Plaud的投资人宗维告诉鲸犀,Plaud可能是门赚钱的生意,但上限明显。“一方面,从市场空间来看,Plaud仅适配苹果用户,在其他市场的增长会非常受限;另一方面,从产品功能来看,AI录音机很容易被手机覆盖,就像曾经的MP3一样。” 和宗维的看法类似,不少人认为,Plaud的成功非常取巧。“Plaud若不是抓住了iPhone不能通话录音的痛点,和踩中了大模型的技术风口,恐怕很难成功。” 不过,Plaud的内部数据显示,通话录音在用户使用场景中的占比并不高。很难说它是Plaud成功的关键因素。 不可否认,Plaud确实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乘上了大模型浪潮的东风。但站在风口上的企业很多,能取得Plaud般现象级成功的却仅此一家。 在鲸犀看来,真正让Plaud与同期AI硬件公司拉开差距的,是其在战略上的克制。2023-2024年,AI Pin和Rabbit R1都曾靠着“AI颠覆者”的标签红极一时,但最终都泯然众人。(除了Plaud,还有哪些AI硬件产品有机会抢先一步突破百万出货量?欢迎添加本文作者微信 Yolanda_Zuu 交流)。 其中,定价699美元、不带屏幕的AI Pin号称要“取代手机”,却因为依赖云端导致交互延迟、卡顿而翻车。Rabbit R1靠着199美元的售价和 “LAM 系统” 的噱头热销,最终被揭穿是安卓套壳,性能也远不及预期。 Plaud却反其道行之,在产品定义上大胆做减法,瞄准传统录音笔携带不便且无法做信息整理的痛点,深耕“录音+AI处理”功能,在单一场景上打穿打透。 许高曾经在与久谦资本的对话中解释过选择录音笔赛道的原因:录音笔之前是巨头开发的赛道,手机把录音笔的功能替代后,比起TWS等其他机会,录音笔不再是一个足够吸引巨头投入新的研发资源的赛道,最后录音笔就变成了一个“大厂看不上,小公司搞不定”的事情。 小公司之所以搞不定,并不是录音笔的硬件技术门槛有多高,而是做成这件事,不仅需要硬件研发,还需要软件和AI研发,国内大多数公司都没有如此完整的人才储备。这也是当下AI硬件公司面临的普遍困境——缺乏资源整合能力,不懂撬动人才杠杆。 极致的“整合者” 接触过许高的人,通常会用open、真诚、直接、善于整合资源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他。 拥有四次创业经历和投资人背景的许高,一方面比其他人更加明白创业公司的脆弱性,追求把每件事做到极致;一方面见证过上千家公司的起落,对人才、节奏、商业模式和战略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他非常善于利用外部资源来放大自身的优势。 许高 据许高本人讲述,做Plaud的产品之初,他不仅会找上游芯片供应商探讨产品的工作原理和功能局限性,还会找到代工厂和品牌方的老板深入交流行业心得。目的就是找到业内最牛的团队一起干。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许高遇到了前搜狗AI硬件事业部最核心的ODM供应商的创始人刘晔。两人都十分看好AI录音笔这个方向。 刘晔拥有丰富的供应链和软硬件研发经验。他是中国第一批进行手机软硬件研发的工程师。后来又在龙旗担任过第一台翻盖手机和彩屏手机的项目负责人,并参与了深圳龙旗的创建,组建了深圳研发中心并担任研发负责人。 2014年智能穿戴设备兴起,搜狗成立了AI智能硬件事业部。刘晔与吴滔、李健涛等人为搜狗研发了儿童手表糖猫,定价999元的第一代产品就卖出了上百万只,在竞争激烈的儿童手表市场挤进了前三。儿童手表取得商业化成功之后,刘晔团队又开始了对AI翻译机和AI录音笔的探索。 只可惜,后来搜狗被腾讯收购,其硬件业务被关停。失去最大的客户后,刘晔组建了一支几十人的工程师团队研发AR眼镜。但由于AR眼镜研发投入大,上游产业链尚不成熟,进展较为迟缓。 这时候刘晔开始思考由原来的ODM模式转向出海做品牌,这与许高的想法不谋而合。 当时,两人已经合作了有一年时间。许高十分欣赏刘晔的才华和理想主义,刘晔对后者的产品方向也十分看好,于是迅速成为了合作伙伴。 二人一起要求Plaud把每一个环节——产品定义、工业设计、质量交付、软件体验——都做到极致。 “Plaud在产品、运营、营销等各个方面都比同行好20%,最后乘在一起,Plaud的整体能力就比大多数创业公司好3-5倍,于是Plaud才得以在这么大的机会面前每年以十倍的速度增长,”许高如此描述自己眼中的Plaud。 鲸犀了解到,Plaud的确践行着追求极致的理念,例如公司发展初期就有意识地寻找专业团队做调研和设计,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发展初期就找专业团队来负责产品外观设计,这对小体量公司来说是很罕见的,(这些企业)要么没预算,要么缺乏做深入市场洞察和品牌设计的认知。许高在这件事情上的意识比较超前,能感受到他对设计和营销人才的尊重,”Plaud早期的服务商、青蓝图的硬件产品营销专家邹霖告诉鲸犀。 青蓝图作为Plaud的合作伙伴,不仅参与了后者的产品设计和众筹推广,还贡献了Plaud这个品牌名称。据许高回忆,Plaud这个名字是从至少上百个idea中挑选出来的,这个词是Applaud(鼓掌)的词根,会让人联想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和Apple一样是五个字符,优雅好记。 在鲸犀出海百人谈文章《爆品难续,公司再大也只是长大了的「草台班子」丨鲸犀百人谈 Vol.36》中,高维课堂常驻导师张雷曾谈到,拥有高水平业务决策能力的公司,其决策逻辑可归纳为用投资的方法来选产品和赛道,用用户思维来做产品和营销。 显然,许高领导下的Plaud,无论是在资源整合能力还是决策能力上都有优势,才能在大时代的机会来临时动作如此敏捷。 聪明的“取舍者” 时代机遇来临时,用优秀的产品抢占市场很重要,但通过独特的商业模式设计避免陷入低价内卷的漩涡也同等重要。 在经济下行期,Plaud依旧可以取得十分可观的盈利,但其“硬件付费+软件订阅”的商业模式并无新意。甚至在过往历史中,这样的商业模式还让不少智能硬件公司陷入了生存困境。(更多AI硬件公司商业模式的探讨,添加作者微信 Yolanda_Zuu 进一步交流) 智能音箱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亚马逊的Echo音箱,为了推广Alexa语音助手,曾经以低于成本价销售硬件,期望后续从软件服务中盈利。国内的百度、阿里等企业,在推广智能音箱时,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但最终都因为软件服务收入不及预期,导致了严重的亏损。 因此,Plaud的商业模式也一度受到质疑。 多位投资经理曾向鲸犀表示,自己日常工作中虽有录音和整理需求,但基本用手机就能满足。“部分安卓手机系统自带录音转写功能,即便没有,借助通义千问、deepseek等软件也能完成语音材料整理,根本无需专门购买录音硬件。” 拥有Plaud Note的投资圈人士Jack也表示,自己使用频率并不高。一方面Plaud每月300分钟的免费额度有限,仅能转录5-10个会议;另一方面,手机录音和免费转录软件已能满足需求,专门的AI录音设备并非刚需。 不过,Plaud每年10倍的增长,说明其仍然有不少忠实拥趸,背后必然有可靠产品体验和用户口碑的支撑。 与智能音箱不同的是,Plaud的定价,硬件本身就已经是盈利的。据悉,售价159美金的Plaud Note(含每月300分钟转写和无限总结的基础会员权益,因此也包含了部分AI调用成本)硬件成本仅200元人民币。 而且,在市场选择上,Plaud选择了美国和日本作为起点。这两个国家的消费者付费意识更强,且对时间成本极为敏感,更愿意为提升工作效率、优化内容创作流程的优质软件服务付费。 Plaud的目标用户也很清晰,瞄准海外“三高人群”,即高知识密度、高依赖对话、高决策杠杆。产品无论在设计审美还是隐蔽性上都满足用户关键需求,从一开始就避开了低价内卷的可能性。 产品易模仿,成功难复制 Plaud的现象级成功,吸引了不少追随者和效仿者。 2025年6月,360和出门问问先后推出了两款磁吸式卡片录音笔,面向工作会议、商务拜访、手机通话等业务场景。8月25日,无招在回归钉钉的“首秀”中,发布了类似的AI录音卡片——DingTalk A1。 8月底,鲸犀在走访华强北时,也发现了形似Plaud的AI录音卡片,售价低至350元,软件服务同样需要单独付费。 拥有十多年从业经验的硬件专家李浩告诉鲸犀,“Plaud其实没有太强的技术壁垒,深圳随便找几家公司就能做出一样的方案,想模仿很容易。” 李浩还指出,Plaud 采用的是瑞昱几年前的芯片方案,该芯片已停止更新,Plaud 爆火后也未更换方案,不过新一代产品采用了别家芯片。 但要像Plaud一样将细节和用户体验打磨到极致,还是需要花不少功夫。比如,富士康给苹果做Macbook铝壳的部门团队,花了小一年的时间才解决Plaud Note要求的铝件工艺,成功导入成为Plaud二供。 在Plaud的基础上,跟随者们还探索了反向充电等许多新功能:360纳米AI Note增加了LED显示屏,能够显示电量等信息(Plaud的最新产品也增加了显示屏),其纳米AI搜索还支持写作、分析、翻译、旅游规划等多种场景;出门问问Tic Note强调其 “Shadow AI” 的智能分析能力,支持更多语言转写并能识别方言;DingTalk A1的差异点则在于和钉钉工作流程打通。 尽管如此,业内对于这些跟随者依旧不看好。 首先,Plaud在海外已经取得了现象级成功,品牌力上有先发优势。跟随者们失了“天时”。 其次,与Plaud以海外市场作为起点不同,这些跟随者们大多瞄准国内市场。但对于国内用户来说,花几百乃至上千元买一个AI录音笔依旧太贵了,而且国内用户也没有为软件付费的习惯。他们在“地利”上也不占优势。 此外,随着9月22日Plaud正式进军国内市场,跟随者们还需要面临Plaud的正面竞争。 在Plaud的创始人许高看来,相比于“天时”、“地利”上的劣势,更难弥补的是人的差距——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和对产品的投入程度。 许高表示,他观察到人与人在现实世界的交互中,有80-90%的信息损耗,Plaud要做的是通过传感器和大模型弥补传统工作流的不足,减少信息损耗,而不仅仅是一台录音笔。基于这一点,他相信Plaud能成为一家世界级的公司,并为之投入。 “我们目前有行业最好的毛利率,可以招最好的人,给最高的薪资待遇。如果其他人也相信Plaud所做的事情能够成就一家世界级的公司,那么他就应该把所有业务都停掉,只做这一件事。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只是顺手做一下。” 许高认为,底层认知和资源投入上的差异决定了跟随者们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定位都会不同于Plaud,而且产品力上也会落后。 不过,这些企业或许也没有将自己定义成Plaud的竞争者。 360纳米AI Note的产品负责人孙浩就表示,360推出AI录音硬件,更多是将360的大模型智能体技术以及在AI办公场景的产品积累开放,对外展示研发能力,最终目的是服务于360纳米AI。 “卖硬件,不是360的强项,所以我们专注软件,把核心能力开放给其他厂商。我们希望将硬件作为入口,与纳米知识库打通,而不是通过卖硬件盈利”,孙浩补充道。 换言之,360想做的是to B业务,AI录音只是其秀肌肉的一种手段而已。 颇有意思的是,Plaud也在进行to B业务模式的探索——做开发者平台,通过规模化扩展加速布局多元AI硬件赛道。 鲸犀了解到,Plaud今年在深圳新租了两层办公楼,在全球也计划将团队规模扩张至千人,其中光 AI 工程师就要招聘 300 人。同时,Plaud还在探索收购数家AI 公司,进行To B等方向的拓展,新招的 300 名 AI 工程师预计大部分也将投入到 AI to B 业务。 显然,AI录音笔只是Plaud的开端,绝非终点。比起跟随者们能否复制Plaud的成功,Plaud能否将自己的现象级成功在to B领域再复制一次,或许是个更有意思的话题。 不久前,鲸犀和许高进行了一次长达2小时的对话,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后续专访文章。(雷峰网雷峰网) 注:文中宗维、穆木、李浩均为化名。 相关文章: 对话Plaud许高:模仿者如果真相信「Plaud」,该停掉所有业务,只干这个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雷峰网
5 小时前
Jennifer Aniston, 56, says she's made peace with not having kids

"There's literally nothing I can do about it," Jennifer Aniston said.

Business Insider
8 小时前
直播间发非官宣礼盒引争议,雀巢奇巧发声:敦促其下播整改

公司就此事发官方声明。

商业_界面新闻
5 小时前
微博对多名汽车博主禁言,因涉嫌捏造虚假信息抹黑企业等

微博还对其给予了禁止广告收益180天的处置。

商业_界面新闻
5 小时前
银行密集下调存款利率,长短期“倒挂”现象频现

银行净息差仍在持续收窄中。

商业_界面新闻
5 小时前
汇丰私人银行最新报告:近六成海外受访企业家有意布局中国内地市场

受访企业家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技能且具备竞争力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庞大的客户群体,是他们看好中国内地市场的关键因素。

商业_界面新闻
5 小时前
Inside a 24-hour vibe coding hackathon in Singapore, where caffeine-fueled coders locked in for one shot at big prizes

The event was sponsored by top AI firms like OpenAI and Anthropic and offered winners cash prizes and company swag.

Business Insider
9 小时前
China's economy is struggling, but its homegrown companies are dominating abroad, Goldman Sachs says

Global profits are becoming China's newest growth engine, potentially reshaping its economy and markets.

Business Insider
9 小时前
Jennifer Aniston said her actor dad told her to get 'a real job' instead of working in Hollywood

Jennifer Aniston said her father, John Aniston, warned her that she would suffer nothing but rejection when she told him she wanted to act.

Business Insider
9 小时前
Coach's former CEO says the US isn't the place to produce good-value, well-made bags

Lew Frankfort said best value bags need to be produced overseas, even as companies have been shifting manufacturing to the US amid tariff turmoil.

Business Insider
9 小时前
Highest government borrowing in September for five years

BBC/Business
8 小时前
汇丰私人银行最新报告:近六成海外受访企业家有意布局中国内地市场

受访企业家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技能且具备竞争力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庞大的客户群体,是他们看好中国内地市场的关键因素。

财经_界面新闻
6 小时前
盘中必读|政策利好推动“深地经济”崛起!正元地信多股涨停

“十五五”期间将加快抢占深海、深地等新兴和未来产业的标准化制高点。

财经_界面新闻
6 小时前
Reid Hoffman says Silicon Valley's got a blind spot that savvy AI investors could be cashing in on

Reid Hoffman says the next great AI companies will rise from Silicon Valley's blind spot — not from software and code.

Business Insider
10 小时前
购买的阿迪达斯羽绒服由雪中飞代工?客服:具备质量保障

对于品牌溢价问题,客服称无法回应。

商业_界面新闻
7 小时前
36氪
简书 - 创作你的创作
要闻 - 中国日报网
paper - Last paper